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时间:2023-02-11 16:39:5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及重点]

  1、了解斑羚在危急关头的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

  2、体会本文详略得当的叙述与具体生动的描写。

  3、理解人类与自然界其他生物和平共处的重要性。

  [教学设计]

  这篇课文描写了动物世界极其悲壮的一幕,故事惊险,扣人心弦。文章通过描绘一群斑羚飞渡悬崖的场面,热情赞扬了它们可贵的种族精神和整体精神。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学时不必深敲细推,逐句讲解。宜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如何把一个故事讲清楚,如何细致描绘飞渡场面。可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不必拘泥于某一种观点,并注意指导学生积累字词知识。

  [教学课型及课时]

  1、自读课2、一课时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

  教师范读——扫清文字障碍——学生诵读——教师、学生质疑释疑——学生感悟。

  (解说:诗歌的朗读和背诵是教学本课的关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媒体设计

  1、多媒体:选取材料制作成课件

  2、录音机:伴奏带。

  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意的卡片各1张,共五张。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课文

  找一名学生生动地复述《斑羚飞渡》这个故事。

  复述指导:复述是口头表达的基本功,进行此类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阅读课文时,把难记的内容和其他一些难记的词语画出来,强化记忆,就可以少花时间,又能复述清楚。复述时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之处。教师注意引导。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文中的.这些斑羚没有姓名,这只斑羚,那只斑羚,作者是怎样说清楚的?

  明确:作者注意分类起了名目,又给个体起了名目,有了这些名目,就便于叙述了。分类的名目有"老年斑羚""公斑羚""母斑羚""年轻斑羚""小斑羚"等,个体的名目有"镰刀头羊""一只半大的斑羚""灰黑色母斑羚"等,有了这些名目,故事才叙述得清清楚楚。这一点看似小事,其实在写作上很重要。

  2在这群斑羚中,你对哪只斑羚的印象最为深刻?为什么?

  明确:(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并自由发言)镰刀头羊,因为它成功地指导了这次飞渡。

  3镰刀头羊是怎样指导这次飞渡的?

  明确:(逐步引导学生的思路)(学生阅读后回答)

  可采用范读或指名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妙处和思想感情。

  4镰刀头羊“悲哀地学了数声”,如何理解此时头羊的心理?

  在危难时刻,所有的斑羚都注视着这只头羊,而头羊沿着悬崖巡视一圈之后,知道前面是绝路,而后面又有狩猎队的追击。头羊一时想不出拯救这群斑羚的办法,只好仰望苍穹,悲鸣数声,表现了内心的绝望。

  5羊本来站在年轻斑羚的行列,后来为什么又走到老年斑羚的队伍里了?

  明确:斑羚群分为两拨之后,头羊发现老年斑羚那拔少十来只,为了使自救方案取得成功,必须使两拨斑羚数量一致,于是头羊从年轻的行列走出,归入年老的队伍中,其他中年斑羚也随着归入年老的队伍中,然而,选择老年斑羚那拨,即是选择了死亡,因此头羊“悲怆地轻咩了一声”,表达了它沉重而悲壮的心情。

  6在你的心目中,斑翔飞渡的情景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充满感情的给大家描述一下。

  明确:(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不必拘泥于某一种观点)斑翔飞渡的情景,是一幅震撼人心的画面。“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架起了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桥墩架设起来的桥。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渡。没有一只老斑羚为自己调换位置,它们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通一条生存的道路。“坦然面对死亡,为的是群体的衍生,这是一种至高至上的境界。井然的秩序,坦然无私的等待,更令人叹息不已,肃然起敬。“我没有想到……”这的确是始料不及的,不能不令我们这些万物灵长的人类感叹不已,赞叹不已。从“竟然”“从容”“心甘情愿”等词语中,我们不难发出作者浓郁的溢美敬重的情感的流露。

  7镰刀头羊的结局如何?你对镰刀头羊的态度是怎么样的?是褒还是贬?请把你的真知灼见说给大家听一听。

  明确:(学生阅读后回答)

  8找出文中有关彩虹描写的句子,阅读体味:课文中多次写到彩虹,有什么作用?

  明确:(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文中写彩虹的地方主要有三处。一是斑羚身陷绝境时彩虹出现,二是斑羚飞渡时彩虹相映,三是头羊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结合上下文语境细心推敲体会,不难发现彩虹的作用主要有三:一是渲染一种神秘色彩,并推动情节发展,头羊之所以想出飞渡的办法,或许就是受了彩虹的神秘启示;二是烘托飞渡的气势、渲染了飞渡的悲壮美;三是渲染头羊自我牺牲的崇高之美。

  9在这群斑羚的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迫切学习的金子般的东西呢?(目的在于组织讨论文章的主题)

  明确:(学生讨论、探究,教师适时引导)面对种群的灭绝,这群进退维谷的斑羚为了种族的生存而甘于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它们的智慧、才能,胆识,特别是从容镇定,舍已为人的情操,可贵的整体精神,为自己、也为人类唱响了一曲悲壮的生命赞歌,放射灿烂无比的人生光彩。

  10结合你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谈谈你学习完本文后的感悟。

  明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把握文章的技巧,学会运用,同时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作文思维能力,即选择生活中的题材,表达某一个道理或某一种感情。教师讲一个感人流泪的故事结束全文)

  [布置作业]

  (打出投影片)课下把你的感悟整理一下,写下来,字数300字左右,然后同学们自由交流,看谁写得好。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读懂三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歌咏的事物的特点,从中受到美的情操的熏陶。

  二、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

  教学重点:

  一、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情操美。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复习或收集一两首唐代诗人白居易、王维、李白的诗,你们完成了吗?(检查二三人),今天,我们再学习两首,着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讲读第一首古诗《墨梅》。

  1.初读指导,理解诗句意思。

  (1)解题。板书题目。

  这首诗是王冕写的'。诗中描写了洗砚池的墨梅,表达了对乐于奉献的精神的赞美。题目的意思是:有着像墨一样黑的枝干的梅花树。

  指名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2)教师范读。(注意生字、新词。)

  (3)指名学生试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教师点拨。

  2.精读训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指名朗读。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①第一句,交待了什么?

  ②读“朵朵花开淡墨痕”,体会“痕”在这里的意思。

  ③诗人在诗中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哪些句子?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轻声自读,想象诗的意境,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②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味。

  第二课时

  一、背诵《墨梅》。

  二、讲读第二首古诗《竹石》。

  1.初读指导。

  (1)解题。板书题目。

  指名读题,说说题目的意思。(在重阳节怀念家乡的兄弟。)

  (2)引导学生自学。

  (仿照学习第一首的方法:初读,了解字、词意思和全诗大意;细读,逐句连起来讲解;精读,想象情景,体会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熟读成诵。)

  (3)思考、讨论、交流。

  ①指名朗读全诗,说一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②逐句试讲。(注意书上注解。)

  ③讲述全诗意思。抓住以下关键字:咬、立根、千磨万击、任。

  2.有感情地朗读,想象情景。

  3.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讲述诗的意思。

  2.试着背诵。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前边我们学习了王冕的《墨梅》和郑燮的《竹石》两首古诗。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宋代著名诗人于谦的《石灰吟》。

  二、讲读第三首古诗《石灰吟》。

  1.初读指导,理解字、词意思和全诗大意。

  (1)解题。板书题目。

  吟:歌唱。

  指名读题,说说题目的意思。

  (2)教师范读。

  (3)学生试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注意书上的注解。)

  2.精读训练,连贯讲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自由读全诗,连贯讲诗意。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①读诗句“烈火焚烧若等闲”,说一说“若等闲”在这里的作用?

  ②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方法,说一说在这里的作用?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轻声自读,想象诗中送别的情景,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②这种感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③有感情地朗读,想象情景。

  三、巩固练习。

  1.读课文,先理解加粗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2)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欣赏三首古诗,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3.背诵三首古诗。

  4.默写。

  (四)总结:

  这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唐代诗人的三首古诗。这三首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同学们,我们要在读懂诗句、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掌握诗人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学习诗人朴实无华的文风。

  板书设计:

  墨梅(清气)竹石(坚劲)石灰(清白) ―――――借物抒情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读懂、读好课文,力争背诵。

  2.感受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美好友谊,懂得“知音”的含义,学会珍惜友情。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

  教学难点:读懂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句子蕴含的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读准下列词语。

  峨峨泰山 袅袅炊烟 依依杨柳 蒙蒙春雨

  洋洋江河 徐徐清风 霭霭云雾 皎皎明月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文言文,它融美景美情于一体,是一段千古传诵的佳话。读课题,解课题。

  二、初读课文,力争读准,读通,读懂。

  (一)读通、读准。

  1.学生自读课文2—3遍,借助注释读懂,读通课文。

  2.师检测学生自读效果。抽查课文朗读,正音。

  3.师范读课文,带读课文。(视情况而定)

  4.学着老师的样子,再自己练读一遍。齐读全文。

  (二)读懂。

  同学们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不知是否读懂了课文,老师也来检测一下。

  1.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大意。

  2.分析全文五句话之间的关系。师问,生读相关句子。(师生互动)

  3.试着把全文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伯牙遇到知音,欣喜万分。第二部分:伯牙失去知音,悲痛欲绝。

  4.文章大意把握得很好,不知字、词、掌握如何。有没有自己不懂的词语?说出来大家讨论讨论。

  谓:说,对人说。 (查字典)

  善(鼓琴):善于、擅长。 (扩词、换词)

  善(哉):好! (看注释)

  终身:从此以后至生命终结。(猜读)

  三、精读课文,品悟“知音”,体验情感。

  好!同学们对于一篇课文,既能读通,又能读懂了!是不是可以打上句号啦?我们还应该读出感情,读出疑问。

  (一)精读课文第一部分。(前四句)

  1.默读全文。思考:茫茫人海,为什么伯牙独独把子期当作知音?

  派生问题思考:伯牙作为全国闻名的大琴师,难道没有人称赞过他?别人是怎么夸奖他的?(想象)

  2.指导朗读课文②③句。指导学生读出字里行间的感情。

  3.想象说话。

  伯牙的琴声还表达了哪些自然景物?钟子期又是如何称赞的'?

  伯牙志在清风,钟子期曰:“ !”

  伯牙志在明月,钟子期曰:“ !”

  伯牙志在云雾,钟子期曰:“ !”

  不管伯牙琴声中表达了什么,钟子期都能感受得到并由衷地称赞。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4.用一个词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用一个字来概括伯牙此时的心境。

  5.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得到人生的知己,岂一个喜字了得!听伯牙谱写的《高山流水》,读出他得遇知音时的欣喜若狂。

  师生对读1—4句。

  (二)精读课文第二部分。(最后一句)

  1.配乐,教师讲叙钟子期与伯牙的故事。

  子期和伯牙因琴相识,相见甚欢,并约好明年中秋老地方见。第二年八月,伯牙千里迢迢赶到汉阳江边,久等不见子期。于是,弹起《高山流水》,仍不见子期。伯牙到处寻觅子期,遇一老者,老人说:“子期去年染病身亡。死前有嘱咐‘请把我葬在江边,此生不能听到伯牙操琴,让我九泉之下聆听他的琴声!’”知音死了,伯牙的琴还有谁能欣赏得了呢?伯牙悲痛万分,久久伫立在子期墓前,长歌一曲后,把琴摔个粉碎,至死不再弹琴。

  2.练读课文最后一句。

  3.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他当时的心情。用一个字来概括他当时的心境。

  4.知音已死,岂一个悲字了得!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满面春风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读出最后一句的感情)指导朗读。

  5.伯牙在子期的墓前吟诵了一首诗,请听: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入我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寸瑶琴为君死!

  6.齐诵。

  四、背诵

  伯牙为了纪念自己的知音,绝弃了一生钟爱的瑶琴。这就是——伯牙绝弦!这个故事,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世代传诵。让我们把它背下来吧!

  1.练背;2。抽查;3。齐诵。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乐于和同学交流对故事中人物的认识与评价。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牛郎敢于追求新生活,懂得劳动才能创造新幸福的生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每当夜幕低垂群星闪烁时,我们仰望天空,隐约中不难发现一条银色的天河,瞪大眼睛仔细看看,发现天河两边有两颗最亮的星星,这两颗星星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围绕这两颗星,我国劳动人民为它们创作了一个凄婉动人的故事——《牛郎织女》。这个故事被誉为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二、了解作者资料。

  这个故事的作者是叶圣陶,又名叶绍钧,江苏省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代表作品是童话集《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

  三、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意。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划出文章各段表示时间的词句,试着理解该段大意。

  3、学生汇报。

  板书:

  很久很久以前一天晚上第二天黄昏一天一天从此以后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

  4、再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四、请同学们试着用自己的一句话简单讲述该段大意。

  (一)小组内交流。

  (二)全班汇报。

  五、谈谈学文后的'感受。

  六、作业

  书写生词。

  第二课时

  一、导入激趣。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一定急于知道牛郎和织女从相识、被迫分离到一年一次鹊桥会的全过程,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

  二、逐部理解,深入体会。

  1、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故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板书:

  鹊桥相会

  ↗

  织女被抓

  ↗

  相识→结婚→生儿育女→老牛诀别

  2、你能够利用文章中各段的重点词句来概括一下故事的内容吗??

  (指导学生抓住各段的重点词句来概括一下故事的内容)

  3、教师引导:故事中的角色分别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你们喜欢这则故事中的哪个角色?为什么?

  4、请你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想法?

  (因为人们都希望牛郎和织女这两位善良、勇敢、勤劳的人过上好日子,寄托着人民群众也能过上美满生活的美好愿望。)

  三、作业:

  收集一个民间传说故事,再用笔记下来。

  板书设计:

  鹊桥相会

  ↗

  织女被抓

  ↗

  相识→ 结婚 → 生儿育女 → 老牛诀别

  哥嫂待他不好 老牛指点男耕女织 话别留皮 趁机抓走 鹊桥相会

  照看老牛周到 相识成婚幸福美满 天河相隔

  教学反思:

  1、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对文章的细节,如“披上的牛皮没有能量,怎么能够把他们三个人带上天空呢?”“为什么不能够从天河上飞过去?”“披着牛皮飞不过天河,为什么喜鹊能够飞过?”等产生质疑,说明学生对民间传说并不够了解。

  2、让学生收集一个民间传说故事再用笔记下来,但学生囿于条件所限,无人给他们讲,也鲜有接触的机会。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⒈理解文中所体现的团结、拼搏、奋进的体育精神,从而认识到“祖国的荣誉高于一切”的民族精神。

  ⒉掌握多角度塑造人物的方法。

  ⒊揣摩文中议论和抒情的作用。

  ⒋培养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表达个人情感体验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所体现的团结、拼搏、奋进的体育精神,从而认识到“祖国的荣誉高于一切”的民族精神。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表达个人情感体验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奥运会上,女排姑娘获得了奥运会的金牌,五星红旗在高昂的国歌声中徐徐身升起,我们激动兴奋,我们为中国而骄傲,我们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但同学可知道1981年11月,中国女排夺得了第三届世界杯女排赛的桂冠;1982年夺得第九届世界杯女排锦标赛冠军;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再登冠军奖台,实现了几代人梦寐以求的“三连冠”宏愿。那时的女排令全国人民为之热血沸腾,女排的精神鼓舞着亿万探索前进的人们。女排的精神就是敢于拼搏的中华民族精神。女排之所以取得这样辉煌的成绩,离不开当时的女排队长孙晋芳。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她,看看她究竟有什么法宝,让女排成为中国人心中的长城。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并扫除字词障碍。(让学生找不认识的字及读不准的字及值得积累的词语)

  一锤cuí定音从容不迫pò 化险为夷yí

  眼花缭lióo乱梦寐mèi以求袅袅niǎo青烟

  亲昵yī 婉wǎn转璀cuǐ璨càn 饶恕sù 暗礁jiōo 默契qì

  一锤定音:比喻凭某个人一句话把事情最后决定下来。

  从容不迫:做事得心应手,不紧张,不忙乱。

  化险为夷:

  眼花缭乱:看到纷繁或新奇的东西而使眼睛发花,感到迷乱。

  梦寐以求:睡梦中还在寻找追求,形容愿望十分迫切。

  袅袅青烟:回旋上升的青色烟气

  璀璨:(珠玉等)光亮鲜明。

  默契:形容彼此无需用语言表达,即可心灵相通。

  饶恕:宽恕;该处罚而不给予处罚。

  暗礁:比喻潜在的障碍或危险。

  三、学生再读课文,从整体感受

  ㈠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概括):

  本文记叙了女排队长孙晋芳的事迹,赞美了她刻苦训练,勇于拼搏的精神及率直、聪慧、胸怀宽广的个性。

  ㈡文中主要写了孙晋芳的哪些事例?(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⒈雍容大将,技艺高超。

  ⒉苦练球技,挥洒自如。

  ⒊误会郎平,开阔心胸。

  ⒋了解队友,配合默契。㈢这些事例可以看出孙晋芳怎样的体育精神?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现出来?

  (同学交流、总结)

  团结:与郎平消除误会;

  拼搏奋进:走廊练球的场景

  四、学生小节本课学习内容

  培养学生自己总结的能力

  五、作业

  在体坛上像孙晋芳一样有着“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精神的运动员还有许多,你知道他们的哪些事迹,讲给同学们听听。

  教后记:

  第二课时

  一、听写字词

  二、指名朗读课文,品读文章。

  ㈠本文文词精美而富有哲理,精选出你感受最深或最喜欢的地方,有感情的读给大家,并说明理由。

  ⒈原来漂亮蓬松的头发,变得湿淋淋的,粘到一块去了。运动衣衫得颜色被汗水浸染得由浅变深,只要轻轻一拧就可以拧出一滩汗水。

  (生动的描写出孙晋芳训练时肯吃苦,顽强拼搏的精神。)

  ⒉廊顶仿佛突然升高了,墙壁和门窗也似乎向两边闪开,狭小的走廊啊,宛如变成了一个无边无垠的空间。

  (通过抒情感慨空间得变化,赞扬孙晋芳的球技,形象衬托出她传球技艺高超。)

  ⒊更神的,还是孙晋芳的.双手,仿佛变成了两块磁石,吸引着飞舞的白球;仿佛有了魔法,可以随意把球送到想送的地方。

  (用比喻写出孙晋芳可以任意地控制排球,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她技艺高超。)

  ⒋孙晋芳恨自己心胸不宽阔,她懂得了自己的喜怒哀乐、自己的情绪起伏会直接影响队员,影响胜负,决心继续磨炼自己,要把心海中的暗礁一块一块炸平。

  (暗礁比喻心中的狭隘“炸平”生动表现要除去心中狭隘的决心。)

  ⒌透过那细眯的眼缝,闪射出来的却是机敏、聪慧而又幽默的目光。

  (外貌描写中渗透出人们对孙晋芳的喜爱,可见抒情十记叙的文字更加感人,容易与读者产生共鸣。)

  ⒍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就由她导演出来;一支支悦耳的乐曲,由她指挥而生。

  (形象地写出孙晋芳在比赛中的主导作用,她是比赛场上的灵魂。)

  三、作者在文中对孙晋芳个人的作用如何作高度评价的

  作者把孙晋芳比喻成连接珍珠的金线,这个比喻打的很好,形象生动的写出孙晋芳在女排中发挥的作用,类似的比喻你也能打两个吗?

  如果把女排比作一部精彩的戏,那么孙晋芳

  如果把女排比作一曲优美的乐章,那么孙晋芳

  四、每一份成就都离不开运动员的奋斗,中国女排的辉煌成就也是全体队员拼搏的结果,而课文说应该把欢呼声和掌声分给孙晋芳一半合适吗

  (是她组织全队的进攻,为得每一分创造了必要得条件,如果没有她,女排便没有了灵魂,也就不会取得辉煌得成绩。)五、那么孙晋芳在体坛上像孙晋芳一样有着“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精神的运动员还有许多,你知道他们的哪些事迹,讲给同学们听听。

  五、“顽强、拼搏、团结、协作”是运动员恪守的体育精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否也需要这种精神,谈谈你的经历。

  六、在各行各业中有许多人不计个人得失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你知道的有哪些,讲给大家听听。

  七、本课小结

  八、作业

  请描写你熟悉或喜欢的一位运动员顽强拼搏的镜头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认识比喻修辞,并能实际运用。用指定的比喻词写句子,把内容表达得更加生动。

  2、学习积累中华古典优秀诗文。

  3、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4、语文大课堂活动“今日家乡”。着力让学生每个个体主动参与,自由选择活合作伙伴,学习自己策划调查采访方案、自主确定汇报展示方案方式。

  5、不限内容范围、文体样式,自由作文,提高自助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比喻修辞,并能实际运用。用指定的比喻词写句子,把内容表达得更加生动。

  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自由作文,提高自助写作能力。

  教学时间:四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语文百花园二”,安排了“温故知新”、“语文大课堂”、“习作”。

  一、温故知新

  1、理解与运用:体会出句中带点词语所采用的打比方修辞方法,把句子描绘的情景表现得更加具体形象。

  让学生在比喻句子中体会比喻修辞的作用。

  (1)投影:

  “每一声炮响,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比喻)

  每一声炮响,全场就有一阵十分响亮的掌声。(形容)”

  (2)让学生说说是用什么比喻什么?

  (3)反馈交流:

  第1个句子中,采用“海洋”来比喻天安门广场上的人很多很多,就像宽广无比的大海:后用“海上的波浪”来比喻天安门广上的红旗也很多以及飘扬翻动的样子,就像大海上翻滚的波浪。

  第2个句子中,用“雷明”来比喻会场上人们的鼓掌声特别响亮,就像打雷的声音那样震天动地。

  (4)学习用比喻的方法来写句子,要用上指定的比喻词。

  2、拓展与交流

  (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宁宁和丫丫二人的对话。

  (2)各自说说自己的认识,或是产生共鸣的收获,或是与之不同的感受。

  (3)教师酌情进行点评。

  3、积少成多

  所选诗的作者龚自珍是清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是中国近代史上首开新风气的人物。他48岁时因主张革新受到清政府顽固派的打击迫害,终以父亲老等借口辞官归乡。这首诗是他回家途中,读陶潜诗的有感而发。他有力地批判了即将灭亡的封建制度,抗击朝政,表现他期盼变革现实、振兴国家、以抵抗外敌的意愿,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1)对不理解的地方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和注解去解决。

  (2)指导朗读并能背诵。

  (3)可以让学生搜集、抄写有关表达“爱我中华”之情的诗句、格言等。例如:

  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宋。岳飞)

  人生富贵岂有极,男儿要在能死国。(明。李梦阳)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趁之?(清。林则徐)

  祖国陆沉人有责,天涯飘泊我无家。(清。秋臻)

  人在异域最思念家乡,人在异国最怀念祖国。(侠名)

  二、语文大课堂

  1、讨论

  2、调查与采访

  (1)组成小组,组成小组,走进商店、大街、蔬菜大棚、家庭等地进行调查和采访。

  (2)围绕调查对象,可以去图书馆,也可以去图书馆,也可以去书店,还可以上网查阅、搜集反映家乡发展变化的资料。有条件的可以搜集实物、图片、或录像等。

  (3)整理与分析

  以“今日家乡的。。。为题,写一份表格式的调查报告。

  (4)交流

  三、习作

  1、审题:读提示,明确写作要求。

  题目要求有四句话,讲了三层意思;第一层说明这是自由作文:“可以不限内容范围,也不限文体样式”(第一句话);第二层解释“两不限”的具体含义:“可以写你感受最深的.人或事,也可以写你特别熟悉的景物或物”——这是“不限内容范围”,“可以写你感受最深的人或事,也可以写日记或诗歌”——这是“不限文体样式”(第2句话);第三层提出写作要求: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题目恰当,自作修改等(第3、4句话)

  2、看“平台”,参与习作讨论。可按“习作讨论平台”的四点,先个体思考,再与同学交流。

  3、自动笔,进行初步试写。根据各人选定的内容、文体动笔的练习,可先列提纲,也可直接写。

  4、选例文,组织交流评改。

  教师审阅全班学生的初作,从中选择内容、不同的问题理文若干篇,分类与点评,使学生从别人的习作中的优点或不足受到启发。注意:要让学生也参与点评、发表意见。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7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最后一头战象》。

  二、文本解读

  《最后一头战象》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课文记叙了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凭吊战场,最后在“百象冢”旁刨开一个坑,庄严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课文以时间为序,组织了“英雄垂暮──重披战甲──重回战场──庄严辞世”四个材料,再现了战象嘎羧生命最后的辉煌与庄严,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歌颂了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文中对嘎羧动作、神态的描写细致入微,将嘎羧的灵性刻画得淋漓尽致。课文的表达有何特色呢?

  (一)英雄垂暮,奄奄一息

  “在搬运战象的尸体时,人们发现一头浑身是血的公象还在喘息,就把它运回寨子,治好伤养了起来。村民们从不叫它搬运东西,它整天优哉游哉地在寨子里闲逛,到东家要串香蕉,到西家喝筒泉水。”人们不让嘎羧搬东西,是因为它在战场上英勇负伤,是一位战斗英雄。村民疼惜嘎羧,让它的日子过得清闲,优哉游哉。从“到东家要串香蕉,到西家喝筒泉水”看出,嘎羧与村民的关系亲密。“二十多年过去,嘎羧五十多岁了。它显得很衰老,整天卧在树阴下打瞌睡。有一天,嘎羧躺在地上拒绝进食,要揪住它的鼻子摇晃好一阵,它才会艰难地睁开眼睛,朝你看一眼。波农丁对我说:‘太阳要落山了,火塘要熄灭了,嘎羧要走黄泉路啦。’”透过嘎羧的状态和波农丁的话可以知道,嘎羧已经奄奄一息了,生命快走到尽头了,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二)重披象鞍,英武豪迈

  课文以深情的笔触描写了嘎羧重披战甲的情景,再现了嘎羧英武豪迈的气概。焦躁不安的吼声──“嘎羧用鼻尖钩住,像丢垃圾似的甩出象房,继续焦躁不安地仰头吼叫。”是什么贵重的东西令这头垂暮的战象念念不忘,魂不守舍,焦躁不安?嘎羧为什么发出焦躁不安地吼叫?它在呼唤什么?期盼什么?久别重逢的老友──“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作者对嘎羧动作、神情的描写,细腻生动,清晰地表达出一头英勇的战象积淀在心中的深沉感情。“呼呼吹去”“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等词语,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嘎羧见到象鞍时内心涌动的对辉煌过去的深深留恋与回味!英武豪迈的气概──“象鞍上留着弹洞,似乎还有斑斑血迹,混合着一股皮革、硝烟、战尘和血液的奇特气味;象鞍的中央有一个莲花状的坐垫,四周镶着一圈银铃,还缀着杏黄色的流苏。二十六个春秋过去,象鞍已经破旧了,仍显出凝重华贵;嘎羧披挂上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象鞍破旧,仍然凝重华贵;嘎羧年迈,仍然英武豪迈!二十六个春秋,弹指一挥间,而今,战火不再,血腥不再,但象鞍上记载着凝重的历史,记载着嘎羧的英勇;纷乱不再,年轻不再,但垂暮的英雄,博大的胸怀仍在,勃勃的雄心仍在!这是在深情地赞颂嘎羧英勇顽强的形象与气概。

  (三)凭吊战场,百感交集

  “嘎羧走了整整一夜,天亮时,来到打洛江畔。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欧──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这时,它身体膨胀起来,四条腿皮肤紧绷绷地发亮,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吼声激越悲壮,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这段话描写了嘎羧将辞世时凭吊战场的神态、行动和吼声,表现出嘎羧不仅仅是一头普通的大象,更是一位激情豪迈、浴血搏杀的勇士!一个“久久凝望”的神态,仿佛活现出了二十六年前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威武雄壮的战象驮着抗日健儿,冒着枪林弹雨,排山倒海般地冲向侵略者;日本鬼子鬼哭狼嚎,丢盔弃甲,狼狈不堪的惨状;英勇的战象和抗日将士纷纷中弹并跌倒在江里。一个“亲了又亲”的举动,这里也许就是嘎羧曾经奋力杀敌的一处战场,就是曾经洒满战友鲜血的一处伤心之地。透过“震耳欲聋的吼叫”看出,嘎羧也许在呼唤战友的灵魂,在诉说对战友的怀念,在告诉战友它即将来陪伴它们……“惊得”鱼儿“跳出水面”,足见嘎羧的“吼声激越悲壮”,惊天动地,气壮山河,让人肃然起敬!这细腻深情、独具风采的神态和举动,展现出嘎羧就是一位让人满怀敬仰、饮泪歌颂的英雄!

  (四)庄严归去,情深义重

  课文抓住动作、神态,描写了嘎羧庄严地归去了,和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躺在了一起。掘墓,体力不济──“嘎羧来到石碑前,选了一块平坦的草地,一对象牙就像两支铁镐,在地上挖掘起来。它已经好几天没吃东西了,又经过长途跋涉,体力不济,挖一阵就喘息一阵。嘎羧从早晨一直挖到下午,终于挖出了一个椭圆形的浅坑。它滑下坑去,在坑里继续挖,用鼻子卷着土块抛出坑;我们躲在远处,看着它的身体一寸一寸地往下沉。”透过一连串的动作我们可以看出,嘎羧的衰老和体力不济,它不停地挖啊、抛啊,足见它锲而不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更表明嘎羧的虔诚,对同伴的深切缅怀和无限忠诚。辞世,坦然无畏──“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嘎羧静静地为自己挖掘了墓地,静静地躺在那里。面对死亡,嘎羧很坦然,因为它如此完美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那“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的眼睛,似乎在告诉人们:历史不能忘怀,世界期盼和平……“它死了。它没有到祖宗留下的象冢。它和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们躺在了一起。”嘎羧走了,但它忘不了这片曾经洒过热血的土地,忘不了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这是一头善良、忠诚的战象!它虽然是一头象,却具有高尚的情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深深思索!

  三、教学重难点

  紧扣重点语段,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既感受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又体悟作者运用细腻的描写手法来塑造嘎羧的形象。

  四、教学设计

  (一)聚焦重点片段,走进嘎羧内心

  1.聚焦“重披象鞍”,重温辉煌。

  (1)快速浏览课文五至十一自然段。

  自学建议:

  A.勾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体悟嘎羧的内心世界,写写批注。

  B.体会作者描写嘎羧的方法以及这样描写的好处。

  (2)学生交流汇报。

  (3)研读重点片段。

  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师:嘎羧和象鞍一别就是二十六年,二十六年里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次朝思暮想,所以嘎羧见了象鞍──生接读:“一下子安静下来……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摩挲”是一个怎样的动作?在什么情况下会对一个事物久久地“摩挲”?让嘎羧如此珍爱,念念不忘的老朋友是什么样的?请读读第九自然段。

  象鞍上留着弹洞,似乎还有斑斑血迹,混合着一股皮革、硝烟、战尘和血液的奇特气味;象鞍的中央有一个莲花状的坐垫,四周镶着一圈银铃,还缀着杏黄色的流苏。二十六个春秋过去,象鞍已经破旧了,仍显出凝重华贵;嘎羧披挂上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

  师:老朋友就在眼前,二十六年后“久别重逢”,嘎羧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呢?张开想象的翅膀,再读读第九自然段。

  “摩挲”着老朋友,嘎羧心潮澎湃,浮想联翩,如果你就是嘎羧,此时你会想起什么,你想对自己的老朋友象鞍说些什么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摩挲”着老朋友象鞍上的________,闻着_________,我想起了________,泪光闪闪中,我对老朋友象鞍说:“__________。”

  指导朗读:“摩挲”着依然凝重华贵的象鞍,嘎羧想起了曾经英武豪迈的年轻的自己;“摩挲”着象鞍,嘎羧内心涌动的是对辉煌过去的深深眷恋与无限回味。

  师:弥留之际还要重披象鞍,重温辉煌,这是一头普通的大象吗?它就是一头──战象,它是一个战士,一个忠诚于自己的战士呀!

  体会写法:嘎羧不会说话,它在用什么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呢?作者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吹去”“摩挲”是动作描写,“泪光闪闪”是神态描写,这样细致的动作、神态描写,让我们体会到了嘎羧内心的丰富情感。)

  嘎羧忘不了它的老朋友,更忘不了他那辉煌的战斗岁月,带着这样情感,这段话又该怎样读呢?请看课件1。

  【设计意图】聚焦重点语句,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内涵,展开想象,走进嘎羧内心世界,体悟表达技巧。

  2.聚焦“再回战场”,缅怀往事。

  (1)快速浏览课文十二至十六自然段。

  自学建议:

  A.勾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体悟嘎羧的内心世界,动笔做批注。

  B.体会作者描写嘎羧的方法以及这样描写的好处。

  (2)学生交流汇报。

  (3)研读重点片段。

  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欧──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这时,它身体膨胀起来,四条腿皮肤紧绷绷地发亮,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吼声激越悲壮,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

  师:要想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需要不断地追问。“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往事如烟,我们不禁想问:它望到了什么呢?(望见二十六年前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士兵骑象杀敌,战象用长鼻劈敌,用象蹄踩敌,一大群战象排山倒海般地扑向敌人,势不可当。鬼子鬼哭狼嚎,丢盔弃甲,狼狈不堪的惨状。英勇的战象和抗日将士纷纷中弹并跌倒在江里。)

  嘎羧走上龟形礁石,为什么“亲了又亲”呢?(这里也许就是嘎羧曾经奋力杀敌的一处战场,也许就是曾经洒满战友鲜血的一处伤心之地。)

  战场是战士大显身手的地方!再回战场,江水依旧,礁石依旧,可是物是人非,亲人何在?战友何在?嘎羧昂起头来“吼叫”,大家想想:嘎羧可能想说什么?

  请同学们敞开心扉,放飞想象,任选一句说一说。

  在吼声中,嘎羧在深情地呼唤:“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吼声中,嘎羧在动情地诉说:“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吼声中,嘎羧在庄严地宣告:“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嘎羧也许在呼唤战友的灵魂,也许在诉说对战友的怀念,它即将来陪伴它们,也许在宣告早已把鬼子赶走了,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嘎羧把自己的豪情,自己的思念,心中的千言万语,都融进了这震耳欲聋的吼叫之中──此时的嘎羧百感交集。

  师:吼叫之后,嘎羧的身体竟然──学生接读:“膨胀起来,四条腿皮肤紧绷绷地发亮,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吼声激越悲壮,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

  师:品读这句话,此时的嘎羧是一头怎样的战象?(英姿飒爽、英武豪迈、精神抖擞)

  师:此时的嘎羧,已经完全不同于原来的模样,原文中是这样写的──大家读一读。

  它已经五十多岁了,脖子歪得厉害,象嘴永远闭不拢,整天滴滴答答地淌着唾;一条前腿也没能完全治好,短了一截,走起路来踬踬颠颠;本来就很稀疏的象毛几乎都掉光了,皮肤皱得就像脱水的丝瓜。

  师:此时的嘎羧也已经完全不同于两天前的样子,原文中还这样写道──大家读一读。

  嘎羧拒绝进食,躺在地上,要揪住它的鼻子摇晃好一阵,它才会艰难地睁开眼睛,朝你看一眼。

  师:从这两段文字中,大家读出嘎羧已是一头怎样的老象?(一头拒绝进食,萎靡不振,即将辞世的老象。)

  师:就是这样一头萎靡不振,即将辞世的老象,“再回战场”后却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呢?学生读“它身体膨胀起来……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

  这哪里是一头垂死的老象,分明是一头( )的战象!(英武豪迈、精神抖擞)

  这哪里是一头战象,分明是一个( )的战士!(英姿勃发、英勇杀敌)

  师: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嘎羧重回战场,缅怀往事,让我们把这位英勇豪迈的英雄牢记在心里吧!(配乐朗读全段)

  体会写法:作者描写了嘎羧的什么呢?有什么作用?(抓住嘎羧的动作、神态、叫声进行生动地描写,感受到了嘎羧真挚的情感,使读者的内心也跟着跌宕起伏,这就是细节的魅力!)

  【设计意图】聚焦重点语句,抓住关键词语去体会内涵,想象画面,品味细节,感悟嘎羧的形象。

  3.聚焦“庄严归去”,陪伴战友。

  (1)带着思考、带着情感读第二十至二十三自然段。

  (2)交流心得: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

  (3)研读重点语段。

  嘎羧来到石碑前,选了一块平坦的草地,一对象牙就像两支铁镐,在地上挖掘起来。它已经好几天没吃东西了,又经过长途跋涉,体力不济,挖一阵就喘息一阵。嘎羧从早晨一直挖到下午,终于挖出了一个椭圆形的浅坑。它滑下坑去,在坑里继续挖,用鼻子卷着土块抛出坑;我们躲在远处,看着它的身体一寸一寸地往下沉。

  师:“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嘎羧带着对这片土地深深地眷恋,带着对战友深深地怀念,跋山涉水,赶往百象冢,在战友长眠的地方,它耗尽全部力量,为自己挖掘墓坑。嘎羧在怎样地挖?请大家深情地读一读,想一想。

  土坑约有三米深,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

  读一读,想一想:有谁能如此坦然地面对死亡?有谁能如此完美地走完一生?嘎羧默默地为自己挖掘墓地,静静地躺在那里,它在告诉我们呢?(也许是不能忘记历史,期盼和平。)

  大象是一种很有灵性的动物。每群象都有一个象冢,在死神降临前的半个月左右,它们会独自走到遥远而神秘的象冢里去。可是,嘎羧却没有回到祖宗留下的象冢,它和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们躺在了一起。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它死了。它没有到祖宗留下的象冢。它和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们躺在了一起。

  此时此刻,嘎羧在你眼里,仅仅是一头战象吗?更是一位什么?(忠诚善良的战士,勇敢无畏的战士,情深义重的战士,忠诚于战场、忠诚于战友的英雄!)

  品读结尾,体会表达特点。(深沉的情感蕴含在平静的叙述中,而平静的叙述带给我们更深沉的思考,这正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地方!)

  【设计意图】聚焦重点语句,品味细节,感悟嘎羧的情深义重。

  (二)整体回味课文,总结表达方法

  师:请大家想一想作者安排材料有怎样的顺序?塑造嘎羧的形象采用了怎样的手法?

  1.在安排材料上,以时间为序,扣住四个感人的片段:英雄垂暮──重披战甲──重回战场──庄严辞世,把嘎羧生命里最后的辉煌与庄严记叙下来。

  2.在表达手法上,通过对嘎羧神态、动作、叫声的细腻描写,让我们读懂了嘎羧的内心世界,它是一头善良、忠诚的战象,再现了当年英武豪迈、浴血搏杀的英姿,让我们无比崇敬它,永远铭记它──最后一头战象,英雄嘎羧。

  【设计意图】回归整体,总结课文细致描写嘎羧神态、动作、叫声的表达特色,对塑造嘎羧形象的重要作用。

  (三)注重以写促读,强化语言运用

  1.聚焦“……它什么也没有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寨子走了三圈”这一镜头,想一想:嘎羧告别村寨的场面一定动人心魄,当年立下赫赫战功的战象如今即将辞世,寨子里的人会怎么说、怎么做呢?嘎羧的心里又会怎么想呢?动笔写话。

  2.聚焦“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这一镜头,张开想象的翅膀,想一想:面对着埋葬着八十多位战友的‘百象冢’,这头战象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它想说些什么?然后动笔写话。

  通过想象练笔,旨在以写促读,以写促思,学生的情感将得以升华,表达能力将得以提高,人文性、工具性同上共舞,相得益彰。

  【设计意图】紧扣文本留白,设计想象练笔,旨在以写促读,以写促思,升华情感,强化语言运用。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 基础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

  (3)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望。

  2、发展目标:

  (1) 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理解能力以及朗读感悟能力。

  (2) 使学生能自主的采用小组讨论、朗读、想象等阅读方式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探究能力和表现能力。

  课后查阅资料,扩展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丰富有关知识,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的原来、几年之后的`景象,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通过让学生演讲的方式,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

  读出瀑布“原来”、“几年后”的不同感触。

  四、教学准备:

  让学生查找大瀑布的资料、准备课件、在黑板上画花圈、让学生准备地图。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设疑,导入新课。

  1、 同学们,你们看黑板上,画着的是什么呢?对,是一个花圈,今天,老师把这个花圈送给一条曾经是世界闻名的大瀑布,你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2、 板课题,读课题

  3、 看题质疑。

  (二)自主学习课文。

  1、快速阅读课文,看看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是不懂的?

  2、学生读书,自学,教师巡视。

  3、 学生汇报读懂的地方。

  设想读懂的地方:

  ⑴5个生字,形近字:廷——延讯——汛——迅

  ⑵理清课文思路

  ⑶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以前的面貌(是怎样的呢?)

  读——从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看出其流量大、从飞流直下,水形如“朵朵莲花”,水雾“飘飘洒洒”,水声“震耳欲聋”看出水流湍急——看学生的资料(图片)——看课件——看到这么雄伟壮观的大瀑布,你想说些什么呢?(三四个即可)——指导读——这么美的地方,去的人会怎样呢?

  ⑷巴西总统亲自投身到这一行动中,那天,他特意穿上了葬礼的专用的黑色礼服,主持了这个大瀑布。(从这里,你看出了些什么?看出对大瀑布的重视)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从玄奘没有去偏僻小寺,而是在法门寺潜心苦修,成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悟出:一个想要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具有竞争力的社会的。

  教学重、难点:

  读懂方丈和玄奘的对话,理解其深刻内涵。

  教学准备:课件、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应酬 偏僻 薪柴 喧嚷集体纠正。

  2、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玄奘有了哪些了解?指名说。

  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学习第一部分,理解玄奘决意离开法门寺的原因。

  (1)默读课文:法门寺是一座什么样的寺庙?玄奘又为什么要离开法门寺呢?抓住关健词语说一说。

  (2)交流:

  a“香火鼎盛、晨钟暮鼓、香客如流、名满天下、水深龙多、集纳、高僧济济”等词语体会当年法门寺名气之大。

  b第1自然段的描写,让学生体会到玄奘觉得法门寺应酬多、压力大。

  c学生自读有人劝玄奘的话,体会玄奘有报负。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正因为如此,玄奘拿定主意要离开法门寺,这与大多数人的心里是一样的,你能用一句俗语来概括吗?(宁做鸡头,不做凤尾。)

  过渡:当玄奘去向方丈辞行时,方丈未说一句挽留的话,却让玄奘改变了主意,留在了法门寺,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2、学习第二部分。

  (1)听课文录音,思考:方丈明白了玄奘的意图后做了什么让他改变主意,留在法门寺了呢?(方丈先问了两个问题,然后带玄奘到寺后的.林子里边看、边问、边谈。)

  (2)方丈先后将玄奘带到不远处的山头上和那片郁郁葱葱的林子中去,看到的松树有什么不同?学生自由读课文。(抓住“乱枝纵横、树干又短又扭曲,只能做煮菜的薪柴”和“郁郁葱葱、遮天蔽日、棵棵秀颀挺拔成为栋梁”体会两者差异。)

  (3)出示方丈的话:方丈郑重地说;“这些树就像芸芸众生啊。它们长在一起,就是一个群体,为了一缕阳光,为了一滴雨露,它们都奋力向上生长,于是它们棵棵可能成为栋梁。而那远离群体零零星星的三两棵松树,在灌木中鹤立鸡群,不愁汉有阳光,没有树和它们竞争,所以,它们就成了薪柴啊。”抓住词句体会方丈的良苦用心,发现其中的深刻含义。指导朗读方丈的话。

  (4)一个人的成长与松树的生长有着相同的道理。此时,面对法门寺和山野小寺,你觉得玄奘会作出怎样的选择呢?齐读玄奘的活。

  (5)分角色朗读、评议。

  3、学习第三部分

  (1)指名读第三部分,质疑你对最后一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2)出示最后一句:是的,一个想要成才的人中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紧扣课文内容一理解:没有竞争就没有活力,没有竞争,人不能成长,万物不能生长。

  (3)请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和理解。小组内交流,指名说三、故事拓展,促进迁移。

  1、玄奘决定留下之后,又见到了劝他离开法门寺的那个人,他会怎能么说呢?

  2、听了方丈的话,玄奘终于走上了成功之路,成为一代名僧,这则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指名说。

  四、作业:

  1、课后搜集有关玄奘的资料,进一步加深对玄奘的了解。

  2、小小辩论会:正方:生活中应该勇敢地面对竞争;反方:生活中有时也需要逃避竞争。

  板书设计:

  生命的林子

  无法成名 方丈

  潜心苦修决意离开

  以林为喻、劝导点拨 终成名僧

  教学后记:

  本篇课文人物形象鲜明,说理清晰,在教学中,教师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了,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分角色朗读,通过阅读一点一滴细心体味,感悟课文中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自读,小组内讨论等方式,自悟文章蕴含的深刻道理,并能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其的理解。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0

  一、单元教材分析与解读 六年级

  第二单元人文主题

  语文要素

  回顾革命岁月,感受革命精神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

  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

  课文七律长征2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时代背景,感受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伟大精神。

  狼牙山五壮士2从课文的叙述中领悟写人记事的表达方法,提高表达能力;体会五壮士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

  开国大典2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感情;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灯光1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之间的联系。

  口语交际演讲1语气、语调要适当,姿态大方;利用停顿、重复或辅以动作强调要点,增强表现力。

  习作多彩的活动2写清活动的过程,重点突出,点面结合;写出活动的体会和收获。

  语文园地交流平台2体会场面描写的作用,交流写法;

  体会“重复”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

  学会用多种方式进行语言描写;

  掌握硬笔书法的要领,提高书写水平

  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

  本单元围绕“革命岁月”这个主题,编排了《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四篇课文,其中前三篇是精读课文,灯光是略读课文,四篇文章反映的是不同革命斗争阶段的事情,但其表现的精神主旨是统一的,旨在引导学生感受革命者英勇斗争、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表现出来的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旨在体会文章在写场面时,既注意整体面貌的勾勒,也注意局部细节的刻画,感受二者是如何有机结合的.。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这与本单元课文的写法一脉相承。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虽然题材、体裁不一,但字里行间都饱含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凭借。通过感受中国近代史上中华儿女奋力抗争、为革命胜利前仆后继的一幕幕感人画面,学生能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感染,增强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

  三、教学重点:了解并学会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

  四、教学准备:PPT课件、图片视频等资料

  五、教学建议: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每篇课文都要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教材是以宽泛的人文主题组织单元内容的,每个单元一般有两篇课文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设计课后思考题,有的课后思考题或相关栏目迁移运用之前学习的语文要素出题和设计内容,意在巩固提升,体现目标的发展性。比如本单元“口语交际”和语文要素关联不大。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执行主编陈先云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这样说:“教师在理解把握统编教材编排意图的时候,既要考虑到语文要素、人文主题和单元内容之间的联系,又要考虑到口语交际等内容的相对独立性,不局限于每课都要体现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可以灵活掌握。”

  在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整体教学过程中,我们双线并举,将革命传统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对作品的品读中自然而然地受到启迪和感染,并抓住语文要素“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通过有效的训练,引导学生由初步感知到体会理解,再到实践运用,循序渐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六、教学安排:

  (一)整体预习课(2课时)

  教学目标:

  四篇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会写32个字,会写40个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层次。

  搜集相关背景资料,了解相关背景。

  (二)导读训练课

  《七律长征》(1课时)(首读经典,初识“点面结合”)

  《开国大典》(2课时)(精读引领,了解“点面结合”)

  《狼牙山五壮士》(2课时)(读写结合,运用“点面结合”)

  教学目标:

  1.读出诗歌的磅礴气势,背诵《七律长征》。

  2.结合相关背景资料和课文重点语句,感受革命先烈热爱祖国、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3.体会课文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

  (三)自读训练课

  《灯光》(1课时)

  教学目标:

  领悟“灯光”与“火光”的联系,体会情感。

  结合阅读链接开展专题阅读活动。

  (四)口语交际课

  “演讲”(1课时)

  教学目标:

  1.围绕话题拟定演讲题目,根据要求写好演讲稿。

  2.用适当的语气、语调进行演讲,态度大方。

  (五)习作指导课

  “多彩的活动”(2课时)

  教学目标:

  1.写清楚活动过程,将重点部分写具体。

  2.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场面。

  3.写出活动中的体会。

  4.学习用反复的手法写句子,用多种形式来替代说,让表达更生动。

  (六)基础训练课(1课时)

  教学目标:

  1.欣赏作品,能做到规范书写,养成自我检视的习惯。

  2.朗读并背诵关于热爱祖国、为国献身的名人名言。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1

  习作是心与心的对话。“看生活中的相片,写生活中的故事”是本次的习作内容,要求学生能通过观看相片,回忆美好生活,抒写故事。那么,如何启动学生思维,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再现生活情境就成了本次作文教学设计的重头戏。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课标》中强调的“能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的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本设计通过引导学生在短时间内确定写作的范围,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让学生的“外部刺激”能转化为写作的内部动机和能力;通过习作,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提升情感、审美的价值,让学生享受作文教学的愉悦。兴趣是写作的内驱力。浓厚的兴趣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写作欲望,是发展智能的基础。学生对作文有兴趣,就会心情愉快地去写,就能融入自己的情感,把作文当成一种享受。为此,这次作文教学,在课前,先让同学们回家翻看自己的相册,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张照片(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他人的)。激发起了他们说的欲望,随即就让学生在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其他学生注意倾听,听后说说: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在他的介绍中你认为哪儿介绍的好,为什么?哪儿介绍的还不够好,你觉得应该怎样介绍。在同学们的交流过程中解决了写什么,怎样写的问题。作文指导的重点是抓住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教学资源,有层次的做到分类指导。

  做为一名乡村语文教师的我来讲,最苦脑的是学生的作文,。这次多次听了王琴玉老师的专题讲座《小学习作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有了一些启发。本人从所教年级教材中的习作训练内容浅谈我对《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本单元习作教学目标的理解:

  本次习作有两项选择:(一)、《我的舞台》把“我”学戏的故事写的生动有趣。你可以能也学过一门艺术,比如,吹、拉、弹、唱,书法、绘画、泥塑、雕刻。请写一写你学习某种艺术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和感受。(二)、你也可以写一写自己喜欢的一件艺术品,或一次艺术欣赏活动,如,听音乐会、看花展,参观美术馆。会用课文中表达作者感受的方法,注意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根据习作内容我分析一下本次习作内容:1.本次习作,安排了两个方面的内容,要求我们从中选择其中一个内容进行习作指导。 2.三个题目的相同点:①写一件事情。②写出自己故事和感受。③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写。3.三个题目的不同点:①第一篇文章重点描述学的过程的故事和感受。②第二篇文章重点描述参观的过程和感受。

  本次习作指导的教学目标是:1.引导学生在仔细观看相片,回忆美好生活的基础上,把跟相片有关的故事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2.通过指导,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表现、想象、评价能力,鼓励学生乐于表达,乐于与他人分享快乐。3.让学生在习作训练中体验亲情、友情,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身边的艺术”,安排这次口语交际的目的,是让学生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同时培养口头表达、倾听的能力以及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根据口语教学的基础设计我的习作教学如下:

  一、画面引入

  课始,让学生展示充满情趣的学艺画面,并做简单的介绍。教师相机引导: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艺术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粮食。我们班的孩子个个多才多艺,见多识广,这是平时生活中我们留下的精彩画面。我提议让照片的主人来做画面配音吧!

  [设计意图:课前展示学生收集的学艺画面,并提出配音的要求,为这次习作主要内容做铺垫。]

  二、上台介绍

  教师可请1到2名学生上台介绍照片内容,细说发生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教师将学生述说过程中引用的好词佳句一一板书,特别是感受和想象部分,要反复强调。让学生知道在叙事的时候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能使情节展开,内容丰富,更加生动、感人。)

  [设计意图:介绍发生故事和亲身感受,练习口头表达能力。]

  三、小组交流

  1.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带照片或艺术品的内容,将学生分成学艺组、艺术品欣赏组、艺术欣赏活动组等。

  2.组内交流,互相提出优点,指出不足,帮助改进。

  3.每组推荐1名代表,全班交流,提出修改建议。

  [设计意图: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取长补短,将艺术加工制作和鉴赏融合,交流不同的体验感受。]

  四、指导选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与口语交际内容的联系,选出有价值的题材,鼓励学生用笔反映生活中妙趣横生的艺术。如:回顾”六·一”文艺汇演的欢乐,美术课上变废为宝的喜悦以及鼓号队的威武、雄壮等。

  [设计意图:选材重点从学艺、艺术品鉴赏、艺术欣赏这几方面选择,要让学生选择自己亲身经历过的,这样能更好表达感受。]

  五、学生撰写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教师注意提醒学生应用好词佳句。]

  六、修改习作

  教师引导学生赏识他人习作的成功之处,审视自己习作中的不足,取长补短,”修剪枝叶”甚至重起炉灶。

  [设计意图:修改时可采用同桌修改,便于更好交流。]

  七、赏析评改

  1.学生修改完毕后,可以读一读自己习作中最满意的段落,请其他同学进行赏析。

  2.教师选择少量习作展示、点评。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殷勤、失业、窘相、厚实、面孔、苗头、轻视、陡然、艰苦、软绵绵、牛毛细雨、结结巴巴、大病新愈”等词语。

  2、进一步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二、教学重点;

  进一步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三、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四、课前准备:

  小黑板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 本单元的课文都与鲁迅有关,编者编排本组课文的目的就是让我们认识鲁迅,了解鲁迅。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到目前为止,相信大家一定对鲁迅有了不少的了解吧!谈谈吧!

  “鲁迅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总是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

  “鲁迅爱帮助别人,尤其是穷苦的老百姓。”

  “鲁迅对青年总是很关心。”

  ......

  师:是的,鲁迅的文学成就令我们仰慕,他的精神品质更令我们钦佩。他对青年一直很关心,据不完全统计,他一生共接待来访青年500多名,给青年回信3500多封,关心过的青年不计其数。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是一位青年工人对鲁迅的回忆。

  板书课题“一面”,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青年和鲁迅只见了一面。”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课文究竟讲了一件什么事?赶快读读课文吧!

  2、检查生字,点生读

  地窖、赫然、鲁迅译、懊悔、莽撞、

  窘相、捻着、踌躇、摩挲、颓唐、

  捏着、熏黑、憎恶、虐待

  3、交流课文内容

  “1932年秋,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

  (三)聚焦外貌描写,研读体会写法

  1、虽然“我”与鲁迅先生只见了一面,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鲁迅先生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

  “瘦”

  2、文中多处对鲁迅的外貌进行了描写,默读课文,划出相关句子。

  “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

  “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象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小袖管紧包在腕子上”

  “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黄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我又仔细看他的脸——瘦!”

  “我费力地从里衫掏出那块带者体温的银元,放到他手里——他的手多瘦啊!”

  3、鲁迅先生为什么那么瘦?

  “长期工作得不到休息”

  师:的确是的,鲁迅先生是被工作拖垮的,直到逝世的前三天,他还在写作《因太炎先生的二三事》。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一生都在写作、工作,他把他的一生都奉献个了革命事业。

  4、这六处外貌描写除了写鲁迅先生“瘦”之外,还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有精神”(教师板书:瘦而有精神)

  师:从哪几处外貌描写能看出来?

  “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5、是的鲁迅先生瘦而有精神,你能通过读,展现“我”所见到的鲁迅先生吗?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两处外貌描写。(生自读——指名读——齐读)

  6、体会描写人物外貌描写的方法

  师:仔细读这两处外貌描写,有什么发现?

  “这两处描写有些重复。”

  师:我们把期中任意一处删去行吗?为什么?

  “不行,因为第一次是鲁迅先生向我走来,里我较远。第二次,我与鲁迅先生面对面,距离更近,看得更为仔细,连烟嘴的颜色都写出来了。”

  (教师板书:由远及近)

  “第二次用了四个分号,好像鲁迅先生的样子在我的脑海已经定格了一样。”

  师:再读这六处外貌描写,你还能总结出其他描写人物的方法吗?

  “作者先总的写鲁迅先生很瘦,再分别写了他的脸和手的瘦。”

  (教师板书:从整体到部分)

  (四)解读人物,感悟品质

  1、过渡:作者通过六处外貌描写,把鲁迅瘦而精神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那么鲁迅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课文又向我们揭示了鲁迅的什么品质呢?快速读课文。

  2、全班交流

  师:鲁迅是个怎样的人?

  “他对青年很关心。”

  (教师板书:关心爱护青年)

  师:从哪你能看出来?

  “他把两本书只卖给我一元钱。”

  (教师板书:廉价卖书)

  “他向我极力推荐<<铁流>>这本书

  (教师板书:推荐书)

  师:这两本书<<毁灭>和<<铁流>>都是写的苏联国内革命战争的故事,歌颂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鲁迅认为,这两本书是无产阶级的精神食粮,所以向我大力推荐<<铁流>>这本书。

  3、分角色读读我与鲁迅的对话。(同桌读——指名分角色读)

  4、为了突出鲁迅的品质,作者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5、读完这部分,有难以理解的地方?学生质疑。

  “我不懂,为什么青年没有说出鲁迅的名字?”

  师:谁来帮帮他?

  “青年肯定是怕鲁迅的身份被暴露了,才没有说” (五)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含义“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1、过渡:我与鲁迅先生虽然只见了一面,但是对我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想想,“一面”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

  2、交流

  “鲁迅先生给了我极大的精神鼓舞,即使我受尽非人的虐待,哼都不哼一声。”

  师:你是怎样理解最后一句话的?

  “这句话是青年在种种艰苦和险恶面前坚强不屈的力量源泉。”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品读林肯对参议员们说的三段话,了解其含义。

  2、感受林肯高尚的人格,感悟林肯能成为美国历最有为总统之原因。

  教学重、难点:

  体会林肯说的三段话,了解其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复导入

  上一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一个伟人,他就是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林肯是——(齐读课题:鞋匠的儿子),而且他说他永远是——鞋匠的儿子。(课件:头像)

  过渡:这位有着贫民血统、出身卑微的总统,在刚当选总统的那一刻,整个参议院的议员们都感到——(尴尬)板书后提问:尴尬是什么意思?那些议院们为什么感到尴尬呢?(指名说出尴尬原因:那些出身于名门望族的人,自认为高贵,有强烈的优越感。他们从未想过要面对的总统是一个修鞋匠的儿子。当时的美国,等级观念特别严重,参议员无法接受这个修鞋匠的儿子成为他们的总统。)

  二、学习第二段

  过渡;于是,林肯首次在参议院演说之前,就有参议员想要羞辱他?(板:羞辱)

  1、这位参议员是怎样羞辱林肯的?谁来读一读?

  (1)、指导读参议员的话。

  (教师评价:你的朗读,分明使我感受到了一种傲慢和无礼的态度。语调拖长、声音高而慢条斯理,听上去给人的感觉就是傲慢无礼,你用你的表达使我感受到这位参议员的无礼态度。)

  (2)、你们觉得这句话,除有一种傲慢语气,还有怎样的语气?(嘲讽、讥笑、蔑视……)

  (3)、这位参议员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羞辱林肯),他何止是在羞辱林肯一个人?(引导体会:他还在羞辱林肯的父亲。)

  (4)、这时其余的参议员态度如何?——引读:所有的'参议员都大笑起来,为自己虽然不能打败林肯但能羞辱他而开怀不已。在你听来,这笑声让人感觉如何?(刺耳)你想对林肯说什么?(回击、以牙还牙……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驳他个哑口无言;毫不留情。)

  过渡:林肯是如何表现的?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这些句子找出来认真读一读,思考一下:这些句子反映了林肯怎样的人格魅力?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作简单的批注。比一比在最短的时间内谁完成得。(师述:不动笔墨不读书;把自己思维的火花及时记录下来,养成习惯,受益无穷。)

  2、品读第一段话。

  (课件出示:我非常……永远无法像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

  (1)指读。

  (2)(课件):比较两组句子,有什么不同?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3)重点交流三个“永远”所包含的情感。(宽容对方的无礼;为自己是个鞋匠的儿子而自豪;永远怀念父亲,尊敬父亲。)

  (4)激情:你们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试试!(齐读)

  (5)师述:通过刚才大家的讲述,老师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位宽容、谦逊的总统。(板书:宽容、谦逊)我想和大家一起品读这段文字,记住这段文字。

  (6)启发想像:当林肯说完这番话后,参议院一片静默,当然也包括那位态度傲慢无礼的参议员,此时的他们在想些什么?

  (懊悔:自己羞辱林肯,林肯却宽容待人;不问青红皂白去羞辱人,太不尊重人了。)

  3、品读第二段话。

  过渡:对那个傲慢的参议员,林肯这样说——(课件出示:“就我所知……但我从小就跟父亲学到了做鞋子的艺术。)——女生齐读。

  (1)、你们从这段话中听出了什么?(悟言外之意)

  (贵为名门望族,但同样要穿出自一位鞋匠之手的鞋子,平民百姓要穿,达官贵人也不例外;因为父亲已过世,如鞋不合脚,自己乐意效劳,即使贵为总统,仍愿为他人服务;勤劳,是林肯跟父亲相处时得到的财富。)——艺术,这是一种怎样的艺术?(更应该理解为勤劳俭朴、自食其力的做人准则。有人人平等的思想。)

  (2)、有感情朗读这段话。

  教师评价:如果说,林肯的第一段话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宽容和谦逊的话,那么这段回击则让我们感受到态度的不卑不亢。不以自己是个总统而妄自尊大,也不因自己是鞋匠的儿子而妄自菲薄。

  4、品读第三段话。

  过渡:对所有的参议员,林肯说...

  (课件出示)

  (1)齐读。

  (2)看了这番话,你又是怎样想的?(谦逊、诠释了伟大的定义)

  (3)林肯为什么说父亲伟大呢?能联系前后文说说原因吗?

  引导:做鞋的艺术,仅仅是指做鞋子吗?做为一名鞋匠,面对形形色色的人,无论是高贵的参议员,还是卑微的贫民,父亲都能尽心尽力地为每一个人做出合脚的鞋子,这不仅是他拥有做鞋的艺术,更指的是他还懂得——做人的艺术呀。

  正是从父亲身上学到了做人的艺术,所以林肯对那位傲慢的参议员说(引读第二段)

  正是从父亲身上学到了做人的艺术,所以林肯对所有的参议员说(引读第三段)

  同学们,父亲在林肯心目中是伟大的,但是林肯仅仅是在赞叹父亲的伟大吗,他还想借赞叹父亲的伟大,告诉参议员们什么呢?(课件出示:伟大与出身无关,即使是鞋匠的儿子也可以成为伟大的总统。)

  【齐读后板书完:伟大的总统】

  当那位傲慢的参议员羞辱他时,他是那么镇定;当所有的参议员大声嘲笑他时,他是那么从容,而此刻他为何流泪了?(对父亲的深切的怀念和真情的流露)

  正是这份真情打动了在场所有的人,使所有的嘲笑声全都化成——赞叹的掌声。

  “……”省略了什么?(掌声经久不息,参议员激动不已)

  师:同学们:如果你们就是那些议员们,现在,听完林肯温和的演讲,你们心里会有什么感受呢?我想现场采访一下(现场请几位同学到台前接受采访)

  ①你们还选林肯当总统吗?

  ②你们还在意他是鞋匠的儿子吗?

  ③你们认为这样的人能把美国领导好吗?

  三、学第三段。

  1、同学们,一位平凡而伟大的鞋匠,给予了自己的儿子真诚坦荡的胸怀,教给了儿子做人的艺术,所以一直以来林肯都是....

  于是,这样一位鞋匠的儿子——(引读最后一段)

  2、分句引读最后一个自然段。(逐句出示)

  3、最终,这位鞋匠的儿子,凭借自己高尚的人格和伟大的成就,向世人证明了:伟大与出身地位无关,即使是鞋匠的儿子,同样也可以成为——伟大的总统。

  【点击课件】也让世人永远地记住了他的名字——林肯

  让我们满怀敬意地齐读课题...

  四、总结

  1、同学们,美国总统林肯的小故事,它带给你什么启示呢?用一两句简洁的话,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学生写后展示。

  2、《鞋匠的儿子》一文是根据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作品改编的,看看原文的结尾。

  (出示):批评、讪笑、诽谤的石头,有时正是通向自信、潇洒、自由的阶梯。那些没有被嘲笑与批评的黑暗所包围过的人,就永远无法在心里点起一盏长明之灯。(齐读)

  3、小结:通过本单元“走进名人风采”的主题单元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不少名人,有世纪老人巴金爷爷,有导弹之父钱学森,有鞋匠的儿子,让我们记住这个光辉的名字——林肯。

  五、作业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阅读林肯的小故事。(见《补充习题》和《课外补充阅读》

  3、回顾本单元名人风采,开展主题活动:课后采访身边的名人,然后写一篇习作。

  板书设计: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4

  教学要求:

  1、读背对联,初步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体会祖国语言的美丽。

  2、阅读短文,了解我国古代名人爱读书的故事,从中受到热爱读书的教育。

  3、指导学生审作文题,并能把自己想说的意思写具体。

  重难点:

  1、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感受祖国语言的美丽。

  2、阅读短文,从中受到热爱读书的教育。

  课时:

  4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读背对联,初步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体会祖国语言的美丽。

  2、阅读短文,了解我国古代名人爱读书的故事,从中受到热爱读书的教育。

  教具准备:对联一幅

  过程:

  一、谈话

  1、过年了,你们家要做什么?(引出帖春联)

  2、说说看,你知道哪些对联?背一背

  3、小结,逢红白喜事都兴帖对联来表情达意。

  二、学习“读读背背”

  1、出示对联,齐读

  2、说说读懂了什么。

  (1) 前半句是上联,后半句是下联

  (2) 4个字的词是横额,也叫横批

  (3) 上联与下联对仗工整。

  (4) 下联的.最末一个字一般是第三、四声,下联的末字常是第一、二声。

  3、出示事先准备的对联,让学生说说读对联或帖对联的知识。

  4、逐句学习文中对联,说说每幅对联描写的什么?歌颂的是什么

  第一幅:歌颂祖国江山美,表现祖国蒸蒸日上的情景。

  第二幅:喜庆对联,表现出祖国不老,大地同乐的情感。

  第三幅:歌颂祖国人材多,祖国气象兴旺。

  第四幅:科技发达,经济腾飞。

  第五幅:昐祖国早日统一,亲人团聚

  5、指导朗读,注意语气与停顿

  6、试着选中其中之一背诵,说说你是怎么背的

  7、指导背诵

  三、学习“阅读”部分

  1、快速阅读短文,完成下面练习:

  (1)、课文讲了哪些人?谁是最主要的人物?

  (2)、课文讲了他的什么事?

  (3)、画出文中用来解释题目“手不释卷”的意思的句子。

  2、检查阅读成效。

  (1)课文讲了吴王孙权、大将吕蒙、主将鲁肃三个人,主要讲的是大将吕蒙。

  (2)课文讲的是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在吴王孙权的影响下教育下,由一个不爱读书的人变成一个爱读书的学问家,并做了吴国主将的事。

  (3)课文最后一节解释了标题意思。另孙权的话中也有一句从事物方面讲了这一意思:“手不离书本”(孙权、光武皇帝)

  3、针对“我爱读书,可是没有时间读书”(即吕蒙语)展开一个辩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本文的启示:

  (1)只要肯挤,都能挤出时间。(孙权语)

  (2)读书可以得到许多知识,还可以为人们争来许多荣誉(如文中倒2节)

  (3)读书很重要,只有多读书,才能找到更多的方法把事情办得更好。(孙权语)

  4、齐读课文。

  5、课堂练习。

  四、小结

  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语言优美,我们要利用大好时光,多读有用的书,增长自己的知识和才干,为自己将来为祖国做贡献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审作文题,并能把自己想说的意思写具体。

  2、学习修改自己的作文的方法

  教学过程 :

  一、出示作文的要求

  二、指导审题

  1、指名读题,说说题目提出了哪些要求

  (1)不给命题

  (2)不定范围,自由表达

  (3)把想说的意思写具体、写清楚

  (4)不写错别字

  (5)写完后读一读,认真地修改。

  2、谈话,拓宽思路,寻找作文素材

  (1)小组谈话,组内互相倾听,并对发言人提出意见,指导对方修改。

  (2)派成员汇报,注意说清过程

  三、指导书写作文

  四、作业

  继续作文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指名读自己习作中的好词佳句。

  二、欣赏1~2篇好作文,同学评议。

  好在哪里?有哪些不足之处?

  三、评议1~2篇中等作文。

  四、分小组互评同学的作文。

  五、根据同学的评议,修改自己的作文

  六、抄正作文。

  第四课时

  教学目的:

  1、组织学生收集、欣赏春联

  2、指导学生用毛笔书写自己喜爱的春联

  教学过程 :

  一、揭示本节课学习内容

  完成“实践活动”部分

  二、出示活动要求,明确活动要求

  1、春联的意义,象征着祝福与愿望

  2、何为好春联?(对仗工整,文字优美)

  3、平时注意搜集春联,与好朋友交流欣赏

  4、练习书写自己喜爱的春联

  5、节日里为家里、亲戚或邻居写春联

  三、展示课前收集的对联,学会欣赏

  1、指名朗读、投影自己搜集的对联,说说这幅对联的内容及表达的含义

  2、评一评,谁的对联美,汇报过程大胆,语言清晰

  四、结合写字课指导书写春联

  五、作业 。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5

  教材分析:

  两则文言文分别讲的是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故事、牧童指出名画错误的故事。《伯牙鼓琴》选自《吕氏春秋》,文章用墨极简,画面感很强,讲述了春秋时期,楚国的俞伯牙和锺子期是怎样成为知己的故事,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书戴嵩画牛》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写的,文章用简洁的语言,平实的手法,围绕唐朝画家戴嵩画的《斗牛图》,刻画了杜处士和牧童两个特点鲜明的人物,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揭示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道理。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是学生进入六年级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人教版教材添加了注释,学生学习难度降低了,但在文言文的朗读上还是有难度,还需老师的范读引导,促进学生朗读欲望的产生,形成学习的动力。结合注释读懂课文内容这一环节部分学生还存在学习方法上的难度,引入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互帮互学,达到全部掌握,最终指导学生习得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习惯。

  学习目标:

  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难点: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第一课时板块一:初读课文,疏通字词一、课前朗读,感悟友情1、出示一组表达友情的古诗句:【课件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2、学生读,谈体会。

  二、谈话导入,走进课文

  1、这组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古人以诗词的形式,用精炼的`语言表达了和朋友知己之间的深厚感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写朋友知己的文言文。它千古传诵,流传至今。

  2、补充文言文知识:文言文人们通常说古文。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国古代有着灿烂的文化,有着浩如烟海的文学艺术瑰宝,它们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的。我们要传承民族的瑰宝,就要学好文言文。

  3、出示【课件3:课题】(板书第一则的题目:伯牙鼓琴)学生齐读课题。

  三、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试读,说说读后的感受。自己解决生字:哉、巍。

  2、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4、教师范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学生拿笔画停顿。

  5、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6、点名读,齐读。

  板块二、初解知音,理解课文

  1、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绝弦”的意思。(预设答案:再也不弹琴了)

  2、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预设答案: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预设答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3、从“鼓”字引导,学生说说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4、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和同学交流。

  5、预设交流(1)我读懂了“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

  师:读了这一句,同学们有同学要质疑吗?伯牙弹得好吗?锺子期会欣赏吗?我们看下去就懂了。

  (2)我读懂了“方鼓琴而志在太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里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板书:伯牙鼓琴锺子期听)师:锺子期说的“善哉”什么意思?(很好,很棒!)师: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能弹出什么。

  (4)我读懂了伯牙不论弹什么,锺子期都能听出来,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意相通,是知音。

  6、假如现在你是锺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会怎样赞美他?(生自由发表意见)板块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1)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预设答案:还会有鸟语花香,春天百花盛开,冬天白雪皑皑……)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生答:“善哉乎鼓琴,徐徐兮若清风。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生答:“善哉乎鼓琴,皎皎兮若明月。……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想到的,锺子期真的都听懂了,实在难得。这就是──(预设答案:知音)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师:在遇到锺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锺子期为知音?(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锺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学生自由说)师:可以想象,当擅长鼓琴的伯牙,志在太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生:巍巍乎若太山。

  (板书:志在太山巍巍)师: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生:汤汤乎若流水。

  (板书:志在流水汤汤)师:当他没遇到锺子期,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预设答案:失望、寂寞、忧虑、渴望……)师: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的?(预设答案: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师: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预设答案: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是人生的知音)师: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但是,人间的知音,真是太少了,让我们通过读书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学生感情读文)师: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但课文最后一句。“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伯牙为什么认为子期是最后的知音?(预设答案: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板书:死绝弦)3、丰富内容,拓展课文师:伯牙在断绝琴弦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

  2、断了他的心弦。

  3、断了他的希望。……)师:伯牙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学生再有感情地读最后一句)师:据史料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你们想知道吗?(配乐,教师深情朗诵):出示【课件4】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板块四、积累背诵,拓展延伸1.师:课文虽然很短,但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伯牙、赞美伯牙、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学生动笔写感受,然后交流)

  2、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生齐读课文)

  3、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典故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全班学生再次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

  4、师生分角色读。

  5、引导背诵。

  第二课时板块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教师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则文言文《伯牙鼓琴》,了解了关于“知音”的一段佳话。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则文言文——《书戴嵩画牛》。(板书课题:书戴嵩画牛)齐读课题。

  2、释题:“书”是什么意思?“戴嵩画牛”又是什么意思呢?(“书”,是写的意思。“戴嵩画牛”就是戴嵩画的一幅画,画上画的是牛。我们来了解一下戴嵩。

  3、了解戴嵩,出示【课件6】戴嵩是唐代画家,韩滉的弟子。韩滉镇守浙西时,戴嵩为巡官。擅长画农家、山川田野的景色,画水牛尤为著名,后人评价他画的牛“野性筋骨之妙”。相传他曾画饮水之牛,水中倒影,唇鼻相连,可见他观察得多么细致入微。

  【课件7】《斗牛图》是戴嵩的一幅水墨画,纵44厘米,横40。8厘米,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图绘两牛相斗的场面,风趣新颖。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

  戴嵩的画在谁手里?他喜欢这幅画吗?这幅画上是什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书戴嵩画牛》这个故事?板块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一、初读课文,读通句子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纠正错误。

  4、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二、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到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

  “掉”的古今异义等。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4、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板书:戴嵩《牛》)出示课文大意:【课件8】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种。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尤其珍爱。他用锦缎缝制了画套,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带着。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是画的斗牛啊。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感到他说得很有道理。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四、自读思考,体会道理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1。戴嵩的画在谁手里?他喜欢这幅画吗?戴嵩的画在蜀中地方一位姓杜的处士手里,因为他非常喜欢书画,收藏了很多。他非常喜欢戴嵩的《斗牛图》。

  (板书:杜处士好锦囊玉轴)从什么地方看出杜处士很喜欢这幅画?——“锦囊玉轴,常以自随”(用锦缝制了画套,用玉做了画轴,经常随身带着)从这具体的做法看出杜处士对《斗牛图》“尤所爱”。

  这幅画上是什么?画上是斗牛。

  大画家画出的牛应该是非常逼真的吧?可能一般人都这么认为。但有人指出了画面的错误之处。谁这么大胆?一位牧童!戴嵩的画错在哪儿?“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观察得最多的人才最了解真实的情况。

  文中哪句话说明了这个道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板书:牧童笑掉尾而斗)

  板块二、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勤于观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后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板块三、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1、同桌互相讲故事。

  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