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五年级白杨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白杨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五年级白杨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边境战士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3、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
4、学会本科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教学重点】
了解白杨树的特点,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爸爸”介绍白杨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
板书课题:
白杨
1、谁见过白杨?说说白杨是什么样的?
2、微机出示“资料部分”,认识白杨。
二、检查预习
1、微机出示“字词学习”,学习生字词。
2、指名读课文,指导生字的读音。
3、指导读描写“大戈壁”、“白杨”的话和爸爸谈论白杨的话。
三、讲读课文
1、讲读第一段:
⑴ 默读课文想想这一段主要些什么?
⑵ 讨论解答弄懂环境和气候的恶劣,点击:
理解词语:
戈壁、清晰、浑黄一体。
2、理解2~3自然段:
⑴ 指名朗读2~3自然段。
⑵ 微机出示白杨树的.画面理解“高大挺秀”。
⑶ 读了这一段后你有什么感受?
(喜爱、崇敬)
3、理解4~12自然段:
⑴ 分角色朗读课文。
⑵ 讨论:
白杨树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⑶ “一位旅客”指谁?说说“爸爸的神态有什么变化?
(望着──出神──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 来──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微笑消失色变得严肃起来。)
⑷ 理解爸爸说的话表达了什么心愿?
① 默读13~15自然段。
② 说说爸爸的话表达了什么心愿?
(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希望自己的子女在边疆落户、学好本领长大建设边疆。)
4、讲读第16自然段:
⑴ 齐读课文。
⑵ 说说爸爸沉思什么?
⑶ “一课高大的白杨树”和“一棵小树”各比喻什么?为什么嘴角又露出一丝微笑?
四、作业
朗读课文,尝试给课文分段。总结段意。
第二课时
一、默读课文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1、自由度课文分段。
2、讨论分段情况,概括段意:
一段:(1~3)列车在大戈壁上运行。
二段:(4~12)爸爸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特点。
三段:(13~15)爸爸在表白自己的心。
四段:(16)孩子们会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
3、讨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1、浏览课文,概括中心。
2、讨论确定中心。
三、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1、同位讨论。
2、集体讨论订正。
四、指导书写生字
1、指导书写生字。
2、学生练习写生字和课后词。
五、作业
默写生字感情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指导背诵13~16自然段
1、指导分段背诵。
2、借每段开头一句话背诵。
3、同位互相检查背诵。
二、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以下各题:
1、辫字组词。
2、找反义词。
3、判断句意。
4、选词填空。
三、总结学法,巩固中心思想
四、作业
1、背诵课文13~16自然段。
2、朗读《在希望的田野上》。
【板书设计】
高 直
白杨 高大挺秀 生长范围广 借物
生命力强 |
爸爸 表白心愿 扎根边疆 |
建设边疆 喻人
教育子女
五年级白杨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现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二、教材分析
《白杨》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了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结合本单元“走进西部”的主题,本篇课文,一是要激发学生对献身于西部的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二是要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能力。
三、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以遵循三个原则为指导思想来设计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
一是以“三为主”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语言文字为主线;二是直观性原则。充分利用直观形象,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三是文道统一原则。在学习课文时,教育学生学习边疆者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增强其爱国主义情感。
在这样的前提下,本课的教法我主要运用诱思探究法和引疑推导法。从整体着眼,以疑为主线,读思结合,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新知,培养创新能力。
本节课中,教法学法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情景教学法。采用各种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朗读品悟法。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和研读理解课文的内容。
(三)、合作交流法。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学生们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合作、交流,完成本课学习目标。
四、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师:今天我么一起学习袁鹰的散文佳作《白杨》,我们先看一段视频,视频看完之后,谁能最先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谁就会被老师聘请为本节课的“教学小助手”。同学们有没有信心? 播放视频《小白杨》
师:听过这首歌吗?谁知道这首歌的`名字?
生:《小白杨》
师:这首歌是歌唱谁的?
生:边防战士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通过画面(观察很认真)
通过歌词(很会学习)
请两位做小助手,让小助手到台前宣读他的任务。
一组:选出朗读最好的同学。评判标准是能做到声情并茂
二组:选出思维最活跃的同学。评判标准是回答的问题最有自己的见解
教学结束后,评选出结果,并代表老师把礼品赠给这位同学。 师总结引出课题 :歌曲《小白杨》是一首以白杨树作喻、赞誉中国边防军人的歌曲。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课文《白杨》又是写了什么内容?又是歌颂谁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的读课文,并做好批注。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本文中的过渡句——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树,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以此为轴,前面介绍白杨树,后面爸爸表白自己的心。)
二、 品读,理解白杨品格特征。
师:学生读1——12段,找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的句子并分析。 第一句: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让学生反复读第一个句子,看看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点拨:突出“直”,并从文中找出体现直的四字词语“高大挺秀” (板书)
高大挺秀什么意思:高大:又高又大 挺:挺拔;秀:俊秀。总体意思:高大挺拔而又俊秀。(运用组词法)
第二句: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师:“哪儿”在本文中是什么地方?
教师点拨:先让学生描绘心目中的戈壁滩,再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白杨树的特点:
你还知道有哪些像戈壁滩一样荒凉的地方(沙漠、荒地、青藏高原) 总结出白杨树的特点:生命力强(板书)
第三句话: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改变句式进行练习,加深学生的理解。
学生诵读体会含义:这句话赞扬了白杨树什么特点?坚强不屈(板书)
你想对白杨说什么?
生:
师过渡:爸爸不仅仅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还表白着自己的心,爸爸的心孩子们知道吗?
三、悟读,领会爸爸的心愿,由物及人。
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板书:画上一颗心的图案)孩子们现在知不知道,你从哪里知道?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启发学生不
知道什么: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去工作。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年小学,将来在念中学” 启发学生不知道什么: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做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启发学生不知道什么: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爸爸为什么把他们带到艰苦的地方去呢?
板书: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4、师小结:他们不知道,你们知道吗?小组讨论(出示课件) 要求讨论后用一句话写下来。
孩子们并不理解爸爸的心愿,那么爸爸的心愿能实现吗? 师:爸爸的心愿能实现吗?你们从哪里知道的?
(课文结尾)那是因为??
“大树”指的是爸爸,小树指的是孩子,
从“正迎着风沙成长”你读懂了什么?
师:这里的小白杨一定会像爸爸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建设边疆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在建设者中流传着一句话: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边疆建设者像白杨树一样,边疆需要他们,他们无怨无悔的在这里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爸爸赞美白杨树,实际也是在赞美千千万万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工作者。(出示图片)同学们,你们觉得边疆建设者身上闪烁着一种什么精神?(无私奉献)
师问: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借物喻人”)我们播放的歌曲《小白杨》以白杨树作喻、赞誉中国边防军人,这篇课文以白杨树作喻、赞誉了边疆建设者。课下同学们阅读茅盾的《白杨礼赞》,看看这篇文章又是歌颂谁的?
出示选自《白杨礼赞》中的一段话,并推荐学生课下阅读《白杨礼赞》
五、总结课文,激发情感,教育学生。
同学们,在那里的两棵“小白杨”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一定会茁壮成长。老师也相信,我们教室里的几十棵“小白杨”也会茁壮成长,成为有用之材,到祖国需要你们的地方去,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 同学们有没有信心?(结束)
推荐阅读矛盾的《白杨礼赞》
附板书设计:
高大挺秀
白杨 生命力强 爸爸的心 坚强不屈教学反思:
1、《白杨》是一篇有优美的散文。在教学中,我依托文本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的前半部分运用朗读法,引导学生反复的朗读,从读中品悟白杨树的特点。没有像一般老师那样,先让学生去说,老师去讲,最后齐读,我觉得这样的朗读是无效的。教学的后半部分,我采用揣摩和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明白爸
爸的心愿,并通过出示图片,很自然的学生就能知道建设者身上所闪烁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2、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教学小助手”这一环节,通过歌曲《小白杨》视频,选出有自己学习方法的同学,并让这两位学生各自的任务,评选出朗读最好的和回答问题最好的同学,而这两个评选标准就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标准,在教学结束时,两位小助手代表老师为选出的同学颁发奖品,这一环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有了学习的标准。
五年级白杨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方法与能力】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情感与思想】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重、难点突破】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了题目,你们知道课文写的是一篇什么的文章吗?
提示:由于学生已经预习,可能或者认为是状物的课文,或者认为是写人的文章,向学生说明这是一篇“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文章,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然后引导学生从“物与人”和“物与志”两个方面来学习课文。
二、课文的哪些自然段是写“白杨”的`?白杨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段落,注意从环境、外形特点抓住相关语句来加以理解。
三、课文的哪些内容是“言志”与“喻人”的?你体会到了作者是在用“白杨”比喻什么样的人?用白杨的特点寄托什么样的志向?
五年级白杨教学设计4
一、教学理念
《白杨》一课表达的屯垦戍边时期,建设者远离家乡,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主题。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距离,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结合课文特点和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淡化人文主题,依据文字落实训练,主要渗透一下理念:
1.创设情景。
通过文字背景资料、视频资料,为学生创设情景,使学生对课文的故事背景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为学生理解内容提供帮助。
2.落实训练。
《白杨》一课由于内容的思想情感特点,教学往往容易只重视文本内容的理解,把对建设者崇高精神的歌颂当作文章的落脚点,从而忽视了文本的工具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必须从语文实践中得来。因此,在处理文本时,我力求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突出工具性,找准文章中学生语言训练的生发点,让学生从清新流畅的文字中,学习语言表达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运用文中的语言现象。“从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还……总是……”写一小段意思连贯的话。
3.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句话。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句话。
难点:运用文中的言语现象“……哪儿……哪儿……”或“不管……不管……还……总是……”写一小段意思连贯的话。
四、教学过程
(一)走进西部,了解白杨
同学们,你们了解我们祖国的西部吗?(课件出示西部范围图。)图中用彩色标出的部分就是我国的西部。本课提到的新疆就在这里。
我国西部地区疆域辽阔,人口稀少,由于气候条件比较恶劣及社会历史等原因,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作者笔下的西部那时一片荒凉。(课件出示西部戈壁图。)虽然戈壁环境条件这么恶劣,却有一种树生长在这里,你知道这是什么树吗?(课件出示白杨图。)看了这种树,你有什么要说的?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白杨,走进白杨。
【设计意图】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伊始,通过谈话和课件出示图片将学生带入情境,从而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和欲望,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获得阅读的体验,这样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惬意,教学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二)初读课文,感知白杨
师:我们打开书,先大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
师:出示词语:
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
1.指名读。
2.全班一起读。
3.重点指导:“戈”字别忘了写一撇;“疆”别忘了“弓”下有个“土”。
师:选择几个默写的词语,说一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设计意图】虽说五年级学生早已经具备自学字词的能力,但对于某些难认难写、容易混淆、不易理解的字词进行指导也不可忽视。字词的疏通为课文的理解扫清了障碍。结合重点词语概括文本内容,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也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了故事大意。
(三)再读课文,品读白杨
师:在父亲眼中,白杨的特点是怎么样的呢?请找到相关的句子画出来。学生默读课文,画有关句子。
出示: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很快地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设计意图】找准切入点,阅读则事半功倍。文中的爸爸说的话是重点所在,也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的侧重点。抓住它,既调动了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又为学生很好体会白杨树的特点和内在品质做好了铺垫。
师:(板书:高大挺秀)这个特点,我们可以在哪里感受到?找一找有关的句子,自己读一读。
师:白杨树高大挺拔,那作者为什么却用“高大挺秀”赞美它呢?出示课件戈壁中的白杨。让我们再来看看白杨,你对白杨有什么新的了解?
生自由读。
师:默读1~3自然段,勾画出重点词句体会一下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的,作者实在是用词准确。“高大挺秀”来形容戈壁摊上的白杨是最合适不过了。让我们把这种“浑黄一片”和“高大挺秀”的对比读出作者、爸爸对白杨的喜爱。
师:在爸爸的眼中白杨还有什么特点呢?
联系上下文,理解体会词语“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
1.从“哪儿……哪儿……”你体会到什么?
2.大家想象一下,白杨树还可能生长在哪儿?
请完成练习: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需要它,它就在( )很快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3.按学生的.反馈进行小结并师生接读。
遮天蔽日的风沙来了……
滔滔不绝的洪水来了……
持续数月的干旱来了……
拳头大的冰雹来了……
师小结:的确,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不管是山区还是戈壁,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是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是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4.白杨树是坚强的,不怕任何自然灾害。那么白杨树会遇到哪些自然灾害呢?展开想象试着完成以下练习:
(遮天蔽日的风沙)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 )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5.情景朗读爸爸的话。老师示范读,学生挑战读,齐读。
【设计意图】填空练习,别出心裁。抓住文本提供的想象空间,精心创造情境,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在结合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有效拓展,调动学生创造的欲望,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的理解,又进行句式的训练,让学生体会到创作的乐趣。
师:你能不能用“哪儿……哪儿……”或“不管……不管……还……总是……”连起来说几句话?
师:爸爸仅仅是介绍白杨树吗?不,他还在表白自己的心。请大家再次读读,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理解爸爸要表白的心是本课的难点。学生理解了爸爸对白杨树介绍的话,对爸爸所要表白的心,就不难理解了。这样,既让学生理解了文本,也为下节课介绍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做好了铺垫。
(四)再次朗读,立起“白杨”
师:通过学习,同学们对白杨肯定有了更深的了解,你能说说吗?
师:课文只是告诉我们白杨的特点吗?透过白杨的特点,父亲想告诉我们什么,我们下节课继续进行探讨。
【设计意图】说说学生心中的白杨,让白杨在学生心中立起来,同时这时的质疑,引发学生思考,由文本内容引向语言特点,为下节课做好了铺垫。
五、教学反思
朗读:层层推进
教学中总共安排了三个层次的朗读。第一,初读课文,感知白杨;第二,再读课文,品读白杨;第三,再次朗读,立起“白杨”。三个层次的读书,是在理解逐步走向深入的基础上安排的。这样学生在反复不断地增加情感体验内涵的体验下朗读课文,自然而然会熟读成诵了。很多课后练习中安排了“抄写你喜欢的句子、背诵你喜欢的句子。”我想,这样的练习,需要我们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经典的语言──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能称得上是经典的语言,引导学生体会其精妙所在,喜欢所表达的内容,喜欢这样的表达方式,这样便会对语言学习和积累产生兴趣。
语言:扣住关键
阅读教学在追求语言形式和内容学习的辩证统一。如何统一,本节课在做有效的尝试:抓住关键的、经典的语言形式──词句段落,体会这些语言形式表达了怎样的内容,这样的语言形式表达出了怎样独特的、其他写法不能表达出来的内容特点、情感和思想。既促进对内容的理解,又引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深入品味赏析语言、读诵语言,将经典的语言与内容一起内化于心。
五年级白杨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戈壁、清晰、浑黄一体”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读课题
通过,营造学习氛围,引入学习课文
师:同学们,我们来欣赏一段画面:茫茫的大戈壁,铁路沿线是成排整齐的白杨,高大挺秀,粗壮茂盛。大家知道它们是什么树吗?(板书:白杨)谈谈自己对白杨的初步印象,感知白杨的形象美。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学课文:自由大声地读课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想一想,本文围绕白杨讲了一件什么事?画出文中直接描写和谈论白杨的句子。
2.检查词语: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
3.默读课文1-3自然段,画出词句体会白杨的生长环境,指名说。(板书:没有……没有……没有……)
过渡:茫茫的大戈壁,简直就是生命的禁区,然而却有一点绿色,那就是高大挺秀的白杨。
三、品读课文,抓住重点
本文中爸爸是如何介绍白杨的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用笔画出爸爸是介绍白杨的话。指名回答。
(出示: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学生自由品读后与同学交流,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通过读读议议,悟出白杨树的品格:高大挺秀,生命力顽强。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个性朗读这段话。师:同学们,读这句话的时候你最想强调哪个词语?为什么?(板书:“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
[出示: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需要它,它就在( )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师: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白杨树还会在哪儿生长呢?填入( ),读给大家听。]
教师引读,领悟白杨的精神美。
漫天的风沙吹打着,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冰冷的雨雪覆盖着,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长时的干旱炙烤着,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肆虐的洪水浸泡着,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四、研读课文,体会内涵
(出示: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研读“自己的心”,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借白杨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即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观看视频《***生产建设兵团》,了解当时的艰苦生活和劳动环境,深切感受建设者为开发西部,保卫祖国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贡献。
感情朗读:当我们体会到爸爸的感人情怀和良苦用心,当我们重温老一辈边疆建设者的豪情壮志,你会怎样读这句话呢?
爸爸在表白自己的心,孩子们不能理解。这使爸爸陷入了沉思。爸爸在沉思什么呢?又为什么微笑呢?请大家读读课文14--16自然段,用心想一想。
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出示: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5.升华情感
师: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成为了建设边疆的中坚力量。如今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示:《美丽繁荣的***》)如今,昔日的孩子已经为人父,为人母了,他们早已明白了当年爸爸的心,早已读懂了白杨。他们现在会说什么呢?
(出示:爸爸,我们读懂了白杨,读懂了你的心,_________________。)
写完后指名说。
五、回复全文,总结提升
归纳中心思想: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感情朗读,使人物形象鲜活起来
小练笔: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夸一夸像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推荐阅读
阅读链接诗歌《帐篷》。
对比阅读《白杨》和《白杨礼赞》,激发学生学习《白杨》的兴趣。
六、作业
1.抄写本课生词。
2.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五年级白杨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依据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结合上下文和具体语境,通过联想理解句子的言外之意。
2体会“从来、哪儿、就”等虚词带动全文的作用及“不管……还是……总是……、那么……那么……、不……也不……”等关联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进而体会白杨的特点。
3结合上下文、文章历史背景、当时当地情况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走进爸爸的内心。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忆课文主要内容。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读过《白杨》这一课,那么现在呢我们回忆一下,《白杨》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怎样的一件事呢?
生1:
生2:
师:父亲和孩子们在去xxx的路上议论白杨树的特点(板书:议论——白杨树)
设计意图: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是高段教学中经常出现的教学环节。我在第一课时已经进行了训练,在这主要是让学生回忆文章内容同时能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达。
二、进行父子认识对比,体会关键语言形式的表达效果,深入体会白杨特点。
师:那么在父亲和孩子们的眼中,白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打开书,读一读文章写孩子眼中白杨特点的句子,再读读父亲眼中白杨特点的句子。勾画一下。
师:(教师课件出示写孩子眼中白杨特点的句子和父亲眼中白杨特点的句子)我们看,你们勾画的句子和老师勾画的一样吗?这些句子谁勾出来了?
首先读读作者写孩子们眼中白杨的句子。
师:“那是大伞?哪有这么大的一伞?”这也不是写白杨树哇?怎么老师把这句话也出来了?
生:老师,这是写白杨树。写白杨树白杨树高大挺直的特点。
师:白杨树高大的特点。作者用了什么方式?
生:比喻。
师:打比方的方式,它强调了白杨树怎么样?
生:高大的特点,还强调了非常“直”的特点。因为妹妹分辨说“你看它多直”,是想说它是大伞,因此,“大伞”也强调了白杨树“直”的特点。
师:非常高大,是吧?同意吗?
生(齐答):同意。
师:你们真会读书,能够结合上下文来理解打比方的句子所写出的事物的特点。那么我们用几个字来概括孩子们眼中白杨树的特点,哪几个字?
生:
师:高、大、直,好,老师把它写在这儿,这是孩子们眼中白杨的特点。(板书高大直)
设计意图:
体会比喻这种修辞对表达事物特征的作用。
师:那么我们再来看父亲眼中白杨的特点,一起把父亲眼中白杨特点的句子读一读。
生:齐读课文第12自然段父亲的话。【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父亲眼中的白杨与孩子眼中的白杨相同点在哪?不同点又是什么?
相同点:
生:(齐答)直
师:那么它们不同点是什么?
生:坚强、不软弱、不动摇。
师:那么我们先把它写在这儿,(教师板书坚强不软弱不动摇)父亲是不是在表达这样的意思呢?我们再来看看这段话。(课件再次出示父亲赞美白杨树的语句,将句中的“从来、哪儿、就、哪儿、不管……还是……总是……、那么……那么……、不……也不……”用红色突出。)我们先读读这段话的第一句:“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生齐读)
老师把其中的几个词变成了红色,我们先看“哪儿”什么意思?你们自己把这句话读一读,想一想。
生:任何地方。
师:任何地方,同意吗?
生:(齐答)同意。
师:好哇,那就是说把这句话换成你的话。
生:白杨树在任何地方都能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师:任何地方需要它,它就能很快地生根发芽,是不是?好,那么我们接着看下文,我能不能这样改一改这个句子“不管是肥沃的土地还是贫瘠的土地,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白杨树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学生:不行
师:为什么
(学生会发现作者所说的都是恶劣的天气,只有这样才更能体现出白杨树的特点)
师:那么作者描写的白杨树是生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吗?你从哪看出来的?(引导学生回顾第一自然段的环境描写)
师:是大风曼舞,浑黄一片,那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作者想说的这个“哪儿”还是任何地方吗?它强调的是什么呀?
生:(顿悟,齐答)任何恶劣的地方!
师:你们结合上下文是不是读出了这个意思呀?
生:是。设计意图:抓住关键字“哪儿”,使学生能够联系上下文,并体会关键词语能带动全文的作用,从而对白杨树的特点有了更深的理解。
师:那么我们从父亲对白杨的介绍,能够看出父亲对白杨树态度怎么样?
生:赞美。
生:(齐答)敬佩。
师:好,那么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把父亲对白杨树怎样的感情都读出来。
师:好下面,自己练一练看能不能读出敬佩和赞美的感情,开始。(学生练习感情朗读)
生1:感情朗读。
师:好,你们听赞美和敬佩来了吗?她有哇,你听出哪儿读出来了吗?
生2:
师:她怎么读的?你学学。
生2:学着生1读了“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突出了“从来”。
师:还有吗?
生2:”
生3:再次感情朗读。
师:读出来了吗?
生:(齐答)读出来了。
师:我们一起来读出我们对白杨树的敬佩和赞美来读(学生齐读)设计意图: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同时要注意让学生的朗读真正有所改变,可以让听的同学说感受,这也是倾听的训练。
师:好,下面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孩子们眼中白杨树都有哪些特点?高、大、直,这都是孩子们眼中白杨树外在的特点,父亲眼中与孩子们眼中的不同点在于哪儿?
生:(齐答)内在。
师:你看,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是谁才有的?
生:(齐答)人。
师:人才有的特点,是不是?而作者又把人的特点赋予在了谁的身上啊?
生:(齐答)白杨树。
师:对呀!这是什么修辞?
生:拟人句
师:白杨树像人一样具有这样的坚强品格,值不值得敬佩?值得。
师:值不值得赞美。
生:(齐答)值得。
师:好,让我们再一次一起来读父亲的这段话。注意,努力表达出你对白杨树的敬佩和赞美,好不好?
读设计意图:体会拟人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再次朗读,体会感情。
三、借助整体联系,揣摩父亲的内心世界,深入领会文本主旨。
师:好,孩子们眼中的白杨树是树,而父亲眼中的白杨树是表白着自己的心,他在表白着自己什么样的内心世界呢?好,我们来看一段资料,看看父亲是干什么的?我找同学把这段资料读一读。课件出示xxx省厂建设兵团的相关材料,指名一生读资料。资料原文:1949年9月25日
xxx和平解放,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进驻xxx各地区。1949年12月25日
中央军委发布《关于1950年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工作的指示》,决心在全军立即开展大生产运动,从根本上解决部队粮饷问题。1950年1月21日
军区发布命令:“全体军人,一律参加劳动生产,不得有任何人站在劳动生产之外”,“全疆部队除担任祖国边防警卫和城市卫戍勤务外,必须发动11万人到开垦种地的农业生产战线上去”。)
师:这是解放以后我们国家为了保卫边僵、发展边疆,我们从这个数字上看啊,一开始是1950年是11万人,到了60年末已经达到了多少?
生:(齐答)72.41万人。
师:到xxx建设的人陆续地、源源不断地、一批又一批地到那里去。而那里是怎样的环境呢?刚才我们已经从这个第一自然段看出来了,(教师再次将课件切换到荒芜的戈壁滩的四幅图片哪一张,逐一指着图片)这是干旱的,这是荒芜的,这呢?xxx待开垦的土地,看看这儿,这是我们第一自然段描绘的景色,什么景色呀?
生:(齐答)浑黄一体。
师:浑黄一体,连天和地的界限都不是那么清晰。而一批又一批地边疆战士、支边青年、知识分子,还有复员转业军人就是到了xxx,到了当时这样的地方去开垦,区建设了。
出示当年兵团建设场景的5幅图片这些珍贵的照片,是当年边疆建设者在搞建的场景。大家看一看,建设者们当时是怎样的工作。(指第一幅图:大批的建设者陆续到来,人们在列队欢迎)这幅图我们可以看出了什么?
生:又有大批的建设者到来了,人们在列队欢迎。
师:(指第二幅图、第三幅图)这是在干什么?
(生:挖渠)。
这是一个塑像,塑像表现的是怎样的情形?
(生:人拉犁耕种。)
师指第四幅图这是在干什么?
(生齐答:挑土!)
师:再看这第五幅图(兵团家属驻地,人们在帐篷外面,拖家带口的情形),看出来了吗?这是当时的xxx建设者在驻地,住的是什么?
生:是帐篷。
师:除了住的是帐篷以外,你还看出什么呀?大人、还有
生:(齐答)孩子。
生:全家人拖家带口都在xxx,在建设着。(教师课件出示如今的兵团建设基地图片)
师:是啊,当年的xxx建设者们,拖家带口,靠着双手和肩膀,长期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建设着祖国的边疆。我们来看一下,当经过了多少年以后,人们建设的xxx,现在的xxx的环境怎么样?景色怎么样?(课件出示现在兵团驻地和农垦区景色照片)
生:(齐答)非常美丽。
师:非常美丽,文中的父亲就是当时的一位建设者。那么他当时的内心是想把xxx建设得什么样呢?
生:把xxx建设的美景如画!
师:是啊,这样的景色是当时父亲那样的建设者心中美好的愿望,美好的理想。而这样的理想已经怎么样?
生:(齐答)实现了。
师:好,现在我们回到课文中,我们来思考一下,父亲当时的内心又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来看课文。课件出示课文最后一段,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父亲的内心
【原文: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我找同学来把这段话读一读。
师:好,父亲想表达一种怎样的内心呢?
师:你们有不同意见吗?有吗?没有,同意他的说法吗?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齐答)同意。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这个意思呀?
生:突然从他的嘴角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在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师:你们自己再读读,看看实际上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自由读这段话。)
师:同学们,父亲的眼中大白杨是谁?小白杨呢?(提示学过的小苗与大树)
师: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说明小白杨已经怎么样?
生:(齐答)扎根xxx。
生:扎根恶劣的环境中了。
师:是啊,孩子们成长起来了。在xxx扎了根,成长起来了!
师:是啊,父亲看到这样的情形,怎能不开心的微笑呢。但是,在一开始为什么陷入了沉思啊?
师:想孩子的什么?充满担忧吗?为什么?我们再联系前文
体会虚词“也”得表达效果。
师:你们看课文:为啥说妈妈“也”在xxx工作?,要做几天几夜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生:这样才能更加强调那个“也”字。
师:强调这个“也”字干什么?是“也”字在强调妈妈也在xxx工作。那么想如果你的父亲在xxx工作,你最希望什么呀?
师:妈妈能在你身边,但妈妈也在xxx工作,你心眼里是什么样的?乐意吗?
师:你说他们这俩孩子就非常乐意吗?
师:是啊,也不乐意。往下读,要坐几天几夜火车,你们有坐过这样的车吗?坐过几天几夜吗?舒服吗?
师:然后还要做几天汽车。你说,心情是什么样的?烦躁不烦躁?
师:这种烦躁的表现,你说孩子们会不会传递出来呀?会不会呀?
师:而父亲要把孩子们带到那儿干什么?
师:父亲希望他们长大建设xxx,但是现在内心在想什么呀?谁想说就说。
师:哦,这是感到欣慰,但是说父亲沉思的时候是感到欣慰吗?
师:是啊,他感到困惑,能适应吗?能够扎根吗?他头脑里有一些个困惑,是不是?但是他看到小白杨,于是他内心就怎么样?就敞亮了,高兴了。好我们把父亲内心态度的变化读出来,读生:学生练读最后一段。
教师范读。学生读。
师:其实,父亲已经把白杨树看成了自己的化身,那么我们再读这段话的时候,除了读出对白杨的尊敬和赞叹以外,还要读出自己也是具有像白杨一样品格的建设者的一份自豪,是不是?那么让我们带着自豪的感情一起来读这段话,注意把老师丢得那句话加进去,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读师生共读父亲介绍白杨树特点的一段话。
师:作者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树,实际上在写父亲,在写像父亲这样的边疆建设者。
师:让我们再读一遍,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五年级白杨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认识1个生字,会写5个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情感,教育学生热爱西部,为建设西部贡献力量。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板书:白杨并画小白杨)
课前交流:你在哪里见过白杨树吗?白杨树有什么特点呢?
有一位作家是这样评价白杨树的:(课件)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作家为什么赞美白杨树,他只是赞美白杨树吗?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来到五十年前一列西去的列车上,跟作家袁鹰一起,去感受白杨树的不平凡。
一、初识白杨
提出问题:请注意屏幕,文中的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是怎样的?它又长的怎样呢?(放课件)
(环境恶劣,可是在这恶劣的环境中,白杨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长的高、大、挺、秀。(板书)
二、理解白杨
同学们刚才看的很入迷,列车上的人看得怎样呢?现在,就请同学们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的读一遍文章,看看爸爸又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呢?
(生自由读)
爸爸又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呢?
(出示课件:爸爸的话)
默读,你喜欢哪一句,从中体会到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生自由谈)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本性正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1、究竟“哪儿”会需要白杨呢?
2、你能按照这个句式说一说吗?
______需要它,它就在______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3、这句话可以看出白杨的什么特点?(生命力强。)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风沙、雨雪、干旱、洪水”说明环境恶劣。
2、从“不管……不管……总是……”感受到什么?
3、这句话看出白杨有怎样的品质?(坚强不屈。)
(白杨本性正直,生命力强,坚强不屈。在舒适的环境中它能生长,在恶劣的环境中它照样能长的高大挺秀。哪里需要它,它就出现在哪里,不怕风霜雨雪,不怕严寒酷暑。不管环境怎样的恶劣,都能绽放生命的光彩。)
4、你敬佩白杨吗?你能通过朗读表达你的敬佩吗?
指导学生朗读(一生读——师范读——生再读———齐声读)
5、让我们把文中的“它”换成“您”,来直接赞美白杨吧!
三、领会心愿,明晰形象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爸爸的心是一颗怎样的心呢?
爸爸妈妈很早就来到了新疆,他们有文化,有知识,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他们舍弃了舒适的生活,来到了这荒凉的戈壁滩上开始创业。
请同学们默读下面的三个自然段,你能读懂爸爸的心吗?
1、他们全家都到新疆来,他们准备干什么?
2、新疆很偏远,环境很恶劣,他们就不怕吗?
因为他们有高尚的情怀,有奉献精神;因为他们生命力强,有奉献的本领;因为他们坚强不屈,不怕这里环境恶劣。祖国的边疆需要他们。他们就来到了这里)
你明白爸爸的身份了吗?(爸爸是支援新疆的建设者。)
你明白爸爸的心愿了吗?(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献身边疆)。
请同学们拿起课本,读一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的`哪一段?再品味一下爸爸的话。
(生读)
爸爸为什么要赞美白杨呢?赞美白杨就是赞美了谁?你从那里看出来的。
(课件出示,火车鸣笛)
对呀,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的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这句话是写的树吗?(写的人,写的是像爸爸一样的许许多多的支援边疆的建设者们。)
在我们祖国的边疆,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建设者,他们抛弃了舒适的生活,来到了这个荒凉的地方,默默奉献着他们的青春年华,这一切,都是为了祖国母亲的微笑,都是为了大地的丰收。
同学们,再读一读爸爸话吧!。你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
3、爸爸又陷入沉思,爸爸会想些什么呢?(生自由谈)
师:也许他在憧憬着新疆美好的明天,也许他在想,为了建设祖国边疆做出奉献,我无怨无悔;也许他还有点儿担心,孩子会适应这里的一切吗?
爸爸又露出了微笑,他为什么笑?在爸爸的微笑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也许他在想,我的孩子一定会像白杨一样,茁壮成长成一棵高大挺秀的白杨树。看到孩子的成长,也就看到了新疆美好的未来。)
“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的是谁呢?是老一辈的建设者。
“几棵小树”指正在成长的边疆建设的新一代。
从“一棵”和“几棵”的对比中,你可以想到什么呢?
(老一辈建设者的奉献精神深深影响了自己的子女,在他们的影响和感召下,年轻一代的心田上才播下了奉献的种子。为了边疆的建设事业,他们不但奉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也奉献了自己的儿女。)
五十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小白杨已经长成了大白杨。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建设者的努力,现在的新疆的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去看一看他们的成就吧!
四、情感升华
1、(课件展示昔日荒滩——今日新疆——建设者风采。)
是他们,撑起了祖国建设的大厦;是他们,不讲条件,不怕艰苦;是他们,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这就是建设者的风采,这就是白杨精神。)
作者正式通过赞美白杨,赞美了千千万万的边疆建设者和千千万万的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人们。(板书:借物喻人)
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对文中的爸爸和孩子说点什么呢?
同学们,祖国需要你们,祖国的大西北需要你们,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好本领,像高大挺秀的白杨树一样,为开发、建设祖国的大西北贡献自己的力量。
有了你的付出,祖国的大西北一定会更美丽。
五、作业
1、利用课外时间查阅资料、收看电视,了解西部大开发。
2、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一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六、板书设计:
19白杨(借物喻人)
树人
本性正直扎根边疆
生命力强建设边疆
坚强不屈献身边疆
【五年级白杨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白杨》教学设计05-09
《白杨》教学反思04-09
白杨教学反思04-09
小学五年级美术教学设计08-16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05-28
五年级垃圾分类教学设计 04-04
五年级慈母情深教学设计03-24
《白杨》说课稿01-17
鲁迅《风筝》教学设计-教学设计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