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2-03-19 15:41:0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推荐】说课稿模板集锦7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推荐】说课稿模板集锦7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地位、作用

  《剪纸》是苏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五册第17课,本节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剪纸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内容和题材多来源于现实生活。在本课的创作行为中,不需要事先设定某类形象,学生主要是凭感觉和想象来进行造型,并从中获得快乐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剪纸是在纸上通过剪刻镂空成纹的一种古老的民间美术形式之一,其作品从内容到形式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剪纸历史悠久,发展同古代的风俗有直接关系,人们用它作为迎春、喜庆的装饰品,还广泛适应用到刺绣、印染、陶瓷等工艺中。具有单纯、简洁、明快、朴实、富装饰性的特点。剪纸材料易得,一把剪刀,一张纸就可以为生活增彩,添喜,创作出受欢迎的作品。

  本节课,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剪纸的艺术美,发扬剪纸的艺术传统,增强学生对剪纸艺术的热爱,帮助学生了解民间传统文化的特点和表达方式、方法。我在教学中运用典型作品启发学生发现知识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想象力,将民间剪纸艺术发扬光大。学生可根据自己头脑中了解的物体表象,进行设计构思,再加工,来表现或想象创造新事物。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记忆力、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能促进学生美感的形成。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希望通过学生在动手操作、尝试的过程中学习一些简单的美术理论及技法。

  认识目标-----欣赏剪纸作品,了解剪纸的一般常识和中国民间剪纸的特点。

  技能目标-----进行剪纸练习,学习剪纸的简单技法和创作设计方法,锻炼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了解剪纸的图案特点和用途,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大胆展开探究性学习,摸索剪纸小窍门,运用折、剪等技法进行形象表现,激发学生的表现力。

  难点:创作和正确把握纹样连接与完整性,做到线线相连、面面相接。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和造型能力,三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但是,三年级学生对剪纸比较陌生,虽然拥有比较熟练运用剪刀的经验,但他们对剪纸的点、线、面相连的表现方法依然难以适应。因此,剪纸教学须将繁杂的内容分解后逐一学习,以达到较好的学习结果。

  三、教法的选择及依据

  《美术课程标准》中对三年级设计应用类型的课提出了一条活动建议:了解一些简易的创意和手工制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设计和装饰,感受设计制作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对于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的主张是,要让学生在操作实践的过程中去学习剪纸的知识,而不是先把理论教给学生,再在理论的轮廓里实践。我主要运用两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尝试教学法。

  感知新知时,以创设情境法为主,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开始,我运用“海洋世界要举办时装会”为主线,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欣赏各种各种各样的剪纸造型。学生从课堂开始就被剪纸的氛围所包围感染,也通过课件的欣赏看到了各式各样的剪纸。有趣的场景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诱发了学生的思维想象,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理解、学习新知时,以引导发现法、深入探究法为主。教师并不急于引出本课的理论,而是让学生欣赏更多的剪纸作品——剪影。让学生对剪纸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剪纸的特点。然后通过教师提供素材,进行从剪纸到剪影的由浅入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剪纸。三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剪纸,由浅入深的教学模式让原本复杂的教学变得简单。能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这样学生的求知欲会更强,在欣赏和讨论中不知不觉地学习美术知识,比较符合三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形成技能时,以辅导法、练习法为主。学生在学会剪影的同时,获得很大的成就感。引导学生在这种情感的愉悦中释放创作的原动力,将更多自己的想法表现在剪影上。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过程保持敏锐的监控能力,指导学生突破学习障碍,攻克学习难关。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稍加点拨,解决学生的困惑;看到学生的闪光点,即时表扬,给学生鼓励与肯定。

  评价、拓展时,以多元评价法、激励评价为主。创设宽松、民主又积极的评价氛围,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老师给以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通过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四、学法指导

  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掌握剪纸的制作技巧,感悟作品,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引导学生在学习剪纸过程中逐渐形成技巧并赋予巧妙的构思从而用合适的表现方法转化成作品,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从而获得知识。

  五、教学设计及依据

  (一)创设情景,导入剪纸。

  1、教师创设情境,播放海底世界的视频:以“海洋世界要举行时装舞会”为整节课的线索,引导学生观看视频。

  【海底世界视频】

  2、播放鱼形的课件:“艺术大师把这些可爱的海洋生物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是哪种艺术表现形式?你最喜欢哪张,为什么?

  教师小结:引出课题《剪纸》

  【设计意图】:在本课之前,我利用海洋世界的一段视频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三年级学生并没有接触过剪纸。而观察是最直接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课件的展示,能让学生更多的欣赏到剪纸作品,更加了解剪纸。以“海洋世界的时装舞会”为整节课的线索,能激起学生的创作兴趣。

  (二)初步了解,欣赏感知

  1、教师示范,学习剪影制作方法

  教师先展示一些剪影图片,让学生欣赏了解“剪影”的含义。(剪影可以作为剪纸造型的一个突破口。)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剪影的制作方法。

  教师总结:这种把海洋生物外形特征表现出来的剪纸方法叫做剪影。

  2、然后课件出示一张海洋生物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海洋生物的外形特点。教师在纸上展示整个剪影的制作过程。

  教师演示并讲解剪影制作步骤:以金鱼为例:

  (1)、仔细观察金鱼特征,在纸上尝试用铅笔画一画;

  这个环节提醒学生注意:提醒学生一定要注意构图要大。只有构图大,后边的剪纸环节才能更顺利的施行。

  (2)、可以对造型进行夸张、变形(这一步鼓励大家大胆想象,勇于尝试);

  这个环节可引申前面一课学过的关于对称美秩序美的教学内容,提示学生可以进行对称造型设计,叫做对称剪。而教师介绍的'这种单独的剪影方法,叫做单剪。

  (3)、用剪刀将画好的轮廓剪下来,并加上眼睛(强调眼睛是由两个半圆形成的,不能刻断)

  小结设计步骤:看一看——画一画——改一改——剪一剪

  【设计意图】:剪影可以做为剪纸教学的突破口。先从外形入手,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总结绘制出剪影。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思考,从而画出造型新颖的剪影。教师通过示范,让学生了解剪影的制作方法,并从中得到启发画出更有创意的剪影。

  (三)交流分享,深入研究

  1、深入教学,引导学生进一步制作剪纸。提问:“一样的剪影有些单调,还能做什么?”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在剪影上添加花纹使之成为一幅完整的剪纸作品。

  教师出示剪纸常见花纹:

  (1)锯齿纹:常用来表现刺、草以及类似的东西。特点:较硬。

  (2)鱼鳞纹:用来表现鱼鳞、波浪以及类似的东西。特点:柔和,具有动感。

  (3)月牙纹:用来表现衣纹皱褶、头发、纹路以及类似的东西。特点:用途广泛,变化多端。

  教师补充和总结:除了上述三种花纹外,还有橄榄纹、剪刀纹、半圆纹等。在我们的剪影中,加上这些花纹。能让剪纸更加生动,漂亮,具有艺术性。

  2、教师出示刚才的剪影,示范花纹的剪法:

  (1)、教师取花纹中的一至两种进行简单介绍,克服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无从下手的问题:画:1、利用对称美秩序美的方法来设计海洋生物身上的花纹

  2、同学们也可自己设计更漂亮的花纹

  剪:1、怎样剪?可以分为折剪和单剪两种。

  2、要做到线线相连,面面相接。

  (2)、拿出另一张不同剪法,相同图案的剪纸,简单介绍阴剪和阳剪。

  教师小结:

  阴剪:图案上的装饰纹样被(剪)去,形成镂空效果,一般要求线线相断。

  阳剪:将图中的装饰花纹留下,花纹以外的部分剪(刻)去,要求线线相连。

  综合剪:一幅漂亮、完整的剪纸作品往往是阴刻、阳刻相结合的,它们互相连接,互相映衬,构成一幅完美的画面。

  3、欣赏同年龄学生作品,看看其他同学运用了什么方法:

  【学生作品】【学生作品】【学生作品】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介绍最常用的几种剪纸花纹,以此激发学生无穷的创造力。明确剪纸的花纹多种多样,没有固定唯一的答案。通过欣赏更多的同龄学生的作品,让学生体会剪纸设计的巧妙;另一方面激起学生的制作欲望,鼓励他们大胆的进行剪纸制作。

  (四)拓展思路,动手动脑

  教师出示课件,创设情境:“让我们也来为海洋世界的海洋生物们设计一身漂亮的衣服吧。海底世界各种各样神奇的生物层出不穷,可能有些我们还没见过呢。同学们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自己设计一个海洋新生物的时装。”

  提出作品要求:1、用剪纸的形式为海洋生物设计一套时装

  2、发挥想象设计不同图案的时装,比比谁的金点子最多

  3、不能与老师做的重复,越新奇越好。

  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同时循环播放剪纸作品。

  【设计意图】:理解了剪纸后,再次创设情景,利用评选“金剪刀设计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让学生在愉快,放松的状态下,更好地完成本课的作业。

  (五)展示评价,拓展延伸

  1、展示评价:“海洋世界时装舞会”,将学生作品直接贴到做好的海底情境板上,以采访形式让作者上台介绍作品。其他同学提建议。未完成或失败作品也可说说原因。

  2、课堂小结:剪纸也可以运用到我们生活中方方面面,我们的衣服图案,文具的装饰,房间的美化等等。通过今天学习,同学们更深刻感受到剪纸的魅力,今天我们还要介绍和剪纸有关的另一件艺术品:过去,人们把剪纸往灯光下一照,觉得很好看,人们就把这种叫做灯影。后来人们用牛皮、驴皮等材料在上面剪刻画,制成各种各样的戏曲人物来进行演出。这个艺术就叫做,皮影。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自评、互评,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教师也加强了形成性评价,旨在通过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原有水平的发展。课后的拓展作业,可让对本课感兴趣的学生进一步探究剪纸的魅力,从而增强了本课的实效性和延续性。也为下一课皮影的学习做了铺垫。

  建议:

  1、 在规范中说出亮点,呈现出个性化的东西。

  2、 用自己的语言说,而非读稿子。

  3、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要说透,不要大而化之,如“激发兴趣”,如何激发,目标达成否,用何种手段解决等。

  4、 说课件占10%。用课件比不用课件好,好在哪儿?要将我们的设计体现出课件的优势。

  5、 教态自然,最好能脱稿说。

说课稿 篇2

  一、教学内容:

  由于影视音乐与影视剧情密切关联,因此,与其他类型的音乐相比,影视音乐更易于理解。影视音乐在传播渠道上也比其他仅通过现场演出或录音的音乐更为顺畅,随着相关电影或音乐剧的播放,影视音乐会很快得到传播。本单元力图让学生对影视音乐及其不同类别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并使学生能够结合所熟悉的电影及电视剧,能够自主分析其中音乐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影视音乐的不同分类,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演唱歌曲《送别》。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情感目标: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谊。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影视音乐的不同分类,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正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送别》。

  难点——切分音,长音的演唱及休止符的停顿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

  1、课前播放《喜羊羊与灰太儿狼》

  【设计意图】调动情绪,创设一个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愉快、兴奋地开始音乐课。

  2、师生问好

  (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电影吗?那谁知道刚刚听到的是哪部动画片的音乐?请告诉老师,有哪些影视剧的音乐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呢?

  (指生回答,并请学生唱唱他们所熟悉的影视歌曲)

  (2)聆听影视歌曲片段

  片头曲《黑猫警长》:黑猫警长主题歌《上海滩》:上海滩。

  背景音乐《还珠格格》:有一个姑娘插曲《浪漫满屋》:ithink。

  情节音乐《微笑百事达》:北极星的眼泪片尾曲《神话》:美丽的神话。

  (3)音乐常识:归纳影视音乐的分类(主题歌、片头曲、插曲、情节音乐、背景音乐、片尾曲等。)

  同学们真棒!那么请大家根据音乐在影视剧中出现的不同位置,想一想影视音乐有哪些不同类型?

  我们今天要学的歌曲是一部电影中的插曲。

  【设计意图】以流行影视歌曲引情激趣,将学生生活中已有的音乐感受带进课堂,既拉进了师生距离,体现了教学活动与生活相结合的课改新理念,又揭示本节课的主题。

  (二)感受体验,学唱歌曲《送别》(20分钟)

  1、播放《童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刚我们听到的歌曲是?是一首什么歌曲?什么是校园歌曲?流行于校园,体现校园生活和学子心境或感受的合作。那么在上世纪我们的前辈在学校唱什么呢?

  2、学堂乐歌

  二十一世纪初,流行于学校的歌曲,叫学堂乐歌。学堂乐歌的倡导、推广者以沈心工、李叔同等启蒙音乐教育家为代表。今天的年青人可能很少人认识它们,但在我国近代音乐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早期的的学堂乐歌以旧曲填新词为主,用中国民歌、小调的'曲调或欧美歌曲的曲调填进创作的新词。

  3、介绍李叔同——学堂乐歌作者,音乐、美育教育家,早期话剧活动家。浙江平湖人,1880年9月生于天律,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1942年10月逝世于福建泉州开元寺。1906年李叔同,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同年,又创办了中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并担任了《太平洋报》的文艺编辑。

  李叔同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他一生从事多方面的艺术活动,除音乐、戏剧外,绘画、书法、篆刻、诗词均所擅长。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门下。

  主要音乐代表作品有《送别》、《西湖》、《春景》、《忆儿时》、《春游》、《留别》、《早秋》等。

  4、欣赏电影《城南旧事》的片段,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

  师:“同学们,进入初中阶段,由于学习任务加重,大家接触电视电影的时间应该也越来越少了,借今天课堂上的机会,老师要邀请同学们一起来看一看老电影《城南旧事》的片段,请认真体会影片中的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

  5、歌曲分析

  师:“这首影视插曲的曲名是什么?(送别)

  节拍四四拍子速度中速稍慢

  力度中强情绪忧伤惆怅深情

  6、出示歌谱,学唱歌曲

  (1)分句学唱歌谱。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用自然、舒展的发声方式轻声地学唱歌谱,老师唱一句,请同学们跟唱一句。”

  (2)学唱歌词。师:“同学们,我唱谱你们唱词,请注意表现出歌曲忧伤怅惘的情绪。”

  (3)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让学生提出疑难,师生共同解决,进一步练唱。

  a、注意用自然、舒展的发声方式演唱。

  b、注意斛字的读音hu。

  c、切分音,长音的演唱及休止符的停顿。

  d、歌词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也寂静冷落的气氛。

  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与前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第二乐句略有变化地再现了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恰当地表现了告别友人的离愁情绪。

  歌曲表达了一种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最后一句应唱得渐慢渐弱。

  (4)让学生用领唱加齐唱的形式演绎歌曲《送别》。(13分钟)

  a分小组演唱歌曲

  b①句女领唱②句男领唱③句女齐唱④句男齐唱⑤⑥句轮唱;“夕阳”重复。

  (三)拓展活动

  让学生课后搜集更多的影视音乐,下节课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四)总结下课(2分钟)

  1、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影视音乐的分类、了解了学堂乐歌这个特殊的历史产物、学唱了李叔同的代表作《送别》。歌曲完美地抒写了人生离合的真实体验和世间永存的挚意真情,从而使这首歌成为不朽的经典之作。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2、师生告别。

  五、教学反思

  音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银屏之歌》中有很多中外影视音乐作品,我选择的内容是我国影片《城南旧事》中的插曲:《送别》。这是一首一段体的歌曲,d大调,表达出一种依依不舍的诚挚情感。歌曲的旋律优美抒情,在李叔同的填词下,使歌词和歌曲达到完美的融合,意境深远,成为一首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田园诗歌。通过歌词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园;再由景写人,这种特有的中国式描摹方式,总是使文字得到了升华,升华至人们内心美好情愫之中,“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使离别那淡淡的愁情,跃然心底。这对学生的价值观又是一次很好的塑造和教化,世间还有如此美好的友情。

说课稿 篇3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语文组 号考生。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故宫》。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故宫》是s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作者按“总——分——总”的思路行文,同时按照从南到北参观的顺序逐次详略得当地介绍了故宫的建筑、布局及功用。让学生感受到故宫的辉煌与壮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要求和本课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并掌握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的介绍顺序,了解故宫建筑的布局及功能。

  3、让学生感受故宫的辉煌与壮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了解故宫的建筑特点,感受故宫的辉煌与壮观是本课的重点。而弄清作者的介绍顺序,了解故宫建筑的布局及功能,并通过对重点语句的感悟来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辉煌建筑艺术的热爱则是本课的难点。

  三、说教法和学法

  六年级学生空间概念不足,也没见过故宫。我采用以下教法:情景导入法、直观形象演示、让学生当导游等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采用朗读法、勾画圈点、合作探 究等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设计了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这个环节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境界,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同学们,在北京市中心有一座东方最大的宫殿—

  —故宫。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一座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文中用一句话精要概括了故宫建筑群的.特点和价值,通过课件出示文章的总起句,通过品读了解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环节,精读课文,感受辉煌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故宫建筑,弄清作者的写作方法,我将重点指导与放手交流有序结合,将理解句子和体会作用有效探究。我边说边出示课件提出问题:故宫这么多建筑,文中在哪些自然段重点介绍了哪些建筑?是从什么方面来介绍的?

  接着指名读第五自然段,其他同学圈出文中介绍太和殿的哪些地方的景物?说说按什么顺序介绍?教师适时出示相应课件并小结这段话的写作顺序是:从外到内,让学生明白介绍一种事物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这样文章才显得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这时教师再过渡:太和殿这么精美,它有何作用呢?自由读第六自然段,画出你喜欢的场面,写上自己的感受,同桌互相交流并谈感受,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太和殿的雄伟壮丽。

  接下来我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当当小导游按顺序介绍太和殿,以便更深刻的了解太和殿,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介绍清楚的学生,要及时地表扬他,让他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第三环节,合作探究,运用学法

  教师点拨小结:学习第5-6自然段的方法是读、画、写、议、演,并要求学生运用以上学法自学第7-8自然段,弄清课文除了太和殿还介绍了哪里?都有什么功能。通过学生分组交流,合作探究,教师适时点拨,并出示相关的图片,加深认识,最后完成课后填表作业,再次感受故宫的辉煌壮丽。

  第四环节,总结全文,认识写法

  让学生找出与文章总起句相照应的句子(文章最后一句),并说说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文章写作方法,按一定的顺序介绍事物,点面结合,详略得当,首尾呼应。

  第五环节,拓展延伸,培养能力

  语文课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我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按一定的顺序写写自己的学校。从而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建筑宏伟 前三殿 太和殿(详)

  中和殿

  保和殿

  后三殿 (略)

  本课我采用简洁,明了的板书设计,便于学生理清文章的条理和理解文章的重点内容,更好的感受故宫的雄伟壮丽。

  以上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说课稿 篇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认图形》。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三种常见的平面图形。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以下特点:

  1.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直观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学生在生活中随时都能看到物体的面。学生在上册中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教材以这些为起点,安排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等形体的积木来看一看、画一画,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的形状,形成长方体、正方体和圆的表象。根据这些相同的画面画出图形,给出名称,引出长方形、正方形和圆。这就蕴含了面与体的关系,使学生在整体上直观认识这三种平面图形。这样安排,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有利于他们主动地认识平面图形。

  2.把图形的变换、图形间的联系放在重要位置。教材只要求学生直观认识几种最常见的平面图形,没有深入研究这些图形的特征。但教材安排了丰富的操作活动,有利于学生培养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教材设计了一些开放性问题。如安排了在钉子板上围长方形、正方形,围出的图形可以有大、有小,有不同位置。还有用一块长方体积木可以画出几种不同的长方形等。这些问题能激起学生独立探索的热情和相互合作的愿望,有利于改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一个面和圆柱的底面以及用这些几何图形的面画图形等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2.知道这些常见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知道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在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加与同学的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设想

  “自主探索、发展学习、不断创新”课题实验研究,旨在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创造条件,是为学生的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引路搭桥,是让学生真正在探索中发展。因此,我在设计这一课时,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探索空间,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索的全过程。具体设计了以下几个探索活动:

  活动1:给一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积木进行分类,然后说说是怎样分的。

  活动2:找出长方体,观察其中的`一个面,借助自己的思维去发现一些特征,根据特征给出长方形名称。(正方形和圆同上。)

  活动3:从体上抽象出面,认识这些面后,让学生用体在纸上画出面,并再次感受体和面的关系,感受三种图形的特点。

  活动4: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加强几何图形与生活的联系。

  活动5:小组合作在钉子板上围图形,独立在方格纸上画图形,渗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学生感受出直线图形与曲线图形的不同。

  在教学中,凡是学生自己能发现的,都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如果有一定的困难,就创造条件让他们合作探索。教师尊重学生自我发现,尊重学生创新思维和方法.

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下面我将从以下四个环节谈一谈我对《众多的人口》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

  “《众多的人口》”一课出自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中的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的第二节。本章在全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中国地理的开篇,不但突出了我国最基本的地理国情,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使学生逐步建立人地协调的地理观和不断充实学生的地理思维。因此,它是学习此后各章节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而《众多的人口》这节课又处在本章的中间位置,具有着承上启下的突出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 确定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我国人口众多,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学会读我国人口增长折线图,并以此来分析我国人口数量的变化和人口增长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资料和图表、数据的阅读、分析,初步学会运用图表来获取地理信息的学习方法及分析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讲述我国人口,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的人口问题,从而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并初步懂得人口增长必须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道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的人口观。

  3、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我国人口的国情,我国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和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必要性。

  (2)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数字资料和分析运用图表资料,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人口问题及其基本国策。

  二、说学生(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这些同学经过一年的地理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地理思维,并有着自己的认知与想法。

  三、说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自然就好了。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要求及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本节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堂质疑,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运用了:

  1、读图分析法

  2、启发式教学法

  3、自主合作讨论法

  4、资料归纳法

  5、运算法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运用,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

  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渔”本节课我认为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读、思、议、算的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讲解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由几幅图片导入新课:(设计意图:一方面吸引学生注意力,另一方面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兴趣,同时可对本课学习的内容有个粗略的认识。)

  2、探究新知,师生互动

  为了完成本节课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五个环节,用一个教学活动和六个与教学相关的小材料,通过活动与材料的紧密衔接,来完成我这节课的教学目的。

  环节一:展示了需要学生动手计算的3个小材料,这样设计的意图,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运算,感性的认识到我国人口数量众多以及13.71亿这个数字的庞大与震撼。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并通过学生对材料3的计算,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环节二:展示材料一:这部分内容的展示,我精心设计了3组资料,分别是世界上面积位于前四位国家的情况表、我国的人口数量与其他三国的对比数据和人口密度与其他三国的对比数据。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图表分析法和资料归纳法,认真阅读三组资料,并能归纳总结出从材料一所获得的信息与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对已知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

  环节三:活动:读“我国人口的增长”折线图,此活动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此活动的展示,我没有提出具体问题,就是让学生读图,然后谈一谈从图中获取了哪些地理信息?然后我通过引导、提问、质疑等方式,学生通过自主讨论、合作交流的形式,来完成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在此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环节四:展示材料二:20xx年新增人口柱状图:此环节设计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从图中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及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明确认识到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才使得我国人口增长迅速快这一人口突出特点。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了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为了突出这一教学重点,我精心设计了3个小问题即:人口过多的好处、人口数量过多的负面影响、人口数量过少的危害。学生以组为单位,通过积极的讨论得出我国人口过多、过少给我们的资源、环境等各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对学生讨论的结果做出评价,并通过图片和数据、资料等方式来验证讨论结果的真实性。此环节通过学生讨论、教师质疑、资料展示等方式的紧密衔接,突出了本环节的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提问与设疑,让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与讨论,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思维来看待问题。给学生以足够的思维空间。学生通过积极的讨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环节五:我国基本国策——计划生育的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我精心设计了两大教学版块:

  (一)控制人口数量:

  这部分教学设计首先让学生明确计划生育的宗旨,并通过图1.10, “晚婚5年,100年少生1代人”的展示,培养学生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教师通过数据的展示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实行计划生育给我们带来的效益。

  (二)提升人口素质

  对人口素质这一环节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陕北放羊娃的故事。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后谈谈自己所扮角色的感受。抓住这个小故事的中心,从而得出故事反映了我国目前人口素质较低的问题,并对学生进行教育。

  (2)分别展示材料三、四、五。学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来证实陕北放羊娃这个故事的真实性。通过材料四、五的阅读,使学生明确的认识到我国人口素质提高不是一代人所能完成的,要靠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3)展示材料六:学生通过阅读,并谈读后感受。从而找出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在人口素质方面存在的差距。

  这两大版块的设计意图:都是遵循读——思——谈——感,这一设计思路,通过学生对材料的阅读及反思,充分认识到我国人口问题的现状,及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使学生认识到任何事物成功,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都要付出不断的努力才能实现的,从而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摆事实讲道理,层层设问推进等方式,实现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的。

  3、浅谈收获、归纳总结

  我通过提问的方式方法,鼓励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

  说课综述:

  以上是我对《众多的人口》这节课教材的认知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整个课堂中,我始终在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为指导思想,并能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第5课时十几减9用数学。

  2、教材简析:用数学对于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很重要。看懂图意并根据给出的信息中哪些是解决问题需要的,哪些信息是多余的。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同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通过系统学习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为十几减几的学习构建基本的学习思路。

  3、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看图理解图意,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初步学会分清给出的信息中哪些是解决问题需要的,哪些信息是多余的。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认真分析的良好习惯。

  4、教学重点:学会看图理解图意,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5、教学难点:理解图意,哪些是解决问题需要的,哪些信息是多余的。

  二、说教法:

  本节课属于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即用数学)。传统的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算法及技能训练,比较枯燥。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为学生展现一幅幅带有活动情节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知识,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学交流,亲身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多种方法中肯定有比较简便的方法,但是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因此教师只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同时给他们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间,千万不要强加给学生,应让他们在逐步的体验中自然而然的接受,从而选取更好的方法。

  三、说学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具体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2、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通过比较、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习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定标。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选择话题,通过具体的情景与数学学科的联系,导入课题。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

  1、学习例5,课件出示主题图。

  2、引导学生认真看图,然后,小组讨论,选取图中和问题有关的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根据图中的信息,分清给出的信息中哪些是解决问题需要的,哪些信息是多余的,多余的信息就去掉。

  4、列式计算,理解算理和算法

  5、适时点拨。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动手实践,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在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掌握自己认为好的计算方法,自觉地构建退位减法的基本思路。

  三测评训练。

  课本20页“做一做”和22页第3、4题。

  通过由浅入深,形式各异的练习,巩固基本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的应用,同时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对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发展方面的情况作全面的总结;让学生结合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自评、互评,发扬优点,弥补不足,不断进步。

说课稿 篇7

  一、 说教材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古诗,学生在初一年级上册已接触过古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诈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本诗为民歌,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

  二、 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1. 依据

  新课标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初中古诗文的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体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词句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有所了解,我个人理解,就是要使学生对古诗文要“想读”、“会读”、“熟读”、“解读”。至于本课,语文通俗,所以计划以“熟读”、“背诵”为重点。

  2. 学生分析

  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对学生现状的分析必不可少。《木兰诗》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13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20世纪90年代,受经历和知识水平所限,对本诗中作者要表达的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层次,所以教师必须灵活设置教学过程,精心安排问题,做到兼顾全体---“

  优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饱,次等生吃了”。比如简单的问题,由全体学生同步完成;稍难的,学生间讨论,教师点拨;难点,则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探讨。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回应学生当堂提出的各种问题,就此展开新讨论,或安排课后的活动。

  3. 确定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内容:

  知识目标:

  1.文言知识,初步了解一些文言句式。

  2.初步了解民歌的特点和常用的修辞手法。

  3。感受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4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

  1。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其效果。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背诵古诗。

  2。研读刻画木兰定人物形象的重点段落,理解繁简相宜的写作妙处。

  教学难点:

  了解本诗的一些句式,并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并提醒学生在翻译时要注意体现。

  三、 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1. 学法指导----依据“三有利”原则

  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思维。

  ②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以利于学生终身可持发展。

  ③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具体操作模式: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2. 教法

  ①诵读法:古诗教学应着重体现朗读,注意语气、语调、节拍,力求声情并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

  ②复述法:教师提示学生复述时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

  ③鉴赏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鉴赏本文繁简相宜、形象丰满的写作特色。

  ④讨论探究法: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⑤竞赛法:针对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开展竞赛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四、 说教学过程

  本课分两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北朝乐府民歌;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疏通文意,整体把握诗歌;复述诗歌的故事情节,理清情节发展脉络,强化背诵。

  第一环节:导入

  教师给学生唱《红色娘子军》主题歌,让学生结识巾帼英雄-----花木兰。

  第二环节:作品及背景介绍

  将课前准备的文字资料分发给学生,通过学生自己搜集来的材料,简介背景,激发兴趣。

  第三环节: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首先播放课文朗读带,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初步感知诗意。(投影显示多音字、通假字、形近字及本课新字词。)然后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注意体会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等,尤其注意朗读节拍的把握。接着让学生自己练读诗歌,力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

  第四环节:默读诗歌,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文句,理解诗意。

  首先让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工具书,试译全诗。然后把全班分为6个学习小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互动合作,讨论交流,理解词句,讲解诗意。如果有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提出来,全班共同商讨解决。再将全班分为A、B两组,展开课堂文言知识竞赛,每道测试的单号为A组必答题,双号为B组必答题。底分为100分,错一小题扣5分,分别纳入小组计分,小组竞赛完毕,教师针对学生回答,酌情点拨。

  第五环节:复述诗歌,整体把握故事情节,强化背诵

  先选几位同学复述本诗的故事情节,其余同学评点,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总结,画出思路图。然后依据;思路图,背诵思路强化背诵。然后再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指导背诵。(如:教师背上半句,学生背下半句、男女同学竞赛或组与组之间竞赛)。最后全体学生集体背诵。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让学生课后搜集花木兰的相关资料,将《木兰诗》改写成剧本。目的是让学生强化背诵,通过自编自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迎接校园文化艺术节。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检查背诵,研讨赏析,对诗歌进行美点追踪,合作探究,就最想解决而自己又没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求求知的能力。

  第一环节:检查背诵

  通过个体抽查、滚动式背诵、集体背诵的方式检查。

  第二环节:研讨赏析

  先请同学用一句话评价《木兰诗》。任选一个方面,说说它带给读者的美感,教师归纳学生的评价,组织学生一起走进《木兰诗》世界,尽情领略作品展示的奇异美,总结出这篇文章主要是故事的传奇美,不朽的形象美,凝练生动的语言美,壮美的爱国情,繁简相宜、详略得当。

  第三环节:合作研讨,探究思考

  先要求学生提出自己最想解答的问题,然后教师归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板示,并交给全班讨论解决。学生有可能提到:为什么“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到底姓什么呢?”“木兰的姐姐为什么不去从军?”等问题。有些问题可留给学生课后去自己查找,有些可当堂解决。

  第四环节:说话训练

  要求学生以“我心目中的花木兰”为题说一段话,谈谈自己对花木兰的认识和思考。

  第五环节:小结

  结合对本诗的理解,在背诵中结束本诗的学习。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1.把“我心目中的花木兰”整理成文,收集在自己的成长记录袋中。

  2.画出我心目中的花木兰。

  说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我将板书设计成这样,主要是理清课文思路,让学生根据这个简单的示意图把课文的故事情节复述下来,强化背诵。

  代父从军

  征战沙场建功受赏辞官还家

  第二课时主要通过研讨赏析,对诗歌进行美点追踪,所以把文章的美点提练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

【说课稿】相关文章:

《坐井观天》说课稿06-10

燕子的说课稿02-28

数轴说课稿05-04

生物说课稿01-13

《微笑》说课稿01-16

《白杨》说课稿01-17

《爱莲说》说课稿11-30

《弹力》说课稿12-01

《泉城》说课稿12-01

《鲸》说课稿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