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教学设计

时间:2024-08-28 10:07:4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长城》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长城》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长城》教学设计(15篇)

《长城》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1.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生字、词语的理解可以通过课前预习,课堂提问,学生互助的形式解决。

  2.学生提取文字信息的能力已比三年级有了突破。在拓展阅读的时候学生通过提取有用的信息对课文进行延伸理解。

  3.学生喜欢有挑战性的写作,因而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书写题目:比如设计广告语、写导游词等。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生词,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的13个生字及“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了解长城的构造和特点,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长城的主要构和造特点。

  3.了解长城的悠久历史,能够向他人简要介绍长城的历史和在军事上的价值。

  能力目标:

  1.学习图文对照观察法,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法,形成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及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

  2.读懂课文,理解关键词句的作用、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3.通过阅读,形成抓住关键词句,快速掌握文章大意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感悟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激发民族自豪感。

  2.通过小练笔,深化主题,激发社会责任心,民族自豪感,号召更多的人来保护世界遗产。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朗读感悟法、讨论交流法、整合学习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共2课时

  所授课时:第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教学目的:本节课主要是初读课文,理清脉络,扫清字词障碍,了解长城相关知识和世界遗产。学习方式主要通过学生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二、阅读背景资料。(了解长城和世界遗产)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四、质疑,解决本课词语的意思。(通过查字典、资料、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了解词语的意思。)

  五、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把看图、学文、想象结合起来,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法,形成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一、复习导入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长城》。

  2、出示长城远景彩图,让学生用打比方的句子说说长城像什么。

  二、浏览课文

  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长城的?

  三、精读课文

  (一)远看长城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1、这一自然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你是如何体会出来的?“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是什么意思?

  2、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长城的长?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列出数字“一万三千里”对说明长城的长有何好处?

  3、指导朗读

  (二)近看长城

  1、明确观察点:这是在哪里看长城?你从哪儿知道的?对应着课本上哪一幅插图?

  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这一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

  3、长城的结构(设计)到底如何?

  4、指导朗读。

  (三)长城上联想

  1、站在长城上作者想到了什么?

  2、你从哪里看出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的辛苦和智慧?

  (1)“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同学们算算相当于多少个同学的重量?你从这体会到了什么?

  (2)你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读着这样的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从“多少”、“才”你体会到了什么?

  3、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第三自然段。

  (四)赞美长城

  1、“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指的是什么?

  2、教师小结: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因为它凝结了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长城也是世界史上的一个奇迹,所以我们应该爱护长城。

  3、此时此刻,假如你就站在长城上,你想对古代劳动人民说些什么?想对我们身边的人说些什么呢?

  4、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两段。

  四、写话寄情

  1、出示领导人的题词。

  2、你也来学学这些名人,给长城写几句话。

  3、为长城写广告语。

  五、板书设计

  远看像长龙

  近看高大坚固

  17长城

  联想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

  地位伟大的奇迹

《长城》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深刻领会语句的内涵,感受长城悠久的历史和它所凝聚的民族智慧。(重点)

  2、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形式——对联。(难点)

  3、熟读成诵。激发学生诵读、积累古迹上的对联的兴趣。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对对子游戏。(5”)

  1、如天对地,室对家,少对多,明对暗,美对丑,真对假,善对恶,繁对简,朝对暮,盛对衰,庭对院,井对池,山川对河流,落日对流霞,杨柳岸—杏花村,苹果脸————葡萄牙,狗尾草———鸡冠花等。

  2、你知道对对子有什么规律吗?(师相机板书: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内容相关等字眼。对联做到了这些要求,就形成了两两相对的特点,使对联对仗工整,读来才朗朗上口。)

  3、根据对子的特点试着找两两相对的词。(幻灯出示)

  【通过游戏让学生明白对联的特点,为下面的授课做准备】

  一、 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3”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我国有世界闻名的万里长城,有哪些同学去过长城?说说你在游长城时有什么感受。

  师引:关于它,你还了解多少?(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长城的资料,师补充p15的小资料1)

  师引:万里长城居“世界八大奇迹” 之首,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它的雄伟坚固给我们每一个到过长城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们深深地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那么,今天让我们通过《长城赞》这篇课文的.学习,再次游览一下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吧!

  二、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2”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1名读课文,注意纠音。

  3、本文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对联)

  4、齐读对联 ,读准字音。

  三、体裁引入,理解内容。

  1、这幅对联给你读起来的感觉怎样?(顺口、有节奏、好读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预设1:因为它有很多地方做到了两两相对,比如:起对跨等,使对联对仗工整;预设2: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简短等使对联出现许多两两相对的词语。)5”

  2、找一找两两相对的词语?在书中圈一圈。

  3、集体交流。(出示幻灯2——两两相对)

  4、师生合作读全文,读出节奏。(如师:起春秋,生:跨峻岭)

  师: 由于对联对仗工整,所以我们读起来就很有韵味。然而这幅对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内含丰富、意义深远。我们再来一起走进它,首先请大家齐读上联?你读出了什么?12”

  预设:读出了长城经历的年代长久,都经历了哪些年代?(引:上下共有两千年,可谓历史悠久)谁来读读,读出这种历史感来?(师相机板书:上下五千年)

  预设:读出了长城是中华民族劳动与智慧的结晶。从哪里看出的?

  预设:读出了人们修筑长城时的艰辛。从哪里看出的?——费(你很会抓字眼来读书)

  师:如此悠

  久、巍峨的长城是谁修筑的?(数不清的将帅吏卒,黎庶百工)怎样修筑?(靠人力和智力)他们在没有起重机等现代设备的情况下是怎样拉石头上去的?会遇到什么困难?(启发想象,体会修筑长城的艰辛)

  师:然而这些困难都得靠什么来解决?(人力和智力)没有任何的现代机械可以帮得上忙,这得需要多大的力气?按书中说就是(费尽移山心力)

《长城》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驾、驶、壮、谱、创、华、丝、首、京、堂”十个生字,积累“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等词语,正确书写“壮、创、华、京、堂”五个生字。

  2、正确朗读课文,掌握诗歌的节奏。能带着自豪的情感朗读诗歌,并能背诵。

  3、能根据提示填空。

  4、了解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知道它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按诗歌的节奏,带着自豪的感情朗读诗歌。

  2、了解课文内容,找出描写长城和运河特点的相关词语。

  教学准备:

  1、教师方面的准备:录音机、课文录音磁带、生字卡片、长城和运河的图片、录象资料。

  2、学生方面的准备:收集有关介绍我国古代发明创造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观看长城图、运河图,认识长城和运河。

  (1)说出画面上所画的地方。

  (2)板书:长城 运河

  (3)运河:运河就是人工开凿的河道。

  2、揭示课题:15 长城和运河。

  二、初步感知,读通课文。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句子:

  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幅壮丽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1)学习生字:驾驶、壮

  (2)读句子。

  三、学习课文,了解内容,指导朗读。

  1、读课文,说说:诗中写到的长城和运河是怎样的?并完成课文填空。

  填空内容:万里长城像巨龙穿行在大地, , 。京杭大运河像丝带飘落在大地, , 。

  2、指导朗读第一节。

  (1) 观看介绍长城的录像片。

  (2) 听录音,展开想象,模仿读。 (看图,做动作理解:连绵起伏和曲折蜿蜒的意思)

  (3) 学习生字:谱、创、华。

  (4) 自由练读。

  (5) 指名或分组赛读。

  3、展开想象,自主学习,朗读第二节。

  学习生字:丝、首、京、堂。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配乐朗读全文。

  2、总结:长城和运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让我们牢牢地记住它们。

  3、指导背诵。

  4、拓展练习:根据搜集的资料说说其他一些我们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

  想象说话: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看到了 ,它像 ,又看到了 ,它像 。

  五、复习字词,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

  2、指导书写“壮”。

  3、自行练习,书写其他生字。

  板书设计:

  15、长城 和 运河

  像巨龙 像丝带

  中华民族的祖先谱写了不朽、动人的诗篇。

《长城》教学设计4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伟大的工程,我们语文书的第一篇课文就热情地赞美了我国古代的两大工程———————(引读课题)

  2、上一节课,我们读通、读顺了课文,今天,我们一起来读懂课文,领略长城和运河的美。

  3、让我们在聆听播音员阿姨的朗读中开始今天的学习,好吗?打开书本,仔细听,认真看。注意两节中的相同部分。

  二、精读感悟

  1、这篇课文是一首诗歌,共两节。第一节写了长城,第二节写了运河。有哪些内容是相同的?(出示)指名读。男、女生齐读。(注意句子中的停顿)

  2、(出示书上的两幅图)这就是作者看到的长城和运河,作者是在哪里观察到长城和运河的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再读一、二行。

  3、(在“奇异的景象”下加上点)注意这些带点的字,再读读这两行,你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吗?读出作者那惊喜的感情。

  4、这两个“奇异的景象”一个是(),一个是()。它们分别“奇异”在哪呢?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有关句子用括号标出来,并且读一读体会体会。

  5、交流所划的句子。(出示)

  6、看看图,再读读这些句子,你觉得长城“奇异”在哪呢?

  ——长城像巨龙,有多长?东起山海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是长城的起点),西到嘉峪关(在甘肃省嘉峪关市西,是长城的终点),(看地图)有一万多里,所以长城又叫——(万里长城)如果每天走100里路,那么需要100多天才能走完长城。(读好“万里长城”,读出它的“长”)

  ——想象一下,“巨龙”爬行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借助动作演示来读懂、读好“连绵起伏”、“曲折蜿蜒”。)看看图,长城通过的地形怎么样?(有陡峭的山坡、深深的山沟、高高的山顶)正因为长城修筑在高低不同的地方,又那么长,所以——(引读第二、三行)

  ——课前,大家读了《新补充读本》上的《长城》一文,从中你还了解到了什么?

  (交流)

  ——师:几千年以前,国家之间为了相互防御,各在形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长城,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7、如果用一、两个词来概括长城的特点,你想用哪个词?(板书:雄伟壮丽)

  把体会到的长城的特点朗读出来。

  8、引读最后两行诗句。当你读到“中华民族的祖先”时,你的心情怎么样?(自豪、敬佩)你想说些什么?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儿女,

  9、出示:看图,一边读句子,一边思考“运河的'奇异具体表现在哪里?”

  10、交流:

  ——运河像绸带,它们之间有哪些相似之处?朗读时,要注意将这些特点表现出来。

  ——(看地图)运河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所以它又叫——(京杭大运河)经过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古时候没有火车、汽车,船就是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这条长长的运河也是无数老百姓用简陋的工具一点一挖成的,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

  11、引读最后两行诗句。这里的“人间奇迹”指的是什么?你们能想象出当时修筑长城、开凿运河所遇到的困难吗?除了你们能想到的,还有许多你们根本想象不到的困难,许多辛酸苦辣,可我们的祖先却为我们留下了这样伟大的工程,真是——“人间奇迹”啊!

  12、让我们一起用朗读的方式来赞美它们吧!

  三、布置作业

  1、观察课文中万里长城的图片,用上学过的词语(“巨龙、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奇迹”等)写一段话。

  2、我们的祖先还创造了哪些人间奇迹?星期三下午上网的时候搜集资料,说说它们的奇异景象。

《长城》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

  3.引导学生搜索长城、京杭大运河以及祖先创造的其他人间奇迹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搜索长城、京杭大运河以及祖先创造的其他人间奇迹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课前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搜索京杭大运河以及祖先创造的其他人间奇迹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学习运河片段,了解运河。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搜索长城、京杭大运河以及祖先创造的其他人间奇迹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的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不只是长城,还有运河。读下面的诗句,看看我在飞机上看到的运河是怎样的一种奇异的景象?

  二、学习运河片段

  1.“像绸带飘落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在这儿,说运河是一条长长的绸带,你认为这样的比喻好吗?为什么?

  2.出示:银光闪闪(abcc):微波粼粼、金光闪闪

  波涛滚滚、细雨蒙蒙

  凉风习习、烈日炎炎

  逃之夭夭、气势汹汹

  3.指导读诗句

  三、为什么说,京杭大运河也是人间的奇迹呢?

  1.它长:北起北京,南到杭州,全长1747公里

  2.它连通五省市: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

  连接: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出示图)

  3.实现了南北的运输。我们知道,现在的交通形式很多,由陆路的汽车、火车;水上的水运、天空的空运,现在进入太空的运输都有了。但在当时,北面的物资要运到南边来,确实不方便。于是我们的祖先就想到开凿一条运河,将五大水系贯通,这是何等的想象和创造?

  4.所以书上说,“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动人,就是对这种创造的想象力的.高度概括。你说,面对着这条运河,你想说点什么呢?

  5.如果我告诉你: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纵贯南北,是我国第二条黄金水道(这第一条是长江)你会怎样想?

  6.如果我告诉你,这运河的开凿,最早在春秋时,吴王就开凿了运河(邗沟),距今2500多年,到了随朝的时候,开通了从杭州折络阳再到北京的运河,这运河比现在的运河不要长;我们现在的运河是元朝的时候修建的,你又作何感想呢?

  7.如果我告诉你,现在的这条京杭大运河不仅是黄金水道,而且还是我国即将动工的南水北调工程最主要的河道,你又会作何感想?

  8.是啊!我们的祖先多伟大啊!

  9.指导读:

  10.总结:长城和运河,在中华大地上,从东到西,这好像是一撇;而京杭大运河,从北到南,就好像是一捺;这一撇,从秦汉到现代,又经历了多少苍桑,有过多少泪水,但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那是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而这一捺,从随唐起始,到今天,又有过多少灵动的创造,有过多少憧憬和希望。我们中华民族正是这样一个充满着希望和创造的民族,充满着顽强和不屈的民族。这一撇,一捺,不就是一个大写的‘人“字吗?(出示动画:人)

  11.长城运河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啊!在历史的长河中,长城和运河谱写着不朽和动人的诗篇,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

  四、读诗,指导背诵…

  五、同学们,除了长城和运河,我们国家还有那些人间奇迹呢?

  1.学生交流

  2.教师简介:故宫、天坛、兵马俑…

  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运河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银光闪闪伸向天边

  (绵长柔美)

《长城》教学设计6

  【教材简析】

  《长城》是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也是一篇看图学文。这篇看图学文由两幅长城的彩图和一篇短文紧密配合,赞美了长城的雄伟气魄,歌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能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楚,其中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概括了全文内容,是全文的总结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四个生字,结合图画和课文内容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的意思;体会比喻句描写的形象和联想句、总结句的作用。

  2、智能目标: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借助声像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创新能力。重视观察和思维及听说读写的有机结合。

  3、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有感情朗读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和高大坚固,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如能身临其境,儿童的学习欲望、探究热情会被极大地激发起来。课前,教师利用这样的途径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搜集资料,激发兴趣。让学生从中国地图上找一找长城的起止点,即山海关和嘉峪关的位置,数一数长城经过我国哪些省市,收集长城的邮票、图片及各种实物模型。

  2、绘制图画,激发兴趣。喜欢绘画的同学自画长城图片,并能体现课文第二段中建筑的位置和构造特点。

  3、制作模型,激发兴趣。喜欢搞制作的同学根据图片自己设计、制作出长城的模型。

  4、收集故事,激发兴趣。让学生查找春秋战国至今劳动人民修筑长城、连贯长城、修缮长城的历史资料,收集关于长城的各种传说故事。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1、激情导入,激趣唤知:

  教师课前板书好课题,课始教师用这样的语言导入: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它和意大利的比塞塔、埃及的金字塔,都是举世闻名的伟大建筑。因此,长城吸引着许多中外游客,大家都想饱览一下长城的壮丽风光,欣赏一下长城的建筑艺术,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你们谁游览过长城?想不想去观赏一番?

  (这样的导入旨在使学生对长城有一个整体感知并唤起学生的已有感知。)

  2、学生畅谈:

  学生在教师的语言感染下畅谈游览长城的印象或从课前搜集的资料中畅谈自己的`感受,使学习兴趣得以激发,课堂气氛得以激活。

  3、揭示目标,激发求知欲:

  教师这样引导:

  刚才大家说得很好,都想去长城游览,那我们今天就和作者一起去游“长城”。然后借势揭示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任务有一个整体感知,并激发其求知欲。

  二、观察欣赏,发展思维

  1、观察图画:

  ⑴ 指名学生上台从中国地图上找出长城东起山海关西止嘉峪关的确切地理位置,并在黑板上写出长城经过我国的哪几个省市。

  ⑵ 书上的两幅彩图观察点各在什么地方?各画了哪些景物?

  要求概括出第一幅图是俯视,观察点在高处,是远看;第二幅图是平视,观察点在近处。景物有蓝天、苍山、红枫、灰龙。

  ⑶ 第一幅图上看到的长城是什么景象?

  (让学生发挥想象,形象地叙述长城的样子,如:像一条彩带,在群山中飘舞;像灰色长龙,飞舞在崇山峻岭之间;像条玉练,镶嵌在碧绿的地毯上等等。)

  ⑷ 第二幅图上可以看到长城的什么?

  结合理解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

  为什么两幅图上长城的景象不同?

  第一幅是俯视,远看的景象;第二幅是平视,近看的景象。由于角度不同,景象的印象也就不同了。

  2、欣赏录音:

  本课文质兼美,感情充沛,为燃起求知欲望,教师播放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看课文思考所描写的主要内容,学生被配乐朗读带入意境,仿佛也来到长城,饱览长城的雄伟壮观之美。

  3、练读课文:

  分节练读,思考:

  ⑴ 第一节:

  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找出介绍长城总貌的句子。

  (“它像一条长龙……”结合看图加深印象。此处让学生用几种说法表示这句的意思,体会“长龙”这一比喻句,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的意思。)

  ⑵ 第二节:

  长城的近景又是怎样?城墙上有哪些特点?这样建造有什么作用?

  要求说出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的作用,并知道这段城墙在八达岭上,已开辟为游览景区。

  ⑶ 第三节:

  作者站在长城上联想到什么?

  (联想到修筑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劳和智能。)

  ⑷ 最后一节写什么?

  (写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

  4、欣赏录像:

  随着同学们的发言,教师一边打开录音机,播放优美而令人神往的乐曲,一边打开放像机,展示一幅幅美丽的长城风光画面,让学生再次思考图文描写的主要内容和作者要表达的感情。与此同时,让同学们展示课前自己制作的长城模型和收集到的图片、邮票,进而得到美的享受和爱我长城感情的陶冶。

  三、析文畅谈,发展创新

  1、精读课文,重点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⑴ 深思下列建筑的位置和构造:

  城墙顶上、城墙外沿、垛子、瞭望口、射口、方形城台。

  (指名学生到黑板上边画边说。)

  ⑵ 作者为什么会“很自然地联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联想是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情”去观察长城之后自然产生的,体会到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和不易,以及花费的代价和非凡的创造。

  ⑶ 为什么说“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能,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结合看图和课后思考练习之中的句子比较来理解:我国劳动人民凭着勤劳的双手,无穷的智能,想方设法,战胜困难,修筑起这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⑷ 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让学生讨论、想象,最后归纳为:

  ① 这样的城墙举世无双。

  ② 这样雄伟的工程世界少有。

  ③ 这样艰巨的任务却用简单的工具完成历史罕见。

  ④ 创造这样的奇迹,劳动人民表现出的毅力和智能绝无仅有。

  ⑸ 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为长城这一世界历史奇迹感到激动、自豪;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能表达了赞美、敬佩之情;对伟大祖国表现了热爱之情。

  2、讨论构思,品味妙法:

  回顾课文,讨论作者怎样构思,为什么能在这不足四百字的课文里把一个闻名世界的古代工程作了生动、具体的描绘,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让学生学习作者观察有顺序、记叙有条理、联想丰富又合理、比喻恰当又生动的写作特色。)

  3、讲述故事,训练语言:

  在同学们的陶醉与神往之中,教师把话题一转:大家知道长城历史悠久,它是什么时候开始建造?怎样修缮和连贯?有怎样的动人故事和传说?现在请大家把收集到的长城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让同学们在高昂的情绪中绘声绘色,各抒己见,滔滔不绝,使课堂气氛再一次升华,也使本课有一个精彩的结尾,与开头遥相呼应。)

  四、巧设练习,训练思维

  1、仿例写句:

  ⑴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 ),( ),( ),很自然地想起 。

  ⑵ 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仰望蓝天上的白云,像( )。

  2、学习本文的观察和写作方法,观察家乡或校园的某一处景物,按要求写三段话:

  远景:

  近景:

  联想:

  (本练习设计旨在训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能迁移运用到实际之中,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

  【板书设计】

  (本板书采用“抓主干,明中心”的方法设计。)

  远景:一条长龙 蜿蜒盘旋

  巨大的条石和城砖

  顶上像很宽的马路

  长城 瞭望口 血汗

  近景:高大 坚固

  外侧:垛子

  伟大奇迹 射口 智能

  方形城台

  联想:站在……踏着……扶着……想起……

《长城》教学设计7

  【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北师大版课标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二遗迹《长城赞》

  【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我上课的对象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这个班的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很多学生的语文基础非常不错而思维灵活、语言表达能力很强,课堂上总会出现一些精妙的回答。

  【教学内容分析】

  《长城赞》是一幅长对对联,叙述了长城悠久的历史,描绘了绵亘万里,雄伟壮丽的风光,赞美了“黎民百工”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观察点抓住事物特点、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在观察中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分析】

  1、指导学生掌握观察事物的具体方法和如何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

  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等重点句子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我国有世界闻名的万里长城,有哪些同学去过长城?谁能把自己亲眼见到的长城给大家描绘出来?并说说你在游长城时有什么感受。

  好,万里长城的雄伟坚固给我们每一个到过长城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们深深地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那么,今天让我们通过《长城》这篇课文的学习,再次游览一下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吧!

  (二)检查预习。

  (三)出示放大的长城彩图或放映幻灯片,播放配乐朗读,让学生边看边听,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

  交流研讨:对联是从哪几个方面赞美长城的?学生介绍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与大家共享。

  指名读课文

  1、放映长城的图片,播放歌曲《长城颂》让学生形象感知长城的气势雄伟。

  2、精读品味,语言赏析

  鼓励学生充分自读,理解大意,了解对联的对仗工整,音韵和谐,体味对中华长城和中华民族的赞美,洋溢着浓厚的民族豪情,注重有感情地朗读和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激发。

  (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观察画面时产生的视觉形象与语言文字相结合,准确描述事物特点的)

  (四)作业。

  1、复习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从中了解了长城的`气势雄伟、高大坚固。现在,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进一步了解作者是怎样在观察中展开联想,表达自己的感受的。

  (二)指名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描述长城的?

  1、这一段共有几句话?

  2、默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粗字的意思。

  3、齐读,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讨论: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提示:因为:①长城是那样气势雄伟;②长城是那样高大坚固;③长城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力量。所以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五)齐读课文(六)指导背诵。

  (背诵方法提示:两个自然段共四句话,按句子背诵,第1句话背熟后,再背第2句,依次背第3句、第4句,然后再串连背诵,边读边思考边记忆。)

  (七)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课堂练习】

  讨论: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作业安排】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1、学生课本。

  2、多媒体课件。

《长城》教学设计8

  设计思想: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学习第五单元——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长城》这篇课文是看图学文,除了认识长城是我国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外,还要学习按顺序、有重点、抓特点进行观察,即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以及学习在观察中展开想象。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让学生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自己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想象。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完成目标1.2;第二课时完成目标3.

  教学重点:

  第一课时重点是图文结合,感受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第二课时重点围绕“伟大的奇迹”,展开联想,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第一课时难点是学习按顺序、有重点、抓特点进行观察,进行表达。第二课时难点是想象建造长城的艰难,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对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搜集长城相关资料,教师准备长城的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单元导入,揭题。

  1、谈话,激发兴趣

  幻灯片:“世界遗产”

  提问:你怎么理解这个词语?交流后提出学习任务:阅读语文书第81页,把答案画上横线。

  2、主题导入

  今天我们就进入第五单元的学习,学习我国的“世界遗产”。第一篇文章介绍的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长城。

  3、齐读课题。长城有什么突出的特点,会被列入“世界遗产”?观察课文插图寻找答案。

  二、观察插图,学文。

  1、学习观察顺序

  提问:书中的两幅插图,为什么拍出的效果不同?拍摄者想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呢?

  引导学生观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点不同,观察到的内容也不同。

  教师板书:按顺序。

  2、补充问题。

  幻灯片出示:远看长城,你看到了什么?

  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要抓住主要事物,有重点去观察,还要抓住事物的特点。

  预计学生观察结果:(长、弯弯曲曲、崇山峻岭)

  3、文中第几段对这幅图进行了描写?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让学生明确写文章也要有一定的顺序。

  4、男女生分别朗读第一段。思考:课文是如何把自己的观察结果写出来的?作者写清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不仅写出了长城很长,修筑在崇山峻岭之间,弯弯曲曲的样子,还写出了长城的起止点,具体长度。

  教师可通过幻灯片出示地图上长城跨越各个省市的`图片,加深理解。也可以通过换把13000里换算成650万米,联系学生课间操跑过的路程1000米,用时4分钟,告知学生跑完长城需要我们连续不断奔跑47小时。

  5、再次默读第一段,思考:这样的描写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教师板书:打比方列数字长气势雄伟

  6、小结后过渡:语言的魅力来自于表达的技巧。咱们的汉语,简简单单一个字词都有着丰富的含义。这个建筑之所以被成为“长城”,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引导学生名字的由来一方面是因为它的长度,另一方面是因为它是城墙。

  7、从“墙”字入手,了解长城的设计巧妙。

  提问:我们身边都有哪些墙?在纸上用简单的图形表示。长城的墙是什么样的?观察第二幅图,用简单的图形表示。并说说自己画的内容。

  再次引导学生观察要抓住抓住事物的特点,画出长城与我们家的围墙的不同点来。

  8、课文哪个段落对长城的设计做了具体介绍?请读一读,比较自己的描述,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文章不仅按顺序写清了长城的构造,还把设计的好处也写了出来。

  9、小结:要求学生默读第一、二自然段的学习,思考:这课的学习让你们对长城有了什么新的认识?请用上“不仅------还-----”这对关联词语练习说话。

  10、设置悬念:长城被评为世界遗产,不仅仅是因为它高大坚固、气势雄伟、设计巧妙,还因为什么?下一节课揭示谜底。

  三、布置作业,练习表达。

  1、谈话导入:回顾课文,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把长城的特点介绍给我们的?

  2、学生小结:由远到近、打比方、列数字(按顺序抓特点)

  3、创设情景:文明校园申报需要大家说说我们的校园,我们选一个校园中的景观——升旗台,进行介绍。

  4、范文呈现。

  校园的升旗台

  进入学校大门,就看到庄严,肃穆的升旗台。

  远看升旗台,在阳光照射下,旗杆闪闪发光。有风的时候,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旗杆顶端迎风招展,这让我到国家那革命烈士们付出了生命,才有我们现在的生活。

  近看升旗台,往上走四个楼梯,就到了升旗台上,升旗台呈长方形,大约长十米,宽四米,是用黑色大理石做的,显得严肃、庄重。在升旗台正中间有一个正方形台子,也是大理石做的,旗杆就矗立在上面。旗杆是用不锈钢做的,比四层教学楼还要高。旗杆下面是粗的,越到上面越细。

  升旗台的两边镶嵌着美丽的花坛,花坛成“S”形,花坛里有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花坛里面种着六棵笔直的桂花树,桂花树旁边种着几棵无名的紫色小树。花坛的外围种着一行四季青,春天来了比盆栽的映山红更有精神。每到八月,桂花开了,香气扑鼻,整个升旗台被香味包围着。花坛中的花都开了,让升旗台显得更加美丽。

  这就是我们校园的升旗台,它像一颗明珠镶嵌在昌河小学。

《长城》教学设计9

  教学要求:

  思想品德要求: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知识要求: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能力要求:在学习中展开联想;体会作者的联想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重点难点: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的`联想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一边朗读一边想像当时的劳动场面,理解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教具准备:中国地图,长城的图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我们刚刚欣赏了被誉为天下第一泉的趵突泉的美景,体会到了大自然的伟大神奇。今天我们又将一起登上长城。那些同学去过长城?

  2、请几位同学说说长城是什么样的。(可以用书上的词语)

  3、出示中国地图,找出长城的东西端各在什么地方?长城经过哪些地方?

  二、介绍长城

  三、仔细看图,从图上你了解到了什么?

  四、自学生字,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生字的

  五、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读第一段,你从这段中知道了什么?

  2、老师肯定学生发言。这段是作者从远处看长城,是从整体上看长城像一条长龙,突出了长城的长,请同学一块读读这段。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我们随着作者一起去登长城,站在雄伟的长城上看看长城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请一位同学做导游给我们介绍一下吧!读读这段课文。听的同学从文中找一个词来概括长城给你的印象。

  2、大家说得真好!下面我们边看图边读课文,看看从哪些地方能体会到长城的高大坚固。

  小结:本段具体地给我们介绍了长城的结构,从长城的建筑材料,城顶的样子,城墙的外沿的垛子,射口的构造和作用,城台的样子和作用等方面做了具体说明。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如同实实在在看到了长城,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站在这样的长城上,作者想到很大,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第三自然段。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学生自己读课文,标出这段有几句话?每句说什么?学生讨论后发言。

  三、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你对“伟大的奇迹”如何理解?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补充相关内容,加深对“伟大奇迹”的理解。

  四、出示相关图片,把感情融入课文朗读。

  五、喜欢哪一段课文?尝试背诵。

《长城》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认识“祟、峻”等8个生字,会写“崇、旋”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崇山峻岭、盘旋”“智慧、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长城的气势和自豪感。

  3、了解长城的结构,体会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的特点,感悟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4、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相关资料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长城的结构,体会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的特点。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提前入文,搜集整合资料;提前2~3天,让学生感知课文,粗知内容。

  a.结合课文内容,引发学生广泛搜集长城的图片、文字及影像资料。

  b、学生自主与学习伙伴研究资料,归类整理资料。

  2、自学生字,初写生字,并大致读顺课文。

  3、老师了解学生资料搜集及相关学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单元主题: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1、图片展示遗产风貌,激发学生的兴趣。

  2、明确单元的学习目标: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的表达方法,搜集与我国的“世界遗产”有关的资料。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揭题:据有幸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介绍,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地球,能看见的建筑物只有一座,那就是我国的长城。长城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地吸引着中外游客,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今天我们就和作者一起去游览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多媒体演示,激发阅读兴趣。板书课题《长城》,指导学生自豪与深情地读课题。)

  三、初识长城

  1、有些同学曾经登过长城,有些同学在课前查了资料。那么关于长城,你了解多少呢?请同学们介绍一下。

  2、让我们打开课本,深入地走进长城。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要求:把生字读准,把课文读通顺。声音响亮。

  3、交流感受:长城留给你什么印象?(自由谈)

  4、要想更深入地了解长城,我们先要过字词关。

  5、指名接读课文,随机正音。

  6、全班齐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

  四、整体把握

  1、观察长城彩图,了解图意,学会观察方法。

  (1)这两幅图都有长城,我们应该先观察哪一幅?为什么?两幅图的观察点在哪?

  (2)看远景图时应重点观察什么?你觉得长城看上去有什么特点?再看近景图:你能看出长城有什么特点?

  2、说说刚才两幅彩图分别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

  3、生讨论:课文三、四自然段为何没有图片与之对应?后两节分别写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长城》。

  2、出示长城彩图,复习课文主要内容。

  二、精读课文

  (一)远看长城

  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3、这一自然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你是如何体会出来的?“蜿蜒盘旋”是什么意思?

  4、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长城的长?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列出数字“一万三千里”对说明长城的长有何好处?

  5、指导朗读

  (二)近看长城

  1、明确观察点:这是在哪里看长城?你从哪儿知道的?对应着课本上哪一幅插图?

  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这一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

  3、长城的结构(设计)到底如何?

  4、指导朗读。

  (三)由长城想到

  1、站在长城上作者想到了什么?

  2、你从哪里看出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的辛苦和智慧?

  (1)“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同学们算算相当于多少个同学的重量?你从这体会到了什么?

  (2)你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读着这样的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从“多少”、“才”你体会到了什么?

  3、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第三自然段。

  (四)赞美长城

  1、教师小结:

  2、假如这时你站在长城上,你想对古代劳动人民说些什么呢?

  3、“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指的是什么?课文学到这里,你明白作者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了吗?

  4、朗读最后两段。

  三、写话寄情

  1、出示领导人的题词

  2、你也来学学这些名人,给长城写几句话。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完成练习册。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长城》一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长城,感受其宏伟气魄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课文共四段,按远看长城——近看长城——联想古代劳动人民——赞美长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顺序介绍。

  课文重点介绍了长城的两个特点,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在让学生学习这两个特点时,我尝试先从图入手,再回到语言文字中咀嚼、品读。如学习长城的长时,我先让学生看图,谈感受,再抓住语言文字“一万三千多里、蜿蜒盘旋”等进行品读感悟。

  在学生看图初步了解了课文后,我首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提出:“为什么说是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然后自读课文探讨问题,品味语言。比如体会“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个重点句,我课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多少……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血汗和智慧。如:“数不清”、“两三千斤重”(工程浩大);“没有……没有……”(设备的简陋);“无数……无数……”、“一步一步地”(条件艰苦)。多种形式反复读,引导学生体会无数古代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时付出的.血汗,在品词悟句之后,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透过这厚厚的城砖,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体会长城建筑的不容易。在课的结尾,我通过引用名人在登上长城之后发出的感慨: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以色列前总统: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它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

  语文课离不开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课堂中应该让学生的语言与情感在一次次地提升中达到高潮,如在学习“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我抓住了“单看、数不清、两三千斤重、没有……没有……、无数……无数……、一步一步地”等词让学生感受长城建筑的不容易和劳动人民付出的无数血汗。虽然学生的情感有了,但总感觉读和悟没有深入,没有层次性,感悟的方式还是比较单一的,学生情感的高潮没有迸发。

《长城》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歌曲《长城谣》,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2、能力目标:启发学生在演唱歌曲时表现质朴自然、苍凉悲壮的深切情感,并掌握附点四分音符及一字多音的唱法。

  3、情感目标:初步了解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音乐作品的特点,体验抗日时期我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哼唱歌曲的旋律,能有感情的朗诵、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掌握附点四分音符及一字多音的唱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我们聆听一首歌曲,大家猜一下叫什么名字,是什么时候的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二、导入歌曲: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长城吗?那么,谁能介绍一下长城?(教师展示图片,学生介绍万里长城)看课件展示.讲解课件.

  师:两千多年来,这里曾记载着中华民族山河破碎的仇与恨,曾闪过沙场豪杰志士们的刀光剑影。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歌曲《长城谣》。

  三、创设情境,激情感受:

  1、聆听歌曲《长城谣》,初步感受抗日战争时期音乐作品的特点。

  师:请同学们仔细的聆听,然后说一说歌曲把你带到了哪个年代?

  生:抗日战争时期。

  2、教师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

  师:同学们说的对!《长城谣》是流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首优秀歌曲,作于1937年。原是为电影《关山万里》所作的插曲,后因抗日战争爆发,影片没有拍成,但歌曲却被保留了下来,成为风行全国的一首抗战歌曲。

  3、作者简介:

  师:那么,同学们知道是哪一位音乐家写出了这么优秀的音乐作品吗?谁能介绍一下作者的生平及作品?

  生简介作者刘雪庵及其作品。(刘雪庵:四川铜梁人。是20世纪中国音乐史上有影响力的爱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4、再次聆听歌曲,进一步体会感受歌曲情绪。

  师:同学们,介绍得太好了!现在,再来欣赏一遍这首歌曲,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歌曲带给你怎样的感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歌曲旋律苍凉悲壮,质朴自然,感情深切而不缠绵,激发了作者的爱国热情。

  四、合作探究,学唱歌曲。

  1、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歌曲。(教师出示大谱表)同学们看歌曲中出现了哪些你们熟悉的音乐记号?这些音乐记号有什么作用?(4/4拍号,反复跳跃记号)

  2、节奏练习: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歌曲中出现的音乐记号,现在再来观察一下歌曲的节奏型。有一组节奏型在歌谱中反复出现了多次,你发现了吗?谁能边划拍边读出这组节奏?

  ①基本节奏型:4/4 x x x x x︱x . x x -︱(注意附点四分音符)

  师:下面这组节奏我认为有一定的难度,你能读出来吗?

  ②难点节奏型:4/4 xx xx xx xx︱x.x x.x︱

  3、视唱歌谱:

  (1)找找、唱唱旋律。

  师:同学们,这么难的节奏你们都能读拍准确,真是太棒了!下面,老师再来考考大家的眼力。请同学们找出歌谱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一句旋律,并唱一唱。

  4/4 5 3 5 3 5︱i.6 5 -︱

  (2)随琴视唱歌谱的第三乐句。

  师:歌曲由四个乐句组成,除第三乐句外,其它三个乐句音调基本相同,只在句尾略加变化。第三乐句的旋律最与众不同,你能试着把它唱出来吗?(自由练习,分组展示,相互纠正)

  4/4 2 1 2 1 2︱5. 3 2 -︱3 1 2 3 5 3 5 6︱i.6 i.3︱

  (3)学生随琴完整演唱歌谱。

  5、演唱歌曲:

  (1)师: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非常的好。接下来,老师想请同学们用Lu把这首歌的曲谱哼唱一遍,老师还要提几点要求,看看你们能不能做到?眉毛眼睛向上挑,嘴角向上翘,口腔打开,像打哈欠的状态。

  (2)朗读歌词(放乐曲伴奏带),帮助学生理解歌曲意境。

  师:同学们真是太棒了,那你们能不能把歌词试着按节奏有感情的读一遍?

  (3)师:同学们朗读的真有感情!那你们能不能用刚才的状态把歌词再试着唱一遍?(自由练习)

  (4)重点指导“一字多音”的唱法。

  师:刚才,在大家唱歌词的时候,我发现有几个地方唱得不太理想。——就是“长城外面是故乡”“xxx苦难当”这两句。在这里“城、故、奸、淫、掳、掠”都是一字对应两个音,演唱的.时候要注意。

  (5)随音乐完整演唱歌曲。

  (6)教师示范电子琴弹奏.

  6、复听歌曲:

  师:下面让我们再来听听中国人民发自肺腑的心声。(放歌曲录音)听后说一说:歌曲乐句间情绪和速度有什么变化?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声音、速度演唱才能更好地表现歌曲的情感?

  7、歌曲处理:在演唱时开头两句要充满感情,颂扬家乡的富饶美丽,第三句转折,表现对敌人的仇恨,两段的“当”和“乡”从高到低,由强到弱处理要细腻,音要延长,速度放慢,以表达内心的极度悲愤;第二段是呼吁人们抗战,演唱时应表现出抗击敌人的坚强决心,最后以渐慢的速度带着必胜的信念结束全曲。

  8、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9.全班唱,男女唱,小组唱.

  师:同学们,唱的真棒!你们的歌声让老师觉得格外的振奋!

  五、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师:其实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有许多振奋人心的抗日歌曲,你们在课堂中学唱过、听赏过或是在电影中听到过哪些呢?课下寻找.网上查询.

  六、教师小结:

  听着这一首首慷慨激昂的歌曲,回顾着那一段段惨痛屈辱的历史,我想每一位同学的心中一定有许多的感受。那就让我们从歌声中牢记昨天那段历史,珍惜今天这幸福美好的生活,为祖国繁荣富强的明天而努力学习吧!

《长城》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预习情况

  1.检查学生预习生字新词的情况。

  2.交流初读课文的收获。

  二、浏览全文,梳理顺序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理清作者的'观察顺序。

  2.读后交流,梳理文章脉络,

  三、重点感悟,加深体验

  (一)感悟长城的雄伟气魄。

  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在读中感受长城雄伟的气势。

  2.通过品读 蜿蜒盘旋等重点词语,激发学生的想象,想象出长城在崇山峻岭间蜿蜒盘旋、绵

  延万里的壮美景象。

  3.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二)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了解长城的结构特点。

  1.默读第二自然段,图文对照,了解长城的结构特点。

  2.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了解长城的历史作用。

  (三)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1.轻声朗读第三自然段,在诵读中静心感悟。

  2.品读重点词句,展开联想,体会修筑长城的艰辛。

  3.指导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在读中体会中华民族勤劳勇敢、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在读中

  抒发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四、回归整体,抒发情感

  1.画面欣赏:《长城风光》。

  2.抒发情感,赞美长城。

《长城》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朗读课文。

  2、说说自己看到的长城的样子。

  3、知道长城很雄伟,产生喜爱、赞美长城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知道长城很雄伟,产生喜爱、赞美长城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1课,齐读课题《游八达岭长城》

  二、复习词语(课件出示)

  八达岭 起伏弯曲 伸向远方 其中 很宽 知道 巨龙

  游览 雄伟 并排 台阶 敌人

  (1)指名读;齐读。

  (2)用上面的一、两个词语说一句与长城有关的话。

  三、学习课文

  1、轻声读课文,思考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指名汇报,顺势而导,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可能会汇报知道了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学生汇报哪里,老师就指导学习哪里)

  (1)“长城真雄伟!”

  ①长城怎样雄伟?在书上找到并读一读。

  指导理解并读好:

  “高高的城墙建在山上,起伏弯曲,伸向远方。”

  “妈妈告诉我:‘长城全长一万多里,所以叫万里长城。我们看到的八达岭长城,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②听着你们的朗读,我感受到长城真雄伟啊!它有什么特点?可以用哪两个词来概括?(板书:高长)

  ③(出示八达岭长城图片,学生欣赏)自己再读读这个自然段,把长城的雄伟读出来!(指名展示读)

  (2)城墙上面很宽。

  从哪里看出长城很宽?(板书:宽)在书上找到并读一读。

  指导理解并读好:

  “城墙上面很宽,能并排跑五六匹马。”

  师介绍:“并排跑五六匹马”的宽度大约相当于教室的宽度。

  (3)长城是用来防御敌人进攻的。

  ①是从那句话知道的?(板书:防御)找到并读一读。

  指导理解并读好:

  “长城是古人用来防御敌人进攻的。如果发现了敌情,就在烽火台上点起烽火。远处的人见到烽火,就知道敌人来了。”

  ②(课件播放烽火台)这就是烽火台,在通讯手段很不发达的古代,烽火台承担着报告敌情的重要任务。

  ③(指着板书提问)小作者先介绍了长城的雄伟——它高、长、宽,然后介绍长城是用来防御敌人进攻的,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介绍顺序可以颠倒吗?

  (4)小作者认为长城伟大。

  ①指导理解并读好:

  “我站在高高的长城上,向远处望去,长城就像一条巨龙。”

  (看长城图片,体会长城像巨龙)师讲解:“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动物,是吉祥、和谐、长久的象征,全世界的华人都把自己称为“龙的传人”、“龙的子孙”。万里长城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的象征。师范读此句,然后学生齐读。

  ②引读:“我不禁高声赞美长城真伟大!”

  3、朗读全文。

  (1)自己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课文。

  (2)指名配乐朗读。

  4、理清写作脉络。

  《游八达岭长城》是一篇游记,小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呢?

  指名回答。

  师指导概括出顺序:来到长城脚下登上长城在长城上远望

  四、你看到过长城吗?说说你看到的长城什么样。

  1、(再放长城录像)先再回忆、思考

  2、指名说,适机指导。(指导学生能按顺序说两三句完整的话。)

  五、布置作业。

  去搜集有关长城的知识、故事、传说,回来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游八达岭长城

  来到 雄伟 高

  长 防御 伟大

  登上 宽

  远望 巨龙

《长城》教学设计14

  一、复习

  1、让学生自由小声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各节大概讲了什么。

  说明:即复习巩固生词,又让学生主动了解课文内容。

  2、指名学生回答:说说课文各节的内容。

  提示:第一节讲长城的长;

  第二节讲长城的高大坚固;

  第三节讲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第四节讲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

  3、让学生组成小组,给各节编一小标题。然后小组陈述,师生一起选出优秀准确的标题。

  教师启发学生以课文内容为线索小组合作定出小标题。

  提示:

  (1)一条"龙"

  (2)高大坚固

  (3)结晶

  (4)奇迹。

  或启发学生以课文结构为线索列出小标题:总貌;构造;联想;地位。

  二、细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师:你从哪里体会到了长城的长?用书中的语言回答。

  学生抓住长龙,一万三千多里等词语体会。

  2、师:什么是蜿蜒盘旋?

  提名学生回答。

  师:请同学们感情朗读第一句,看看你还能体会出什么?

  提示:长城的雄伟气势。

  3、指导朗读

  4、渗透写作方法。

  师:作者在这段描写中,分别运用了打比方和列数字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长城长而壮观的气势,这也是我们今后在习作中需要学习的把事物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5、明确观察点。

  师:这是在哪里看长城?

  生:远看

  6、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长城还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提名学生回答。

  提示:高大坚固。

  2、师:长城的`高大坚固体现在哪儿?

  提示:建筑材料、垛子、方砖。

  适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朗读。

  3、师:长城为什么要修筑得这样高大坚固呢?

  提名学生回答。利用上节课留给学生的作业,让学生用自己收集的资料来讲述。

  教师可以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视频让学生深入了解。

  说明:意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长城是古时候用来防御敌人进攻的城墙。

  4、师:既然是作为防御的城墙,长城除了建的高大坚固,还有什么特点么?

  提示:设计有方,设施齐全,在长城上有了望口和射口,城台,城墙还很宽,便于奔跑。

  教师可以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视频让学生深入了解。

  5、深思下列建筑的位置和构造:城墙顶上、城墙外沿、垛子、瞭望口、射口、方形城台。指名学生到黑板上边画边说。

  6、明确观察点:这是在哪里看长城?

  提示:近看

  7、教师小结:作者按照由远及近,从整体到部分的方法向我们介绍了长城,层次清晰,使长城的远景近貌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师: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作者浮想联翩,谁来读第三自然段?

  指名学生读。

  2、师:读了这一段作者想到了什么?

  提示: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的辛苦和智慧

  3、师:你从哪里看出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的辛苦和智慧?

  提名学生用课文中的文字朗读回答。

  说明: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并且知道朗读。

  4、师:作者为什么会"很自然地联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说明: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联想是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情"去观察长城之后自然产生的,体会到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和不易,以及花费的代价和非凡的创造。

  5、师:为什么说"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能,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提示:结合看书上的图和课后思考练习之中的句子比较来理解:我国劳动人民凭着勤劳的双手,无穷的智能,想方设法,战胜困难,修筑起这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师:此时此刻,作者不由得发出这样的赞叹,请大家齐读最后一段。

  2、师: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让学生分组讨论、想象,最后小组陈述,教师归纳。

  提示:

  ①这样的城墙举世无双;

  ②这样雄伟的工程世界少有;

  ③这样艰巨的任务却用简单的工具完成历史罕见;

  ④创造这样的奇迹,劳动人民表现出的毅力和智能绝无仅有。

  3、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示:作者为长城这一世界历史奇迹感到激动、自豪;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能表达了赞美、敬佩之情;对伟大祖国表现了热爱之情。

  4、让学生画出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一句话。

  提示: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5、师总结:长城建筑规模宏伟,气魄雄伟壮观,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它高大坚固,建筑结构巧妙合理。它建筑在崇山峻岭,施工环境艰难;它动用的材料重大、数量多;他建筑于两千多年前的秦代。你们说长城是不是一个奇迹呢?

  三、讲述故事,训练语言。

  在同学们的陶醉与神往之中,教师把话题一转:大家知道长城历史悠久,它是什么时候开始建造?怎样修缮和连贯?有怎样的动人故事和传说?现在请大家把收集到的长城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说明:让同学们在高昂的情绪中绘声绘色,各抒己见,滔滔不绝,使课堂气氛再一次升华,让学生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情感。

《长城》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教学重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重点。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谈谈对长城的认识。

  2、学生自由补充。

  3、老师给以肯定。

  二、出示图画,边看边说。

 1、出示第一幅图,

  (1)说说这幅图是从什么地方观察长城的?看到的景物是什么?

  (2)从图上你还看到什么?

  (3)小组讨论,并说说。

  2、出示第二幅图

  (1)这幅图与第一幅图有什么不同?

  (2)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3、对照课文,读课文。

  (1)小声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课文。

  (2)联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小组学习,思考。

 (1)仔细对照课文内容,想想哪些内容图上已经画出来,哪些内容没画出来。

  (2)从图上找一找课文中涉及到的“城墙外沿”“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各指什么地方?

  四、巩固练习。

(1)复习巩固本课生字。

  (2)指导朗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二、全班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谈谈对第一幅图留给自己的突出印象。作者是抓住了长城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2、找出描写长城样子的和特点的句子,说说他的作用。

  3、出示第二幅图,想想这幅图的观察点有什么变化?(变近了,说明了作者的观察顺序是由近到远观察的)

  4、学生发言。

  5、齐读第三段的课文,思考。

  (1)一边读一边想像当时的劳动场面。

  (2)找出你体会最深的句子,先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6、指名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7、讨论: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个伟大的奇迹”?

  三、总结学习体会。

 1、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谈谈你的体会。

  四、巩固练习。

 1、指导朗读。

  2、讲讲有关长城的故事或传说。

  3、背诵第3、4自然段。

  板书设计

 2、长城

  远看

  像一条长龙

  (气魄雄伟)

  近看

  (高大坚固)

  伟大的奇迹

  联想

  劳动人民的智慧

  小结: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奇迹,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长城》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长城教学设计05-10

长城教学设计09-18

长城教学设计15篇09-18

长城教学设计(15篇)08-22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08-21

长城教学设计集合15篇11-27

长城教学设计合集15篇11-17

《长城》教学反思08-13

长城教学反思08-27

《长城赞》教学反思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