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时间:2022-06-14 20:50:0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1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能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对文中一些疑难问题进行探究。

  〖教学难点〗

  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的含义?

  〖课型〗

  阅读课;主要教法:诵读法、研讨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意图一、问题探究;1、如果文章不写第2、第3自然段,效果会怎样?明确:通过简练的语句巧妙地安排社会背景,把小的事情置于大的背景之中。这样,为小说人物的出场、情节的展开和主题的表现作了必要的铺垫和交代。

  2、小说如果不写镇上的人效果怎样?

  3、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的含义?明确:

  ⑴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忘了国的人民,如果还说着自己的语言,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实际上就说明这个民族没有彻底灭亡,还在以自己的方式生存着。如果一个民族完全丧失了自己的语言,那么几乎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⑵民族语言还能使民族内部产生凝聚力。人们把一个民族在千百年共同生活经历中形成的语言称作母语,意味着语言对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的哺育作用。亡了国的人民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守住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这个民族的人民之间就永远存在向心力,不论异族的统治多么严酷,这个民族的人民怎样被分离,民族的精神文化随时可以把他们团结到一起来。侵略者只能奴役其身,不能奴役其心。正因为如此,普鲁士政府在军事占领阿尔萨斯与洛林之后,就马上强迫当地学校取消法语教学而改教德语;同样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三省之后,也是不遗余力地大肆推行日语教学,他们都是出于一个目的──在军事占领之后开始语言文化的侵略奴役!因此,可以说,对于一个民族的`军事占领还不是真正的占领,只有通过语言文化的殖民化才能实现对一个民族的真正占领和征服。但这,往往是最困难的。

  4、怎样理解“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这个比喻的深刻含义?

  5、小弗朗士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他这样想的本意是什么?此外,字帖挂在铁杆上,上面写的是“法兰西”“阿尔萨斯”,从书写的内容和摆挂的形式看,也很像一面面小国旗。这正是韩麦尔先生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精心设计的。

  思考交流作者安排了郝叟等镇上的人,并且在写法上做到了以点带面,似实衬虚,让读者从最后一课联想到法国人民广泛而深入的爱国义举。

  思考讨论国旗是祖国的象征文字也是民族的标志。

  明确环境描写的作用提高语言感悟能力二、学生质疑明确:一个“也”字,清楚地表现了小弗朗士对取消法语改学德语是非常反感的。这一方面表达了他对学习祖国语言的留恋之情;另一方面表达了他对普鲁士的文化侵略的极端仇恨之情。总之,他的爱国情感在韩麦尔先全的感染下得到了升华。同学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请提出来,我们一起来探究。质疑。

  答疑。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三、布置作业1、阅读自读课本89页郑振铎的《最后一课》思考它在主题思想、表现手法、写作技巧上与都德的《最后一课》有什么异同。

  2、续写《最后一课》以后。听记作业要求。提高比较分析能力培养想像能力和写作能力。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2、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了解小说的要素,重点把握人物形象。

  4、理解一些词语及句子的含义,赏析精彩语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态 、动作,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小弗郎士变化中表现的爱国感情。

  2、勾画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含义及作用。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的要素,整体感知课文。

  2、理解关键的语句,体会人物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优秀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什么一篇不足三千字的小说,会产生如此的艺术魅力呢?

  教师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对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应征入伍,后来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以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二、检查自主学习卡片

  1、解决疑难字词:

  诧异 懊悔 钥匙 惩罚 郝叟 祈祷 哽住 挟着戒尺 踱来踱去

  2、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学生相互讨论本课的三要素 交流、明确:

  人物: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以郝叟为代表的镇上的人,韩麦尔是主要人物,小弗郎士是在全篇小说中起穿针引线作用的重要人物。

  情节:开端:上学路上(1~6)

  发展:上课 (7~26)

  第一层:(7~10)上课前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

  第二层:(11~16)写韩麦尔先生宣布上最后一课后,小弗郎士的悔恨和镇上的人对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纪念。

  第三层:(17~23)写上最后一课的动人情景。

  高潮和结局:下课 (24~29)

  环境:自然环境:天气、画眉、草地(反映出小弗郎士无忧无虑、纯真幼稚的心理状态为以后小弗郎士思想感情的转变作了铺垫,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更加突出爱国主义的主题。)

  社会环境:布告牌、普鲁士兵出操、收操(点明了最后一课发生的背景)

  三、师生合作学习

  1、学生勾画出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的相关句子,找几句加以品味:

  体会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感。

  讨论、交流。

  2、结合研讨与练习一理解小弗郎士这一人物形象:

  学生自由朗读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

  3、探究:

  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战斗英雄,把小弗郎士写成一个少年英雄,而让他们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讨论,点拨)

  教师点拨: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才能够成为千千万万法国人的代表,他们那朴素、热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4、《国际歌》,让学生沉浸音乐世界,回忆故事情节,想象故事情境,体会文章主旨。

  四、深入探究

  从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身上我们学习到了哪些金子般的东西?对于爱国主义你有什么样的认识?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悟)

  五、作业

  把你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感悟写出来,在班内交流,字数在300字左右。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揣摩一些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2、赏析精彩的语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师生合作学习新课

  1、仔细读7~10段,学生勾画出最后一课与平日上课异乎寻常句子,体会其作用。

  2、细读第11段,讨论:

  ⑴ 韩麦尔先生的讲话中用了两个最后,你觉得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讨论后明确:前一个最后表现了他沉痛而愤慨的心情,后一个最后提出了希望用心学习的原因,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

  ⑵ 韩麦尔先生讲话的态度是又柔和又严肃,对谁柔和?为什么严肃?

  讨论后明确:韩麦尔先生对孩子们充满了爱,所以态度柔和,但宣布的是一个十分沉痛的重大消息,所以又很严肃。

  三、精读20~22三小节,小组合作讨论

  1、找出20小节中含义深的句子,加以品味:

  ⑴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⑵ 这可怜的人好象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2、韩麦尔先生在他的字帖上都写上法兰西、阿尔萨斯,用意是什么?

  3、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这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4、找出21小节中表现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

  5、怎样理解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好象那也算是法国字。

  6、找出22小节中的环境描写,体会其作用。

  讨论、交流。

  四、师生共同赏析结尾(24~29节),齐读后思考

  1、文中三处破析号的作用是什么?

  2、钟声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为什么还要写普鲁士兵的号声?

  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句中忽然能否删去,为什么?

  4、写粉笔字本不是吃力的事情,韩麦尔为什么使出全身力量?

  5、为什么韩麦尔竞至于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个手势?

  6、用这样的动作描写作结尾,好在哪里?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五、讨论完成研讨与练习三、四

  六、小结全文

  七、探究

  读完这篇小说,同学们会有许多想法:是不是小说没有写完呢?为什么小说写到这儿就结束了呢?先让学生明确:小说写到这里结束,正是为读者留下了无穷的联想,从而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然后启发学生设想小弗郎士上完了最后一课,在回家途中再看到上学路上看到的景物(包括操练和布告牌)时的感受,以回家的路上为题,续写《最后一课》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最后一课》与平日上课氛围、学生、老师等的对比、讨论,感受 “最后一课”严肃、悲壮的氛围。

  2、圈点有关小弗郎士心理变化的词句,理清他的心理历程,并探究其变化的原因。

  3、精读重点句、段,通过对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神态的分析来体验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情感。

  4、迁移学生情感,培养爱国情怀。

  【课型】

  探究课。

  【教学重点】

  分析小弗郎士的心理历程,感悟“最后一课”对人物的教育作用。

  【教学难点】

  对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神态的分析。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教室】

  多功能电子教室。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感受“最后”氛围

  课间播放马思聪的《思乡曲》,渲染“最后”氛围。

  老师导入:同学们,在初一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法国著名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对这篇小说的内容和主题已经有了了解。为了能更进一步地理解小说中人物的感情经历,我们很有必要重温小说的社会背景。

  (幻灯片展示)

  《最后一课》写的是1870~1871年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事。普法战争是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挑起的,他想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以巩固自己的统治。但结果适得其反,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法国被迫赔款50亿法郎,割让法国北部的阿尔萨斯、洛林等地求和。普鲁士接管这些地方以后,下令不准这些地方再学法语。

  《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正是以沦陷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教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最后一课》被介绍到中国已九十三年了,它整整影响了我们好几代人。不知有多少人读完这篇小说后灵魂为之颤抖,感情为之激荡。那么为什么它会有如此大的魔力呢?为什么它会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篇章中的经典作品呢?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它的“以情夺人”。

  (展示幻灯片)

  今天我们重上这一课,主要是通过对特定环境中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的探究来学习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并体验主要人物的情感。(幻灯片展示)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以及所有当时被奴役、被封锁的法国人民的感情走进《最后一课》的课堂吧!

  二、看图忆文,检查学生熟悉内容的程度

  同学们虽然已经学习过了《最后一课》,但有的同学可能对这篇小说的内容不熟悉了。如果你想验证你自己,那么就请你看看下面的几幅图,回忆一下,可以用文中的哪句话来描述出图中的内容。

  (用幻灯片展示图)

  三、探究问题,初步把握文意

  你们能熟悉地用文中的话来描述出图中的内容,说明《最后一课》的精神已经影响了你们。现在你们对文章的内容更熟悉了,这对探究后面的问题打下了基础。下面就让我们放出能量,讨论下面几个问题,看看自己比别人如何?(幻灯片展示问题)

  讨论1:这篇课文题目为《最后一课》,为什么说是“最后一课”?

  教师备案:11小节说柏林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只能教德语了。

  讨论2:在我们一生中要遇到多少个“最后”呀!与同学、朋友最后一次相聚,望亲人最后一眼,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为你们上课……“最后”总是伴随着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在我们的心里掀起了巨大的情感波澜。本该是一堂很普通的课,现在却因加了“最后”两个字而变得特殊起来。同学们,“最后”这两个字最能让你们想到什么?

  教师备案:悲伤、沉重、依恋、惜别等。

  讨论3:课文中最能渲染悲伤、沉重、依恋、惜别等这种气氛的描写在哪里?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情感。

  教师备案:教室里的氛围;来了一些镇上的人(感觉气氛很沉重也很悲伤)。表现依恋、惜别的在22小节。(文章用一种极其朴素的语言述说着你很熟悉但又将要失去的东西。特别感人,给人的感觉却很伤感,以后将物是人非了啊。小院子、课桌、椅子、胡桃树、紫藤将还在,而韩麦尔先生却要走了)

  四、再读课文,抓住心理,捕捉心理历程

  (幻灯片展示)

  讨论4:在这最后一课中,我们感觉到与平日上课确实有很多的不同:气氛不同,学生不同,老师也不同。那么谁又能让我们知道这些不同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文中的语句来说说。

  老师备案:

  平日上课最后一课气氛学校开始上课时总有一阵喧闹,就是街上也能听到。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气氛。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老师拿着戒尺在桌子上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迟到会遭到韩麦尔先生的责骂。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戒尺。我迟到,韩麦尔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这些不同,说明最后一课对学生,老师及镇上的人们的巨大影响,给他们的强烈震撼,以及他们对这最后一课的无比珍惜。

  讨论5:在这最后一课的氛围中,我们的心也跟着沉重起来。那么在这么一个特定的“最后”氛围下,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弗郎士的心理历程。

  教师备案:

  上学的路上──看到教室里的情形──知道是最后一课──听到鸽子叫声

  怕骂、贪玩────诧异──────难过、懊悔────悲愤

  (稚气、贪玩、)(成熟)

  讨论6:在小弗郎士的心理历程中,他从一个稚气、贪玩、不爱学习的小男孩一下子成长为一个热爱法语、理解老师、热爱祖国的小大人,童年在瞬间成长为成年。这是什么原因促使的?

  教师备案: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五、品读体验,感悟真情

  小说中对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是通过“我”──小弗郎士的观察来展开的,因而作品中所展现的,基本上是一个由幼稚走向懂事的孩子心中的形象。但尽管如此,韩麦尔先生的言行依然体现了他崇高的爱国感情。特别是他怀着巨大的悲痛,在这最后一课中穿着那套特殊的礼服,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他对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了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著信念。“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定信心。讨论了下面几个问题,韩麦尔先生就会把你的感情掀起轩然大波。

  (幻灯片展示)

  讨论7:韩麦尔先生最能打动我们的一些语言主要集中在11、18、19小节,行动集中在24~29小节。11小节主要是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听说是最后一课,就像我们刚才分析的一样,使小弗郎士产生了悲伤、沉重、依恋、惜别等感情。下面我们着重来分析18、19小节。请同学们快速读完18、19小节,说说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些话?为什么?

  教师备案:自责的话。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自责,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忏悔。让我们感觉到难受,激起人们对侵略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所以也就有了韩麦尔先生最后的言行。

  讨论8:确实,国将不国,这是何等的悲哀。让我们一起来看完24~29小节,在几个小节中,有韩麦尔先生的几个定格动作,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怎样的一种心情?

  教师备案:韩麦尔先生的定格动作:站、哽、转身、拿起、使出、写、呆、靠、做等,连续几个猛烈的动作,突出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内心的激动和愤慨,说明亡国奴的痛苦使他失去了平时的镇静,他痛苦得已经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以至于话也说不出来了。

  讨论9:我们再看一下25小节。请我们同学联想一下,此时如果你是韩麦尔先生,你会说些什么?

  教师备案:千言万语都包含在“法兰西万岁”这五个大字上。

  讨论10:我们再来看一下课文最后一节,韩麦尔先生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这个手势有什么含义?

  教师备案:无奈、悲愤、做一个了断等。(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在将成为亡国奴,将失去教本国语言资格之际,他最后的几个形体语言显得苍白无力,但我相信它将成为几个画面长久地定格在他学生的脑海里。)

  讨论11:同学们,面对着老师的这么一个手势,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小弗郎士或者是他的同班同学,你会怎么做,请我们同学静静思考一下,然后告诉我。

  教师点评:这时可能每个人发泄情感的方式会不一样,但我相信即便是一片寂静,此时也是无声胜有声,是沉默的抗议。现在就让我们同学一起跨越时空,来到阿尔萨斯,来到韩麦尔先生的课堂上,再和小弗郎士一起来感受一下最后一课的情景吧!(放音乐)

  六、拓展材料,延伸激

  教师引导:确实,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喷泉里扬出来的是水,而从一个饱含爱国激的作家笔下,写出来的却是感人肺腑的爱国主义篇章。都德先生的这最后一课以它的“以情夺人”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而跟法国人民类似的命运,却使我国的人民更容易产生共鸣。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的祖国母亲。

  1931年日本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的大好河山和众多同胞,他们打着“东亚共荣”的旗号,强迫中国人去学日语。北京的大学生说,若大的华北竟容不下我们的'一张课桌。看来在中国的大地上也曾一遍遍地上演过类似小弗郎士的“最后一课”,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里描写的北平被侵略军占领后某学校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时的情景。

  (幻灯片展示材料)

  材料:铃声,对于一个作惯了教员的,有时候很好听,有时候很不悦耳。瑞宣向来不讨厌铃声,因为他只要决定上课,他必定已经把应教的功课或该发还的卷子准备得好好的。他不怕学生质问,所以也不怕铃声。今天,他可是怕听那个管辖着全校的人的行动的铃声,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赴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他一向镇定,就是十年前他首次上课堂讲书的时节,他的手也没有发颤。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

  铃声响了。他迷迷糊糊的往外走,脚好像踩在棉花上。他似乎不晓得往哪里走呢。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低着头,他进了课堂。屋里极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上了讲台,把颤动着的右手放在讲桌上,他慢慢的抬起头来。学生们坐得很齐,一致的竖直了背,扬着脸,在看他。他们的脸都是白的,没有任何表情,像是石头刻的。一点辣味儿堵塞住他的嗓子,他嗽了两声。泪开始在他的眼眶里转。

  他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卖傻的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

  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们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较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

  学生们的眼睛开始活动,似乎都希望他说点与国事有关的消息或意见。他也很想说,好使他们或者能够得着一点点安慰。可是,他说不出来。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狠了狠心,他走下了讲台。大家的眼失望的追着他。极快的,他走到了屋门;他听到屋中有人叹气。他迈门坎,没迈利落,几乎绊了一跤。屋里开始有人活动,声音很微,像是偷手摸脚的那样往起立和往外走呢。他长吸了一口气,没再到休息室去,没等和别的班的学生会面,他一气跑回家中,像有个什么鬼追着似的。

  讨论1、《最后一课》的课堂气氛很静,祁瑞宣老师教的“第一堂课”的课堂气氛也很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韩麦尔先生写完“法兰西万岁”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祁瑞宣老师“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两个国度,不同的时代,为什么课堂上气氛和老师的情绪如此相似呢?

  教师备案:《最后一课》和《四世同堂》,虽然作者不同,所反映的时代不同、国家不同、人民不同,但在课堂气氛和老师情绪的描写上却又有类似之处,是因为它们所要反映的主题是相同的:两篇文章都要反映沦陷区人民在敌人铁蹄下屈辱的、悲愤的生活。尽管韩麦尔先生上的是"最后一课",祁瑞宣老师上的是开学的第一课,但课堂气氛都是"肃静"、“庄重”,人物情绪都是同样的激动、悲愤。

  讨论2、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里,“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法语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而祁瑞宣老师在第一堂课上,只"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对于这截然相反的表现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备案:由同学自己谈感想。

  讨论3、祁瑞宣老师“一向镇定”,“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这种反常的表现说明什么?从课文里找出韩麦尔先生一反常态的表现,做个比较。

  教师备案:祁瑞宣老师这种反常的表现说明做亡国奴的痛苦使他失去了平日的镇静,他痛苦得已经控制不住感情了。韩麦尔先生也有一反常态的表现,在教堂钟声敲了十二下,普鲁士士兵收操的号声响了以后,他坚持上完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勇气似乎像泄气的皮球一样,全部泄完了,他变得脸色惨白,全身无力,头靠着墙,连说一句话的力气也没有了。韩麦尔先生也和祁瑞宣老师一样被亡国的痛苦和由此而产生的悲愤弄得失去了自我控制力。

  七、教师小结,迁移感情

  同学们,现在中国人再也不是日本人眼中的“东亚病夫”,我国的经济在腾飞,我们的民族在强大。我国已经加入了WTO,为了国际的交流,我们必须学习英语。但是我们既要学好英语更要学好汉语。我在这里变化一下韩麦尔先生的话: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我们必须牢牢把它记在心里,永远要学好它。只要牢牢记住我们的语言,就像拿着一把通向世界大门的钥匙。世界是你们的,未来是你们的,我们期待着!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感受“最后一课”的异样气氛,为下文蓄势。

  2、抓住文中精彩语段,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感受文中人物沉痛的内心世界,从而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教具准备:

  班通

  教学过程:

  一、诵读文章标题

  投影:当亡国的时候,才理会到一个人与一个国家相互的关系多么重大。

  ——老舍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都德(法国)

  1、师读第一句,生齐读第二句。 2、板书课题

  3、理解“最后一课”指什么?把“最后一课”还原到文本中诵读。

  投影: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引导:抓住不同的重点诵读此句,感受沉痛、悲伤地内心。

  二、走进异样课堂

  1、过渡: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份沉痛走进这“最后一课”,先来感受这课堂的气氛。

  投影: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最使我吃惊的,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2、学生自读,说说读出了怎样的信息?

  交流:请用你的朗读来表现这课堂与平时的不同。

  3、今天的课堂这样的异样,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投影:故事背景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1871年,法国战败,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士。普鲁士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就反映这一事件。

  三、感受沉痛内心

  1、过渡:这就是他们的最后一节法语课了,可怜的孩子们呀!可怜的韩麦尔先生!他们该怎样度过这一节课呀!

  2、他们学习了那些内容?

  交流:生说,投影

  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

  习字课完了,他又教了一堂历史。

  接着又教初级班拼他们的ba,be,bi,bo,bu。

  交流:请同学们关注句中的“又”字,你有何理解?

  3、文中有句话真真切切表达了他们的这种内心。

  投影: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要)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送)我们的脑子里去。

  4、聆听韩麦尔的内心世界。

  投影:“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交流1、“只许”什么意思?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我们能不能把“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此两句去掉?

  交流2、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5、文中小弗朗士的内心又如何呢?

  投影: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

  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

  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交流:你读出了小弗朗士怎样的内心?

  6、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放学了,一切就要结束了,

  他们不得不告别这难忘的最后一课。

  他们不得不告别 。

  他们不得不告别 。 (仿写)

  四、肃立告别定格

  1、师范读结尾。

  交流:你又怎样的感受?请带着你的理解读。(难过、悲伤、沉痛……)

  2、他为什么而沉痛?他的沉痛具体表现在哪儿?

  3、让我们再次怀着沉痛的情感齐读向韩麦尔致敬。

  五、小结

  投影:

  当亡国的时候,才理会到一个人与一个国家相互的关系多么重大。

  ——老舍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都德(法国)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培养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的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人物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抓住关键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三、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时代背景,常识性了解小说的文体常识。

  2、理清小说的主要情节并用简短的语句加以概括。

  3、体会文中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培养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的情感。

  3、抓住关键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和平年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大带动了一个民族的语言的发展;反之,在战争年代,一个战败国的民族语言又有怎样的际遇,他们的人民又会如何自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去看看。课题为什么叫最后一课呢?请同学们跳读,用课文原句回答。(板书:《最后一课》)

  2、课文预习提示中提及本文是作者于1873年写下了这篇小说,本文写作背景是怎样的?(学生读注释1:本文写于1873年,反映的是1870-1871年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事故)。(板书:小说)

  3本文作者是谁?

  都德法国19世纪下半叶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一生共创了13部长篇小说,两部回忆录,一部剧本和四部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板书作者:都德)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速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

  本人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了解。

  学生讨论。师明确、小结: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这是本文的两个主要人物,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见闻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的深厚爱国热情的。

  (2)简要介绍小说的文体常识。

  (3)再读,理清文章思路

  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全文,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一,边读边思考,理清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

  小结:故事情节分为三个部分,即课前、课上和下课,突出了“课上”的情景。第一部分(1-10):写上课前,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所见所闻(开端);第二部分(11-23):写最后一课的具体经过,重点写了语法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发展);第三部分(24-29):写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情景(高潮、结局)。

  三、品读体味语言感悟思想

  (一)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分析小弗朗士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其内心活动,理解其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社会意义。

  1、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然后分析小弗朗士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其内心活动,理解其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社会意义。

  2、提示:从小弗朗士的三方面转变来分析

  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3、学生研读、讨论,教师指导、小结:小弗郎士是个贪顽的孩子,学习上要求自己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二)品读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分析韩麦尔先生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其内心活动,理解其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社会意义。

  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分组讨论、学生评析、教师小结归纳。

  从以下三个重点问题入手。

  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在最后一课穿上节日盛装?

  监狱大门和钥匙分别比喻什么?整句的含义是什么?

  韩麦尔的动作、神态表现了韩麦尔怎样的感情?

  小结: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着40年教学经验的好老师,更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怀着巨大悲痛,穿上节日盛装是为了表达即将失去的国土的敬意。在对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弱点的直率批评中,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得到细腻的表现。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充分表现出他的执着信念。“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的书写,把韩麦尔对祖国的深情推到极致,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定信心。

  四、拓展运用激活思想创新写作

  1、激活思想

  (1)小结全文:这篇小说以小弗郎士在法国沦陷时“最后一课”中的见闻感受为线索,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2)提问:同学们学习了《最后一课》后,你受到了哪些教育?(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学生讨论,师明确:失去国土的法国人民这样热爱他们的民族语言,这样热爱他们的国家!他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热爱中华民族的语言,我们要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在写作上,我们要学习本文通过典型环境,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突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的写法。

  2、创新写作(课堂练习)

  ①题目设计为《<最后一课>之后》。

  ②紧承文末一句话,围绕爱国主义的主题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如:愤怒的人们久久不愿离开教室,人们高呼:“我们要法语,不要德语!”“打倒普鲁士!”“法兰西万岁!”……普鲁士兵凶补恶煞的冲进教室,与人们厮打起来……人们含恨离去……几天后,大人、小孩、男人、女人聚集在一起,韩麦尔先生又给人们上法语课……

  ③结构要完整。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6

  一、教材分析:

  《最后一头战象》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课文以时间为序,扣住“英雄垂暮”“重披战甲”“凭吊战场”“庄严归去”四个感人的片断,用生动优美的语言记叙了嘎羧生命历程当中最后的辉煌和庄严,以充满深情的笔触歌颂了嘎羧的高尚情怀。

  根据单元训练目标和课文篇幅较长的特点,引导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针对学生阅读中提出的问题,重点抓住描写嘎羧动作、神态的词语和有感情的朗读来品读课文中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体会嘎羧丰富的情感,并感悟嘎羧高尚的情怀。揣摩作者是怎样把动物的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

  1.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日寇、埋葬、阵亡、喘息、香蕉、皮革、凝重、华贵、英武、气概、伤感、苍茫、石碑、焦躁不安、漫不经心、久别重逢、横遭不幸、震耳欲聋、浴血搏杀”等词语。

  2.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能以小标题形式进行分段概括。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感悟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1.训练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通过品读课文中描写嘎羧动作、神态的语句,引导学生走进嘎羧的

  内心世界,体会嘎羧丰富的情感,并感悟嘎羧高尚的情怀。

  四、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交流对大象的了解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关于大象的课文吗?

  点名回答____________(《与象共舞》)

  2.结合以前学的课文,谁能来说说大象都可以为人们做些什么事情呢?

  点名回答____________ (表演节目、驮运东西、按摩、洗车......)

  3.是啊,大象可真是人们的好朋友,可以为人们做这么多的事情,

  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关于大象的另一篇文______________

  (板书:最后一头战象)

  4.齐读课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篇文章是谁写的吗?

  __________ (板书:沈石溪)

  PPT:沈石溪原名沈一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被誉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

  沈石溪作品:《圣火》、《第七条猎狗》、

  《只猎雕的遭遇》、《斑羚飞渡》

  T:非常好,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被誉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的沈石溪,他被称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那说明他在写动物小说这个方面非常有成就,是这个领域的_______(大王)。

  T:我们今天要学的就是他的文章_______________(最后一头战象)

  T:课题是最后一头战象,那什么样的大象叫战象呢?谁愿意来说说?

  预设:S:能帮助人们战斗的大象就是战象。

  T: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关于战象的小知识。请看大屏幕。

  PPT:战象:在古代战争史上,曾经有过特种部队——象军,它在战争中发挥着类似现代武器坦克的作用。经过训练的战象,作战时冲锋陷阵,勇猛无敌,它能破城门、毁营垒、折武器、踏敌军、陷敌阵,常给敌方造成极大的伤害。

  T:同学们,看了这个小知识,你们觉得战象历不厉害?

  预设:S:厉害~

  T:那同学们读了课题,你对这个课题有什么疑问吗?

  谁来说说你心中的`疑问?

  预设:S:为什么只有最后一头战象?最后一头战象怎么来的?

  最后一头战象怎么样了?写了最后一头战象的哪些事情?

  T:哦~读了课题同学们心中就产生了那么多的疑问,你们是不是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我们这篇课文都讲了些什么?

  T:好,现在就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地朗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语句读通顺,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听清要求了吗?好,开始朗读课文。

  S: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

  二.朗读课文,理解字词,扫除障碍

  1.快速朗读全文

  2、小组合作正音、识字(师巡回指导)

  T:都读完了吗?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课的生字新词。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PPT:累积字词:日寇、埋葬、阵亡、喘息、香蕉、皮革、凝重、华贵、英武、气概、伤感、苍茫、石碑、焦躁不安、漫不经心、久别重逢、横遭不幸、震耳欲聋、浴血搏杀

  三.再次速读课文,了解大意

  T:刚刚我们读了课文,我们知道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最后一头战象_________(嘎羧)那你能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几件事?给你印象最深的又是什么事?

  预设:S:嘎羧与乡亲们告别......

  T:那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

  PPT:哦~读了课文我们明白了,原来嘎羧曾经经历了一场非常残酷的战斗,幸运的是它____________(存活下来了)。存活下来的战象受到了人们的________(尊敬与爱护),寨子里的人们待它像___________(家人和朋友一样),但它最终还是没能逃脱___________(死神的将临)。嘎羧在知道自己生命大限将至的时候,它首先___________(重披象鞍)(做披象鞍动作,对披上了自己的象鞍)然后它和村民们_________(告别)来到了曾今的战场打洛江畔_________(凭吊战场、重回战场),最后它把自己埋葬在自己战友的身边________(庄严归去、与战友长眠)

  T:非常好,从归纳中我们知道了课文可以分成两个大部分,前一部分描写的是战后被救的嘎羧与村民们__________(和谐相处)直到死神______(降临),第二部分描写的是嘎羧在知道自己生命大限将至的时候做的几件事情。现在呢,我们就来给课文列列小标题,一件事一个小标题,现在老师先来示范一下,嘎羧在知道自己生命大限将至的时候做的最后一件事是把自己埋葬在自己战友的身边________(庄严归去、与战友长眠)。那嘎羧做的其它几件事情就请同学们动动脑筋,来归纳。和周围的同学可以讨论一下。

  S:同学讨论

  板书:

  英雄垂暮

  重披战甲

  凭吊战场

  庄严归去

  T:那你能根据小标题给课文分分段吗?

  T:好,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分的。

  预设:S:1~4为一自然段/5~11为一自然段/12~16为一自然段/17~23为一自然段

  T:恩,有不同意见吗?

  T:同学们,嘎羧可是一头战象啊,我们看到它做的这些事情之吗后,你们是不是感觉到特别惊讶,而其中的一些事又让你特别感动?现在请同学们自己默读课文,看看文中的哪些描写让你特别感动,边读边画,开始。

  S:同学边读边画......

  T:好,同学们都读出感动了吗?和自己周围的同学交流交流,看看,能不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读出你心中的那份感动,开始。

  T:谁愿意来读读让你感动的段落、句子?

  S:......

  T:通过这些感动的段落,你能说说你心目中的最后一头战象——嘎羧的形象吗?

  用句型:这是一头_________________的战象。

  预设:S:战功显赫、浑身是伤、英武豪迈、威风凛凛、为国捐躯、为保卫国家而牺牲......

  T:是啊,这是一头曾经历过战火的洗礼,经历过生死的考验,有着勇猛杀敌、战功赫赫的辉煌与荣光,有着英勇负伤,失去战友的痛伤和哀伤的战象。正是因为它是这样一头战象,所以村民们从不___________(叫它搬运东西),还要由波农丁_______(饲养)渡过了自由自在的________晚年岁月。那我们可以把第一部分归纳为_________(英雄垂暮)(板书)。

  T:同学们,嘎羧虽然老了,但是它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头战象,战争不在了,但是嘎羧作为一名战士的雄心仍在啊,多么感人哪,嘎羧肯定还有很多地方让同学们感动那么我们下一节课继续来交流。

  四.作业设计:

  课堂练习本《最后一头战象》

  五.板书设计:

  23、最后一头战象———嘎羧

  英雄垂暮

  重披战甲

  凭吊战场

  庄严归去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7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初步了解阅读小说从情节入手的方法。

  2、能力目标:

  能根据时间、地点的变化划分情节;能分析小弗郎士心理变化的过程及原因;能分析塑造小弗郎士这个形象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根据时间、地点的变化划分情节。

  2、分析小弗郎士心理变化的过程、原因,分析塑造小弗郎士这个形象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分析塑造小弗郎士这个形象的意义。

  〖课型〗

  阅读课;主要教法诵读法、研讨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板书设计〗

  最后一课都德

  开端:(1一6):上学路上

  发展:(7一23):上课之前、上课中

  高潮、结局:(24一29):宣布下课

  课后小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意图一、导入新课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二、整体感知小说为什么取名为“最后一课”?请同学们认真听课文朗诵录音,用课文原句回答:

  1、小说为什么取名为“最后一课”?

  明确:从小弗朗士的.角度看,应理解为小弗朗士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第13自然段小弗朗士的抒情“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从教师韩麦尔先生这个角度理解,“最后一课”指的是韩麦尔先生在阿尔萨斯被迫割让给普鲁士后,最后一次给学生们上法语课。小说的第11自然段也明确地提出:“这是我(韩麦尔先生)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

  2、请一位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其他同学在注意听的过程看是否有遗漏的地方,然后加以补充或更正。

  3、同学们都知道记叙文有六要素,小说有三要素:情节、环境、人物。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小说还有序幕和尾声。

  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到结束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因此阅读小说的时候,可以先从分析故事情节入手。

  ⑴这篇小说,可按照地点、时间的变化理清故事情节:

  开端:(1~6):上学路上。

  发展:(7~23):上课之前上课中。

  高潮、结局:(24~29):宣布下课。

  ⑵抓住情节的各个阶段,从小弗郎士的具体表现来分析他的心理变化过程,了解其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开端:贪玩幼稚怕老师。

  发展:感到诧异。

  高潮、结局:理解敬爱老师。

  ⑶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⑷小说塑造小弗郎士这个形象有什么意义?

  明确: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是一个变化、成长中的儿童形象。他的心理变化过程即是他的爱国情感由潜在到成熟的升华过程。小弗郎士在文章中的作用:本文以小弗郎士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他的心理变化过程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复述故事情节。

  听教师讲述记笔记。

  听教师讲述。

  理解学习的重要懂得怎样爱国。

  划分情节。

  分析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过程。

  分析小弗郎士思想发生变化的原因。

  激发阅读兴趣培养整体感知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提高复述能力。

  了解小说的三要素,积累文学常识。

  初步了解阅读小说从情节入手的方法培养语言感悟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提高分析能力。三、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听读和品读,了解了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难,也使我们认清了侵略者的罪恶,从而激励我们要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同时,使我们了解了学习小说必须认真阅读,从分析情节入手,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作品的主题。

  分析塑造小弗郎士这个形象的意义。听教师讲述。提高分析能力激发爱国热情了解本课学习重点。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8

  【教学重点】

  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课文解读】

  《最后一课》是在普法战争时期奏响的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乐。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言行举止是这首交响乐的主旋律,郝叟、镇长、邮递员、班上的其他学生是主旋律的配合,而那些细节刻画的布告牌、金龟字、鸽子则是一个又一个跳跃的爱国主义的音符。文章以小弗朗士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对人物语言、表情、行动、心理、服饰等等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爱,集中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

  【教学过程】

  一、内容呈现

  1、教师带表情地朗读课文,提示学生边听边看,头脑想象。要求学生记住故事情节。

  2、请一同学复述故事情节(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看是否有遗漏的地方,然后加以补充或更正。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现人物形象,体会字里行间浓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二、设置问题情境

  这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爱国主义这一共同的主题,请从文中选择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练习朗读,要求说出感人的原因,并用深情的朗读打动别人。

  三、交流对话

  1、教师与学生对话:

  话题一:《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日上课时大不一样,你能从文中找出不一样的具体表现吗?并说说这种不一样说明了什么。

  明确:这种不一样表现在:气氛不一样──不平常的严肃安静气氛代替了往日的喧闹。学生不一样──上课前的规规矩矩在座位上代替了往日的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老师不一样──夹着铁尺严肃地踱来踱去代替了拿着戒尺紧敲桌子,温和地叫我坐好代替了往日的责骂,漂亮的礼服代替了平常的装束……这种种不同为最后一课渲染了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氛,为下文蓄足了势。同时,这种种不同说明,最后一课引起了学生、老师以及镇上的人们的强烈震动,表达了他们对最后一课的无限珍惜。

  话题二: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明显变化,你能从文中找出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并说说变化的原因吗?

  明确:①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例如:“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我从前没有好好学习……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②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如:“那天早上上学,我去得很晚,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③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上课前,在小弗朗士眼里,普鲁士士兵的操练“比分词有趣得多”,而当他听老师说了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心里万分难过……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这种变化是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教育了他,是亡国的惨痛巨烈地震撼了他,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感染了他,更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进了他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话题三: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上,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奏响了爱国主义的最强音,你能从文中找出具体例子,并加以生动感人的解说吗?

  明确:文章着力刻画了韩麦尔先生的形象,用他的言行举止表达了他对祖国和祖国文字的深沉的爱。具体表现在:对祖国、对同胞、对学生的深情,对亡国的悲痛,对最后一课的重视,对小弗朗士回答不出问题时的痛苦思索,对阿尔萨斯人不重视学习所引起的内疚,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赞美,对学生专心学习法国文字的沉思,对失掉祖国语言的悲愤,以及对法兰西语言必将永久长存的信念。(教师先示例:“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使出全身力量写了法兰西万岁”,“惨白的脸色”是令人心碎的号声,宣告了最后一课结束。韩麦尔先生无比悲愤和哀痛地“使出全身力气”写的“法兰西万岁”,既是韩麦尔先生的心声,更是在唤醒所有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意志,是在向法国人民高呼:团结起来,祖国必胜。然后让学生寻找、交流,教师精彩点评。)

  2、学生与教师交流:

  话题一:关于普法战争,你知道多少?

  明确:《最后一课》写在普法战争第二年,篡夺了法国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战争扩大法国的欧洲势力,以摆脱内部危机,巩固王朝统治。俾斯麦则打算通过战争,建立一个容克地主的德意志帝国,帝国主义企图占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战争,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的1/3的土地。这时,法国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士兵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强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

  话题二:文章的主人公是小弗朗士还是韩麦尔先生,为什么?

  明确: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在表现主题中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爱国主义的交响乐是这两个人物用相辅相成、互相依存、互相浸透的行为、语言奏响的。

  话题三:文中有许多和《短文两篇》中一样的细节描写,请你举出两例,并说说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篇小说的许多细节描写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如接在铁杆上的字帖,烘托出教室里的爱国气氛;飞进来的金甲虫没有影响孩子们画杠子,刻画出孩子们对祖国文字的热爱;“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小弗朗士的联想无情地嘲笑了普鲁士侵略者强迫他们学习德语的愚蠢;作品中两次出现的普鲁士兵的操练和军号声巧妙点明时代背景……这些细节对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起着很大作用。

  3、学生与学生对话:

  话题一:说说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老师。

  (包括对他外部形象的思考)

  明确:韩麦尔先生大概四五十岁,平时穿着随便,上最后一课时,他穿上漂亮的绿色礼服,系上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绣边的小黑边帽。这位老师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格,常常让学生丢下功课替他浇花,他去钓鱼的时候,干脆就放学生一天假。但是他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情感,也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他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都教给学生,而且很讲究教学方法。他带着深沉的爱国情感,用最形象、最有力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使这堂课成为学生最难忘的一课。

  (答案可以多样,有理有据就行)

  话题二:说说小弗朗士是个怎样的学生。

  明确:小弗朗士不是个很用功的孩子,他平时贪玩、幼稚,不大懂事,上课也不能专心听讲。可是,最后的法语课他却上得特别认真、专心,而且对老师的教导领悟得很好,说明他很聪明,在幼小的心灵中也有难得的爱国热情。

  (通过学生对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多种性格的揣摩,更深入地领会文中蕴涵的民族精神。)

  话题三:如今,学外语是一种潮流,该怎样理解韩麦尔先生对法语的评价?“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民族语言真的如此神奇吗?

  明确:无论学好多少外语,但只有祖国的语言是最丰富、最美妙的。这是一种爱国主义的热情,是一种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特别是身为法国人,生活在法国的土地上,却被异域统治者强迫不说法语而说德语的时候,民族的语言更能激起人们的民族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话题四:战争中表现爱国主义的感人事例很多,特别是战场上的浴血奋战,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小角落?

  明确:简要了解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领会选材的技巧。

  4、师生与作品对话:

  话题一:文章是借最后一课表现法国人民的'民族感情,但文章的开头却写了很长一段小弗朗士上学路上的见闻,匠心何在?

  明确:总的说来,这一部分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和小弗朗士的身份、性格特征,同时为情节的发展作了巧妙的铺垫。具体表现在:①让小弗朗士的表现和下文形成对比,同时描写经过村镇府时的心理活动,又展示了他对敌人的恨,为下文埋下伏笔。②通过小弗朗士的内心活动,间接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平时,这对下文写老师态度的变化、突出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感情有烘托作用。③作者安排了人们看布告牌的细节,巧妙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话题三:如果文章用第一人称写作,可以吗?和原文比较,效果有何变化?为什么?

  话题四:如果以韩麦尔先生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以第一人称写作,文章会如何变化?和原文比较,效果有何变化?

  明确:上述两个话题是让学生领会本文精彩的心理描写。

  四、链接生活

  1、你在生活经历中,有过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的体验吗?当你听说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美国轰炸的时候,当你在电视机前看到我国申办2008年北京奥运成功的时候……你感受如何呢?

  2、在当今和平发展年代,作为中学生的你,打算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五、阅读体验

  1、读了这篇文章,你对祖国的语言和学习语文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2、除了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文中还有什么人物的言行举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加以评说吗?

  3、学完这篇文章,再看课题《最后一课》中的“最后”,你有哪些新的认识和感悟?

  六、练习处理

  1、注意下列加线字的读音:

  哽赚钱踱捂惩罚祈祷诧异宛转

  2、发挥你的想象力,以“下课以后”为题,用第一人称写写小弗朗士。

  3、课外阅读老舍的《四世同堂》中描写北平被日本侵略者占领后,某学校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情景。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9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文学常识,创作背景。

  2、整体把握小说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和爱国主题。

  〖教学设计〗

  一、普法战争介绍和作者介绍

  二、让学生认真细致默读课文一遍

  不受任何限制没有压力的自由阅读,能产生鲜活丰富的感受。

  三、漫谈阅读感受

  自由阅读的基础上自由发言结合个人的经验阅历阐发自己的感受和困惑。

  四、整理归纳

  1、就小说的阅读方法给予一些指导,情节,人物,环境是小说的情节的三要素。

  2、分析小说从情节入手,于是梳理情节的三部分。

  3、人物分析可采用课前课后比较的方法。如小弗郎士先前由稚气贪玩不爱学习,但最后一课使他产生深深的自责和懊悔,产生亡国的痛苦,敬爱老师,憎恨侵略者,爱国情感得以升华。

  4、小说中小弗郎士和韩麦尔,他们谁是小说主人公?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余味无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通过语言、服饰、表情、行动、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思想事情的写法。

  2、质疑探究,品味小说重要词句。

  3、比较阅读延伸提高。

  〖教学设计〗

  一、在第一课时初读基础上来深入品读,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

  1、重点品读有关韩麦尔先生的语段,为什么今天穿上了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领结,戴着绣边的小黑丝帽?

  2、划出关于韩麦尔先生深情的语言,悲愤的心情、神态、无畏的动作描写的句子并细品味。

  3、结合练习三,通过改变视角的方式丰富对这一人物的理解。

  4、讨论谁是主人公的问题,照应第一课时。

  二、探究品味小说语言和细节描写

  1、如何理解第四段中“又出了什么事啦”这句话?写出了动荡时代战乱频仍变故迭起,人心惶惶,预示了将要发生一件大事。

  2、“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比喻什么?有什么深刻含义?

  3、韩麦尔为什么发给学生写着“法兰西”“阿尔萨斯”的新字帖?

  4、作品中两次出现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的几个金龟子,鸽子咕咕叫等细节都有庄严的意义,要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去品析。

  三、延伸与提高

  1、同样是表现爱国情感的,都德的《最后一课》与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在内容上的表现有什么不同?都德《最后一课》以热爱祖国语言来表现爱国情感,郑振铎的《最后一课》通过随时准备反抗敌人的侵略来表现爱国情感的。

  2、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再比较发现两文的不同点。如,人称不同,一个从孩子视角观察描写;一个从大学教师的视角描写。

  《最后一课》题目相同但“课”的时间长短不一,概念不同。一个是语法课、习字课、历史课、拼读课四节课的集合,从早晨到中午“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共半天时间。

  而郑振铎的“课”一堂课不到,因为“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立即停课”。

  四、总结全文并表情朗读

  五、作业

  1、练习二,三。

  2、小练笔:谈谈你对祖国语言的新认识。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10

  【学生分析】

  这是一篇传统的经典篇目,有出色的写作技巧与深刻的主题表现。作者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叶杰出小说家。作品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作品,古今中外不胜枚举,但这篇小说却别出心裁,既没有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把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最后一课中。

  需要注意的是,这篇文章所写的故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距离,初一的学生不大容易体会主人公的悲愤与沉痛。同时,因文章篇幅较长,学生容易被故事情节所吸引,而忽略了对细节的咀嚼品味和深层次的探究,教师应注意引导。

  【教学建议】

  一、教学理念

  1、“长文短教”抓住文章重点,突出文章精髓。这篇文章的篇幅较长,可学点、可教点较多,教学设计时教师的取舍尤为重要,应力求抓住最主要的内容,突出最精华的部分,在有限的课时内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2、读写相联系,以读促写作。这篇小说在写作技巧上有着许多值得借鉴,值得学习的地方。如:以小男孩为主人公的叙述角度,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诙谐幽默又不乏表现力的语言等等,应力求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综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二、学习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⑴ 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⑵ 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⑶ 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2、情感目标:

  领会文章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发展目标:

  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引导学生创新写作,激发想象力和发展思维的能力。

  三、教法

  1、文献法:指导学生预习时搜集作品写作背景、了解作家及历史。

  2、诵读法:通过默读、品读、理清思路、熟悉情节,并用简要语言复述出来。

  3、探究法:在边读边议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而理解人物的品质、个性特征及社会意义。

  4、创新法: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写作迁移。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完成积累

  1、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题目为什么叫最后一课呢?请同学们跳读,用课文原句回答──原句在第11段中。

  (板书:《最后一课》)

  2、作者于1873年写下了这篇文章,你知道这段历史吗?本文体裁是什么?

  师生交流:本文写于1873年,反映的是1870~1871年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故事。

  (板书:小说)

  3、本文作者是谁?

  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一生共创了13部长篇小说,两部回忆录,一部剧本和四部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板书作者:都德)

  4、出示投影仪,检查课前预读情况:

  注音:哽( ) 赚( ) 踱( ) 捂( )

  惩罚( ) 祈祷( ) 诧异( ) 宛转( )

  二、教学过程

  1、第一个教学板块:听读──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

  ⑴ 听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

  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本人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去了解。

  小结: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这是本文的两个主要人物,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见闻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爱国热情的。

  (板书: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⑵ 默读全文,说说文章思路:

  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全文,不动唇、不指读,边读边思考,了解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以上“最后一课”为重点,让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用简要的语言表达文章的思路。可能有如下几种:

  ① 课前、课上和下课。

  ② 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下课。

  ③ 上课前,上课时。

  小结:以上故事情节的三种划分法,都有道理,但比较而言,第一种更为妥当,因为:它将故事情节分为三个部分:课前、课上和下课,突出了“课上”的情景;而第二种将故事情节分为四个层次: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和宣布下课、其中一、二部分意思相同,可以合并,都指上课之前,不必单独划开;最后一种划法将故事情节分为两个部分:上课前、上课时,但不包含“下课”的情景,缺少了故事的完整性。所以课文按第一种分法为好:第一部分(1~10):写上课前,小弗郎士在路上所见的典型环境和课堂气氛;第二部分(11~23):写最后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第三部分(24~29):写下课时的情景。

  (板书:课前、上课、下课)

  2、第二个教学板块:品读──体味语言 感悟思想:

  ⑴ 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按小弗郎士的三个思想感情变化,分成三组,每组回答一个问题:

  ① 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② 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③ 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小结:小弗郎士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要求自己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板书:语言 动作 心理)

  ⑵ 品读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

  集中讨论、学生评析、教师小结归纳。从以下三个重点问题入手:

  ① 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在最后一课穿上节日盛装?

  ② 监狱大门和钥匙分别比喻什么?整句的含义是什么?

  ③ 韩麦尔的动作、神态表现了韩麦尔怎样的感情?

  小结: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怀着巨大悲痛,穿戴那套只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在对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弱点的直率批评中,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得到细腻的表现。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出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着信念。“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强信心。

  3、第三个教学板块:运用──激活思想 创新写作:

  ⑴ 激活思想:

  ① 小结全文:

  这篇小说以小弗郎士在法国沦陷时“最后一课”中的见闻感受为线索,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② 提问:

  同学们学习了《最后一课》后,你受到了哪些教育?(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学生明确:失去国土的法国人民这样热爱他们的民族语言,这样热爱他们的国家!他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热爱中华民族的语言,我们要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在写作上,我们要学习本文通过典型环境,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突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的写法。

  ⑵ 创新写作:

  续写提示:

  ① 题目设计为《〈最后一课〉之后》。

  ② 紧承文末一句话,围绕爱国主义的主题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如:愤怒的人们久久不愿离开教室,人们高呼:“我们要法语,不要德语!”“打倒普鲁士!”“法兰西万岁!”……普鲁士兵凶补恶煞的冲进教室,与人们厮打起来……人们含恨离去……几天后,大人、小孩、男人、女人聚集在一起,韩麦尔先生又给人们上法语课……

  ③ 结构要完整。

  〖教学反馈

  1、填空:

  《最后一课》的作者是法国作家___________,这篇小说描写的是故事发生在法国同___________王国之间战争后,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遭受普军侵占,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___________上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法国人民在国土沦陷时的___________心情和强烈的___________精神。

  2、选择:

  ⑴ 我不上学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 我去得晚,迟到了怕被韩麦尔先生责骂。

  ② 我热爱大自然,想到野外去玩玩,欣赏春天美景。

  ③ 韩麦尔先生说还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⑵ 上学路上,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鸟在树林边宛转歌唱,还有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物描写队表现主题起到的作用是( )。

  ① 反映了小弗朗士无忧无虑、纯真幼稚的心理状态。

  ② 描写了阿尔萨斯的美丽风光,使文章更为优美,突出了爱国的主题。

  ③ 为以后小弗朗士思想感情的转变作铺垫。

  ④ 突出了文章轻松的基调,同时写出了小弗朗士是一个兴趣广泛的孩子。

  3、用“惩罚”、“懊悔”、“祈祷”连成一段(或几句)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教学反思

  本课是篇教读课文,依据“读写说”综合教学实验方案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本教案在教学中充分突出学生发展的本体地位,努力实现积累、运用、实践、创新的实验目标,用三个教学板块强调了读写说的综合教学。第一个教学板块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导地位,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出发点,让学生边读边议,在听读中理清思路,注重了学生的读与说。如其中的“讨论与交流、小结”这两个教学中学生必须要说,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第二个教学板块,注重把学习方法的传授落实到具体的课文分析中,使学生轻易掌握了阅读分析的'方法,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而第三个教学板块中“激活思想”这一教学环节,注重了学生情感的引导与培养,使教材的思想性得以充分体现。“创新写作”则将学生的语言运用的能力置于实践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开启了学生创新思维的源泉,真正突出了“写”的重要性。根据本教案教学,发现学生能大胆表述,勇于思考,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激发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练习题库】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祈祷(qǐ) 诧异(chà) 和蔼(ǎi) 宁可(nìng) B、膝头(qī) 督学(dū) 懊悔(ào) 夹缝(jiá) C、惩罚(chěng) 宛转(wǎn) 郝叟(hǎo) 哽咽(gěng) D、踱步(duó) 号角(hào) 喧闹(xuān) 钥匙(yào)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

  ⑴ 春回大地,天气渐渐_________ 起来了。

  ⑵ 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_________地说:“快坐好……”

  ⑶ 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_________又严肃地对我们说:“我的孩子们……”

  ⑷ 天气那么_________,那么晴朗!

  A、柔和 暖和 温和 晴和

  B、暖和 柔和 温和 晴和

  C、温和 暖和 晴和 柔和

  D、晴和 温和 柔和 暖和

  3、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 )。

  A、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B、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C、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所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D、这些字贴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好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4、下列事例不能说明韩麦尔先生是一个爱国者的是( )。

  A、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

  B、直率地批评阿尔萨斯人并自责。

  C、听到教学钟声,他脸色惨白,并使出全身力量写下“法兰西万岁!”

  D、看见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

  5、《最后一课》中的小弗郎士是个( )。

  A、贪玩,学习不用功,不遵守纪律的学生。

  B、不关心国家大事,没有爱国意识的学生。

  C、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学生。

  D、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意识得到了升华,最后成为一个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学生。

  6、朗读下面四个含“最后一课 ”一词的句子,说说它们分别应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⑴ 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读出_________的语)

  ⑵ 他穿上那件漂亮的绿色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读出_ ________的语气)

  ⑶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读出_________的语气)

  ⑷ 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读出_________的语气)

  二、理解鉴赏

  (一)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 )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 )穿戴。( )整个教室有一种平常的严肃气氛。最使我吃惊的是,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其中有郝叟老头,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个个看来都很忧愁。郝叟( )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1、在选文的空格中依次填上恰当的关键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

  A、只要 就 虽然 却

  B、只 才 而且 还

  C、只 才 但是 而且

  D、只 就 因为 所以

  2、选文描写了镇里的人在教室中的表现,意在说明( )。

  A、对韩麦尔先生的留恋

  B、镇上的人对学校教育极为关注

  C、预示着将要发生惊心动魄的事件

  D、要指责小弗郎士的迟到

  3、从下列哪方面看不出“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气氛。”( )。

  A、老师穿了礼服

  B、“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

  C、教室里坐满了镇上的人

  D、个个脸上都很忧愁

  4、本段为故事情节的展开起到的作用是( )。

  A、埋下伏笔,设置悬念。

  B、与“我”不认真学习形成对比。

  C、烘托气氛,作好铺垫。

  D、刻画人物性格,突出文章主题。

  (二)

  ①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②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⑴,我多么懊悔!我这些⑵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还有韩麦尔先生也一样。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⑶,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

  1、“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单句独立成段,作用是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②段主要运用了_________描写,共中有4个感叹句,集中表现了小弗郎士__________________的深厚感情。

  3、“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中的“现在”与本段中的_________一词相照应。

  4、第②段中有3个“这些”,请写出分别指代什么。

  5、对选文最后一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弗郎士是个单纯幼稚的孩子,尽管韩麦尔曾经惩罚过他,用戒尺打过他,但他并没有怀恨在心。

  B、对于韩麦尔先生的惩罚,小弗郎士已经习以为常,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

  C、小弗郎士是个懂事的孩子,当他知道这是最后一课时,他懊悔极了,心中充满了对学习的留恋,对老师的敬意。

  D、小弗郎士无忧无虑的天性,使他忘了曾经受的惩罚和挨的戒尺。

  三、拓展延伸

  下边这段文字节选自老舍的《四世同堂》,描写了北平被日军占领后,某学校的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情景。

  铃声,对于一个作惯了教员的,有时候很好听,有时候很不悦耳。祁瑞宣向来不讨厌铃声,因为他只要决定上课,他必须已经把应教的功课或该发还的卷子准备得好好的。他不怕学生质问,所以也不怕铃声。今天,他可是怕听那个管辖着全校的人的行动的铃声,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缚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他一向镇定,就是十年前他首次上课堂讲书的时节,他的手也没有发颤。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

  铃声响了。他迷迷糊糊地往外走,脚好像踩在棉花上。他似乎不晓得往哪里走呢。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低着头,他进了课堂。屋里极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上了讲台,把颤动着的右手放在讲桌上,他慢慢地抬起头来。学生们坐得很齐,一致的竖齐了背,扬着脸,在看他。他们的脸都是白的,没有任何表情,像是石头刻的。一点辣儿堵塞住他的嗓子,他咳了两声。泪开始在他的眼眶里转。

  他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卖傻的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

  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们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较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

  学生们的眼睛开始活动,似乎都希望他说点与国事有关的消息或意见。他也很想说,好使他们或者能够得着一点点安慰。可是,他说不出来。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狠了狠心,他走下了讲台。大家的眼失望地追着他。极快地,他走到了屋门;他听到屋中有人叹气。他迈门槛,没迈利落,几乎绊了一跤。屋里开始有人活动,声音很微,像是偷手摸脚的那样往起立和往外走呢。他长吸了一口气,没再到休息室去,没等和别的班的学生会面,他一气跑回家中,像有什么鬼追着似的。

  1、本文描写了北平被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课时的情景。试与《最后一课》相比较,想一想,为什么两个国度,不同的时代,课堂上的气氛和老师的情绪却如此相同呢?

  2、祁瑞宣老师“一向镇定”,“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这种反常的表现说明了什么?从《最后一课》里找出韩麦尔先生一反常态的表现,作个比较。

  3、韩麦尔先生在最后节法语课,“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前全教给我们…… 语法课上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而祁瑞宣老师在第一堂课上,只“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 ”对于这截然相反的表现你有什么感想?

  4、画线的一段连用了四个问句,请你给它换一种表达方式,看看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5、如何 理解“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变成了木头”这句话?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感染。

  2.通过感悟课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领会小说巧妙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

  2.难点:感悟课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

  运用“三段式阅读法”进行教学,以学生阅读、交流为主,分“自读、共读、用读”三步,在边读边议、质疑答疑的过程中,感悟课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领会小说巧妙的艺术手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请想一想,在“最后”一词后面补充一个词语,你能想到什么,能想到多少,说说看。

  生1:最后一片树叶。

  生2:最后的晚餐

  生3:最后的相遇。

  生4:最后的时间。

  生5:最后的微笑。

  生6:最后的眼泪。

  生7:最后的冲刺。

  生8:最后一次演讲……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老师还想问大家,你们说的“最后……”中的“最后”,它的含义是什么呢?

  生1:最难忘。生2:最珍贵。

  生3:有点惋惜。生4:有些遗憾。

  生5:有些悲伤。生6:印象最深……

  师:太好了!同学们知道的词语还真不少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法国阿尔萨斯省的`一所小学校,去聆听最难忘的一堂法语课吧。

  二、探究阅读:(用三段式阅读法读评课文)

  1.自读:(要求:拿起笔来,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把感受深的语句或有疑问的地方划出来)

  [多媒体显示课文中容易读错的字]

  思量(liáng)踱(du)步郝叟(s)

  字帖(ti)强(qing)迫祈(q)祷

  2.共读:(说明:自读之后,请学生静静地思考1-2分钟,再开始共读,分两步走)

  (1)小组交流: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按四人小组交流读后感受,互相质疑答疑。(教师不可做旁观者,要参与到学生中,哪里需要就成为该小组的成员)

  师:同学们,经过你们自己静静的默读以及小组内的讨论交流,我想,一定有不少同学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读完课文后的珍贵感受说给老师和更多的同学听,或许还有一些没有解开的疑问困扰着你,那么,每组选代表发言或是毛遂自荐都可以。

  生1:我们小组觉得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师:说说看,是怎样的感人故事?

  生1:普法战争期间,已经被普鲁士兵占领的法国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镇,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的人们怀着沉痛和悲愤的心情,聚集在一所小学校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故事。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联系课文语境说说重点词语的意思。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体会谭千秋老师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和诠释,再结合读写训练,表达自己的感受。

  4、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体会谭千秋老师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和诠释,再结合读写训练,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一定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吧!这是所有中国人都难以忘怀的日子,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侵袭了巴蜀大地。这是一场相当于400多颗原子弹能量的大地震,一个个美丽的乡镇瞬间变成了废墟,数以万计的同胞顷刻间失去了生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灾难中的一位老师,他的名字叫——谭千秋。让我们共同去感受谭老师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了解文意

  1、过渡:课前同学们都进行了预习,那么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2、谁能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这几个要素来说说主要内容呢?(5月12日发生大地震,教学楼就要坍塌了,谭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四个学生,自己却献出了生命。)

  三、品读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

  1、过渡:谭老师为何能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作出如此选择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回到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2、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通常作者会抓住什么来写,我们应该抓住什么来读呢?(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

  3、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读课文。请大家打开书,默读课文2—7小节,找出描写谭老师语言、动作的句子,用横线画下来,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去刻画人物的,你觉得哪些词句用得特别好,圈出来,在旁边做一做批注。

  4、认真读读你画的句子,试着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5、汇报交流:

  (1)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关键词:大公无私(为公着想,没有私心,没有想到自己)

  指导朗读:教育学生循循善诱;表白心声铿锵有力。

  (2)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关键词:来不及多想(想到什么?没想到什么?如果是你,会怎么做?)

  “情况不妙”指的是怎样的情况?用文中的句子告诉大家。(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指导朗读:抓住五个感叹号,读出情况的危急和谭老师的临危不惧、关心学生。

  (3)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关键词:立即、拉、撑、护(反应迅速、当机立断;爱护学生、舍己为人、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了如此抉择?(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指导朗读:情况越来越紧急,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谭老师做出了最后的抉择,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撑起一把保护伞,撑起一个避风港,撑起了生命的希望。

  6、文章除了对谭老师言行的刻画,还比较多地描写了当时的环境(出示四句话)。自己读一读,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7、小结:灾难面前方显英雄本色,环境描写更加烘托了谭老师的光辉形象,表现他对学生无私的关爱。让我们再来回顾这惊心动魄的瞬间,把2——7小节连起来读一读。

  四、品读侧面描写

  1、过渡:楼房塌陷了……谭老师被深深地埋在了废墟中,讲台上再也见不

  到他的身影,听不到他的声音。但是从别人的话语中,我们仍能感受到他的存在。

  2、请大家默读8——10小节,用波浪线画出别人的语言,圈出关键词,再认真地读一读,读出你的感受。

  3、汇报交流:

  (1)“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

  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地说。(抓住“死死地护着”、“眼含热泪”体会,誓死护卫学生、令人感动、震撼)

  (2)“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我们身上。”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抓住“飞身扑倒”体会,奋不顾身)

  (3)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抓住“生死攸关”释义并体会,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4、我们发现,这几段话中都没有直接描写谭老师的壮举,而是选取了别人说的话,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5、小结:灾难来得突然,谭老师时间没有留下更多的言行,但是别人的语言评价可以从侧面烘托出谭老师的英雄形象,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让我们再次品读这些精彩的片断,分角色朗读8——10自然段。

  五、品读“最后的姿势”

  1、过渡:那个每天早早起床,给小女儿洗漱穿戴、带她散步的好父亲不在了;那个讲课绘声绘色、妙语连珠的好老师不在了;那个在操场上看到一颗小石子都会捡起来,生怕学生玩耍时受伤的谭老师永远离开我们了,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却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脑海中。

  2、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齐读)(板书: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3、你觉得这是一种怎样的姿势呢?把课题中的“最后”换个词。(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恪尽职守的姿势,舍己为人的姿势,护卫学生的姿势,大爱无私的姿势、生命的姿势……)

  4、读了这篇文章,老师也深感震撼,写下了一段话。

  出示:最后的姿势是恪尽职守的姿势。灾难来临之际,谭老师想到的是学生,忘记的是自己。他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承受住千钧重压,从死神手中夺回了四条年轻的生命。地动山摇,楼房坍塌,谭老师依旧坚守在他深爱的教育岗位上。师恩难忘,大爱无私,谭老师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一名人民教师的职业操守和伟大灵魂。

  请你仿照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表达你的感受。(来不及就作为课后作业)

  5、谭老师用这最后的姿势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板书:爱与责任)

  板书设计:

  6、最后的姿势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爱与责任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根据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来初步掌握小说的内容;

  2、通过分析典型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典型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故事背景,导入新课

  1870年7月19日一1871年5月10日,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发生了一场重大战争──普法战争。普法战争以法国的惨败告终,战后,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被割让给普鲁士。

  《最后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奴隶的痛苦。面对侵略,法兰西人民奋起反抗。

  二、整体感知

  1、简介小说: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

  2、介绍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引导学生找出记叙文六要素和小说三要素之间的关系,便于学生理解。

  3、学生结合文章特殊的历史背景,有感情的大声朗读课文;

  4、学生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分析课文

  1、学生三读课文,根据有关小说的知识,找出本文中的人物(主人公),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

  明确:主人公: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情节:上学路上→ 上最后一课的过程→ 下课

  ↓

  上课前、上课中

  四、四读课文,围绕“变”字研究人物形象

  1、分析文章主要人物形象之一:小弗郎士

  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小弗郎士动作、心理的句子,然后分析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发生了哪些根本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并自行归纳总结。

  3、学生总结小弗朗士是个怎样的孩子。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思考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第二课时

  一、读课文,依照分析小弗郎士的方法分析韩麦尔先生身上所发生的变化

  1、学生小组推荐代表交流,并自行归纳。

  2、学生再读课文,想象揣摩:

  “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个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猜想一下,韩麦尔先生此刻在想什么?)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请你用一两个词语形容韩麦尔先生此时的心情)

  3、学生概括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4、学生再读课文,找一下看看文中所写的环境和其他人物,是否也发生了变化?如果有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师指名回答)

  5、教师进行总结归纳。

  二、拓展阅读

  阅读《同步》P35。

  1、运用本课所学的阅读方法完成小说《蜡烛》的练习题。

  2、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写一篇读后感。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14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2、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了解小说的要素,重点把握人物形象。

  4、理解一些词语及句子的含义,赏析精彩语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态 、动作,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小弗郎士变化中表现的爱国感情。

  2、勾画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含义及作用。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的要素,整体感知课文。

  2、理解关键的语句,体会人物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优秀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什么一篇不足三千字的小说,会产生如此的艺术魅力呢?

  教师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对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应征入伍,后来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以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二、检查“自主学习卡片”

  1、解决疑难字词:

  诧异懊悔钥匙惩罚郝叟祈祷哽住挟着戒尺踱来踱去

  2、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学生相互讨论本课的三要素 交流、明确:

  人物: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以郝叟为代表的“镇上的人”,韩麦尔是主要人物,小弗郎士是在全篇小说中起“穿针引线”作用的重要人物。

  情节:开端:上学路上(1~6)

  发展:上课 (7~26)

  第一层:(7~10)上课前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

  第二层:(11~16)写韩麦尔先生宣布上“最后一课”后,小弗郎士的悔恨和镇上的人对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纪念。

  第三层:(17~23)写上“最后一课”的动人情景。

  高潮和结局:下课 (24~29)

  环境:自然环境:天气、画眉、草地(反映出小弗郎士无忧无虑、纯真幼稚的心理状态为以后小弗郎士思想感情的转变作了铺垫,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更加突出爱国主义的主题。)

  社会环境:布告牌、普鲁士兵出操、收操(点明了“最后一课”发生的背景)

  三、师生合作学习

  1、学生勾画出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的相关句子,找几句加以品味:

  体会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感。

  讨论、交流。

  2、结合“研讨与练习一”理解小弗郎士这一人物形象:

  学生自由朗读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

  3、探究:

  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战斗英雄,把小弗郎士写成一个少年英雄,而让他们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讨论,点拨)

  教师点拨: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才能够成为千千万万法国人的代表,他们那朴素、热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4、《国际歌》,让学生沉浸音乐世界,回忆故事情节,想象故事情境,体会文章主旨。

  四、深入探究

  从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身上我们学习到了哪些金子般的东西?对于爱国主义你有什么样的认识?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悟)

  五、作业

  把你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感悟写出来,在班内交流,字数在300字左右。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揣摩一些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2、赏析精彩的语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师生合作学习新课

  1、仔细读7~10段,学生勾画出最后一课与平日上课异乎寻常句子,体会其作用。

  2、细读第11段,讨论:

  ⑴韩麦尔先生的讲话中用了两个“最后”,你觉得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讨论后明确:前一个“最后”表现了他沉痛而愤慨的心情,后一个“最后”提出了希望“用心学习”的原因,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

  ⑵韩麦尔先生讲话的态度是“又柔和又严肃”,对谁柔和?为什么严肃?

  讨论后明确:韩麦尔先生对孩子们充满了爱,所以态度柔和,但宣布的是一个十分沉痛的重大消息,所以又很“严肃”。

  三、精读20~22三小节,小组合作讨论

  1、找出20小节中含义深的句子,加以品味:

  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⑵这可怜的人好象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2、韩麦尔先生在他的字帖上都写上“法兰西”、“阿尔萨斯”,用意是什么?

  3、“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这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4、找出21小节中表现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

  5、怎样理解“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好象那也算是法国字。”

  6、找出22小节中的环境描写,体会其作用。

  讨论、交流。

  四、师生共同赏析结尾(24~29节),齐读后思考

  1、文中三处破析号的作用是什么?

  2、“钟声”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为什么还要写普鲁士兵的号声?

  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句中“忽然”能否删去,为什么?

  4、写粉笔字本不是吃力的事情,韩麦尔为什么“使出全身力量”?

  5、为什么韩麦尔竞至于“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个手势?

  6、用这样的动作描写作结尾,好在哪里?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五、讨论完成“研讨与练习三、四”

  六、小结全文

  七、探究

  读完这篇小说,同学们会有许多想法:是不是小说没有写完呢?为什么小说写到这儿就结束了呢?先让学生明确:小说写到这里结束,正是为读者留下了无穷的联想,从而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然后启发学生设想小弗郎士上完了最后一课,在回家途中再看到上学路上看到的景物(包括操练和布告牌)时的感受,以“回家的路上”为题,续写《最后一课》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15

  【教学要求】

  1、体会人物爱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871年普法战争爆发,普鲁士占领了法国三分之一的领土,法兰西人民奋起反抗,著名作家都德参加了战争,写下了这篇小说《最后一课》,唱响了 一曲爱国主义的赞歌。

  二、总揽

  默读课文,并讨论:

  1、根据下面的提纲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⑴ 上学路上

  ⑵ 最后一课

  ⑶ 下课一幕

  2、填空:

  ( )的最后一课 ,并讨论:这最后一课与我们上的课有哪些不同?

  三、突破:

  1、分析人物形象:

  ⑴ 播放课文录音,思考讨论:

  小弗郎士原本是个贪玩幼稚的孩子,最后一堂法语课使他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根本的变化?为什么?(划出有关的语句来说明)

  ⑵ 学生表演下课一幕,体会韩麦尔内心深处巨大的悲痛和对敌人的仇恨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并联系其他部分的外貌神态语言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

  ⑶ 课文塑造了哪两个人物形象,哪一个是主人公?

  2、品味语句蕴涵:

  完成课后第二、三题,并补充几个含义深刻的句子,也可让学生自己质疑讨论。

  3、发散:

  学到这儿,你们还有哪些疑问?

  四、拓展

  1、仿写:

  范文:郑振铎和老舍的《最后一课》

  仿写参考题目:第一堂课 难忘的一节课 一堂公开课 课堂舞台

  2、续写:

  回家路上。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最后一片叶子教学设计09-23

《最后一课》教案03-13

最后一课教案09-12

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02-26

《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10-21

【精选】最后一课教案4篇10-02

【精选】最后一课教案三篇08-10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10-26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