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说课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第三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即P33页例1和P34页的例2题及相关练习。
(二)教材分析与目标确定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本单元前几课时已经基本上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性质,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这节课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认识体积公式的来源,掌握公式的意义和用法.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今后继续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推理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去实验推导出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激发他们乐于探索的热情, 培养学生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同时渗透理论来源于实践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重、难点应定位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理解公式的意义。
二、说学情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课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体积和体积单位,对物体的体积有一个比较模糊的认知。在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和创造条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利用互动多媒体课程,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等的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制作等活动,丰富学生对形体的感知,以培养学生的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三、说教法
第多斯惠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是奉送真理,而一个好的教师则是教人发现真理。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我想我要转变观念,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要成为儿童生活的指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努力为他们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学习条件,让他们能够主动地去探究、发现问题,并自己总结出规律。本课的教学从儿童的认知特点出发,强调寓教于乐,形象直观,采取启发式、探究式的方法教学,让学生自己参与,自己动手,自己得出结论。
四、说学法
1.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分组讨论: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是长方体的什么?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它的体积有什么关系,这是总结公式、理解公式的重要途径。
2. 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也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最佳动力。教学设计时,我力求以“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这一数学知识为载体,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发现结论、猜测验证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建立在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主动建构之上,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课程改革精神。
五、说教学流程
(一)教学准备
1.学生动手操作的小正方体积木若干套。
2.自制课件。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课件演示如下图,让学生说出他们的体积各是多少?
2、如果较大的物体用1立方厘米去量好不好?我们能不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计算呢?
(2)、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实验探究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根据这一特点,先利用直观学具,引导学生进行直观操作、思考,并且具体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紧密地结合起来。具体的过程是:
1)每五人一组做实验并记录:
取24块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积木,任意拼摆长方体,然后把数字记录在表格里面。
2)通过课件演示,根据学生的记录表,操作验证。小组讨论:通过填表,你发现了什么?
2归纳概括
1)研究数字间关系。
分组讨论:从这些数字中你发现了什么?
①体积与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的关系。
长方体体积=每排个数×排数×层数
②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
(长方体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
2)概括体积公式。
①引导学生观看课件,由学生自己总结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V=a×b×h V=abh
[例1.的讲解]进一步让学生默记公式,指名说一说求长方体的体积,必须要知道什么条件?让学生计算例1。
②根据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推出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吗?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V=a3 [V=a·a·a,也可以写成a3 读作a的立方,表示三个a相乘,不要误认为а与3相乘。写“а3”时,3写在a的右上角。]
[例2.的讲解]要使学生树立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信心,所以让学生独立完成例2,教师巡视。
(3)、反馈练习,实践运用。
练习是数学中教学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正确运用公式,我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
(1)、堆积木,算体积。
(2)、通过让学生完成教科书第34页的“做一做”的第一题,先让学生动作操作,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记住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3)、做第34页“做一做”的第二题,先学生独立完成,这道题是巩固刚学过的“立方”的知识,要使学生弄清,什么情况下可以写成一个数的立方,一个数立方应该怎样计算。做题时,如果发现学生把3个相同数连加与连乘混淆起来,教师应及时纠正。
(三)、全课总结。
(1)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2)教师总结。
这样设计目的对新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的回顾,梳理,内化的过程,同时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六、附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长方体体积=每排个数×排数×层数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V=a×b×h
V=abh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V=a3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本节所讲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41页到43页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内容属于新授课,授课时数为1课时。
2、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在第二册的认识图形中,虽然已经接触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但那只是直观现象的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本单元前几课时已经基本上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性质,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常用的体积单位,这节课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有关的体积单位。
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通过学生联系实际的操作活动,学习一些测量计算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在今后的生产和生活中实际测量和计算一些物体的体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前面所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今后继续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应当让学生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来源,理解它的意义,熟练地运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习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通过学习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渐形成他们的空间观念。
4、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的两部分内容应当以第一部分为重点,长方体的体积计算中、重点理解体积公式的意义,并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难点理解公式的意义。
二、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采用了直观教学法,让学生观察图形填表,归纳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学习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时,可以把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直接迁移过来,让学生独立地得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我只安排了复旧引新、创设情境、激情引趣、揭示课题、操作想象、推导、公式。依据规律、归纳公式、利用关系、类推公式、巩固练习、运用公式、全课总结六环节。
(一)复旧引新、创设情境。
任何新知识都是在有知识系为依托,因此在复习中我设计的习题为本课做好铺垫。
什么是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那些?出示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教师出示体积单位的模型)完成此题,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空间观念为这节课做好铺垫。
(二)激情引趣、揭示课题。
一节课教学效果如何?与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有关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我联系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问题,如果计量池水的体积,还能切开数吗?(切开数)这种方法在实际生活中是行不通的,那么怎么办?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揭示课题,激励学生上进好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探究新知。
(三)、探索活动、推导公式。
我首先组织学生进行活动,让学生观察比较发现第一个活动是让学生观察一组长方体发现。教师师用投影出示长方体
用一些相同的小正方体棱长1厘米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摆的时候思考。
1、每排摆了几个?
2、每层摆了几排?
3、摆了几层?
4、一共摆了多少个?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口答结果老师依次板书在表格中,通过观察表交流,讨论学生不难发现其中的规律。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整理。
如长×宽×高=体积
2×3×2=12
4×1×3=12
6×1×2=12
2×2×3=12
从而,归纳出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可以写成
V=abh
进一步让学生默记公式,指名说一说求长方体的体积,必须要知道什么条件?
(四)、利用关系、类推公式
提问:4号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何特点?这种长方体又叫什么?它的体积怎么计算?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用字母a表示棱长,V=a×a×a、也可以写成a3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不要误认为a与3相乘。写a3时3写在a的右上角要写小些、所以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一般写成:V=a3
(五)、巩固练习、运用公式
练习是数学中教学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正确运用公式、我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
1、通过让学生完成看图求体积,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记住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2、我对安排了四个判断题,以加深学生对a的立方的理解和运用。
3,解决实际问题,我安排了两道题目的是让学生所学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六)、全课总结、
1、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2、教师总结
这样设计的目的对新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的回顾梳理,内化的过程、同时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说课稿】相关文章: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设计03-17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06-17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05-09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04-05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11-10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07-04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06-14
《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03-17
《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热)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