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看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当我翻开朴实的扉页,我就被前言《我们的书中有块玉时》深深地吸引,书的首页钱理群教授评论该书:这是一本有勇气,有思想,有智慧的书,作者勇气可嘉,既敢直面教育问题,又深入地思考;有独到的教育观念,更有教育智慧,是一本值得深入阅读的好书。
“妈妈是朋友,妈妈是老师,妈妈是孩子的引路人,妈妈教育方法的差别,常常影响孩子的一生。”母亲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位老师,她不仅教给我们的是说话、穿衣、吃饭这些最基本的生存技能,更引导我们快乐地成长,教我们怎样生活。妈妈教育方法的差别,常常影响孩子的一生。书中提到尹建莉教育的七要素是:1.提高爱的质量。2.把学习做成轻松的事。3.一生受用的品德教育。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5.做家长应有的智慧。6.小事儿就是大事情。7.走出坑人的教育误区。
一直以来,很多家长就告诫自己的孩子“学习要刻苦”。许多家长从孩子上学前就唠叮说,上学后不能尽情玩了,要用功学习,孩子上学后,就不断教导孩子,在学习上要刻苦努力,并且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这样要求他,以期培养出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上用功勤奋是必需的,但用刻苦的言语和思路来要求孩子,这往往是在一件干南辕北辙的事情。
把学习这件事和一种令人不舒服的苦的感觉联系到一起,会使孩子在想到学习时就有微微的不快。谁会喜欢苦呢?一个人为了某个目标而吃苦,必须基于她有足够的理性和毅力,这种理性和毅力连成年人都不是人人具有或事事付得出,用来要求孩子就更不合适了。
书中提到学习不要刻苦努力一个人不可能既讨厌一件事,又能把一件事做好。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爱上某件事,他才能把这个事件做好。因此,我们要做的,是思考如何让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小心呵护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求知欲,让他们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为什么非得是苦的不可?我们都希望孩子喜欢学习,如果把学习做成一块蜜糖,孩子如何能不喜欢:如果把学习做成一颗苦药,孩子又如何能喜欢?"人最难抗拒的就是诱惑,最讨厌的是强迫,大人和孩子都一样。在教育中,想要孩子接受什么,就去诱惑他:想要他拒绝什么,就去强迫他。凡达不到目的,做得事与愿违的家长,一定是把方法用反了!尹老师强调要让孩子们轻松学习,千万不要用学习作为惩罚孩子的手段,引导孩子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把所学的东西应用到生活中去,真正体会学有所用的乐趣。抓住孩子的心理,大量运用逆向思维,针对如何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作者提出了一系列与我们常见的做法截然不同的方法: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惩罚你,不让你写作业,不要刻苦努力:不考一百分:考好了不奖励,这些观点听上去令人耳目一新,又令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是细读之后,你会恍然大悟,你会发现尹老师在向我们讲述一个朴素的道理:要做好一件事,先要爱上它。
人的天性是避苦求乐,孩子更是如此,感觉甜的东西他就喜欢,感觉苦的东西他就讨厌。大人替小孩子做事,那是很容易的,哪个家长都可以做到这一点;难的是不替孩子做事。最重要的是经常让孩子有机会独自做事,独自承担责任,独自解决问题。凡能让孩子独自做的家长就不要包办,凡能让孩子独自想的家长就不要急于给他出主意。在孩子面前,家长要装得无能一些,无知一些,以便把各种机会留给孩子。凡事让孩子自己去做,犯一些错误,才能慢慢地学会做事,结果会是不再犯错。
作者在书中说:“打孩子是一种陋习和恶习。一个用武力征服儿童的成人,无论财富多么丰厚,地位多么显赫,学问多么高深,打人的理由多么充足,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现。所以我们要不断地表扬激励孩子,用细致的关心爱护孩子。
看完这本书,真的觉得受益匪浅!教育就在我们身边,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是教育的最好的契机,关键是拥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加以引导。读过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改变自己比单纯地督导孩子更重要!看似不教育的教育比教育的教育更有效!身教永远大于言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