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教学设计方案合集八篇
为了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圆满进行,通常需要提前准备好一份方案,方案的内容多是上级对下级或涉及面比较大的工作,一般都用带“文件头”形式下发。那么应当如何制定方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钻石、焦渴、水罐、喜出望外、匆匆忙忙、反正、递给、忍不住、唾沫、涌出、新鲜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4、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交流
1、交流自己读过的童话故事,简单交流。
2、交流作者。
二、读通课文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通字音,看准字形。
2、小组开火车读课文。
三、认字
1、读准字音:
竟匆为后鼻音,绊咽为前鼻音葱凑为平舌音,瞬为翘舌音。
咽为多音字。
2、开火车认读。
3、记忆字形。
4、组词竞赛。
5、开火车认字组词。
四、写字
1、重点指导:
⑴ 渴沫涌左边相同,都是三点水。
⑵ 渴竭、哀享联系记忆。
⑶ 累下边不是系,舔右下部不是小字。舔──添。
⑷ 凑的左边不是三点水,沫的右边不是未。
2、学生书写。
3、听写。
第二课时
一、通读课文,提问
1、接力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了解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2、学生全班交流。
二、理解课文
1、第一自然段教学:
⑴ 齐读第一自然段。
⑵ 由泡泡中的提示语我能体会到当时水是多么重要引导第一自然段表达的主要内容。
⑶ 抓住干涸干枯焦渴而死等关键词语引导学生体会当时水的重要。
2、主体部分教学:
对课文主体部分的教学可借水罐的神奇和一次次变化为线索来进行。水罐的神奇和一次次变化主要体现为:
空木水罐──有水木水罐──掉在地上端端正正,水依然是满的──银水罐──金水罐──从中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
⑴ 从空木水罐到有水木水罐:小姑娘对母亲的爱使水罐发生了神奇的变化。
⑵ 水罐掉在地上端端正正,水依然是满的: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等词句,体会小姑娘的心情,感受小姑娘对母亲的爱。正是小姑娘对母亲的爱,使水罐再次显示出它的神奇。
⑶ 水罐变成银的:引导学生由第一自然段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想象:小狗可能是因为渴极了走不动。
⑷ 水罐变成金的:小姑娘的母亲认为自己快要死了,把水让给小姑娘喝。水罐又一次变化的原因是母亲对小姑娘的爱,可见水罐的神奇并不在于小姑娘本身,而在于爱心。只要有人献出爱心,水罐就会发生神奇的变化。
⑸ 从水罐里跳出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抓住再也忍不住咽了一口唾沫等关键词句,引导学生了解小姑娘当时多么想喝水,从而体会她把水让给别人是多么动人的行为。
3、重点理把握爱心这一主题,引导学生比较几个故事情节:
小姑娘为母亲找水,小姑娘分水给小狗喝,母亲让水给小姑娘喝,小姑娘把水让给路人喝,从而得出爱心主题。
三、升华内容
理解课题。思考:为什么课文不用神奇的水罐水罐的变化一罐水等作题目,而用七颗钻石?
四、课后延伸
课后选做题。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洋溢、草翠花开、训斥、凝视、拆除”等词语。理解“洋溢”的意思及用法。积累文中描写景色的词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课文想象画面。
3、通过朗读、品味、想象,感受童话的有趣,明白快乐应该和大家分享、做人不能太自私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想象画面,体会巨人的行动和心理变化,在层层读悟中理解童话所揭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情趣
1、交流:
如果我没猜错的话,大家都喜欢读童话。童话那动人的故事和优美的语言,总能把我们带入美好的情境,使我们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你读过哪些童话?哪个童话给你的印象最深?
2、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则童话《巨人的花园》。有人称这篇童话是童话中的“完美之作”。(板书课题,指导“巨”的笔顺,齐读课题)你们想不想走进这花园中去?
二、初读,感知大意
1、通读:
自由认真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生字词。
2、感知:
巨人的花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教师板书:美、变)
随机进行字词教学:
⑴ 讲“美丽”,奖励读描写花园美丽的词语:绿树成阴、草翠花开、阳光明媚。再请学生补充说词。
⑵ 讲“荒凉”,奖励读描写花园荒凉的词语:北风呼啸、狂风大作、鲜花凋谢、冰雪覆盖。
⑶ 巨人很凶恶,读写巨人凶恶的词语:训斥、叱责、任性、冷酷。
3、再读:
有选择地读课文,加深印象。
三、美读,感受“美丽”和“欢乐”
1、交流语句:
谁来读描写花园漂亮、美丽的句子?
交流后课件出示:
那里,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村里的孩子都喜欢到那里玩。
2、自由朗读:
读书不仅要读在嘴上,更要读到心里。试着读一读,能不能让自己进入到这美丽的花园中?
(指名读,推荐读)
3、集体朗读:
好美的花园呀,让咱们一起去美美地享受这花园的美丽。
(齐读)
4、范读想象:
这一次有了新的要求,同样读这几句话,脑海里要浮现出画面。请把眼睛闭上,用耳静静地聆听。(教师配乐范读)你仿佛看到什么了?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交流,适时补充“鸟语花香”等成语)
5、感受欢乐:
当学生说听到了孩子们的'欢笑声时,出示:
花园里常年洋溢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声。
⑴ 理解词语:
“洋溢”是什么意思?(充满、荡漾、流淌)把意思放到句子中读句子。
⑵ 学会运用:
辨析?下课了,操场上洋溢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知道山里惟一的老师就要离开这个山村,孩子们伤心地哭了,屋子里洋溢着孩子们的哭声。”两个句子是否正确,明确“洋溢”往往用于比较欢快的场面。然后进行造句训练。
⑶ 想象说话:
巨人的花园里常年洋溢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想象一下,面对这美丽的花园,这些孩子会说些什么呢?
(建议学生运用文中的语句)
6、熟读成诵:
带着这样欢乐的心情,带着这种美妙的感受,老师和大家一起合作读这段话,如能背诵更好。
四、研读,探究“变化”,感悟寓意
过渡:看,花园四季交替多正常啊!可巨人的加入就使这个花园发生了变化。花园是怎么变的,请大家用心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句子。
1、读文找句:
生再次读文,划句子,交流。
2、抓点研读:
⑴ 当学生讲到“但不知为什么,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时,出示语段:
但不知为什么,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巨人裹着毯子,还瑟瑟发抖。他想:“今年的春天为什么这么冷,这么荒凉呀……”
读了这段话,你感受到巨人的花园怎样的特点?(荒凉)能把你的这种感受带到文字中去读一读这段话吗?
(自由读,指名读)
屏幕继续出示加粗字体:
春天终于来了,村子里又开出美丽的鲜花,不时传来小鸟的欢叫。但不知为什么,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巨人裹着毯子,还瑟瑟发抖。他想:“今年的春天为什么这么冷,这么荒凉呀……”
现在读这段话,你有了怎样的感受?齐读。
⑵ 当学生讲到“与此同时,鲜花凋谢”一句,出示句子:
与此同时,鲜花凋谢,树叶飘落,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
“与此同时”是在什么时候?之前花园是怎样的呢?联系上下文,用上文中的词句,把花园一瞬间的前后变化说一说。
(适时补充“春意盎然”等成语。)
3、归纳梳理:
当巨人外出,孩子们玩耍时,花园 。
而当巨人回来,禁止孩子们玩耍时,花园却 。
当孩子们再次偷偷钻进花园玩耍时,花园又 。
而当巨人训斥孩子们离开时,花园却又 。
最后,当巨人拆除围墙时,花园又 。
4、过渡引疑:
这可真是一个神奇的花园啊!忽而春意盎然,忽而寒冬腊月。原先一年四季正常交替、景色美丽的花园,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不同呢?(学生回答)是的,与其说是花园在变化,还不如说是人在变化。当巨人面对孩子们一次又一次地进入他的花园,他的态度怎样呢?再次默读课文,划出有关语句。
5、想象理解:
学生交流后课件出示:
当巨人看到 ,“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
他想: ,“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
于是,他 “喂!你赶快滚出去!”
联系上下文想象一下,巨人每一次训斥孩子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当时的表情怎样?
这三句话什么地方相同?(都有“滚出去”三个字,都是感叹号)巨人如此强烈地让孩子们滚出去,是为了什么?(独自享受花园的美景,不让孩子们享受快乐)
6、交流想法:
好一个自私的巨人!为了独自享受快乐,竟然训斥孩子们离开花园。如果你是这些孩子中的其中一个,你想告诉他什么?
7、揭示寓意:
巨人最后明白了什么?
出示: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
⑴ 巨人明白了这句话,你明白了吗?
(引导学生理解句子)
⑵ 任性、冷酷的心唤来的是寒冬,那么,要唤来春天,就应该拥有—颗怎样的心呢?
8、美读末段:
巨人用宽容善良的心融化了坚冰。从此,他的花园里又春意盎然,充满了欢声笑语,它又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出示画面)瞧,他们相处得多和谐,玩得多开心哪!让咱们随着孩子们的欢笑声快乐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配乐朗读)
9、想象美景:
你能想象此时的花园会是怎样一番景色吗?景如何,人又如何呢?
(要求学生尽量用上黑板上的词语)
六、写话,深化认识
1、写话训练:
巨人和孩子们在一起,多么快乐,多么幸福。为让更多的人分享到他的幸福,欣赏到花园的美丽,巨人特意想请大家帮忙,帮他写一块告示牌插在花园门口。你们愿意帮助他吗?最好能写一段话,可以用黑板上的四字短语恰当地描绘花园的美景来吸引孩子们;也可以用上这些词写一写有了孩子们的到来,花园不再怎样了;还可以写巨人的心里想法,表达对孩子们的歉意。写完后四人小组互相交流。
(教师巡视)
2、集体反馈:
表扬有创意的回答。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能真正体会“给予是快乐的”这一人生道理。
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读题导入
1、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给予是快乐的》。(读课题)
2、 当我们得到别人的帮助,别人的理解,甚至于别人的一个温暖的鼓励,心情就会很快乐,而“给予”就意味着付出、失去,那课题为什么还说给予是快乐的呢?给予是不是真的让人快乐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去读读课文吧。
二、自读初探
老师提出自读要求:这篇课文中谁给予了谁?他感到快乐了吗?为什么?
(同学们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可以在书上写一写划一划。学生读文思考,教师在鼓励学生的同时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
三、精读探究
1、指名说说课文中谁给予谁?
2、学生交流,相机理解以下部分
▲哥哥对保罗的给予(板书:哥哥——保罗)
相机出示:“我哥哥送给我的圣诞礼物。”
(1)学生自读,体会保罗的.心情
(2)保罗哥哥在给予中感到快乐了吗?为什么?
(引导体会哥哥给保罗快乐,所以他也快乐)
(3)朗读体会体会保罗的快乐的心情。
▲小男孩对弟弟的给予(板书:小男孩——弟弟)
找出相应的句子,相机出示:
但是,那小男孩说接下去说的话却让保罗十分惊讶:“我希望我将来也能像你哥哥那样。”
(1)先抓住“为什么保罗会惊讶”?带出第3节(出示),理解吃惊,为什么会吃惊(是吃惊保罗有这样一个好哥哥)读出吃惊的样子。体会保罗认为他希望什么?(相机出示第4节前半段话)
(2)然后再来读第5节,现在保罗知道小男孩希望的是什么?
(3)在读中想象出他说这句话时的美好心愿。小男孩在给予中感到快乐了吗?为什么?
(4)进一步体会保罗吃惊的原因:为小男孩美好的心灵
(5)分角色朗读1-5自然段,感受一下小男孩子看到保罗哥哥送了保罗一辆汽车以后所产生的美好希望以及他说“我希望??”时的快乐的感觉)
(过渡:小男孩不但立下了将来给予弟弟新轿车的希望,而且还要把这种希望亲自带给了他的弟弟,课文中还有那些语句表现了他的这种给予。)
相机出示:
不一会儿,他背着相机返回来了。他拿着那些好东西了!”
(1)学生读 ,从他的话语中,你感觉到什么?(希望送给弟弟汽车,让他 快乐,美好的愿望)
指导读出自己的感受
(2)从他的举动中你感觉到什么?(对弟弟的的关心和爱)
指导读出自己的感受
(3)他快乐吗?现在你觉得他是为什么而快乐?(板书:给别人关爱)
(不仅是许下一个愿望,送轿车,更重要的是他觉得给他残疾的弟弟送去关爱,送去温暖,是最快乐的)
(4)读好这一段话。读出小男孩对弟弟的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保罗对小男孩与弟弟的给予(板书:保罗——小男孩——小弟弟)
过渡 :课文中还有谁给予谁?是怎么做的?引导学生思考,保罗有没有给予谁什么?
相机出示句子:“保罗下了车,??那位小男孩也坐了进去。他们三个人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1)你认为保罗这时快乐吗?为什么?
(2)为什么说这个夜晚对他们来说是难忘的?(讨论)
(体会各人心中的快乐)
四、总结深化
1、齐读最后一节
2、联系板书说说课文中的给予及快乐。
3、读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帮助别人,关心别人,你就会感到快乐)
4、教师小结:同学们,给予是快乐的,哪怕是给予有困难的人一个温暖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给别人带来帮助,从而给自己带来快乐。大家还记得这句话吗?(出示: “给”永远比“拿”愉快)
再送给大家巴金爷爷的一句话:人活着,就是要给我们生活的社会添上一点光彩。这样我们的生命之花才会开放。一心为自己,一生安慰自己的人什么也得不到。(出示,读一读)
5、这些话说得多好啊,与给予是快乐的是同一个意思,你能根据你对“给予是快乐的”的理解,也写写你们的格言吗,要注意从你们的语言中体现出给予是快乐的。(配乐,学生在情境中写,交流,实物投影出示,朗读)
6、教师总结,深情地读“给予是快乐的”
五、课外延伸
今天老师布置一个不需要用笔,但需要用心灵去完成的作业,就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体会“给予是快乐的”。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活动目标:
1、欣赏米罗的绘画作品《托儿所的装饰画》,引导幼儿发现美并体验这种感受。
2、运用自己领会的美术形式大胆表现。
活动准备:
1、课件《托儿所的装饰画》
2、各色水粉颜料、水粉笔
活动流程:
导入活动,出示作品,——>通过赏析,引发感受和体验——>引发幼儿表达表现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出示作品
有一个国家叫西班牙,哪儿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大画家名字叫米罗(出示米罗像),全世界的人都非常喜欢他的.作品,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画的一幅画。(点击画)
2、通过赏析,引发感受和体验
(1)你觉得这幅画怎样,象什么?
(2)你看到了什么?
(3)你觉得颜色怎么样?
(4)请你给这幅画取个名字好吗?
大家起的名字真不错,都是按照你的感觉来起的,你们想知道米罗自己给这幅画取名叫《托儿所的装饰画》
3、引发幼儿表达表现
(1)仔细猜猜看,米罗是怎么画画的?
(2)好,现在请你们也来画画看,试试什么颜色在一起是很漂亮的。
4、评价
刚才,老师看到小朋友很高兴,觉得你们比大画家米罗还能干呢,very-good ,请你们说说你觉得那幅画有意思?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认识文中14个生字,书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表演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文中以“口”为偏旁的汉字的构字特点,认识形声字的构字方法,以掌握相应的识字方法。
4、感受汉字的有趣,激发识字的.举趣。
二、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课文内容,认识形声字的构字特点,学会相应的识字方法。
2、识记文中14个生字,正确书写9个生字。
三、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查找其它以“口”为偏旁的汉字。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朗读指导法
五、课型:识字课
六、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教师出示汉字:叫 鸣 唤 吃 叶
2、引导发现:这五个生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你还发现了什么?
3、教师小结:这五个生字都是以“口”作偏旁,它们表示的意思大多与口有关。
4、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添“口”歌
二、读文识字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每个字音。
2、指名学生分行读课文。
3、从文中找出以“口”作偏旁的汉字,用铅笔圈一圈,读一读,记一记。
4、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板书:
问 味 吓 号 召 吐 哈 叽 吹 啥
5、指名学生扮演小老师领读生字。
6、引导学生发现:
(1)学生仔细观察。
(2)逐字分析字形,弄清以“口”为偏旁的汉字的组成特点。
门 + 口 — 问 未 + 口 — 味 下 + 口 — 吓
刀 + 口 — 召 土 + 口 — 吐 合 + 口 — 哈
几 + 口 — 叽 欠 + 口 — 吹 舍 + 口 — 啥
(3)练习用这些扩词或说话。
7、指导学生表演读第一句。
三、设疑结束
1、指名读、齐读课文第二句。
2、教师导言:还有哪些字能添“口”组成新字呢?请你想一想,看一看谁说得好、说得多。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活动名称:越开越大的花
活动目标:
1、尝试沿着花心的形状一圈一圈不断扩大的方式表现花儿越开越大。
2、感受春天的季节特征,乐意进一步去发现春天的美。
活动准备:
画纸(画有心) 、蜡笔、勾线笔
活动过程:
一、 故事导入——集中注意力,激发活动兴趣
地上有一粒小种子,种子想快快长大,有什么好办法吗?
小结:浇浇水,晒晒太阳,给它施肥都能使种子快快的长大。
二、 情景化演示——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来演绎具有挑战性的绘画方法
1、太阳公公看见了,对种子说:“别急,别急,我来帮帮你吧!”太阳公公发出暖洋洋的光照着种子,她吸收阳光,开出了一朵小花。(老师在花籽外画一圈)。小花开心地叫着:“谢谢您太阳公公,谢谢您帮我长大!可是我还想再大一点。”
2、春风姐姐吹来了,他对小花说:“小花,小花,我也来帮你长大吧!”春风姐姐轻轻地吹着,小花抖了抖了身体,真的又长大了一圈。(老师再加大一圈),小花真高兴,说:“谢谢您,春风姐姐,谢谢您帮我长大。”
3、还有谁会来帮助小花呢?你听,滴答滴答,下小雨啦!雨点落在小花身上,小花喝着雨水,挺直了胸膛,越长越大了。(请一幼儿画)小花太高兴啦!“谢谢您,春雨哥哥!谢谢您帮助我长大。”
小结:春风吹、太阳照、春雨淋,花儿啊一层一层越长越大,越开越多
三、幼儿操作——激发孩子们的创作热情
1、瞧,草地上还有很多小小花,他们也想长得越来越大。你们愿意帮助他们长大吗?
2、重点指导:
1)鼓励幼儿沿着花心一圈圈不断地将小花画大,注意连接点。
2)可以给花儿涂上漂亮的颜色或自由添画背景。
小结:小花从花心一圈圈的往外长,越长越大越长越大。
四、同伴欣赏——分享成功的快乐
1、作品展示:我们来做扮演小蝴蝶,去找找哪朵花儿很美的?看看花儿是不是越开越大的?
2、原来花儿有着各种各样不同的形状和五彩斑斓的颜色,春天的花儿可真好看!
四、活动反思:
描述:
今天的学习活动中,直接用故事进行导入。“地上有颗小种子,它想快快长大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帮着它快快长大啊?”这时候盟盟说:“可以给它浇水帮助它长大。”“那除了浇水还有什么好办法吗?”这时候孩子们感觉有点难以回答了,随后我就做了一个风吹的动作。马上汤智晨说:“可以让风吹一吹也能帮助它长大的。”伴随这孩子们说出的各种方法,我一圈圈的把花往外画。请他们仔细的观察我的花瓣是从哪里长出来的。但是幼儿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还是有个别幼儿画的花瓣并不是一圈圈沿着轮廓往外画的而是直接就画了一个大圈。
分析:
可能在讲解的时候不够细致,有部分幼儿没有明白到底是怎么一圈圈的往外画,导致了出现了一整圈画的`现象,而且沿着花心往外画对小班的幼儿来说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有部分幼儿没有成功。
调整:
在幼儿作画的过程中发现有部分幼儿画的是一整个的圆,于是我用语言引导“三瓣花的种子开出来的花朵也是三瓣的,一瓣一瓣慢慢的开出来”听到提示后有些幼儿尝试着画出三瓣花的样子。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标;
1.再次突出本单元主题,引导学生重点理解本文的中心句,让学生学会珍惜今天的一切;
2.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美文欣赏能力,从而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升华本单元主题,让学生用实际行动来书写“珍惜”。
重难点:
1.精辟中心句的点拨,引导学生理解“爷爷的毡靴永世长存”;
2.拓展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幻灯出示:世间万物终有尽时,一切都会消亡,唯有爷爷的毡靴却永世长存
二.播放<<珍惜>>,升华主题
三.书写<<珍惜>>,感情共鸣
1,小组讨论应珍惜身边的哪些东西,如何珍惜?
2,提出写作要求,练习写作:以“珍惜”为主题写一首小诗。
四.点评<<珍惜>>,共勉共悟
五.作业布置
1.同坐互相修改写好的小诗;
2.思想教育作业:六年级学生快要毕业了,请珍惜时间,珍惜友谊,珍惜身边的一切。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板书设计
骨骼化石
高大
完整
失足
10黄河象
假想来历
陷入
化石
斜插
发掘化石
脚踏
教学过程:
出示挂图,导入新课。
这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大象的骨架。这具大象骨架,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板书:骨骼化石)你们知道“骨骼化石”是什么吗?它是古代生物的骨骼埋在地底下变成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种象曾经生活在黄河流域,所以叫它们黄河象。
今天我们就学习课文《黄河象》。
检查预习
这具大象化石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掘出来的?
开火车朗读课文,读后酌情评议。
练习分段、归纳段意、认真读课文,从文中把科学家假想这具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部分找到,做上记号。
学生准备后讨论:文中哪些地方是讲科学家的假想的?(二至七自然段)
把课文分成三段,说说每段段意。(学生练习归纳,在书上写出来)
学生准备后,交流归纳的段意,(一、讲这具化石的样子;二、讲科学家假想化石的来历;三、讲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发现和发掘。)
按照分成的三段,请三个同学朗读全文。
理解第一自然段
默读第一段,想一想,这具黄河象骨架有什么特点。
学后讨论:有什么样特点?(骨架很高大)从哪里看出它高大?(从它的高度、长度;从人站在骨架前的感觉。)还有什么特点?
(很完整)从哪儿可以看出它的完整?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这句话什么意思?(整个大象骨架只有尾椎骨不是骨骼化石,别的部分都是骨骼化石。也就是说,整个化石只少掉了尾椎骨。)
“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这句话什么意思?(意思是一百多块脚趾骨,一块也没有失掉,全部保存下来了。)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黄河象骨架的高大完整。
理解第二段
默读第二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假想这具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
学生默读思考后,指名说说科学家的假想,说后学生互相补充。
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想想课后“思考练习”的第一、二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板书设计
10黄河象
1没移动过
保存完整依据
2在指挥下挖掘
1骨架完整
假想落水依据
2站立姿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听写词语。
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
二、讲读课文
讲读第二段
这一段作者是分几层来写的?(三层。第一层即第2节;第二层即第3节;第三层即第一4至节。)
逐层理解。
第一层:突出“热”和“缓”。
“热”:“炙烤大地”“草丛燃烧”“呆立不动”“走来走去”。
“缓”:“小河弯弯”“缓缓流去”
这一层写当时天气炎热程度和特定的地理环境,为老象遇险提供了可能性。由于小河弯弯,流势缓慢,河岸和河床必然会淤积厚厚的淤泥,高大体重的黄河象到这里喝水是很危险的。
第二层:突出“倦”和“渴”。
这一层写出身强力壮的黄河象,由于疲劳和干渴,走起路来有气无力,当它们看到小河时,必然不顾一切地跑过去狂饮,这就是老象遇险的必然性。
第三层:突出“喝”和“陷”。
抓两头段落,找假想的依据。
从两头段落(即第一、四段)中找出科学家以下设想的依据:
1)“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石头上。”(四自然段:“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脚踩着石头。”)
2)“老象身子一侧,栽进河里。”(第四段:“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
3)“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第一段:“人们站在骨架前,……昂首阔步向前跑。”)
4)“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再动弹了。”(第四段:“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泥土里。”)
5)老象“失足落水”而死。(第一段:“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6)“紧跟在后边的象群,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老象。它们吓得顾不上喝水,回头四散逃跑。“(第一段:”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架。“第四段:”化石全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
小结:课文第一、四自然段的内容都不是科学家亲眼看到的,他们根据事实做出了假想,这说明假想必须以事实为依据。遵循科学道理加以思考,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初知推理方法。
科学家从黄河象站立的`姿势想到它“失足落水”而死。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想找水喝。为什么要喝水呢?是干渴,天热难当……
这种一步一步推理的方法,就叫“推想”。
四、布置作业
科学家是怎样假想黄河象的来历?黄河象失足落水而死的根据是什么?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板书设计
10黄河象
化石
高大完整无缺
疲劳干渴
发现
斜插的姿势
假想失足落水
发掘
上级指挥员
泥沙掩埋
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一自然段。
1、边读课文边看图,思考:
(1)这具黄河象化石高大表现在哪里?画出有关词语。
(2)这具黄河象化石完整表现在哪里?画出有关词句。
2、请学生指图说说这具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这个特点。
3、训练用“甚至……也……”“连……也……”口头造句。
4、概括段意。
5、教师谈话,转入下一段教学。
二、讲读第二段。
读本段后思考:这一段作者是分几层意思来叙述的?各层的层意是什么?
逐层学习。
第一层(第2自然段)
这一层写当时天气炎热的程度和特定的地理环境,为老象遇险提供了可能性。由于小河弯弯,流势缓慢,岸边和河床必然会淤积厚厚的淤泥,身高体重的黄河象到这里河水是危险的。教学时要突出“热”和“缓”。
“热”“炙烤”“燃烧”“呆立不动”“走来走去”
“缓”:“小河弯弯”“缓缓流去”
第二层(2至6自然段)
这一层写出身强力壮的黄河象,由于疲劳和干渴,走起路来有气无力,当它们看到小河时,必然要不顾一切地跑过去狂饮,结果失足而落水,这就是老象遇险的必然性。
教学中,要突出“倦和渴”“喝和陷”
(3)第三层(第7自然段)
3、找假想的依据。
从两头段落(即第一、四段)中找出科学家以下设想的依据:
1)“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石头上。”
2)“老象身子一侧,栽进河里。”
3)“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
4)“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再动弹了。”
5)老象“失足落水”而死。
6)“紧跟在后边的象群,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老象。它们吓得顾不上喝水,回头四散逃跑。”
小结:课文第一、四自然段的内容都不是科学家亲眼看到的,他们根据事实做出了假想,这说明假想必须以事实为依据。遵循科学道理加以思考,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总结推理方法。
科学家从黄河象站立的姿势想到它“失足落水”而死。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想找水喝。为什么要喝水呢?是干渴,天热难当……
这种一步一步推理的方法,就叫“推想”。
四、布置作业
科学家是怎样假想黄河象的来历?黄河象失足落水而死的根据是什么?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07-29
教学设计方案10-31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11-02
教学设计方案(热)08-26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10-18
(精)教学设计方案09-19
美术教学设计方案10-14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10-04
【通用】教学设计方案11-27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5篇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