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春节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北京春节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北京春节教学反思1
进入六年级以来,感觉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高了一个层次,拥有了比较强的语感,对文章的理解也不再局限于一个段落,学会了前后贯通的方法。在《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深深地
感受到了这一点。
教学“除夕”、“正月初一”、“元宵”三个节日时,发现我纠缠于一个个独立的段,没能进行整体的了解与梳理。其实三个部分的写作,是有着它们的共同点的。除夕重在一个“忙”字,正
月初一重在一个“逛”字,元宵重在一个“闹”字或“灯”字,为什么分别选这个特点进行描写?因为这是它的显著特色,除夕也挂灯,可是这不是它的主要特色,正月初一也忙,但较之除夕自然
是无法比拟的了。正因为这样,在教学“元宵”这一部分的时候,我大可以把三个部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老舍是选取了它们的典型特点进行描写的。而元宵的典型特点便是“灯”,再来体会灯,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之后再让学生来体会人山人海的情形,也就不会像我的现实课堂中那么淡而无味了。
对于毕业班的教学,我对每篇课文的教学都做到精致细腻,唯恐漏掉一个知识点,纵观《北京的春节》这堂课,我终于感觉自己错了,一直指导学生详略得当,可自己的课堂却略而不略,详而
不详,该舍的不舍,该抓的`抓不牢,方法单一,学生学起来也索然无味。总感觉课文的每个方面都要学生掌握到,词语、重点句子、表达方法、语言特色等等,不舍得撇开,就讲解,结果却适得其
反,一篇课文下来,虽然学生学习状态很好,兴致很高,但真的能把知识都学会的没几个,可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更要抓住文章的详略,运用多而有效的方法,让自己的教学过程实而有效。
以此为例,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对学生放手,更要对自己放手,该舍的一定要舍,该详的一定要落实到位。
北京春节教学反思2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语言真挚感人,字里行间蕴涵了对北京浓浓的热爱之情。这篇课文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人欢欢喜喜过年的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教学时,我主要以读为主,辅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生情。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通过阅读,找出春节“高潮”的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最后,让学生动笔把自己春节活动中感受最深的情景写一写,从按时间顺序写得详略得当,较好地表现出了春节那种热闹、祥和的气氛;特别是孩子们的那种无忧无虑和快乐,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回顾本课的教学,我觉得自己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一是以读促悟。每一个学习目标基本上都是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去完成,老师极少去代替。二是充分发挥了阅多媒体的作用,并有目的'地进行了一些拓展。这样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积累。三是比较成功地进行了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做到了读写结合。
北京春节教学反思3
《北京的春节》一文描写北京城春节时的各种习俗,这也是本组教材中的主题性内容。下面的《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都是这样,传递给我们的都是一些民俗性的知识。面对这样的文章,我们还是了解那些内容性的东西吗?学生已经六年级了,难道他们还会读不懂吗?显然不是。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提取信息、处理信息来了解。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只要安排一个表格让他们去自己处理信息,便能达成初读感知的效果。
解决了内容,我便把目光转向了文章的'写法。首先是详略。老舍写的文章详略搭配,非常明晰。于是,我们的教学也应有一个详略之分,在此我主要抓住了三个日子进行了解: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但一细读,我又发现老舍的文字即便是详写的,也写异常精炼,没有太多的描写,于是怎么教成了一个难题。比如写除夕这一部分,一句话一个景,没有丝毫的铺陈。单读一句话没有什么味道,但是把这些话放在一起却一下子感觉到了除夕的热闹。为什么?仅仅是因为事件、情境的罗列吗?若是如此,学生流水账似的文章不是成了美文佳作了吗?因此,在这个环节上,我们就有必要分层次地进行细致解剖,直到解剖到那家家、户户、人人、事事、时时等的热闹,这便是精读。再如“元宵”这一段,明里写灯,实则却是在写人山人海、灯山灯海的喜庆与热闹,红火而美丽。
文章写北京的春节,而春节不是北京所特有的,而是全国上下传统的节日,老舍可写,我们当然也能写,或许我们还能有不同的年味儿呢!于是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也来写一写自己过年时的美好印象,以达到读与写的结合。
以上是一个个场面的精读,而六年级学生更应该有篇章的概念。怎么解决?我发现文后有两篇阅读链接,同是写春节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写作风格。如何利用?若是像《北京的春节》一样教!课时不允许。若是像略读课文一样处理,那么又干吗不直接安排成略读文章呢?既然是链接,必然有其与前文的密切联系,仔细读后,发现老舍的文章重在大场面的描写,而梁实秋、斯妤的文章则重在局部、个人的感受与描写。且梁实秋与斯妤的文章又有着细微的差别:梁之文明贬实褒,而斯之文则重在以局部反映整体。这便使我认识到可以利用它们让学生去比较不同的写法来指导自己日后的写作。
有了以上的解读,便相当于有了建筑材料,接下来便是架构框架了。听过了课,我们大家定然了解了这个过程,我便不再一一讲述了。
纵观自己的教学还是存在着太多的不足,还望老师们指点迷津!
北京春节教学反思4
春节刚过就上来这样一篇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很有意义。春节,是我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过节习俗。《北京的春节》是我国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全文共13个自然段。依次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开始的日子、腊八节、腊月二十三、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几个特别的日子,文章详略得当,作者选取“腊八、除夕、大年初一、正月十五”进行详写,而另外几个时间段的事进行略写,有的甚至一笔带过。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读后增长见识。
本课教授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从而引发探究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详略得当地叙述的写作方法。
首先、我首先引导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然后细读课文,了解详写的几个日子(腊八、除夕、大年初一、正月十五),找出是围绕哪些字词展开描写的,画出每个时间人们都在干什么。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初读体会年的味道。再感知,批注这几个节日里自己的感受。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读课文画句子的方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思,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评价,结合我们本地春节的一些习俗,进行对比,感悟除夕的热闹、大年初一安静和正月十五的高潮。
其次、课文运用了有详有略的写作手法,我们要引导学生去体悟作者写作手法的精妙。在课文中,老舍先生按时间顺序来介绍北京春节的习俗。其中,腊八、除夕、初一和元宵四个时段为详写,其它为略写。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四个重点时段来品读,从而感受到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喜庆与欢乐,体会本文表达方法的精妙之处。
最后、我安排了一个拓展延伸的环节,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自己家乡过春节的习俗。学生的积极性一下调动起来,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畅言自己家乡是如何过春节的。一位同学介绍说他们那里过春节家家户户挂彩灯、贴门神、贴福字,并在粮仓、家禽牲畜圈上贴上“丰”字,以示来年的丰收吉祥。另一位同学说晚饭后他们最开心了,小孩打着各式各样的灯笼,相互比赛,看谁的灯式样新颖,还可以燃放花炮或焰火。本地孩子谈论最多的是大年夜能大吃一顿,这一晚随心所欲,毫无顾忌,吃好饭则可以放焰火,玩到尽兴为止,最后就是最开心的一件事——收压岁钱。
【北京春节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12-29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11-11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09-06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08-24
《北京》教学反思09-27
《2008,北京》教学反思12-02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11-02
《北京的春节》教案11-25
北京的春节的说课稿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