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兵》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2-02-03 11:49:4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菩萨兵》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菩萨兵》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菩萨兵》的教学反思

《菩萨兵》的教学反思1

  这篇课文记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段经历,这段经历写的不是你死我活、硝烟弥漫的`军事斗争,而是写红军与反动军队的民心之争,故事生动感人。我在教学设计中主要抓住一个“情”字。一开始,藏胞对红军队伍的误解;接着,朱总司令用实际行动“为藏胞春耕”、“把他们的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来感化藏胞;以至于藏胞们赞颂红军为“菩萨兵”。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红军不帮助藏胞们打扫房间,打扫客厅呢?”学生一下子就想到了:因为主人不在家,不经主人同意是不能进人家家门的,红军队伍有着铁的纪律,为了尊重藏胞因此没有进入藏族同胞的家而只为他们打扫了院子。这些跟反动军队的做法是完全不同的。就是这些细节处,使藏胞们感受到了红军是他们的“菩萨兵”。学生们的理解真的不错。

  上这节课也有一个不尽人意处。“挨”是这篇课文的多音字。为了让学生掌握,上课时,我让学生先说出它的另一种读音。再用这两种读音口头说词时,学生开始混淆了。“挨骂”“挨打”,他们读成了第一声,我没有马上给他们正确答案,让他们自己查阅字典做解答。第二节课反馈这一情况,结果全班只有一位同学回家查了字典。其他同学早就忘记了这件事。学生的主动学习真成问题,这一点我直觉得心寒。看来以后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这方面还得下功夫。

《菩萨兵》的教学反思2

  在这节课的设计与教学中,我抓住插图、品尝头尾,通过对文本精巧的处理,让学生逐渐形成对课文主线的把握能力,从而达到能自主研读的目标。

  《菩萨兵》一课,朱德那几句话中的深义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难点,若停留在按部就搬的情节分析、字词理解上,那么这堂课将会上得很琐碎且费时严重,这样的教学效果显然并不理想。因此如何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寻找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来提高这节课的课堂效率成了我思考的问题。细细读课文便发现本文虽在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叙事,但贯穿其中的一条暗线则是在于藏胞的'情感变化。而要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最简单、直接的方法便是从神态、动作上入手。此时,我注意到了课文中的那幅插图,图上藏胞们围着朱德喜笑颜开,有种掩盖不住的感激与幸福感。于是,我决定利用这幅图作为突破口。在学生在对反动军队与红军部队有了深入了解并知道文中菩萨兵指的就是朱德带领的红军部队后,我在第二课时的开头这样设计到:“同学们,好好观察一下这幅图上人物的表情与动作,你看懂了什么?”学生看着图上人物的表情与动作很容易便能描述出当时的情景。我趁势把他们引回到文字中:“请你们快速读课文,说说课文哪几自然段描写的是图上的情景?”学生很容易便找到了是8、9两个自然段。此时,我引导学生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并提问:“红军部队刚到藏民居住地时,藏胞们都早早躲进了深山,不敢露面。怎么到后来的转变竟是如此之大呢?”由此,我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文章开头与结尾的对比上,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文章结构上的前后呼应,也为学生真正进入文章主体而作好了铺垫。

  接着,我紧扣第1自然段中,“急坏”两字,引导学生去寻找朱德在心急如焚的情况下想了什么办法来解决难题。学生很容易便找到了主体部分2-7自然段,并概括出了朱德一共想了两次办法,第一次是第2-5自然段,叫翻译去说服藏胞(没有见效);第二次是第6-7自然段,亲自带领部队用行动来感化藏胞(终于见效)。课文的主线此时已经非常清晰,学生已经从整体上把握了全文,此时,再引导他们从具体的对话中去感受人物心情已并非难事。事实上在后来的实际教学中,学生的课堂反应也正如我的设想,一切水到渠成。通过这节课的设计与教学,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研读文本的重要性,一幅小小的插图便可以是个极好的切入口,而利用好开头与结尾的反差更是抓住了要害。当问题能提在节骨眼上的时候,学生的学习就变轻松了许多,课堂的效率也便提高了许多。真切地感受到了研读文本的重要性,一幅小小的插图便可以是个极好的切入口,而利用好开头与结尾的反差更是抓住了要害。当问题能提在节骨眼上的时候,学生的学习就变轻松了许多,课堂的效率也便提高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