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木取火教学设计

时间:2023-05-10 16:39:1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钻木取火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钻木取火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钻木取火教学设计

钻木取火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 【教学目标】

  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钻木取火的原理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模拟实验;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知道钻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认识到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热能。

  【教学重难点】

  理解钻木取火的道理,认识机械能与其他能量的转化。 【教学准备】

  1.教师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钻木取火的资料。

  2.砂纸、铁丝、绳子、火柴、有关钻木取火的图片或文字资料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据资料记载,古人吃的各种食物都是生的。因此,人的寿命都比较短,一般在二十岁左右,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生了一次特殊的现象。大约6000多年以前,那时候,人们还没有学会取火的方法,传说,有一个国家叫做燧明国,他们国家的人偶然发现啄木鸟用又长又尖的嘴,在树木身上找虫子吃,由于虫子钻的深,啄木鸟嘴巴够不上,只好用坚硬的嘴去钻,不料却钻出浓烟火种。燧人氏受到这个启发,就把坚硬而尖锐的木头在另一块硬木头上使劲的钻,并钻出火星来。为此,人类就掌握了一种取火的方法。大家知道是什么方法吗?

  对,钻木取火!(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猜想和验证钻木取火道理1.提出问题。

  为什么“钻木”就能“取火”?你能用能量转化的观点加以解释吗?2.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请大家先在小组内将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汇总,对钻木取火的道理进行大胆猜想,提出自己的见解。

  (组内交流,集体交流)

  通过分析实验现象,你们发现了什么?

  是呀,钻木取火就是应用了摩擦生热的原理。燃烧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足够的氧气;二是达到可燃物燃点的温度。

  钻木的时候因为摩擦会产生热量,当这种热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达到木屑的燃点。因为大气中本来就有足够的氧气。所以就形成火苗了。因此,钻木取火的实质就是摩擦生热。从热量转化的角度来说,钻木取火的过程就是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板书:机械能→热能)

  3、实验验证猜想。(1)实验指导。

  教科书为我们提供了四幅实验情景图,第一幅图是两个同学合作,一人压住木板,另一人用手钻钻木板;第二幅是一个学生正在搓手;第三幅是一个学生用砂纸打磨铁条;第四幅是在黑板上摩擦火柴。你们可以任选一个实验去做,如果时间允许,也可以把每个实验都做一遍。如果你们还有其他可行的实验方法,不妨也试一试。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木板、砂纸、铁条、手钻、火柴等实验器材,你们可按照本组所选的实验,到老师这儿领取实验器材。

  请各组同学先确定好实验方案,分好工,然后再开始实验。操作方法:

  1)把报纸等易燃物放在桌子上或者地上,钻板放在报纸上

  2)把钻杆的一端顶在钻板的孔里,钻杆的上端放竹筒,它对手起保护作用。 3)用绳子在钻杆上缠绕一圈,一人按住钻板、一人按住杯子,另外两人用力向两端来回的拉。

  4)待到报纸上留下一些灰时,停止拉动。想办法吹着。

  5)时间5分钟、到点停止,注意观察现象,并思考现象出现的原因。(2)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活动。

  (学生实验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注意观察实验现象。)(3)学生汇报与交流。 (简单评价学生的实验情况)现在各小组来交流一下你们的实验现象。活动二: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总结

  通过分析实验现象,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与钻木取火有什么关系?学生汇报。

  小结:钻木取火的道理(出示课件)

  燃烧需要两个条件:

  一、足够的氧气;

  二、达到燃点的温度。

  钻木的时候因为摩擦会产生热量,当这种热量积累到一定温度,就会达到木屑的燃点,因为大气中本来就有足够的氧气,所以就点着火苗了??因此,钻木取火的实质是摩擦生热,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说,钻木取火的过程是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

  【本活动主要运用交流与思考、猜想与验证、表达与交流的方式展开探究活动,从而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使学生初步养成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的情感态度。】

  三、生活中机械能转化成热能的'现象

  钻木取火的道理是摩擦生热或者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生活中机械能转化成热能的现象有很多(引导学生看课本插图)。除此之外,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机械能转化成热能的现象?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汇报)

  【从生活经验出发,用能量转化的观点解释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学科学、用科学。】

  学生回答,教师图片补充说明。结合课本54页的图片。

  小结:古人利用机械能转化成热能,取到了火,为人类作出了贡献。可是,现在看来,机械能转成为热能,也有许多不好的一面。

  四、自由活动,放飞想象1.提出问题。

  我们已经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地方会出现摩擦生热现象。那么,摩擦生热现象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不利的影响呢?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2.学生分组展开讨论与交流。

  (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探索摩擦生热现象给人们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并讨论、思考解决的办法,提出自己的设想和建议,阐述观点,做出合理解释。)

  3.(对学生的汇报交流给予适当的评价)小结: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人们在利用科学技术服务生活的同时,还要注意科学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何消除这些负面影响,是值得每一个同学思考的问题。

  【本环节强调每个学生都应是学习的主人、问题的主人,给学生充足的、开放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甚至于解决问题,找到答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保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五、课后拓展活动 1.引导课下探究的问题。

  学习这节课之后同学们想做些什么?(学生自由谈想法) 2.激发学生课下探究。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资料,进一步探究:

  (1)机械能除了可以转化成热能,还能转化成什么能?(2)机械能为什么能转化成其他多种能量?

  (3)对于机械能转化为热能,其不利的一面,我们该如何克服呢?比如说:航天飞机在空中飞行的时候,与大气摩擦产生很多热量,要是不能很快的散发出去,会损坏飞机的。

  公路上高速行驶的汽车,由于和地面之间的摩擦,也会产生很多热量,容易爆胎。

  机器的部件之间相互摩擦也会产生很多热量,损坏部件???????.面对这些不利的影响,你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吗?讨论解决。汇报。

  小结:同学们真是非常善于动脑筋思考,能想到这么多办法。机械能转化为热能对我们的生活既有有力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想办法把不利变为有利。

  其实,机械能不仅仅能转化为热能。还能变成很多其他形式的能量。大家有知道的吗?如电能、声能、光能等。(引导学生对每一种转化形式要举例说明)

  摩擦起点:机械能转化成热能。拍手掌:机械能转化成声能。划火柴:机械能转化成热能和光能。

  【本拓展活动主要是对课堂探究活动的一个延伸,目的是进一步拓展探究空间,解决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并以此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活动设计上主要体现了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

  新课改倡导学生勤于动手和思考,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如果没有一定的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探究创新的能力也将无从谈起。在本课中,我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资料,学生通过查阅图书、报刊、网络,在此过程中就会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在课上我又指导学生将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和分类,让学生在众多信息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并加以利用,从小培养探求知识的兴趣。

  二、注重学生动手的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在《钻木取火》一节中,为了探究钻木取火的道理,我放手让学生进行试验。学生有的合作(手钻),有的自己完成(搓手、用砂纸打磨铁条、摩擦火柴),同学们做完一个,又做一个,乐此不疲,有的同学甚至四个都做了。还有的同学发现了自己的试验方法,如用手搓脸、火柴在桌子上摩擦。可见学生是乐于动手,巧于动手的,只要老师给他们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机会。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在动手操作前,让学生明白所要操作的对象或要解决的问题。(2)引导学生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3)教给学生必要的操作步骤,并指出注意事项。但教师不能为了追求“效率”而一味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演示步骤去模仿,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4)指导学生从具体操作中分析、比较、概括出结论。然后教师以语言为中介,帮助学生将实验现象概括为科学知识,再应用于实践,形成能力。如果就停留在动手操作阶段,学生只能做到理解,谈不上掌握和应用,也无从谈动手能力的提高。(5)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过程和得出的结论要做精要的评价。(6)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那么学生自己的探索和发现很可能流于形式,不利于学生全面地获取知识。

  三、注重学生交流表达的能力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交流作为一种学习过程,是以思维为主,通过与教师、同学的交流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主动完善认知结构,获得情感交流;交流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它同实验、猜想等活动一样,引发认知结构的重组,积累合作交流的体验,从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交流作为一种学习的方式,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主动与他人交换意见,感受同伴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对自己已有的学习结果进行反思,形成主动学习。

  可以说,本课很多问题都是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解决的,对钻木取火的道理进行猜想时的交流、动手试验后对实验现象的交流、生活中机械能转化成热能的现象的交流以及摩擦生热现象对生活的不利影响的交流等。通过交流,达到资源共享,成果共享;通过交流,锻炼了学生进行分析、整理、归纳、概括的能力;通过交流,同学们抽丝剥茧,加深了对问题的认识;通过交流,增进了同学们的感情,培养了合作精神,进一步激起学生继续研究的兴趣。

  四、培养学生生成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课堂探究中,学生在听了古人钻木取火的故事后,就会产生疑问:“钻木为什么会取到火?”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动手试验了解钻木取火的道理。学生观察了试验现象后,又会产生疑问:“摩擦为什么会生热?”此时可引导学生向能量转化的方向思考。在知道了摩擦生热是因为机械能转化成热能以后,又有新问题产生了“机械能为什么能转化成其他能量呢?”问题一个接一个,内容一环扣一环,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不断探索。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学生只要能提出一个问题,就说明他在思考、在分析、在探究,只要能用心去钻研一个问题,就一定会有收获。

  【板书设计】

  7.钻木取火

  机械能

  热能

钻木取火教学设计2

  课题:《钻木取火》课型:新课课时:2

  撰写:王永刚审核:理化生组使用时间:第四周

  学习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钻木取火的原理作假设性解释;

  2.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钻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

  活动准备:

1、课前搜集有关古代人用火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和分类,以备课堂上进行交流。

  2、让学生课前注意观察生活中摩擦生热现象,如玩滑梯、电锯、流星、飞机起飞、疾驰汽车的轮胎、火车道、划火柴等,并做好记录。准备有关古代人用火的音像资料。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观看事先准备的音像资料。

  2.展示一些古代人钻木取火的图片或讲述相关的故事。引出关于钻木取火的话题,导入新课。

  二、认识钻木取火的道理

  1.提出问题:“你知道钻木取火是怎么回事吗?你能用能量转化的观点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在对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后,组织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和展示。引导学生利用获取的.资料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用能量转化的观点尝试解释“钻木取火”的道理。

  3.设计实验验证。

  4.学生交流验证情况,展示验证成果。

  三、生活中有哪些机械能转化成热能的现象

  1.提问:“生活中有哪些机械能转化成热能的现象?”

  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小组为单位针对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举出实例,阐述观点,做出合理解释。

  四、自由活动:

  1.摩擦生热现象有时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利影响,怎么办呢?

  2.说一说,机械能还能转化成什么能?

  五、拓展活动:

  搜集古人取火的资料进行交流和汇总。

  六、强化训练

  1、古人取火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机械能能转化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钻木取火的道理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类最早利用的自然力是_______,______的使用宣告了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

  5、能量转化现象有时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利影响,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有效地处理办法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钻木取火教学设计3

  钻木取火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钻木取火的原理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模拟试验;能利用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获得相关信息。

  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钻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初步认识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热能。

  本课探究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基础:

  手钻的使用,火柴的使用。案例背景分析:

  活动准备提示了课堂交流所需要的资料:有关古人利用火的资料和钻木取火的方法的资料。活动准备还提示了课堂探究所必备的典型的实验材料:木板、砂纸、铁丝、手钻、火柴等。

  本课有两个活动。

  活动一:试用能量转化的观点解释古人钻木取火的道理。本活动包括三个环节:一是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文字及图片资料,传递获得的各种信息。二是设计试验验证钻木取火的道理。三是表达与交流,总结钻木取火的道理。

  活动二:说说生活中机械能转化成热能的现象,将科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自由活动中有两个指向:一是以“摩擦生热现象有时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利影响,怎么办呢?”为主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列举事实,阐述观点,提出合理化建议。二是以“我们来说一说,机械能还能转化成什么能”为引领,将研究机械能与热能的转化延伸到机械能与其他能量间的转化。

  拓展活动中提示了一个建议性活动内容:查阅资料,详细了解古代人用火的方法和历史。因这部分内容与课前搜集的资料异曲同工,而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产生的新问题又是多方面的。因此,根据授课安排和学生的兴趣,我将本课的拓展活动建议内容改为“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资料,进一步探究:(1)机械能除了可以转化成热能,还能转化成什么能?(2)机械能为什么能转化成其他多种能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将课堂探究继续进行下去。教学过程描述:

  一、以神话故事引出探究学习的主题

  同学们,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那是在大约6000余年前,燧人氏偶然发现啄木鸟用尖长的嘴在树木身上小窟窿里找虫子吃,由于虫钻的深,啄木鸟嘴巴够不上,只好用尖硬的嘴去钻,不料却钻出浓烟火种。燧人氏受到这个启发后,把坚硬而尖锐的木头,在另一块硬木头上使劲地钻,钻出火星来。从此,人类就掌握了一种取火的方法,大家知道是什么方法吗?

  (学生自由回答)

  对,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钻木取火。(板书课题:钻木取火)

  二、对钻木取火道理的猜想和验证1.提出问题。

  为什么“钻木”就能“取火”?你能用能量转化的观点加以解释吗?2.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请大家先在小组内将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汇总,对钻木取火的道理进行大胆猜想,提出自己的见解。

  (学生进行组内交流)

  然后,每组选派一个代表发言,进行全班交流。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学生交流)

  【分组活动时,为了防止出现课堂混乱、表面热闹实际低效的局面,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1.为了培养学生对信息资料的处理、应用能力,交流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先将小组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和分类,做到条理清晰。 2.提醒学生组内交流时,要轮流发言,既不能抢说,也不能不说,各组的小组长控制好局面。3.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3.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猜想。(1)实验指导。

  教科书为我们提供了四幅实验情境图,第一幅是两个学生合作,用手钻钻木;第二幅是一个学生正在搓手;第三幅是一个学生用砂纸打磨铁条;第四幅是在黑板上摩擦火柴。你们可以任选一个实验去做,如果有时间,最好都做一遍。如果你们还有其他可行的试验方法,不妨也试一试。用老师也为同学们准备了木板、砂纸、铁丝、手钻、火柴等实验器材,你们可按照本组所选的实验,到老师这儿领取实验器材。

  (学生选实验,领器材。)

  现在,请各组同学先确定好实验方案,并分好工,然后再开始实验。实验中同学们要注意配合好,要认真、细心,还要有耐心。特别是用手钻的同学要注意安全。实验时要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2)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活动。

  (在学生进行实验之时,教师要进一步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在提醒学生安全实验的同时,教师将实验中的观察作为指导重点,目的是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搜集观察实验中的大量的信息,以便为学生互相交流、归纳结论提供事实依据。同时,也是为了防止学生出现“只知道热热闹闹做实验,而忽略了实验的真实目的”的现象。】

  (3)学生交流与交流。

  (简单评价学生的实验情况)现在各小组来交流一下你们的实验现象。(4)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现象。

  通过分析实验现象,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与钻木取火有什么关系?(学生交流)(5)小结:

  钻木取火的道理:

  燃烧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有足够的氧气;二是达到可燃物燃点的温度。钻木的时候因为摩擦会产生热量,当这种热量积累到一定温度,就会达到木屑的燃点,因为大气中本来就有足够的氧气,所以就点着火苗了……因此,钻木取火的实质是摩擦生热,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说,钻木取火的过程是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

  【本活动主要运用交流与思考、猜想与验证、表达与交流的方式展开探究活动,从而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使学生初步养成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的情感态度。】

  三、列举生活中机械能转化成热能的现象

  钻木取火的道理是摩擦生热或者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生活中机械能转化成热能的现象有很多(引导学生看课本插图)。除此之外,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机械能转化成热能的现象?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交流)

  【从生活经验出发,用能量转化的观点解释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学科学、用科学。】

  四、放飞思想,自由探索1.提出问题。

  我们已经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地方会出现摩擦生热现象。那么,摩擦生热现象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不利的影响呢?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2.学生分组展开讨论与交流。

  (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探索摩擦生热现象给人们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并讨论、思考解决的办法,提出自己的设想和建议,阐述观点,做出合理解释。)

  3.(对学生的交流交流给予适当的评价)小结: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人们在利用科学技术服务生活的同时,还要注意科学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何消除这些负面影响,是值得每一个同学思考的问题。

  【本环节强调每个学生都应是学习的主人、问题的主人,给学生充足的、开放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甚至于解决问题,找到答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保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五、课后拓展

  1.引导课下探究的问题。

  学习这节课之后同学们想做些什么?(学生自由谈想法)

  2.激发学生课下探究。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资料,进一步探究:

  (1)机械能除了可以转化成热能,还能转化成什么能?(2)机械能为什么能转化成其他多种能量?

  【本拓展活动主要是对课堂探究活动的一个延伸,目的是进一步拓展探究空间,解决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并以此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会与反思:

  本课在教学活动设计上主要体现了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

  新课改倡导学生勤于动手和思考,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如果没有一定的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探究创新的能力也将无从谈起。在本课中,我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资料,学生通过查阅图书、报刊、网络,甚至调查研究,在此过程中就会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在课上我又指导学生将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和分类,让学生在众多信息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并加以利用,从小培养探求知识的兴趣。

  二、注重学生动手的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在《钻木取火》一节中,为了探究钻木取火的道理,我放手让学生进行试验。学生有的合作(手钻),有的自己完成(搓手、用砂纸打磨铁条、摩擦火柴),同学们做完一个,又做一个,乐此不疲,有的同学甚至四个都做了。还有的'同学发现了自己的试验方法,如用手搓脸、火柴在衣服或桌子上摩擦、用美工刀切割泡沫塑料时,美工刀会发烫等。可见学生是乐于动手,巧于动手的,只要老师给他们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机会。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在动手操作前,让学生明白所要操作的对象或要解决的问题。(2)引导学生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3)教给学生必要的操作步骤,并指出注意事项。但教师不能为了追求“效率”而一味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演示步骤去模仿,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4)指导学生从具体操作中分析、比较、概括出结论。然后教师以语言为中介,帮助学生将实验现象概括为科学知识,再应用于实践,形成能力。如果就停留在动手操作阶段,学生只能做到理解,谈不上掌握和应用,也无从谈动手能力的提高。(5)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过程和得出的结论要做精要的评价。(6)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那么学生自己的探索和发现很可能流于形式,不利于学生全面地获取知识。

  三、注重学生交流表达的能力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交流作为一种学习过程,是以思维为主,通过与教师、同学的交流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主动完善认知结构,获得情感交流;交流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它同实验、猜想等活动一样,引发认知结构的重组,积累合作交流的体验,从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交流作为一种学习的方式,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主动与他人交换意见,感受同伴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对自己已有的学习结果进行反思,形成主动学习。

  可以说,本课很多问题都是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解决的,对钻木取火的道理进行猜想时的交流、动手试验后对实验现象的交流、生活中机械能转化成热能的现象的交流以及摩擦生热现象对生活的不利影响的交流等。通过交流,达到资源共享,成果共享;通过交流,锻炼了学生进行分析、整理、归纳、概括的能力;通过交流,同学们抽丝剥茧,加深了对问题的认识;通过交流,增进了同学们的感情,培养了合作精神,进一步激起学生继续研究的兴趣。

  四、培养学生生成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学生只要能提出一个问题,就说明他在思考、在分析、在探究,只要能用心去钻研一个问题,就一定会有收获。

  课堂探究中,学生在听了古人钻木取火的故事后,就会产生疑问:“钻木为什么会取到火?”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动手试验了解钻木取火的道理。学生观察了试验现象后,又会产生疑问:“摩擦为什么会生热?”此时可引导学生向能量转化的方向思考。在知道了摩擦生热是因为机械能转化成热能以后,又有新问题产生了:“机械能为什么能转化成其他能量呢?”问题一个接一个,内容一环扣一环,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不断探索。

钻木取火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方面:通过了解“钻木取火”使学生能够对“钻木取火”的道理进行解释,进而认识动能与热能的转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学会分享共同的劳动成果,学会相互合作;激发学生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科学知识方面:使学生会用简单的器材设计、操作“摩擦生热”的模拟实验

  习惯目标: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习惯。

  分层目标:通过查阅资料、小组交流、课堂实验,了解钻木取火及其原理。 能主动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

  【评价设计】:

  1、在学生交流环节,评价学生资料搜集的写成情况;包括交流时自信的神态,

  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

  2、通过组内交流,既评价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情况,还评价学生团结协作精神。不但鼓励学生知识的全面,还注重了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态度和创新方法等多方面的评价。使评价在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课程结束前设计操作实验,评价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落实情况。既检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更激发了学生对科学课学习的热情。教师教得生动有趣,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激情故事导入:有一年冬天,特种部队进行了一次野外生存训练,有一个班的士兵经过一天的努力已经到达一片茂密的森林,由于到了晚上森林一片漆黑,他们不小心掉进了水里,身上所携带的火机等取火设备全部坏了,在这寒冷的夜晚,他们应该怎样取暖呢?

  通过方法解决,引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钻木取火。

  (2)利用已有生活经验,了解什么是钻木取火,即:在木头上钻来钻去,从而取得火种.

  (3)补充视频:燧人氏钻木取火。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孩子解决问题的欲望,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初步了解何谓钻木取火,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初略的了解,同时补充资料,丰富孩子的知识。)

  二、联系生活,感知“摩擦生热”

  1、围绕课题,让孩子自主提问:关于钻木取火,你有什么问题?

  随学生的回答梳理问题,并板书两个主要问题,即:怎样钻木取火? 钻木为什么能取火?

  (设计意图:围绕课题提问,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有效梳理了本课的结构)

  2、解决第二个问题:“钻木为什么能取火?”

  (1)猜测:可能是摩擦生热的原因

  (2)联系生活,举出生活中的摩擦生热的例子:如,冬天搓一会儿手,就觉得手很热乎;玩滑梯时,屁股感觉很热,就是屁股和滑梯摩擦的结果;工厂车间内工人师傅用切割机切割金属,火星四溅;商场电梯扶手因摩擦而发热;飞机降落时,轮胎与地面剧烈摩擦而产生火花;载人航天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后与大气摩擦生热燃烧。

  (意图:通过联系生活经验举出生活实例,使学生对“摩擦生热”有感性的认识,也为后面设计实验,用科学的数据证明“摩擦确实能生热”搭好扶梯。)

  三、设计实验,证明“摩擦生热”

  1、师:你能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摩擦的确可以生热吗?(板书:摩擦生热?)

  学生设计实验,小组交流

  (意图:让学生明白,科学只凭猜测与感觉是不行的,要讲究科学的证据、准确地数据。)

  2、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师出示准备好的材料:砂纸、铁钉、铁丝、手帕、火柴或自己的身体,比如双手、双脚,让学生选择材料根据刚才的讨论进行实验。

  四、实验操作,验证“摩擦生热”

  学生分组实验操作,师巡视,巡视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操作、交流以及小组分工、合作。

  小组交流,教师点评。

  师小结:刚才我们是用在上摩擦,在上摩擦,都产生了热量,以上实验证明了摩擦的确可以生热。(将板书的?去掉)

  (设计意图:教师在每个小组交流完以后要及时的鼓励,针对性的评价,这既是对当前汇报者地肯定,也是对后面汇报者方法规范的引领。)

  五、分析总结,理解“能量转化”

  1、根据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摩擦为什么会生热呢?

  生思考但可能无人回答

  2、教师引导学生:带领学生一起回顾一下刚才的实验过程。首先来看这些实验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吗?

  师小结:摩擦是指一个物体在另外一个物体表面运动。运动的物体都具有一种能量——动能。(板书:动能)再看实验现象,“摩擦生热”之所以会热,说明还具备了另外一种形式的能量,这种能量叫热能。(板书:热能)

  追问:谁能解释一下“生”指的什么呢?

  生可能会说产生

  师小结:也就是说:热能来自于动能。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分析,“摩擦生热”现象,其实就是动能转化为热能。“生”可以理解成“转化”。钻木取火就是利用的这个原理。

  3、将摩擦生热延伸到:动能转化为热能

  师出示铁丝进行提问:老师手里只有一根铁丝没有其他的实验材料,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才能产生动能,然后再转化成热能吗?

  学生想出办法:可以反复弯折铁丝

  从而引出动能转化成热能。

  (设计意图:摩擦仅仅是产生动能的'一种方法,为了拓宽孩子们的思考空间,出示铁丝,让孩子们想办法生热,孩子们通过动手,发现弯折也是一种好方法,就有效地将动能引导了出来)

  六、生活应用,指导生活。

  举出生活中动能转化成热能的例子,要说清楚两种能量的关系。

  师小结:这些都是动能转化成热能的例子。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发现有的是对我们有利的,有的是对我们有害的。我们要利用有利的方面,采取措施减少有害方面对我们的影响。

  七、现场操作,点燃兴趣。

  1、回顾第一个问题:怎样钻木取火?

  2、教师出示为大家准备的模拟材料,说:看,这是一块抠了槽的木板,这是钻轴,这是一个弓形的工具,请两个同学到讲台帮忙,师现场演示操作方法。

  3、小组合作进行模拟取火。

  4、交流模拟取火的现象。提问:为什么没有取出火来?

  师小结:这是因为在钻木取火时有一定的技巧,并不是光靠蛮力就可以钻出火来,刚刚发生火星时是看不见的,为了使看不见的火星变成旺盛的火焰必须有一种媒介物,即用易燃的芯绒、芭蕉根纤维、木棉絮等引燃,而且还要不失时机的输氧,才能达到取火目的。(大屏幕出示)

  教师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自己提出问题,通过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解决问题,你们真是非常优秀,简直就是一个小科学家。

  八、拓展资源,激发探索兴趣

  师:同学们,钻木取火利用的是动能转化成热能的原理,在我们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人们还发明了几种取火方式,请同学们打开三号资料袋,认真阅读老师为大家提供的资料。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这几种取火方式的相似之处-----都是动能转化成热能。

  课后拓展:

  1) 尝试用其他方法来钻木取火。

  2)动能除了转化成热能,还能转化成什么能?

【钻木取火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20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4-27

《云雀》教学设计08-21

《夜色》教学设计08-19

《信》教学设计08-22

《宽容》教学设计08-22

《咕咚》教学设计08-23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08-25

日记教学设计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