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落花生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2-12-27 14:59:4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语文落花生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落花生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落花生的教学反思

语文落花生的教学反思1

  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思维的碰撞,难题顷刻瓦解。在讨论““我”还不是“罪魁祸首”?那导致这场“精神虐杀”悲剧的幕后真正“凶手”是谁呢?””这个问题时,我出示了鲁迅的生活背景以及写作的年代,大大帮助了学生对此问题的思考,降低了这个难题的难度,以适应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各抒己见,有的从家庭背景出发述说,有的从不平等的长幼关系阐述,大部分同学认识到了这是封建教育思想导致的落后观念所致。即使他们说的不完整欠深入,但我还是一一予以了肯定。

  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毁风筝事件中的“抓”、“掷”“踏”等动作描写以及“傲然”“绝望”的神态描写应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再让学生表演,一定会比粗读立即表演的效果好。

  这堂课是以“精神虐杀”来挖掘文章主题思想的,但上课过程中,针对学生的阐述过多分析了人物性格以及讲了文章选材的事情,使整堂课有“散”架之感。

  围绕一个主题,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读透,打开思维,并展开充分的讨论,教师适时点拨,这样的课堂才算是合格的语文课堂。

语文落花生的教学反思2

  〈落花生〉这篇精读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对花生的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这是一篇叙事散文,文章篇幅简短,但内含深刻的哲理。

  我在课堂上对课文内容的处理只要抓住重点句子,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理解,把父亲所说的几句话作为学习该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父亲话的含义,从而抓住课文的重点段,理解课文内容,领会全文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教学上让学生了解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几件事,主要是写哪件事,看看父亲是怎么议论花生的,由此父亲说的这几句话中领悟到做人要做具有花生这种品格的人。

  在理解课文所说明的做人道理的问题上,我安排学生个体进行阅读,思考和小组交流讨论,让学生联系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感,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但是不足之处是:

  1、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几件事后,我要求学生抓出相应的部分,让学生进行分段,浪费了很多时间,使得后面学生的阅读时间不够充分。

  2、本课中父亲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是仅仅就果实是否露在外面这一点来比较,以突出花生的品格,没有说哪三种水果外表好看而没有用处。我在教学中没有引导好,所以后面问学生喜欢当什么的时候,学生都说当花生,有了局限性,后来及时补充了,还是觉得学生理解不好。

  3、时间不够,没有很好的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有感情的读课文,深刻理解课文。

语文落花生的教学反思3

  这篇文章真新鲜。可是因为要赶课,所以没有细讲,只是让学生读。为了要赶课,把读书时间都停了下来。哦,不是读书时间,是调整了一下读书时间的读书内容。不再是读课外书,而是要学生读没有学过的课文。我觉得这样可以加快课堂的进度。那么只在课堂上讲字就可以了。我知道学生消化得不好,可是有什么办法了。时间已经不够了。我没有耽误上课呀。有时还建议两到三课时,我们是一课两课时上下来的',还是不够用。而且有的口语交际都拿到了班队会上进行了。可是现在已经是十二月初了。课时还有不到两周,可是课还有十课。这怎么能讲得完。为什么新书这么多学习内容,我真的不知道别人别的学校别的地方是怎么进行的/反正我们年年上不完。我一直在想对策,可是目前为止没有发现什么好方法。上网发现别的教师也是这样紧张的。是不是教材有问题,不应该安排这么多内容。我想,可能是教材只管编教材不管学校还有别的活动吧。/可是一线教师没有发言权。可是,为什么实验者只能实验却没有发言权呢?那实验的可操作性从哪来呢?

语文落花生的教学反思4

  《落花生》是一篇借物喻人、文质兼美的课文,写的是“我们”一家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的事。“议花生”一部分是这篇课文的中心和重点,通过“我们”一家对花生好处的议论,说明做人要做像花生那样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其特点是:由物及人、借物说理、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等。

  一、教学设计的高效性。

  设计这篇课文教学时,我以文本作为载体,紧紧抓住作者和文本的联系展开教学,带领学生深入浅出,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第一了解作者许地山笔名的含义,第二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课文的写作方法是主次分明,借物喻人,不但设计带领学生从文本中提炼写作方法,在安排教学内容时也紧紧抓住“主次分明”这一特点,简单地分析完“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三件事后,快速进入“议花生”部分。做到了一种统一,为课堂有效地节约了时间,体现了课堂的高效性。

  二、课堂提问和课堂训练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要简、精,尽量做到提纲挈领,让学生围绕本节课的'重难点来进行。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真正的问题,他们真正不理解、有疑惑的问题,既不是应付差事地随便提问,也不是投师所好地虚假提问。如:发现了“居然”的问题、父亲来了“实在很难得”的问题、“最可贵”的问题。在这堂课上,学生的质疑分为两个环节,一个是针对第一自然段,学生读出了“居然”这个显眼的词,并由质疑这个词的用意体会到了收获花生的意外和喜悦。第二个环节是默读3至15自然段质疑。他们的确是不明白为什么父亲来了“实在很难得”;也不明白议花生为什么还要讲桃子、石榴、苹果。问题也是学生自己解决的,我只是提醒他们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小组合作探讨解决。“体面”问题,“有用”问题则教师示弱,让学生帮着解决,运用以往的学习方法(如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或者鼓励他们大胆猜想,或者友情提示,诸如此类,既有学法渗透,又巧妙地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自己“学”,自己获得答案,体现了课堂提问和课堂训练的有效性。

  三、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高效课堂就是要把课堂更多地还给学生,让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使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合作交流,少走弯路,提高课堂效率。在处理“桃子、苹果、梨”的问题上,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先填表,再讨论,最后感情朗读,既由浅入深,层次清晰,又体现高效性。

  四、情感渗透的有效性。

  本作作者借花生告诉我们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从“什么最可贵”到“为什么最可贵”的解读中,我采用了层层剥笋法:“体面”是什么意思?“只讲体面”是什么意思?我们能不能只讲“体面”?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人?通过这样发问,层层逼近,帮助学生理解了“体面”、“只讲体面”的差别,为准确地把握《落花生》一文的主旨扫除了障碍,铺平了道路。学生领悟到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真正含义,有效地渗透了情感教育。

  教师只有认真钻研教材,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就一定能发展学生,就一定能实现课堂的高效性。

语文落花生的教学反思5

  《一面五星红旗》写的是一位中国留学生在国外旅游遇到危险时,宁愿忍受寒冷和饥饿,也不肯用国旗换面包,最后晕倒在地,赢得外国友人的尊重和友情的故事。"爱国情感"这一主题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个虚幻、空洞的词。如何引导学生感悟文章中的爱国之情,体会世界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便成了教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这节课上,我运用我校开展的"形象先行"阅读法带领学生研读文本,反复品味,深切体会,读出文中情,读出文中味,读出融入孩子自己的情感的文本味来。

  (一)创设情境,铺垫"爱国情"

  五星红旗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并不能真正明白"五星红旗"所蕴涵的沉甸甸的意义,如何让三年级的孩子来理解这个问题,对孩子们理解文本中的"我"的行为有着极为重要的.铺垫作用。所以课前一开始,我以一首《红旗飘飘》来引入课文,此段音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的,它能使人迅速达到预设的情景,这首歌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应该有很大的帮助,因为他们表达对祖国的热爱是一致的。学生有了状态再来学习,那必定会事半功倍。导入课题后,再让学生两读课题:大声读、深情读,使学生的感情迅速升温,为学习课文打下了铺垫。

  (二)自主读文,感知"爱国情"

  语文课堂教学中,孩子是一个独立的阅读个体。要关注这一学生学习行为,在初读文本的教学过程中,给孩子们创造了独立阅读的学习空间,鼓励孩子自主阅读,读出文中的爱国情来。然后学生自主独立读课文,再充分地交流理解。此时,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便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谁的事让你最感动?让学生真切地从旅居海外留学生身上品出了沉甸甸的"国旗情",感知到"浓浓爱国情",对留学生油然而生敬佩之情。

语文落花生的教学反思6

  自从进行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学习了一些新课程的新理念、新方法,观摩了一些新课堂,也进行了一些实践,自认为是一个是一个新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可当我“顺利”上完《落花生》这篇课文时,我才发现自己竟把新课程倡导的“收集、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当作了摆设。

  为了一改过去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或是满堂问,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的状况,新课程倡导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明明是赞同新课程倡导的这些学习方式,明明在自己教学实践中做,可我更多地是把这些学习方式当作了摆设,这是我教完《落花生》这篇课文后才发现的。《落花生》是一篇传统课文,我已执教过几次了,而且课文内容比较简单。因此,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完全丢掉了教学设计。我先让学生预习,然后检查预习情况,接着用了“花生的好处有哪些?父亲的话是什么意思?作者最后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意思?课文有什么写作特色?”等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轻松学完了课文。正当我为自己驾轻就熟地教完这篇课文而自鸣得意时,我无意中翻开了教学设计,闪入我眼帘的“收集”、“合作”、“探究”等词语让我的脸刷地红了。我预设的这些学习方式都成了摆设,我的课堂教学看似顺利,可是从新课堂的要求来看,实则是一堂失败的阅读教学。

  接着,我反思了自己的其它课堂教学,发现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个别现象。虽然教学设计中有“收集”、“合作”、“探究”等预设的学习方式,但很多时侯,我在课堂上几乎成了唱独角戏,或者是用一个个问题牵着学生跟我走,忽视了学生的主题体地位,忽视了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究其原因,我为自己找到了这样几个理由:

  1、学生家庭条件有限,没有电脑,缺少书籍,到哪儿收集?即使安排了也没有几个学生会去收集。

  2、在平常的学生合作中,课堂看似热闹,可没几个学生在真正地讨论问题,多数学生只是在当听众。

  3、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探究对他们来说难度太大,何况又耽误时间,课堂?夏亩有那么多时间让他们探??

  可是,我马上又推翻了自己的理由。没有电脑和书籍,就不能收集了吗?可以问老师、家长。没有几个学生真正地讨论问题,就可以不安排合作吗?可以激发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探究难度大、费时间就不组织探究吗?可以逐步教会学生探究的方法,可以安排学生课外探究。更何况,学生现在收集、合作、探究的效果不好,最起码可以培养他们这方面的习惯,等他们条件具备了,能力增强了,不就能很好地采用这些学习方式去自主地学习了吗?而教会学生学习不正是教学的一大目标吗?

  自己和自己交锋了几个回合后,我真正认识了自己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新课程倡导“收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太有必要了。它不仅是为了我们的课堂有生机,更是为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实现教会学生学习的目标,促使学生终生学习。

  因此,我对自己说,别把“收集”、“合作”、“探究”作摆设。

语文落花生的教学反思7

  崔峦老师指出,现在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也即从教会学生固定的知识,转向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语文教学要实现“从内容分析的阅读教学向策略指导的阅读教学的美丽转身”。

  基于这样的理念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出做人的道理。

  2、感受文章主次分明、对比、借物喻人等写作特点。

  3、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设计一开始由许地山的笔名切入,教学中紧紧围绕谈花生展开阅读,引导学生由花生的可贵之处体会出做人的道理,最后拓展环节介绍成年后的许地山的相关经历,补充许地山要做落花生一样的人的话,再次回顾许地山的.笔名,首尾呼应,整个教学环节力求做到简单清晰。

  文本的三个特点,“主次分明”,引导学生通过感受内容的详略安排初步感知,点到为止,不做过多的说教;“对比”,通过引导学生感受花生与桃子它们的不同感受对比的写法,并进一步感受对比写法的作用;“借物喻人”,在教学结束后引导学生感受这种写法特点,并适度拓展进一步理解这一写作手法。

  质疑问难的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教学第十自然段上,引导学生围绕这一段提问题,梳理后由这些问题展开教学,本节课结束时再次回顾,问一下这些问题有没有解决,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自信满满的走进课堂,一节课上下来发现问题真的很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的声音过大,缺乏美感。

  本以为自己的声音很清脆,看录像时发现自己的声音很大,缺乏张力,句与句之间的联系缺乏层次感,连带着课堂就不是太能吸引人。

  想起盛新凤老师说的话,课堂上说话一定要轻轻柔柔的说,不要太用力,这样课才有美感。

  这句话早就记在心里,可是当局者迷,自己在这一方面并没有太在意。这次以一个旁观者的心态去看这节课,才知道自己的声音原来是这样的,以后一定努力改正。

  二、关于质疑能力方面的教学

  教学结束后评课时,别的老师评课时提出:学生围绕第十自然段提了不少问题,交流后老师梳理总结主要有三个问题,这个环节有为了质疑而质疑的嫌疑,梳理出的问题像是老师出示的。针对这样的说法我很是不理解,上课时,这三个问题我之前确实预设到,但上课时,确实是学生自己想到的啊,学生们说的多,但有的意思相似,就是这是三个问题啊!

  仔细反思后发现,这个教学环节确实有问题。学生在默读课文质疑时,我巡视了解学情时发现,有些孩子提的问题关注的是花生、石榴它们各自不同的生长特点,如:“花生为什么长在地下?”等等,我私底下同他们说这样的问题意义不大,找到大的问题才会有大的收获。虽是轻声地说,前后桌的孩子们一定听到了,并且这样的话我说了两遍,听到的孩子自然不少。

  当交流时,孩子们的问题基本上都指向了我预设的那三个问题了。表面上学生说的就是老师接下来的要教学的,课上的很顺,细想却没有百发齐放的美丽,当然也就没了生成的精彩,难免给人走过场之嫌,虽然这三个问题确实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这个环节教学时有画蛇添足之嫌。

  三、关于总结花生的可贵品质的教学

  教学总结花生的可贵品质时,我估计孩子们可能会结合课文内容来说,准备在学生们自由发言后总结给出“不图虚名、默默奉献”这些词的。

  没想到上课时学生们直接就把这两个词说了出来,我当时把这两个词板书后,这一环节的教学就结束了。

  课上完后,我很后悔,当时应该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说他们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因为课后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课前看课课通都把这两个词写到了书上,其实大部分同学似懂非懂。因为缺乏教育机智,这个环节没处理好。

语文落花生的教学反思8

  学情分析:

  本文语言浅显,但所说道理深刻,富有教育意义。学生可以顺利理解花生的特点,做人的道理不一定理解到位,教学时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

  教材分析:

  《落花生》是一篇现代优秀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所受的家教。课文通过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品尝花生时谈论花生的话题,告诉我们做人要做务实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本文可分三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种花生和收花生。第二段(第2——14自然段)写一家人尝花生,谈论花生的好处。所谈内容可分两层:一是讲花生的好片面性特点;二是以花生喻做人。第三段(第15自然段),写父亲的话深深印在“我”心上。课文通过议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阐明做人的道理,发人深思。文章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语言质朴简洁、清新自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使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练习分清课文主次。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居然”“成熟”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2.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理清课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教学重点

  (一)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

  “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

  (花生)

  2.出示花生的投影片,教师解题: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

  3.简介作者:这篇课文的作者许地山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因为小时候父亲关于落花生的一番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决心要像花生那样,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所以常用的笔名是“落华生”。那么,他的父亲关于花生谈了些什么,是怎样谈的呢?我们来看课文。

  (板书:19.落花生)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本课生字不多,但每个生字都有要提醒学生的地方。

  “辟”是多音字,主要掌握pì和bì两个读音,通过组词让学生区分并掌握

  “榨”是翘舌音zhà,纠正学生口语习惯读音“zhá”

  “慕”字下面是不是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

  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可惜:值得惋惜。

  开辟:开拓发展。

  翻地:用犁、锨等翻松田地。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然。

  收获:取得成熟的农作物。

  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

  爱慕:由于喜爱或敬重而愿意接近。

  成熟:植物的果实等完全长成,泛指生物体发育到完备的阶段。

  分辨:辨别。

  体面:(相貌或样子)好看;美丽。

  (三)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1.在理解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默读课文。联系课文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为什么以“落花生”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

  (落花生是本文议论的中心事物,因此以落花生为题。全文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都是围绕题目来写的)

  (板书: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可能总结不全,教师指导学生读有关句段来帮助学生概括总结。

  3.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种花生、收花生。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过收获节做了准备。

  第三段(第3自然段到最后)写吃花生时的议论。

  分段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将第1自然段分作第一段,学生不会有什么分歧;对第二段的划分,学生会产生分歧。有些学生会将第2自然段到最后都分作第二段,依据是这一大段是讲一家人过收获节。对学生的这种分段方法教师应予以肯定。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使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二)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练习分清课文主次。

  (三)练习用“居然”“成熟”造句。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2.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三、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指名三名学生有感情地分段朗读课文。普普通通的花生引出了一家人的许多话题,使我们对花生也生出了几分敬佩之心,带着这份敬佩之情,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理解内容。

  1.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

  (先写种花生,再写收花生)

  (板书:(一)种花生收花生)

  2.课文中哪些词语写种花生的经过?这些词语能颠倒吗?为什么?

  (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这些词语是按种花生的顺序排列的,不能颠倒位置)

  3.“居然”写出了什么?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居然”写出了种花生的结果,也写出了获得收获时大家出乎意料地高兴的心清。因为大家没有种花生的经验,又是在荒地上种的,对能否收获没有把握。没过几个月收获了,真是喜出望外。用“居然”一词强调了大家那种惊喜的心情。)

  4.练习用“居然”造句。

  学生练习用“居然”一词口头造句,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句子中要有出乎意料的意思,不能简单地造出“他居然……”类型的句子。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理解内容。

  这一部分写得很简略,也容易理解,教师可用简练的语言一带而过。

  花生居然收获了,一家人准备过一个收获节。

  (板书:(二)母亲的建议)

  (四)学习课文第三段,理解内容,懂得道理。

  1.默读第三段,思考: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

  (板书:(三)尝花生议花生)

  2分角色朗读课文,讨论回答思考题。

  (姐姐说味美,哥哥说可以榨油,“我”说便宜,大家都喜欢吃,父亲说花生最可贵的是它的果实理在地里。)

  (板书:兄妹们议花生父亲议花生)

  3.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

  (两次。第一次把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第二次由花生的特点进而说明做人的道理。)

  (板书:花生桃子石榴苹果)

  (1)齐读父亲的第一次议论。思考:父亲是怎样通过比较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

  (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较。通过果实的样子、果实结出时的位发的比较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

  教师帮助学中抓住关键词语“埋在地里”“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头上”“矮矮地长在地上”等进行分析,体会出花生的默默无闻,朴实无华。

  (板书:果实理在地里鲜红嫩绿的果实矮矮地长在地上高高地挂在枝上)

  (2)思考:花生的果实长在泥土里,桃子、石榴、苹果将果实挂在枝头,是个是花生故意钻进土里不让人知道,桃子、石榴、苹果放意炫耀自己?为什么?

  (这是它们各自的生长特点)

  (3)桃子、石榴、苹果鲜红嫩绿,惹人喜爱,而花生却将成熟的果实理进泥土,等待人们来挖掘,来利用。由此,你体会到花生可贵的品质是什么?

  (不求虚名,默默奉献,朴实无华)

  (4)练习用“成熟”造句。

  “成熟”有两个义项。一是泛指生物由发育到完备阶段;一是指发展到完善的程度。教师据此指导学生造句。

  (5)齐读父亲的第二次议论,思考: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

  (谦虚朴实,不计名利,不会炫耀自己,对别人有用的人)

  (6)出示投影片,填空,指导学生背诵。

  “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可是,不是而的东西。”

  (板书: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

  4.作者对父亲的话理解了吗?你从哪里看出的?读出有关的句子。

  (1)出示投影片,填空,指导背诵。

  “人要做的人,不要做,而的人。”

  (2)你对作者的话理解了吗?什么叫有用的.人?什么叫只讲外表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3)小结:作者受父亲的启发,所说的这段话是全文的中心所在。它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做人的道理,赞扬了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谦逊朴实、不计名利、有真才实学而不炫耀自己的人;赞扬了一切默默无闻,为人民多做好事,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批判了那些只求表面,贪图虚名,不学无术,对社会没有用的人。父亲的教导深深印在作者的心上,“落花生”的精神贯彻在他一生的做人、写作和教学之中。

  (4)齐读全文最后一节。思考:这一节对全篇文章和突出文章中心起了什么作用?

  (第一句讲过收获节的谈话一直到深夜,交待了时间,把事情叙述完整。第二句说明了父亲的话给“我”的印象之深,说明了作者在收获节上的收获之大,也可见母亲安排这一活动约用意和父亲参加这一活动的目的。这样的结尾深化了主题。)

  5.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五)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1.结合“我”的一段话,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收获节上一家人对花生好处的议论,说明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2.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吃花生到谈花生、从谈花生到论人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可以使学生对文章的主次有具体的感受,对文章主次与中心思想的关系有比较具体的体会。

  (板书:略写详写)

  3.这篇课文的重点是过收获节,议花生是主要的,父亲的议论是着重写的,这样可以突出文章的中心。其它内容略写,但它为文章的主要内容起说明交待的作用,不能不写。我们在写作时也要确定重点,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及写作特点。

  (七)总结:这篇课文借写花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理”。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事物能给我们以启迪,让我们懂得深刻的道理。如:粉笔这个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小东西,为了让同学们获得知识,不惜牺牲自己;蜡烛,照亮了别人而毁灭了自己……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学习本课“借物喻理”的写法。

  (八)作业。

  1.用“居然”“成熟”造句。

  2.背诵课文。

语文落花生的教学反思9

  课文的教学目标是否真正实现,关键在于寓意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还是老师给学生的。语文教学的作用不仅仅在于简单的知识传授,还在于他的教学育人作用。所以在课文教学的最后环节,需要适当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意识到:不要作井底之蛙,要勇于接受新事物,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让学生自愿选择作在外面飞翔的小鸟。怎样达到这个效果呢?所以我设计了一个环节,用多媒体课件,配上动听的音乐,展示小鸟见过的缤纷世界:飞过广阔的海洋,飞过无边的沙漠,飞过茂密的森林,飞过灿烂的田野,飞过清澈的小溪,也没有看到天的边,而这时的青蛙仍然坐在井底,一抬头只能看到巴掌大的天,此时小鸟的广博见识和井底之蛙的孤陋寡闻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学生顺理成章的感受到:外面的世界缤纷多彩,而青蛙的生活是多么的枯燥乏味。这样潜移默化让学生在学中有所收获。

  可以这样说本课的教学突破点是重点词汇,而最终目的是理解寓意。我从无边无际,大话,笑,着手进入对文本的分析。进入文本后,我的教学重点是从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中,分析二者的特点,实现本文寓意的理解。在课文中我着重让小鸟和青蛙,从语言,生活习性等各方面进行了对比。主要抓以下几个方面。

  1、抓青蛙说的"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这句话。

  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天天""一抬头"让学生理解青蛙的自负,和小鸟的谦虚。得出结论:高高的井壁挡住了青蛙的视线,他的.目光狭小,所见有限,导致它把天有多大都弄错了。

  2、抓青蛙的神态和表情。

  文中两个笑。一个"笑"字溢出了青蛙的自高自大,自以为是。另一个小折射出了小鸟的虔诚,真诚相劝。通过分析青蛙的表情让学生自己明辨是非。

  3、通过对小鸟和青蛙正确错误原因的分析,学生自己悟出了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理解了"坐井观天"这则寓言,让学生各抒己见,用学到的道理指导今后的学习生活。

  4、角色体验,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语文落花生的教学反思10

  《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极富哲理。它真实地记述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突出“议花生”这部分内容。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根据教材的特点,我引导学生重点品析“议花生”这个部分,在学花生的品质时,质疑:课文中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进行了比较,是不是说它们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价值呢?我抓住疑点,引导学生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闸门打开了,各抒已见,虽然说法各不相同,但无论哪种见解都是发自内心的表白。其中有一个同学就讲得非常好:“我觉得在这里只是把桃子、石榴、苹果的果实的生长位置作了比较,目的不是有意贬低这几样水果,而是要突出花生的默默无闻、不计较名利。”这样的课堂讨论,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敢于探究,敢于直言。

  在深入学习时,我还将重点放在理解爸爸说的 “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这句话上,由落花生的'特点体会做人的道理。在讨论外表好看和不好看与有用和没有用的关系时,我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由于文章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在充分接触文本后,我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讨论:作者把落花生比喻怎样的人?在生活中哪些人,也像落花生那样不图虚名、默默地做着奉献?通过联系实际,学生能认识到自己身边在平凡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做着贡献的普通劳动者,就像落花生一样,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也许并不令人羡慕,他们的劳动成果也许并不引人注目,但他们在为大家服务,例如:清洁工、送报人、修理工、医生、教师、军人、教师等。我们学习落花生,不仅不要看不起外表不美,但实际有用的人,而且我们自己也要像落花生那样,甘愿做普普通通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别人带去更多的好处。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深切地体会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弘扬人文精神,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自由的空间。

语文落花生的教学反思11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并强调了人文精神对各个学科的渗透,这是我们教育思想一次伟大的解放,它的现实意义远远超出了教育本身。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让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这里就以《落花生》一课教学为例,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是如何渗透人文精神的。

  一、自选方式,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 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个性特点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让学生根据兴趣需要学会选择自学内容,自学方法,自学形式,指导学生依照自身特点,或圈点,或查写,或操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重视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让每个学生学会面对陌生领域,自已去搜集,筛选资料,寻求答案。

  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花生的和作者的资料,如“花生为什么又叫落花生?”“除了书上介绍的你还知道花生有哪些用途?”“你对作者许地山知道多少?”等等。在这些问题中,学生兴趣哪一项就查找哪一项,任务一明确,孩子们就行动开了,或上网查找,或到图书馆、图书城查找,或请教有关专家等。课堂反馈时,我发现通过自已的方式,学生查找到的资料十分丰富,增长知识的同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调动起来。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中,在学生明确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这几部分内容后,我提出一个问题:”这几个部分内容中你最喜欢读哪个部分,为什么?”让学生自选内容,学习体会,学生兴趣盎然,精彩纷呈:

  学生在无拘无束和非强制性的自学中个性得到了发展。而通过学生的发言,我知道多数学生喜欢读“议花生”这一部分,而这一部分恰好又是文章重点、难点之所在,这样,我就从学生的兴趣需要中找到教学的突破口,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自主实践,给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程标准》语)。在教学中,教师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自由、愉悦、和谐的实践氛围,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多读、多动、多思、多说、多听,尽情舒展生命活力。在教学《落花生》一课中,从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到精读课文,理解父亲说的话,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我都引导学生自已读,自已学,自己汇报,自己评价,亲自参与学习实践活动。特别是在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的两段话这一环节时,父亲的话虽然朴实无华,却包蕴着一个深刻的做人的道理。教学时,我不过多地讲解分析,而是先让学生明确学习要求和步骤,然后以人四人为一小组,先自己读,自己学,接着把自已读懂的内容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交流。实践证明,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按学习要求找出花生与三种水果的不同特点,体会出花生默默无闻,默默奉献,不炫耀自己的美好品格。学生体会出花生品格后,我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你就是那位父亲,你觉得该怎样读这两段话,才能表达出你当时的感情呢?大家来评评谁读得最有感情,学得最像。”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读者声情并茂,评者真诚中肯,在读与评中学生与“父亲”产生了情感共鸣,领悟了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与发展。

  三、大胆质疑,给学生探究学习的环境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人文氛围,能促使学生在教师的爱护、尊重和期待中主动探究,自主学习。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主体”,尊重学生,尤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课程标准》语)。只有允许学生尽情表达,而且鼓励学生尽情表现,才能谈得上解放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在教学《落花生》课中,学生质疑:“老师,课文中桃子、石榴、苹果是不是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呢?”我马上肯定这位学生爱动脑筋,然后抓住疑点引导学生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闸门打开了:学生各抒已见,虽然说法各不相同,但无论哪种见解都是发自内心的表白。这样的课堂讨论,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敢于探究,敢于直言,思维异常活跃,个性得以和谐发展。

  四、体悟情感,给学生课外延伸的空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落花生》一文中,作者许地山之所以给自己取笔名为“落华生”,就是因为他喜欢‘落花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品格,并以此笔名来告诫自己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于是在教学行将结束,在学生理解了作者笔名‘落花生’的含义后,我让学生也为自己起个笔名并说说含义。学生又一次热情高涨,在为自己起笔名的过程中,他们的思想情感受到熏陶感染,他们的个性再一次得以充分的张扬。教学结束后,我布置学生课后读几篇许地山写的文章,再一次感受作者的“落花生情结”,这样就让学生的知识从课堂向课外延伸,让他们的思维有了一个更广阔空间。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弘扬人文精神,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自由的空间。教师应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让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得以渗透。

语文落花生的教学反思12

  因这篇课文较长,课前我让学生充分的预习,把课文读熟并解决文中的生字词的问题,而且在课前进行了批注。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尽量让学生通过读来感悟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一、抓关键词语进行体会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从细节入手,如抓住残谈腿中的"笑",提问同学时刘老师的神态,放风筝中的'"乐",教学生品词读句,感受人物形象。

  尤其在教学谈残腿这部分时,启发学生思考刘老师以故事的方式谈自己的腿残,而且是笑谈,这笑的背后体会到的是什么?《谈残腿》《讲课》《提问同学》这三件事并不是课文的重点,所以我只要求学生抓关键词语进行体会。放风筝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部分,又和课题相关,因为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总感到自己不能收放自如,不能将学生的理解引导到位,所以感到理解得不透。

  二、注重朗读指导,透过文字领悟情感。

  本文有深情的细腻的描写,也有点睛的议论,抒发了作者对三十年前的老师的怀恋。感人的文字,应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其内涵。

  教学中,我把文中几段有关人物特写的文字打出来,让学生紧扣重点词读出文中蕴涵的深意,课前我也进行了辅导,适当的范读,所以在课堂上,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基本读出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语文落花生的教学反思13

  《落花生》是一篇极富哲理的文学。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突出“议花生”这部分内容。我执教时侧重于引导学生对父亲与我的对话内容进行探讨,交流,感悟,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具体操作如下:1、父亲笔下的苹果、桃子、石榴是怎样的?花生又是怎样的?启发学生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是借物喻人。作者借助落花生比喻哪一类人?也就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一类人具备着落花生的这种精神?2、要求学生把重要的段落仔细品读,因为这篇课文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里面蕴含很深的道理,学生虽然在课堂上谈了对父亲那段话的理解,但很多都是流于形式,很多道理要让学生在以后人生历程中慢慢体会,所以,在教学这篇课文前,我把背诵课文作为教学重点来抓。让他们把课文背下来,再慢慢在生活中体会。我相信对孩子的一生肯定有帮助。3、抓好课后小练笔的落实。目的'是让学生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的一面,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课文的写作表达方法,通过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去写作,一举两得,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在学习中运用。在课前预习也是非常重要的,我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了花生的生长特点及有关花生的常识。从而让学生知道花生名字的来历。这样更好地,以及更深刻的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本篇文章语言浅显,但所说明的道理却很深刻,富有教强的教育意义。课上孩子们都能很好的集中注意力听讲,同时也能积极发言。只有个别孩子仍然思想“开小差”,不能控制自己,主动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来。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弘扬人文精神,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自由的空间。教师应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让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得以渗透。

  当然课堂上的不足之更值得反思,比如不善于质疑,设置悬念,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新课程理念提到的关于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问题。我认为《落花生》这篇课文体现的是一种奉献精神。当然我们在评析时要赋予落花生以一种主体性,或者说它是主体精神的某种体现。落花生没有努力去炫耀自己,而是默默地生长,在地下结果。,而把果子埋在地下,却是十足的贡献。苹果、桃子石榴在生长的同时由于其颜色、芳香吸引了羡慕的目光,也就炫耀了自己,炫耀自己是一种自我欲望的满足,也就是说苹果等在生长和死亡的过程中满足了自我的欲望。但它们毕竟还是有果实的。对人类的作用价值可一点不逊于花生,悬在枝上颜色好看只是上天赋予它的生长方式,这并非它们自己的错误观念,难道这世上不需要内外兼优秀的人吗?尽管自己甚至看过课文的人都知道这一点,可我课堂上却丝毫不敢去大胆让学生讲到这一点,怕的就是违背了课堂的真正目标和打乱提前的设计。再想如果课堂上有孩子提到这样的问题我又该怎样去引导,又该怎样去把他们拉回我想要的预设好的环节中呢?总之,语文教学的路还很长,我们学习的道路也同样很长…教学内容只有被教师心灵化,然后才能在学生心中真正地活起来。

  从本节课,我真正的体会到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只有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触及人的精神世界。”也就是说只有在学生心目中产生“想学习”的内在情感因素,才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应该是流淌着情感的。

语文落花生的教学反思14

  (1)《落花生》这篇课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的顺序来写的,重点写了“议花生”这部分内容。我在教学《落花生》一文时,让学生在阅读、朗读中感悟、体验文本内容,在品读中体会落花生的精神。我在设计和教学中体现了一下几个方面:  

  一、以“读”为本,理解感悟  

  本课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含义深刻,对学生极有教育意义。我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做到以读为本,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抓住课文中的“逼真”一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不仅看出米勒画得“逼真”,而且读出作者描写得“逼真”。读图与读文紧密结合,在教学中,我抓住父亲所说的几句话,作为学习该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二、以图引文,激发情感。

  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先看图,谈谈自己从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生么?让学生先建立感性认识,接下来再让学生读课文,通过学生的初读,找出作者描写图画的句子,对照图画,再进行感情朗读,精读、品读,让学生再来看图自己介绍一下画中的内容。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又教给了学生习作的方法,同时了解作者联想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理解了课文、体会到了作者的感情。另外,学生在默读、自由读、分角色读、朗读、诵读中,体验、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使教学目标得以落实。

  三、设置悬念,大胆质疑,  

  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环境。在教学《落花生》课中,学生互相质疑提出问题:如:桃子、石榴、苹果是不是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呢?”还有我是女生做像苹果一样漂亮的人不好吗?等等,对这样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各抒已见,这样的课堂讨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敢于直言,个性得到发展。

  在引导学生理解“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只做伟大体面的人。”体会这句话的内涵时,我紧紧围绕这句话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什么样的人是有用的人,”我借助能用落花生比喻哪一类人?,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由落花生的特点进而阐明做人的道理。落花生外表不好看,但它有用,有益于人类,有着内在的美,有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

  总之,教学时我侧重于引导学生对父亲与我的对话内容进行探讨,交流,感悟,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2)《落花生》一篇叙事散文,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我们要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在教学中,我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抓住重点,整体感知。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明确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这几部分内容后,提出一个问题:这几个部分内容中你最喜欢读哪个部分,为什么?让学生自选内容,学习体会,学生兴趣盎然,精彩纷呈。并在无拘无束的.自学中个性得到了发展,而通过学生的发言,我知道多数学生喜欢读“议花生”这一部分,而这一部分恰好又是文章的重点、难点之所在。这样,我就从学生的兴趣需要中找到了教学的突破口,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读中品味,理解感悟。

  本课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含义深刻对学生极有教育意义。我在设计时做到以读为本,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自读,师生合作读,生生配合读,分角色读,齐读)等,去体味文章的语言,去感受蕴涵的哲理。这样一遍一遍的要求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满意效果,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

  三、联系实际,情感升华。

  《落花生》一课中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别人没有用处的人。”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体会了这句话的内容,也就弄清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围绕这句话进行热烈地讨论。对于当今社会,你想做花生一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桃子、石榴一样的人?我在课上设计了《实话实说》栏目,让学生阐述自己的真实想法,我的目的是不干预学生的想法,让学生有独立表达自己看法的权利,无论他想做何种人,只要他的理由是充分的。学生课上说得非常精彩,并能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有的学生说想做落花生一样的人,对社会默默奉献。有的同学说想做苹果、桃子、石榴一样的人,也讲究体面,敢于表现自己,也能对社会有贡献。多数同学说要做花生、苹果、桃子、石榴两种结合的人,该默默奉献时奉献,该表现时表现。我真的为学生有这样的见解而感到高兴。并让学生联系周围的生活实际谈谈,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花生一样默默奉献的人,学生感悟到清洁工、教师、建筑工人、医生等都是具有花生品格的人。学生说得有理有据,这一环节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了升华。

  四、体悟情感,课外延伸。

  在课的结尾,我还设计了本文的写作方法的点拨。用“花生,我想对你说……”作为开头写一段话,让学生说出心里话,把语文学习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应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让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得以渗透。

语文落花生的教学反思15

  《彩色的翅膀》,一个很美的课题。课文讲述了一群可爱的士兵在祖国的宝岛上克服重重困难,爱上海岛,建设海岛的故事。这是一个很感人的故事,让人不能不为士兵们的淳朴、纯净所感染。

  这课的教学目标是:第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了解海岛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边防战士艰苦的生活条件。第二,细读课文,从战士们的言谈、行动中,体会边防战士对祖国海岛的真心热爱之情。

  课文读起来妙趣横生,那些可爱的战士们的一频一笑,一举一动都显得那么质朴可爱。为了一个西瓜,全岛的战士都倾注了心血和汗水,西瓜成熟了,那场别开生面的尝瓜会让人热泪盈眶。"战士们笑着,用两个指头捏起一小片来,细细地端详着,轻轻地闻着,慢慢地咬着,不住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好象有一股甘泉,流进了每个战士的心田。"这两句话让我百读不厌。每当读到这两句话,我的眼前就会浮现出战士们一张张憨厚灿烂的笑脸。他们的要求很简单,他们的笑容很真诚,他们的幸福很真实。我总在想,人是不是在物质匮乏的地方反而会更纯净呢?

  当然,战士们对西瓜的特别感情其实是对祖国宝岛的热爱,他们是为了让祖国海岛能美丽富饶起来,这也就是对祖国的真挚的热爱。上好这堂课,也就要带着孩子们走进战士们的内心境界,去体会他们美好的心灵。

  最终我决定还是从孩子们的喜好出发进行这课的教学。

  首先,让孩子们分组自学课文,读读画画,批批注注。交流的时候,我同样从引导孩子们从他们最喜欢的片段的入手。没想到,孩子们最喜欢的片段也是战士们的尝瓜会。顺理成章,我带着孩子们细细品读了尝瓜会的几个句子,并让孩子们学着战士们的'样子"尝尝"西瓜。除了带着孩子们声情并茂地朗读外,我还让孩子们展开想象,战士们品尝着西瓜,想到了什么呢?并让孩子们动手写一写。孩子们的联想很丰富,很自然的,孩子们想到了海岛的未来,其中不乏对海岛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最后,孩子们一起去了解了这个西瓜的来历,并简要了解了战士小高带昆虫的原因和带昆虫的过程。

  这是一篇非常美丽的课文,但是我觉得自己的课堂中缺乏一种情趣,一种享受美丽的情趣,因为我没有把这篇课文所展现的美让孩子一同分享。

【语文落花生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落花生》教学反思11-19

落花生的教学反思10-17

落花生教学反思04-17

《落花生》教学反思04-10

语文的教学反思04-20

语文期末教学反思09-19

语文教学反思12-14

语文《赵州桥》教学反思03-20

语文园地教学反思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