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勤奋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24 19:04:0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说勤奋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勤奋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勤奋教学反思

说勤奋教学反思1

  《说勤奋》作为一篇说理性的文章,作者围绕着“勤奋”开头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中间通过叙写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加以证明。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寻找司马光和童第周两人相同的地方是什么?在交流司马光和童第周相同点时学生都说他们都获得了成功,都付出了努力。再次基础上,我让学生找出表示勤奋的句子,并进行了品读。在两个实例的解读中,学生都明白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在找相同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找不同点,于是学生告诉我他们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通过找有关句子弄明白一个是天资聪明的人靠勤奋成才,一个是起步晚,基础差也靠勤奋成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突破课文的难点“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同时也明白了书中的“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并且明白了作者所要告诉我的道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说勤奋教学反思2

  《说勤奋》这篇课文是一篇议论文,虽在说理,但不抽象。在本课教学中,我突出了两个比较和一个联系。对“司马光”和“童第周”两个例子的比较,完全由学生讨论概括。同学们概括出了他们之间的三点不同:所处年代不同,一古一今;学习基础不同,司马光从小天资聪颖而童第周却基础很差;获得成就不同,司马光是用17年的时间完成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童第周实施了青蛙卵剥离手术在生物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两点相同:他们都勤奋;彼此都取得了成功。然后再让学生讨论:在不同和相同之中,你们能发现什么?引导学生最终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勤奋让司马光和童第周都走向了成功。在此基础上,我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把自己和其他同学做比较,比较彼此间的异和同,让部分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付出上存在的`不足。

  这样的两个比较和一个联系,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的理解和认识,也让他们认识到了自身学习的不足,对他们今后能更加端正学习态度也很有帮助。

  但课后背书的情况不是很理想,我让他们分自然来被背诵,主要是课文太长,课上没有充足的时间朗读,看来读书仍需加强。不过,现在的教学任务较重,这一情况有其客观原因,我今后要尽可能的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完成背诵任务。

说勤奋教学反思3

  《说勤奋》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一篇说理文,它作为苏教版小语教材中为数不多的说理文之一,以清晰的观点、生动的事例和朴实平白的语言让四年级的孩子初步领略了说理文的魅力。回顾自己的课堂,做反思如下:

  一、闪光之处

  1、悉心解读文本。

  《说勤奋》这篇四年级的课文思路非常清晰。文章开篇即以一个设问句,把作者的观点鲜明、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接着又以两个典型人物的`事例证明了观点的正确。最后以“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结尾,再次阐明观点,把对于勤奋的理解升华到一个至高的境界,体现了这篇说理文的价值导向。初拿到这篇课文,我也曾犯疑:文章思路清晰,语言平实,这样的课文真正上起来往往是分析、说教有余而语文味、情趣性不足,也就难以让学生喜欢。如何既上出说理文的特点,又体现浓浓的语文味,并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这是我在钻研文本的过程中一直反复提醒自己并努力实践着的。正是有了自己之前的潜心会文,才有了后面的跳出课文教课文。

  2、精心设计课堂。

  在经过了悉心研读教材之后,我最终设定了以下三个版块:开门见山导入,初步明确观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道理;精读第一自然段,体会文章结构。全文的教学重点较为为凸现,思路也比较清晰。在课堂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抓住重点词、关键处、精妙处进行对比的品读感悟,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

  二、不足之处

  1、自读的时间多了,但是全班读的时间少了,课堂上“书声琅琅”的感觉不够;

  2、还有一个“尾巴”没有上,原来设计时是引导学生明白第一部分是“提出观点”,最后一部分是“点题总结”,然后质疑:是不是只要这两部分就够了呢?为什么?抛出这个有价值的问题给学生思考,这样上完整就更加好了。

说勤奋教学反思4

  《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献。

  还没有上这课时,我真担心学生没有兴趣学这篇课文,因为这样说理性很强的文章他们从没有接触过,该怎样调动他们学习这篇文章的积极性呢?上“凤凰语文网站”寻找了相关资料,觉得可以在比较中学习这篇文章,于是就有了以下的教学思路。

  课文中主要介绍了两个人物,一个是古代的司马光,一个是现代的童弟周。他们有着许多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于是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寻找他们两个相同的地方与不同的地方,在交流司马光和童第周相同点时学生都说他们都获得了成功,都付出了努力。同时学生也找到了表示成功的句子,从句子中我让他们找司马光和童弟周成功的标志是什么?当然学生也很容易就找到了作者的观点,那就是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在找相同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找不同点,于是学生告诉我他们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找有关句子弄明白一个是天资聪明,一个是起步晚,基础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突破课文的难点“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通过这样比较以后的学习,学生理解难点到这里便水道渠成了。

  不过在课堂上我认为我还有许多地方做得还不够的,我总感觉课堂上读的部分不够理想,可能是说理性很强的文章,描写得不是很优美,所以学生的朗读就没有那么投入,同时学到最后我让学生起来交流相关名人名言时,由于课前学生的预习情况做得不够理想,所以学生不能回答,后来只好我说了两句。看来我以后在课前准备方面要做得更全面一些,而且,学生已经是四年级了,他们完全有能力自己去准备,这样也可以培养他们搜集资料的能力。

说勤奋教学反思5

  在楚才小学上完《说勤奋》一课,给我的感觉特别好,我觉得这堂课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针对高年级的学习,更多的应该是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整堂课在这一点上我作得不是很好,例如:当我让学生谈谈文章的2,3自然段讲了什么时?学生反映很快,迅速地说出文章这两段主要是举了两个例子,司马光和童第周是怎样通过勤奋取得成功的。其实接下来我可以顺着这根主线让学生讲下去,而不是又从头开始,先学第2自然段,再学第3自然段。高年极的学生领悟能力已经很强了,教师更多的应是教育和启发学生。

  第二,当我讲完文章时,忘记了把文章回顾一遍,总结一下作者的观点,这对学生系统学习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尽管我在开始的时候也想到这点,但真正上课的时候还是忘记提了。

  第三,我声音不是很大,因为我的声音比较小,学生发言的声音也不自觉地变小,课堂显得有点压抑,这点我以后要特别注意。

  第四,板书不完整,开始设计的作者的观点“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在讲到第一自然段,学生理解正确时,没有及时地写在黑板上。另外我的粉笔字还需要勤加练习。

  上完这堂课,我发现要想成为一名好教师真的是很不容易,需要今后更多地实践、反思和学习。当听到学生跑来问我姓什么,并高兴地称我“周老师”,我觉得很感动,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这堂课也让我体会到了成为一名教师的快乐。

  纵观现在的课堂,常常会发现这样的问题:一些原本学生一看就懂的地方,老师却似乎在每句话上都能问出个问题来,而且大多是停留在表面的问题,学生看似发言积极,课堂是热闹了,但多是浅层次的“碎问碎答”,学生的思维能力、品质得不到锻炼,于是课堂呈现出“高耗低效”的`无奈。

  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的发展?根据当前课堂教学的情况,我觉得应该格外关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起点”问题。简单说,我们每一节课的教学从哪儿开始进入,在什么基础上生发,便是教学起点。

  本文的教学起点在哪里?仅仅是让学生读懂本文讲了什么吗?我相信四年级的孩子在对课文读了几遍以后,绝大多数同学能大概地知道本文的内涵。如果我在教学时只是带领学生品词析句理解了文章的内容,那么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就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所以,我从对教材与学生的整合分析中把握教学起点:在学生能基本读懂文本的基础上,我怎样用各种各样的朗读(指名读、教师创设情境引读、比较读)让学生在课堂上真实地读,充分地读有层次地品读,进而深刻领会本文主旨;我也从教材理解上根据起点确定重点:在知道本文写什么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懂得一般的议论文有着怎样的结构方式(怎么写)怎样例举典型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方法;更从学情把握上确定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怎样才能有机地有效地自然而然地把两条教学线索融合并呈现。

  本次教学,我在得意地设计——失意地上课——理性地修改过程中充分意识到:1、只有自己站得高,才会把学生带进有效的学习过程,才能为学生的发展真正形成生长点,这样,无论在“课堂提问”,在“引导学生读书体悟”,或者在“课堂评价”上,老师都会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尽量地以“充满智慧挑战,呼唤情感投入”,以“学生跳一跳,再摘到桃”以“关注多元反应,鼓励独特见解”为教学设计的准绳……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地方。2、明白了“教教材”只是“走教案”,这样的教学完全不顾课文特点,不顾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老师、文本犹如三条平行线,没有交叉,没有融合,学生不可能深入文本有自己的思考和领悟;而“用教材教”有助于扩大学生视野,有助于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有助于提高教育的境界

  有人说一个好教师,不仅要考虑教材以内的东西,叫做“深挖洞”,还要需要考虑与教材相关或与教材暂时无关但与学生未来有关的东西,可称作“广积粮”。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让学生拥有一种成长:自由的成长、精神的成长、智慧的成长。

说勤奋教学反思6

  《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还没有上这课时,我真担心学生没有兴趣学这篇课文,因为这样说理性很强的文章他们从没有接触过,该怎样调动他们学习这篇文章的积极性呢?于是上网寻找了相关资料,觉得可以在比较中学习这篇文章,于是就有了以下的教学思路。

  因此,我在上课一开始就从“理想”入手,引出说勤奋。接着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作者向我们提出了什么观点?找出表达作者对勤奋观点的句子后让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疏通完这些后,我让学生寻找他们两个相同的地方与不同的地方,在交流司马光和童第周相同点时学生都说他们都获得了成功,都付出了努力。同时学生也找到了表示成功的句子,从句子中我让他们找司马光和童弟周成功的标志是什么?当然学生也很容易就找到了作者的观点,那就是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在找相同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找不同点,于是学生告诉我他们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找有关句子弄明白一个是天资聪明,一个是起步晚,基础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突破课文的难点“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通过这样比较以后的学习,学生理解难点到这里便水道渠成了。最后初步体会文章前后呼应的写作方法后,在课文结束时让学生说说关于“勤奋”的名言和根据生活实际说说同学中勤奋学习的故事,拓展学生的知识。

  不过由于本身素养问题,课堂教学中仍有遗憾:课堂上学生自读的时间多了,但是全班读的.时间少了,课堂上“书声琅琅”的感觉不够;同时学到最后我让学生起来交流相关名人名言时,由于时间把握不好,在此没有很好的让学生去交流,只匆匆出示几句名言,让学生读,原先设定的教学环节没有能够很好的体现;课堂上还缺乏对学生进行语言理解方法的引导、表扬激励的方式少等等。

  我想如果让我再上着一课,我课前会对收集资料,多备学生,在课堂中注重多引导学生感情读书,让学生在读中悟;同时还注意把握好教学环节的步骤,语言力争简练,提问题应更注重实效性;课堂上还注重多表扬学生等。

说勤奋教学反思7

  《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对于这篇议论文的学习,学生能明白课文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但是对课文的写法还是模糊不清。为了让学生了解议论文的特点,在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尝试:

  1.让学生了解议论文的特点。我直接告诉学生这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主要有论点、论据。让学生想一想,课文在一开头告诉我们的中心观点(论点)是什么?经过一番讨论、交流,学生知道“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作者的中心。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理解什么是“鲜花”、“汗水和心血”,学生能说出含义,看来大致理解了。接着,我就问: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学生都知道是司马光和童第周的故事,却无法更详细地概括。这时,我引导学生比较司马光和童第周他们有什么不同,了解这两个例子的不同点,感受作者举例的典型。

  2.恰当的说话练习,加深了学生对勤奋的认识。在学习司马光的例子时,我抓住“躲”这个字,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春日里,彩蝶翩翩,哥哥、弟弟______________,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夏日里,________,哥哥、弟弟______________,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________________,哥哥、弟弟______________,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________________,哥哥、弟弟______________,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在这样的说话训练中,学生知道了司马光的成功与他的'勤奋刻苦是分不开的,从而认识到,即使聪明的人,也要勤奋刻苦,不然也不会有所成功的。

  3.课内课外相结合。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及时补充了悬梁刺股、牛角挂书、韦编三绝等关于勤奋刻苦的名言,还补充介绍了补充介绍我国著名经济学家王亚南的“三脚床”的故事,还拓展了关于勤奋的名言,帮助学生营造“大语文学习”的时空,引导学生将课内外知识联系起来,运用课堂上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读中学写、写中促读、在学中做,在做中创。

  4.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现在的孩子都比较懒,不仅不爱劳动,在学习上也懒,什么都等着老师来讲解,似乎自己不会动脑子。通过对司马光例子的学习,我教育学生,即使有点小聪明也要勤奋学习,并适时讲了《伤仲永》的故事,让学生明白勤奋对于每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在学习童第周的例子时,我鼓励学生现在学习差没关系,只要努力,就一定有成功的机会。要给自己定计划,哪怕每次只是前进一点,日积月累,自己也会走向成功的。虽然一次教育可能不能彻底改变学生,但是我想总会对学生的心灵有点触动的。

  不足之处:

  1.教学中光注重“讲”了,而忽视了学生的“读”。课堂上我讲的太多了,学生自主思考、发言的机会有点少了。今后应摆正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感觉学生搜集资料的渠道太窄了,知识面不够宽。

说勤奋教学反思8

  《说勤奋》是四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说理性文章,目的是让小学生初步接触议论文类型的文章,大致了解什么是议论文,以及通过怎样的方法来表达观点。本文思路清晰,脉络分明,通过举例子的方法来证明“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社会、对人民做出应有的贡献。”这个观点。

  在教学中我紧扣“勤奋”两字,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经历一个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有这么几个板块:第一块,理清文章脉络,让孩子找出文中直接点明作者观点的句子。再从反复的品读、理解中,悟出一个道理——只有勤奋才能最终取得成功,直接揭示全文主旨。第二块,围绕两个具体的事例,对比学习,抓住关键词句品悟、想象,让学生感受司马光和童第周的勤奋,也深刻领会了作者要阐述的道理。第三块我设计了“小小辩论台”,针对学生中出现的一些现象,结合学习课文以及收集到的资料谈自己的看法,进而加深对勤奋的理解。第四块,通过讲名人勤奋的故事,受到启发,深化本课所讲的观点。

  上课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标尺。感觉这节课比较满意的地方有如下几方面:

  1.教学环节清晰。从作者观点入手,再到品读课文,感悟司马光和童第周的勤奋,层层深入,抓住重难点,调动了学生的学生兴趣。

  2.学生能深入与文本对话。本节课学生的学习状态都比较好,能针对问题深入与文本进行对话,敢于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可以感觉到学生在思考,会思考。

  本节课上有许多不足之处:

  1.整体教学节奏偏慢,没有很好地把握时间的分寸,遗憾地导致了设计中的部分内容没有上完,匆忙收尾。

  2.教学过程中遗漏了教学内容。对于“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个重点句子的理解给漏掉了。对于重点句子“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过渡不自然,讲解太匆忙,完任务似的点过去了。

  总之,这节课使我懂得了以生为本的重要性,懂得了教学不能急于求成,要真正做到循循善诱就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教材本身,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学习技能和学习习惯。我也会在今后的每一节课的教学中身体力行,踏踏实实地为学生上好每一节课,让他们学有所得,学有所悟。

说勤奋教学反思9

  《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通过古今两个具体事例,告诉学生应该深刻的道理: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成为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刘芳老师整节课教学流程清晰,重难点突出,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都参与了进来。她巧妙地指导学生理解课题,并开篇直奔主题,让学生充分去读悟,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并紧紧围绕中心句来展开教学。文章重点是学习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在学习事例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出示《资治通鉴》和青蛙卵手术剥离的介绍,让学生更形象了解了他们通过孜孜不倦的勤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多么令人钦佩并值得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读悟能力,并养成做读书记号的好习惯,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人物的 优秀品质。

  教师还注重学生的积累,让他们课前去积极找资料搜集有关勤奋的名言,从积累的'名言中感悟勤奋是多么重要,并 也立志要一生勤奋,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

  纵观整堂课,充分反映了刘芳老师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和扎实的基础功底,把握住了学好语文的命脉,让学生从课堂中得到了字词句的训练,从一遍一遍的读中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学生会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有显著的提高。

  通过对比,觉得自己和刘芳老师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自己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也要一生勤奋,善于学习,对每个学生的未来负责。

说勤奋教学反思10

  《说勤奋》作为一篇说理性的文章,作者围绕着“勤奋”开头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中间通过叙写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加以证明。我教学时设定的本课教学目标是: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说理性课文的表达方法,尝试从生活中选择事例,并结合事例表达自己的看法。

  2、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中光注重“讲”而忽视了学生的读,感觉课堂上读的部分不够理想。可能是说理性很强的文章,描写得不是很优美,所以学生的朗读就没有那么投入。本节课中孩子们朗读的形式只有齐读、自由读的方式。而这样的朗读形式很明显不利于孩子们对文本的.理解和吸收,更谈不上到达以读促悟的效果。

  我的课堂教学总体来说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为了让学生了解议论文的特点,我直接告诉学生这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主要有论点、论据。让学生想一想,课文在一开头告诉我们的中心观点是什么?经过一番讨论、交流,学生知道“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文章的中心。”通过列举爱迪生和爱因斯坦的例子,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人,无论你的基础怎样,也无论你定下怎样的目标,只要你想取得成功,都离不开勤奋;离开了勤奋谁也不能取得成功。

  针对学困生,在学习中学生的积累太少。故在今后的课前预习方面要引导学困生做得更全面一些,培养他们搜集资料、积累知识的能力。

说勤奋教学反思11

  《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强的文章,围绕“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这个中心,通过描写司马光和童第周两哥人通过勤奋成才的故事,让学生从中明白只有勤奋才能成功。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了解“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再指导学生学习司马光合童第周的故事。在学习这两个故事的时候,我先讲解司马光的故事,先让学生仔细的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有关司马光勤奋的句子或词语,并画出来,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和精辟,让他们先自己体会,然后在他们理解的基础上,我再进行更能进一步的讲解,这样避免了足额生过度的依靠老师,让学生也动起来,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讲解和足额身跟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白司马光的成功是因为他的天资聪明加上他的努力勤奋。在讲童第周的故事的时候,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的同时让他们思考童第周和司马光的不痛之处,这时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再和小组的.其他学生交流,从而得出更加完整的结果。讲完这两个故事让他们反复的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从而体会文章的中心,不管一个人天资聪明还是基础差的人,只要勤奋就能取得成功。

  本课的教学基本上还算成功,但是没有一堂课是完美无缺的,学生刚开始合作,所以合作的效果方法不是太好,所以还在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一些学生上课很少举手回答问题,下一步,想培养学生大胆的回答问题,鼓励学生积极的回答问题,对他们多鼓励少批评,特别是上课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地动起来,学到知识才是我们的教学的最终目的。

  在闵成小学上完《说勤奋》一课,给我的感觉特别好,我觉得这堂课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针对中年级的学习,更多的应该是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整堂课在这一点上我作得不是很好,例如:当我让学生谈谈文章的2,3自然段讲了什么时?学生反映很快,迅速地说出文章这两段主要是举了两个例子,司马光和童第周是怎样通过勤奋取得成功的。其实接下来我可以顺着这根主线让学生讲下去,而不是又从头开始,先学第2自然段,再学第3自然段。中年级的学生领悟能力已经很强了,教师更多的应是教育和启发学生。

  第二,当我讲完文章时,忘记了把文章回顾一遍,总结一下作者的观点,这对学生系统学习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尽管我在开始的时候也想到这点,但真正上课的时候还是忘记提了。

  第三,我声音不是很大,因为我的声音比较小,学生发言的声音也不自觉地变小,课堂显得有点压抑,这点我以后要特别注意。

  第四,板书不完整,开始设计的作者的观点“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在讲到第一自然段,学生理解正确时,没有及时地写在黑板上。另外我的粉笔字还需要勤加练习。

说勤奋教学反思12

  《说勤奋》是一篇阐明道理的议论文。议论文在小学阶段比较少见,但是这篇文章开头就摆论点,中间用了古与今两个名人事例论证,最后一节总结,四小节文章,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一应俱全,而且文章首尾呼应,结构清晰。更因为前几年上过此课,孩子学起来特别轻松,为此这一次我决定不上第一课时,布置学生朗读课文后,直接学习新课。

  文章阐明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都是凭借勤奋取得成功这个道理,意在告诉我们不忘勤奋,已有所作为,有所贡献。因此设计这节课我就紧抓“勤奋”二字,开头明确“勤奋”有什么作用,并且知道“鲜花”是“汗水和心血”的结果;然后通过两个实例进一步体会“鲜花”取得的成就,“汗水和心血”付出的艰辛劳动——勤奋;最后再次强调“勤奋”的重要性。

  设想是好的,教学环节是完美的,但是学生的因素是不可控制的。课前布置学生回家读熟课文,可是总有同学不把朗读作业当成任务,结果在第一环节认读生字就遇到了“拦路虎”,不用说,文章读的.更不熟了。怎么办,鲜花和汗水的理解如果不读,肯定不理解。这个问题提出来就是造成冷场,更关键是让孩子上课伊始产生困难情绪,后面的学习肯定有影响。“文章给我们介绍了两个成功者,那他们手中的鲜花是什么?他们付出了那些心血和汗水?”由对它们的理解,改成了这个问题,让学生再次读书体会。等到名人事例学完后,进一步明确由于付出“汗水和心血”——勤奋,取得了“鲜花”——成就。

  课虽上完了,我心里却想法颇多——教学环节不能一成不变,要随情况及时而变;关键是让我重视起来——更要注意不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千万不要轻易下结论——哪怕平时再了解,但也会有突然变化,这就要求教师要有灵活的教学机智。

说勤奋教学反思13

  《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的课文,课文主要通过司马光和童第周一古一今两个事例,说明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以及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这个道理。在教学时,我抓住“勤奋”这两个字,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到“勤奋”是通过哪些事例表达出来的,并通过第一个例子悟出:成功=一分天才+九十九分汗水;从第二个例子悟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由于课文的两个例子结构很相似,所以在处理教材时,我采用由扶到放的方式,学习司马光那部分内容时引导多一些,学习描写童第周的那一部分则放手让学生自读。新课结束后我为学生设计了两道实践题:如果有一个同学认为自己很聪明,不需要勤奋学习,你会怎样劝他?如果一个同学认为自己很笨,怎么学也赶不上同学,你想对他说什么?孩子们答得很好。

  但在学习第一段时,我有些操之过急,让孩子们说说文中的“鲜花”与“心血和汗水”是指什么?很多学生不会回答。我想,如果等他们学完全文后再提问,孩子们是可以给我一个满意的答案的。

  苏教版第15课《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较强的文章。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文章第一自然段通过设问的形式明确地摆出了自己的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然后二、三自然段给我们举了一个古代天资聪明的司马光靠勤奋成才,另一个是现代的童第周基础较差也靠勤奋成了才。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是对全文的总结,号召同学们不忘勤奋,一生勤奋,长大才能有所作为。因此我在教学一开始让学生找出表达作者对勤奋观点的句子,让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目的是让学生明确作者的主旨,初步体会文章前后呼应的写作方法,学生以一种积极的状态投入学习。接着引导学生体会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和他小时候的刻苦学习和长大后用“警枕”提醒自己努力分不开的,而童第周“勤能补拙”同样走向成功。然后让学生讨论交流明白“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的真正含义。在这一过程中始终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资源,使课堂教学为学生服务。在课文结束时让学生说说关于“勤奋”的名言和根据生活实际说说同学中勤奋学习的故事,更是让全体学生以高度的热情投入了学习!

  《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较强的文章。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还没有上这课时,我真担心学生没有兴趣学这篇课文,因为这样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该怎样调动他们学习这篇文章的积极性呢?课文中主要介绍了两个人物,一个是古代的司马光,一个是现代的童第周。在学习这两个人的例子时,我要求学生找出两个人各自的特点。学生通过仔细阅读发现,司马光是“抓紧时间”,而童第周是“勤能补拙”。围绕这两个特点,让学生找找语句来好好体会。同时也让学生找到了表示成功的句子,从句子中我让他们找司马光和童第周成功的标志是什么?当然学生也很容易就找到了作者的观点,那就是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突破课文的难点“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通过这样比较以后的学习,学生理解难点到这里便水道渠成了。

说勤奋教学反思14

  《说勤奋》是本学期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篇首即摆明观点——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接着举了两个生动的例子来证实这个道理,结尾提出在当今社会中勤奋的必要性。学生刚经历过期中调研,成绩参差不齐,在这个时候学习这篇课文,很有现实意义。

  我的教学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 读懂课文,练好朗读。

  1 围绕“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这句话在文中的两个事例中找到“鲜花”及“汗水和心血”的具体表现:

  司马光——抓紧时间读书,历时19年编成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童第周——基础差而急起直追,成绩名列前茅,后来又完成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轰动欧洲生物学界。

  二、故事补充,深化认识。

  其实,关于勤奋的故事,学生平时已积累了不少。学习此文,要唤起学生记忆中的相连信息。如谈“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的理解时,有同学谈起了科学家爱因斯坦小时侯交手工制作的故事,童话大王郑渊洁勤奋写作的事。学到司马光的“警枕”时,学生就自然想到了古人“悬梁刺骨”、“囊萤映雪”的典故,李白的“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也就更加明了。

  三、联系实际,讨论探究。

  明理的目的是能指导学生的言行,所以,联系实际展开讨论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中,围绕以下几点引导学生共同探究:

  1 天资聪明的同学也许稍微认真一点就能取得好成绩,难道一定要勤奋吗?

  2 接受能力较差的同学如果非常勤奋,能赶上那些天资聪颖的同学吗?

  3 你认为怎样才是“勤奋”的表现呢?

  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从实际出发,表明了自己的观点,说出了自己的理由,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人,无论基础怎样,也无论定下什么目标,只要你想取得成功,都离不开勤奋。讨论中,教师也要有意识的请天资聪颖的同学和接受能力较差的`同学多谈谈,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并认识到“唯有勤奋才能成功”的道理。

  四、作文训练,内化积累

  在学习课文以后发动学生在身边找找勤奋的人和事,用作文的形式记录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习别人的做法,把课上所学的延伸到生活中去,使勤奋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向往。

说勤奋教学反思15

  语文是一们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苏教版小语第七册《说勤奋》一课,以司马光和童第周两位人物的事例说明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并且告诫人们“只有一生勤奋”“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学习这篇课文,对指导学生自身的生活实践。培养学生“勤奋”的美好品质,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主动学习,自觉接受课文的观点,以受到深刻的教育。

  一、 感悟中铭记

  在教学中,注意在教学生学习课文语言的同时,让学生记住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话,明白人生真谛,激发学习的原动力。

  《说勤奋》的`第一自然段中这样的一句话:“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让学生记住这句话,并付之实践,将会受益终生。在教学中,能用“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与书上的第三句话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让学生懂得,“勤奋”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在学生理解之后,鼓励学生以“自勉”的形式进行摘记。可以说,每个学生都是用整颗心在书写。赞可夫曾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摘记自勉,以“我要记”、“我有用”代替了“要我抄”的任务,将一粒粒“成功的花种”播在学生的心田。

  二、 朗读中内化

  《说勤奋》的第二、三自然段,讲的是司马光和童第周因“勤奋”而取得“成就”的事例。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将表现他们勤奋努力的词语或句子划出来,再读一读。然后启发学生:你觉得这些句子该怎么读?在读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学生从朗读中体会到,“司马光真用功呀!”“童第周真有志气!”等等学生深有感触,从心底里自然流露出对两位人物“勤奋”努力的佩服之情。

  三、 阅读中延伸

  语文的外延与整个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让学生在课外搜集资料,阅读课外书,是拓展与延伸语文学习渠道的重要方面。学习了《说勤奋》这一课后,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名人故事丛书”,让学生去读一读有关司马光、童第周的其它故事,让学生在感悟课文后,进入全方位的体味,从自我探索中实现教育的延续。

【说勤奋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说勤奋》教学反思04-08

《说“屏”》教学设计09-17

《说屏》教学设计05-05

马说优秀教学设计11-03

让教学反思12-15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06-30

我说你做教学设计03-16

生物教学教学反思07-17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