《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

时间:2022-07-17 10:05:3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1

  也许是出于我的喜好,喜欢富于浓郁感情和唯美意境的文学、艺术作品,喜欢感受它们并体验它们。于是,不论什么课、什么教学内容,总也要从中渗透对学生体验性的训练,希望他们拥有一双敏锐的双眼和一颗善感的心灵。

  牐犜诮萄磐谣《一去二三里》的过程中,我又找到了一次很好的机会,与学生共体验。当学生能对词语进行解释并理解之后,我出示教学挂图,并要求学生:“找一找文中的句子在图中的什么地方体现?”这是相当简单的问题,学生个个能讲。趁他们讲得正欢时,我马上把思维角度一转,说:“原来,这篇文章就是一幅画呀!这画美吗?美在哪里?”因为有过美术欣赏的基础,学生的回答体现了一定的美术功底。清清说:“色彩很美,有绿的树,红的花,五颜六色的!”听到这里,还有人补充道:“五彩缤纷的!”陆明伟说:“造型很多,亭子的屋尖是翘翘的,小山的背弯弯的,还有各种各样的大树和小草小花。”许可说:“摆得很好看,有的亭子高,有的亭子矮,房子也是这儿一家,那儿一家,还到处开满了鲜花!”还有的学生甚至讲到了如果图中再画几座小桥,天空画上飞翔的小鸟就更美了。我小结道:“啊!如此美丽的画,你喜欢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我:“喜欢!”从学生的回答来看,我成功地引导他们站在画外人的角度欣赏了童谣所描绘的美丽地方,实现了感官上的初步体验。这一客观存在的形象概念,为下一环节抽象的想象体验做下了铺垫。

  牐犗衷谘生的思维都局限在了这幅画上,紧接着我就要带领他们走进这幅画,走进这个世外桃源。于是我再次扭转思维,教室里回旋起轻柔的小提琴曲,我用极富感染力的声音娓娓道来:“闭上眼睛你能想象这样一个地方吗?就在不远处,冒着炊烟的.几户人家错落地掩映于绿树红花之中,让人感觉到了一股温暖涌入心头,真想快快走到人家去。一路上抬头望去,小巧玲珑的亭子零星分布在眼前的山上山下,要是从那儿向远处看去,该有多么美妙的景色啊!要是坐在那儿品上一杯茶,乘上一会儿凉,心里该有多么惬意啊!当我们走进村庄,到处开满鲜艳芬芳的花朵,仿佛置身于花的海洋,轻轻地闻一闻吧!”听到此,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嗅了一下鼻子。然后,我关掉音乐,提示大家张开眼睛,问:“现在你最想说一句什么话?”

  牐牬蠹艺先恐后地告诉我,王子明说:“老师,我都不想走了!”毛毛说:“我还看到了山和水在一起,水像风儿一样轻轻地流动,大树就像绿影子!真是太美了!”晓增说:“我想去最高的那个亭子上向下看看美丽的景色!”……“我真想去这个美丽的地方呀!”这是许艳发自内心的声音。第一次听到学生说这样美的句子,表达能力也似乎提高了不少。看来,这一环节,我又通过营造优美的语言氛围,成功地引领学生走进想象的世界,体验了其中的意境美。 牐犔逖椤兑蝗ザ三里》,从画外入画中,由形象到抽象,我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得到了美的体验。并且,我也看到,良好的体验能带来精彩的表现。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2

  也许是出于我的喜好,喜欢富于浓郁感情和唯美意境的文学、艺术作品,喜欢感受它们并体验它们。于是,不论什么课、什么教学内容,总也要从中渗透对学生体验性的训练,希望他们拥有一双敏锐的双眼和一颗善感的心灵。

  犜诮萄磐谣《一去二三里》的过程中,我又找到了一次很好的机会,与学生共体验。当学生能对词语进行解释并理解之后,我出示教学挂图,并要求学生:“找一找文中的句子在图中的什么地方体现?”这是相当简单的问题,学生个个能讲。趁他们讲得正欢时,我马上把思维角度一转,说:“原来,这篇文章就是一幅画呀!这画美吗?美在哪里?”因为有过美术欣赏的基础,学生的回答体现了一定的美术功底。清清说:“色彩很美,有绿的树,红的花,五颜六色的!”听到这里,还有人补充道:“五彩缤纷的!”陆明伟说:“造型很多,亭子的屋尖是翘翘的,小山的背弯弯的,还有各种各样的大树和小草小花。”许可说:“摆得很好看,有的.亭子高,有的亭子矮,房子也是这儿一家,那儿一家,还到处开满了鲜花!”还有的学生甚至讲到了如果图中再画几座小桥,天空画上飞翔的小鸟就更美了。我小结道:“啊!如此美丽的画,你喜欢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我:“喜欢!”从学生的回答来看,我成功地引导他们站在画外人的角度欣赏了童谣所描绘的美丽地方,实现了感官上的初步体验。这一客观存在的形象概念,为下一环节抽象的想象体验做下了铺垫。

  犗衷谘生的思维都局限在了这幅画上,紧接着我就要带领他们走进这幅画,走进这个世外桃源。于是我再次扭转思维,教室里回旋起轻柔的小提琴曲,我用极富感染力的声音娓娓道来:“闭上眼睛你能想象这样一个地方吗?就在不远处,冒着炊烟的几户人家错落地掩映于绿树红花之中,让人感觉到了一股温暖涌入心头,真想快快走到人家去。一路上抬头望去,小巧玲珑的亭子零星分布在眼前的山上山下,要是从那儿向远处看去,该有多么美妙的景色啊!要是坐在那儿品上一杯茶,乘上一会儿凉,心里该有多么惬意啊!当我们走进村庄,到处开满鲜艳芬芳的花朵,仿佛置身于花的海洋,轻轻地闻一闻吧!”听到此,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嗅了一下鼻子。然后,我关掉音乐,提示大家张开眼睛,问:“现在你最想说一句什么话?”

  牬蠹艺先恐后地告诉我,王子明说:“老师,我都不想走了!”毛毛说:“我还看到了山和水在一起,水像风儿一样轻轻地流动,大树就像绿影子!真是太美了!”晓增说:“我想去最高的那个亭子上向下看看美丽的景色!”……“我真想去这个美丽的地方呀!”这是许艳发自内心的声音。第一次听到学生说这样美的句子,表达能力也似乎提高了不少。看来,这一环节,我又通过营造优美的语言氛围,成功地引领学生走进想象的世界,体验了其中的意境美。 犔逖椤兑蝗ザ三里》,从画外入画中,由形象到抽象,我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得到了美的体验。并且,我也看到,良好的体验能带来精彩的表现。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3

  《一去二三里》是一首古代童谣,它向我们呈现了一幅郊外的美境: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炊烟袅袅,住着几户人家。山里的几座亭台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树上、路边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这首童谣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也掌握一到十的数字的写法。

  本课配上了两幅插图。图一描绘了小山村的景象,表现了童谣的意境。图二用十个运动员和十个球帮助学生识记十个表示数字的汉字。

  在进行《一去二三里》的教学中,有一个环节值得反思,我这样设计的:让学生看书上的图来认识1至10的汉字写法,我问学生:“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在学生的回答中,认识了十个字,此时已经基本上完成了预先的任务,我正准备过渡到另一环节时,张真祯说:“老师,我还有,我还想说!”看着她那急着想说话的样子,我就让她说了,“我还看到天蓝蓝的,云白白的,很美丽。”听着她奶声奶气的话,好像自己也被一种童真童趣所感染,经常能看到的蓝天白云似乎也变得更美了,我表扬了她“嗯,虽然今天天阴沉沉的,可听你这么一说,就像看到了蓝天白云一样,真美,你说得真好,看得很仔细。”其它小朋友见我表扬她,也刷刷地举起了小小的手,鲁灿同学说:“篮球场后面有一片树林。”她把前面学过的“一片树林”给用了起来,我就忍不住又表扬了她,没想到她听到我的'表扬,歪着脑袋笑了一下说:“老师,我可以不可以再说一次啊!”我点点头,她就开始说了,“篮球场后面有一片树林,那里有很多绿油油的小树,还有许多小动物住在里面。”真不愧为我班语文成绩很棒的孩子!学生们越说越起劲,说到后面,他们就说到了十个小朋友的表情,不同的姿势,还说到了他们衣服和鞋子的不同。特别是当他们说到十个小朋友不同的姿势时,我很意外,没想到他们观察得这么仔细,说实在的,当我看图时,我没去注意图上小朋友的表情和不同的姿势。

  由于同学们说得轰轰烈烈,我不忍心打断他们,这堂课没有完成预先设计的教学内容,但是我认为这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未完成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在课堂教学中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素质。我忽然意识到自己过去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实在太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课堂教学的过程也是按照预先设计好的一步步地进行教学,过于程式化。四十分钟的课,不拖堂,把需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讲完,这堂课就算完成了任务,这样的课堂不是太过封闭了呢?新课程不是要求我们开放课堂吗?

  我不敢肯定这节需要延时的课,一节从表面看忽视了学生读和写的课,是开放的课堂,但我知道教育不应该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于人,这样会限定和束缚人的自由发展。这堂课我根据学生的学习热情、思考、灵感改变了原先的教学设计,自认为效果不错。

  教小学一年级,虽然我是第一次,教学方法也不太懂,今天迈出了第一步,以后我会继续这样。因为今天我才真正体会到了:教学过程其实就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程式。以前只听说了这些理论,应用起来并没懂。今天算作初步尝试吧!让我们用一颗宽容的心允许学生打破我们的预设,让我们在师生互动中多一些即兴的创造,使我们的课堂更充满生命力吧!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4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受童谣中所表现的景色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师:今天天气真好,有两位小朋友想邀请我们去一个小山村游玩,你们想不想去呢?

  生:想去!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出发吧!

  二、图片导入

  1、师:(投影课文中插图)从图上你看到了些什么?

  2、生:看到了后面有山;边上有树;看到两个小朋友;小房子(亭子)……

  3、师小结:炊烟袅绕的村庄,古朴美丽的亭台,艳丽的桃花,快乐飞舞的小鸟组成了一个幽静美丽的世外桃源。有一位叔叔把这么美丽的景色编了一首童谣。让我们去看看童谣里是怎么样描写这美丽的景色的。

  4、出示《一去二三里》,请你自己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5、学生自读课文,要求不是齐读,大声读。

  三、教学识字

  师:请谁来读一读课题。

  生:一去二三里。

  师出示“去”和“里”的生字卡片。

  师:在那里你看到过这个字,请你组词。

  生:一日千里 李白(纠正“李”是姓,不是这个“里”)

  四、纠正字音

  1、师:你觉得有那些音节是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生:sān ting sì cun zuo

  2、请你把读一读词。(指名读:烟村、亭台、六七座、十枝花)

  3、解释什么是烟村、亭台(出示对应的图片,帮助理解)

  师:烟村是什么?

  生:村庄着火 人们在做饭

  师:就是村里的人们都在做饭,烟囱里都冒着烟,我们远远看去就是一个“烟村”。(同时出示烟村的图片)

  师:出示亭台的图片。你们看到过吗?去过吗?请你说一说当时的感受。

  生:看的很远;空气好;很舒服

  师:请你再读一读这个词。(指名读,巩固)

  五、读课文

  1、那么美丽的课文,你们能不能也来美美地读一读啊?

  2、谁来读。请你当小老师,读第一句(学生逐句带读,逐一出示对应的图片;正音)

  3、教师范读(如果我读的好,请你也为我鼓鼓掌吧!)

  师:你觉得好在那里?

  生:音准;声音响亮;有感情;声音有起伏。

  师:那就请你们也学着陈老师的样子一起来读一读这首童谣。

  4、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型,读出感情。

  5、开火车读。一人一句:

  师:哪列火车快快开?

  生:这列火车块块开。

  6、配乐读:

  师:你们读的真不错,现在奖励你们,给你们的朗读配上音乐,希望你们能读的更加有感情。

  生读。

  7、四个大组竞赛,连读。(一组一行)

  8、四人小组合作读:

  师:请你们四人小组合作读一读,可以是一人一行,也可以是其他的方式。

  9、教师巡视。

  10、学生汇报:

  师:哪个组先来。

  生汇报。(不是很会合作,此环节有一点乱,还要多练习合作)

  11、师:那么美丽的景色,陈老师也忍不住想和大家一起去郊游了。我想邀请一位同学跟我一道去。

  老师带着学生看着图片,边走边读。

  12、请你们自己找你们的同桌一起去游玩。

  六、小结

  请你回去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带你的爸爸妈妈也去这个美丽的小山村游玩一番。

  【自评】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

  教材中的《一去二三里》一课是首流传非常广的童谣。本课有两幅图。图一描绘了小山村的景象,表现了童谣的意境。图二用十个运动员和十个球帮助学生识记十个表示数字的汉字。根据修订后的大纲精神及新教材编者的意图,要着重抓识字教学和朗读、背诵指导,所以教学中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则不作要求。

  这首童谣节奏鲜明,韵律和谐,琅琅上口,富有音乐美。指导朗读为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教学时则多读,不要求甚解,让他们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逐渐理解。因此要力避对词句做主动的讲解。否则,不但会破坏童谣形象的完整性,损害它的艺术感染力,而且会压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童谣反复吟诵,才能读出韵味来。要让学生通过小组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形式,使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消化和吸收。教师通过范读,教给学生朗读古诗的方法。让学生体味到一种清新、自然的乡村气息,利用朗读的律动感染学生,把学生引入其中的意境。同时根据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的特点,辅以手势、动作。学生跟着老师一边吟诵一边做动作,陶醉在诗情画意之中。

  同时,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有助于增强语感、增强记忆,可使儿童在舒缓的读诵、细细的品味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词句描写的情景,通过图画再现出来,就会变得具体可见,能帮助学生感受形象,进入情境。教学童谣时,出示投影的课文插图及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入情境,使整首童谣的内容变得形象化,学生的情感因素自然也调动起来了。课后可以让学生想象童谣中的场景并且作画,把诗中描绘的景象形象化,进入了自由想象的空间,乐在其中。音乐往往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使人心驰神往,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想借助音乐来渲染情境。教师、学生诵读诗歌的同时播放节奏轻快、行云流水的古筝乐曲《高山流水》来渲染气氛、创设情境,使孩子们的情感得到升华。

  然而,在教学后发现虽然朗读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但学生在通过一节课的教学,朗读还是停留在原有的水平,没有什么提高,分析是我的教学引导和教学即时评价不够,没有很好地利用图片等手段,给学生创造意境,升华情感。

  其次,教学环节设置的不够严谨,使得教学过程前后承接和梯度的延伸没有到位,今后要在教学设计上面多化心思,教学思路要清晰,目标明确,教学内容要层次分明。

  在四人小组合作朗读的环节中,流于形式,也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在今后的合作中选好组长,并且四人轮换角色,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朗读诗中的每一句话,同时,避免争句念的冲突。

  【互评】

  〖陆哲群

  一、注意从生活现象入手,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量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就越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陈老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感性的情景进行教学。一开始陈老师就以两个小朋友带大家到小村庄去游玩为引子,把同学带入诗中所描写的情景,使其身临其境谈感受,体会诗中所描写的意境。

  二、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学生学习新知做了一个感知上的准备。对诗中所提到的烟村和亭台,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些难理解,陈老师就出示相应的图片,这样学生就很快理解了,有些学生甚至谈了看到图片的感受。

  三、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一年级学生合作能力相对比较弱,在一起分工合作就有些困难,因此在本堂课中陈老师利用了同桌合作或是四人小组合作。如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同桌合作:你能把这首古诗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吗?如果发现你的同桌读错了,请你教教他。学生不仅兴趣浓,而且及时纠正了不足,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差异。

  不足之处:

  1、不能及时对学生中的闪光点与不足进行评价,教学机智欠缺。这也难怪,毕竟陈老师才执教了两个月,经验还不足。

  2、朗读的形式太单一,显得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还停留在原有的朗读水平上,没体现出老师的引导作用与教的作用。

  〖葛雅清

  1、陈老师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的整和。特别是在新课的导入上,用课件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情景,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学生学习新知做了一个感知上的准备。

  2、在对诗意的理解上,陈老师主要采用了研读,鼓励质疑,读中感悟的方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又使老师能很好地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灵活性。同时还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3、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解决学生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之间互相合作交流的能力。一年级学生合作能力相对比较弱,多人数的在一起分工合作就有些困难,因此在本堂课中陈老师较多的是利用了同桌合作或是朋友合作。如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同桌合作:你能把这首古诗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吗?如果发现你的同桌读错了,请你教教他。学生不仅兴趣浓,而且及时纠正了不足,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差异。在理解古诗的意思时,请学生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一人读古诗,一人指相应的画。通过交流,学生解决了问题,获得了知识,体验了成功。最后的深入体会时,又采用师生合作读。同时,学生思维积极,思路开阔,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4、陈老师的儿童语言运用自如,使学生倍感亲切,唤起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的高涨热情。

  不足之处:

  1、儿歌的理解可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一个小故事,通过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理解儿歌的内容。

  2、课堂上要注意学生的倾听,在培养学生读、说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听的习惯。

  3、儿歌教学在纠正字音的教学过程中,要在句中进行,不要脱离了句子,从而影响了句子的朗读情感。

  〖俞建群

  陈赟老师备课认真,课前做了很充分的准备,自己制作的课件能紧密结合课文的内容进行设计,也注意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学生能与其一起上课感觉是亲切的,和谐的。

  对于本堂课的设计,可能还有这几个地方值得商榷:第一,学生初读课文之后,让学生找需要注意之处这一环节,感觉上缺乏整体性,单归单的把字拎出来给孩子们正音,既费时并且在时间上容易重复浪费。而学生

  从读单个字到读词乃至念整句话,字音上的错误很自然的会重复发生,不如直接从读文当中,检查正音效果会更好些。第二,在利用课件图片激趣导读上,本人认为还不太够,发挥学生爱说的天性,把图画的美细数出来,也许学生对本诗的意境更会心领神会。

  〖姚晓芸

  1、以读为主,以各种读的方式,来达到教学目标,这样,既没有破坏童谣形象的完整性,损害它的艺术感染力,而且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整节课中,老师请学生自己读,互相读,合作读,个别,既不显枯燥,有使学生有所得。

  2、用课件上,许多直观、生动的图片,使学生对诗意有所理解,这样,既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在诗意理解上,又使学生对诗意达到一定的理解。

  3、不足之处就是,老师对整节课把握不够,使课堂效率未达到预期效果。

  1、老师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的教态,亲切,和学生的交流平等,自然。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新课导入环节上,陈老师用了出示图,看图说说你看见了什么的方法。这个方法是很不错的,图的效果还可以更好些,有些模糊。

  3、习诗的时候,陈老师的安排是这样的:先找找诗中哪些字音要特别注意的,然后随机理解了“烟村”,“亭台”。然后再读了全诗。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感受:

  ⑴看图后,学生已经萌发了接触诗的兴趣,可以师范读,把学生带入到诗的已境中去,也可以让学生试着读读,想想诗的意思。把诗句读通,在读中纠正字音。

  ⑵理解“烟村”“亭台”可以配合图片,联系生活说说自己的理解。

  ⑶朗读要有具体的指导。评评说说读读,更好。

  4、整节课的学习气氛还是不错的,朗读也有一定层次的提高。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5

  今天我上了《一去二三里》这一课。我用充满趣味的话语导入新课,把学生引入到快乐的学习环境中,鼓励他们大胆学习新知识,大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去二三里》是一首古代童谣,说的是郊外幽美的景象: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住着几户人家,山里有几座亭台,小巧别致。树上、路边盛开着各色的花儿大体了解诗歌意思,体会山村的幽美和生活的快乐。

  在教学中,我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孩子们的注意力,如录音范读、摘苹果游戏、开火车认读生字等,当图片上的“苹果”(即生字卡片)往下掉落的时候,我说看谁吃的多?孩子们一下子兴奋起来,随着我点击速度的加快孩子们也快速的抢读生字,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使教师和孩子互动起来、融为一体,不再是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学,而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又享受了游戏的乐趣,让他们知道了学习语文原来会这样有趣,这样就提高了刚入学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体会了学习语文的快乐。学生刚刚接触写生字,为了让他们打下结实的基础,我先让他们认识田字格,让他们全体起立说左上格孩子们把左手举起来。我看着她满脸阳光般灿烂的笑容,自己顷刻间也开心起来,这时才真正感受到作为教师的满足。课后,我仔细回忆了课堂的每一个细节,我认为在许多问题处理上存在不足:

  1、在整体把握和时间安排上不足。在进行第二个教学目标的教学时,时间上有所欠缺。我认为课前对要进行的每一个教学环节要先做好充分估计,仔细考虑这个步骤可能会用多长时间,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会有意识地、有序地进行教学,保证教学内容的顺利完成。

  2、第二环节指导朗读时,由于时间不是很充分,加上孩子们又是第一次学习课文、第一次感受文本、进行朗读,所以在启发课文、感受课文环节中做得不够深入、细致,他们不能很好地感受课文的浓厚童趣、山村的幽美和生活的快乐。今后,在课前要尽量多预设学生的回答和提问,想好丰富的评价语,这样,会带给孩子们一个更加丰富生动的语文课堂。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6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感受童谣中表现出来的景色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

  难点: 分辨“八”和“入”,“九”和“几”等容易混淆的字。

  教学准备:PPT课件 、简笔画 、生字卡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

  1、今天老师带了十个字娃娃,他们想和一年级九班的孩子做朋友,瞧瞧,他们找谁呢?(师边发卡片边说:字娃娃选xx,因为他准备得最好;字娃娃找xx和xx,他们俩显得特别的高兴;字娃娃看准了xx、xx和xx,他们正耐心地等待着字娃娃……)

  2、介绍十个字娃娃给学生认识。

  3、学生把字娃娃送回家——把字贴在相对应的简笔画旁边。

  4、字娃娃还想找你们玩,请你亲切地呼唤他们的名字,老师请出他们。(师依次贴在黑板上,并板书课题,读课题。)

  二、识字——和字娃娃一起去郊游

  (一)《去画中游玩》

  1、观察画面,你看到了什么?快来告诉我们吧!(师随机完善板书,呈现一首欢快的童谣。)

  2、请出字娃娃“去”和“里”,回头再瞧瞧图中有趣的数字。

  (二)《识字大闯关》

  闯关前的准备:1、自由把这首童谣读一读,用笔圈出黑板上老师贴的字娃娃。

  2、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请学生认一认,不认识的拼一拼他头上的拼音。

  3、检查识字情况——“闯三关”。

  a、第一关:除去拼音我会认(成功后得一个笑脸娃娃)

  b、第二关:火眼金睛辨生字(成功后得一个笑脸娃娃)

  c、第三关:我去提篮摘苹果(成功后得一个笑脸娃娃)

  (在此环节中,教师要加以指导“三、四、十”音,辨认“八、六”等字的字形。总结学习方法。)

  (三)、愉快的比赛

  1、师范读课文,教给学生读的方法。

  2、生先跟老师读再自己读。

  3、比赛读。(强调数词读重些,突出山村虽小,景色却很美。)

  三、课外拓展——数字儿歌

  游玩结束,字娃娃永远和聪明勇敢的你们在一起。

  1、结合简笔画出示儿歌,跟老师学一学。

  《量词歌》

  一头牛,两匹马;

  三条鱼,四只鸭;

  五本书,六支笔;

  七棵果树,八朵花;

  九架飞机,十辆车;

  用错量词出笑话。

  2、欣赏《红叶飘飘》。

  3、鼓励学生自编数字儿歌,送出美丽的画儿。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

  《一去二三里》是一年级识字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新教材重视识字教学,采用多种方法使低年级学生尽早、尽快、尽可能多地认字。在识字的编排上,注重语言环境的.创设,深入浅出,意境优美,饶有情趣,符合儿童学习汉字的规律和特点。所以,我在教学时主要采用了两大教学手段:一是以“游”为主线,精心设计,思路清晰。二是巧妙突破难点,寓教于乐,富于情趣。具体过程分析如下:

  这篇课文是一首童谣,从“一”到“十”这十个表示数字的汉字贯串其中,勾勒出一幅清新淡雅,朴素别致的山村图,可谓是妙趣横生,意境幽远。我把这堂低年级的语文识字课设计得丰富多彩,趣味盎然。整个课堂从游玩开始,以游完结束。课文十个字加上“去”和“里”就是本课要求会认的12个生字,是教学的重点。

  既然识字是重点,那就让这粘有生字的“娃娃”担当主角,引领全文吧!于是“字娃娃找朋友”的情景成了课堂的第一幕。“字娃娃找xx,因为他课前准备得最好;字娃娃找xx和xx,他们俩显得特别的高兴;字娃娃看准了xx、xx和xx,他们正耐心地等待着字娃娃……”这样“一找一扬”,很快就控制了课堂的秩序,让小朋友们进入了角色。随后把手中的字娃娃送回家(课前贴在黑板下方的漂亮简笔画:三条鱼,四只鸭等),在“一送一夸“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接下来就让孩子们和字娃娃一起去游玩。先走进一幅画(课文插图),在此鼓励学生看到什么请说一说,教师随机完善板书,使之逐步成为一首完整的童谣。出其不意,又在情理之中,既欣赏了美景,又初步熟悉了课文内容。这便是课堂第二幕。

  “识字闯关”和“赛童谣”是课堂的第三幕和第四幕。这两个环节意在提高孩子学习兴趣,落实识字和正确朗读这两个目标。以游戏闯关和比赛的形式开展教学,不仅调动了孩子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鼓励了孩子敢于面对困难,学会勇敢。

  最后游玩呼应开头,重新回到画中。教师一边翻开简笔画,一边教孩子读《量词歌》——“一头牛,两匹马;三条鱼,四只鸭;五本书,六支笔;七棵果树,八朵花;九架飞机,十辆车”用错量词出笑话。”课堂接近尾声时鼓励孩子用所学的十个表示数字的汉字编儿歌,编得好就奖励一幅画,领着字娃娃回家。课堂从形象开始,以抽象结束。

  在收获成功的同时,老师们给我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性意见,他们经验丰富,一语中的。经过深刻反思,我发现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点不突出,有虚无实。教学设计形式多样,趣味性强,但吵吵闹闹,叽叽喳喳之后,学生到底记住这12个看似简单的字了吗?对字音,字形掌握准确吗?不尽然!用老师们的话说——没有明确课标的要求。可我不能让“没有教过一年级的语文”成为给自己开脱的理由啊,这和“没吃过肉,还没看见别人吃过肉”是一样的。

  二、语言慷慨激昂,缺乏亲和力。课堂上我倒是神采飞扬,眉飞色舞,活脱脱一个“主持人”,甚至“话剧演员”,压根儿没思考到台下的不是观众,而是学习的主人 ——一群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一年级小朋友。这样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点,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难以收到实效。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决定从以下方面加以改进:

  一、送一本《课程标准》给自己。只有认真阅读各年级的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才能为上好每一堂课做好准备,把每一堂课落到实处。各年级教学既环环相扣,紧密相连,又循序渐进,得心应手。

  二、在不断丰富课堂教学艺术的同时,更要注重教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要深入分析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认识水平,一年级学生由于从幼儿园或者学前班上来,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好玩好动。有一定的自我表现欲,需要被肯定和鼓励。但同时也要考虑课堂教学的本质功能,不能为追求表面的热闹而忽视知识目标的完成。这需要教师深入思考和巧妙布局。

  三、不断加强学习,做好“四个学习”。向书本学习,尤其要向专业书刊学习,提升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向他人学习,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向自己学习,锤炼自身的教学技能;向学生学习,拓展自身的应变能力。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7

  这篇古诗是一年级的学生在结束汉语拼音的学习后第一次接触到古诗诵读这个课型,虽然有很多孩子曾经读过古诗,有的可以背出几十首,甚至上百首古诗,可是那种读背和古诗诵读课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在第一次古诗诵读课上我们需要让学生认识诗题、诗人,了解一首诗有几行,有几句,通过诵读古诗认字,同时借助图片了解古诗的大意,并且通过熟读达到成诵的目的……可以说这次是学生与古诗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如何让学生做好这第一次“亲密”接触?

  首先从简单的内容入手,第一次学习古诗诵读就像我们第一次和一个陌生人的人见面一样,我们并不了解这个人,我们只能看表象。比如说,这个人他长什么样,叫什么名字,是男是女,是哪里人等等。所以学生在初见古诗诵读这个课型的时候我首先从学生所能直接看到的表象入手,一边板书诗题和诗人的名字一边告诉学生哪是诗题,谁是写这首诗的诗人,他叫什么名字。然后通过自己板书示范让学生明白这首诗中那些字是生字,怎样把它们从诗中圈出来。并且告诉他们这首诗有几行,再让他们猜一猜这首诗有几句,使学生了解到什么是行什么是句,以及行、句间的关系。这些方面作为教师可能一眼就能看出来,再简单不过了,往往就被忽略掉了,不会作为一节课的重点,可是这些对于学生第一次学习古诗是非常重要的。这些看似简单的东西正是古诗学习的基础,同样也是一年级学生阅读起步的基础。

  然后利用课文中的插图理解古诗,有的学生会背很多的古诗,可是却不理解古诗的意义。在古诗诵读课上我们就要解决这一问题,这是古诗诵读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我在处理这一教学难点的时候就运用了诗文边的图片,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片的方法了解古诗所写的小山村是一个美丽而宁静的地方。其中“烟村”、“亭台”这些词语学生可能弄不明白,我也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让学生非常直观地感受到“烟村”是什么,“亭台”是什么,使学生理解诗句变得简单化了。再让学生通过想象,使我们大家和诗人一起都置身于这美丽的小山村中,从而体会诗人的感受,最后通过朗读将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学生们一个个都读得兴致勃勃,激发了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

  最后一定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总结,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古诗诵读这个课型他们不了解,还有很多学习方法他们更是不知。及时地归纳总结,加深印象,使学生能够学会举一反三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教学生圈生字时,我就适当进行点拨,问学生:“你们以后再碰到条形格中的生字也能像今天这样圈得又快又好吗?”这一问就提醒了学生以后碰到生字也应该像今天这样把它圈出来。还有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意的时候,我首先通过有感情范读告诉学生要想读得跟老师一样有感情就要把自己当成诗人去想象,去体会。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看图、想象、朗读这种方法来体会诗人的感受。学生在很好地完成了古诗诵读的任务后我又及时地进行总结“今天我们通过读、看、想仿佛已经让自己置身于那幽静、美丽、古朴的小村庄中,体会到诗人的感受。有的同学还试着将它背了下来,像这样的课就叫做古诗诵读。今后我们可以利用这样的方法在古诗诵读课中学会更多的古诗。”既让学生了解了“读、看、想”的学习方法,又让学生了解到这一学习过程就是古诗诵读的过程。学生以后再遇到这样的课型就不会感到一知半解甚至是陌生了。

  学生的“第一次”可能教师们曾经教过很多次,这些第一次往往因为习以为常而被忽略掉,从而痛失了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最好时机。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把握时机抓住这些第一次,使学生在第一次与文本的接触中真正做到“亲密”。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8

  《一去二三里》是首流传非常广的古诗。“一去二三里”使人想到诗人郊游或因事外出,一走就是两三里路;“烟村四五家”则是诗人看见沿途炊烟袅袅,几户人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仿佛让人看到数座亭台耸立,路边的野花昂首怒放。

  根据修订后的大纲精神和新教材编者的意图,要着重抓识字教学和朗读、背诵指导,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不作要求。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区分两类字的不同要求,指导同学识字、写字

  本课要求学会的生字有10个。对这些字要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要求会认的'有5个字,只要求读准字音。同时还要求掌握9种基本笔画。这9种基本笔画和10个要求学会的生字,都将为同学今后大量识记和书写汉字奠定基础,作用不可忽视,教学中要将识字作为重点,还要注意两类字的处置方法有所不同。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9

  在教学古童谣《一去二三里》的过程中,我又找到了一次很好的机会,与学生共体验。当学生能对词语进行解释并理解之后,我出示教学挂图,并要求学生:“找一找文中的句子在图中的什么地方体现?”这是相当简单的问题,学生个个能讲。趁他们讲得正欢时,我马上把思维角度一转,说:“原来,这篇文章就是一幅画呀!这画美吗?美在哪里?”因为有过美术欣赏的基础,学生的回答体现了一定的美术功底。清清说:“色彩很美,有绿的树,红的花,五颜六色的!”听到这里,还有人补充道:“五彩缤纷的!”陆明伟说:“造型很多,亭子的屋尖是翘翘的,小山的背弯弯的,还有各种各样的.大树和小草小花。”许可说:“摆得很好看,有的亭子高,有的亭子矮,房子也是这儿一家,那儿一家,还到处开满了鲜花!”还有的学生甚至讲到了如果图中再画几座小桥,天空画上飞翔的小鸟就更美了。我小结道:“啊!如此美丽的画,你喜欢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我:“喜欢!”从学生的回答来看,我成功地引导他们站在画外人的角度欣赏了童谣所描绘的美丽地方,实现了感官上的初步体验。这一客观存在的形象概念,为下一环节抽象的想象体验做下了铺垫。

  现在学生的思维都局限在了这幅画上,紧接着我就要带领他们走进这幅画,走进这个世外桃源。于是我再次扭转思维,教室里回旋起轻柔的小提琴曲,我用极富感染力的声音娓娓道来:“闭上眼睛你能想象这样一个地方吗?就在不远处,冒着炊烟的几户人家错落地掩映于绿树红花之中,让人感觉到了一股温暖涌入心头,真想快快走到人家去。一路上抬头望去,小巧玲珑的亭子零星分布在眼前的山上山下,要是从那儿向远处看去,该有多么美妙的景色啊!要是坐在那儿品上一杯茶,乘上一会儿凉,心里该有多么惬意啊!当我们走进村庄,到处开满鲜艳芬芳的花朵,仿佛置身于花的海洋,轻轻地闻一闻吧!”听到此,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嗅了一下鼻子。然后,我关掉音乐,提示大家张开眼睛,问:“现在你最想说一句什么话?”

  大家争先恐后地告诉我,王子明说:“老师,我都不想走了!”毛毛说:“我还看到了山和水在一起,水像风儿一样轻轻地流动,大树就像绿影子!真是太美了!”晓增说:“我想去最高的那个亭子上向下看看美丽的景色!”……“我真想去这个美丽的地方呀!”这是许艳发自内心的声音。第一次听到学生说这样美的句子,表达能力也似乎提高了不少。看来,这一环节,我又通过营造优美的语言氛围,成功地引领学生走进想象的世界,体验了其中的意境美。

  体验《一去二三里》,从画外入画中,由形象到抽象,我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得到了美的体验。并且,我也看到,良好的体验能带来精彩的表现。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10

  修订后的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教材中的《一去二三里》是首流传非常广的古诗。“一去二三里”使人想到诗人郊游或因事外出,一走就是两三里路;“烟村四五家”则是诗人看见沿途炊烟袅袅,几户人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仿佛让人看到数座亭台耸立,路边的野花昂首怒放。

  根据修订后的大纲精神及新教材编者的意图,要着重抓识字教学和朗读、背诵指导,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不作要求。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区分两类字的不同要求,指导学生识字、写字

  本课要求学会的生字有10个。对这些字要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要求会认的有5个字,只要求读准字音。同时还要求掌握9种基本笔画。这9种基本笔画和10个要求学会的生字,都将为学生今后大量识记和书写汉字奠定基础,作用不可忽视,教学中要将识字作为重点,还要注意两类字的处理方法有所不同。

  初读课文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并且让学生用不同符号画出要求“学会”和“会认”的字,对这些字要多读几遍,然后出示生字卡片,采取多种形式反馈两类字字音的.掌握情况。10个要求学会的字,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插图,反复朗读进一步意会。而5个要求会认的字只要读准字音即可。在读完课文后,应集中指导学生认识笔画、识记字形、书写汉字,要将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九个基本笔画应引导学生了解笔画名称、运笔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认识笔画的同时练习书写笔画,通过实践加深认识。生字的书写一定要强调笔画顺序以及如何在田字格内写得端正、匀称,同时还应十分重视教给孩子正确的执笔姿势,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加强朗读、背诵的指导

  这首诗节奏鲜明,韵律和谐,琅琅上口,富有音乐美。教学时要多读。要力避对古诗的词句做主动的讲解。否则,不但会破坏诗中形象的完整性,损害诗的艺术感染力,而且会压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更不能旁证博引,探幽发微,把学生弄得懵懵懂懂。低年级的古诗教学,应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牢记心中,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逐渐理解。

  古诗反复吟诵,才能读出韵味来。要让学生通过小声读、齐读、分组读等形式,使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消化和吸收。教师可通过范读,教给学生朗读古诗的方法。例如:教师可用轻松、舒缓的语调朗读本诗,让学生体味到一种清新、自然的乡村气息,利用朗读的律动感染学生,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同时根据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的特点,辅以手势、动作,学生跟着老师一边吟诵一边做动作,陶醉在诗情画意之中。

  读古诗要强调背诵,哪怕学生一时不可能完全理解,但熟读成诵,时间久了,就会逐步理解。因此,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有助于增强语感、增强记忆,可使儿童在舒缓的读诵、细细的品味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再现诗中情境

  诗句描写的情景,通过图画再现出来,就会变得具体可见,能帮助学生感受形象,进入情境。教学本诗,可出示放大的课文插图(或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入情境,这样整首诗的内容变得形象化了,学生的情感因素也调动起来了。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学本诗,还可以让学生各自读诗,边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然后动笔画简笔画。学生作画,把诗中描绘的景象形象化了,进入了自由想象的空间,乐在其中。音乐往往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使人心驰神往,所以本课教学如能借助音乐来渲染情境,也是理想的手段。可在教师、学生诵读诗歌的同时播放节奏轻快、行云流水的古筝乐曲来渲染气氛、创设情境,使孩子们的情感得到升华。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11

  识字教学的第一课《一去二三里》。“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诗是北宋理学家邵雍所写。一首短短20个字小诗中,竟然用了10个依次排列的数字,而且一点也不生硬,读来又是那么琅琅上口。这首诗是儿童学习一到十这几个数字,熟悉它们的排列顺序,练习书写汉字基本笔画的好课文。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认字写字,难点是辨认八、入;九、几;四、十。在设计教学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一到十的数字学生在生活中一定已经见过了,而且一些学生在幼儿园已经掌握了。那么,如果我还把他们当成生字来教的话,部分学生肯定会失去兴趣。要考虑已经学会的学生,让他们有新鲜感,又要照顾还不会的学生,让他们学会并掌握这些生字。于是,我将我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设计为:故事导入,展示生活中已经认识的语文数字,并请他们当小老师教一教,学习生字一——十,然后游戏巩固,拓展数字成语。第二板块设计为:用数字看图说话引出古诗,初读感悟诗的意境,并在读诗中进一步巩固生字。第三板块设计是写字指导,任务有认识田字格,指导书写姿势和学写“一、二”。课后要求读数字诗《咏雪诗》。

  课堂上我导入的故事是讲一个姓万的人去读书,只认了一二三就觉得什么都会了。别人让他写个“万”字,他一个上午都没写好。我想通过故事教育孩子们,做事学习都不能想当然,自以为是,学到一点就骄傲了。同时也自然地过渡到展示识字。在识字展示中,学生兴趣盎然,学得不亦乐乎。作为识字教学的第一课,我认为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非常重要。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才是真理。”识字也是如此。在展示中,学生就会体会到自己的成功和课外识字的乐趣,在以后的生活中,我想他们就会更加留心地去识字,去学习。当小老师更是对那些识字大王们的极力肯定和赞扬

  在教学中,我很注重对学生进行识字方法的指导。识字第一课,我想教给他们识字的方法,这会让他们在以后的`识字学习中事半功倍。有意识帮助学生积累一定的识字方法;善于调动学生的识字积累,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识字。”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是很强的,他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一个个汉字在他们的眼里都是美丽的图画。那么在本课中,一二十七,跟我们的数学符号、拼音符号非常像,完全可以用这样的联想想象的方法记忆。听故事,猜谜语是学生们最喜欢的方式,尽管学生编的字谜还很幼稚,但在编字谜的过程中学生记住了生字,在活动中高涨起了对识字的热情,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则更是学习中常用的识字方法,这是因为汉字的构字特点所决定的。

  现在的识字不像过去那样孤立地一个个学习生字,而是将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在识字过程中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识字。我们往往把生字放到课文中去识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初读课文时找出生字,诵读课文时把这些字的字音读准,在课文结束之前把字,词再次提出来强化记忆,最后再把字放回到课文中去记忆。当生字与生动有趣的课文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时,识字的难度就大大降低了,这不是抽象的识记,而是一种有意义,有趣味的识记,孩子们通过反复阅读,不知不觉间就把生字记住了。在教学《一去二三里》时,数字已经在之前学习了,我就让学生先观察图画,用上刚学的数字看图说话。这样,生字就有了一个实践运用的机会。要认的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去、里”都比较简单,而这首古代童谣又深受学生喜爱,我们就可以用注音多读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认字。多次反复的读,学生自然将生字熟记于心,而且字词的理解也在文本的诵读中认识并掌握。读后再读几首有趣的数字诗,比如郑板桥的《咏雪诗》“一片二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总不见。”这些生字又进一步得到巩固

  平时,我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这也是一种最有效的教学途径,意味着识字从生活中来,也一定要回到生活中去。告诉孩子们:我们生活处处皆学问。要从一点一滴中积累,在一笔一画中识字。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12

  这是小学识字教学的第一课。根据修订后的大纲精神及新教材编者的意图,要着重抓识字教学和朗读、背诵指导,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不作要求。我初次备课时没有充分解读教学要求,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发生了重难点偏离,并且教学内容安排上过于繁杂,并不适合一年级的学生。在经过师傅的指出和几次修整之后,将教学重难点转移到了识字教学中来。课后与师傅进行交流后发现存在问题如下:

  1教学应当就像一首流畅优美的曲子,虽然有不通的章节,但是它们却是浑然一体的。而我的课堂中明显地将教学分成了几个部分。比如先复习旧知,接下来学习识字,最后学习写字。这样的课缺少美感,更多的是机械和呆板。教学设计中必须注意过渡语的设计,注意每一个环节的连贯性。

  2教学中“放手”得不恰当。我们的教学总想通过老师的引导来使学生得到感悟,收获知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这样。在识字教学中,原本设计的是给生字找伙伴(组词)。但是学生们很容易地将几个同音字混淆。如:“里”组成了“狐狸”。这一方面说明教师的教学这个字不到位,另一方也说明这里并不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的`地方。应当明确地告诉学生这个是“里面”的“里”,也可以跟着老师念读几遍。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对字的理解,且印象深刻。

  3学生缺少倾听。所有人都知道一个不会倾听的人永远不会有进步,坐在课堂里的学生这点有为重要。但是知道规知道,怎样让学生学会倾听,懂得倾听却是教师所要引导的事情。师傅建议说:“这一点重在评价!”当一个孩子站起来回答问题时,评价的重心应当放在其他的孩子身上。“老师发现×××真是个会倾听别人的孩子,老师在这里要表扬他。”这样反反复复几次以后,学生知道了认真听别人说话能得到老师的表扬,便会认真起来。久而久之这种行为习惯由被动变成了主动。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13

  〔教学片断〕

  1.看图,初步了解《一去二三里》这首诗的内容。

  (屏幕显示《一去二三里》图画)

  师:老师这里有一幅古画,仔细观察,想想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两个孩子看到了什么,他们在说些什么。

  (学生观察图画)

  师:好!现在同学们发言,把你看到的讲给大家听。

  生1:这是一个村子的景色。因为有几座房子,山上有亭子,路旁有大树和花。

  生2:这是一座寺院。那几座房子就是和尚念经的地方。

  师:看来大家的意见不一致啊,怎么办呢?

  生齐:看书!

  2.读诗,了解诗的内容。

  师:借助拼音自读这首诗。

  (生读课文,师引导有节奏地多读几遍)

  (生看图,师范读)

  师:这下谁想说说这幅画的内容?

  生1:这是一个村子的景色。两个孩子看到了小山村里住着几户人家,山上有几座亭台,路边有树、有花。

  (师引导看图,要求学生由远及近的顺序说)

  生2:远处山上有座亭台,近处有树木,路边开着花。

  3.运用多媒体课件“撞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学生对教材的学习推向新的高度。

  ⑴出示一组烟村的课件

  生齐:啊!纷纷举起了手。

  生1:到了快要吃饭的时候了,家家户户都在做饭,烟囱里冒出了烟。

  生2:这是我妈妈在炒洋芋丝丝。(学生们大笑,课堂气氛比先前更加活跃)。

  ⑵出示课件亭台

  师:古时候人们把这叫“亭台”,现在人们把这叫“亭子”。你在什么地方见过亭子呢?

  生1:我在平凉柳湖公园见过。

  生2:我在田家沟见过。

  生3:我在王母宫山见过。

  师:你见过湖中心的亭子吗?

  生4:我在电视上见过。

  师:那叫湖心亭。

  ⑶课件出示:五颜六色的花

  师:仔细观察,花除了数量多,还有什么多?

  生:颜色多

  师:对了,用我们今天学的含有数字的成语来形容,那就是五颜六色的花。

  师:还可以说五颜六色的.什么呢?

  生1:五颜六色的蜡笔。

  生2:五颜六色的世界。

  生3:五颜六色的彩虹。

  生4:五颜六色的粉笔。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穿的衣服都是

  生齐:五颜六色的。

  师:亭子是干什么用的?

  生1:乘凉:。

  生2:休息。

  生3:看风景。

  ......

  〔赏析〕

  一、用好教材,尊重教材

  1.目前,课堂教学改革已进入纵深阶段。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冥思苦想,力求“标新立异”,可整节课从头至尾对课本内容只字未看、片言未读。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当学生对图画的观察出现偏差时,“怎么办呢”?“看书”!当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知不够深刻时,“怎么办呢”?“看书”!这种“手到擒来”的收获,难道需要费尽周折大搞创意吗?我们看到当学生表述不够准确时,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读课文,多次读课文,同一学生获得了不同层次的感受,不同的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对这首诗有了新的感悟。

  从上述片段中,我们可以透视出教者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入研究与诠释。用好教材,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力求还原教材编写的本意,深刻感悟教材资源,实现教材自身价值的最大化,唯有这样才能做到尊重教材。

  二、活用教材—超越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但不是唯一资源。它不能成为师生反复研读、记诵的不容置疑的圣经,更不能成为启迪学生智慧的桎梏。在教科书面前,师生不能失去应有的灵活与主动,要用宝贵的时间去感悟丰富多彩的世界。

  布鲁纳说过:“对学生来说,最有效的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上述片段中,教师创设了一个又一个的生活场景,并步步引导与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把学生的学习置身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这样的情景吸引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这就是用教材教的最高境界—超越教材、活用教材。

  在这节课上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尊重教材,超越教材”的教学理念和精神。总之,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遵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教材与教学环境结合起来,寻求学生认知规律与教材编写意图之间的契合点,对教材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重组和超越,充分挖掘教材内涵,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以最大限度地创造优质高效课堂。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14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童谣中所表现的景色美。

  教学流程:

  一、儿歌背诵。

  《小金鱼》《数字歌》

  (小组集体诵,指名一生诵;)

  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数字可真有趣,很多人都喜欢它们。有人拿他们写儿歌,像今天诵读的《小金鱼》和《数字歌》。还有人拿它们写诗呢!这首诗的题目就是《一去二三里》。(老师板书,学生读文章题目。)

  三、初读古诗,圈划生字。

  1、借拼音自由试读古诗,拼不出来的就问小老师,小老师不会的就问大老师。

  2、读课后双横线中的生字,检查掌握情况。

  3、在诗中用横线画出生字词,老师做好示范。

  一 去 二 三 里 四 五 六 七 八九 十

  4、借助拼音,每字读3遍,小老师教给不会的学生,老师巡视。

  5、检查自学情况。

  ①出示字卡指名读,同时拼读、齐读。其中包括给生字找朋友、区分“人、入、八”以及对三拼音节和整体认读音节的复习。

  ②开火车比赛认字。

  四、休息。

  (学生听古筝《出水莲》,老师板书生字)

  五、诵读古诗。

  过渡:休息之后,齐读生字,为读诗做铺垫。

  (一)读准读顺

  1、大声自由读。

  2、四人分行读,其他人做小老师,听读得是否响亮,是否字准句顺。

  3、齐读。

  4、男生女生接龙读,要求字正腔圆,字准句顺。

  5、一组二组赛。

  (二)读美

  1、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

  一位妈妈带着孩子去姥姥家,他们一走走了二三里的路,走过一座小桥,看见了一个小村庄,村子里有四五户人家,烟囱里正冒着烟,因为快到中午了。他们继续向前走,来到山坡前,看见有几个亭子,于是走进一个亭子歇歇脚,顽皮的孩子数了数,亭子共有六七座。妈妈让他坐下休息,他又趴在亭栏上数亭子边的树上刚开放的花枝,可是数不清楚,妈妈问他有多少?他说:大概八九十枝吧!

  3、读诗,指导学生看图说话。

  过渡:这个小故事很有意思,更有意思的是还有人把它写成了诗,还有人把它画成了一幅画。我们先读诗,再看画。

  4、体验读。

  过渡:我们就把这些有意思的感受带到诗句中,一起读出来。

  (1)读给老师听。

  ① 生自读,师点评。

  ② 生齐读。

  ③ 师生接词读,感受韵律美。

  (2)读给老师看。

  ① 看着老师,背诵给老师看。

  ② 配乐齐诵。

  六、拓展

  在《日有所诵》中寻找有关数字的儿歌。

  教学反思:这是我在新的学校讲的第一节课。毫不隐瞒地说,对别人来说很简单的一节课,却把我折磨得“死去活来”,三个晚上的12点休息,每天有时间就拿出来翻来覆去地琢磨。也曾想让有经验的同事帮帮忙,转念一想又不行,还不如自己做出来,在往里面填充自己没有的东西,这样也许进步会更大一些。

  课讲完后,出了一身的汗,也长吁了一口气,对于心理素质极差的我来说,课堂还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差。然后就是评课议课,同事们很谦虚,也都给足了“面子”,也算是对我的'自尊心的一种体贴的维护。

  教学反思

  1、课堂收得太紧。

  课前就一直紧张,唯恐刚入学才两个月的小萝卜头们大闹“天宫”,课堂一旦失控,那个场面绝不是我辈所能收拾得了的。总不能当着全体老师的面暴力得要把小孩儿“栽”出去,那样的面目,即使是在一个玩笑中,自己也觉得可憎。所以,我只有表扬。好在,这个班里的小孩儿还都爱听表扬的话,只是为了得到表扬,确实太乖了,乖得就像我一个人在秀。真叫一个“一放就散,一收就死”。这个舒放的度,好难把握。

  2、缺少读图,学生的思维不够灵动。

  在美读之前,缺少对学生读图的指导。讲完课再回过头来看,“读图说话”这个环节完全有机会成为本节课的出彩点。比如,在下一节课上的“读图说话”中,一个个精彩的发言就出现了:“我发现了一条小河。”“我发现了两个小孩儿很高兴,一边走一边说话。”“我发现了很多大山。”……遗憾的是,我不仅没有把握住,而且完全不知道要指导看图这件事。天,无知到这种程度,白读那些书了。惭愧,惭愧!

  3、疑惑:评课的时候,很多同事都在说,这节课上的东西大部分小孩儿都会,都会的就不用教,所以课堂上就有点浪费时间了。我什么也没说,这个大部分来得太没有根据。全班四十个学生,其中十六个是五周岁的小娃娃,对这一课完全没有概念,提前识字和背诵对他们来说就是奢谈。所以,考虑再三,还是决定把要求放得低一点,尽量按部就班地走,为学生考虑得周全一点。这样能保证所有的孩子能齐头并进,即使快一点的小孩儿稍微等一等,也不算太大的损失,毕竟是第一节识字课。能等一等,总是好的。

  但如果真的出现百分之八九十的学生已经自学会了的情况,课堂又该如何做到两者兼顾呢?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15

  今天上午第三节课,我讲语文课《一去二三里》。主任,威校和组内老师来听课。

  课应该说讲的很有趣,仅仅吸引着孩子们的眼球,四十分钟的课虽然没有课间休息,但是因为创设的各个情境很符合小孩子的性格特点,孩子们听课并没有觉得累。自我感觉讲的还是不错的。从课的设计,到实施。从我的引导,到孩子们参与和表现都是很棒的.!特别是识字后拓展,孩子们刚刚结束拼音学习生字,在掌握的词汇不是很多的情况下我出示了一道拓展题,也是积累题:()帆风顺()龙戏珠()阳开泰()面八方()湖()海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仙过海九牛一毛十全十美然后填数字。我说()帆风顺就有同学说出一帆风顺,因为这首诗中就是学习一到十的文字。这个同学就是严书搏!他词汇量很大,知道的很多,填上来好多次,当我说道什么龙腾飞的时候,就有好多同学知道后边填什么了,这也是一种类推啊!我当时很高兴,不是因为我课讲的怎么样,而是因为这些孩子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思维也都在发散,真的很好,一点就透。

  接着看课文的古诗,再读文时有个小朋友出了点状况,这个同学是田**!我叫同学们读课文,他把手举的高高的,我就叫他,他是背下来的,不过有听认真的同学举手说他读错了一个地方,我一定要评价啊!就说找出错误的同学听得认真,田津赫同学几乎是背下来了,这点很好,不过他没有认真听老师的要求,我说要照着课文读,希望你下次要认真倾听!”他马上问我:“老师什么是认真倾听?”我一听,这孩子怎么回事?之前我很早就在读课文的时候说过认真倾听这件事,而且不止一次,怎么现在还问我这个问题,但是我还是细心说:“认真倾听就是在别人读的时候,你要听着读得是哪个字,眼睛就看到哪个字,耳朵就听到哪个字,心就想到哪个字,你读的时候要是指读就好了。可是他没有说啊,恩之类,而是接着扬起幼稚的天真的小脸问我:“老师什么是指读啊?”我有耐心的告诉他什么是指读,在解释指读的时候又说到一个词,他又问我哪个词什么意思,总之是没完没了。因为有老师和领导听课,我有些生气了,觉得他这个时候有些故意捣乱。就放下脸子生气委婉的批评了他。他坐下之后心情很不好,后半节课没有再举手。也许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小插曲,所以这节课听起来还是很不同,至少给人的印象深刻。

  课后我们老师们在一起讨论这节课,也提到了这个小男孩的表现,邹老师说他当时一定是下不了台了,因为他以为一定会得到老师的表扬,结果还被人挑出了错误,老师还批评了自己,没面子就一个劲的问一些问题。我觉得这样的想法也很有可能,如果当时我能换另一种做法,或者温柔的说:你这么聪明会自己想到答案的,或者再说:你现在听老师讲话,不说话,听老师讲话就叫倾听,你能做到吗?会更好,也不至于打消他积极性,其实他思维很好,我很欣赏!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05-08

一去二三里教案11-26

一去二三里的教案02-09

苹果里五角星教学反思05-24

二三事初中作文02-21

让教学反思12-15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4-27

生物教学教学反思07-17

《尊严》教学反思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