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说课稿

时间:2025-03-09 09:59:4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茉莉花》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茉莉花》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茉莉花》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

  《茉莉花》说课稿1

  一、说教材

  《茉莉花》是人教课标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花的旋律》中的一课,这是一节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教材选用的是流行于江浙地区的江苏民歌《茉莉花》。歌曲为4/4拍,曲调优美、抒情。歌词朴实,结构为单乐段的分节歌,共四句,但第三句和第四句联系紧密,一气呵成,表达了赏花人对花的赞美。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对这首歌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民族歌曲的热爱,了解什么是民歌。

  2、指导学生用优美、抒情的歌声演唱《茉莉花》,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的能力。

  3、在教学中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使学生了解民歌是我们的民族文化遗产。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学唱歌曲《茉莉花》,在教学中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本课的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编排简单的舞蹈。

  四、说教法、学法

  结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遵循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学中,主要运用听唱法、讨论法、欣赏法、拓展延伸等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整体感知、讨论、小组合作、模仿等方法,通过听花、看花、唱花、循序渐进了解茉莉花,感受茉莉花,表现茉莉花,用画旋律线的方法感受歌曲的风格,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感知音乐、表现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并从中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二条本法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五、说课前准备

  我准备了电子琴、歌词单、音乐课件等。

  六、说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采用师生问好歌

  2、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开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观看视频图片茉莉花,听歌曲《茉莉花》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去学唱《茉莉花》这首歌,并从中去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从而引入本课教学。

  3、学唱歌曲

  首先是教师范唱,学生读歌词。本环节从听入手,在听的基础上进行歌曲的学习。我采取听唱法,学生跟教师学唱歌谱、歌词,让学生边画节拍,再边听边唱,感受歌曲的旋律与情绪,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这样通过听唱法,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了他们的个性与能力,培养师生的合作意识,也充分体现了师生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4、小组合作、表现歌曲

  在学生学会了歌曲后,我又提出了新的`问题:歌曲为我们展现了娇小玲珑、芳香四溢的茉莉花,当你面对这样美丽的花朵的时候,你们能用优美的舞姿来表演吗?并让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在这一环节里是通过引导学生对歌词的理解,来体会这首歌的演唱风格。这样,通过小组讨论、舞蹈展示等形式,既面向了全体学生,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分析表达能力。

  5、音乐与相关文化

  本环节体现了音乐与文化的结合。让学生欣赏陕西民歌《茉莉花》、河北民歌《茉莉花》以及美国的萨克斯管演奏家肯。G演奏的《茉莉花》,从而补充、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感受不同地域文化、方言的差异,从而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

  6、全班合作。

  学生使用乐器沙锤、响铃、双响筒等边做律动边演唱。

  7、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

  《茉莉花》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歌曲《茉莉花》是人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花的旋律》中的第一课。这是一节以唱歌为主的音乐综合课。歌曲《茉莉花》是一首人们喜听爱唱的民间小调,全国各地有风格不同的同名歌曲多首。本课教材选用的是流行于江浙地区的江苏民歌《茉莉花》。歌曲为四四拍,曲调优美、抒情,旋律采用级进式进行。歌词朴实。结构为单乐段的分节歌,共四句,一气呵成,表达了赏花人对花的赞美。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指导学生用优美、抒情的歌声演唱《茉莉花》。

  2、情感目标:通过演唱、欣赏等活动感受不同版本的《茉莉花》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的差异。

  3、创新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展示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创新能力及表现音乐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茉莉花》。教学难点是:指导学生用舒展、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

  2、难点:附点四分音符。

  四、说教法、学法:

  结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遵循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故事激趣法、听唱法、讨论法、学科综合法、拓展延伸法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愉悦的心情,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学生通过整体感知、讨论、小组合作、模仿等方法,通过听花、看花、唱花,循序渐进了解茉莉花,感受茉莉花,表现茉莉花,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感知音乐、表现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

  五、说课前准备:

  我准备了电子琴、多媒体课件。

  六、说教学过程:

  1、故事激趣,导入新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的开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以讲解歌剧《图兰朵》的故事的方法,在故事中引入《茉莉花》的音乐,启发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入本课教学。这样的开头,使学生在有趣、轻松、熟悉的氛围中开始了新课的学习,也体现了音乐与戏剧的学科综合。

  2、初听歌曲,整体感知。在学生完整听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谁能说说歌曲的情绪怎样?歌曲是怎样赞美茉莉花的?学生回答后,再提出问题:有谁见过茉莉花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简介茉莉花,为学唱歌曲做铺垫。

  3、师生交互,学唱歌曲。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我采用听唱法与小组合作的方法,让学生边听边在心里哼唱,边画旋律线,感受歌曲的旋律与情绪,也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在此基础上提问:你记住了哪些好听的句子?使学生回忆歌曲中的句子,然后再找歌曲中相同或相似的旋律,并由此引入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歌谱,再试着填词演唱。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了他们的个性与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也充分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4、小组合作,表现歌曲。在学生学会了歌曲后,我让学生小组讨论设计不同的演唱方式。在这一环节里我没有规定学生用什么样的情绪和方式去演唱,而是通过引导学生对歌词的理解,来体会这首歌曲的演唱风格。这样,通过小组讨论,展示等形式,既面向了全体学生,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分析与表达的能力。

  5、赏花会。边欣赏花边听音乐。

  6、课堂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谈谈自己的感想,并在茉莉花的音乐中愉快地离开教室。

  总之,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让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更多的实践性,同时也受到了美的熏陶。

  《茉莉花》说课稿3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茉莉花》是我国民歌中最艳丽的一朵奇葩。她以其委婉流畅、细腻优美而深入人心,不仅成为江南民歌的代表,而且早已走出国门,深受外国人喜爱,因而成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代表之一。从学情上看,学生对《茉莉花》已相当熟悉,为了使《茉莉花》散发新的活力和魅力,本课我不单单停留在这一首歌的教学上,而是以“茉莉花”为主题,增加了河北民歌《茉莉花》,江苏扬州的《茉莉花》等。通过欣赏这些艺术作品,加深学生对《茉莉花》及民歌特点的认识,从中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

  (二)设计意图

  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曾说:“民歌是民族的产物,它的创造永远都不会达到止境,在它的任何阶段中,它总同时寄托在很多形式里。”结合《音乐课程标准》提出的精神:“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始终以“茉莉花”为主线,创设情境,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音乐美的熏陶,获得审美愉悦!

  (三)教学目标

  《音乐课程标准》又指出:“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欣赏《东方升起月亮》,感受歌曲的风格。

  2、听赏不同地方色彩的《茉莉花》,知道民族民间音乐的流传与当地的文化、环境、语言是密切相关的,以扩大音乐视野。

  3、通过欣赏,能够对民歌产生兴趣,并乐于参与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活动

  (四)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以“茉莉花”为主题的不同艺术作品的感受、比较、分析上。把难点定为:了解民族民间音乐的流传与当地文化、环境、语言的密切联系对音乐作品共性与个性的把握与区别。

  【说教法】

  古人云:“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又曰“教必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运用得当,可以保证学生正确地领会和系统的掌握教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陶冶美的情操。运用多媒体,强化音乐教学的形象性、直观性,综合运用启发教学、情境教学、比较、分析讨论等教学方法。

  【说学法】

  “教法为学法导航,学法是教法的缩影”本节课的学习我采用小组合作、情境练习、讨论创作、比较归纳等方法,多以“欣赏——讨论——小结”的方式参与学习。

  【说教学过程】

  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指出音乐教学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音乐对人情感的陶冶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过程,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我通过情景创设,激发兴趣、学唱歌曲、欣赏由不同乐器演奏的版本、人文知识学习、欣赏不同地方色彩的《茉莉花》、拓展性欣赏、主题深化,全课小结等环节加强对学生情感、审美情趣的培养。

  (一)情景创设,激发兴趣

  情绪理论家希尔曼认为刺激是引起情绪的有效原因,积极的情绪则会产生良好的能动效应。在组织教学中,学生往往因由课间活动转入新的课堂教学,情绪不稳定。所以我在课前作了一些准备工作,让学生听着歌曲伴奏迈着整齐的脚步走进教室,让学生在课前就进入音乐氛围,通过伴奏对音乐有了一种初步印象,并以背景音乐的形式让学生第一次接触学唱歌曲的旋律。

  (二)学唱歌曲

  新课教学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分三个环节。引导学生充分感受这首歌曲《茉莉花》。

  第一环节:揭示课题

  欣赏歌剧《图兰朵》的音乐片段来揭示课题,这样由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创作这部歌剧时引用了“茉莉花”的音调。让学生感受《茉莉花》在国际舞台上的魅力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学习兴趣,在浓厚的音乐氛围中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听赏学唱歌曲《茉莉花》

  师:歌曲的旋律像清风送来了茉莉花的清香。下面请同学们仔细的再欣赏这首中国民歌《茉莉花》,说说歌曲旋律给你怎样的感受?欣赏江苏民歌《茉莉花》,感受歌曲的旋律和学唱歌曲的旋律,这样让学生带者问题去聆听学习,有目的的聆听歌曲,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调动学生聆听歌曲、学习歌曲的欲望,为后面的学习歌曲打下基础。

  第三环节:其他演奏版本的聆听

  欣赏其他乐器版本的《茉莉花》,然后我说:同学们音乐家创造了这么优美的音乐,你们也想从指尖流淌出这样优美的音乐吗?我请同学来试试。这样通过聆听然后利用MIDI软件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来演奏,来激发学生的欣赏这首歌曲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多次感受的音乐的魅力,感受茉莉花的美丽。在通过聆听多种乐器版本的《茉莉花》之后学生的创造欲望已经完成被激发出来,然后让学生去创造,将乐曲改变速度进行演唱,积极调动学生创造的主动性、自觉性,培养他们即兴表演的能力。孩子们体会到无限的.乐趣,创新意识在脑中逐渐生成,创作的热情日益高涨。当他们再次演唱歌曲时,自然会声情并茂,有声有色。因为音乐已经融入他们,美已经深入人心。

  (三)人文知识学习

  本环节让学生了解《茉莉花》的历史(背景音乐《茉莉花》伴奏),通过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老师补充,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同时教育学生要主动努力的去寻找,你会学得很多,有更大的收获。

  (四)欣赏不同地方色彩的《茉莉花》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音乐也一样,流传中的音乐如果融合了当地的文化与俗语,它就能在那里扎根,并具有了那里的地方特色。因此让学生欣赏欣赏江苏和东北的《茉莉花》,然后说说他们的特点和不同,运用对比的方法,启发学生欣赏——讨论——小结,使他们的思维从直观的音乐感受上升到抽象的理论理解,知道民族民间音乐的流传与当地的文化、环境、语言是密切相关的,以扩大音乐视野。并在次环节让学生了解听懂音乐、享受音乐的方法。

  (五)拓展性欣赏

  本环节体现了音乐与文化的结合。让学生明白茉莉花现在是中国音乐文化的一个代表。欣赏感受我国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前不久在悉尼演唱会上演唱这首歌的视频,从而补充,开阔学生的视野,也学生明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的道理,从而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

  (六)主题深化

  通过聆听、欣赏、学唱,学生明白了《茉莉花》不是一首简单的歌曲,而是整个音乐文化的代笔,中国人都以《茉莉花》的旋律来展示中国人和平、友爱、发展的精神面貌,知道乐茉莉花的非凡意义。

  总之,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力求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从目标的提出,到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都让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更多的实践性,同时也受到了美的熏陶。

《《茉莉花》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茉莉花》说课稿】相关文章:

《茉莉花》的音乐教案09-03

说课稿06-09

《项链》说课稿12-07

铁的说课稿08-18

优秀说课稿10-02

排序说课稿04-10

《论语》说课稿03-22

《租船》说课稿02-15

必备说课稿02-19

《茉莉花》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茉莉花》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茉莉花》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

  《茉莉花》说课稿1

  一、说教材

  《茉莉花》是人教课标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花的旋律》中的一课,这是一节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教材选用的是流行于江浙地区的江苏民歌《茉莉花》。歌曲为4/4拍,曲调优美、抒情。歌词朴实,结构为单乐段的分节歌,共四句,但第三句和第四句联系紧密,一气呵成,表达了赏花人对花的赞美。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对这首歌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民族歌曲的热爱,了解什么是民歌。

  2、指导学生用优美、抒情的歌声演唱《茉莉花》,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的能力。

  3、在教学中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使学生了解民歌是我们的民族文化遗产。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学唱歌曲《茉莉花》,在教学中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本课的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编排简单的舞蹈。

  四、说教法、学法

  结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遵循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学中,主要运用听唱法、讨论法、欣赏法、拓展延伸等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整体感知、讨论、小组合作、模仿等方法,通过听花、看花、唱花、循序渐进了解茉莉花,感受茉莉花,表现茉莉花,用画旋律线的方法感受歌曲的风格,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感知音乐、表现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并从中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二条本法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五、说课前准备

  我准备了电子琴、歌词单、音乐课件等。

  六、说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采用师生问好歌

  2、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开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观看视频图片茉莉花,听歌曲《茉莉花》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去学唱《茉莉花》这首歌,并从中去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从而引入本课教学。

  3、学唱歌曲

  首先是教师范唱,学生读歌词。本环节从听入手,在听的基础上进行歌曲的学习。我采取听唱法,学生跟教师学唱歌谱、歌词,让学生边画节拍,再边听边唱,感受歌曲的旋律与情绪,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这样通过听唱法,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了他们的个性与能力,培养师生的合作意识,也充分体现了师生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4、小组合作、表现歌曲

  在学生学会了歌曲后,我又提出了新的`问题:歌曲为我们展现了娇小玲珑、芳香四溢的茉莉花,当你面对这样美丽的花朵的时候,你们能用优美的舞姿来表演吗?并让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在这一环节里是通过引导学生对歌词的理解,来体会这首歌的演唱风格。这样,通过小组讨论、舞蹈展示等形式,既面向了全体学生,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分析表达能力。

  5、音乐与相关文化

  本环节体现了音乐与文化的结合。让学生欣赏陕西民歌《茉莉花》、河北民歌《茉莉花》以及美国的萨克斯管演奏家肯。G演奏的《茉莉花》,从而补充、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感受不同地域文化、方言的差异,从而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

  6、全班合作。

  学生使用乐器沙锤、响铃、双响筒等边做律动边演唱。

  7、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

  《茉莉花》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歌曲《茉莉花》是人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花的旋律》中的第一课。这是一节以唱歌为主的音乐综合课。歌曲《茉莉花》是一首人们喜听爱唱的民间小调,全国各地有风格不同的同名歌曲多首。本课教材选用的是流行于江浙地区的江苏民歌《茉莉花》。歌曲为四四拍,曲调优美、抒情,旋律采用级进式进行。歌词朴实。结构为单乐段的分节歌,共四句,一气呵成,表达了赏花人对花的赞美。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指导学生用优美、抒情的歌声演唱《茉莉花》。

  2、情感目标:通过演唱、欣赏等活动感受不同版本的《茉莉花》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的差异。

  3、创新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展示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创新能力及表现音乐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茉莉花》。教学难点是:指导学生用舒展、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

  2、难点:附点四分音符。

  四、说教法、学法:

  结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遵循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故事激趣法、听唱法、讨论法、学科综合法、拓展延伸法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愉悦的心情,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学生通过整体感知、讨论、小组合作、模仿等方法,通过听花、看花、唱花,循序渐进了解茉莉花,感受茉莉花,表现茉莉花,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感知音乐、表现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

  五、说课前准备:

  我准备了电子琴、多媒体课件。

  六、说教学过程:

  1、故事激趣,导入新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的开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以讲解歌剧《图兰朵》的故事的方法,在故事中引入《茉莉花》的音乐,启发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入本课教学。这样的开头,使学生在有趣、轻松、熟悉的氛围中开始了新课的学习,也体现了音乐与戏剧的学科综合。

  2、初听歌曲,整体感知。在学生完整听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谁能说说歌曲的情绪怎样?歌曲是怎样赞美茉莉花的?学生回答后,再提出问题:有谁见过茉莉花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简介茉莉花,为学唱歌曲做铺垫。

  3、师生交互,学唱歌曲。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我采用听唱法与小组合作的方法,让学生边听边在心里哼唱,边画旋律线,感受歌曲的旋律与情绪,也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在此基础上提问:你记住了哪些好听的句子?使学生回忆歌曲中的句子,然后再找歌曲中相同或相似的旋律,并由此引入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歌谱,再试着填词演唱。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了他们的个性与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也充分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4、小组合作,表现歌曲。在学生学会了歌曲后,我让学生小组讨论设计不同的演唱方式。在这一环节里我没有规定学生用什么样的情绪和方式去演唱,而是通过引导学生对歌词的理解,来体会这首歌曲的演唱风格。这样,通过小组讨论,展示等形式,既面向了全体学生,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分析与表达的能力。

  5、赏花会。边欣赏花边听音乐。

  6、课堂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谈谈自己的感想,并在茉莉花的音乐中愉快地离开教室。

  总之,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让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更多的实践性,同时也受到了美的熏陶。

  《茉莉花》说课稿3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茉莉花》是我国民歌中最艳丽的一朵奇葩。她以其委婉流畅、细腻优美而深入人心,不仅成为江南民歌的代表,而且早已走出国门,深受外国人喜爱,因而成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代表之一。从学情上看,学生对《茉莉花》已相当熟悉,为了使《茉莉花》散发新的活力和魅力,本课我不单单停留在这一首歌的教学上,而是以“茉莉花”为主题,增加了河北民歌《茉莉花》,江苏扬州的《茉莉花》等。通过欣赏这些艺术作品,加深学生对《茉莉花》及民歌特点的认识,从中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

  (二)设计意图

  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曾说:“民歌是民族的产物,它的创造永远都不会达到止境,在它的任何阶段中,它总同时寄托在很多形式里。”结合《音乐课程标准》提出的精神:“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始终以“茉莉花”为主线,创设情境,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音乐美的熏陶,获得审美愉悦!

  (三)教学目标

  《音乐课程标准》又指出:“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欣赏《东方升起月亮》,感受歌曲的风格。

  2、听赏不同地方色彩的《茉莉花》,知道民族民间音乐的流传与当地的文化、环境、语言是密切相关的,以扩大音乐视野。

  3、通过欣赏,能够对民歌产生兴趣,并乐于参与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活动

  (四)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以“茉莉花”为主题的不同艺术作品的感受、比较、分析上。把难点定为:了解民族民间音乐的流传与当地文化、环境、语言的密切联系对音乐作品共性与个性的把握与区别。

  【说教法】

  古人云:“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又曰“教必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运用得当,可以保证学生正确地领会和系统的掌握教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陶冶美的情操。运用多媒体,强化音乐教学的形象性、直观性,综合运用启发教学、情境教学、比较、分析讨论等教学方法。

  【说学法】

  “教法为学法导航,学法是教法的缩影”本节课的学习我采用小组合作、情境练习、讨论创作、比较归纳等方法,多以“欣赏——讨论——小结”的方式参与学习。

  【说教学过程】

  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指出音乐教学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音乐对人情感的陶冶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过程,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我通过情景创设,激发兴趣、学唱歌曲、欣赏由不同乐器演奏的版本、人文知识学习、欣赏不同地方色彩的《茉莉花》、拓展性欣赏、主题深化,全课小结等环节加强对学生情感、审美情趣的培养。

  (一)情景创设,激发兴趣

  情绪理论家希尔曼认为刺激是引起情绪的有效原因,积极的情绪则会产生良好的能动效应。在组织教学中,学生往往因由课间活动转入新的课堂教学,情绪不稳定。所以我在课前作了一些准备工作,让学生听着歌曲伴奏迈着整齐的脚步走进教室,让学生在课前就进入音乐氛围,通过伴奏对音乐有了一种初步印象,并以背景音乐的形式让学生第一次接触学唱歌曲的旋律。

  (二)学唱歌曲

  新课教学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分三个环节。引导学生充分感受这首歌曲《茉莉花》。

  第一环节:揭示课题

  欣赏歌剧《图兰朵》的音乐片段来揭示课题,这样由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创作这部歌剧时引用了“茉莉花”的音调。让学生感受《茉莉花》在国际舞台上的魅力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学习兴趣,在浓厚的音乐氛围中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听赏学唱歌曲《茉莉花》

  师:歌曲的旋律像清风送来了茉莉花的清香。下面请同学们仔细的再欣赏这首中国民歌《茉莉花》,说说歌曲旋律给你怎样的感受?欣赏江苏民歌《茉莉花》,感受歌曲的旋律和学唱歌曲的旋律,这样让学生带者问题去聆听学习,有目的的聆听歌曲,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调动学生聆听歌曲、学习歌曲的欲望,为后面的学习歌曲打下基础。

  第三环节:其他演奏版本的聆听

  欣赏其他乐器版本的《茉莉花》,然后我说:同学们音乐家创造了这么优美的音乐,你们也想从指尖流淌出这样优美的音乐吗?我请同学来试试。这样通过聆听然后利用MIDI软件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来演奏,来激发学生的欣赏这首歌曲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多次感受的音乐的魅力,感受茉莉花的美丽。在通过聆听多种乐器版本的《茉莉花》之后学生的创造欲望已经完成被激发出来,然后让学生去创造,将乐曲改变速度进行演唱,积极调动学生创造的主动性、自觉性,培养他们即兴表演的能力。孩子们体会到无限的.乐趣,创新意识在脑中逐渐生成,创作的热情日益高涨。当他们再次演唱歌曲时,自然会声情并茂,有声有色。因为音乐已经融入他们,美已经深入人心。

  (三)人文知识学习

  本环节让学生了解《茉莉花》的历史(背景音乐《茉莉花》伴奏),通过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老师补充,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同时教育学生要主动努力的去寻找,你会学得很多,有更大的收获。

  (四)欣赏不同地方色彩的《茉莉花》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音乐也一样,流传中的音乐如果融合了当地的文化与俗语,它就能在那里扎根,并具有了那里的地方特色。因此让学生欣赏欣赏江苏和东北的《茉莉花》,然后说说他们的特点和不同,运用对比的方法,启发学生欣赏——讨论——小结,使他们的思维从直观的音乐感受上升到抽象的理论理解,知道民族民间音乐的流传与当地的文化、环境、语言是密切相关的,以扩大音乐视野。并在次环节让学生了解听懂音乐、享受音乐的方法。

  (五)拓展性欣赏

  本环节体现了音乐与文化的结合。让学生明白茉莉花现在是中国音乐文化的一个代表。欣赏感受我国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前不久在悉尼演唱会上演唱这首歌的视频,从而补充,开阔学生的视野,也学生明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的道理,从而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

  (六)主题深化

  通过聆听、欣赏、学唱,学生明白了《茉莉花》不是一首简单的歌曲,而是整个音乐文化的代笔,中国人都以《茉莉花》的旋律来展示中国人和平、友爱、发展的精神面貌,知道乐茉莉花的非凡意义。

  总之,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力求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从目标的提出,到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都让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更多的实践性,同时也受到了美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