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天都峰》教学设计优秀

时间:2024-02-23 08:19:0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优秀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爬天都峰》教学设计优秀,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优秀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优秀1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作者是如何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的。

  2.抓住人物的对话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相互鼓舞,坚定信心,从而战胜困难的。

  3.试着学习运用动作、语言、心理描写,修改自己的小练笔。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作者是如何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的。

  教学难点

  试着学习运用动作、语言、心理描写,修改自己的小练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生词,开火车检查认读,易读错字音做强调。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理清了课文的叙述顺序,还记得课文按什么顺序叙述的吗?板书

  3.按照这样的顺序,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谁来试着填一填。

  出示填空

  二、学习爬山前部分

  1.天都峰是一座怎样的山峰?文中哪一段对天都峰作了具体描写?

  2.朗读第二自然段,提问从哪些描写中看出天都峰很高?

  生读句子说体会。抓住“啊、哩、!”体会高并朗读,又从哪里读出了天都峰的陡,理解笔陡的.意思。

  站在又高又陡的天都峰脚下我是怎么想的,生读句子,体会心理想法,板书心理

  如果你就是文中的我此时面对又高又陡的天都峰会想些什么?

  没有信心爬上天都峰、害怕、胆怯(相机板书)

  相信同学们都体会到了这种想法,齐读第二自然段。

  3.过渡:正当我内心犹豫害怕没有信心爬天都峰时,忽然听到有人在背后叫我,原来是一位老爷爷,于是他们有了这样的对话。(出示对话)

  4.三名学生朗读,提问:你们发现了吗,对话中有一部分相同的内容?关键是这个也字,读一读他们的话,你读懂了什么?

  5.指名学生读小姑娘和老爷爷的话,老爷爷你为什么这么问呢?小姑娘你又会什么这么问呢?哦,原来他们都对对方来爬天都峰有一点疑惑和惊讶,而更多的是对对方的赞赏和佩服。

  6.通过简短的一次对话,我和老爷爷内心发生了什么变化,7.不再害怕,受到鼓舞,坚定了爬山的信念。

  带着你们的理解我们分角色再读对话。(找3人分角色朗读,之后分组读)

  小结:爬山前作者借助人物的语言写出了我和老爷爷的心理变化,这就是运用语言描写的好处。板书语言

  三、学习爬山中

  导入:受到鼓舞的一老一小开始爬天都峰了,我是怎么爬的呢,请同学们默读六七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

  1.汇报,你画了哪些动词?谁能做一做爬山的动作,通过动作演示,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能读出来吗?

  2.通过动作描写我们体会到爬山的艰难,还有这一老一小不怕困难的勇气。这一段的结尾用的是一个……可能省略了什么?省略了爬山的一些过程,老师这里有一个补白,谁能补充完整?出示填空。

  3.就这样我和老爷爷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终于爬上了天都峰,此时他们的心情怎样?喜悦、欣喜。出示7自然段齐读

  小结:爬山中作者抓住了人物的动作进行了细致地描写,表达清楚了爬山的过程很艰难。板书:动作

  四、学习爬上峰顶

  1.站在峰顶的这一老一小又有了这样的对话,出示对话,叫两名学生朗读交流,此时你站在天都峰顶心情怎样,你为什么要感谢老爷爷呢?那老爷爷呢,这就是爸爸所说的出示爸爸的话齐读

  2.他们从对方身上汲取到了什么力量?(克服困难的勇气,爬上峰顶的信心)学生交流理解

  3.小结:作者通过写爬天都峰这件事告诉我们()

  写事要按一定的顺序写,本文按照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的顺序抓住了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将爬山的过程写得很清楚,昨天老师留的小练笔拖地大家都做了吗?这也是写一件事,你打算按什么顺序写?哪一部分是要详细描写的?想一想用什么描写可以把拖地的过程写生动写具体?生交流。

  4.出示要求,学生自主修改小练笔

  5.反馈交流,请几名学生朗读练笔,进行自评和他评

  总结:听了几位同学的练笔和大家的评价,老师相信同学们对用上恰当的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按一定顺序写清楚一件事有了自己的认识,课下写一件干家务的事。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优秀2

  【教学目标】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4、能过课件感受天都峰的“又高又陡”,从而体会小姑娘和老爷爷爬山前的心理活动;

  通过朗读学习并讨论了解爬山的过程是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

  5、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课件。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探究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以旧引新,扣题导入

  1、记得二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黄山奇石》,了解了黄山的雄奇秀美,谁愿意挑一段自己最喜欢的课文来背给大家听?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黄山三大奇峰之一的天都峰,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天都峰图片资料?板书:天都峰。

  3、这篇课文写谁爬上了这陡峭的天都峰了?他们又是怎样爬上去的呢?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

  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3、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⑴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⑵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⑶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三、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

  石级:石头台阶。

  仰望:抬头望。

  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心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害怕。

  鲫鱼背:结合看图理解,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文大意。

  四、指导写字,掌握笔顺

  1、教师范写“辫”字,提示书写时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紧凑,学生描一遍、临一遍。

  2、指导学生观察、书写其余生字。

  五、布置作业

  1、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词。

  3、把课文第2段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紧扣课题,承前启后

  1、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出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面)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二、深入读议,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2、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3、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出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

  4、“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自由读课文第3到7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⑴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爬山鼓励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⑵体会“我”的心理,指导朗读3、4自然段。

  5、“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读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⑴学生读书圈划。

  ⑵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是拼尽全身力气的意思。

  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

  ⑶引读第7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

  ⑷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指导朗读6、7两段。

  三、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励爬上峰顶的

  1、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⑴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

  ⑵他看见了小妹妹,心里又怎么想呢?

  ⑶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2、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指导朗读。

  四、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1、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评点: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第三课时

  一、课外延伸,交流课余生活

  1、这几天,你是不是把自己课余生活记录下来了呢?请你把一周学做的事情记录下来,别忘了写上自己的收获、感受。

  2、指名交流,师生评议。

  二、完成作业

  听写、基础训练练习。

  三、课后小结

  知识技能目标完成地不错,但是情意目标稍欠火候,对于战胜困难,互相学习鼓励品质,只能初步地培养。原因可能是学生家庭条件较好,生活较舒适,没有碰到过什么困难,所以没有实际生活的体会。

  常规方面今天有了一个很大的突破,学生读书声音大了,不再细声软语了。下一步将培养学生大声地回答问题。

  【板书设计】

  爬天都峰

  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优秀3

  教学要求

  1.教育学生善于从别人身上吸取力量,培养他们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2.练习运用边读边想的读书方法,理解词语,读懂每句话,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3.学会生字新词,练习用指定的词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弄清“我”登天都峰前后的思想变化。

  2.读懂课文结尾的一句话。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结尾的那句话的意思。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写好思考题的幻灯片或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

  今天,同学们与老师一起学习一篇课文《爬天都峰》,看看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我们从中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一)老师向同学们简单介绍天都峰。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阶约有1.5公里长,坡度在70度以上,最险处近乎于90度。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的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

  (二)看录像片让学生了解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背。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两脊旁是万丈深渊。

  二、学习新课

  (一)借助汉语拼音读书,特别是要读准本课生字的音,边读边画出本课的生字。

  (二)指名读书,订正读音。

  《天都峰》读dū不读dōu,“假”“似”是多音字,在课文中应该读“jià”、“sì”。

  (三)认读本课的生字词,读准字音。

  出示字词卡片认读:

  暑假 铁链 似乎 犹豫 奋力 攀着 手脚并用

  终于 辫子 鼓舞 决心 居然

  (四)再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犹豫:拿不定主意。

  奋力:充分鼓起劲来,本课指努力向上攀登。

  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以后出现的情况。本课是指“我”、爸爸和老爷爷经过艰苦的努力,登上峰顶。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本文是指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能爬上又高又陡的天都峰,真出乎意料,令人敬佩。

  汲取:吸取。

  5.再读书,读后知道全文共有几自然段,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巩固练习

  1.读书。

  2.读词语。

  3.预习生字的字形。

  第二课时

  一、谈话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爬天都峰》,通过学习字、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还要知道记叙的顺序。

  二、学习新课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书。

  2.说说读后你知道了什么?(知道了爬天都峰的时间:是暑假;知道了谁爬天都峰:“我”和爸爸;还知道了干什么去:爬天都峰。)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训练学生把话说完整。)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齐读第2自然段。

  2.说说第2自然段一共写了几句话。(3句)

  3.再指名分句读,读后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4.提问:“我”来到天都峰下,看到天都峰,心情如何?学生找出重点句,读出来。老师再引导学生找出重词“发颤”。依据这个词再追问为什么发颤?(学生找到描写天都峰高与陡的句子,从这些句子中,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词体会。)

  5.体会两个语气词的作用。(“啊”“哩”两个语气词,表达了“我”的惊叹,烘托了天都峰的高。)

  6.回答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天都峰的高和陡?(作者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目的在于突出爬天都峰的困难,暗示爬天都峰要有勇气与力量。

  7.指导朗读,读出天都峰的高和陡。

  8.让学生说说第2自然段主要的意思。(天都峰又高又陡。)

  (三)学习第3~9自然段。

  1.带着问题默读第3~9自然段。在爬天都峰时,“我”与谁相遇?他们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爬上天都峰后“我”说了些什么,老爷爷说了些什么?

  2.解决“在爬天都峰时‘我’与谁相遇”的问题。(在爬天都峰时,“我”与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遇。)这位老爷爷的年纪怎么样?从哪儿知道的?(老爷爷的`年纪是大的,头发“白发苍苍”,“年纪比我爷爷的年纪还大。)

  3.解决他们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①指名读6、7自然段。②读句子找出重点词语加以体会。(课文中用“奋力”“一会儿……一会儿”“手脚并用”“爬呀爬”“终于”等词语,既突出了爬天都峰的艰难,又表现了他们不怕困难的勇气。)③处理课后思考·练习2,读一读,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1)我(奋力)向峰顶爬去。(括号里“奋力”一词更能表现出小作者鼓起劲,不怕困难,努力向上攀登,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加具体,鲜明。)(2)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表示“我”爸爸和老爷爷经过艰苦的努力,登上了峰顶。)

  4.看黑板的板书说说他们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5.解决爬上天都峰后“我”说了些什么?老爷爷说了些什么的问题。①指名读8、9自然段。②画“我”和老爷爷说的话。③读“我”和老爷爷说的话。④体会对话的内容。(对话的内容是相互道谢。)⑤他们为什么要相互道谢。

  6.处理“我”和老爷爷的第一次对话。①找,②读,③体会“也”的作用。(表面似乎双方都有点怀疑,其实是对对方表示羡慕、敬佩,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7.小结,爬上天都峰后“我”和老爷爷说的话是第二次对话,这两人的对话中都有“勇气”一词。这个“勇气”已经包含在第一次对话中。如果没有“勇气”,这一老一少怎敢爬天都峰呢?

  8.处理课后思考练习2的第三句话,“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居然”一词,意思是出乎意料。其实也可以说是在意料之中,因为老爷爷有敢于攀登的精神,是一定能爬上天都峰的。)

  (四)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1.找出爸爸说的话。

  2.理解词语:汲取、吸取。

  3.爸爸说这句话再告诉我们什么: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才能进步。

  三、总结

  (一)指名读课题回答通过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补充完整后回答: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与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遇,我俩相互鼓励终于爬上了天都峰。

  (二)学习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三)看板书总结课文记叙的顺序。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复习

  (一)检查读书。

  (二)读生字卡片。

  二、学习新课,处理生字的字形

  (一)“暑”字注意是“曰”字头。

  (二)“假”字右上是“”,不要写成“几”。

  (三)“似”字的最后一笔是点。

  (四)“辫”字中间是“纟”,和“辩”“辨”“瓣”区分。

  (五)“舞”字中间是四个小竖,右下是三笔写成:一。

  三、指导书写

  注意字的间架结构,写工整、正确。

  四、处理课后作业

  (一)读句子,再用带点的词语各说一句话。(见书。)

  (二)指导学生造句。

  终于——

  纪念——

  鼓舞——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优秀4

  教学目标:

  A.讲读全文,教育学生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奋发向上的勇气和力量,培养他们从小不怕困难的品格。

  B.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

  教学过程:

  A、谈话导入,交流资料。

  同学们去过天都峰吗?谁能介绍一下有关天都峰的资料?(去过天都峰的同学可说说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没去过的同学可介绍一下自己从网上或其它地方所查找到的资料。)

  如:天都峰:是黄“七十二峰”中的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阶约有1.5公里长,坡度在70度之上,最险处近乎于90度。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地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1934年才修凿了石凳,增设了铁索。解放后又修凿了1000多级石阶。

  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脊。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B、围绕课题,质疑。

  a.谁爬天都峰?

  b.怎样爬天都峰?

  c.在爬天都峰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d.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C、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a.了解大意: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主要写谁爬天都峰?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本文主要写了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的事。主要写"我"和老爷爷。)

  b.理清思路:小组讨论,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天都峰之前的情景?(1-5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是写爬天都峰之中的事?(6-7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天都峰之后的对话(8-10自然段)

  c.抓住山峰险势,通过朗读,理解“我”的心理。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顶峰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告诉我们峰顶很高,是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天都峰高耸入云”“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写出了石级壁陡实指天都峰之险。“挂”是直上直下的意思,作者用“我爬得上去吗?”写出了自己在险峻山势面前担心,怕爬不上去,用“发颤”写出了当时害怕的心理。

  在朗读时一是读出山势的险峻、陡峭;二是读出来作者心理的紧张与担心。

  d.抓住“奋力而攀”,通过朗读体会登峰之艰难。

  ①“我奋力向峰顶爬去。”“奋力”读时要加强语气,读出充分鼓起劲来,尽所有的力量爬。

  ②“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两个“一会儿”读出作者爬山时不怕累,巧用爬山方法,历尽艰辛克服各种困难。

  ③“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爬呀爬”,爬山是何等的不容易。“终于”是奋力的`结果,还能表现出“我们”经过巨大努力之后爬上了天都峰的快慰心情。

  把带点词的语气读出来,从而体会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

  e.抓住“互相道谢”,通过讨论,明白登山成功之理。

  同桌交流,谈谈自己对“我”及爷爷说的话的理解。

  ①"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这句话肯定了“我”爬山的勇气对老爷爷行为的影响。“居然”是说老爷爷能爬上天都峰是出乎意料,根本没有想到的。

  ②“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这句话告诉我们“我”由望峰生畏到坚定信心直至爬山成功,勇气来源于老爷爷的行为鼓舞。

  通过交流,由此得出他们都是在对方的鼓舞下,爬上顶峰的。

  E、总结全文

  在日常生活中,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要善于从别人身上获取力量,增添勇气,把事情办好。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优秀5

  一、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并正确读写本课生词。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抓关键句子,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二、重点难点

  1、重点是理解“我”爬天都峰的心理变化。

  2、难点是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三、教学方法朗读课文,

  四、教学准备:

  1、搜集黄山图片

  2、自己制作的有关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更有闻名于世的崇山峻岭。大家看看老师找的这几幅图片:观察后询问:谁知道这是什么山的景色?根据你自己搜集资料的经验判断一下?

  2、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分析:

  黄山,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中唯一的山岳风景区,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著称于世。黄山集名山之大成:泰山之雄伟、华山之峻峭、峨嵋之清凉、匡庐之飞瀑、雁荡之巧石、衡山之烟云、黄山无不兼而有之。所以自古就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登黄山天下无山"的美誉。

  天都峰山势陡峭,坡度有八十度,险峻异常,一步一景,有爬山不看景,看景不爬山之说。下一个台阶顶你鼻梁,可谓高矣。好在爬个百十来米总有个缓冲地带。歇一歇,再爬。小道台阶之窄,只容一人通过,上、下之人要你呼我喊,免得碰车,上下不得。至此已无回旋余地,只能硬着头皮往上爬,望下看,头晕目旋,不敢侧目。真是步步险,步步紧,一步一重天。边分析边打出幻灯图片

  (二)、读文感悟

  1、初读课文,处理生字。不理解的词圈出来,作好标记。本课要求会认的字不多,但都有难度,笔画比较复杂。 “陡”放在图画中识记,可以理解字义,并注意和“徒‘的区分;“颤”用动作来理解;

  “辫”和“辩”的区分:有丝线可以扎小辫儿,有语言可以辩论;“爬”中“爪”的捺起笔在竖上。

  单个字集体指导后,逐个练习,全班写好后,再进行下一个字的书写。 2.看图读文,了解内容。同学们借助搜集到的黄山图片,直观的感受黄山的险和陡。 3.激发情趣,再读课文。

  补充材料也可由学生来完成。 4.抓住文中重点句子来读。 “我爬得上去吗?”──怀疑自己“叫人发颤”──自己已经犹豫不决了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

  1.同位练习朗读不同角色的话,读完后联系上下文,说一说,两个人为什么互相询问,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定?

  2.“我”遇到老爷爷之后,两个人的对话,体现了一个心情变化的过程。

  发颤──奋力

  (四)、问题回顾,学习写法。

  1、找出文中描写天都峰险陡的句子,并说一说作者为什么在这里要突出描写天都峰的险呢?

  2、我是怎样爬天都峰的.呢?生读课文,引导揣摩“奋力,一会儿? ?一会儿??爬呀爬,终于”等词语的意思。

  3、爬上天都峰对小朋友和老人来说本来都是很难的事情,可是他们都做到了,原因是什么呢?可以根据上文一老一少爬山时的对话说一说。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积累文中出现的四个字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感受钱塘江大潮来时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光秀丽,你一定去过许多旅游胜地、大山名川,今天,老师将带大家一起去欣赏一下自古以来被誉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板书:

  观潮

  (齐读课题)

  二、预习入手,了解学情

  1、昨天回家都预习了吗?读课文了吗?老师把检查的权力交给大家:

  ⑴ 同桌互读互查:

  同桌互相读课文,每人读一段,合作将这篇文章读完,看是否读正确、流利了;如果你的同桌读得好,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扬他,如果你的同桌在朗读时遇到了困难,也请你帮帮他,好吗?

  (反馈情况:获得表扬的同学请举手。)

  ⑵ 检查生字读音情况:

  课文读过了,生字词语一定难不倒大家。

  课件依次出示词语:

  据说 笼罩 薄雾 犹如 霎时 余波 恢复 涨高

  闷雷滚动 人声鼎沸 踮着脚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风号浪吼

  (开火车读,齐读。)

  ⑶ 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吗?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优秀6

  教学重点:

  理解“我”爬天都峰的过程。准确掌握“居然”、“终于”、“汲取”等较抽象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

  1、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2、教育学生懂得: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一、提出学习目标

  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同学们爬过山吗?能谈一谈你爬山时的感受吗?

  2、有一位小朋友,她爬上了一座高高的山峰——天都峰,这节课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她都有哪些感受。

  (板书:爬天都峰)齐读课题

  3、提出学习目标

  (1)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多读几遍。

  (2)通过查字典,再联系上下文,理解你不认识的词语的意思。

  (3)再读课文,给课文的自然段标明序号,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

  (4)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你不能理解,在书上画出来

  二、展示学习成果

  1、我会读生字新词。

  2、我能流利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这篇课文,讲的是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和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

  起爬上了天都峰。

  4、请同学们把自己画出的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对于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如果学生之间能相互帮助理解的,尽量鼓励他们相互帮助理解。)

  三、激发知识冲突

  四、知识拓展延伸

  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3、自己查找资料或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试着理解下列问题:

  (1)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天都峰的高和陡?你是怎么理解的?

  (2)我和老爷爷、爸爸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对于“奋力”“终于”“居然”这些词语你是怎样理解的?

  (3)爬上天都峰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致谢?爸爸又说了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第二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6课《爬天都峰》。

  2、提出学习目标

  (1)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文,重点是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了困难。

  (3)学习养成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

  (4)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个性创作。

  二、展示学习成果

  1、针对学习目标,小组内互相交流、帮助、教师及时到学生之中指导。

  2、展示朗读。

  小组内共同来练读,个人读。

  3、学文展示

  (1)“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这句话中的“云彩上面”就是说天都峰非常高。“啊、哩”两个语气词,表达了我的惊叹,烘托了天都峰的高。

  (2)“我爬得上去吗?”这句话也突出了天都峰的高,这句话写的是对自己能不能爬上天都峰的怀疑,也衬托了天都峰的高。

  (3)“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这句话中的“笔陡”“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能突出天都峰的陡,因为“笔陡”就是笔直笔直的;“从天上挂下来的”是说天都峰特别陡,所以从这两个词可以看出天都峰的陡;“真叫人发颤”表达了“我”当时害怕的心态,烘托了天都峰的陡。

  (4)“我”看到的老爷爷“白发苍苍”,“年纪比我爷爷还大”,通过对老爷爷的描写,可见他年岁已经非常大了,“我”看到年纪这么大的老爷爷也来爬天都峰,于是勇气倍增,不再犹豫,并和老爷爷约定一起爬天都峰。

  (5)“奋力”就是充分鼓起劲来,“我向峰顶爬去”一句加上“奋力”能使我们感受到爬山不容易。

  (6)“终于”指“我”和“爸爸”经过艰苦的努力,登上了峰顶。用上“终于”使我们进一步感受到爬山很费力,很不容易。

  小结:“终于”是“奋力”的结果,这两个词使我们感受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

  (7)“居然”是出乎意料的意思。用上“居然”一词能使我们感到爬天都峰很不容易,但只要有勇气攀登的精神,是一定能爬上天都峰的。

  (8)小妹妹爬山的勇气使老爷爷增添了勇气,老爷爷爬山的勇气又使小妹妹增强了爬山的信心。

  4、创作性展示

  (1)我想对小妹妹说……

  (2)我想对老爷爷说……

  三、激发知识冲突

  从这件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四、知识拓展延伸

  感受人物对话,结合身边的事,写一段对话。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优秀】相关文章: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05-29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03-25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15篇12-07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02-10

爬天都峰教案11-12

《母鸡》优秀的教学设计优秀12-16

《小乌龟爬爬爬》教案06-13

春优秀教学设计05-23

《莫高窟》教学设计优秀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