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水月在手》观后感

时间:2024-10-14 06:12:37 观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掬水月在手》观后感

  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掬水月在手》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掬水月在手》观后感

《掬水月在手》观后感1

  这周看了《掬水月在手》这部电影其中介绍了叶嘉莹先生传奇的一生,她的一生十分坎坷,经历了战乱,迫害,被迫漂泊海外,直到晚年才回到祖国。在这部电影中有许多叶嘉莹先生所写的古典诗词,并且借《杜甫秋兴八首集说》隐喻她所经历的岁月的动荡。

  这一部电影和以往看到的电影不一样,应为它并没有在某一个事件上叙述,而相反地有许多壁画,文物的空镜,再加上叶嘉莹先生朗读的诗,于是就仿佛置身于古代是一种与以往不同的全新的体验。叶嘉莹先生也是一位勾连古今的人,很多人都受到她对于新旧诗词的看法和主张的影响——“是她让古代诗人和现代诗人坐在同一个桌子上吃粽子了”。

  我还有一个特别的感受,就是一整部电影看完了,心中莫名地饱含一种不知从何而来的温暖,尽管整部电影的'内容相对于其他电影来说比较无趣的。在我心目中,叶嘉莹先生的地位应该是至高无上的,但是在影片中却让人觉得特别亲近。影片中叶嘉莹先生自述了她自己经历的许多苦难,可是当我听到她吟诵作品时,却感受不到他所经历的种种磨难,也许这就是人说的“微笑只是一种表情,与快乐无关”。

《掬水月在手》观后感2

  隔着银幕,叶嘉莹先生的吟诵诗词声,通过这种光影语言,与坐在黑暗中的观众交流。叶嘉莹先生的吟诵看似并不着调,但这却是她自己对于诗词内涵的一种理解。

  叶先生的一生饱经忧患,她在用诗词度过生活中的苦难,正所谓"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真是你要身经过忧患,你才会对这个词有很深的理解,这也就是叶嘉莹先生吟诵的不同之处。

  当面对大女儿与女婿双双车祸时,叶嘉莹先生的情感放的很平,她的悲与乐就像一杆天平秤,她不会倾向哪一边。她把凡事看淡化,看得很平,这是绝大多数人很难做到的。她把情感都放在了诗词上,她用诗词度生活中的苦难。

  叶嘉莹先生曾说,"在苦难之中,你还是要有所持守,完成自己,这就是弱德"。"弱德之美“就是一切之中凝华的生命主线,就是叶先生的传奇一生,这里的"弱德"不是示弱,表达的是一种在逆境之中最艰难处仍坚守的定力。

  这部纪录片让我们了解到,叶嘉莹先生也是一个普通的.老奶奶,有自己的小心思,而不是坐在人间烟火的神坛,而是活在凡尘里经历和我们一样的喜怒哀乐,只是她用诗词度生活中的苦难。

《掬水月在手》观后感3

  这是一部关于文学的电影,是由导演陈传兴拍的,主要拍了关于诗人叶嘉莹的一生,陈传兴是一位专门拍摄文学性电影的导演,加上这一部共有三部这类电影了。

  电影一开始便介绍了“最早的记忆在几岁”,通过图片和诗词,有一种处于大自然之中的`感觉,随着影片看下去,可以发现叶嘉莹先生是一个对文学非常喜爱的一个人。

  在其中一个回忆中,介绍她小时候一直被关在院子里,没踏出门外一步,直到后来才出来,这里可感受到当时所受的封建礼教、重男轻女思想伤害之深,也令她感到愤怒,养成一种与封建思想抗争、独立自强的思想。

  她的一生是悲惨而又有意义的,她受到封建思想的伤害、女儿的死去,都令她十分痛苦,但是她从来都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并建立了强大的信念,坚持诗词的创作,她对诗词的理解对古代名人的评价,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见解,看了让我们对文学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当今社会,生活、学习、工作节奏日益加快,“低头族”随处可见,有多少人会停下来去阅读一首诗词、一篇文章或一本书?让我们安静下来,细细品味、感受诗词的美好,让生活因此而更加丰富和美妙。

【《掬水月在手》观后感】相关文章:

博物馆观后感 观后感03-04

家长课堂观后感,家长课堂观后感05-07

《鹬》观后感10-06

军训观后感09-24

绽放观后感04-30

海洋观后感05-16

热烈的观后感06-21

姜子牙观后感07-16

电影的观后感05-24

热烈观后感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