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4-08-28 06:03:0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6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有序地进行,常常要根据具体情况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阐明具体行动的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方法等的企划案。那么什么样的方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设计方案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6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插叙的写法。

  2、精读品析,理解人物形象及情感。

  3、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精读品析,理解人物形象及情感。

  【教学设计理念】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以主问题策略构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教学模式】

  启导激趣──整体感知──精读感悟──拓展延伸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进程及内容】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观察及思考 启导激趣 互动提问。 听取;谈经历;初步感受。 创设情景,激发阅读兴趣。 整体感知 提出主问题1:讲讲发生在“羚羊木雕”上的故事?

  巡视、指导、鼓励 速读课文;

  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每个小故事的`内容;班上交流。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认识插叙的写作方法。(训练归纳能力和口头表述能力) 精读感悟 提出主问题2:

  我从什么地方看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妈、爸、我、万芳……)

  巡视引导。

  评价激励。 分组小声朗读课文;圈点批注人物的心理、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方法;评价人物;笔记;朗读展示(1、小组内交流2、全班交流) 认识人物的描写方法;了解人物态度和性格;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拓展延伸 提出主问题3:

  假如你是文中的某一人物,请谈谈怎样做才能更好处理这件事情?

  点评、激励。

  归纳、总结。 独立思考。 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亲情与友谊的关系,培养健康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板书设计】

  “我”被逼要回木雕

  “我”慷慨地送木雕 (插叙) 交流

  羚羊木雕 万芳和“我”换裤子(形影不离) 沟通

  “我”委屈地要回木雕 和谐

  =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体会战争的残酷和追求和平的人们之间的深厚感情。

  2、透过行为体悟人性的本质。

  3、领会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上学期我们曾做过一篇课外阅读:讲的是一对德国兵到一户被占领的农家去,那家的女主人正巧是一个地下党。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激烈战争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哪位同学能向我们概述一下这段故事?

  学生讲故事。

  今天我们学习的蜡烛的故事发生在二战结束前一年,当时的德国法西斯已经处于兵败如山倒之际,但是有战斗就有牺牲,我们一起看看这里的蜡烛发挥什么作用。

  二、整体感知

  1、作者:西蒙诺夫,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

  2、翻译者:茅盾,我国著名文学家,代表作有《子夜》、《林家铺子》等。

  3、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4、阅读课文,找出并朗读最令你感动的一个片段。结合这些片段,说说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

  5、再读课文,体会细节描写所体现的深层含义。启发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在假设,比较中品味。

  ⑴为什么要对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⑵多次提到老妇人的围巾,这条黑色的围巾有什么特殊意味?

  ⑶“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同原句比较,品位原句好在那里?

  6、品读文中意味深长的句子和场景的意蕴:

  ⑴如果你是寻找契柯拉耶夫尸身的士兵之一,看到老妇人在战友坟前续上新蜡烛,你会有哪些心理活动?

  ⑵“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象一个母亲的眼泪,正象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远不朽。”这两句话意味深长,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说说它们的含义。

  ⑶文章中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表现出来的。揣摩文章倒数第四段,设想一下老妇人的心理活动,用一两百字写下来。

  7、课时小结。

  8、布置作业:

  ⑴找出你认为最感人的细节描写;学习这种极力渲染的描写方法,

  ⑵探讨蜡烛在文中的作用和象征意义。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学习目标】

  1.理解什么是内能

  2. 知道内能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3. 掌握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学习重点】:内能以及改变内能的方法。

  【学习难点】: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预习检测】

  1. 叫做物体的内能;内能的单位: 。

  2.同一物体,温度升高,内能 。

  3.铁水和冰块的温度虽然不同,但他们都具有 。

  4.改变内能的途径是: 和 。

  5.冬天搓手会让手暖和,是通过 改变的内能;冬天嘴对手哈气取暖是通过 改变内能的。

  6.在高空飞行的子弹具有_______能、_______能,同时还具有_______能,子弹落地后,这三种能不为零的是____

  20xx九年级物理教案人教版

  ___能.

  7.物体内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激烈程度跟_______有关,当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它的内能_______;温度降低时,内能_______

  8.当物体对外做功时,它的内能_______,温度_______;当外界对物体做功时,物体的内能_______,温度_______.给自行车打气,筒壁会发热,这是压缩筒内的空气_______,使空气的_______增加,温度升高的缘故.

  【共同探究】

  ★学生活动一:阅读课文7页内能,回答下列问题:

  1) 运动的物体具有_______,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分子也具有动能;

  2)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有作用力具有______,分子间也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所以分子间也有______,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内能。 3) 分子的热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子动能越_____,内能越________。

  4) 物体的温度低时,分子的热运动______(停止吗?),所以一切物体________。

  讨论: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 学生活动二:改变内能的方法

  1、小组讨论:如何使一块冰熔化?怎样使一根铁丝的内能增大?

  小结:⑴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两种:____和_____,且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热传递的实质是________;做功的实质_________。

  ⑵ 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 热量,温度 ,内能 ;低温物体 热量,温度 ,内能 。(热传递的条件是——存在温差)

  2、演示压缩空气引火仪的实验:

  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团蘸了乙醚的棉花,把活塞迅速压下去,观察发生的现象 ,

  原因: ,

  说明: 。

  3、实验:在大口玻璃瓶内有一些水,水的上方有水蒸气。给瓶内打气,当瓶塞跳起来时,观察瓶内的变化 ,原因 ,

  说明 。

  小结:⑶ 对物体做功,内能 ,温度 , 实质是 能转化为 能;

  物体对外,内能 ,温度 ,实质是 能转化为 能

  ★ 学生活动三:群策群力

  1、1分钟竞赛:举出改变物体内能的例子?

  2、讨论达成共识:

  内能和温度的关系

  ⑴物体温度的变化(会、不会)引起内能的变化?

  ⑵物体温度不变,其内能(可能、不可能)改变?

  内能和热量的关系

  ⑴物体内能的变化(一定、不一定)伴随着吸收或放出热量?

  ⑵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一定、不一定)会引起内能的变化?

  热量和温度的关系

  ⑴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一定、不一定)会引起物体温度的变化?

  ★ 学生活动四:学生阅读:地球的温室效应

  1)什么是温室效应?

  2)产生温室效应的原因是什么?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并练习说话。

  4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能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情感,并练习说话。

  三.教学准备

  歌曲磁带.生字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并解题

  1.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到公园或郊外去玩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课,就是描写的北京小朋友在北海公园荡舟游玩的情形。

  2板书课题:让我们荡起双桨

  教学生字:荡、桨

  荡:(指名拼读生字,要求读准后鼻音dang)

  桨:(提醒读准三拼音节jiang)

  荡起双桨:划船时同时划动两条桨拍击水面。

  二.读课文

  1.播放课文录音。

  2.借助汉语拼音自学课文。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全文。

  (2)卡片正音。

  推开

  波浪

  环绕

  红墙

  凉爽

  洒

  悄悄地

  功课

  (提醒学生读准这几个字:浪lang边音;爽shuang翘舌音;洒sa平舌音)

  三、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小节。

  (1)指名读课文。

  这一段共有几句话?

  (2)理解诗句意思。

  让我们荡起双桨,开头这样写有什么作业,表示什么意思?(开头点题,表示我们正在划船)

  推开本来是人的动作,课文写船儿推开是什么意思?(课文这样写既表明船儿慢慢地行进在平静的水面上,又体现了文中小朋友轻轻荡舟的欢快情趣。)

  第一、二行写出了怎样的情景?(第一、二行写了一个晴朗的早晨,小朋友们在北海公园平静的水面上荡舟游玩的欢快情景)

  他们在水面上荡舟看到了什么?(指名读第三、四行)

  湖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这两句话描写了北海公园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色彩?(这两句话描写了北海公园的湖面、塔、树、墙,这些景物有的白,有的绿,有的'红)

  四周是什么地方的四周?为什么用环绕?(四周是湖面的周围,因为绿树红墙在湖面的周围,所以用环绕)

  对照图画,读读诗句,说说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体会所见景物的美丽)

  (3)指名读第五、第六行。

  正当小朋友们欣赏美景之时,小船有是怎样的状态呢?(小船儿轻轻飘荡)

  指名边用手势演示,边比较轻轻飘荡与上文的推开波浪有什么不同?(推开波浪表明小朋友们在划桨,小船儿在行进;轻轻飘荡表明小朋友们停止划桨,任小船儿在水面上慢慢飘动)

  小朋友们为什么停止划桨呢?(因为小朋友们被湖面的美景迷住了)

  (4)指导朗读。

  小朋友们在悠闲自在地欣赏着眼前的美景,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一段?(轻声和赞美的语气)

  指名读,集体读。

  (5)小结并板书:倒映

  环绕

  (欣赏)

  2.细读第二小节。

  (1)指名读第二小节。

  (2)理解诗句意思。

  红领巾迎着太阳,阳光洒在海面上这两行中的红领巾指什么?(红领巾指少先队员,因为它是少先队员的标志)

  人们常用太阳来比喻什么?(人们常用太阳来比喻中国共产党)

  红领巾迎着太阳是什么意思?(意思是少先队员心向着共产党)

  阳光洒在海面上仅仅是洒在海面上吗?(也洒在少先队员身上)

  阳光洒在海面上,洒在少先队员身上是什么感觉?(洒在海面上,一片光亮,洒在少先队员身上,他们感觉到温暖)

  诗中太阳比喻中国共产党,体会一下这一句又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呢?(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带来了光明和温暖,正哺育少先队员茁壮成长。)

  水中的鱼儿望着我们,悄悄的听我们愉快唱歌。鱼儿真的在望着小朋友,听他们唱歌吗?为什么他们会有这种感觉?(鱼儿不会真的望着他们。听他们唱歌,而是他们感到在中国共产党的哺育下无比快乐,无比幸福,就觉得鱼儿都在羡慕他们)

  (3)指导朗读。

  小朋友们心情怎样?(高兴,自豪)

  我们应该怎样读?(应该以欢快的语调,读出自豪的感情)

  指名试读,自由练读,集体齐读。

  (4)小结板书:迎

  洒

  望

  听

  (唱歌)

  3.细读第三小节。

  (1)齐读第三小节。

  (2)理解诗句意思。

  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我们来尽情欢乐。尽情欢乐是怎样的欢乐?(很尽兴地玩耍观赏,或者说想怎样乐就怎样乐)

  在旧社会小朋友们能不能这样欢乐?为什么?(不能,因为旧社会人民受压迫剥削,小孩子连饭都吃不饱,衣服都穿不暖,哪能尽情地欢乐呢)

  我问你亲爱的伙伴,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这里的谁指什么?(指社会主义国家)

  诗中说的小朋友是不是真的不知道是社会主义国家祖国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不是)

  既然知道,为什么还要问伙伴呢?

  (这样明知故问,更能表达他们对祖国的感激之情)

  (3)指导朗读。

  读第一、二行时要用陈述语气,读出欢快的情感。读第三、四行时,语调要突然、轻,好像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似的,提醒伙伴注意。谁要重读,幸福生活语调要上扬。

  教师范读,指名试读,自由练读,集体齐读。

  (4)小节并板书:问

  谁安排

  (感激)

  三、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课文

  3.组词

  荡()

  浆()

  推()

  浪()

  汤()

  桨()

  堆()

  狼()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继续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细读第三小节。

  (1)齐读第三小节。

  (2)理解诗句意思。

  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我们来尽情欢乐。尽情欢乐是怎样的欢乐?(很尽兴地玩耍观赏,或者说想怎样乐就怎样乐)

  在旧社会小朋友们能不能这样欢乐?为什么?(不能,因为旧社会人民受压迫剥削,小孩子连饭都吃不饱,衣服都穿不暖,哪能尽情地欢乐呢)

  我问你亲爱的伙伴,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这里的谁指什么?(指社会主义国家)

  诗中说的小朋友是不是真的不知道是社会主义国家祖国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不是)

  既然知道,为什么还要问伙伴呢?

  (这样明知故问,更能表达他们对祖国的感激之情)

  (3)指导朗读。

  读第一、二行时要用陈述语气,读出欢快的情感。读第三、四行时,语调要突然、轻,好像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似的,提醒伙伴注意。谁要重读,幸福生活语调要上扬。

  教师范读,指名试读,自由练读,集体齐读。

  (4)小节并板书:问

  谁安排

  (感激)

  二、总结课文

  1.课文中三小节末尾两行内容都相同,他们反复出现起什么作用呢?(表明小朋友们陶醉在欢快愉悦之中,他们忘记了划桨,任小船飘荡,只感到一阵阵凉风拂面)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想想诗歌描绘的情景,说说课文中三个小节内容表达了小朋友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相关板书:

  自然

  热爱

  党

  祖国

  三、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找出课文中左右结构的字。

  板书:推

  浪

  塔

  墙

  洒

  悄

  环

  指名说说怎样记住这些字形。

  (主要引导学生用熟字记生字)

  如:

  谁记推

  狼记浪

  消记悄

  西记洒

  不记环

  塔和墙,指导分析字形结构。

  (注意墙的笔顺)

  2、指导书写。

  荡、桨、墙要写得紧凑。

  爽要居中写。

  3、学生练习描红。

  四、课堂练习

  1、读一读,再抄写。

  推开

  波浪

  轻轻

  飘荡

  尽情

  倒映

  伙伴

  悄悄

  环绕

  凉爽

  2、加偏旁组词(小黑板)

  ()()()()主良()()

  ()()()()()()

  肖

  果

  ()()()()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美丽的()

  愉快的()

  凉爽的()

  尽情的()

  教学后记:

  学生在写字时,常把桨、爽写错,要注意强调和指正。这是一首优美动听的歌,学生朗读时很有感情,在引导学生体会这篇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时,他们觉得幸福生活是爸爸妈妈给的,对党、社会主义的理解,虽然我在课中渗透了一下,但学生的理解还比较浅显。我想没有必要一定要求学生理解到这么深入,现在他们爱父母、爱身边的人、爱生活,就是充满朝气、充满爱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一定会爱祖国。

  板书设计

  让我们荡起双桨

  欣赏美景

  歌唱共产党

  感激祖国

  综合练习

  一、选字填空

  1.应映

  ()照答()放()倒()

  2.飘漂

  ()浮()扬()荡()泊

  二、词语搭配

  美丽的风

  愉快地飘荡

  鲜艳的白塔

  轻轻地欢乐

  凉爽的红领巾

  尽情地歌唱

  三、修改病句

  1、今天早晨下了一天的雨。

  2、小华加入了少先队员。

  3、我们热烈欢迎新同学。

  4、这是高大的一棵树。

  四、乱句成段

  ()开始,小花苞穿着绿色的衣服。

  ()又过了几天,花瓣盛开了,在阳光下向我们张开了笑脸。

  ()几天后,小花苞顶破了外衣,长出几片花瓣来、

  ()月季花开满花坛,有粉红的,有暗红的,有桃红的,还有白色的和黄色的。他们争奇斗艳,互相比美。

  五、填空

  1.红领巾迎着太阳一句中的红领巾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一句中的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学会策划有意义的秋游活动。

  2、 培养学生组织语言能力,能清晰流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3、 学会从多种方案中筛选,保留最佳方案。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学习设计最佳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理性、周全地考虑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主人公的意识。

  重点难点

  秋游活动如何策划,才能既玩得开心,又节省开支。怎么样的方案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突破方法:查找资料,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学生事先设计一分秋游方案。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欲望。

  课件出示一组秋天景色的美图,问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吗?

  同学们度过了一个炎炎的暑假,夏天已经从我们身过悄然而过,我们走进了凉爽的夏天,迎来了丰收的季节。想亲自去看一看‘摸一摸吗?尽情感受一下秋天吧?

  二、自主策划,明确交际的方向

  同学们,秋天就在我们身边,现在就让我们出发秋游吧!

  1、 你们想到哪里去,用什么方案寻找秋天?

  2、 那你又想用什么方法留住你找到的秋天。

  三、自主探究,设计方案。

  分小组设计自己的秋游方案。

  四、汇报各自的设计方案,评选最佳方案。

  1、各人准备好自己的秋游方案。

  2、在小组里交流。

  3、各小组推荐一份在班上交流。

  4、根据节省度,快乐指数评出最佳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复述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展开想像,体验人物心理。

  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描写的能力。

  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复述故事,把握课文内容。探究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生:预习课文生字词,查阅作者孙犁的有关资料,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上白洋淀的地理环境。

  教学内容

  《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这篇小说很有点传奇色彩,人物形象鲜明,环境描写也很有特色,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教学设计

  导入(可让学生讲抗日战争时的故事,或教师讲平原游击队地道战的故事)

  历史上,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你知道吗?黄帝曾在河北一带活动,三国时的张飞和宋太祖赵匡胤都是河北涿州人。近代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更有一些群众英雄,智斗敌人,从容不迫。今天我们学习孙犁的小说《芦花荡》,讲的就是一个老英雄智斗敌人的故事。

  ■整体感知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投影字词(学生齐读)。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边听边思考。

  复述故事情节,说说老头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参与。

  预期目的:

  把握课文内容,抓住老头子的思想核心过于自信和自尊

  想像体验

  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揣摩体会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产生的心理。

  从文中找出描写老头子心理活动的一段话。重点品读并评析他的心理。

  在品读中展开想像,如果自己是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

  学生齐读或自由读,小组讨论交流。

  预期目的:

  体味老头子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

  多角度想像二菱的心理活动,提高体验性阅读的能力。

  探究特色

  教师要引导学生体味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领悟这种描写的高妙之处。

  从课文中摘抄你喜欢的景物描写的句子,用心感受并评析。

  试仿照课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写写学校周围的景物。

  预期目的:

  学习运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渲染气氛的写法。

  教师小结

  作者笔下的老头子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作者还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景物描写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艺术上融情人景,寄寓作者深沉的情怀。

  ■布置作业

  完成研读与练习。

  试把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连成一段话,写在练习本上。

  点评

  本教案的设计,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突出了对学生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在人文精神方面,注重把人物的思想感情,转化成学生的自身体验,让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在语文素养方面,抓住叙事性作品的特点,重在复述故事情节和分析人物形象。在阅读方面,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提高默读的速度和默读的质量,重视培养默读的技能。阅读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从感性到理性;从阅读教材到自我体验,启发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体验性、创造性阅读,比较鲜明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学法指导上,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设计比较新颖,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10-31

教学设计方案07-29

教学设计方案(热)08-26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10-18

【通用】教学设计方案11-27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11-02

(精)教学设计方案09-19

教学设计方案(15篇)12-14

教学设计方案(精选15篇)09-27

作文教学设计方案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