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2-12-24 14:59:4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初中语文说课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语文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初中语文说课稿

初中语文说课稿1

  教材分析

  《人生寓言》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两则寓言都依据辩证逻辑构想而成的。本单元内容上紧承第一单元,仍以人生为主题。但侧重点稍有不同,第一单元侧重人生感悟,本单元侧重人生理想和信念,而且在前一单元的基础上,上了一个台阶,内容比较深沉、严肃,理性的成分浓厚得多。这样的编排,可以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一个层次。

  本单元教学要求,与上一单元既有延续性,又有所提高。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要求熟读课文,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要注意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在阅读方法方面,要继续练习朗读,提高朗读水平,并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要求,结合新课标“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要求,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和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词语:审美、闲适、慧心、心旷神怡、得失之患、险象迭生多愁善感等;

  (2)学习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切入,探究寓意并简要概括,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3)在朗读中加深理解,提高朗读水平;

  (4)揣摩《白兔和月亮》语言的精美和《落难的王子》构思奇妙。

  2、过程和方法目标:

  理解寓意,学习精美的表达。体验反思,提升效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教学重难点

  1、抓住关键情节,揣摩寓意,并联系生活体验进一步加深对寓言哲理美的理解;(重点)

  2、理解《白兔和月亮》中对人类的讽刺和《落难的王子》的奇妙构思。(难点)

  教法

  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我教读本课的指导思想是: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

  1、教师创境导入、指导诵读、深入研读、合作精读、对比阅读等,使学生能够较准确、流畅地复述故事,品味其精美的语言特点和深刻的`寓意;

  2、抓关键词语、句子的方法,按设疑——探究——释疑——质疑的程序展开,以问题引思路,以疑问求深入,大胆倡导有疑而问,提倡“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伟大”的精神;

  3、设境法、点拨法、积累法等,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如请你复述、请你品味、小试牛刀等尊重学生,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不拔高,不灌输,拉近与学生的感情距离,这也可以叫做感情法。

  学法

  初一新生对寓言的学习有了一点点基础,但理解也仅仅限于浅层次上。特别是以人生为主题的寓言,理解上更需要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

  而新课标提倡“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据此,本节课堂上从朗读、复述、抓关键词语句子入手,学生自主学习、分组合作、师生共同探究,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在阅读中领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明理,在练习中巩固,在质疑中创新。逐步理解课文蕴涵的深刻道理。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资料助读,预习反馈

  1、简要介绍寓言及作者周国平;

  2、字词积累: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内容。

  (说明: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首先指名学生介绍,其他学生进行补充,争取由学生自主介绍完整,教师做总结,帮助学生进行文学常识和字词的积累,体现了这一要求。)

  (三)指导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读出语气和情感,学生体会;

  2、自由诵读两则寓言,思考以下问题:

  1)《白兔和月亮》在情节发展中有两处转折,请加以概括。白兔从前后不同的情感体验中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四)自由诵读,请你复述

  以小组为单位,选出代表进行两则寓言复述,教师简要评价。

  (说明:新课标要求学生具备“完整准确,突出要点”的复述能力,该环节的设置可以很好提高学生的复述能力,达成新课标的要求,提高学生口语能力。)

  (五)深入研读,请你品味

  以小组为单位,深入研读课文,从中摘录出你认为优美的语句,加以体会和交流。

  (说明:本项目的设置本着“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教学理念,依据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并且很大程度上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完成体会语言的教学任务)

  (六)合作精读,质疑探究

  (七)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将两则寓言连贯起来思考,进行比较阅读,你有什么启发?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结果。学生代表发言后教师总结。

  (说明: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该环节的设置就是为了实现对学生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突出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开放性。)

  (八)轻松回读,体验反思

  (九)课堂检测,小试牛刀

  (十)课堂小结

  《人生寓言(节选)》选了两则,一则是《白兔和月亮》,一则是《落难的王子》,说的是人生应该怎样对待财富;对待厄运,把概念再提升一级,是人生应该怎样对待好事与坏事,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白免和月亮》意在一则戒贪。白兔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明白了,拥有月亮不如没有。如果某种拥有并不能给自己增加幸福,反而徒增苦恼;那就不如没有。《落难的王子》教人不要畏惧厄运。王子那样脆弱的人都挺过来了,谁又不能呢,厄运可以使人坚强。

初中语文说课稿2

  一、 说教材

  《项链》这篇小说最大的特点在于主题的多样性,并且历来有不同的解读。

  《项链》这篇小说是传统篇目,无论新旧教材都选用。它的魅力何在?我觉得首先在于它主题的深刻性。一篇有永恒魅力作品,它的主题是常读常新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随着时代的更新,我们理应有新的认识。《项链》讲述了一则悲剧,这则悲剧的成因在作者看来是“偶然发生的微不足道的小事”造成的。至此,我们明了作者其实是想通过这么一则悲剧来“探索”“人生的价值意义”,这一万古常新的话题。正是这种“探索”,使得《项链》这篇小说具有了永恒魅力。这一出悲剧自然而然的使人联想起《皇帝的新装》《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这两出悲剧。但是对小说的主题却历来有不同的解读。

  正是这篇小说主题的多样性特征,决定了在教学上最可取的教学方法是探究。如何探究?我觉得应从探究“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根源”入手。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根源究竟在哪里呢?如何探究呢?

  小说这种文学体裁,主要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现实,表达作者的思想观念。那么,要探究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应该以探究人物形象为主,通过对人物自身的思想实际和言行举止的分析探讨来把握。

  罗瓦赛尔太太:

  虚荣心是悲剧的根源。罗瓦赛尔太太尽管不富有,但生活无忧:

  丈夫有一份稳定的收入,且小有积蓄;日常家务也不需操劳,忠心耿耿的丈夫对她呵护有加。但她却感到非常的痛苦,她渴望过上贵太太的生活,渴望幽雅奢华的生活方式,渴望得到权贵的青睐,男人们的吹捧。这样的机会终于来了,她也获得了日思夜想成功,可是这一切都来得太快,消失得太快,犹如一只扑火自焚的飞蛾,刹那辉煌后即跌进无边的黑暗之中。罗瓦赛尔太太就象普希金的寓言故事《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老太婆为自己的贪婪付出了代价一样,也为自己的虚荣心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罗瓦赛尔先生:

  平庸、老实、对妻子过分的娇纵是悲剧的根源。罗瓦赛尔先生安于现状,对生活心满意足,甚至计划夏季和朋友一起去度假狩猎。他体贴妻子,但他并不了解妻子,当他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弄到一张教育部高官的请柬时,满心以为妻子会开心,却引起妻子的烦恼;他按照自己的想法给妻子的参加晚会的有关装束的建议,令人发笑,当然不符合妻子的要求。后来他把自己的度假狩猎计划扼杀在萌芽之中,战胜自己节俭性格,慷慨地拿出四百法郎。在他的策划之下,妻子在舞会上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却在仓皇逃跑时丢掉了项链。平庸、老实的罗瓦赛尔先生完全屈服于妻子的虚荣心,缺乏应有的理智和思想,就象完全屈服于妻子的贪婪的可怜的老渔夫,他们一个把自己投入了十年没日没夜的艰辛生活之中,一个丧失了到手的幸福生活。

  朋友福雷斯蒂埃太太:

  朋友有意无意的疏忽是悲剧的根源。如果这样认为的话,那么福雷斯蒂埃太太为什么要说出真相?福雷斯蒂埃太太“非常激动,抓住了她的两只手”,叫嚷着说出了真相。这难道是福雷斯蒂埃太太在演戏?我看倒是显示了她的惊讶、纯真。

  作者莫泊桑:

  作者持“宿命论”的观点。作者认为是“人生的偶然性”改变了罗瓦赛尔太太的一生。

  主题的再探讨:

  作者在作品中旗帜鲜明的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观,我们为什么又要费力的去解读为“讽刺了什么、批判了什么”呢?作者在作品中塑造了三个生活中的“普通人、小人物”,他们既不是善的代表,也不是恶的象征,他们就是生活中的普通人,在他们身上,既有人性的闪光点——真诚,善良、守信、坚强,又有人性的弱点——爱慕虚荣、追求享乐、安于现状等。是什么决定了这一群人的生活,甚至使他们是人生轨道发生逆转。我想这才是作者真正试图回答的人生难题。作者只是向我们展示了他思考认知的一个方面而已。从这个角度来看,《项链》与《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皇帝的新装》这两篇寓言故事在主题和思想价值方面极其相似。因此作家莫泊桑更象一个社会学家、解剖家、思想家,而不是一个批判者。

  其次,故事情节具有“寓巧合于自然”的特点,情节发展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从大的方面来说:

  收到舞会请柬,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偶然知道真相,无一不既巧合,又合乎情理。从小的方面来说:

  借项链时的迟疑、焦虑,借到项链后的.忘情失态;舞会上的疯狂、陶醉、成功,舞会后的慌忙逃离;十年前的痛苦、自卑,十年艰辛后的坦成、乐观,都合情合理,极为精巧。尤其是出人意料的结尾,留下巨大的悬念,令人深思。如果没有这个意料之外的结尾,小说的故事情节,依然完整。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加上这样一条尾巴,难道作者的目的仅仅是“把生活真实的面纱撕开,露出它可怕的本面目”,并借此讽刺罗瓦赛尔太太,增强小说的批判性?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比如,作者之所以加上这样一条尾巴,难道不就是为了进一步的强调“人生的偶然性”吗?的确,当罗瓦赛尔太太终于偿还清了可怕的债务,准备开始新生活时,一次邂逅,将对她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改变?面对可怕的真相,罗瓦赛尔太太将何去何从?

  根据以上的理解,我设置的教学目标如下:

  ①把握小说的基本故事情节。

  ②重点是鉴赏小说情节特点。

  ③难点是探究小说的主题。

  这样设计,抓住了作品的基本特征,重点难点鲜明突出,防止面面俱到的错误的发生。

  二、 说教法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的教,不单纯是传播知识、培养技能、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探究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不仅要能做到抓住作品的基本特征,还应力求做到“方式方法的多样性”,要力求做到“寓教于乐”,让学生乐学、学有所获。

  我的课堂教学设计如下:

  1、 朗读作品精彩片段(借项链时,借到项链后,舞会上,舞会后。要求学生在朗读时体会作者创作手法的妙处。)

  2、 鉴赏小说情节特点,展开想象并续写故事。

  3、 探究小说主题。

  4、 精彩片段表演。(小说结尾部分罗瓦赛尔太太与福雷斯蒂埃太太的偶然相逢。)

  这样设计,既突出了重点,从多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体现了我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达到“寓教于乐”目的的理念。完成了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安排如下:

  首先,要求学生通读作品,并用小标题概括小说的情节。

  接着,朗读作品的精彩片段。

  第三步,精彩片段表演。

  第四步,鉴赏小说情节特点。

  第五步,探究小说主题。(出示各种观点,师生共同探究)

  第六步,展开想象并续写故事。

  第七步,课后探究:

  《项链》究竟是一出悲剧,还是一出喜剧?“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究竟是断送了罗瓦赛尔太太,还是成就了罗瓦赛尔太太?

  这样设计,由浅入深,层次分明,符合认知规律。课后探究是课堂教学的延续,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间。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初中语文说课稿3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孔乙己》。

  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那么,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孔乙己》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五篇课文,该单元主要是把握情节的前提下,欣赏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了解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孔乙己》鲁迅的一篇小说,小说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生活上穷困潦倒,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故事,深刻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二、说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九年级的学生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和体会,对文字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或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观点。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多读、多交流、多质疑,让学生有自己的感悟。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和同学对话,从而正确理解文本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既要注意作品创作背景,又要注意用学生本有兴趣牵引,创设情境。

  三、说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与背景,理清小说故事情节。

  2、学习运用语言、动作、肖像和神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学习文中的环境描写,把握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3、感受作者对孔乙己的批判与同情,明确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和封建社会的腐朽与病态。

  四、说教学重难点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进一步对教学重难点进行了把握。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学习运用人物刻画和环境描写方法;教学难点确定为体会作者对孔乙己的复杂感情及对封建制度的批判。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破教学重点,实现教学难点,在本堂课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等多种教学方式来引生入境,增强学生的感受和体会。

  下面,我来谈一谈我的教学过程是我此次说课的核心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它就像一块磁石一样可以牢牢的抓住学生,吸引住学生。因此,在本课伊始,我采用的是名言导入的方式并配以这样的导入语:臧克家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著名作家鲁迅虽已去世多年,但他的作品依旧警醒着世人,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著名作品《孔乙己》,去体会鲁迅先生笔下的封建社会。从而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并顺势书写课题。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对文章的一个初步的感受,一个大致的解读,因此,在此环节,我会首先请学生结合之前知识的学习积累谈一谈对鲁迅的认识,接着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结合文本及课下注释感知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背景。以此达到感知文本内容的目的。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是深入的与作者对话,深入的与文本对话,因此,在这一环节,我会设置几个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问题:

  1、阅读课文1—3段,回答回答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这一问题较为简单,学生根据原文不难找出答案,地点是鲁镇咸亨酒店,时间是20多年前。接着我会顺势提出第二个问题,

  2、在咸亨酒店喝酒的有几类人,分别有什么特点?掌柜更喜欢哪一类人?并在此设置小组讨论,在此过程中我会下台参与讨论,适时点拨,加以指导。这一步是为了真正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根据小组代表发言我进行总结:长衫客:衣着长衫,坐着吃酒,趾高气昂;短衣帮:衣着短衫,站着吃酒。掌柜更喜欢长衫客,从掌柜对他们极力逢迎的态度中看出。

  最后提出第3个问题:作者描写咸亨酒店的环境有何作用?结合学生答案进行总结:对咸亨酒店的环境描写属于典型环境的描写,有助于刻画孔乙己这一典型人物形象,也揭露了当时森严的等级制度,揭露小说反封建的这一主题。

  然后我会紧接着让学生阅读文章的4—9段并提问:

  4、分析孔乙己的典型形象及性格人?根据学生回答我进行总结:孔乙己是唯一一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人,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夹杂伤痕”“花白胡子”表明他备受生活折磨,也能够看出他竭力保持读书人架势,体现出他自视清高的性格特点,充分说明他深受封建思想毒害。本文的写作手法是重点教学内容,所以我顺势提问:第四、六段的动作和神态描写,以及孔乙己教小伙计写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能够看出孔乙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从中可以看出孔乙己死要面子、自欺欺人、迂腐穷酸、自命清高的性格。在这几段落中的学习中我提出的最后一个问题是:思考第九段的作用。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各个场面不同人的.笑,下启孔乙己的悲惨结局;内容上寄托着作者对孔乙己既同情又批判的复杂感情。

  最后是文章10—13段的学习,我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进行提问,首先问到:“忽然”一词的含义。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忽然”说明偶然想起,上承“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下启“他打折了腿”。在第三个问题时问到:“大约”“的确”该如何理解?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没有人确切讲过孔乙己死了的消息,但从孔乙己的处境和遭遇来看,推测出他在这种生存环境下死亡是必然的,即使是死亡也不会有人关心,又因事隔20多年,小伙计说孔乙己死亡但并没有确切的消息,所以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其中第二个问题则设置为:孔乙己第一次出场和最后一次出场不同,有何作用?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通过对比说明封建制度不仅毒害了他的思想,还毒害了他的肉体;人们仍对他取笑,则说明了人的麻木不仁。

  (四)延伸作业

  语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终结点,而是引导学生从这个问题走向另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外,构建起大语文学习观。所以我的拓展延伸和小结作业环节设计为:

  在拓展延伸环节,我会请学生集体思考:孔乙己的最终命运如何?自由发言。

  在小结环节,我会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来结束课堂,并布置如下作业:对比鲁迅其他作品中的人物,找出鲁迅先生笔下人物的共同特点。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学内容的浓缩。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抓住要点摒弃繁琐,我的板书就力求体现这一点: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再次感谢各位评委老师。(鞠躬,擦黑板)

初中语文说课稿4

  说教材内容、目标及重难点:

  《爱莲说》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小品文,它文质兼美,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保持高尚情操的人生追求。本文语言精炼、句式骈散相间,修辞多样,仅用119个字就创造出了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品,令人赞叹,耐人寻味。由此,确立了本课的四个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积累优美的语言;

  2、品析重点语句;

  3、采用多种方式的诵读,积累文言精品;

  4、通过对莲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高尚情操形象的探究,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重点:读出文章韵味,体会文章审美情趣,理解托物言志写法。

  难点:衬托手法的运用。

  说教法与学法:

  朗计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它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手法,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因此,这篇古诗文我准备采用创设情境、指导朗读、品析美点、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在朗读中,主要从把握基调、读出节奏、读出感受三个方面,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在读中提高认识、增强体会。

  在品析美点、合作探究中,充分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做到有思有讲、有讲有评、合作学习、交流心得。

  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带学生置身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中,吸引学生走进文本。

  (二)、朗读指导,突出重点

  1、师范读,也可听录音或配乐朗诵,激发学生兴趣。

  2、指导朗读:

  第一轮:初读,读准音,把握基调。

  第二轮:再读,读出轻重快慢。

  第三轮:用心读,读出感受。

  通过这反复朗读,学生对文章内容已有大概的了解。进入第三个环节——

  (三)、品析美点,合作探究

  1、品析段落,积累词语。梳理重点词语,用白话文连贯翻译。

  2、品析写法,突出重点。学生合作探究文章内容,总结出“莲——特点——品德——爱”的文章线索,师总结,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然后下定义说明。

  3、突破难点——“正衬”、“反衬”

  师设疑: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生合作交流,表达自己的见解,老师总结:

  叹惋菊花是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鄙薄牡丹是为了追名逐利,攀附富贵,未免有些庸俗;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本色十分难得。由此可看出,写菊和牡丹是为了衬莲,菊是正衬,牡丹是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

  4、课堂交流,生置疑,各抒已见。

  5、拓展延伸,创造训练。

  搜集写莲的古今诗词,帮助学生达到感受美,创造美的初始文学境界。

  板书:

  菊——隐士(正衬)

  牡丹——富贵(反衬)

  莲——君子

  托物言志——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初中语文说课稿5

  一、说教材:

  人教版初三(九年级)《谈生命》一课,是世纪老人冰心的一篇运用比喻、象征,带有哲理意蕴的“生命体验”散文,这篇文章语言柔美,文笔生动。文章在开篇时就引出是话题,接下来形容“一江春水”“一棵绿树”的生命进程。末了直抒胸臆,升华哲理。文章展现出了生命由生长到强大再到衰弱的历程和其它生物一样经历这个过程,以及生活中的苦痛与幸福终生相伴的配合规则,表达了生命不断搏斗的意志和豪迈乐观的精力。

  二、说学生:

  初三学生对人生、生命的感悟还不太深刻。但已经具备了肯定的阅读、明白、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学习本文后,不仅只是对散文的欣赏本领,更能得到对人生的新的感悟。

  三、说目标:

  凭借语文《新课程标准》,联合本课特点和学生现实,制定了以下讲授目的:

  1.知识目的:

  (1)理解掌握“云翳、f岩”等词语;领会文中比喻、重复等修辞手法的奇妙运用。

  (2)使学生感知课文内容,造就准确、流畅、有情感朗读课文的本领。

  2.本领目的: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的要领,品读文章精致洗练的.语言。引发他们的联

  想和想象,感觉文中鲜活生动的形象,推测文中蕴涵的生命哲理。

  3.情绪目的:通过学习课文引导门生对生命征象和纪律举行思索,感觉和鉴戒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说重点、难点

  1.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

  2.揣摩文章重要的语句或段落,理解其哲理意蕴。

  五、说教法、学法

  遵循“师生互动,自主合作,探究感悟”的原则,根据九年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点,我采用教法与学法是:

  教法:

  诵读指导法

  设疑研究法

  对重点语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进而理解文章主旨。

  阅读评点法

  对精彩的句子引导学生鉴赏评述,并能从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中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学法:

  自主学习

  解决字词、作者,结构层次等浅层问题。

  合作交流

  运用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学习方式,体味语言,感受形象,激发想象,学习深层问题。

  探究感悟

  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朗读,感受散文的特点,培养创新思维,深化对生命的独特感受。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学生自由畅谈对生命的种种现象的感受。(一是从导入新课,二是从了解学生对生命的感知水平)

  (2)预习检测

  一是关于作者冰心;二是字词在学生展示后,相互指正。

  (3)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范读录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选三名学生范读课文,

  全体学生放声读课文

  听、读后让学生谈点自己的体会,评一下朗读的效果,确定应使用的语调。

  (4)精读课文自主学习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分析、理解以下问题:

  ①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

  ②思考:作者为什么把生命比作“一江春水”?为什么又把生命比作“一棵小树”?暗示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5)细读课文探究感悟

  通过对重点句子的分析,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的、富有创新的思维。细读课文,运用圈点

  勾画的方法依据下列问题(任选一个),赏析品味语言。

  我最喜欢的一个词语:

  我最喜欢的一句话:

  最能激发我想象的一组画面:

  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揣摩富有表现力、精美的、富有哲理的词句,深入领悟文中表现出来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6)想象联想拓展延伸

  句子仿写根据“一江春水”表现生命曲折、丰富多彩的形式或“一棵小树”表现生

  命过程的形式仿写:“生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生命像一杯咖啡......;生命像一支蜡烛......;生命像一张白纸......

  (7)层次作业

  末了齐读冰心的“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他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却浸透了奋斗的历程,洒遍了捐躯的血雨。”结束本课。

  七、说板书

  板书计划重要突出课文的重点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思绪,庞大内容简朴化;抽象头脑详细化;把感性了解理性化,使门生容易担当和明白,帮助学生进步阐发、归纳、感悟的本领。

初中语文说课稿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的亲情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赏析意蕴,领悟作品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宽容忍让的真挚感情,体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

  1.品读文章之美。

  2.能够领悟作品主题,领悟文章朴实文字下丰富的意蕴。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以“让爱住我家”这首歌曲导入。家是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避风的港湾,是幸福的摇篮。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暖,因为有了浓浓的情而美好,所以人们才会产生让爱永远住我家的美好愿望。本节课,让我们走进莫怀戚先生的家,陪同他们一家三口去散步。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老师配乐朗读,学生边听边感受这份亲情,思考课文内容,体会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初步领悟作品内涵。让学生带着下列问题听教师诵读课文。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2)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

  3.品读课文,体味意蕴

  提出问题:文章叙述了一家祖孙三代四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平凡小事。那么,你觉得这篇文章美在哪里?通过学生的回答总结出该文章有景物美、人情美和语言美。

  (1)景物美

  学生欣赏文章的景物美,找出文中的景物描写的段落,思考自己感觉在景物描写的句子中,作者通过什么样的词语、写作手法来表现春天的景色,品味景物描写的作用。

  学生找到第4段和第7段的景物描写很美,找出自己觉得最美的句子和词汇,如“新绿”、“嫩绿”、“冬水”等这些词汇中感受生机勃勃的春天,以及充满诗意的田园风光。

  (2)人情美

  提出问题:文章为我们描绘了4个人,在这4个人中,你最欣赏哪个?找出描写的文字,简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学生分小组讨论,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通过和他人交流,了解他人的观点,对文章有更加深入的'体会领悟。

  (3)语言美

  提出问题:文章的景色美,人情美,接下来进入欣赏的第三个环节“语言美”。你从哪些方面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美?

  如学生觉得文章第一句话很美。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句话很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4.拓展延伸,激发情感

  提出问题: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一同在散步中进行了一次感情的熏陶。这美丽的一幕时常发生在生活中。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

  播放公益视频《给妈妈洗脚》,让学生对该视频进行评价。

  5.小结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摘抄并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个关于亲情的文章。

初中语文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本说课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地位和作用)

  莫怀戚的《散步》这篇课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生活细节”,渗透着浓郁温馨的亲情。表达一个大主题——互敬互爱、珍爱亲情、珍惜生命。第五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散步》,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单元要求。

  2.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我确定的三维目标是:

  ①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词句含义,品读文章清新质朴的语言。

  ②过程与方法: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品味一篇美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用心去发现感情、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分别为:

  重点:

  ①感受文章浓浓亲情,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②透过文章浅显质朴的语言,品味文章深刻含蓄的意蕴。

  难点:

  ③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4.教学关键点: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突破方法: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家庭生活的温馨回忆,通过教师配乐朗读、教师指导朗读、学生诵读等环节,使教师、学生、文本三位一体,使整个课堂氤氲在浓浓的亲情及和美温馨的家庭生活氛围之中。这样,学生就能沉浸于文本,培养了学生良好朗读习惯的同时自然而然地突破了文章的重难点。

  通过组织“鲜花献给可敬的人”这样一个语文活动,让学生深入文本,通过对文字作细致揣摩,感悟文章的语言魅力。然后通过小组讨论或班级交流方式,对文字进行深刻体味,品味其蕴涵的深刻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遁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语文课程还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

  根据以上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理念:动情朗读,探究内涵,体情悟道。

  三、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活泼好动,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四、教法学法

  七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营造与文章内容相吻合的浓厚的亲情氛围。

  2.诵读教学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理解亲情美,欣赏语言美。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增强直观性,体现人文性。

  4.语文活动式教学法:结合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设计语文活动“鲜花献给可敬的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学法指导:

  1.圈点勾画。让学生勤动笔墨,养成良好习惯。

  2.朗读感悟。抓住关键语句反复朗读,从中体会思想感情。

  在学习时,我认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渲染亲情(约三分钟)

  播放歌曲《让爱驻我家》,通过优美的旋律和诗化的歌词,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发学生对“家”进行认真审视,从而架起文本与生活有效沟通的桥梁。然后请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对“家”的理解。

  (二)、朗读课文,感悟亲情(约八分钟)

  1、听读课文,初步感受亲情。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整体感知文本,用简练的语言讲述散步过程,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听”和“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过程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理解文本、品味语言而不要流于形式。)

  3、检查阅读效果:(屏幕显示)

  A、散步的人有哪些?

  B、散步的季节呢?

  C、散步的地点?

  D、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E.结果如何?

  (问题宜简单,学习起步阶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三)、精读课文,探究美点(约二十分钟)

  1、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朗读,从文章中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地方。

  2、采用“我最喜欢的是,因为它美在——— ”的句式,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语文学习的要义之一就是学习语言,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要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课堂活动设计

  :鲜花献给可敬的人

  多媒体展示:假如你有一束美丽的鲜花,请你把它献给文中的某个人物,你将献给谁?请你结合文中描绘人物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说说你献花的理由。

  (1)学生阅读可以进行小组间的合作。

  (2)交流反馈。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点评。

  (3)学生的解答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可以献给文中的“我”,因为他孝敬老人,有家庭责任感,在处理家人的分歧时讲原则,不宠爱孩子。

  ②可以献给文中的“妻子”,因为她贤惠、明理,孝敬老人,尊重丈夫。

  ③可以献给文中的母亲,母亲慈祥善良、善解人意,疼爱孙子。

  ④可以献给文中的孩子,他聪明活泼,也很懂事。

  (4)一个散步中的分歧,在一家人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关爱中消除了,于是他们共同走向了那条开着金色菜花、长着整齐桑树、闪着粼粼水波的幸福小路。请同学们齐读文章最后一段,感受一家人的温馨幸福。

  (四)、拓展阅读,升华亲情(约八分钟)

  1、多媒体展示作者写作本文的契机之一,为学生阅读思考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内涵作铺垫。

  我与来西南政法学院进修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出我意料的是他对中国文化的“孝”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又说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明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他还同我一起去看过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说这种“由政府出面召集,全国像一家人在过年的事,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

  2、朗读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通过反复诵读这句话,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明白“母亲”代表老一辈,“儿子”是年幼的一代。“我和妻子”正是人生的中年,要背负起赡养老人,抚养下一代的责任。家庭是社会的缩影,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2、多媒体播放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将爱心传递下去》,让学生观看体会中年人的爱心力量。

  (五)、真诚行动,抒发亲情(约二分钟)

  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回家为自己的父母、家人做一件事:捶捶背、揉揉肩、洗洗脚……帮助父母做点家务,陪父母散散步……

  打个电话告诉家人,你很爱他们。

  (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已知与未知的中介,学习过程中,认真研究教材是必要的,但是学习课文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内外结合,以外促内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

  (六)、总结全文,表达祝福。(约二分钟)

  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老师把下面这副对联送给大家,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

  横批:相亲相爱

  (七)、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原则是既要简洁、形象、直观,又要体现教学内容的要点,突出教学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为:

  散 步

  莫怀戚

  尊老

  母 亲

  整 个

  我 爱 妻子

  世 界

  儿 子

  爱幼

  我的课说完了,谢谢大家!

初中语文说课稿8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语文组5号考生。下面我将与各位分享一下《爱莲说》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爱莲说》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文章,本单元是文言文单元。本文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地写来,其中涵盖了大量社会现象,文虽短而意蕴无穷,这种写法也很值得品味。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我所面对的学生是这样的,文言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对于学生理解文章有所不利,这些都需要教师加以适时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提高鉴赏古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诵读,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提高鉴赏古文的能力。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则为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品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基于此,我将展示莲花的,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而导入本课。通过这样的导入,引起学生对于文章的极大兴趣。

  (二)诵读训练,初步感知

  这一环节我设置了以下环节1.教师播放音频,并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指名学生阅读全文,并翻译全文,概括文章大意。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加强诵读习惯的培养,对领悟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语言,增强文章语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伊始我将从指导诵读入手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首先我会进行示范朗读,然后通过自读、齐读、指名读、竞赛读等各种手段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进行朗读。通过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大致把握文章内容,为下面深入研读做好铺垫。

  (三)合作学习,重点感悟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与学的过程就是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些问题可能是不被了解的现象,可能是前后认知的矛盾,还可能是需要挑战的困境。为此,在这一环节,我将出示这样几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放手给学生,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我将设置小组讨论讨论下列问题: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很可爱,为什么作者独独喜爱莲花呢?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3.开头作者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

  这样一个问题链,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明确作者描写莲不同角度,即生长环境、体态、风度。最后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对文章的思路、结构以及主旨都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

  (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可省略)

  我们常说要走进文本,也要走出文本。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用“莲花”寄寓了自己的志趣,你喜欢什么植物?请谈谈你喜欢它的原因或者它寄托了你怎样的思想感情,实现感知向能力的迁移。

  (五)小结作业,巩固提高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我会着重引导学生思考本课学习的象征意义和衬托的手法,通过小结,了解学生对于本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习内容的对话。我希望通过作业的布置,强化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并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基于此,我设计了开放式的作业:写一篇小短文,表达对某种植物的喜爱以及它寄托了你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说板书设计

  这堂课的板书设计,主要由讲解的重要内容构成,直观简洁,结构清晰,突出了本堂课的教学重点。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初中语文说课稿9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与地位

  《变色龙》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也就是小说阅读训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小说是最能广泛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小说的内容最为丰富,讴歌美好、神圣、庄严,鞭挞丑陋、污秽、邪恶。阅读小说,可以更好的认识社会,品味生活,感悟人生。

  《变色龙》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作者主要通过精彩的对话刻画了一个欺下媚上、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警察奥楚蔑洛夫的形象,巧妙地揭露了俄国警察制度的反动与虚伪,批判了沙皇俄国的黑暗统治。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文学作品教学提出的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与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对小说教学的要求,结合小说《变色龙》具体特点,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知目标:学习小说通过对话描写塑造人物性格的写法。

  2、能力目标:从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及作品的社会意义的入手,初步学会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3、情感目标:感受作者通过人物对话所表现出来的对俄国沙皇走狗的讽刺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以上导学目标与学生对小说所反映的俄国十九世纪社会现实缺乏了解的实际情况,本文导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对话中领会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分析奥楚蔑洛夫这一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则本文是导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本文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他们对小说的有一定的感知、欣赏能力,能够自主梳理小说情节,理解小说所塑造的人物性格,对运用表情、对话表演小说的情节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并能依据文本评议小说中的人物。

  2.教学方法运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根据文章的特色与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在本课的导学过程中,我把课堂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读,自由地议,入情地演,尽情扮好学习主人这一角色。

  ⑴充分地读:叶圣陶先生说过:“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因此,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读书思考。

  ⑵自由地议: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充分展示各自给课文另拟的题目、分析奥楚蔑洛夫的形象、性格等环节中让他们充分交流,自由地议论,使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互相沟通,互相启发,培养学生的求索精神与创新意识。

  ⑶入情地演:表演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事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本文故事性强,语言描写生动的特点,我将在学生充分领会奥楚蔑洛夫性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组分角色朗读表演,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小说的语言,领悟文章的主旨。

  三、说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了激发起全班同学学习课文的兴趣,我设计如下导语来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不喜欢看中央电视台的《动物世界》节目啊?下面请同学们来看一段《动物世界》节目曾经播出过的介绍蜥蜴这种动物的录像片。”在播放介绍蜥蜴这种动物的录像片后引导:“录像中的蜥蜴叫什么名字?变色龙给同学们留下的最深刻、最有趣的印象是什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通过对话描写来塑造人物性格的短篇小说,这篇小说的题目就是《变色龙》,既然小说写的是人,作者为什么要用变色龙这种动物的名字来做为小说的题目呢?下面请同学默读小说全文,想一想,根据您对小说情节与人物的理解,重新给本文拟一个题目。”

  这则导语,借助多媒体导学手段,通过观看介绍变色龙特征的录像,形象直观地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文,认真思考、分析小说主人翁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案件中的语言,深刻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领会小说所揭示的主旨。

  (二)、给课文另拟题目,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在学生自由默读课文后,让学生根据各自对小说的初步理解,另给本文拟一个题目,并说说拟题的原因。

  由于学生在拟题时着眼点不一样,有的.学生可能从情节角度去命题,有的学生可能从人物角度去命题,有的学生从小说的主题方面去命题,即使是从同一角度去命题的同学,由于学生对小说的理解不一样,所命的题目也不可能完全一样,所以只要学生言之有理、自圆其说,教师都要给予肯定,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另拟题目的目的有三:①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文,认真思考,理解并领会小说的主题。②,在学生重新给课文起一个题目,对所命的题目进行解释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③通过另拟题目,教师从中发现可以学生对哪些内容了读懂了,哪些地方还不完全读通,需要教师的进一步指导,为下一步有针对地导学调查摸底。

  (三)、分角色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通过直观形象的语言,感受到小说的情节发展,品味小说的语言,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分角色朗读结束后,我给学生时间,引导学生去自主评议分角色朗读的优劣,谈谈各自对小说的内容的体会与感悟

  (四)、启发点拨,导引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我设想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

  1、从刚才同学们分角色朗读中,我们清楚地看出奥楚蔑洛夫警官在断案过程中是怎么变的?

  2、他这五次变化的依据又是什么?从他五次变化的语言中,同学们可以归纳出他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3、小说结尾的这句话“普洛诃尔喊一声那条狗的名字,带着它从木柴厂走了。那群人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谁能说说那群人笑什么呢?为什么笑呢?

  4、你们看,狗走了,奥楚蔑洛夫也走了,从他对将军家的狗的态度中,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奥楚蔑洛夫也是一条走狗,同学们想一想,他是谁的走狗?是什么样的走狗?哪位同学能给这条狗加上适当的定语?

  5、那么,是什么样的社会,使奥楚蔑洛夫这位执法者变成了一条走狗呢?

  这五个层次提问设计,一问把学生阅读的注意诱引到奥楚蔑洛夫处理案件的奇特之处——根据主人身份判案上引导学生想象;二问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语言,归纳出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见风使舵、反复无常的性格特征;三问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当时在广场上的人较杂,由于社会地位的不同,对所遇见的奥楚蔑洛夫警官处理案件,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因此,虽然同样的笑,但笑的内涵却大不一样,有的人可能笑赫留金偏偏遇上了奥楚蔑洛夫这样的警官,他媚上欺下、见风使舵、反复无常一幅统治者奴才的嘴脸;有的人可能笑赫留金偏偏遇上了这样一条狗,如果这狗的主人不与将军沾上边,结果就不一样了;有的人可能笑当时穷人不如富人家的一条狗……等等,因此,只要学生言之有理,都要给予肯定,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四问引导学生认识奥的走狗本质;五问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小说所揭示的社会意义。这五个层次的问题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与主题。

  四、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与依据

  为了随着《变色龙》一文导读过程,概括小说情节,归纳出其媚上欺下、见风使舵、反复无常的性格特征,指出这一形象的走狗本质,为学生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这一人物的深远的社会意义提供了帮助。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变色龙》

  情节: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

  变:狗主人不同,断案结果不同

  不变:趋炎附势、欺软怕硬、见风使舵的性格

  本质:沙皇的走狗

  整个板书结构简洁美观,板面达意流畅,揭示了小说中的人物、情节、性格、本质的关系。

初中语文说课稿10

  今天的课题我说课的题目是《采薇》,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等五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采薇》是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小雅》,描写了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思乡之苦的戍边士兵在归家途中的所思所想,这首诗虽然没有《关雎》《蒹葭》等名气大,但也是传诵千古的名句,充分体现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我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丰富学生的古典诗歌文化常识,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根据新课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以及初二学生诗歌鉴赏能力较弱的'现状,我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了解《诗经》文化常识,反复诵读,疏通文意。

  能力目标:品味诗歌独特的语言美、音乐美;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目标:把握戍边士兵思念家乡以及厌倦战争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点:反复朗诵,赏识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二、说教法及学法

  (一)说教法

  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诵读法、提问点拨法进行教学。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如果学生一味死读书,不求甚解,最后仍是“过目皆忘”。这就需要我们为师者在教学过程中多一点实质性的、能让学生受用不尽的读书方法指导。如注意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

  提问点拨法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艺术价值、现实中的战争、民歌题材进行探究,体现语文课堂的人文性。

  (二)说学法

  将在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领学生如何学习诗歌,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及审美感受能力。将疏通文意和理清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说教学流程

  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了解《诗经》常识

  生活中少不了诗,少不了歌,在我们这个小地方也有客家山歌,请大家欣赏两首。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里,诗歌长河的源头又在哪里?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去寻找。

  你是一条旺盛的河流

  2600多年来边唱边走

  多少人翘首追溯你神秘的源头

  哦到春秋再到西周

  “风”——土风民谣,淳朴自然

  “雅”——诸侯朝会,贵族欢宴

  “颂”——宗庙祭祀,乐舞翩翩

  直陈、比喻、托物抒情

  你的语言是赋、比、兴

  因了你,“风骚”成为文学的雅称

  你就是《诗三百》

  人们还恭敬地称呼你《诗经》

  (二)、自主学习

  朗读要求:初读正音,把握节奏,要读得字正腔圆。再读解意,把握行式,要读得韵味深长。吟唱诗歌,品赏诗情,要唱得情深意切。

  自主学习一:请从以下活动中任选一个完成。

  一、自主完成。用现代汉语通顺地翻译全诗。

  二、小组合作。把这首诗译为现代诗,语言流畅,能押韵更好。

  三、交流活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作的内容与表达的情感。

  自主学习二:诗歌美好的诗情画意让人沉醉,走出诗歌,让我们以探究的眼光,去寻觅本诗美的根源。请同学们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发现诗歌中的美词美句,体会篇章的美。

  (三)、提问点拨:

  问题1:感情基调?悲伤

  问题2:为什么在归家途中还要悲伤?

  材料:宋之问:“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解析:诗人被贬在外,家人音讯全无,终于踏上归家之途。一方面欣喜若狂,另一方面担心家人为自己所累,团圆之梦成为泡影,越接近家乡越是担忧。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

  答案:归家喜悦因为对家人、自身命运的担忧而变得无比沉重。

  路途艰难,又饥又渴的现状。

  回忆过去,痛定思痛。

  问题3:如何表现士兵的哀伤?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意象:杨柳、冬雪

  (2)对比

  以乐景写哀,以以往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的悲痛。

  (3)大雪交加,行道艰难,饥渴难耐,情景凄凉,语调低沉、苍凉。

  (四)联系现实

  如果文中的戍卒穿越时空来到今天,遇见从伊拉克战场归来的美国士兵,他们会有怎样的一番对话?

  (五)作业:

  一是朗读背诵课文;

  二是搜集本地民歌——客家山歌,与课文比较,体会《诗经》民歌的源远流长。

  四、说板书设计

  设计思路是举纲张目,以线串珠,就是在清理文章纲目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研究纲与目及目与目是怎样联结起来的,让文章思路变成了学生思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背诵、理解、深化也就水到渠成了。

  五、说教学反思

  参与本课堂学习的学生为初二学生,对《诗经》了解较少,没有学习过《诗经》中任何一篇,古文知识也相对薄弱,因此对本文的教授我定位于诵读欣赏,不要求过多纠缠于某一词一句的辨析,只要求大致解意,能够从读准、读美、可唱的层面解读本诗。对词、句、篇章,也只是从声音美、形象美、情感美方面浅层次探究。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走进文本,发现美、感受美,在不断追寻美的过程中激发爱母语、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初中语文说课稿11

  一、首先,给大家分析一下教材,这一点我将分三 个方面加以分析。

  第一点:课文所处位置及作用。

  《山中访友》是七年级语文上册中第三单元的第3篇课文。这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童趣的优美散文。

  鉴于本单元的要求,学生要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领略自然景物的美,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及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并作适当的摘录;另外,这篇描写景物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多使用比喻,拟人手法,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鲜明的印象和感受;并且作者抒发感情也很特别,将山中的景物当成朋友来写,将进山看景比作进山看朋友,因此,显得真挚自然。综上所述,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和教学的重难点。

  第二点:教学目的

  这一点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

  知识方面要求学生:①理解,积累课后词语;如:“湛蓝,清澈,德高望重”等。

  ②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方面要求学生:①鉴赏本文新奇丰富的想像美。

  ②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充满诗意的画面。

  德育方面要求学生: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第三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内容很多,比如课文重点词语,课文的思路,以及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等等。而教学难点则是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

  二、接着,介绍一下教学方法:

  1、确定五法合一的教学方法

  新《大纲》中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因此,我根据课文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准备采用激发兴趣法,朗读法,问题导引法,想像联想法和自读点拔法进行教学。首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品读散文,在读的过程中思考提出的疑问,然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拔下,赏析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2、采用投影仪,影碟等电教手段辅助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将采用投影仪,录音,以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影碟来丰富教学手段,这样,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通过直观感受,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体现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3、突出朗读教学

  语文教学中,要注意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再加上本文是一篇非常优美的写景教文,适于朗读,因此,我将在授课过程中突出诵读教学。

  三、学法指导

  教学是一种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所以我将采用学生质疑,小组讨论,教师点拨,然后反馈练习的学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课后练习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较少,因此我安排一节课的时间,我的教学设想是:先读题猜测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然后精读品味,鼓励学生提问,再通过讨论解决,归纳课文学习要点,这样既理解了的`内容,又培养了语感,也体会了作者的感情。

  五、教学程序

  (一)引入新课

  首先对预习作业进行抽查并明确生字词的读音及含义,然后要求学生读题,想像课文内容,引入新课,接着教师范读课文,用有关让学生对大自然的风景及大山里的风景有直观印象。

  (二)讲授新课

  在讲授之前,让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朗读,使学生感知课文,问题用打出:

  ①作者到山中寻访的友人是怎样的,跟你的想像相同吗?

  ②边读边勾画出描写山中美景的句子,理解后积累下来。

  朗读课文后,围绕上述2个问题对课文进行赏析,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作者进山看风景,并引导学生感受山中风景的优美,然后将有关山景和大自然景色的投影片或给学生看。结合书上的描述,使学生更直观形象地了解童话般的山中的美景,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精彩分析

  分析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及艺术特色。

  在分析中,使学生了解拟人手法的运用,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目的和意义,体会情景交融地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课文的内容有更深的了解。

  学生讨论后明确:

  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如:将古桥、树木、山泉、小溪等自然景物看成是自己的山中朋友,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这样便于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本文的艺术特色表现在:

  (1)独具匠心的叙述方式和叙述人称:的叙述方式亲切自然,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有时,根据表达的需要,还适当地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有时用第三人称,有时感情强烈了还用第二人称,让学生体会这样能使情感表达得更充分。

  (2)想象的丰富、新奇,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如:展开想象,将自己与树木融为一体,与自然融为一体,流露出热爱自然之情。

  ( 四 )反馈练习

  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讲授及自己的笔记,朗读课文后用自己的话解答课后练习一,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领会作者的感情。

  (五)创新练习

  假设你是某一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写法自由,字数不限。

  此题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以及想象能力,提示学生借鉴课文某些写法。抓住景物的自身特点。从某一景物的角度出发,重点突出景物的心声,最好能点出环境保护的主旨。

  (六)总结全文

  在这一环节中,带领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再次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及思想感情,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初中语文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是人教版-年级下/上册第-单元的第-篇课文,该单元以“-”为主题展开。

  《》是(文章体裁),主要写了(主要内容),表达了(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一般是: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了解本课写作背景和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整体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要达到的』

  3.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研读赏析要掌握的』

  由于(本课的一些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因为(学生的一些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采用

  1、目标导学法

  让学生在上课之初就充分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学有方向,有的放矢

  2、情境激学法

  播放录象,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3、讨论-比较法

  针对学情及重点、难点,采用问题教学法、实验法、谈话法、讲解法、推理法相结合。开设一堂科学探究课,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1、导入新课:

  我设计的导语是()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首先,教师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

  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接下来,教师请数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或者是听范读),教师请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出每段的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教师根据学生板书文章脉络。(教师板书)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3、研读赏析: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师以多媒体出示Q1,Q2,教师请学生先默读在分组讨论。

  Q1,Q2的设置一脉相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4、拓展延伸:

  好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等等之类

  5、课后作业:

  好处:巩固知识点(知识类)

  发挥学生想象力,理论-实践,学以致用(作文类)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初中语文说课稿13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在单元提示中已明确指出:学生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观潮》是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这篇文章通过正侧面描写结合,白描与细描相结合,写景与记事相结合,较好地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奇伟壮丽,又展现了南宋都城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也流露了作者在南宋王朝灭亡之后对过去生活的留恋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

  (2)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提供同题材的不同体裁的作品,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的弄潮儿。

  三、说教学重点:

  1、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 研读课文,整体感知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

  四、说教法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就是告诉我们教学方法要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对象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安排。为此,在这堂课里我选择了以下教学方法:

  1、激趣导入法: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较大,学生较难读懂,这是他们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堂课里,我利用小学四年级的一篇同名课文,通过现代文方便理解的特点,让学生对文章描写的情景有初步的了解,并通过古人与今人对观潮的热情和看法导入课题。

  2、小组竞赛法:据研究表明,大脑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赛时的效率高得多,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去。为此在这堂课中,我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开展了难易结合的朗读、译读、赏析和表演竞赛,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通过竞赛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激发了学生的团体荣誉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竞赛中主动的获取了知识。

  3、实践巩固法: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提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各种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的活动。”在这节课里,我安排了一个“学做主持人”的环节,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前提下,模仿主持人来介绍钱塘潮的盛景、水上的表演以及观众的反映。这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可以极大的激发他们学语文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多媒体辅助法: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感觉器官越多,它们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对学习的知识就越容易理解和巩固。钱塘江大潮离我们的生活比较遥远,借助多媒体可以变抽象的文字叙述为优美壮观的画境,它能带给学生在听觉、视觉等感官上极大的享受。这一感官上的享受,也能更好地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散文语言文字的优美。

  五、说学法

  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这篇课文,我要求学生使用以下学习方法逐步地掌握课文内容:

  1、借助文下注释、工具书排除文字障碍。文言文言简意赅,即使有一定功力的人阅读时也很难一目了然,中学生养成阅读注释、查阅工具书的习惯,不仅能够初步达到“了解内容”的要求,还可以为课外阅读开拓广阔的天地。

  2、反复诵读,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读通课文,理解文意,必须让学生反复诵读。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自然而然就能积累语言材料,提高朗读能力,形成一定的语感。

  3、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阅读课文。即不动笔墨不读书。好的阅读方法,能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自行阅读、自己注解、自我圈点、自我评注,直接在阅读材料上画上思索的轨迹,打上认知的烙印。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习惯,还可以拓展他们的思维,提高写作水平。

  六、说教学程序

  (一)开讲激趣、导语引入。首先我在屏幕上展示小学课文《观潮》,让学生欣赏。这篇现代文会将学生与文言文的《观潮》拉近距离,同时,也会引发他们的好奇心:相隔几个世纪的钱塘江大潮有多大变化呢?古人和今人观潮的热情是不是一样呢?然后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回顾了小学课文《观潮》,现在我们要学习南宋文学家周密的一篇散文,题目也是《观潮》。这两篇文章作者不同,写作的时间更不同,但他们所描绘的都是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让我们来看看古人和今人眼中的钱塘江大潮有何异同。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过渡到对新课的学习。

  (二)朗读课文,了解大意。朗读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学生试读,这是对学生预习情况的一个检测;其次是教师范读,这是对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最后是学生仿读,这也是一个学习与改进的过程。通过反复地朗读,学生可以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对课文内容也会有一个大概印象。紧接着我给出一道思考题:这篇课文描绘了哪几幅画面?经过分析可以看出课文中的四个自然段,刚好描绘了四幅画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归纳成:海潮图、演习图、弄潮图、观潮图。这样,学生对于文章内容就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三)小组合作,分析课文。 我把全班分为四个小组,一个组分配一个自然段,即一幅画面。要求四小组以竞赛的方式完成两项任务:

  1、找出本段的重点字词,能够用自己的话翻译句子。

  2、选择你最喜欢的语句,试做简要的赏析。

这两项任务由小组成员合作完成,依据他们答题的.情况、小组参与面与课堂上的表现计团体得分。这个环节是这堂课的主体部分,教学的重难点都在这里得到解决。采用小组竞赛的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在团体荣誉感和好胜心的驱动下,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找出文中的重点字词和翻译句子是一项非常简单的任务,学生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就能较好完成,而赏析文中优美的语句则是一项略有难度的任务,可以提示学生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和感情色彩等方面加以品析,这样就可以降低这道题的难度系数。文中可圈可点的地方比较多,比如海潮图中对潮水的描写,运用了不少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像“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就将潮水形、色、声、势几方面的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再比如观潮图中,描写观潮人群的密集,实际上是从侧面衬托江潮之势和水上表演之精彩,这些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都值得学生去揣摩和品析。为了收到良好效果,我安排了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要求他们并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为答题作好准备。只要学生说得言之成理就可以得到认可。 这种竞赛活动不光可以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也能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作为教师的我,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我觉得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四)能力延伸,拓展训练。当两轮紧张激烈的竞赛结束,同学们极有可能意犹未尽,可以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给出一道创新题:七百多年过去了,人事已非,而钱塘海潮盛景依旧。如果你是观潮盛景的直播现场主持,请根据学完本课后印象,用自己的语言向观众介绍最打动你、最吸引你的一幅画。(这道题其实也是对课文内容的巩固,但并不是单纯的翻译课文,而是要求学生运用丰富的想象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再创造,同是也是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临场发挥能力的训练。)为了让学生尽快地进入角色,我在屏幕上展示钱塘潮的图片,配上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来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优美动听的旋律、直观形象的画面,加上学生精彩的解说,一定会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受到这大自然的神奇与壮美。最后对以上的比赛作小结,计算出总成绩,评出优胜组给予鼓励,也要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加以表扬。但我想,这个时候胜败已经不是很重要了,只要在整个活动中,学生们积极地参与、全心地投入、收获了知识,那么他们都是胜利者。到这里,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上已经达到了。

  (五)复习巩固、布置作业。我再次和学生一起回顾课堂内容,梳理知识要点。之后布置作业:比较两篇《观潮》在内容上和语言上有何异同?我设计这道题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学习其写作技巧。由于时间的关系,这道题可以在课后完成。

  七、板书设计:

  潮来之状

  观潮 演兵之形 正面描写

  弄潮之势

  观潮之盛——侧面烘托

初中语文说课稿14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探讨初中语文三年级的一篇教读课文,矛盾所写的抒情散文《白杨礼赞》。

  一、说教材、学情。

  《白杨礼赞》具体编排在初中语文第六册第二单元。从编者的意图来看,本单元意在引导学生体会散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散文叙事、记人、写景、状物等灵活多变的写法,进一步提高欣赏、写作的能力。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阅读、欣赏散文应着眼于散文所蕴含的情感,借鉴散文所运用的语言。《白杨礼赞》的语言很有特点,大气磅礴,一气呵成,尤其是反问、排比运用得极为成功,值得反复诵读,这样,才能更切实地感受到散文的艺术魅力。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学生的语文基础比较薄弱,语言感悟能力较差。《白杨礼赞》是一篇文情兼美的好散文,对于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

  我的教学设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通过朗读,品析语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象征手法。第二课时以讨论和对比阅读为主,充分理解散文中的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作用。本说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学情的把握以及教学的设想,我把第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领会文章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第二,理解文章的象征手法。第三,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通过朗读理解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考虑到初中生在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理解文章的象征手法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朗读是十会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学习方法。新课标尤其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优化自身的综合素养,据此,我准备采用朗读式、讨论式作为主要教学方式。

  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现代教学理念,根据目标和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灵活多样的朗读,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把他们的主体意识培养起来,把他们健康的个性发展起来。当然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合格的教师不会把学生当作某种驯服的自然力来驱使,而是当作主体来看待。教学中我还会引导他们领悟和掌握学习的方法,鼓励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以上考虑,根据教指导学,为了学,服务学的基本思想,我准备用“配乐朗读,整体感知和精读品味,赏析深化”两个步骤来达到教学目,这两个步骤个相互紧扣,循序渐进,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说教学程序

  <一>、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按照这个思路上课开始,我便直接板书课题,对“礼”、“赞”进行释义,并简要地介绍作品的写作背景。然后,我会对学生说:“白杨礼赞”犹如一首结构谨严,渲染得力,旋律激昂的抒情音乐小品。一般音乐作品总有一个主旋律贯穿其中,它有时略有变换,复沓重现,昭示着深化着主题。那么,《白杨礼赞》的主旋律是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课文朗读录音,在头脑中展开联想想象,用心去感悟,听出“白杨礼赞”的主旋律来。

  接下来,我便播放以钢琴曲为音乐背景的配乐朗读录音。列宁曾这样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知识、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通过配乐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情激情,促进了学生的理解,使之进入情境。这样,我便能顺利地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主旋律,初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了作者热情赞美的感情基调。。

  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起来后,我还会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讨论,从而进一步理解文章思想内容。我设置问题是: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吗?(以此引导学生了解白杨树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追问:作者是从那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通过启发、点拨、讨论后,让学生明确作者是从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部气质等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

  <二>、精读品味,赏析深化。

  1,学生自己揣摩3~5节。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活动、独立思考的机会。然后要求朗读描写白杨树形美的`段落。女同学读第一层,要读得清脆、柔美;男同学读第二层,要读得豪爽、有阳刚之气。在哪里分层,同学们自己去商量,怎样才能读出白杨树的美,请大家自己体会。因为这里的层次很清晰,学生完成应该没问题。之后再追问一下划分的依据,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再上升一个层次。

  2,齐读第7节,揣摩读法。讨论一组排比反问句的读法。先要求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然后去朗读,看效果怎样。再让学生思考,四个问句能否调换顺序。让学生明白,这组排比反问句的意思是逐层深入的。之后再追问:文章的题目是《白杨礼赞》,这里却

  写了其他内容,是不是离题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这里采用了象征手法。教师简要介绍什么是象征,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明确,这是象征的基础。并进一步追问这外形的具体象征意义,形成板书。

  3,引导学生品析“扑入”、“主宰”以及反复句出现的“那”、“这”等词的传神之处,以及反复句、排比局、比喻句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之妙。采用“删一删”、“换一换”等方法加以体会。

  4、深情朗读,课堂小结。为了检验全体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然后教师提出朗读要求,全体学生深情朗读全文。

  第八步,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练习一,以及练习五。

  四、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环境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外形

  性格

  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设计的原则是:求实、求新、求精。

初中语文说课稿15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叫付义六,来自蔡山二中。我说课的题目是:《孔乙己》,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部分向各位评委、老师说课。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内容:

  《孔乙己》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第二单元的设置,主要是为了使学生在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着重欣赏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刻画人物的性格的多种艺术手法,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孔乙己》这篇小说不算长,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社会的世态,它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以及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从民众这一方面看,小说表现了鲁迅鞭挞国民劣根性的一贯主题。小说运用侧面描写、正面描写,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了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成功地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教学《孔乙己》这篇小说,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而且还能启发学生怎样去欣赏小说,并从中受到深刻的启迪。

  2、学习目标和重、难点的确立:

  小说的.欣赏,主要是使学生了解欣赏小说的意义,提高欣赏小说的兴趣,初步学会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和提高他们对小说的欣赏能力,为今后更好地阅读和欣赏小说打下基础。鲁迅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使之成为我国现代文学画廊里很突出的一个人物形象,同时使读者从一个侧面认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可以这样说,只要成功地解读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欣赏《孔乙己》这篇小说的目的就能达成。因此,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⑴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意义。

  (培养学生评价和欣赏小说能力。)

  ⑵深刻理解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思想。

  (培养学生深刻理解文意和归纳思维能力。)

  ⑶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了解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多种艺术手法。)

  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一方面为自己提供了教学中人物分析及评价的方向,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欣赏小说方法和途径。因此,对孔乙己性格特点的分析,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意义是教学中的重点,而由于学生对小说的背景和小说所反映的当时的社会现实缺乏较多的了解与较深的认识,于是我把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定为教学难点。

  【说教法】

  1、教学方法:

  小说的鉴赏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精神活动。教学中始终将小说视为一个整体,设计主要问题勾联有关内容,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充分的交流,在课堂中形成全方位的“立体交流”,调动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与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抓住解读人物是读懂小说的主要途径这一关键,进行如下教学安排及学法指导:

  ⑴朗读法:反复朗读,仔细揣摩含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深刻理解人物形象,整体把握内容。

  ⑵矛盾分析法:准确把握人物性格,必须理解他性格中的矛盾性,把握人物形象,深究人物悲剧的社会原因,以理解全文主题思想。

  ⑶质疑探究法:小说从多个角度鲜明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深入分析和思考小说人物思想内涵,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

  ⑷比较阅读法:将本文与《范进中举》比较,了解封建末期知识分子的心态。

  2、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孔乙己画像和“咸亨酒店”的图片资料。

  【说学法】

  一个好的老师不能只会奉献,而应该交给学生怎样发现真理。而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合作探究等方面的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找出反映孔乙己性格的关键语句。

  2、朗读法:指导学生朗读,从文中感受人物留给我们的印象。

  3、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挖掘文本意义。

  【说教学设计】

  配合上述教学目标的要求,在教学设计上我作了如下安排:

  一、激情导入

  1、(出示孔乙己图片、咸亨酒店图片)

  由名家对《孔乙己》的评价导入(能激发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

  2、(多媒体展示文题、作者)

  3、(多媒体展示《孔乙己》的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2、概括孔乙己的六个生片断,说说孔乙己的身世和遭遇。

  3、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是为了使学生对孔乙己这个人物有一个初步的整体印象。)

【初中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说课稿《济南冬天》08-24

初中语文工作计划08-19

初中语文教学总结02-17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03-14

初中语文工作总结02-22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04-14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2-14

初中语文课文教案03-01

初中语文教学计划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