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西湖说课稿(精选3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西湖说课稿(精选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西湖说课稿1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西湖》。首先我们来进行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出自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第二课。
1、本节课分四个部分内容,分别是:朗读、书写、思考回答问题以及背诵。
2、本节课贯穿了整个教学,是学生进一步阅读与学习语文的基础,也是形成学生合理知识链的重要环节。
3、本节课联系了写景和与抒情,在以后学习语文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4、本节课是在阅读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情感的关键。
接下来我要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运用比喻手法对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会用“犹如”、“像”等词造句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朗读品味,了解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能力目标:1、通过讲练结合,培养学生预读与体会情感的能力。
2、分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与他人沟通交流、分工合作的能力。
3、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2、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当我们对教材进行了分析并且了解了教学目标之后,就不难理解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那我们再看看这篇的重点难点是:
重点:引导孩子走入课文描写的情境。
难点:在读中感知、感悟西湖的美景。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来完成本节课的任务呢?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
教法:
1、范例、结合引导探索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3、采用类比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学习,从而体验到独立获取知识的成功与喜悦感。
4、通过“教”“学”“放”“收”突破重点和难点。
教学相长,本节课我所采用的学法主要有两个。
学法:
1、主动学习法:举出例子,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 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的综合能力。
2、反馈补救法:在练习中,注意观察学生对学习的反馈情况,以实现“培优扶差,满足不同。”
最后我们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本节课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所需教具是教师机---学生机、投影仪、黑板、等。 我将本节课分为三个部分。
用约5分钟时间进行导入部分,主要是复习和引入新课。
用约20分钟时间进行正体部分。主要是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完成对读、写、思考等几部分的学习。
最后,用约5分钟的时间进行尾声部分,主要是小结和作业。
以上为我这节课的思路。
西湖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本文是文情并茂的山水小品,文辞清丽简洁,内容意趣盎然,作者通过对西湖春天的自然风光、动人景象的传神描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满心喜爱和深切感受。作者笔下的西湖如同青春靓丽、婀娜多姿的少女,富有鲜活的生命力和灵性。鉴赏本文如果没有个体生活体验的融入,没有联想和想象参与,将是苍白无效的。因此,教学中首先要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驱遣丰富的想象。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或者口头言语,调动起学生的情趣,使学生‘投身处地”地体验描写的对象,以增强鉴赏的效果。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本文独特的写景特点,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
2、培养诵读能力,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疏通文字,理解句意,掌握虚实结合的写法。
难点: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审美情趣,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解决办法:通过整体感知,师生共同研讨解决重点、难点。
四、说教法
本文是文言文中游记散文的精品,而艺术的妙处及魅力是靠自身的感知和品味的,所以学习本文应以自读为主,在注释的帮助下,反复诵读,如再有疑点,教师要及时点拨,在点拨的同时,还应以读为主,在熟读的基础上,争取背诵,整体感知本文的艺术技巧所在。在课堂上要以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和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为宗旨。
五、说学法
1、反复诵读,精美语句最好背诵。
2、按照作者的思路去发现文章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3、体会作者感情与独到的生活体验。
4、交流有关西湖的诗文。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杭州西湖,是我国优美的名胜之一。多少文人墨客不惜笔墨来赞美它。大家想一想宋朝著名诗词作者苏东坡的,《饮湖上初晴雨后》中谈到西湖的两句诗是什么?对,“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今天,我们学习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写的《西湖游记二则》,看看作者是怎样独具慧眼,描绘西湖胜景的。
二、整体感知
1、听录音范读课文,掌握以下重点词语。
棹、岚、勒、突兀、相次、歌吹、艳冶、染翠、设色、夕舂、受用、目酣神醉、山容水意、花态柳情。
2、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字,把握文意。
3、《西湖一》直抒灵性,写出了西湖迷人的景色及自己的心境。《西湖二》作者以清丽明快之笔,描绘出西湖由白堤断桥至苏堤六桥一带春日盛景,并显示出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
三、分析欣赏《西湖一》,品味其重点词、句。
(1)重点词语理解:
突兀:高耸的样子。棹zhào:划船。娥:这里指眉上的彩“黛(青黑色)。颊jiá:面颊。这里说桃花艳丽如少女的颜面。”
(2)分析课文,品味语句。
①中哪句话写出了作者急欲见西湖的渴望心情?(讨论后回答)为什么?
答:“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因为作者初至杭州,最为心往神驰的是西湖。作者渴慕已久的是一睹西子芳容以解相思之苦。这种感情蓄积已久,其发必速,故游记开篇不容许多笔墨交待,一落笔就直抒性灵:保叔塔为西湖北侧门户,塔身挺秀,卓立山巅,未近西湖而先入眼帘,本也是一处胜景,但作者仅以“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一笔带过,是因为他心不在焉,“已心飞湖上也”。整个杭州山水风物此时惟“湖上”才是作者钟情之所在。“心飞”的夸饰把他急欲见西湖的渴望心情表露无遗。
②为何插入一闲笔“午刻入昭庆”?(思考后回答)
答:这是欲扬先抑,造成顿挫之致,然后才续“心飞湖上”之意。
③当作者终于亲眼目睹到朝思暮想的春日西湖时,运用了什么修辞写出了它的妩媚与迷人?
答:作者连用了四个比喻、一组排比句描摹之:“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远处孤山葱绿,宛若美人的黛眉;岸上春花嫣红,恰似少女的面颊;湖上和风,如同酒香一样醉人;湖中波纹,似白绫一样起伏。
④以上描写西湖风景是实写还是虚写?
答:仅四句话,但由于选取了西湖典型风物,足以见西湖秀媚的风姿。此为实写。
⑤作者见到此景后,内心感受如何?是实写还是虚写?起到怎样的作用?(分组讨论后回答)
答:“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这是虚写西湖,借以反衬西湖之美。
⑥同学们感悟一下“目酣神醉”是何等心态?
作者虽云“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实际上他却已巧用一精彩之至的妙喻:“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这种感觉与联想虽然模糊,但境界空灵,意蕴丰富,颇堪品味。它既启发人联想到西湖如洛神,又使人想象作者如曹植“浮长川而忘反,思绵绵而增慕”的痴情醉态。作者的感情由此进入极高的审美境界。由此可见,山水在作者心目中是具有性灵的,是极其妩媚迷人的。这样比拟就显示出山水风物的精神、情趣,亦体现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爱恋之情,与“吏情物态,日巧一日;方网机阱,日深一日”(《与何湘潭》)的官场相比,就更觉自然界的清纯可爱。作者对其初游西湖之日,如同与心爱的女人第一次约会一样珍视,因此郑重其事地记下具体日期:“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而在另外十五篇西湖游记中则不再注明日期。
⑦本文写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答:西湖在作者笔下重在写意,勾勒西湖天然娟秀的风情,一种引人酣醉的整体魅力,以及作者的内心体验,而不精雕细刻其山水面目细节。这是本文最重要的特色。
四、总结、扩展
总结:这节课我们分析了西湖美景及作者的内心感受,品味了重要词语和句子,从而提高了我们鉴赏古文的能力。
扩展:据你的理解,互相交流你的欣赏点。
五、布置作业
课下搜集写西湖美景的诗文,写在你的札记本上。
六、板书设计
西湖游记
山色— 目酣神游
西湖---------- 花光— 飞心湖上 一语不得
温风—
波纹—
七、设计理念
袁宏道的散文不仅语言质朴,而且清隽美妙,颇具灵性,往往给人以耳目以新的感觉。学习本文,对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及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西湖说课稿3
评委老师、大家好!
非常高兴在这个特殊的场合与各位评委老师相识,同时对大家担任评委工作所付出的辛苦表示感谢。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浙美版第15册实验教材的第4单元人与自然、第一课《美丽的西湖》的第一节我将围绕教什么,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七个方面来汇报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节选自《美丽的西湖》的第一节,在新课改理念下,我明确了本课课型属于造型、表现领域。地位与作用:彰显美术文化,及其独特魅力,增进学生热爱美丽祖国河山的美好情感。
西湖秀丽的湖光山色如同一幅水色交融、淋漓流畅的水彩画,二者在审美意趣上非常相似。本课整体上的框架就是以西湖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秀美的景观为内容,以水彩画的技巧技法为形式,两者有机结合,既让学生初步地了解了水彩画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又培养了他们热爱西湖、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水彩画有系统、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尽量避开这一点,从比较容易掌握的水彩风景画切入。色彩调和等知识、技能、技巧,安排学生在尝试探索中自主获得。在呈现顺序上较之传统的水彩画教学有了较大转变,如先出示各种各样的小技法,再由学生说说这些技法最适合表现什么。降低了难度,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自从课改程后 ,初中生对地理、历史的熟悉程度有所削弱,这给美术课渗透这方面知识,有了学科渗透的机会,我将从地理、历史、文化方面着手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水彩以及水彩风景画的基础知识。
2.初步掌握水彩风景画的技法,学习用湿画法、干画法表现自然景物。
3.感受西湖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秀美的景色,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必须从学生角度出发,同时结合教材人文渗透美学的特色,我把传统的三个教学目标整合而成学会欣赏、学会观察、学会表达和学会创造四个目标来阐述。
学会欣赏:在欣赏中学会观察
学会观察:在观察中学会表达
学会表达:在表达中学会创造
学会创造: 在创造中体验喜悦
四、割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为
重点:感受西湖的美,初步掌握水彩画的技法,体会水彩画的美感。
难点:掌握水彩画技法中的湿画法、干画法以及对树木、景物的造型与表现。
五、教学准备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备好画具是上好本课的前提条件。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范画等
学生准备:(学生)水彩画工具、材料、水杯
六、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情境陶冶的情景教学方法、示范教学方法、实际训练的教学方法,另以多媒体课件贯穿全课,通过直观、详尽的视频学习,从而达到符合学生年龄思维发展的需要。
学法:学生通过,读图、模仿的学习方法,听、记、练习、观察,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探究,认识水彩画纸、笔、颜料的特性。
七、教学过程
根据以人为本,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理念,我的设置如下:
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学生练习-作业点评-小结-板书设计-拓展
其中导入和讲授新课15分钟,学生练习20分钟,其他安排10分钟。
组织课堂纪律
1. 感受西湖,导入新课
播放《西湖简介》导入课题,揭示课题,板书《美丽的西湖》
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的水面面积约5.66平方公里(包括湖中岛屿为6.3平方公里),湖岸周长15公里。水的平均深度在1.5米左右,最深处在 2.8米左右,最浅处不到1米。湖南北长3.3公里,东西宽2.8公里。苏堤和白提将湖面分成里湖、外湖、岳湖、西里湖和小南湖五个部分。1982年西湖被确定为国家风景名胜区,1985年被选为“全国十大风景名胜”。
其实,西湖是一个泻湖。根据史书记载:远在秦朝时,西湖还是一个和钱塘江相连的海湾。耸峙在西湖南北的吴山和宝石山,是当时环抱着这个小海湾的两个岬角。后来由于潮汐的冲击,泥沙在两个岬角淤积起来,逐渐变成沙洲。此后日积月累,沙洲不断向东、南、北三个方向扩展,终于把吴山和宝石山的沙洲连在一起,形成了一片冲积平原,把海湾和钱塘江分隔了开来,原来的海湾变成了一个内湖,西湖就由此而诞生了。
关于“西湖”这个名称,最早开始于唐朝。在唐以前,西湖有武林水、明圣湖、金牛湖、龙川、钱源、钱塘湖、上湖等名称。到了宋朝,苏东坡守杭时,他咏诗赞美西湖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别出心裁地把西湖比作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美人西施,于是,西湖又多了一个“西子湖”的雅号。
学生在视频中活得大量的信息:西湖的地理位置、西湖的形成、西湖的来历......
2、表达西湖的美
(1) 我们班有没有同学游过西湖?老师想请他们为没游过西湖的同学做个小导游,谈谈西湖的美景,及对西湖美景的切身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导向:三潭印月(出示图片:月西湖之美)、断桥残雪(出示图片:雪西湖之美)......白石出发,动族火车可以2小时达到杭州......
(2)还有哪些诗词也是赞誉西湖之美的?报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西湖的神话传说以及历代文人贤士对西湖赞誉的诗词等。学生讨论、教师导向:
(3)教师评价:西湖是历代文人贤士共同筑建的一个天然大盆景,春夏秋冬、阴晴昏晓、雨雪风霜,不同的情景会给人不同的美感。出示图片:晴西湖、雨西湖、月西湖、雪西湖,由学生讲述、讨论他最喜欢什么时候的西湖,他具有怎样的美。
(5)教师总结:西湖有秀丽的美、淡雅的美、恬静的美(揭示课题)
3、欣赏作品、总结特点
你觉得下面这些水彩画是否把西湖的那种秀美感觉描绘出来了?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指导学生欣赏课本中的水彩画《春到西湖》、《断桥初春》、《满湖曲折》。
(1)欣赏课本中的《春到西湖》、《断桥初春》,感受水彩画是通过怎样的效果表现出西湖春意盎然。这种效果是怎样表现的?(学生看画面效果讨论,师生交流)(画面表现出的是淡雅、轻快、朦胧的效果,水色交融,雨雾朦胧。简介并板书湿画法)
(2)欣赏《满湖曲折》,可以通过与“接天莲叶”、“映日荷花”的西湖盛夏景象进行对比欣赏,结合摄影图片,感受“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意境,指出同一景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这取决于作者对大自然的不同感受与当时的心境。(画面表现出的'是淡泊、简单、萧疏的美。线条画在底色上不渗化且很干枯,简介并板书干画法)
4、尝试与探索
让每位学生选择一种最喜欢的颜色,尝试在杯子中逐渐加水调和,在纸上试验从浓到淡渐变的水色调和过程。
引导学生
(3)尝试在不同湿度的纸上,不同颜色之间相互渗化的效果。
5. 课堂小结
我的小结不是简单的总结,为此我如下设计:
由学生交流、表达在尝试中发现的各种效果和规律。通过交流,总结特点。
(2)引发学生想象,说说哪组是湿画法?哪组是干画法?
(3)这些效果分别在以上欣赏的画面中或哪些地方可以看到?
(3)总结出水彩的特点,它适宜表现淡雅、秀美的景象。
目的是通过学生回顾内容,尊重其个体感受,从而实现本教材人文性特点,同时又起到巩固今天所学知识的作用。
板书设计
目的是再现过程,突出重点
课外作业 预习下节课内容及收集资料,备好画具。
拓展 根据我以人为本,应用赏识教育法的教学特色,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贯穿愉快成功教育体验,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生活知识、美术素养,故拓展了45分钟的知识面。使学生更深层次得体验成功感。
下面我具体说说本节课的时间安排,导入5分钟,讲授新课15分钟,练习10分钟,课堂讨论10分钟,课堂总结5分钟。
我的上课过程符合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突出,这样可以较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以上是我的全部说课内容,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导!
谢谢大家!
【西湖说课稿】相关文章:
《西湖》教学反思09-08
美丽的西湖作文11-13
《西湖》教学反思11-06
西湖导游词07-02
西湖导游词08-19
西湖导游词12-14
西湖公园的导游词09-29
介绍西湖导游词07-26
瘦西湖导游词10-12
西湖法语导游词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