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强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压强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压强教学设计1
1新设计
本节课在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单位、通过实验操作的方法加深理解。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观察法、探讨法、实验法,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能力.
2教学目标
1.能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关系
2.能描述压强概念的建立过程,能熟练写出压强公共、单位,并能有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会应用压强公式分析增大或减少压强的具体方法,并能解释与压强有关的物理现象。
3学情分析
我们学校是第一年招生,学生都来自农村,基础差,能力不强,学习信心不足,但他们好奇、好动、好胜,思维活跃,兴趣深厚,在教学中多鼓励、多引导、多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在实验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4重点难点
1.重点是对压强概念的理解及其应用。
2.难点是正确区分压力与重力的关系。
5教学过程
5.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
【导入】
一、情境导入
情境导入:
观察媒体图片,一只小小的蝉能牢牢地爬在树枝上任凭风吹雨打,它有多大的力?一只骆驼那么高大,再驼上重物在松软的沙漠中自如行走而没陷入沙中这是为什么呢?引入课题并板书
新课探究
活动2
【讲授】
二、新课探究
〈一〉、压力
1、展示媒体图片:
〈1〉、水杯对水平桌面的压力
〈2〉、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3〉、按图钉时钉对墙的压力
2通过分析,总结:
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方向:与受力面积垂直,并指向其内部
大小:有时与重力相等,有时不等
〈二〉、压强
1.展示图片,并让学生自己动手体验
〈1〉.压力的大小
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谁有关
〈2.〉受力面积的大小
2.实验探究:播放媒体资源“压力的`作用效果实验”老师演示
〈1〉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2〉实验结论:
A、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B、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当压力和受力面积都不相同时,又该如何比较它们的作用效果呢?设疑引出压强概念
3.压强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公式:压强/受力面积P=F/S
P压强帕斯卡Pa
F压力牛顿N
S受力面积平方米㎡
〈3〉、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在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
〈4〉、单位换算:1KPa=1000P
1MPa=1000KPa
1MPa=1×1000000Pa
〈5〉例题:一本教科书平放在1m2的桌面上,书的重量约为2.5N,与桌面接触面积约为5×10-2m2,试计算书对桌面的压强。
解:教科书静止地放在桌面上,它对桌面的压力等于它的重力,即
F=G=2.5N
桌面的受力面积S=0.05m2
P=F/S=2.5N/0.05m2=50N/m2=50Pa
答:书对桌面的压强为50Pa。
4.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压强的大小对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在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增大压强,有时又需要减小压强。
〈1〉.增大压强的方法:
A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可以增大压强;
B在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
〈2〉.减小压强的方法:
A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可以减小压强;
B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
〈3〉.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例子。
三.小结:
1、基础知识。
(1).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相互接触,并相互挤压的那部分面积叫受力面积。
(3)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做压强。公式:P=F/S,单位:Pa。
2、研究方法:
通过猜想、分析、制定实验计划、设计实验方案、操作实验、分析论证得出压强的规律
活动3
【练习】
四.课堂练习
1、下列几种现象中,为了增大压强的是:
A、坦克装有履带;
B、自行车轮胎上刻有粗花纹;
C、用细线切松花蛋;
D、用宽带背书包。
2、下列措施中,为了减小压强的是
A、缝衣针头做得很尖
B、坦克车上有两条履带
C、鸡蛋在桌边易敲碎
D、用订书机订书时要用力按
3、压强是表示的物理量,同学们正在考试的试卷平铺在桌面上对桌面的压强大约是0.5Pa,它的意义是
4、关于压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压力大,则压强一定大。
B、受力面积大,则压强一定小。
C、单位压力的受力面积大,则压强一定大。
D、单位受力面积的压力大,则压强一定大。
活动4
【作业】
作业布置
课本第32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第二、三、四题
第1节压强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第1节压强
1第一学时教学
活动活动
1【导入】
一、情境导入
情境导入:
观察媒体图片,一只小小的蝉能牢牢地爬在树枝上任凭风吹雨打,它有多大的力?一只骆驼那么高大,再驼上重物在松软的沙漠中自如行走而没陷入沙中这是为什么呢?引入课题并板书
新课探究
活动2
【讲授】
二、新课探究
〈一〉、压力
1、展示媒体图片:
〈1〉、水杯对水平桌面的压力
〈2〉、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3〉、按图钉时钉对墙的压力
2通过分析,总结:
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方向:与受力面积垂直,并指向其内部
大小:有时与重力相等,有时不等
〈二〉、压强
1.展示图片,并让学生自己动手体验
〈1〉.压力的大小
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谁有关
〈2.〉受力面积的大小
2.实验探究:播放媒体资源“压力的作用效果实验”老师演示
〈1〉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2〉实验结论:
A、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B、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当压力和受力面积都不相同时,又该如何比较它们的作用效果呢?设疑引出压强概念
3.压强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公式:压强/受力面积P=F/S
P压强帕斯卡Pa
F压力牛顿N
S受力面积平方米㎡
〈3〉、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在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
〈4〉、单位换算:1KPa=1000P
1MPa=1000KPa
1MPa=1×1000000Pa
〈5〉例题:一本教科书平放在1m2的桌面上,书的重量约为2.5N,与桌面接触面积约为5×10-2m2,试计算书对桌面的压强。
解:教科书静止地放在桌面上,它对桌面的压力等于它的重力,即
F=G=2.5N
桌面的受力面积S=0.05m2
P=F/S=2.5N/0.05m2=50N/m2=50Pa
答:书对桌面的压强为50Pa。
4.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压强的大小对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在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增大压强,有时又需要减小压强。
〈1〉.增大压强的方法:
A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可以增大压强;
B在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
〈2〉.减小压强的方法:
A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可以减小压强;
B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
〈3〉.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例子。
三.小结:
1、基础知识。
(1).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相互接触,并相互挤压的那部分面积叫受力面积。
(3)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做压强。公式:P=F/S,单位:Pa。
2、研究方法:
通过猜想、分析、制定实验计划、设计实验方案、操作实验、分析论证得出压强的规律
活动3
【练习】
四.课堂练习
1、下列几种现象中,为了增大压强的是:
A、坦克装有履带;
B、自行车轮胎上刻有粗花纹;
C、用细线切松花蛋;
D、用宽带背书包。
2、下列措施中,为了减小压强的是
A、缝衣针头做得很尖
B、坦克车上有两条履带
C、鸡蛋在桌边易敲碎
D、用订书机订书时要用力按
3、压强是表示的物理量,同学们正在考试的试卷平铺在桌面上对桌面的压强大约是0.5Pa,它的意义是
4、关于压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压力大,则压强一定大。
B、受力面积大,则压强一定小。
C、单位压力的受力面积大,则压强一定大。
D、单位受力面积的压力大,则压强一定大。
活动4
【作业】
作业布置
课本第32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第二、三、四题
压强教学设计2
压强
马畈中学李志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能够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
·了解增大和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压强现象,理解压强的概念;
·通过探究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掌握压强的定义和公式,掌握控制变量法;
·通过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培养学生提问、猜想、实验和分析数据、总结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善于观察生活等科学技能和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理解压强的概念。
【教学难点】通过探究实验,学习下定义的科学方法。
【教法学法】对于压强的概念的引入采用教师启发式教学;对于压强的影响因素和定义采用探究式教学;对于压强的计算采用讲授法及讲练结合的方法;对于增大和减小压强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
【教具准备】
铅笔,海绵,压力小桌,砝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观察图片并欣赏音乐《脚印》
1
师:用物理的语言描述这些事例,找出这些事例中所包含的共同特征。(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提出:相同之处,都有压力产生,都产生了作用效果)
师:请同学们分析这些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提出:不同之处,压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等不同)2.动手体验
如图,两手指受压时的形变和感觉有什么不同?用力后又有何变化?
师:谁能够根据这些现象提出一个可探究的问题吗?(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提出: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及受力面积的关系
1.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呢?请说出你的理由。
2.设计实验:
师:如何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如何控制和改变压力、受力面积等变量?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小组展示
5.师总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我们物理学中用压强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板书:压强: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三、压强及压强的计算
当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都不同时怎样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呢?
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提示:我们是如何比较物体速度的?)
师:总结比较压强大小时即不能够只比较压力,也不能够只比较受力面积,应比较单位面积上的压力最方便,所以我们用单位面积受到的压力表示压强。
板书: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说明:采用启发引导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下定义的研究方法。)
例题:计算芭蕾舞演员和大象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四、怎样增大或减小压强
通过问题和实例让学生总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或减小压强?我们分别采用了什么方法?(小组交流讨论后回答)
五、当堂练习
1.冬天北方的河面结冰,某同学在结冰的河面上行走时突然发现冰面即将破裂,他应采取的措施是(
)
A.原处站立不动B.立即改成单脚站立
C.赶快向河岸跑D.就地伏下并向岸边爬行
2.放在水平地面上的一个立方体的重力为8×103N,底面积为0.4m2,它对地面的压强是___________Pa,若沿竖直方向切去一半,则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强是___________Pa.
3.质量为100kg,底面积为2m2的木箱放在水平地面上,则地面受到的压强是___________Pa,若把木箱放在面积为1 m2的桌面上,桌面全部被箱子盖住,桌面受到的压强是___________Pa.
4.某工厂要建造一个烟囱,设计总重是2×108N,地面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强是5×106Pa,则烟囱的基础面积至少是___________m2。
六、小结:(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2)我们主要采取了几种研究问题的方法?(3)在研究问题时,采取了几种思维程序?
压强教学设计3
《压强》教学设计
葫芦岛市第六初级中学李丽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压强的概念;
2、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能够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了解增大和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压强现象,理解压强的概念;
2、通过探究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掌握压强的定义和公式,掌握控制变量法;
3、通过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培养学生提问、猜想、实验和分析数据、总结概括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善于观察生活等科学技能和科学素养。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压强大小决定因素及其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正确理解及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具准备:
课件、气球、针、铅笔、小刀、橡皮泥、勾码、弹簧测力计、细绳、长方体木条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创设情境)一只充满气的气球,分别用手掌手指按压,并没有破,用一根小针轻轻一碰,破了,思考: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不同的现象?
二、新课教学
(一)压力的作用效果
播放幻灯片,看图片:蝉能将口器插入树皮中,骆驼能行走在沙漠中,水杯放在桌面上,用手指向墙面按图钉,用物理语言描述这些事例,找出这些事例中所包含的共同特征?
学生思考回答:力的作用方向都是垂直于物体表面的;都使物体发生了形变。
提出压力的概念,教师才此期间强调压力不是重力,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带领学生用铅笔的笔尖和笔尾感受压力的不同效果提出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物体的接触面积和施力的大小有关
学生分小组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猜想(运用控制变量法,学生自主实验,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反馈,用时十分钟左右)
鼓励几个小组上前演示(学生展现个人风采,增强自信),总结结论。
(二)压强
通过数据(比值定义法)得出压强的表达式
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1牛每平方米表示1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为1牛。
因为压强单位很小,压强常用单位还有:百帕、千帕、兆帕,举例:一张报纸平铺在桌面上对桌面的压强就有0.5帕,一粒西瓜子放置在桌面上对桌面的压强就有20帕等
例题练习PPt(学生通过练习将公式与实际联系起来,巩固知识点)
(三)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老师提出问题:利用橡皮泥和小刀,在橡皮泥上切一刀,怎么才能使橡皮泥对桌面的压强减小一半?(学生设计实验,并到前面演示,通过这个实验,结合生活中的经验,学生讨论怎样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用时四分钟左右)。教师总结:
增大压强的方法
(1)受力面积一定,增大压力(2)压力一定,减小受力面积(3)既增大压力同时又减少受力面积减小压强的方法
(1)受力面积一定,减小压力(2)压力一定,增大受力面积(3)既减小压力同时又增大受力面积
这节课,从压力的作用效果认识了压强这个物理量,并且利用了实验探究的方法和比值定义法得出了压强的定义公式和单位,学生亲身验证了一下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扣题)请同学们解释一下课前的现象(学生解释),教师说明,任何物体所能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而在实际生活中,有的时候需要增大压强,而有的时候需要减小压强,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辨别并说明都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
三、课堂小结:
1、压力:物理学中把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压力的作用效果:
与压力的大小有关,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压强: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公式:
单位:帕斯卡(Pa)
3、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四、当堂练习
设计关于压力作用效果、压强、及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方面的练习题,巩固新知识点,用PPt展示。
五、
作业
探究生活中与压强有关的实例,举出五个以上实例并说明运用了本节课的哪部分知识。
六、
板书设计
压力:物理学中把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公式:
单位:帕斯卡(Pa)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压强教学设计4
第九章
第1节压强
教
学
设
计
学校:古浪县定宁初级中学科目:物理年级:八年级教师:刘彦文
日期:20xx年4月11日
【课题】第九章第1节压强【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实验,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2.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应用压强知识进行有关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通过实验探究、初步理解物理中的研究问题的常用方法—控制变量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2.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的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压强概念。教学难点:比值定义法定义压强。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实验法、列举实例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一头削尖的铅笔、四角小桌、海绵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实验
提出问题:两个手指的受力有什么不同?两个手指的感受有什么不同?观察两个手指的凹陷有什么不同?
和这个实验类似的情况生活中还有很多,我们再看一个图片。
两个人对雪地的压力是差不多的,但压力的效果相同吗?你觉得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带领学生分析
引导:上面这些现象都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有关。
二、新课讲授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首先让我们用实验来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根据刚才的`分析,你觉得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什么?
那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来分别研究两个因素对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呢?我们把压力作用面积叫做受力面积。 PPT展示实验过程,引导学生得到实验结论
(一)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引导:
从刚才的分析可知,如果要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大小,怎么办?
那要是压力和受力面积都不相同,怎么办?在前面的学习中有没有能借鉴的方法。非常好。压力和受力面积的比值可以定量的描述压力的作用效果,我们给他起个新名字叫压强。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二)压强
1.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
用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p。 FS压强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单位面积所受的压力,压强越大,压力产生的效果越明显。提出问题
根据压强的公式,压强的单位应该是什么?
为了纪念科学家帕斯卡在物理学,特别是压强知识上的贡献,我们把N/m2用一个专用名称代替:帕斯卡。 2.压强的单位:
国际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
将一张报纸对折一下,平铺在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 Pa。 1 Pa表示物体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 PPt展示例题
水平桌面上放一本书,书所受的重力为3 N,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为5×10-2 m2,计算书对桌面的压强。
引导学生完成计算,纠正计算过程中错误(过程略)提出问题
拖拉机在泥泞的田里工作,为了不陷进土里,我们用了什么办法减小它对地面的压强的?类似的事例你还知道哪些?
展示各种减小压强的事例,带领学生分析
(三)减小或增大压强
1.减小压强可以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提出问题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坐软沙发比坐硬板凳要舒服呢?展示各种增大压强的事例,带领学生分析2.增大压强可以增大压力或者减小受力面积。
三、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进而形成压强的概念,并讨论了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和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事例。
四、反馈练习
1.如图所示,A、B、C三个实心物体的体积、密度均相同,它们对水平桌面的压力分别为FA、FB、FC,它们对桌面的压强分别为pA、pB、pC。则三个压力的大小关系是
,压强自大到小的顺序是
。
2.人在走路时对地面的压力和压强,与人站立在地面时相比较( ) A.压力不变,压强改变
B.压力不变,压强不变
C.压力改变,压强改变
D.压力改变,压强不变
3.小丽买了一只西瓜,她用塑料袋提回家,走了没多远,就感到手被塑料袋勒得很痛,根据我们学过的物理知识,请你帮助她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说明这样做的道理。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压强
一、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二、压强
1.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
pF用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S。
压强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单位面积所受的压力,压强越大,压力产生的效果越明显。 2.压强的单位:
国际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
三、减小或增大压强
1.减小压强可以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2.增大压强可以增大压力或者减小受力面积。
六、课后反思:
压强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由于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而产生的现象;
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了解大气压强的大小,能用大气压强解释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观察实验现象,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探究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应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动手和积极探究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大气压的存在、大气压的大小
【教学难点】
测量大气压大小的方法。
【教学用具】
玻璃杯1个,粗玻璃管1根,小试管1个,烧杯1个,水槽1个,烧瓶1只,乒乓球1只,硬纸片1块,水适量,注射器1只,马德堡半球一个,抽气机一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提问:
(1)液体内部压强特点是什么?为什么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液体内部压强怎样计算?
二、情境引入:从生活走向物理。
实验演示:
(1)将矿泉水瓶装满水后把一个乒乓球放在瓶口,请同学们猜测瓶子倒过来后会发生什么现象?你看到的现象是什么?想一想为什么?
(2)“覆杯实验”:将玻璃杯装满水,用硬纸片盖紧倒过来或朝向各个方向,你又看到了什么?这是什么原因?
(3)试管放在长玻璃管中倒过来会怎样?这是什么原因?
(4)抽气机抽取马德堡半球内气体时,橡胶管会怎样?为什么会发生形变?受到了谁施加的力?这说明了什么?
三、新课
(一)大气压的存在
师生分析上述实验,得出结论:大气有压强即大气压。
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那么,你还能列举哪些现象或事例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呢?学生举例说明。
学生阅读教材86内容。
问:大气压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思考回答,也可做演示说明。如在“覆杯实验”中将纸片朝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发现纸片不掉下来,从而得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那么,大气压有多大呢?你能否设计实验测量出来?
(二)怎样测量大气压?
[活动]讨论:如何估测大气压。
学生讨论可用哪些方法?
讨论后,给予鼓励
学生可能说出的方法:
(1)器材:吸盘、弹簧测力计;原理:P=F/S
思路:(由学生交流讨论,再整理)
(2)器材: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原理:P=F/S
思路:(由学生交流讨论,再整理)
以上两步,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再将实验的思路总结出来。
问:还有其他方法吗?
[活动]教师演示作铺垫,学生观察思考。
(1)先用试管装满水倒插入水槽中,再慢慢往上提(杯口不离开水面,下同),观察试管中水是否充满?接着换用量筒和细长玻璃管,重复上述过程。
(2)学生讨论: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水总是充满的?怎样做才能使水不充满呢?
经过讨论之后,使学生认识到:水充满的原因是由于大气压大于管中的水压,只有管内水压等于外界大气压时,把管子再加长的话,管内水面就不再上升充满整个管子了,这时它的上方成了真空。
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测量大气压的思路:可以利用液体压强间接测量大气压。但是由于水的密度太小,要求玻璃管太长,所以,人们就选择了密度大的液体汞(水银),这就是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
[活动]学生阅读:托里拆利实验。
思考:(1)开始时,汞为什么会下降?什么时候停止下降?
(2)玻璃管内汞柱上方为什么是真空?
(3)如何计算大气压的值?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强调:1个标准大气压的值──
P0=ρ汞gh=13.6×103kg/m3×9.8N/kg×0.76m=1.013×105Pa
[想想议议]教材88页“想想议议”
学生计算,并讨论、交流。
思考: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为什么没有感到难受或被压瘪呢?再得出结论。
学生阅读:气压计并了解其作用。
思考抽水机工作原理,并讨论、交流。
四、知识拓展
介绍大气压强发现的历史(见附页)
本节小结。
(1)大气有压强吗?它有什么特点?
(2)托里拆利实验中,应注意的哪些问题?一个标准大气压的值。
(3)大气压有什么应用?
五、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2)练习册76页第7、8题
计算1标准大气压能支持多高的水柱.
板书设计:14.3大气压强
一、大气压的.存在
二、大气压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
三、大气压的大小:760mm高汞柱
标准大气压P0=1.013×105Pa
四、气压计
附页
大气压发现的历史
17世纪以前的人们认为自然界不存在真空,即所谓“自然界厌恶真空”。对于抽水机能把水抽上来,认为是活塞上升后,水要立即填满活塞原来占据的空间,以阻止真空的形成。
20xx多年以前,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自然害怕真空”的说法。人们曾用这种说法来解释抽水机为什么能抽水:活塞向上一提,水面和活塞之间形成了一段真空,自然害怕真空,于是水就升上来填补这段真空。人们还常常用“真空吸力”来解释这种现象,把钢笔吸墨水、用吸管喝汽水等都说成是“真空吸力”的作用。
1640年,在古老的意大利城市佛罗伦萨,制造了一台抽水机,准备用它把探矿坑里的水抽走。但是抽水机造成以后,用来一试,水被提到不足10米高的地方就不再上升了。技师们千方百计地改进抽水机,保证活塞和水面间是真空,结果还是不能使水再升高。这是什么原因呢?
人们便去请教那位发现单摆规律的伽里略,那时他已经成为著名的物理学家了。76岁的伽里略曾经对“自然害怕真空”的说法产生过怀疑,他猜想:也许空气有压力吧?抽水机是不是靠压力把水压上来的呢?遗憾的是,不久伽里略便逝世了。
在伽里略去世的1642年,他的学生托里拆利设计了一个实验。证实了伽里略的猜想。
托里拆利预料,因为水银的密度大约是水的14倍,如果用水银代替水,水银升起的高度应该是水升起高度的1/14。托里拆利设计了用水银柱检验这个预想的方案。1643年他的学生做了这个试验,结果证明了他的预想是正确的。在托里拆利试验中,玻璃管内水银面的上方就是真空,可见自然界是可以存在真空的。托里拆利用一根大约1米长一端封闭的玻璃管,往里面灌满水银,用食指封住开口的一端,然后将玻璃管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手指,管里的水银就往下降,降到管里的水银面比管外的水银面大约高76厘米,水银就不再下降了。管里水银面的上边没有空气,叫托里拆利真空。管内的水银柱是被大气压支持着的。托里拆利试验不但揭示了大气压的存在,而且测出了大气压的值。
托里拆利试验的消息传到法国,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兴趣。帕斯卡推论说,如果水银柱是被大气压支持着的,那么在海拔较高的地方,水银柱应该较短。1648年他的朋友沿多姆山山坡从山脚到山顶设立了若干观察站,每个站上装一个托里拆利气压计,结果发现水银柱的高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证明了帕斯卡推论的正确。
同一时期,德国的科学家格里克也进行了大气压强的试验研究,他做了一个水气压计,水能升高到他住房的第三层,格里克认为水的上升是大气压的作用。通过长期的观察,他还发现水柱高度的变化与天气有关,1660年他根据一次气压的突然下降,预报了一场大的风暴。
按照这个实验结果来推算,一个人的手掌面积大约是50厘米2,上边应受到大约500牛顿的压力,这相当于一个50千克的人踩在上面。1米2的桌面上,所受的大气压力相当于10吨重的物体压在桌面上。作用在人体表面上的大气压力相当于12~15吨的物体的重力。这似乎是难以相信的。但是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用事实使人们信服了。
压强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和液体压强大小的计算方法,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的实验,对液体的压强有更加深入的了解,熟悉使用控制变量法分析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让同学们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分析归纳能力。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和液体压强的'大小。
【难点】
应用液体压强的特点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设疑导入: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固体的压强,提出问题:液体内部是不是也有压强呢?
环节二:新课讲授
过渡:学生列举生活中能体现出液体压强的事例。
1.潜水员必须穿潜水服潜水;
2.科学实验表明,水下100多米的深度连罐头也被压爆;
3.很多鱼类无法在深海生存;
4.水库大坝上窄下宽。
问题: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呢?
(一)液体压强的特点
演示1:将水倒入上端开口、下端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
让学生仔细观察,说出橡皮膜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演示2:将水倒入一端开口、一端封闭,侧壁开口且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
让学生仔细观察,说出橡皮膜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演示3:把下端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插入水中。
让学生仔细观察,说出橡皮膜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讨论交流
橡皮膜总会发生形变,并且总是向外凸出。
总结:容器内的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存在压强。
(二)液体压强的大小
我们已经知道了液体内部存在压强,那么它的压强大小又如何呢?压强的大小又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我们假想在液体内部深度h处有一很薄的小液片,小液片的面积为S. 小液片要受到它上面液体的压力F,这个压力就等于上面液体的重力G,而重力G大小与质量m有关,质量m与液体密度ρ和体积V有关。利用上述物理量,能否计算出小液片受到的压强?
液体内部压强公式:p=ρgh
说明:(1)公式适用的条件为:液体。
(2)公式中各符号代表的物理量及其单位:p──压强──Pa;ρ──密度──kg/m3;
g──9.8N/kg;h──深度──m。深度是指从液面到所研究的那一点的垂直距离,而不是从该点到容器底或到封闭的容器上盖面的距离。
(3)从公式中看出: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容器的底面积、容器形状均无关。
(三)液体压强的应用——连通器
特点:静止在连通器的同一种液体,各部分与大气接触的液面总是在同一高度
学生观察连通器,自己阅读课本,找出连通器的特点、在生产中应用。
茶壶、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船闸等都是应用连通器原理的例子。
环节三:巩固练习
环节四:小结作业
讨论回答为什么世界上第一大水电站,下部要比上部造得宽一些?
联系实际:列举生活中应用和防止液体压强的例子。
四、板书设计
压强教学设计7
液体压强的知识比较抽象,是初中物物理教学难点之一。学生学习这部分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由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感性经验较少,所以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时感到困难较大。主要表现为:
(1)较难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而且液体能产生向上的压强,液体内部也有压强等。
(2)液体压强公式的推导时液柱的选取及讨论处受压面的选取较为抽象。
(3)液体压强公式中的深度的认识(深度的起点选取)。
(4)液体压强与液体在总重力、液体的体积、容器形状等无关。
为了能解决上述几个方面的问题,我在教学中以实验为先导,从实验、理论及实践入手,使学生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的设计:
1、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有压强。
让学生观察:盛水的塑料袋向外鼓起,用针在侧壁上扎孔后,水会从小孔中流出。引导学生讨论后得出: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有压强。
实验探究1:液体对容器的底部有压强。课本实验12-2;12-3;12-4。在观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分析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
实验探究2:液体对容器的侧壁有压强。课本实验12-5。引导学生认识到水(液体)对容器的侧壁有压强。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液体对容器壁的压强,将课本上的12-5改成学生实验,器材由侧壁上开有小孔的饮料瓶改成(在饮料瓶的侧壁上不同位置戳上几个孔,得出水对容器侧壁有压强)。
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液体对容器的底和侧壁对压强的规律。
2、液体内部的压强的探究。
学生实验:将一个底部和侧壁开有小孔的塑料瓶压入盛有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水会流入瓶子内。
讨论后得出:液体的内部存在压强。
引导学生讨论:液体内部压强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在讨论结果的基础上用实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规律。 实验:用U型管压强计研究液体压强 介绍压强计的使用方法:用手压压强计金属盒上的橡皮膜,让学生看到U形管的两边高度发生变化,即橡皮膜受到压强时U形管的两边液面出现高度差(也就是压强是通过U形管的两边的液面的高度差表现出来的)。然后将金属盒放入水中,使学生看到同样的变化。即可用压强计来观察水对容器侧壁及容器底的压强。
在讲清怎样使用U型管压强计测液体压强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使用压强计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的实验方案。
根据实验方案来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通过实验归纳结论:(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演示实验:帕斯卡水桶实验。(器材:底部开有小孔的饮料瓶、橡胶管、漏斗等)
要求学生应用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分析并解释:帕斯卡水桶实验。
3、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计算
从压强的定义,推导出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公式。 (注意推导时液柱的选取及受压面的选取)。
教材中是通过特殊例题进行压强计算而推导出液体压强公式的,这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但由于一部分学生想象能力较差,用隔离液柱的的方法有困难,即对水柱不易理解,可用铜丝做成一个长方体并在底部附有橡皮膜,讲例题时,先将此长方体小框架放入水中,使学生看到在水中有一个“水柱”,以达到帮助学生想象,变“看不见”的液柱为“看得见”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整个解题过程了。
最后得出:密度为ρ的液体,在深度h处的压强大小为p=ρgh。并且强调液体的深度是指液体内某点到液面的竖直距离。
学生在液体压强实验中已经知道,液体压强与液体的种类有关,也知道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深度有关。在此基础上讲清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单位。
为了加深学生对液体压强规律的理解,安排下列实验和问题的讨论:
实验1:
(1)将U形管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入不同大小的容器底部,容器内盛有同一种液体,且液体的深度相同,但液体的体积、质量、重力都不同,比较压强计U型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
(2)若将U形管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入不同的容器底部,容器内液体的深度不同,但质量相同,比较压强计U型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
(3)将U形管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入两个不同的容器底部,容器内的液体不同,但液体的深度相同,比较压强计U型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
实验2:
(1)将一个底部扎有橡皮膜的玻璃筒浸入水中,观察橡皮膜的情况,并由学生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
(2)向玻璃筒内倒入水,观察橡皮膜的情况,并由学生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
(3)当筒内外水面相平时,观察橡皮膜的情况,并由学生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
(4)在筒内倒入硫酸铜溶液,当管内外液面相平时,观察橡皮膜的情况,并由学生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
讨论1:由以上的实验可得到液体内部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与哪些因素无关?
讨论2:拦河坝为什么筑成上窄下宽?
通过实验和讨论,使学生对液体的压强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总之对于液体压强知识的教学,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实验为基础,利用实验的优势,尽可能使学生多获得感性知识,同时也应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分析学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破难点,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压强教学设计8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可见,探究性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目标的取向之一;把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实践操作、解决生活中与物理学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探究性教学的教学设计应主要围绕学生的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这两方面来展开、本文仅就现行的初中教科书《物理》(第一册)第十一章中的“大气的压强”一节的教学设计,浅析探究性教学设计中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的有关问题。
1.设置发现问题的学习环境
观察1 将一干燥的玻璃瓶放在酒精灯上均匀加热一段时间,用一插有长细玻璃管的橡胶塞把玻璃瓶的瓶口塞紧,并倒插入盛水的玻璃槽中,这时玻璃管中的“水往高处走”,如图1所示。
观察2 在一玻璃杯中装满水,用一盖玻片将其盖住,手压住盖玻片,将玻璃杯口向下倒置,放开手后盖玻片并不掉下,如图2所示。
观察3 把一个内径比手指肚稍小一点的玻璃管或饮料吸管插入水中,直到全部被水淹没。用手指堵住管子的一端并将其从水中取出,水依然保留在管中,只有当手指松开被堵塞的管口,水才会流出来,如图3所示。
现象的观察主要是为学生正确理解“大气具有压强”提供感性认识,引起学生注意,也就是为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提供一种学习环境。同时,这一环境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的良好欲望。
2.引导学生思考。促使学生现有概念向科学发展
物理概念的学习是物理学习的基础,只有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真正掌握物理概念。科学概念的形成需要有一个构建已有事实的逻辑数学结构的过程,因此,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做出玻璃管中水、盖玻璃片的受力示意图,进一步明确大气压的存在,这是把原始问题抽象成物理(或数学逻辑结构)模型,也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
3.从现象的.分析与印证,促进学生现有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化,培养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现象的观察与分析为学生建立了“大气压”的概念,但是,概念的正确与否却需要有实验的验证。有步骤地进行实验,不但增强了学生的体验机会,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概念的形成提供帮助。这时教师可以在组织学生在认真分析前面三个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列举出与大气压强有关的自然现象或物理现象,并演示给学生看,或者说,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实验中来。
教师也可利用物理学史中关于人类对大气压强的认识,帮助学生构建具有抽象意义上的“大气的压强”。如马德堡半球实验:德国物理学家奥托?格里克利用自己发明的抽气机把两个直径只有26.4厘米的铁球抽成真空。然后用8匹马来对拉,却怎么也拉不开两个铁球,可见大气压强有多大。
压强教学设计9
一、教材分析:
在本节教学内容中,“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此因素有关”,是学生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主要载体,“什么叫压强”是本节的主要知识点,“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压强的概念,了解压强的应用。此外,压力、压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学情分析:
在本节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也基本掌握了的物理的探究方法。另外,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所学习的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压力的区别,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压强的概念
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的物理意义
4、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3、能运用知识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压强大小决定因素及其概念的理解
(二)难点:应用压强的知识说明生活实例
五、教学方法:情景法、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小游戏:扔飞镖
让学生分别用有箭头和没有箭头的飞镖射到靶上,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引发思考。从而引入课题——压强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阅读教材p76-p78,完成学案自主学习部分的内容。
(二)通过实验引入新课
教师引导:由于压力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不同,那么现在,你最想了解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
带着这些问题,开始我们今天的学习。
(三)压强
体验:
1、同学们自己分别用笔尖和笔帽扎手,体验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2、分别用不同大小的力让笔尖接触手指,体验有什么不同感觉 从同学们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这些现象中,大家会想到什么问题吗?(经体验,学生感受到接触笔尖和笔帽的手的疼痛感觉不同,而这都是由于压力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不同)明确探究课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情境或生活经验进行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有关,与受压面积有关;确定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实验探究:巡回指导学生从课桌上已备的器材或身边的一些物品中自主选择器材,来验证猜想。提醒同学们注意团结协作,小组交流 交流评估:鼓励各小组展示各自的实验方案,并对自己及他人的实验提出评估意见。 大家各抒己见
围绕实验结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练习:
1、压力相同,受力面积不同的比较
2、压力不同,受力面积相同的比较
3、压力不同,受力面积不同的比较
教师分析引导,类比速度的概念引出压强的概念:
压强:单位面积上物体受到的压力
利用课件将速度的概念与压强概念进行对比,运用类比的方法找出压
强的公式、单位机器物理意义
例题应用:课件例题,巡回指导,及时反馈
(四)压强的应用
1、课件展示图片
提出问题:你希望钉尖对木块的压强大些还是小些?希望钉帽对手的压强大些还是小些?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增大或减小摩擦力
2、根据刚才同学们讨论分析的,生活中有时我们需要增大压强,有时需要减小压强,总结一下,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增大压强,用什么方法来减小压强呢?
学生总结:用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增大压强,用减小压力或增大手里面积的方法来减小压强。
(五)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展示自己所学到的物理知识
七、板书设计 压强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叫压强(P) 公式:P=F/S
单位:N/m2 Pa 1Pa=1N/1m2 压强的应用
压强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基本概念,掌握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一关系解释和预测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理解和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对科学产生热爱,对未知保持好奇,愿意探索和学习。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1.教学内容: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包括基本概念、公式、应用等。
2.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实验、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理解理论的同时,能够通过实践加深理解。
三、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风力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讲解新知:详细讲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实验操作: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流速下流体的压强变化,验证理论知识。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风力发电机的工作原理,让学生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小结回顾: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
通过对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实验操作能力、案例分析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
五、教学反思
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反思,以便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压强教学设计1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液体的压强》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的第二节,本节课既是压强知识的延伸扩展,又是学习大气压强知识的基础和铺垫。本节安排了 “设计实验感受液体压强存在”和“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活动,让学生在自我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引领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
本节课用两个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引导学生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第二课时,连通器的原理,船闸。
下面我说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的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所以准确、易懂、可行、可测的目标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任务,从而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我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同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发展的原则,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认识到液体内部和液体对容器底部、侧壁都有压强。
(2)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初步了解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结果,从中得出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感悟研究物理的过程和方法,享受学习的愉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本节重点放在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因为这是解释社会生活中相关现象的基础知识。
(2)难点:公式P=ρgh的理论推导的理解。
难点的突破,通过演示实验模拟液柱对底面的压强来建立模型液柱,通过求解液柱对底面的压强来推出液体内部压强的一般公式,让学生从具体实物到抽象的理想化模型,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有助于学生思维的过渡,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了初步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的能力。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已不再陌生。但在具体操作方面还需要教师适当的引导。
三、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科学探究式和启发式教学法。
(2)学法: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四、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程序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设计意图及依据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1、首先请一位同学上台演示实验:当把小桶拉高时,我们看到与小桶连通的小瓶瓶底的橡皮膜被涨破了。
思考:小桶拉高时为什么小瓶瓶底的橡皮膜会涨破?
2、利用多媒体展示三个问题情景让学生思考:
情景1:你见过活的深水鱼吗?为什么?
情景2:潜水员下潜不同的深度为什么要使用不同的潜水服 ?
情景3:为什么水坝总是上窄下宽?
思考问题
通过这个实验马上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二)感受液体压强的存在
(1)准备多样器材,让学生自主选择完成实验:如塑料手套、两侧和底部都扎有橡皮膜的PVC管、空饮料瓶、锥子、盛水的水槽等。
(2)设计完毕,个别组展示设计方案。
(3)想一想
a. 为什么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有压强?
b.液体内部压强有哪些特点? 动手实验
思考并回答
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好的发挥,既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
(三)分组实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
1.提出问题 液体压强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发现问题的能力。
2.猜想假设 鼓励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经验大胆进行猜想。
为了让学生提出合理的猜想,我设计了两个演示实验:
实验①.将四面贴有橡皮膜的立方体竖直放入水中,可看到立方体四面的橡皮膜都有不同程度的向框内凹陷。
实验②.将两侧扎孔,分别装有红色的盐水和水的两个矿泉水瓶放入水槽中,使瓶内、外液面相平时,松开堵在小孔的手指,可看见红色的盐水从小孔喷出,而红色的水没有喷出。通过这两个实验学生很容易猜想到液体的压强可能与深度和密度有关。
接着让学生说出其它猜想因素和猜想依据,老师对学生的猜想进行分类整理,学生的猜想可能有:
猜想1:液体压强的大小可能与液体深度有关;
猜想2:液体压强的大小可能与液体密度有关;
猜想3:液体压强的大小可能与液体重力有关;
猜想4:液体压强的大小可能与方向有关。
……
根据现有的实验器材和有限的课堂时间,我确定液体深度、密度和方向三个因素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探究。 学生猜想,并说出猜想依据
1.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经验进行合理猜想,而不是胡猜、瞎猜。
2.让学生掌握“科学猜想”的方法。
3.设计实验
3.设计实验
(1)实验器材:水槽、U形管压强计、水、盐水、刻度尺等。
(2)教师出示U形管压强计,简单解释其结构、原理及使用方法。
(3)学生说出设计实验思路,师生共同讨论寻找最佳的'实验方案:
探究一:研究在水下同一深度处液体压强的特点。
实验步骤:把金属盒固定在水下一定深度,改变橡皮膜的朝向,分别记录橡皮朝上、下和侧面时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改变金属盒在水下的深度再做两次。
探究二:研究在水下不同深度处液体压强的特点。
实验步骤:把金属盒放入水中不同深度时,分别记录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
探究三:研究液体内部压强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实验步骤:保持金属盒在液体中的深度不变,把金属盒分别放入水和盐水中,记录U形管高度差,改变深度再做两次。
(四)、推导液体的压强公式
1. 教师演示模拟液柱对底面的压强实验。
2. 启发学生采用物理模型的方法,在教材图中截取一段“液柱”利用压强定义公式结合质量、密度、重力公式推导液体压强公式。
3.让学生自己做课本例题,感受液体压强与受力面积无关。
5.举出几例让学生理解公式中“h”的含义。
观察
推导公式
练习 1.物理模型的方法是学生比较生疏的方法,教师通过演示实验模拟液柱对底面的压强来建立模型液柱,通过求解液柱对底面的压强来推出液体内部压强的一般公式,让学生从具体实物到抽象的理想化模型,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有助于学生思维的过渡,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2.让学生通过实例深入理解液体压强与受力面积无关以及“h”含义,突破难点。
五、应用拓展
联系生活实际回答新课引入中的三个情景问题:
情景1:你见过活的深水鱼吗?为什么?
情景2:潜水员下潜不同的深度为什么要使用不同的潜水服 ?
情景3:为什么水坝总是上窄下宽的?
回答 1.首尾呼应
2.通过对生活实例的进一步分析,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知识所带来的乐趣,感受到应用简单的物理原理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3.体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六、课堂小结:
让学生小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有何收获?
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及时巩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板书设计
第二节 液体的压强
一、液体压强的特点:
1、液体对容器底部、侧壁和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3、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它的密度有关。
二、液体压强的大小:p=ρgh
压强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压强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能熟练写出压强公式、单位,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会应用压强公式分析增大和减小压强的具体方法,并能解释与压强有关的物理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2.在压强概念的学习中,学习运用比值定义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压强是初中物理课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体现压力作用效果的重要物理量之一。压强不仅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且是材料力学、热力学的核心概念。《课标》中属于理解层次的内容要求只有四条,压强是其中之一,可见压强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占用重要地位。与速度、密度的定义方法相同,压强的定义采用的是比值方法。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中学生还将学习另一个用比值定义的物理量──功率。学生在形成速度、密度概念的过程,为本章压强概念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同样,理解压强概念,反过来有助于速度、密度概念的巩固、深化。
本节内容由“压强”“怎样减小和增大压强”两部分内容组成。两部分内容彼此关联,只要学生对压强的概念理解到位,就能顺利解决减小和增大压强的问题。压强概念的形成是本节教学的重点,解决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感知压力的作用效果、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学会用比值定义的方法引入压强的概念,并能用压强知识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
三、教学策略
压强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初学极易与压力的概念混淆不清,为让学生较好的理解压强与压力的区别,做好探究压力作用效果有关因素的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为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可让学生自行设计各种各样的实验,通过不同的实验最后达到同样的目的(老师要提前为学生准备丰富多样的实验器材)。另外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应让学生充分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与压强有关的现象,并加以解释,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加深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头削尖的铅笔、四角小桌、海绵、细沙、图钉、木板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5分钟)
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压力对物体形状的改变会有大有小,我们称为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压力的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呢?
观看图片1:描述你看到的'现象。
图1
两个人对雪地有压力吗?压力产生了怎样的作用效果?
两个小朋友体重相同,压力大小相同吗?两人压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吗?
你觉得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教师引导学生按图2实验:
思考:这里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两个手指受到的压力相同吗?
两个手指形变的程度相同吗?哪一个大些?
用力稍大些,手指感受有什么变化?
你觉得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观赏、体会。针对问题积极思考、踊跃回答。
现象:在雪地里行走的人会深深的陷入雪中,而在滑雪板上的人则可以在雪面上自由自在地滑动。
两个人对雪地有压力,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使雪地形变。两个小朋友体重相同,压力大小相同,但两人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同。这是由于他们与雪地的接触面积不同引起的。所以压力的作用效果应该与接触面积有关。
学生进行实验,并回答问题。
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使手指形变。两个手指受到的压力相同但两个手指形变的程度不相同。与笔尖接触的手指形变更大些。用力稍大些,手指感觉更痛。压力的作用效果应该与接触面积和压力都用力稍大些,手指感受有关。
感受物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有意识地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进一步拉近物理与学生的距离。
新课教学
(30分钟)
一、压强
让我们用实验来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现有如下器材:用钉子做腿的小桌、海绵、砝码、木板、盛有适量水的矿泉水瓶、装有沙子的容器等。试选择合适的器材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教师提醒学生:设计实验时注意思考如下问题:
怎样体现压力的作用效果?
怎样改变压力大小?
怎样改变受力面积大小?
设计和进行实验时要控制哪些变量?
压力的作用效果我们给他起个新名字叫压强。
思考: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能否运用速度、密度的定义方法给压强下一个定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出压强的定义、符号、公式。
根据压强的公式,压强的单位应该是什么?
为了纪念科学家帕斯卡在物理学上的贡献,我们把N/m2用一个专用名称代替:帕斯卡(Pa)。
1Pa=1N/m2
1Pa表示物体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将一张报纸对折一下,平铺在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 Pa。
投影课本中的例题,建议学生做后教师再讲评,从解题思路、书写格式、公式运用上,给予指导。
学生进行实验,积极参与教学。在活动与思考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比如学生选择按照教科书所示的实验进行实验。
实验1:把小桌桌面朝上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被压下的深浅。
实验2:在小桌桌面上放一个砝码,观察海绵被压下的深浅。
实验3:把小桌腿朝下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被压下的深浅。
实验1和2中,受力面积相同,压力不同,海绵被压下的深浅不同,表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同。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实验1和3中,压力相同,受力面积不同,海绵被压下的深浅不同,表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同。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压力和受力面积。
压强的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
用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压强的公式为:
公式中各符号代表的物理量和单位:
P──压强──帕(Pa)
F──压力──牛(N)
S ──受力面积──平方米(m2)
锻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并进行实验、分析归纳能力。
设计并进行实验时有意识地利用科学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与速度、密度的定义方法相同,压强的定义采用的是比值方法。
使学生对物理单位大小有基本的认识。
二、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
让学生将桌上的图钉按入木块,体验后,提出问题:你希望钉尖对木块的压强大些还是小些?希望钉帽对手的压强大些还是小些?
1.减小压强的方法
讲述: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将会被压坏。
举例:房屋建设中,楼层修得越高,楼体对地面的压强就越大,可能会使地面下陷,楼房倒塌,造成损失。因此需要减小楼房对地面的压强,你知道人们在造房子时是如何减小对地面的压强的吗?
学生讨论得出: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
在受力面积一定的情况下减小压力可以减小压强。
你还知道哪些生活中减小压强的例子?
2.增大压强的方法:
思考:你站立在地面上,怎样才能很快地使地面受到的压强增大到原来的两倍?
哪些生活场景需增大压强?人们通常用哪些方法增加压强?
归纳总结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减小压强可以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增大压强可以增大压力或者减小受力面积。
认真体验并交流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分类和归纳。
学生思考并回答:在压力不变时,利用增大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减小压强。
学生举例:履带拖拉机有宽宽的履带、骆驼有宽大的脚掌、钢轨铺在枕木上等。
学生思考后回答:只要抬起一只脚。根据压强的公式,人对地的压力不变,抬起一只脚时与地的接触面积减小一倍,对地的压强就增大一倍。
课堂中生成的问题更容易引发学生兴趣。
从物理走向社会,学以致用。
联系自身创设情景,容易让学生感觉物理真实地就在自己身边。
课堂小结
(5分钟)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
学生可以个别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促进知识的巩固掌握。提升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压强教学设计13
第九章压强第一节压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2)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4)了解压强的增大与减小的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3)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的理解1感悟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压强的大小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教学难点:压强的计算及单位●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出示课件1引入压力的作用效果。
二、引入课题:出示课件2思考:图中的茶杯对桌面,图钉对墙面,木块对斜面是否有作用力?方向如何?认识压力。出示课件3-4理解压力与重力的关系。
(一)压力:
杯子垂直压在地面上的力图钉垂直压在墙面上的力木块垂直压在斜面上的`力
1、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2、方向:与接触面垂直并指向接触面。
3、作用点:受力物体的接触面。
4、压力与重力的关系:有时等于重力(水平放置时)、有事不等于重力,但与重力有关;有时与重力无关。
(二)压强
1、压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实验:用两手指挤压使用过的铅笔或圆珠笔。出示课件:5—6手指受压的感觉有什么不同?用力后这种感觉有何变化?
2、利用探究实验进行压强的学习。出示课件(7—8)(1)提出问题(2)进行假设和猜想(3)设计方案(实验)(4)进行实验(学生探究)(5)分析现象
(6)归纳总结得出规律或结论
3、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p)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4、压强:出示课件9(1)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的效果。(2)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3)公式是压强=压力/受力面积P=F/S(4)符号的意义及单位:P---压强---帕斯卡(Pa)(简介帕斯卡。)
F---压力---牛顿(N)
S---受力面积—平方米(㎡)
1Pa = 1N/㎡
(5)1Pa的物理意义:
它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N。
5、讲解例题课本31页,出示课件10,
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压强及有关计算(特别是公式的应用和单位的统一)
6、增大压强或减小压强出示课件11-12-13举相关的实例(啄木鸟、图钉、刀等),提出问题,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感受、经验进行讨论并总结和归纳:减小压强的方法:(1)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2)受力面积不变时,减小压力(3)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
增大压强的方法:(1)压力不变时,减小受力面积(2)受力面积不变时,增大压力(3)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
7、出示课件14练习:小李的质量是65Kg,其双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大约是4.5dm2,当小李在水平地面上行走时,他对地面产生的压强大约是多少?三.小结:让学生小结本节课的知识,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五.布置作业:课本P32----2/3/4
六.附板书设计:
一、压力
二、压强
三、增大或减少压强
1、定义
1、物理意义
1、增大压强的方法
2、方向
2、定义
2、减小压强的方法
3、作用点
3、公式
4、单位
压强教学设计14
《8.1认识压强》教学设计(第1课时)
备课人:黄明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2)知道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2.过程与方法
(3)经历“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2)压强概念的建立和压强的公式。
难点:(1)压力的大小与重力的关系;
(2)压强的概念理解和压强公式的运用。
【教学思路设计】
本节课的内容一般在学习了力的作用效果之后进行。这节课的设计意图在于体现新课程标准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和“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的.理念。
首先通过生活实例,引发学生们思考其中的原因,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紧接着图片展示让学生交流讨论找共同点总结出压力的作用点在物体表面,压力方向垂直于物体表面指向被压物体。然后通过重物压钢尺和玻璃瓶微小形变感知压力的作用效果。再次让学生受压气球和手压笔尖感知压力的作用效果并猜想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通过学生探究实验,使其明白其中的道理。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压强的概念,最后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社会生活。
【教学方法】
讨论与观察法,实验法、启发式教学
【教学器材】
多媒体课件、图钉、气球、铅笔,海绵,钩码等【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比一比谁先扎开奶茶,展示所用的吸管(一个平口,一个尖端)。
饮料的吸管一端为什么要做成尖的呢?这与压力的作用效果有关。那么什么是压力呢?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二、新课学习
(一)什么是压力?[教师引导]:观察图片,
学生思考讨论:(1)三幅图中的力有什么共同点?(方向和作用点方面引导)
(2)压力的大小和重力相等吗?(演示实验)
[师生总结]:压力
1、定义:物理学中,把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做压力。
2、符号:F,单位:N
3、产生条件:相互接触挤压。
4、方向:垂直于受力物的表面且指向受力物。
5、作用点:受力物的表面处。 6.大小:不一定等于重力。
感受压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实验
1、用铅笔的两端分别用大小不同的力按压手心,谈感觉。
2、用手心和手指压气球,观察接触处的形变程度
(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
1、提出问题:
你认为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2、猜想与假设: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1)具体谈谈怎样控制变量?
(2)根据问题引导,明确了设计思路,下面制定实验方案并选择合适的器材进行实验,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完成活动二。看哪一小组设计的精彩,有创意,一会儿给大家展示。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分组实验A.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关系
结论:在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B.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结论:在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教师总结]:
1、压力作用效果和压力以及受力面积有关。
2、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动脑筋:压力,受力面积均不同如何比较压力作用效果(引导类比速度的定义)引入压强的概念
(三)压强
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2、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3、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1Pa = 1N/m=1Nm
4、物理意义:每m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N。
三、课堂练习:
1、关于压力产生的说法正确的是(D)A.压力都是由于物体的重力产生的B.压力的大小总是等于物体的重力C.竖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D.压力的大小有时等于物体的重力
2、下列事实中,最能说明压力作用效果跟受力面积有关的是(C)A.相同形状的实心铜块和铁块放在同一海绵上,铜块产生的效果显著
22-2B.同一个人站在水泥地上和沙坑中,在沙坑中会留下较深的脚印C.同一块砖平放和竖放在沙面上,竖放时陷入沙中的程度较显著D.行驶在同一泥地上的载重汽车,满载时在泥上的留下的痕迹深
3、下列有关力学知识说法中,正确的是(B)
A.举重运动员在将杠铃举高的过程中,他对地面的压强越来越大B.短跑运动员到达终点后不会马上停下来,是由于运动员具有惯性C.踢出去的足球在地面上越滚越慢,说明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D.站在领奖台上的运动员,受到的支持力和运动员对领奖台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四、课堂小结:
【师生交流】学过本节课后,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问题?
五、作业布置:自我评价与作业
1、2 【板书设计】
第一节认识压强
一、压力
定义: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方向:与受力物的表面垂直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压面积的大小有关
二、压强
物理意义: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定义:物体单位面积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公式: p=F/S单位: Pa 1Pa=1N/m2
压强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掌握伯努利定理的基本内容和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论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伯努利定理的应用。
难点:伯努利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飞机起飞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飞机是如何利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来实现飞行的。
2.新课讲解:首先讲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然后引入伯努利定理,最后通过实例讲解伯努利定理的应用。
3.实验操作: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如用吸管吹气球,观察气球的变化,以此来验证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4.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伯努利定理的.重要性。
5.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习题,让学生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掌握了伯努利定理的应用。但是,对于伯努利定理的理解,部分学生还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压强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压强》教学设计09-12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07-10
压强教学反思10-15
《压强》教学反思11-10
液体的压强教学反思07-04
大气压强教学反思09-23
压强说课稿06-24
《压强》说课稿12-07
《压强》教案07-20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说课稿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