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设计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培养诵读的习惯,背诵这首词。
2、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分析、理解这首词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抒情主人公思想感情的把握。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秋月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静夜思》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检查预习
宫阙(què)玉宇(yǔ)朱阁(gé)
绮户(q)无眠(mián)婵娟(chánjuān)
三、简介作者、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弟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词写于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词人在密州知州任上。苏轼仕途失意被贬,心情抑郁。其弟苏辙(字子由)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两人已有七年未见。中秋赏月,词人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中写下这首词,抒发了人生感慨和怀念亲人的深情。
四、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听课文录音,学生朗读,读准字音。
2、研讨分析词的内容:结合注解,疏通文句。
3、思考讨论:
①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
讨论概括: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
②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讨论概括:实景:明月、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③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讨论概括: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4、小结
①文章结构
上阕望月(写景)借景抒情
下阕怀人(抒情)情景交融
②主题: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怀和对亲人的思念。
五、诵读品味,领会诗情
1、配乐朗诵
2、体会诗情
六、发挥想象,再现情景
听歌曲,再现情景。
七、迁移
1、课后搜集有关“月”的'古诗词。
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游山西村》)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2、赏析喜爱的咏月明句。
例子:这是一位同学对《静夜思》的赏析,请大家模仿它,说说你喜爱的咏月名句。
我爱这首诗的自然美,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给人一种朦胧美。我也爱这首诗真实的思乡情。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语文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有关天气的字词,学会7个新生字。
2、巩固汉字书写规则,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3、积累有关春天的四字词语。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积累词语
教学难点 巩固汉字书写规则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趣味识字
1、谈话导入:今天的天气是怎么样的,谁来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我们经常还会听到“天气预报”,那里边经常都会怎么来形容天气呢?(学生讨论汇报)
2、学生自由拼读书中的词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些与天气有关的词语。请大家打开课本11页。
3、指名读,小老师读,齐读。
4、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认字。
5、交流识字方法。
6、游戏开火车读,检查字词认读情况。
7、拓展:你还能说出一些与天气有关的词语吗?
二、书写提示
写字:白、回、国
1、请学生认一认这三个字,并仔细观察字的收写占位。
2、强调笔顺规则:先外后内再封口。
3、学生做好书写准备,自由尝试书写。
4、展评。
三、日积月累
1、谈话导入:孩子们,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你能用一些词语来形容一下美丽的`春天吗?(学生汇报)
2、今天我们来学习积累一些关于春天的四字词语。学生打开书本,小组内自由读。
3、检查认读情况。小老师带读,批名读,开火车读。
4、小组内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词,并描述一下词中所描述的美景。
5、全班汇报。
6、再读词语,记住词语,说话训练。
四、小结
说说自己在语文园地里的收获。
语文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挨挨挤挤”、“饱胀”、“翩翩起舞”等词语的意思。能用“有的……有的……有的”写话。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3、通过对课文学习的指导,使学生了解荷花、荷叶的样子和颜色,从中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荷花美丽的姿态,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培养对大自然美的体验。
2、理解“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等语句。
课前准备:
查找有关荷花的资料,如文字或图片资料。教师准备有关荷花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新课
1、(示图:荷花)上课前,老师先请大家看几幅美丽的图片。用一两个词来形容你所看见的荷花。
2、关于荷花,古人曾有许多赞美她的优美诗句。你们的小脑袋里装了几句吗?把你所知道的和大家分享一下。
3、看来,大家知道的还不少呢!是啊,多么动人的诗句呀!多么美的荷花啊!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也特别喜欢荷花,他还用优美的文字描述了公园里一池美丽的荷花,让我们随着作者到文中细细欣赏吧。(板题,齐读课题)
二、民主导学
1、老师已经忍不住现在就去欣赏她的美了。你们想去吗?好,跟着作者去荷花池边欣赏一下吧!(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2、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话来读。注意读音正确,不多字漏字,不读破句。
3、交流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意思:
(1)挨挨挤挤:(一个接着一个)说明荷叶、枝叶多繁茂。
(2)碧绿:青绿色,课文指荷叶的颜色。
(3)莲蓬:莲花开过后的花托,倒圆锥形,里面有莲的果实。
(4)翩翩起舞:轻快地跳舞。
(5)饱胀:饱满,指花骨朵快要开了。
(6)破裂:出现裂缝,课文里指荷花开时花骨朵的样子。
4、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可以是自己的感受、体会,也可以是自己的疑问。
5、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可以把学生的发言小结一下:瞧,同学们积极思考,主动发言,大家说得多好啊,老师把刚才同学们的发言总结一下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己的感受,一方面是自己的疑难。这种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学习方法真棒。
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
1、现在,我们就来欣赏这美丽的荷花。刚才好多同学都夸荷花很美,你们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把你认为写得特别美的句子划出来,读一读,先独立思考,再与小组同学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体会。
2、出示挂图,看图上的荷花多美!让我们边看边想,好像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指点:课文第一自然段就写了荷花的`香味,“一进门就闻到了一阵清香。”
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3、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美“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这个句子写出了荷叶的多、大、绿。
(1)“碧绿”写出了荷叶的“颜色美”;“大圆盘”写出了荷叶的样子,突出了荷叶的“姿势美”,挨挨挤挤,写出荷叶的繁茂,像一个个小孩子挤在一块儿,把荷叶写活了。
(2)(出示课件,体会荷叶的挨挨挤挤)
看,这么多荷叶,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啊!这真是——一片()一片?
指名交流。
小结:是啊,这么多荷叶,一片挨着一片,一片挤着一片,一片连着一片,一片靠着一片,一片追着一片,一片叠着一片,真多啊,这就叫——挨挨挤挤!
(3)指导朗读:该怎样读才能把荷叶的美表现出来?学生练习,指名朗读。
4、我觉得“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个句子写出了荷花的不同姿态。(出示课件,体会荷花的三种不同姿态)
(1)看,白色的荷花中,露出这么一个嫩黄的小莲蓬,就象张着笑脸欢迎着我们呢!来,谁能把展开的荷花读得美美的?指名读。
(2)真美呀,连还没开放的花骨朵,也是这么的别有韵味。你能读好这含苞欲放的荷花吗?指名读。齐读。
5、多美的白荷花呀!千姿百态,生机勃勃,让我们一起有滋有味、满怀激情地赞美这美丽迷人的荷花吧!齐读“白荷花——”
6、“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觉得“冒”这个字用的特别好。
(1)想想:怎样的长才能叫“冒”?
(2)如果不用“冒”字,这里可以换成哪些字?(长、钻、伸……)
(3)那请大家想一想:和“冒”字相比,哪个好?为什么?
(4)好,谁来读好这句话?读出荷花的活力来。
7、有句话说得好,红花还需绿叶衬。碧绿的荷叶把荷花衬托的更美了,再加上嫩黄的莲蓬,多美的色彩啊!来,我们一起把这白花、绿叶的美景读出来,让大家欣赏欣赏。齐读第二段。
(设计意图: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有情,文亦有情,“课文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就是教师的情感,要由老师去点燃、去传递、去深化,让学生的情感随文波动起伏,与文共鸣,与景相融,物我两忘,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效果。)
自主识字、写字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
2、学生分析识记生字字形,交流方法。
裳与衣服有关,下边是衣字;蜻蜓与虫子有关,左边是虫字旁;蹈与用脚跳舞有关,左边是足字旁。
3、指导书写:
蹈”的第十四笔是横折,“佛”的第四笔是横。
4、学生练写。
三、小结
荷花的美不仅仅是这些姿态,下节课我们将继续领略它的风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本课词语。
2、试着背诵第二自然段。
二、民主导学
1、一池的白荷花是不是只有这三种姿态呢?你怎么知道?齐读第三自然段。
2、出示“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
(1)这些荷花的姿势真是太美了!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其实,荷花的姿态还不止这些呢!你喜欢哪一种?把它的美说出来。你能说说他们是一种怎样的姿态?或者想象一下他们仿佛在做什么?(生发挥想象,交流)
(2)同学们的想象可真丰富!是啊,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我们的眼睛都快来不及看了!真是目不暇接。
(3)面对这满池的美景,老师突然有个想法:(示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呀,这位画家是谁呢?有这么大的本事,把眼前的荷花看做一幅画。你们觉得呢?(大自然)
(4)的确,不用纸,不用笔,就给我们描绘出这么美丽的画卷,就带给我们如此美的享受,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画家!让我们好好地把这一段来读一读,夸夸这位了不起的画家。齐读。
3、好美的一幅荷花图啊!让我们一起用心去体会,跟着老师飞到荷花池边去看一看。
(1)(配乐)闭上眼睛,飞呀,飞呀,飞到了美丽的荷花池边,只见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挨挨挤挤的荷叶间,一朵朵婀娜多姿的荷花亭亭玉立,她们千姿百态,清香怡人,伸出手摸摸那荷叶,多么的油滑,摸摸那花瓣,多么的细腻,把鼻子凑近闻一闻,一股清香沁人心脾,我忽然觉得……(第四自然段)
(2)刚才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还有哪些小动物告诉你什么悄悄话呢?
生自由表达:小鸟告诉我……蜜蜂告诉我……蝴蝶告诉我……青蛙告诉我……
(设计意图:物我两忘是情感的最高境界,随着学生对荷花形象理解的深入、情感的交融,使学生“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随风舞蹈,与物交流。“蜻蜓飞来过,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适时扩展学生视野:“你还看到……你还听到……”宛若就是美若天仙的荷花仙子吸收着日月精华,品评着物语流声。醉了,醉了,班上成了荷花池,飘舞着满地的荷花。完全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学生走进了课文,领悟到荷花的神韵。)
(3)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多么美丽的荷花啊,连蜻蜓、小鱼、小鸟都被吸引过来了。请同学们再美美地读读这一自然段,先在小组里读,等一下各小组推选读得比较好的同学来比赛读,看谁读得最好。
(4)学生展示朗读。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探究性的阅读教学中,倡导的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开放。它突破传统的限制,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创设探究的背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能启发学生运用多维视角去思考解决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满足他们的探究欲、表现欲。)
4、其实,我们都不是荷花,作者也不是荷花,我们都是在看荷花。齐读第五自然段。我怎么会忘记自己是在看荷花呢?
(因为荷花太美了,深深的吸引了我。)
三、回顾,总结全文
1、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将他闻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写了出来,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美妙的世界,我们似乎也闻到了那股清香,看到了婀娜多姿的荷花,想到了自己变成荷花的情景。作者怎么能把课文写得那么好呢?(因为他对荷花充满了喜爱和赞美的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一次欣赏那一池美丽的荷花,再一次品味作者生动优美的语言。
四、拓展练习
作者把荷花写得多美啊!生活中你喜欢哪种花,这些花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你能说一说吗?
1、学生交流,口头习作
2、完成小练笔。
五、作业(任选一项完成)
1、画一幅荷花图。
2、写一首赞美荷花的小诗。
3、办一期有关荷花的手抄报。
4、深情地诵读课文。
语文教学设计4
语文是一分非常有意义的一门学科,包含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下面是语文雪教学设计,欢迎参考!
知识技能:1、积累“读一读、写一写”部分的14个词语;
2、体味“雪”的含义,加强朗读训练,在反复朗读中揣摩作者的心绪;
3、学习文章借景抒情和对比的表达技巧。
过程方法:1、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2、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培养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做一个奔放的挑战者和战斗者。
教学重点:品味景物描写的特点。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本文语言的内在含义,领悟作者的个性精神。
教学方法:1、朗读法; 2、品味鉴赏法; 3、自主合作探究法; 4、个别指导提示法
教学用具:黑板、暴风影音播放器、flash8.0播放视频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 新课 导入
1、音乐 欣赏《塞北的雪》
2、教师提问 :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或一个简短的句子来概括塞北雪的特征(指名回答)。
3、揭示课题:(播放flash视频)
那一年的冬天,在北京的鲁迅,看到一场大雪。 他,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他那支生花妙笔,慷慨淋漓地描绘了 两幅迥异的雪景图——雪。
4、教师板书课题: 雪 鲁迅
二、 听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学习要求:①听准字音,听出语气,初步把握 作者情感;
(温馨提示:博识 消释 褪尽 凛冽 升腾 脂粉奁 磬口 胭脂 目光灼灼 朔方 蓬勃 弥漫 旋转 精魂 )
②思考:课文描绘了哪两幅画面?
2、指明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江南的雪 朔方的雪
3、它们分别在文章的哪些段落?请同学们快速找出
三、品味欣赏
(一)江南的雪
1、学生自由朗读“江南的雪”语段,
2、教师出示问题:江南的雪有什么特点?
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去描绘?
3、学生发言,集体讨论;教师明确,板书:滋润美艳
4、全班女生齐读,感受江南雪的优美的特点。
5、你觉得文中的哪些字、词或句子深深地打动了你?请从文中找出,并说说你的理由。
温馨提示:(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这一句“冰冷的”“坚硬的”这两个词,强调了雪的不屈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作者赞美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它蕴含着“青春的`消息它如同那“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不仅说明了江南雪花的特点,也表露了作者对江南柔雪充满怀念与喜爱的感情。
(3)、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运用联想由冬景想到春景,不但突出了江南的雪滋润美艳、蕴藏生机的特点,而且表现了作者对江南的雪的喜爱之情。
(5),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
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孩子塑雪罗汉时手被冻的形状。
(6),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作者用排比的手法罗列出在江南雪野中的各色花草,突出了江南雪景的美艳之至。
6、 学生找出后,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让全班试着齐读。
(当学生读到雪中的花时,顺势提问:雪天真有这么多的花吗?这是作者的联想。板书“联想”。)
7、 全班齐读第一部分。
(二)朔方的雪
1、 请一位男生朗读“朔方的雪”部分的内容;
2、教师出示思考题:朔方的雪有什么特点?这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温馨提示:如粉如沙 决不粘连 表达了作者对北方雪的喜爱、不畏艰险、与惨淡人生抗争到底的不屈不饶的战斗精神)
3、在这里,你觉得哪些句子很不好理解,请在课本中划出,先单独思考。
4、将难解句子提交小组讨论;
5、全班交流这些疑难句子,教师作适时指导。
(1)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
(温馨提示:比喻 形象生动、传神逼真地描绘了朔方的雪的孤独而倔强的性格。)
(2)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
(温馨提示:把雪比作人,表现了朔方的雪坚强,独立,倔强的形象。不仅如实地反映了北方严冬的景象,而且也暗示了当时冷峻严酷的社会现实)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温馨提示:赞美了朔方的雪的完全的献身精神。它是凝聚了所有坚强不屈精神的内核。)
(4)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烂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温馨提示:作者以炽烈的感情、豪放的语言和刚劲的笔力,描绘了北方飞雪磅礴的气势 我们由北方飞雪冲破酷寒的压迫、自由驰骋于太空的壮举,自然联想到当时作者及进步人士所作的种种不屈的斗争)
教师讲解指导时穿插写作背景:《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野草》共收散文诗二十三篇,也是鲁迅追求革命真理、抒情述怀与进行对敌斗争的记录。
6、全班同学齐声朗读这四个句子,从有声语言中读出作者的精神气质和美好理想。
四、学以致用
本文写了塑雪罗汉的情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了雪地捕鸟,描写都非常生动传神。你在雪地里做过什么游戏?试写一段文字描述出来,100字以内。没见过雪的同学可以写想象作文片断。
五、 巩固朗读
最后,让我们跟着作者的思维,再次走进作者对江南雪景的美好追忆,感受作者对“雨的精魂”的深情赞美。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雪教学设计就到这里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会认“罩、屹、鼎、沸、贯、崩、恢”等7个生字词,会写“潮、称、盐、笼、罩、蒙、薄、雾”等13个生字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感受钱塘江大潮潮来前后不同的景观,感受“奇观”的奇特之处,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4.学习本文作者有顺序、找特点的写作手法,并加以应用。
教学重点:
通过文章学习,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和潮来后的不同景观,用心感受不同时刻的画面带给人们不同的感觉,并大致能说说“潮来时”的整个经过。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有顺序、找特点的写作手法,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
一、 激趣导入,感知自然美(4分钟)
同学们,平时大家都去过哪些地方玩呢?把你觉得最好玩的地方和我们同学介绍一些,并说说你为什么觉得这个地方好玩。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结合生活中“你去玩过的地方”,并进行相应的介绍,与同学之间有交流,并对此文学习产生兴趣)
二、 初读课文,构建文体美(9分钟)
1.自由朗读课文,疏通字词障碍。
2.读了这篇课文,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3.你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你读本文后的感受吗?
预设一:海宁市的盐官镇真是一个观潮的好地方哪!
预设二: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景象好壮观啊!
预设三:浪潮就像千万匹白马齐头并进,真是浩荡啊!
教师进而引导:你可以用书本上的`一句话来说说吗?
引出课文第一段: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设计意图:在初读感知后,让学生谈谈读完课文后的体会,结合自身的实际感受进行教学,进行引导第一段的学习。)
4.天下奇观的“观”和文章的题目观潮的“观”一样吗?
让学生进行思考,同一个字却是不同的意思,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加以引导,并结合相应的组词,让学生学以致用。
三、 研读课文,赏析语句美(22分钟)
1.快速默读课文,找出钱塘江大潮“奇”的地方。
过渡句: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么,它“奇”在哪里呢?
语文教学设计6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按时间顺序来组织结构的写法。
2、能够提取最主要的信息。过程与方法:
学会删繁取简,提炼关键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始终补语的爱国情操、献身科学的追求精神。
教学重难点:
了解传主其人其事,学习华罗庚分离拼搏、自学成材的精神和始终不渝的爱国之情,知道华罗庚在数学领域里的杰出成就。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有关华罗庚的人物传记,作者是顾迈南。他是新华社记者,著有大量科学家传记作品,象《华罗庚传》、《丁肇中:故国情深》、《李政道》等。众所周知,华罗庚是举世闻名的数学家,除此之外,同学们对华罗庚的了解还有哪些呢?(学生回答)比如,将统筹方法运用于工农业生产就是他的一项重要成就。什么叫统筹方法呢?比如,煮饭、烧水、洗菜、炒菜,你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完这几件事情,并且把保证高效性呢?(煮饭的同时烧水,在煮饭、烧水的时候洗菜、炒菜,这就是统筹方法。)这只是他成就的一个方面。同学们预习过这篇课文,那么熊庆来、华罗庚、陈景润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同学回答)华罗庚的成名与熊庆来密不可分,熊庆来对华罗庚的悉心栽培栽培成就了华罗庚。这种知遇之恩,华罗庚从未忘怀。在以后的教育生涯中,他慧眼独具,为中国的数学事业选拔培养了一批青年学者,陈景润就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位。陈景润突破了哥德巴赫猜想,在数论方面卓有建树。那么,华罗庚有什么样曲折的人生经历,取得了哪些举世瞩目的成就呢?
二、总体感知,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一、二组负责梳理华罗庚的生活经历,
三、四组负责梳理华罗庚一生的主要成就。主要生活经历:
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
1925年,进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后因贫困而失学;18岁时,与吴筱元结婚,后染病而导致终身残疾;
1932年秋季,到清华大学担任数学系助理员,并研究数论;
1936年夏天,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资助华罗庚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1937年夏天,由英国回国担任西南联合大学的数学教授;1945年下半年,应苏联科学院的邀请,到苏联旅行;1946年秋天,应邀访问美国;
1950年2月,从美国动身回国,同年3月16日到达北京,回到北京清华大学担任教授;1979年,再次访问英国;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主要成就:
1930年,上海《科学》杂志第二期刊登华罗庚的《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不能成立的理由》;
1936年夏天,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后得出著名的“华氏定理”,其间他写了18篇论文,其中包括《论高斯的完整三角和估计问题》;
1941年,完成第一部著作《堆垒素数论》的手稿;
1946年4月,苏联科学院出版了他的成名代表作《堆垒素数论》一书;
1946年秋天,访问美国,其间研究范围扩大到多复变数函数论、自守函数和矩阵几何;1955年国家建立科学奖励制度,1957年1月华罗庚获得一等奖,得奖的论文题目是《多复变函数论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
1953年,《堆垒素数论》中文版出版;1957年,《数论导引》出版;
1958年以后,开始研究把优选法和统筹法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后出版《优选法平话》和《统筹法平话》;
1963年,华罗庚与万哲先合著出版《典型群》一书。
三、局部分析:问题一:“伯乐识马”是人所共知的经典故事,作者在一开头就写这个故事,用意何在?明确:一方面表明19岁的华罗庚具有非同寻常的数学才能以及他命运的一个重要转折,突出了传主的基本特性,一方面为下文埋下伏笔。华罗庚的才华被熊庆来发现,命运发生转变。后来他自己成为“伯乐”,发现和扶持了陈景润等青年学者。此外,在时间叙述上,从华罗庚“出名”时起笔,是一个倒叙,并由此引出“他已经走过了一段相当坎坷的生活道路”这样的开头,避免了平铺直叙和波澜不兴。
问题二:在运用倒叙手法插入一个小故事以后,就进入了对华罗庚艰难曲折的求学、治学经历的.追忆之中。请看第一部分“艰苦自学的青年时代”,这一部分讲述了华罗庚的哪些经历?是由几个小故事组成的?
明确:这个部分讲述了华罗庚的三个小故事:“物不知其数”的算题(卓越的数学天分)、“罗呆子”的绰号(刻苦自学的情形)、可怕的伤寒症(选择数学作为人生目标的过程)。问题三:回顾一下,华罗庚在数学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
明确:解放前:堆垒素数论、多复变数函数论、自守函数、矩阵几何;解放后:《数论导引》、优选法、统筹法、培养数学人才。
问题四:除了在数学领域取得杰出成就之外,华罗庚的身上还具有新旧交替时代科学家所特有的爱国情怀,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明确:国难当头,悲愤至极;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数学下乡,造福于民;光荣入党,欢欣鼓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问题四:文章有几处嵌入了华罗庚的诗词?这些诗词对表达华罗庚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受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些诗词突显出华罗庚勤奋努力、拼搏进取、献身科学、爱国爱党的一面。
四、总结:
这篇传记在写法上的突出特色:
①以时间流变为线索,勾勒传主的基本生命历程,概括性地描绘出较为完整的华罗庚形象。 ②这篇文章嵌入了多首华罗庚的诗词,使得这篇科学家的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 ③作者有意识地讲述了一些小故事,增加了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五、作业:
1、完成《创新思维训练》中《华罗庚》这一课的练习。
2、整理生字词,收集成语。
3、预习《罗曼·罗兰》,扫清字词障碍。
①思考并完成课后练习。
②《罗曼·罗兰》在写法前面两篇人物传记有什么异同点?
语文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1.经过朗读,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感知课文大意,梳理文章结构。
2.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所感所悟,把握文章主旨。
3.揣摩意味深长的语句,体会写景的妙处。
4.体会紫藤萝花的独特意蕴。
二、教学重点:
1.揣摩意味深长的语句,体会写景的妙处。
2.理解文中紫藤萝花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紫藤萝花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由写作背景导入:宗璞一家在危难中深受迫害,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当时作者最钟爱的小弟癌症晚期,作者十分悲痛,文中提到的“生死迷,手足情”指的就是这件事情。应对着紫藤萝花,作者会有些什么感悟?而我们从中又会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2、说说作者宗璞。(生小组派代表汇报)
女,1928年出生,常用笔名宗璞,另有笔名丰非、任小哲等。原籍河南省唐河县,生于北京,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当代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长篇《野葫芦引》等。
二、课文朗读,整体感知:
1、读准下列字音:
迸溅(bèngjiàn)伶仃(língdīng)盘虬(qiú)卧龙
仙露琼(qióng)浆酒酿(niàng)
2,理清写作思路。
我们先把课文的结构梳理一下,请大家用10分钟时间,再把课文读一遍,要求——(1)用_____线勾画表示“我”观赏紫藤萝瀑布的行踪的语词;
(2)用~~线勾画“我”每一步行踪的所做或所想的语句;
(3)用几个短语简要而准确地概括勾画出来的主要资料。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读书,圈画有关语句,并概括资料.)
师:同学们刚才按教师的要求在书上进行了认真地勾画,同时也对勾画出来的资料进行了简要的概括。下头,把教师的概括,与同学们交流一下。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作者的行踪。大家在读书的时候必须注意到了,文中作者的行踪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看到紫藤萝瀑布就停住了脚步,然后是伫立花前抚摸花儿;最终是加快脚步离开了紫藤萝瀑布。行文思路相当清晰并且开头停住脚步,结尾加快脚步,首尾呼应。
学生:停住脚步伫立花前加快脚步
师: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又做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呢?相信同学们刚才已经找到了有关语句并进行了概括。让我们来交流一下。
停住脚步驻步赏花伫立花前伫立忆花加快脚步快步思花
用三个词准确而简洁地来概括作者的写作思路:作者停住脚步来“赏花”,伫立凝望在“忆花”,加快脚步为“悟花”。
赏花————忆花————悟花
3、捕捉情感变化。
这一路走来,作者的感情产生了很多波折。作者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同学们细读课文,用三角标注表示感情的词句。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批注、发言、评价。)
同学们,让我们一齐来看看答案:作者刚看到紫藤萝时先是一阵“惊喜”,之后看到每一朵、每一穗花时产生了“振奋”与“激动”之情;在驻布凝望,抚摸花朵之际,“疑惑、痛楚、遗憾”之感一并涌上心头;最终在再次抚摸花朵,经过一番沉思之后,她的内心又被“宁静、喜悦、振奋”所包裹。
总结:感情变化:
惊喜——振奋——激动——疑惑、痛楚、遗憾——宁静、喜悦、振奋。
三、小结文章结构上的特点
条理清晰,首尾呼应,情景交融。
四、布置作业。
文中描述紫藤萝的语句很生动,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圈出其中关键的字词,在句子旁边简要的做评析。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理清了写作思路,即赏花,忆花,悟花,此刻让我们跟随作者去赏一赏花吧。
二、赏花之美,写景之妙。
在作者眼前的一树紫藤萝是怎样样貌的?作者是如何来描述紫藤萝花的呢?请同学们在文中画出下列有关眼前紫藤萝花的五个方面的语句。{教师指导学生圈划,批注,赏析}
1、整体形状;2、花朵形状;3花的颜色;4、花的香气;5、花的枝干
1、整体形状的语句
(1)“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来,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比喻:把整片垂下来的紫藤萝花比作瀑布。写出了这一树紫藤萝气势非凡,辉煌灿烂)
2、花朵形状的语句
(1)“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之后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比拟:那里同样是以动态写静态,把一朵一朵,一串一串的花拟化为人,甚至是一群小孩子在相互推挤,玩闹,生动地写出花的多,也就是它开得很茂盛。同时她也写出了花的可爱,像一群天真活泼的小孩子一样可爱,我认为这是一种童话般的美)。(2)“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比喻:形象、生动并且具体地写出了盛开的紫藤萝花的形状)。
(那里面作者不仅仅有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的应用,也有整体描述和局部描述的分别,还有先写和后写的分别。作者描述紫藤萝花的形状的顺序依次是花瀑——花穗——花朵,先写整体,后写局部。)
3、花的颜色的语句
(1)“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比拟:把花的颜色写成人的动作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花的神态,赋予了紫藤萝花的动态美。一派生机勃勃的样貌。)
(2)“紫色的大条幅上像迸溅的水花。”(比喻:既写出了花的形状,也让人感受到了它的质感,是像水一样晶莹剔透的。同时,“迸溅”两字,也赋予了花动感,让人感觉到它是在跳动的,而不是静止的。)
4、花的香气。
描述花的香味:“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提问:作者为什么把花香说成“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引导:感到花的香用的是人的嗅觉,浅紫色是一种颜色,需要人的视觉,那里作者要写的是花香,是嗅觉,却用视觉的浅紫色来形容,这就使作者所描述的紫藤萝花更加具体可感,使读者对紫藤萝花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使其语言更加的清晰灵动。这种手法称之为通感。
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经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方式。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各种感觉相通。
5、花的枝干的语句。
“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夸张的修辞手法可见紫藤萝在茁壮蓬勃的生长。
学生品评之后概括紫藤萝的生长特点。学生选择自我喜欢的语句或段落有感情的读一读。
三、忆花悟花,述花之语。
1、比较花的此刻与过去,理解作者的感悟,把握文章主题。
师:提问:眼前的紫藤萝盛开犹如一条瀑布,而十多年前是什么样的?请从课文中快速的搜索一下十多年前的紫藤萝。
“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改种了果树”十多年前的紫藤萝花稀落、伶仃、甚至被拆掉和眼前的繁茂蓬勃构成比较。
师:十多年前花经历了衰败,那赏花的人呢,是不是一帆风顺呢?
“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作者此时内心是十分悲痛的
师:联系花和人的遭遇,作者感悟到了什么?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可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2、有了这样的感悟,你觉得作者会如何对待自我的不幸,作者的感悟对你又有什么启发?
鼓励学生联系自我的实际谈一谈,主要让学生们懂得一时的挫折或失败,不足畏惧,人生应当豁达、乐观、奋发、进取。
3、作者从花那里得到了启示和感悟,这也是花在对作者说话,请同学们猜一猜紫藤萝花的花语吧。
四、教师总结:
课文让我们明白,花的不幸正像小弟的不幸,但那可是只是生命长河中的一小点,只要坦然走过,又会“枯木逢春”。花的辉煌正像时代的提高,人们总是在提高中意气风发。同学们,但愿你们每个人都是一朵小小的紫藤萝花,酝酿自我的花舱、装满生命的酒酿,张满帆在闪光的花瀑上冲浪,在花河上远航!
五、布置作业。
搜集并积累吟咏花木的诗句。
语文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说出白杨的特点和祖国建设者的优秀品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文借白杨的特点赞颂坚韧的健身者,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文学习,学生体会到西部工作者工作环境的恶劣,默默奉献、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记叙文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体会文中父亲和白杨之间的关系,懂得白杨的品格美,领悟父亲等援疆者的人格美。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展示西部荒漠环境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西部环境特点,并向学生介绍西部风沙大,缺水干裂的气候,观察并了解白杨缺水但依然坚挺的特质。
(二)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提问引导:
1.文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白杨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伴随这两个问题的引导学生再次回到文本,回顾父亲在火车上给孩子们介绍白杨的故事。并且找出文章描写白杨的句子,找到白杨高、直,坚韧不拔的特点。
(三)深入研读
1.在了解了白杨的基本特点以后,教师带领学生仔细研究白杨的特点。提问学生:爸爸在介绍白杨的时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此处为比喻手法,将高大的白杨比作大伞。图片展示大伞,观察大伞手杆笔直且伞面之大的特点,与白杨的图片比较。帮助学生理解白杨笔直且枝繁叶茂的特点。
2.引导学生品味爸爸关于介绍白杨坚韧不拔特点的语言。请学生进行角色朗读,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爸爸、哥哥和妹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领学生理解白杨是生长在需要它的地方,不管环境多么恶劣,它都能很快地生根发芽,体会白杨的坚强、不软弱、不动摇。展示关于白杨在风吹日晒的环境中依然屹立的视频,体会白杨生长环境之差,衬托白杨不动摇、依然笔直的特点。
3.引导学生理解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不仅仅是在介绍植物,而是以托物言志的手法介绍了生活中有很多跟父亲一样支援西部工作,在遥远的新疆为祖国发展建设做出贡献的工作者。他们身上体现着白杨精神,在祖国发展过程中,哪里需要他们,他们就到哪里去艰苦工作,正是有他们的艰辛付出,我们才得以有现在美丽的生活环境,国家才得以生机勃勃地蓬勃发展。
4.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结尾带有暗示性的语句。爸爸搂着孩子,看着窗外的白杨陷入沉思,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提问爸爸在沉思什么?引导学生得出此处沉思以及微笑是因为爸爸看到了高大的白杨旁边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的小树。这暗示着父亲对孩子们的'期待。
(四)拓展延伸
孩子们听了爸爸的话之后有什么样的领悟,他们应该学习白杨什么样的精神?请同学们以小组形式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以《白杨,我想对你说》写100字左右的感想,全班交流。
(五)小结作业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白杨的特点,以及以爸爸为代表的西部边疆工作者的品质。
白杨是生长在西北恶劣环境中的植物,请学生课后观察身边的植物有什么样的特点,选一种植物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介绍它的生长环境和它的特点。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故事性文章,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了解白杨这种植物的特点,从而理解西部工作者身上坚韧不拔、默默奋斗的品质。在介绍白杨特点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展示白杨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直观的对白杨有所了解。在学习爸爸介绍白杨的语句的时候,可以用分角色朗读法,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理解父亲话语中的意思。
语文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掌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3、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4、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2、体会作者的感情。
3、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难点】
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读生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刚刚从童年走来,童年的生活总是充满快乐的,童年的游戏往往也是终生难忘的。尽管有时也会有阴云,有误解,但童年带给人们的总是感人至深的人情美、人性美。《风筝》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二、鲁迅简介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视频──鲁迅及作品简介,引导学生了解鲁迅。
三、检查预习的情况
读准下列字音:
1、生字:
丫杈à憔悴qiáocuì模样mú嫌恶xiánwù可鄙bǐ什物shí惊惶huáng瑟缩sè
惩罚chéng虐杀nüè宽恕shù苦心孤诣yì堕duò蜈蚣wúgōng伶仃língdīng
2、形近字:
嫌xián嫌恶怒nù愤怒堕duà堕落
赚zhuàn赚钱恕shù宽恕坠zhui下坠
诀jué诀别
决jué决策
抉jué抉择
3、多音字:
恶:è凶恶ě恶心wù嫌恶
什:shí什物shén什么
模:mó劳模mù模样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要求学生注意感情的把握。
2、学生自由读课文,探讨问题:
⑴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⑵具体写我粗暴地干涉弟弟玩风筝一事,是哪几个自然段?其他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教师组织学生探讨问题,明确答案。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分析课文,准确把握文章中心,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并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步骤
一、朗读课文,探讨问题
二、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体验与拓展
1、你读了这篇文章以后,有哪些感受?
(从亲情、自我批判、社会批判、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来谈都可以。)
2、对待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你从鲁迅先生身上学到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四、布置作业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那么还有哪些行为是人的天性呢?请大家课后收集有关天性的名言。
语文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能理清故事的脉络,读懂故事的内容,理解幸福的含义。
2.发现身边的幸福,感受到自己给别人或者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幸福,并懂得珍惜幸福。
3.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学写随感,合演课文剧,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读懂故事的内容,理解幸福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幸福的含义,发现身边的幸福,感受到自己给别人或者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幸福,并懂得珍惜幸福。
【课前准备】:
ppt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板书“幸福”这个词。
2、你觉得什么是幸福?读课题。
【设计图意:把幸福提出来让学生讨论,引发对幸福的思考。这样一开始就把文本的基本点——幸福提出来思考,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检查初读,把握全文 。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开火车读、全班齐读。
2、请学生把故事的主要内容讲出来。
【设计意图:四年级的孩子已经有较好的自学能力,通过导读课上的初读和预习,孩子们已基本掌握了字词和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课上让孩子再读课文,老师作一个简单的检查,既巩固了预习和初读的成果,发现当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更是让孩子再次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把握全文。】
三、突破难点,理解幸福的含义。
1、幸福是什么?智慧姐姐怎呀说的?
2、谁能把“诧异”换个词。(要求学生整句读,并且读出诧异的语气)
【设计意图:理解“诧异”,并通过换词丰富孩子的词汇。】
3、一个孩子说——另一个孩子说——第三个孩子说——(引读)
4、(板书:靠劳动、尽义务,做有益的事)你怎么理解?
【设计意图:找出中心句,围绕着中心句去理解课文。】
5、默读课文,看看三位青年是怎样理解的。划出有关的句子,在旁边写上批注。生汇报。
【设计意图:智慧姐姐对幸福的诠释中,“义务”一词对孩子来说是比较抽象,比较难理解的。突破了这个难点,孩子对这句话的理解就会水到渠成。在这里把难点让孩子提出来,并交给他们解决的方法,有利于下面的阅读。】
6、小结,理解“义务”。(生说自己的理解,出示:义务就是应尽的责任。)
7、医生,你有不同的经历吗?(请其他孩子说)说完读句子。
8、你们是怎样弄明白幸福是什么的?自己选择其中的一个青年,想象一下他做了什么,编一个故事,从而明白幸福的含义的。同桌互说。汇报。
9、你是怎么理解的?(生说)
【设计意图:文章重点写了三个青年的对话,对三个青年人寻找幸福的具体过程却省略。这个空白也正是学生的体验所缺乏的,于是我便引导他们去想象这里面具体的故事,从活生生的事例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感受。学生展开再想象,编出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在他们的脑海里,“义务”“幸福”已不再抽象,而是一些活生生的,可以触摸到的实体。】
10、(出示图画)从那些句子感受到他们的幸福?有感情读有关句子。
【设计意图:长文短教,突出重点、难点。三个孩子疏通泉眼,砌井加盖这部分内容显浅易懂,孩子一读就懂,让他们简单来讲讲就可以了。并且有了前面对幸福的理解,孩子们更能感受三位青年重回树林后幸福的感觉。】
11、小结:
四、拓展训练,抒写幸福的.感受。
1、学生讲让别人得到帮助的幸福呢?
【设计意图:从实际生活发现幸福,感受到自己给别人带来的幸福,并懂得珍惜幸福。】
2、不同的人对幸福的理解有不同的答案,(投影小诗)来,一起读。
对于老师来说,幸福是(投影出示有关老师的幸福的小诗,读诗)
你觉得幸福是 (投影出示)
【设计意图:深入拓展对幸福的理解,把生活中的给予别人的事情或者别人给予自己的事情写成幸福小诗,让学生明白幸福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不同的人对幸福有不同的诠释。我们应该珍惜幸福,更要付出和给予,让别人获得幸福自己会更幸福。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幸福的深入理解,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学到了诗歌的写法,仿写诗歌。】
五、布置作业。
任选一题:
1、以幸福为主题写一篇随感,把自己对课文的感悟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2、把课文改编为课文剧,找几个伙伴合作表演。
【设计意图:这个童话的主题是幸福要靠劳动,要尽自己的职责,做对别人有益的事。但事实上幸福的确是多元的,有很多种含义,通过这节课,相信孩子能写出有关幸福的感言。合演课文剧是课后也是本单元的要求,同时也是孩子们喜欢做的实践作业,让他们自由选择,提高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让作业成为孩子们爱做、乐做的事情。】
六、板书设计。
幸福是什么
劳动
幸福靠 尽义务
做有益的事
语文教学设计1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育点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2、体会沈从文小说的表达特点。
(三)德育渗透点
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二、重、难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要求学生用划出文中集中描写环境的文句或段落,边诵读边体会其意境的作用;找出文中表现翠翠心理的文句甚至文段,揣摩其含而不露的特点,分析这些心理描写对塑造翠翠这个人物和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五、教学内容和过程:
1、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导入新课
A简介作者沈从文。
B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先生小说的一大特征。他的作品所有人物全都可爱善良,可又为什么能从中感到悲哀的分量呢?请读课文。
(2)检查预习,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中几种描写环境的内容,并与学生共同探讨:这些景物描写有何共同特点?又有何作用?
文中集中描写的有四处。(景情结合、烘托)
(3)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课文。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A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谈谈你的感受。
B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祖父为什么“不告诉翠翠昨天晚上的事实”?
C“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D翠翠开始问爷爷“我万一跑了呢”,到后来她又问“爷爷,我一定不走,可是,你会不会走”,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4)参考注释,分析课文中出现过的人物形象的共性,进而领悟文章的主旨
2、总结与引申
反复研读,体味文章所表现出的“善良的悲剧”。
3、作业布置
以“‘成人之美’和‘自我牺牲’”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4、板书设计
翠翠
美丽多情
天真可爱
爷爷
安于清贫
忠于职守
语文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作家作品常识;掌握文中重点字词。
2、技能目标:了解人物传记的特点和写法;学会把握细节,揣摩语言。
3、情感目标:了解华罗庚其人其事,从华罗庚艰难求学的经历和杰出的成就中汲取精神营养,学习华罗庚拼搏自学的精神和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华罗庚的人生经历,思考其生命价值,从中汲取人生教益。
2、把握本篇传记在组织材料和语言上的特点,以便在写作中借鉴和运用。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顾迈南,当代作家。
二词语检查
1、注音
署(shǔ)名苏家驹(jū)扉(fēi)页怠(dài)慢
吴筱(xiǎo)元一拐一瘸(qué)怜悯(mǐn)停滞(zhì)不前
蜚(fēi)声金瓯(ōu)鹯(zhān)褒(bāo)奖
追溯(sù)商榷(qùe)置若罔(wǎng)闻出类拔萃(cuì)
2、词解:
扉页:书刊封面之内印着书名、作者等项的一页。
勤能补拙:勤奋能够弥补笨拙的不足。
怠慢:冷淡。
蜚声:扬名。
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比喻外地再好,也不是适宜长期居住的地方。
备至:完全,到了极点。
商榷:商讨。
如获至宝:好像得到了最珍贵的宝物。
置若罔闻:放在一边不管,好象没听见一样。指不予理睬。
出类拔萃: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等)
运筹学:利用现代数学的成就,特别是统计数学的成就,来研究人力物力的运用和筹划,使能发挥最大效力的科学。
从实以终: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直到最后。
三整体感知
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填表。
四研讨问题
1、课文在写作顺序上有什么特点?有何好处?
明确:
①倒叙(中途)。开头把最精采的地方先提出来,产生强烈的悬念。
②以下部分按时间顺序分三部分写,使繁杂的内容条理清楚。
2、请划分第一部分《艰苦自学的青年时代》的层次,并归纳大意。(课堂练习)
明确:①出生:家道贫寒,父母疼爱。②中学时代:名师培养,爱上数学。③辍学工作:刻苦自学,迷恋数学。④病后残废:献身数学,写出名作。
3、从第一部分中你受到哪些启发?
4、在第二部分中,华罗庚取得了哪些重要的成就?在书上划出。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成就的?有何好处?
明确:按地点和时间。多而不乱。
5、华罗庚为什么出国又回国?
提示:为了提高自己,科学报国。
6、在第三部分中,作者写了哪三方面的.内容?
明确:
①华罗庚为新中国的数学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②华罗庚为新中国的(数学)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③1979年华罗庚成功的西欧之行和他光荣地入党。
7、华罗庚在古稀之年时说:“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诫之以空,诫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以终。”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谈谈你对“空”、“松”、“实”的理解。
明确:“空”:缺少坚实的基础和实践。
“松”:松动,松懈,放松长期的努力。
“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
8、请找出文章中引用的华罗庚的诗句,说说它们对表达华罗庚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受所起的作用。
明确:具体生动的说明和补充作用。
五小结本课
从华罗庚的人生道路中,你觉得成为一个科学家要有怎样的条件?
明确:热爱祖国和人民;立志献身科学事业;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勇于创新;善于交流和合作等。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课外阅读第七课《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千秋祭》。
语文教学设计1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作文审题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2.能力目标
通过分类整理和指导,让学生掌握各类题目的特点和审题技巧,并用之于写作实践。
二、教学要点
掌握各类题目的特点和审题技巧。
三、教学难点
通过分类整理和指导,让学生掌握各类题目的特点和审题技巧,并用之于写作实践。
四、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环节一:
明确考点
中考作文命题,一般分为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半命题作文和命题作文。识记,把握考点内容充分把握本考点。
环节二:
直击中考(20xx届北京中考)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对话是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一种方式。对话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可以倾诉各自的心声,可以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请你以“对话”为题目,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录精彩的对话过程,可以描述对话产生的美好结果,可以阐述你对对话的认识
题目二:《超级智能住宅》这篇科幻小说的结尾充满悬念。男主人与房子之间的矛盾冲突会怎样收场,超级智能住宅里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你发挥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3)字数在600—800之间。(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参考例文:资料包20xx届北京中考作文卷.doc
【解析】题一,从三个方向延展作为立意与素材。第一,指出对话范围:小到同学间、师生间,父母亲人之间,只要是人与人之间均符合题意。第二,对话内容:情感、道德等方面具可以涉及。第三,作文的难点在于对话要设置一定情境,有原因才会展开对话。题二,只要考生所写内容与科幻小说的情节相契合,符合情节的发展,同时注意体现自身理解,从社会实践活动出发,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益,且在文章的立意方面着重对人生、自然或社会阐述感悟即可在理解的基础上交流、识记,形成能力。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了解要点。
环节三:
考点分析方法解读【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的“话题”是写作的核心,是审题立意的对象,所以审题立意是关键。话题作文审题立意的中心是“话题”,而非材料或提示语。如话题“学会理解”,有的考生只在“理解”上行文,忽略了话题中“学会”一词的“题眼”作用,没有在关键词上做文章,以致严重偏离了话题。
话题作文的特点:一是立意自定,立意可大可小,最好能以小见大;二是文体自选,只要没有特殊限制,除了记叙文、议论文处,写成散文、小说、剧本、实验报告等都是允许的;三是题目自拟,这时你前边准备的材料很可能就派上用场了。
注意事项:
1、首先我们要记住一句话:话题作文写作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主题与话题相关”。
2、其次在拟题中注意四点:
第一、不拿话题做题目,题目的范围要小,从小处入手。
第二、力求有新意,有创造性。
第三、题目精练,不显得冗长呆板
第四、文题中尽量含有话题中的关键词语,或所拟文题与话题有关,不宜离题太远,甚至过于隐晦。在理解的基础上交流、识记,形成能力。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了解要点。
环节三:
考点分析方法解读【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是把一则简短的材料(文字材料或图画材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从中发现中心,然后写作。材料作文其实就是让考生自己总结出“话题”,考生可以按照学课文时总结文章中心的方法总结所给材料的中心,然后提炼出中心词,提炼出中心词后就可以按照话题作文的要求去写作了。
注意事项:
1.抓关键词,仔细分析命题者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倾向。
2.把握材料寓义.
3.比喻、寓言类材料,先概括材料大意,再通过寻找与生活的对应点,深入理解题旨。
4.对同一材料,不同的考生会有不同的选择角度,要选取那些最能表现题旨的角度。在理解的基础上交流、识记,形成能力。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了解要点。
环节三:
考点分析方法解读【两类文体应注意的事项】
现在的作文很多不限文体,不限文体并不是不要文体,你一旦决定了写作的.内容,就一定要确定文体,考场上最常用的是记叙文和议论文。在理解的基础上交流、识记,形成能力。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了解要点。
环节三:
考点分析方法解读【写作记叙文的注意事项】
①把内容落实到人或事或物上,把人写好,把事写实,避免文章的空洞。
②若从自己或身边的实际中难以开发出动人的故事,写一篇小小说或散文也不失为一种聪明的选择。在理解的基础上交流、识记,形成能力。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了解要点。
环节三:
考点分析方法解读【写作议论文的注意事项】
①在文章开头一定要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不要让评卷老师找不到你的论点;
②一定要有典型的事例和名人名言做论据;
③写过论据之后一定要有针对观点的分析。
在理解的基础上交流、识记,形成能力。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了解要点。
语文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会写“晰伞”等五个字,理解“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介绍、抚摸、表白、沉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爸爸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爸爸的心愿。
【教学准备】
1、课件: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
2、配乐朗读录音带。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检查预习
1、出示彩图,揭示课题,释题。
2、检查预习情况,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听配乐朗读录音带。
二、默读课文,初晓大意
三、学生自学课文,出示自学思考题
1、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2、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1、学生试着给文章分段,用铅笔标示。
2、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分段并说明理由。如果有分歧,可以再讨论。
第一段,从开头到“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讲列车在茫茫的大戈壁运行,不时有高大挺秀的白杨树闪过。
第二段,从“一位旅客”到“也不动摇”,讲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
第三段,从“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到“那么高大”,讲爸爸的话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第四段,是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孩子们也会像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茁壮成长。
五、自由朗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六、练习
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有分歧,再读再讨论。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出示大戈壁的精彩图片,师:你们想不想和作者一起走进大戈壁去看一看呢?现在假想我们也坐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戈壁,大戈壁是什么样的呢?齐读第一自然段。
理解大戈壁的环境恶劣,抓住“茫茫”、“浑黄一体”、“没有……没有……也没有”等词语
2、出示大戈壁的录象,教师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只有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白杨,最后升华到对在那里生活的建设者的了解。)
3、作者要写白杨树,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请学生发表看法。
(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恶劣。这里用恶劣的环境烘托白杨树的高大形象。)
齐读第3自然段,读后回答:
在戈壁上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
师:在满目荒芜单调的大戈壁,看到这清秀挺拔的白杨树,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给茫茫的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
语文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理解内容。
2、能联系诗歌内容说说赞美了小草的哪些精神。
3、联系上下文,体会拟人修辞手法的作用。
4、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重点:
学习诗歌,理解内容,并体会拟人修辞手法的作用。
难点:
联系诗歌内容说出赞美了小草的哪些精神,并且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具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幻灯片出示小草图,欣赏歌曲《小草》。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二、学习诗歌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学习诗歌第1小节
1、指名朗读课文第1小节。
2、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
3、幻灯片出示学习提纲。
4、小组自主交流学习。
5、反馈学习情况。
(三)学习课文第2—7小节
1、总结学习方法,同法学习第2~7小节。
2、分组分段朗读诗歌。
3、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
4、作者在描写这些段落时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找出相关语句)
5、你知道每个小节都突出了小草的什么特点吗?
6、能读出小草的特点吗?同桌互读。(说作用及体现何种精神,板书。)
7、你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赞美小草吗?
三、总结
1、学了这首诗歌,你能说说诗歌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赞美小草的呢?
2、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
3、教师小结。
四、课外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用笔画一画你心中的.小草。
教学反思:上完《小草之歌》后,感触颇深。本课是一首现代诗,教学时我抓住诗歌教学的特点,以读为本,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进入角色。抛出自学提示后,直奔中心抓住小草防洪,固沙,美化三大特点来讲解,再回过头学习第一部分和最后一部分,突出中心,环环相扣。由于学生的知识面不够宽,所以有些难一点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不敢举手回答。在指导朗读方面我比较笼统,比如小草的自信应怎样读,顽强精神怎样表现,如何读出小草的蓬勃生命力。如果我进行范读,再让学生读,就可以深入感悟诗的内涵,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
【语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人教版语文的教学设计11-26
语文教学设计12-01
语文教学设计08-30
语文教学设计11-23
语文太阳教学设计01-26
《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01-28
《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08-10
语文《乌鸦喝水》教学设计09-26
《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11-26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