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小岛》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岛》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岛》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本课生字,读准“揣”的读音。运用各种方法理解词语,重点理解“揣摩、瑰丽夺目、不翼而飞、无影无踪”等词语。
2、在老师的引导下,抓住时间顺序讲清楚格雷海姆岛忽现忽隐的过程;能借助关联词说清楚小岛形成的原因。背诵课文第二小节。
3、阅读过程中,体会小岛的“神秘”,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课前预习】
1、正确流利读课文。
2、查字典理解“揣摩”,“争论不休”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理解“不翼而飞、无影无踪”等词语的意思。
3、思考:人们为什么说格雷海姆岛是个神秘的小岛?找一找文中哪一句话直接写出小岛是非常神秘的?
【说明】
1、第1、2题,要求学生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这一个单元的重点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在理解词语中,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理解。“揣摩”这个词语要求学生用拆词法来理解,“不翼而飞、无影无踪”用联系上下文理解;“瑰丽夺目”等词语则通过图片影像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2、在预习时,还要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内容、篇章结构有初步的了解:第3题,就是让学生通过思考,自主地了解文章内容、理清结构。同时,这个问题的思考是对课堂教学重点内容的提前渗透。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本课生字,读准“揣”的读音,练习运用各种方法理解词语,重点理解“揣摩、不翼而飞、无影无踪”等词语。
2、在老师引导下,抓住时间顺序的词语讲清楚格雷海姆岛忽现忽隐的过程,体会小岛的“神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理解字词。
1、师:你了解大海吗?能用一个词来说说你心目中的大海吗?
2、师补充引出第一节:大海约占整个地球表面的70.8%!面积可真大!它有时风平浪静,有时又波涛汹涌,有时又像是一位幽默智慧的老人……。
(1)读读泛红的词语:智慧、揣摩
(2)指导书写“揣摩”,复习“揣”的拼音及标调。
(3)理解:“揣摩”。
(揣:估计,忖度;摩:研究、切磋;揣摩:反复思考推求)
师:当两个字都是新词时,可以先分别理解再组合起来。
3、今天这位幽默智慧的老人又给我们抛出了一个谜语,让我们一起去揣摩、探究,去揭开它的谜底吧!板书:23、神秘的小岛
(指导写“秘”的笔顺,学生书空桌子上)。齐读课题
【说明】
三年级字词教学是重点学习内容。根据本课生字的特点以及在教材中的分布情况,有侧重地进行教学:在揭题环节中,“揣”的拼读和标调;“秘”字的笔顺;运用拆字法和找近义词的方法来理解“揣摩”的意思,引导学生运用合适的`方法理解词语。
另外,在学习第五小节时,结合理解小岛的成因,学习另外几个生字词语“熔”、“爆”、“坍塌”。
二、反馈预习,提取信息,梳理文章内容
师:大家通过预习课文,知道这座神秘的小岛叫——板书:格雷海姆岛。(指名读)格雷海姆岛在哪里?——板书:地中海。
1、根据板书,用一二句话简单介绍小岛。
2、分小节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格雷海姆岛神秘在什么地方?
3、交流直接描写的句子。(板书:忽现忽隐)
4、自己读读课文,看看课文哪几小节写了小岛的出现和消失?
交流:2-4节写小岛忽现忽隐的过程,第5节揭示其中奥秘。(板书:其中奥秘)
师小结:这篇文章先介绍了格雷海姆岛忽现忽隐的过程,再揭示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从而揭开了大海这位智慧老人抛给我们的谜语。
【说明】
此环节,一方面是反馈学生预习的情况,训练学生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时,指导学生理清作者写作的线索,了解文章的篇章结构,有助于进一步学习课文。
三、指导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进行复述,体会小岛的“忽现忽隐”。
过渡:这节课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小岛“忽现忽隐”的过程,不但要自己读懂课文还要讲给别人听。
1、从词语“忽现忽隐”的“忽”字上你感受到什么?
2、作者怎样让我们感受到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3小节。圈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一)学习小岛“出现”的内容,体会小岛的的“神秘”。
1、交流并板书:
1831年7月10日
一周以后
又过了一周
不到一个月
2、媒体出示:
一周以后,这艘船在返航途中又经过这里,人们惊奇地发现海面沸腾的地方出现了一座小岛。
又过了一周,地质学家霍夫曼赶来考察,小岛已经高出海面20米了。
不到一个月,小岛竟然长到海拔60米,周长近两公里。后来,这个岛被命名为格雷海姆岛。
(1)引读,体会“列数字”这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2)指导朗读,突出词语“竟然”。
3、根据提示(板书),讲讲小岛是怎样快速“出现”的?自己先练练,再讲给大家听。
(二)学习小岛“消失”的内容,进一步体会小岛的“神秘”。
1、读第4节,看看小岛是什么时候消失的?前后大约多少时间?(半年不到)
板书:
同一年底
2、理解“别无他物”、“不翼而飞”和“无影无踪”,体会小岛“神秘”。
3、小结: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小岛忽然出现,迅速长高,又以极快的速度神秘消失。怪不得人们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这个忽现忽隐的小岛真是太神秘了!
4、指导朗读。
(三)抓住时间线索,复述“忽现忽隐”过程。
1、还有一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是?(板书:1950年)据说1950年,两次出现前后大约多少时间?(一百多年)
2、这里还写了一百多年后小岛的再次出现,更显得小岛的“神秘”。谁能看着板书,以“这座小岛忽现忽隐,真是太神秘了!”为开头介绍这个过程。(同桌互讲)
【说明】
作者通过一组表示时间的词语,写出了小岛“忽现”和“忽隐”的过程,体现了小岛的“神秘”。
复述课文是上一单元的教学重点,借助这篇课文的资源进行复习巩固。引导学生抓住时间顺序进行复述练习,既是积累语言,又是让学生感受作者表达上的特点,进而进一步体会小岛的“神秘”。
四、小结,布置作业。
1、课文的第二节是写小岛出现前的情景,作者做了详细的描写,下节课我们来欣赏并给画面配上朗读,所以请同学们自己回家先熟读几遍。
2、回家作业:
(1)给多音字注音、抄写生字词语。
(2)与小组同伴合作,相互复述小岛“忽现忽隐”的过程。
(3)熟读课文第二节。
【说明】
根据教学目标,完成这篇课文的学习需要两教时。作为一个整体,教师对两节课的教学内容和作业内容应该整体性考虑。设计作业第二题,目的是与课堂教学保持一致。而且这个语言训练有一定难度,在课堂上部分学生进行了口头练习,课后让学生练一练,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进行语言实践的机会。第三题则是对第二课时的铺垫,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能积累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语境识记“熔”、“坍”的字形,通过图像感知“水汽弥漫”、“瑰丽夺目”等词,感受海面奇异而壮观的景象。
2、借助关联词讲清楚小岛的形成的原因,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课前准备】补第一课时的板书内容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巩固复述。
师:上节课,我们学了课文,谁能根据这些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说说小岛的神秘之处。(每小组推选一名学生交流)
二、学习第二节,借助词语复述,体会小岛出现之前“神秘”的现象。
师:课文的第二节是写小岛出现前的情景,作者做了详细的描写,这节课,我们就先来学习第二小节。
1、自己读读第二节,你有什么感受?(交流:景象壮观、美丽、神奇)
2、看看书上用了哪些词语描写这些景象的?
(1)交流(逐一出示“水汽弥漫、波涛汹涌、沸腾、隆隆的闷雷般的、蘑菇状的、光辉闪耀、瑰丽夺目”)
(2)我们来读好这些词语。(引导:读出语气)
3、课文又是怎样将这些词语连成句子的呢?
随机泛红:忽然、不一会儿、随即、入夜
4、朗读体会海面变化之快,体会小岛出现之前“神秘”的现象。
5、假如现在你就是那艘船上的船员,请你向大家讲讲当时看到的这一神秘现象。自己准备一下,可以借助这些图片、词语。学生准备交流。
【说明】
第二节为描述性的语言,作者用词比较丰富,基于文本特点,教师可借助描述性的语言让学生积累背诵。教学时先让学生找出描写奇景的词语进行朗读积累,再圈出海面变化之快的连接词,最后要求学生学会迁移运用,运用这些词语来介绍当时的奇景。复述时,学生既要运用到书本上的语言,同时第一人称的转述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
三、揭示奥秘,借助关联词说清楚小岛形成的原因。
过渡:大海这位老人抛出的这个谜语引逗着无数人去揣摩、探究,终于有一天,谜底被揭开了。
1、课文第五节作了介绍,默读这一节,用一句话说说谜底是什么?
随学生回答板书:海底火山作怪
2、自读课文,了解原因。
1)师:这后面几句话具体解释了火山是如何作怪的。(学习生字“熔”、“爆”、“坍塌”)
2)看看这四句话分别写了什么?拿支笔,我们一边读一边来划出说明形成原因的词语。
①火山爆发,熔岩堆积形成水下山。(指导如何划关键词,师随机板书)
②水下山高出海面,形成火山岛。(第一第二句写的是一层意思,教师随机板书)
③堆积物坍塌,低于海平面,火山岛消失。(教师板书)
随机板书:
熔岩堆积
高出海面
熔岩坍塌
低于海面
④如果再爆发,可能再次出现。(请一个学生读,为什么还要写这一句?)
(师引导联系上文,“据说1950年……”,说说再次消失的原因。)
3)小结:作者就是这样一层层把小岛出现和消失的原因写清楚的。
4)能不能用上这些关联词来说说其中的奥秘呢?
(一旦……就;要是……就;如果……就……)
【说明】
这一部分是揭示小岛“奥秘”的内容,为说明性的语言,句子之间逻辑性强。作者用一组关联词把小岛形成的原因表达得清清楚楚,要求学生复述有些难度。教学时,指导学生分句朗读,在老师的带领下划划关键词,并归纳、概括,帮助学生理清层次。其次,训练学生运用关联词有条理地表达。
四、全文复述,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小岛出现前的神秘而壮观的景象,了解了其中的奥秘,课文已经全部学完,现在就可以全文复述了。
师:借助板书,先根据时间顺序说说小岛的出现和消失的过程,再把原因讲清楚。
【附板书】
23、神秘的小岛
(格雷海姆岛)(地中海)
1831年7月10日海底火山作怪
一周以后熔岩堆积高出海面忽现忽隐
又过了一周其中奥秘
不到一个月
同一年底熔岩坍塌低于海面
1950年
【作业布置】
1、抄写第二小节
2、选择(二选一)
(1)练习复述小岛形成与消失的原因。
(2)把“神秘的小岛”的故事讲给家人或朋友听。
【说明】
第一题检测的是让学生摘抄第二段,积累文中丰富的词语,也是课后背诵要求的铺垫。第二题体现作业的差异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作相应的选择,第一题是本堂课的复述反馈,第二题是整篇课文的复述。这两个作业都是教学的难点,让学生回家进行复述练习,是课堂的延伸,是语言表达的巩固训练。
《小岛》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含1个多音字“漂”)及新词。
2、按要求积累词语,有选择的写一写。
3、初步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教学重点:
读课文,了解内容,把文章分成两部分。知道星鱼是造成南太平洋上有些小岛神秘失踪的罪魁祸首,感受大千世界的奇妙,受到科普教育。
教学难点:
生字,积累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地球上最大的海洋是谁吗?
提到海洋,你们会想到什么呢?
二、新授:
1、自由读课文,划出不懂的字和词
2、利用工具书自学解答不懂的字和词
3、教师指导重点字的读和写
4、默读课文
三、思考:课文给我们揭示了一个什么自然现象。 划出课文中描写星鱼的句子,在想一想自己有什么感受。
四、作业:
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再读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设问及其作用。
2、读课文,了解内容,把课文分为两部分。知道星鱼是造成南太平洋上有些小岛神秘失踪的罪魁祸首,感受大千世界的奇妙,受到科普教育。
教学重点:
读课文,了解内容,把课文分为两部分。知道星鱼是造成南太平洋上有些小岛神秘失踪的罪魁祸首,感受大千世界的奇妙,受到科普教育。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设问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默读课文,小组讨论,谈谈小岛失踪的真正原因。
读读有关的句子,再说说自己的感受。
二、重点体会第五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
三、引导学生在默读课文,当学生对第三自然段提出疑问时,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学习设问。
“事情果真是这样的吗?澳大利亚的科学家经过多年周密研究作出了科学的回答。”先让学生了解前一句是提出问题,后一句自己作出解答,这就是设问。
让学生自己举出几个例子,加深理解设问。
引导学生将课文分段,分别说说段意。
《小岛》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课文10个生字,运用多种方法理解并积累相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自主学习,能读懂课文,找到相关的句子,读出相关的语气。
3、通过朗读与观看媒体感受小岛的神秘之处,理解小岛形成的奥秘,能说清其中的原因。
4、产生探究大海奥秘的兴趣,懂得大自然的奥秘要靠人类去探寻。
教学活动:
一、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查阅奇特的海上景观,搜集整理成学习资料。
3、设计教学流程。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基本扫除文字障碍,读通课文,思考解决相关问题。
二、正课活动
一)图片引入,揭示课题。
1、出示大海的图片,教师描绘大海不同时候的景象。
出示句子:
大海像位幽默智慧的老人,总爱抛出一个个谜语,引逗人们去揣摩、探究。
自己轻声读句子,指名读,正音:揣摩,理解“揣摩”。齐读句子。
2、今天,这位幽默智慧的老人就向我们抛出了其中的一个谜语,引逗我们去揣摩、去探究。
二)初读课文,了解小岛概况。
1、检查预习
昨天预习过课文,你知道这个神秘的小岛叫什么名字?板书:格雷海姆岛。
简介格雷海姆岛
为什么说它是神秘的小岛呢?通过预习你知道吗?文中那个词表现出小岛的神秘?板书:忽现忽隐
2、打开课文,快速浏览课文,找到带有这个词语的句子。
出示句子: 这个忽现忽隐的小岛真是太神秘了!
指名读,评价朗读:强调“忽现忽隐”、“神秘”,齐读。
三)层层深入,了解“神秘”。
过渡:一座小岛竟然会忽现忽隐,真是太神奇了!我们来好好看看它的神秘变化。
(一)文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小岛的神秘出现,哪些句子描写了小岛神秘消失的呢?自学课文2~4小节。
出示自学要求:
1、读:轻声读2、3、4小节。
2、划:用“——”和“~~”分别划出小岛神秘出现和消失的句子。
(二)学生交流、师随机点拨。
1、理解小岛的“神秘出现”的句子。
句子一:一周以后,这艘船在返航途中又经过这里,船员们惊奇地发现海面沸腾的地方出现了一座小岛。
要点:
1、抓住关键词“惊奇”、“一周以后”,指导读句。
2、这个海面沸腾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场面呢?播放媒体,感受这壮观的场面。教师适当解说。
3、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4、请你找出课文中描述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句子,带着你的这份感受来读一读。
忽然,船上的人们看见附近的海面水汽弥漫,波涛汹涌,海水像是沸腾了一样,还不时从海底传来隆隆的闷雷般的响声。不一会儿,一股烟柱冲天升起,随即扩散成一个蘑菇状的汽云,情景十分壮观。入夜,那片海域更是光辉闪耀,瑰丽夺目。
5、指名读,指导、评价:语速快,语气紧张,表现景象的壮观。齐读。
过渡:这幅景象十分壮观。神奇的是,一周以后,这个地方竟出现了一座小岛。更神奇的是这座小岛竟然还在不断地生长。课文哪里可以看出?
句子二:又过了一周,地质学家霍夫曼赶来考察,小岛已经高出海面20米了。不到一个月,小岛竟然长到海拔60米,周长近两公里。
要点:
1、指名读,指导读句:强调时间之短。
2、媒体演示小岛的变化。关键词:“又过了一周”、“不到一个月” “20米”、“60米”、“周长两公里”看出时间短,小岛长的速度非常快。
3、齐读句子。
齐读课文第三节。
2、理解小岛 “神秘消失”的句子。
过渡:新岛的诞生,立即引起周围国家的关注,各国纷纷宣布把该岛划归自己的版图,从而引发了一场新岛归属的激烈争论。可正在这时又发生了离奇的事——小岛失踪了!说说你找到的小岛消失的句子。
句子一:就在外交家们争论不休的时候,大自然却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新岛不翼而飞了。
要点:
1、运用说话形式理解“争论不休”。媒体划线。
2、 然而,就在外交家们争论不休的时候,大自然却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新岛不翼而飞了。出示“翼”的.字条解释,理解“不翼而飞”,文字飞离
3、齐读句子。要求:读出神秘感。
句子二:同一年底,人们再来这里,只见碧波万顷,别无他物。
要点:画面理解碧波万顷。齐读句子。
句子三:据说,1950年小岛又在海上露了一次面,随之,又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要点:
1、引读句子。(“又……又……”感受小岛忽现忽隐,很神秘)
齐读第四节。
过渡(引读句子):这个忽现忽隐的小岛真是太神秘了!
四)揭开奥秘,训练语言。
1、小岛神秘地忽现忽隐的奥秘究竟是什么呢?自由读第五节,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2、引读第五节。
3、 指名读。
4、看媒体演示帮助理解。
5、根据第五节内容和火山爆发的模拟图,用这个句式来说一说小岛忽现忽隐的奥秘。
出示句式:小岛忽现忽隐,是因为 。板书:海底火山
小结:原来格雷海姆岛是海底火山,它忽现忽隐的奥秘,是海底火山在作怪。
五)总结拓展,课堂延伸。
1、结合板书说明:课文《神秘的小岛》就是按“小岛忽现忽隐”和“海底火山爆发”两部分来介绍小岛的神秘之处与其中的奥秘所在。“神秘的小岛”只是大海给人类抛出的许许多多谜语当中的一个,这个谜语告诉我们——出示句子:大海像位幽默智慧的老人,总爱抛出一个个谜语,引逗人们去揣摩、探究。(齐读)
2、大海中还有很多令人难以捉摸的谜语,还有很多神秘古怪的景象。我们再来看看其他的大海奇景。学生观看大海神秘现象:海啸、海市蜃楼、海上龙卷风。
3、总结语:这些神秘的景象有些什么奥秘呢?我们在课后去作一番揣摩、探究吧!
《小岛》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品悟语言,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抓住“将军”的言行,体会“将军”与士兵平等的高尚品质。
3、陶冶学生热爱祖国、艰苦奋斗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将军”与士兵平等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审视课题,导入新课。
1、质疑课题
同学们,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质疑:
本文中的岛为什么称为“小岛”?(一座孤零零漂在海上的小的可怜的岛)
课文为什么以“小岛”为课题?(课文讲了一件发生在小岛上的事)
2、南海简介
南海跨越赤道进入南半球,是太平洋西部海域,海域面积约350万平方公里,约等于我国渤海、黄海、东海总面积的3倍,其中中国领海总面积约210万平方公里,为中国近海中面积、水最深的海区,平均水深1212米,深度5559米。我国南海广泛分布着252个岛、礁、沙滩,其中被称为岛的有25个。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南海的最南端,走进“小岛”,看一看在“小岛”上发生了什么事。
(板书课题:小岛)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落。
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读、讲生字词。(要求学生介绍自己学习生字词的方法)
(2)认读词语
瞒域艇矛盾哼喉咙勺搅舀
3、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交流。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指导学生自学课文。
1、自学第1自然段。
你从第1自然段捕捉了哪些信息?(小岛树少、草少、土少——环境恶劣;有军队驻守)
(板书:驻守小岛环境恶劣)
2、抓重点词句仔细研读第2—36自然段。
(1)快速浏览2—36自然段。
课文2—36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主要写了将军登上小岛视察的经过以及战士在艰苦条件下热爱小岛的思想感情)
(板书:将军登岛视察战士热爱海岛)
小组讨论交流,将军是个怎样的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将军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将军是个关心战士、不搞特殊、不给海岛添麻烦的人。)
(板书:关心战士不搞特殊不给海岛添麻烦)
关心战士——语言:“战士们有蔬菜吃吗?”
“走,去看他们吃什么!”
“我给大家分菜,每人一筷子。”
动作:将军重重地放下筷子。
将军把手中的菜倒进汤里……
把菜汤舀到战士们的.碗里。
外貌:“喉咙哽了一下”。
将军凝视着那片绿色。
心理:留宿小岛了解战士的生活
准备推广这种种菜方法,让这一带守岛部队都吃上新鲜蔬菜。
不搞特殊——“战士们吃什么我就吃什么。”
不给海岛添麻烦——自定规矩:必须返回军舰吃住。
“将军重重地放下筷子”一句中“重重”的本意是什么?文中含有什么意思?(用力很生气)
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写战士们热爱小岛的呢?
战士们从老家背土、拿蔬菜种子在小岛种菜。
那绿油油的菜地构成了一幅中国地图。
战士们为了祖国的安全而不畏艰苦。
(板书:从老家背土、拿蔬菜种子、中国版图式菜地、不畏艰苦)
追问:你是从哪里看出战士们的生活条件艰苦的?
(天气炎热;蔬菜很难生长;牙龈溃烂,嘴里起泡;一周吃一次蔬菜。)
3、默读37—38自然段
思考:
(1)为什么战士们把菜地设计成“雄鸡形”?(祖国版图的形状像雄鸡一样。战士们把菜地设计成“雄鸡形”表达了他们强烈的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将军“看到那片雄鸡形的绿色上面,一轮鲜红的太阳正在升起。”有什么象征意义?(象征祖国蒸蒸日上)
(3)说说你对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理解。(这一自然段既表达了将军为小岛战士所感动的崇敬心情,又表达了将军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及课堂小结。
1、展开联想
此时此刻,你想对“将军”和战士们说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
2、小结
战士们为保卫祖国人民的安全,日夜坚守在小小的小岛上。战士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小岛的思想感情以及将军的高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们向他们致敬!
《小岛》教学设计5
一、教材分析
《小岛》是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以“爱国情怀”为人文主题,本课讲述的是我国南海一岛礁上守岛官兵艰苦卓绝的生活和满腔的爱国情怀。
这篇课文以将军的行踪为线索,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将军登上小岛后发生的故事。文章第1自然段介绍小岛的特点,并引出岛上的战士。中间部分写将军登上小岛后的见闻,重点写了小菜园和吃饭两个场景,其中有伏笔、有照应,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写将军离开小岛时的表现,从中体会出将军对边防战士崇高的敬意。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小岛》这篇课文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学习本课前,建议教师让学生结合学习的需要有目的地查找资料,如:搜集有关南海岛屿的位置大小、气候变化、生存环境等方面的资料,使学生初步了解守岛官兵艰苦卓绝的生活和满腔的爱国情怀,进而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自主识字,并掌握理解词句的方法,能通过预习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并且也有了一定的理解课文的能力。
教学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认识生字词,不理解的词语查词典和其他工具书解决。由于这篇课文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可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整理和守岛部队生活有关的资料。
三、教学目标
1.认识“域、艇”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哼”。
2.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能用将军的口吻,讲述自己登上小岛后发生的故事。
3.结合资料和关键语句了解我国守岛部队的生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能用将军的口吻,讲述自己登上小岛后发生的故事。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阅读学习提示,导入新课
1.导入: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有这样一座小岛,它远远望去,就像一片云在天边浮着。这里树少,草少,土也很少,却驻扎着一群海军士兵。教师板书课题:小岛。
2.今天我们将走进这座小岛,去聆听一个动人的故事。下面,请大家自主阅读学习提示,勾画出本课的学习要求。
【设计意图】开课伊始,通过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熟悉学习提示,紧扣教学重点,以此为总目标,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初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
1.要求: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2.检查学生朗读情况,交流预习成果,教师相机指导。
点拨:
(1)“盾”是前鼻音,“艇、咙”是后鼻音,“炊、勺”是翘舌音。
(2)多音字“哼”在本课读“hnɡ”,表示不满意或者不相信。
【设计意图】五年级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通过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组织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和教师点拨的方式解决字词的困惑。
3.引导学生思考:请大家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4.提问:如果你就是那位登上小岛的将军,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点拨:发现菜地,产生疑惑;解开疑惑,分菜同享;心存感动,将军敬礼。
【设计意图】通过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使学生更好地梳理出将军在海岛上的经历,为讲好故事打下基础。
(三)细读课文,准备讲述
1.进入情境,体会将军的心理历程。
(1)要想用将军的口吻讲好故事,就要深入了解角色,体会将军的内心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就是登上小岛的将军,面对以下情境,你会想到什么?
①当你发现菜地时,不由得一愣,你在想……
②当你决定要留下来吃晚饭,你在想……
③当你看到炊事员端来一盘菜,你在想……
④当你看到中国地图形状的菜地时,你在想……
⑤当你听到队长的解释,你的鼻子发酸,你在想……
……
(2)以将军的口吻讲述自己的所见所想,可以联系上下文,通过将军的动作、神态进行角色代入,思考:将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神态和动作?为什么会用这样的语气?为什么会说这样的话?
(3)小组讨论: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如果你就是这位将军,面对以上情景,你会想到些什么?
(4)展示交流: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选派一名成员,任选一个情境,以将军的身份讲一讲他登岛的所见所想。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代入的方法讲述,学生可以更多、更直接地与文本对话,这样能更深入地体会到将军的心理历程。教师适时的引导和点拨,创设情景,能打开学生的思路,起到拨云见日的效果。
2.结合资料,加深认识。
(1)学习课文第三部分。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提问:在我国广阔的'海岸线上,有许多这样的海岛,上面驻守着无数像这个小岛上的士兵一样的海防战士,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呢?他们的使命是什么呢?
(2)组织全班同学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教师相机补充有关海岛的视频。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补充、感情朗读,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战士们艰苦奋斗的精神,关爱长者的言行,热爱祖国的情怀等多方面感悟。
(四)互助合作,讲好故事
1.再读学习提示,思考:用将军的口吻讲这个故事,应该注意些什么?
点拨:
(1)第一人称来讲述;抓住主要情节。
(2)给人物配上相应的动作和神态。如:讲述“将军重重地放下筷子,起身”时,可以边讲边做相应的动作;讲述“将军白了他一眼”时,可配上眼神表现出来,会为表现人物的形象增色不少。
(3)还可以抓关键词,揣摩人物语气。如例句中“喉咙哽了一下”的“哽”字,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哽”的含义和原因,以此来揣摩将军此时说话的语气、语调。
2.全班展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讲述,教师及学生评价、鼓励。
3.提问:将军为什么要面向小岛行军礼?
点拨:将军对战士们崇高的敬意,进一步体会到战士们艰苦奋斗的精神,热爱祖国的情怀。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评价、交流,使学生能用将军的口吻讲好故事,真正领悟将军军礼的含义,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完成本课学习提示中的要求。
七、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板书呈现文章脉络、教学重点及要求,借助板书能帮助学生较好的完成教学重点,使其进一步对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有更深的认识和情感的升华。
八、作业建议
用将军的口吻,把将军登上小岛后发生的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听。
【设计意图】通过讲故事给家人听,使学生巩固本课的知识点,进一步体会我国守岛官兵艰苦卓绝的生活和满腔的爱国情怀。
【《小岛》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20
《彩球的设计》教学设计04-07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4-27
推敲教学设计12-27
礼物教学设计12-19
《迟到》教学设计12-22
《匆匆》教学设计11-29
爬山教学设计01-29
篮球教学设计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