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的读书笔记

时间:2022-02-01 17:08:54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我与地坛的读书笔记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那要怎么写好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我与地坛的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与地坛的读书笔记

我与地坛的读书笔记1

  初读史铁生,总是认为他只是海伦.凯勒、司马迁那种不屈不挠的人罢了。然而当我读了《我与地坛》,感受到他的心灵深处最朴实的情感,才知道自己的肤浅。

  一个伟大的灵魂是非常值得人们去细细欣赏与研究的,正如史铁生。他说:“如果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二十一岁的他便双腿瘫痪,这对于正值青春年华的小伙子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上帝是苦心安排好他的苦难的,正如苦心安排史铁生降临人世一般。多年后,他又患上了尿毒症,每周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晚年,又有多种心脏、肝脏的症状。这是任何一个常人无法做到的,只有史铁生,顽强地与病魔抗争了三十八年,并坚持用生命写作。最终,因脑溢血突发抢救无效死亡。

  有人曾经说:“他不仅是生活的勇者,更是生命的智者和仁者。”史铁生想得比我们深入透彻,更坦然地面对生与死。他说:“死是一件不急于求成的事,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将死亡看成节日,是何等的超脱。刚刚进入那瘫痪的噩梦时,他也想过死,觉得活着毫无价值,是他感受到了母爱的力量,他宁静的思考生与死的含义,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丰满的思想。这思想超越了生死,超越了世俗,超越了灵魂。

  他不仅是伟大的作家,还是朋友依靠的港湾和心灵的慰籍。当朋友家有什么烦心事时,他似乎从来都没有残疾过,似乎成了别人的解难神器,日日夜夜帮朋友想办法。当朋友心情沮丧,担心自己患癌症时,他安慰道:“把命运交给上帝,把勇气留给自己。”的确,他把命运交给了上帝,但又用生命创造了死的奇迹。

  史铁生无聊时会玩吃豆子的游戏,那股快活劲,无法想象他是一个与死神抗争的勇者。死神追着他,他拼命地往前跑。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他比医生所预料的`多活了二十多年。我前段时间听说一个扬大的学生因感情问题自杀,人们为之惋惜。他与史铁生比起来差远了。既然活着,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就算前程险恶,都应坚强地活下去。因为你不是一个人,你是许多人的希望与寄托。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就应拼搏,最终才会像史铁生一样拥有无憾的人生。

  翻开《我与地坛》的前几页,一幅照片映入眼帘,一位绽放着花朵般笑容的中年男子戴着黑框眼镜安详地坐在轮椅上。这张照片深深震撼了我。在视频上,我看见他拼命地摇着轮椅飞快的“奔”向远方,那大概是生的方向。无人能懂得一个残疾人更渴望站起来,他在作品中写道:“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知道不咳嗽的日子多么安详。”人,无论拥有什么,都应满足并好好珍惜,别在以后失去时后悔。

  史铁生是中国一颗璀璨的明珠。

  我感觉自己很有福,因为我听过史铁生,读过史铁生。我想如果我是那位最后抢救他的医生,当他去世时,我一定会安详地看着他坦然死去,正如他朋友的女儿所说:“铁生叔叔累了,应让他休息。”

  一生短暂易逝,人只有这一生,不能被苦难,嘲讽打败。无论是何种困难,都应想想史铁生,不向命运低头,笑对生活,笑看人生。做人应有一颗善心,感恩父母,感恩社会,以一颗平常的心对待众生,在人生的最后,坦然地死去。

  看,坐在轮椅上的铁生正对着我们笑呢!但他已经死了,他没有死!他永远都不会死,铁一样地活着!

我与地坛的读书笔记2

  我与地坛——原来每样人生,都殊途同归。

  扶轮问路,那么好手好脚的人,你们可曾经向前方迈出过脚步?

  不是想说他对生有多么繁密的念想,也不是想说他对死有多么透彻的眺望,更不是想说他对命运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挣扎,那些语句太泛、太虚,对每一个曾经被上帝无情摆弄的人都适用。我只是从他身上看到一次又一次真实的起伏,心灵的`生生死死,生而复死,死而复生,每一次复苏,都是对“生命零度”的叩问,叩问之后的“生如夏花”,在他的心里,有一片桃源,一片春天,始终弥足珍贵的一隅,那是他越来越乐观、越来越向上的源头。就算是跌倒一百次,都能第一百零一次站起,扶着轮椅,也要站起。因着爱,因着情,甚至因着对下一世的“白日梦”,虽然这“白日梦”是我等健康人种所不能苟同的,但正如他所说,“希望”又有什么用呢?“希望是不是在证明必可达到的前提下才成立呢”?“希望”只是“白日梦”的冠冕之词,其实两者一样可笑可悯,但给人安慰,给人愉悦,无须消耗,实是人生之最大精神呀片。

  我并不认为他是多么坚不可摧的“钢铁人物”,你以为谁都是保尔柯察金?现实的刀片一般的人生,就总是要人痛了,流血了,结疤了,又复痛,复流血,复结疤,只要这血还是温的,还能流动,那么便不必在意它会痛,会流出,这样孤勇,直至最后平静接受它的冰冷与枯竭。

  正是由于这“写”,这比言语更为私密,更为透彻,更为生生不息的能力,才使得他的这生,在死的对立面上,永远存在。永远无力,但永远坚韧。

  人老了,多靠回忆活着。可是还是一种情况,像他这样的情况,因着回忆随时有无可延续的悲哀,才需要这样提前透支回忆,透支情感,透支热情,若无足够幸运,幸运得不被亲友遗弃、淡忘,那么必将是春水东流的万劫不复。

  其实这幸运,未尝不是取决于自己。这生,非常值得死来敬畏。这生,真实得让每一个健康的人震撼,不得不拷问自己:健康的自己,是否向前方也迈出过脚步?

  那前方,便是路远山高,人亡马遥的“零度”。

  他的勇气,是不畏惧这“回”,是迎向这“回”,拥抱这“回”。

我与地坛的读书笔记3

  记得第一次看史铁生的作品是很小的时候了。我爬上椅子,看到一本极旧的初中语文课本摆在桌上,便不禁翻开,一下子翻到了《秋天的怀念》。读完后,不受控制得哭了出来。那时,我并不知什么是史铁生,什么是《秋天的怀念》,什么是生与死的思考。单觉得,一儿子失去了母亲,一母亲诀别了儿子,是多么痛苦啊,那孩子真可怜,还摇轮椅生活呢。也许那时的哭就是怜悯吧,我没体会到生命,也没体会到死亡。

  我正式读《我与地坛》时,是两三年前的时候了,我有了一点思想,也在思考生与死。我问妈妈为什么活呢?人生既苦又短有那么多烦心事。妈妈却告诉我,她的生命负有责任,她要照顾姥姥、姥爷,还要抚养我长大。她现在因这两件事活着,若死了,便没尽到责任。我不解了,一个生命活着的信念竟像马套在车上一样毫无自由,但却无法反驳这看似“无道理”的理由。于是,我开始读《我与地坛》了,读了一段便哭了,一直哭到读完文章。残疾史铁生的失魂落魄缓缓埋入我心中。他的'母亲出现了,儿子走后,她仍呆呆地站着,想着儿子,想他的明天,又想他的今天,担心着在病中痛苦挣扎的儿子。她不愿儿子得病,更不愿看到儿子放弃生命。作为母亲,她真的能改变什么吗?她仍然做着该做的所有事,没放弃,努力着。实在等不下去了,儿子究竟怎么样,他到地坛了没?情绪是否恶化?于是偌大的园子里,不知母亲走过多少焦灼的路。这就是一个平凡的母亲,可母亲永远不平凡。

  在一次谈话中,聊到了《我与地坛》。我说:“我有一次在家哭了,是因为我看到了史铁生所说的’有过车辙的地方,就有母亲的脚印……’我感到我在一些事上不听母亲的话,给母亲带来了麻烦……”说着我又哭了,我真的哭了出来,好像心中什么东西被点燃了,那火扑不灭,火苗在大脑里一蹦一蹦的,泪水不住地涌出来。

  那时,我不小了,不是孩子那样说哭就哭,也能勉强控制情绪,但是《我与地坛》总有一种让我哭的东西,也许就是母亲吧。史铁生冲母亲喊:“我可活什么劲”是有原因的,原因不在他。而我和母亲的争吵,无一不是我的过错,而我总喜欢苍白地狡辩。

  很是奇怪,为什么《我与地坛》成为了我的泪点。是对生命的感悟吗?可这需要冷静地思考,哭的情绪波动是极大的,并不冷静。那又是为什么?现在,我猜应该是对母亲的愧疚。我看到史铁生在明白母亲时的追悔莫及,便觉得我和母亲在一起的时光有一种紧迫感。再看到母爱的珍贵、无私、包容和呵护时,不禁反思自己的行为给母亲带来了怎样的担心、悲伤、和心灰意冷。

我与地坛的读书笔记4

  喜欢史先生是在20xx年无意中看了一篇文章叫做《合欢树》

  第一次看完这篇文章我落泪了~很多年没有这样了,因为一篇文章而落泪

  是我深深的被作者细腻的情感所侵染,触动。。。母亲的爱,自己的伤,遗失的美,追忆的悔。。。

  当时,看完这篇文章我就暗暗对自己说,我一定要去拜访史铁生老师,因为他在北京我知道。

  很多时候,我们总在想,有时间的时候我会做什么

  可是也很多时候还没等我们做,也许上天就不会再给我们任何机会

  也许,这就是人生。

  像一叶扁舟,我们向前航行着,目标明确,我们风中逆流着,狂风摇曳,

  像一个海上的灯烛,泯灭,明亮。闪烁,若现。

  去年夏天的时候,我得知了一则消息,史先生过逝,是在北京晚报上面看到的这则消息我与地坛读书笔记当时看完以后心中猛然有

  一个未曾谋面的.陌生人,一个进行过心灵交流的人,一个和他产生过共鸣的人,一个未了的心愿,拜访未遂,不会再有任何机会。

  是的,史先生 走了,正如他曾无数次的感慨,人,生为何?死为何?曾几何时因为残弱的身体迷茫、彷徨,曾几何时,他在这个园子里独自假想,曾几何时,母亲担心他寻死,想让他宅家,却又不敢,曾几何时他摇着轮椅不言而别,母亲担心,他却明知故作,当身残那一刻他是想到死,在死神面前做过无数次的挣扎。然而,最终,他还是找到了一条自己的路,他用笔,用灵魂走出了一条用腿无法走出的路。。。

  直到这次,他圆梦了,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他几十年前的心灵的解脱。史先生走了,无憾,因为他的作品,他的灵魂深深的感动着我们。

  至少他思考过,他努力过,他超越过。

  离职之时,总监的一本书,竟令自己思绪纷飞,这篇日志,对于史铁生老师的心声,去年就想写,一直未提笔,今天终于了愿。

  静心,安上。

我与地坛的读书笔记5

  几年前,在中学的语文课本中,读到过《我与地坛》的节选,还记得那是班主任上得一节公开课,特地选了这一篇。一开场,并不急于讲文,而是展示了一系列史铁生的照片,大多都在轮椅上拍摄的。他问了同学们一个问题,这些照片都有个共通点,你们看出来了吗?我思考了良久,惊讶地发现-原来照片里的每一个他都笑得特别灿烂,温暖,谦和。

  我还未曾去细细研究过像《合欢树》《好运设计》《墙下短记》这类的篇章是在他什么年纪写下,但我能猜到这绝不是在他狂暴而绝望的时期。每一个短句,每一次断句我都能感受到渗透出来的向上的力量,像郁郁葱葱的枝蔓,爬满心房。尽管,他说过”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但他也说过“上帝为锤炼生命,将布设下一个残酷的谜语”。这是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自我救赎,没人能代替他承受苦难,没人能为他减轻一点折磨,但这一切却都又不是他的错。所以他想要“设计好运”,设计成一个出生于知识分子的家庭,却又不是名门望族,这样就可以拥有淳朴而童真的小时候,可以去打架,可以跟小伙伴嬉戏,甚至可以闯点小祸。母亲也是需要懂点知识的,但不要像父亲那样关心书胜过关心你。“有知识不能知识对物的只是,而是的有对人的`了悟”。他要刘易斯的健美身体,不要总是躺在7号病房看那一小束天光,他要一双健全的双腿,能跑能跳,这样就能实现他的第一梦想-足球。

  疾病,无法治愈的疾病,是对于灵魂的补偿还是来世的救赎?

  佛家有言:今生来世的福报都是一体的。也许,来世他会有比刘易斯更强健的躯体,也许,来世他还会承担些苦难,庆幸的不用摇着轮椅。他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文字,寄托在地坛的独自冥想,上天有那么一点怜悯之心也好,他写了千百遍“上帝保佑”。他不再对科学有这么指望,在命运的混沌支点,他更宁愿耗费整天整夜的心力去祈祷,企图一份虔诚的祈盼。我们应该感谢,感谢大劫大难之后,他依然有锐气,依然有热度,为我们带来坚韧的力量。

我与地坛的读书笔记6

  20xx年6月30日,阴天。吃过午饭,虽然没什么可做的,可因为种种原因,心情糟糕。我随意点开读书网浏览,找找可以阅读的书。选来选去,《我与地坛》这个似乎在哪儿见过的书名吸引了我。点开网页,看了目录,字数并不多,便开始阅读。

  作者是位双腿高位截瘫的汉子,他每天摇着轮椅去地坛转悠,一去就是十五年。他每次去地坛的时间都不固定,去了之后呆的时间也不固定。呆到自己想回去了才回去。

  作者去地坛的心情是极其复杂的。他年纪轻轻就失去了双腿,他抱怨命运的不公,他厌倦生活,他不知道今后自己还能干些什么,他甚至想到了死。地坛公园就在他家不远处,他以前不屑去的地方,现在独自去了。安静的地坛公园成了他噩噩然混时间的好地方。他由最初漫不经心看着公园里的一切,变为细细观察公园里的一草一木,一房一瓦,细细欣赏匆匆过往的行人,他终于给疲惫脆弱的心灵找到了一个归宿。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他渐渐地冷静了下来。他不再抱怨生命的不公,不再怨恼无所作为。他大胆地开启了一个梦,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每天的所思所想,他要当作家。看惯了生活中平常的一切,他开始思考这背后不平常的东西,他甚至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

  母亲的突然去世,似一记闷棒,让他幡然醒悟,母亲对他的爱多么深厚。他在母亲去世之后,才开始回想那个从不打搅自己只是默默地关注自己的'母亲。他后悔没有在母亲寻找他时叫一声母亲,他憎恨自己还假装没有看见母亲。他常常藏在丛林中,任凭母亲一遍遍地寻找。地坛的每一寸土地,有作者车轮的印迹,就有作者母亲深情的寻觅。可一切都来不及了,无论作者有多懊恼,有多后悔,他再也没有机会纠正自己的不是了。他给自己留下了永久的遗憾。

  这是一篇长篇散文,既有抒情,又富有哲理,句句情真意切。一开始阅读,便不愿放下。作者敞开的至真至纯的心灵,让人仿佛呼吸到了清新的空气,忘记了烦恼。是啊,上帝肯定是公平的。作者认为,母亲因为在人世过得太苦,所以上帝早早地找了她去,免除她的苦痛。即便作者失去双腿,还身患重病,他也觉得上帝是公平的,因为每天能来到地坛公园闲坐,是他的福祉。这要何等的胸怀,才有如此宽厚的认识啊。

  作者还说,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要是没有了恶劣和卑下,善良与高尚又将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为美德呢?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作者常梦想着在人间彻底消灭残疾,但可以相信,那时将由患病者代替残疾人去承担同样的苦难。如果能够把疾病也全数消灭,那么这份苦难又将由(比如说)相貌丑陋的人去承担了。就算我们连丑陋,连愚昧和卑鄙和一切我们所不喜欢的事物和行为,也都可以统统消灭掉,所有的人都一样健康、漂亮、聪慧、高尚,结果会怎样呢?怕是人间的剧目就全要收场了,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条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所以作者认为,差别永远是要有的。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作者终于肯坦然接受自己苦难的生命,淡定地书写新的篇章。

  掩卷沉思,我敬佩作者灵魂的强大。我感谢他在我今天心情极不好的日子,给了我启示。我要像作者一样,乐于接受生命给予的一切。欢乐、劳累和苦痛,都是生命的一部分,只有他们都有所呈现,我们的生命才不会是一潭死水,才会激荡起美丽的漩涡。

  活着,好好地活着,无论现实的你是什么样的状况。

  最后,我要充满感激地告诉你,《我与地坛》的作者,他叫——史铁生!

  

我与地坛的读书笔记7

  用轮椅碾压四季,用心言说地久天长,笔划中容纳着生活难以触及的地方。在那里回忆,怀念,恐惧,想象,渴望,筑梦,逐梦……荒藤老树,晚风朗月,晨露暮霭,遍地的树影,漫天的星光,窸窸窣窣的蛐蛐,南飞北归的雁,都成了他“扶轮问路”、琢磨生命灰飞烟灭的魔镜。他------史铁生

  写母爱,却不愿“爱”字,生怕“爱”字不及对母亲的难诉深情。文字平静,读起来却令人神伤。写早逝的母亲,只谈那颗无法接近的“合欢树”,只说“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可我却开始遥望那颗树,想细察车辙里母爱的`印痕。言语中吐露出无限平淡和爱恋。

  写自己的失落。说如何向往“脚踩在软软的草地上的感觉”,回忆“想走到哪儿就走到哪儿”的自由,想象着“”踢一颗路边石子”的感受……那种穿透文字的渴望,让谁又敢忽视上帝赋予的一切健全跟健康?

  带着孩子般的好奇,走向童真童趣,以哲人的敏感敏锐,探索宇宙洪荒,追问“我”的起源。他比一般人走得更深更远,我们惟心心念念念极乐世界,他却在追问极乐有没有穷尽?思索要是不再有渴望、期盼、和理想,那还算不算乐?

  有些时候,他的笔跟着思绪游离飞扬,信马由缰,一会儿雾里看花,一会儿浪迹天涯。也正因如此的放浪不羁,某些地方,比如第八章“好运设计”,稍显拖沓、琐碎、冗长。不过我在想,一个连设计来生这样的事也琢磨得津津有味,兴趣盎然的人,我还有没有资格去评判他走世界看世界悟世界的方法?

  或者正因为躯体被固定在轮椅中,所以他才以超常的维度和细腻,调用起感觉嗅觉味觉听觉和视觉,全方位地融入纷杂的世界;他的心魂不仅“常在黑夜出行”,而且恣意在狂野天空。他站在死里看生,活在生里看死。他突破了时间,僭越了习惯。

  岁月更迭,他把自己写进地坛,让五百年历史成了他盎然生命的背景!从此他将于与它一起担承风雨,期盼彩虹!

  他的笔,我的心。相差数年再读,别有滋味!

我与地坛的读书笔记8

  一本书讲述一段故事,《我与地坛》则讲述了一个有关“母爱”的故事。

  今天,我看到了其中一个:作者双腿瘫痪了,脾气坏到极点,成天泡在一个名为“地坛公园”的地方。作者的母亲既担心儿子出事,又不想限制儿子的自由,只好每天去那里看。母亲视力不好,来时轻轻的来,走时悄悄的走。

  多么感人的一个故事呀!多么伟大的母亲呀!我不由得想原来我发烧时妈妈的嘘寒问暖,为我倒热水......世界上最朴素而又最伟大的爱不正是母亲的爱吗?这种爱是默默的,在不经意时为你的付出,母亲是除了父亲外唯一一个甘心为你付出全部的人。好好对待她吧,珍惜这浓厚而伟大的爱吧!

  温柔的、细心的、永恒的,母爱如水般划过每个人心头......

  《我与地坛》《合欢树》《秋天的怀念》都能真切感受到史铁生对于母亲的愧对和遗憾,他的车轮碾碎过很多片红叶,冲撞过很多次夏日里的蝉鸣,挤压过很多大学覆盖的白茫一片,绕过很多春花浪漫的时光过后,终于感悟到身后母亲的伟大和这些年的隐忍。母亲为什么不能等一等,看看他出版的小说,看看他日益乐观的精神面貌?

  林夕说:谁甘心就这样彼此无挂也无牵,我们要互相亏欠,要不然凭何缅怀。这说的固然是爱情,然而亲情也是一个理儿。

  《记忆与印象》算得上是回忆录,回顾周遭的人事物。“记忆,所以是一个牢笼。印象是牢笼以外的天空”。以一个早已对死不再惧怕的心态,观那些熟悉的人,熟悉的往事,也讲起陌生的人空白的人形比如姥爷,和完全陌生的景物比如老家豚洲。我想他是随时做好迎接死神的准备的',才能如此透彻地悟到生命之真纯和本质。

  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

  他接受了,心平气和地坦然面对命运的不公,他还能做什么,还能期待什么。他不是那种自怨自艾的人,在命定的苦难里,沉淀自己,放轻自己,一点一点去把荒芜的精神世界构筑得坚实牢靠。

  地坛是为了等他吧,为了给他一寸兀自静思的空地,为了做那个长久的陪伴者,十几年看着他从绝望的沼泽一步一步自我救赎。那缕游荡在园中的朗朗清风,令他如沐慈悲,辽阔而宁静。

我与地坛的读书笔记9

  在读《我与地坛》这本书的时候,我已经看过很多本书,不过每读一本书的书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就像这本一样,给了我不一样的震撼。

  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双腿瘫痪,就在这年少轻狂之时丢失了自己的双腿,对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如雷轰顶。在这本书中他说过“曾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还有他自己也说了“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可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拒绝了死亡选择了生活。是他的母亲的爱给了他力量,点燃了他生的渴望,还有书中写到的中年夫妇,热爱唱歌的小伙子,中年女工程师,长跑运动员,漂亮却智障的小姑娘……他们都给了作者无数的感动。

  许多人面对着突如其来的打击不知所措,甚至绝望,扼杀了自己的生命,而史铁生他投身于写作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看到了史铁生,我便想到了许多身残志坚的人。约翰库缇斯,他天生的残疾,但他却热爱生命,用他那清晰的头脑,很好的幽默感告诉了世界生命的坚强,告诉了世界生命的自尊、自信和自立。还有海伦。凯勒,贝多芬,斯蒂芬。霍金……都是大家熟识的伟人。我们不能做到他们那般的`坚强,但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他们不惧怕病魔,我们便不畏惧辛苦。我们没有他们那般的觉悟,但我们需要做我们可以却偷懒做的一些小事。

  作者其中的一句话引人深思“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不禁让我想到《背影》中朱自清的父亲为了给儿子买橘子,虽然只是短短几个字却写出了父母对儿女的疼惜。这又让我想到了我的父母,我的爸爸妈妈虽然没有过其他父母舍身救儿女的经历,但我看得出,每天夜里爸爸就从睡梦中醒来为我掖被子他眼神中有一股柔情。妈妈不是什么家庭主妇,她不能为我料理好一切,但她经常为我找些老师,辅导我学习,她的一通又一通电话,接受长时间的辐射都是为了我。史铁生天天在轮椅上过着,他的母亲为了他不再受到伤害,便让“跳”“跑”等字眼在嘴里消失了。这一点小小的细节,正常人注意不到,这一种默默的伟大的母爱。更让人感动。

  史铁生的文章让人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坚强,学会了正视。也让我们进行了一次对心灵的搜索和对生命的诘问,对生命的意义又加深了理解。

我与地坛的读书笔记10

  “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不能想,却又不能忘……”

  当我第一次在封面上看到这行深蓝色细若蚊足的字时,仿佛收到了故友的一封简短的信,字字都是刻在骨子里的真切。于是,我轻轻翻开,带着那句话给我的亲切感走进地坛,走近史铁生。

  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龄,史铁生他失去了他的双腿。这惨痛的事实让他“曾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于是他日日躲进地坛,去观察,去深思,去体味人生,去寻找希望……在地坛中看一对老夫妇走在夕阳的余晖下,听那热血的青年永不间断的唱歌,看不幸而漂亮的女孩消失在大栾树下,听长跑运动员坎坷曲折的`人生……园中的这些人和这些事,创造出一片生命的森林,给予了史铁生无限的感动和鼓励,唤起了他沉睡的意志,坚定地向前。

  在史铁生他的人生道路上,有一个人,永远扮演着执灯人的角色,那就是他的母亲,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

  “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感动,还有力量。让我感叹于默默的、无私的母爱,它永远像涓涓细流,想隐于丛中,却着实躺在了我的心间。

  于是我想到了我的母亲。那次,一回家,我就重重地把沉甸甸的书包摔在床上,对于开门后的一声问候,只是转身后留下的背影。“妈,能不能给我接到下学期的书啊。”带着生硬的语气却是说着恳求的话。“语、数、英、物、化都要么?”她却还是温柔地回答着,我便有些歉意,转头“嗯”了一声。“我去问问吧。”

  第二天,当我拔开锁孔中的钥匙,就十分惊喜地看到放置在桌上的一叠书。虽然封面都是一道道白色印痕,或是有层次不齐卷起的书角,但是我却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抱在怀中,视之为珍宝。开门,静坐,台灯的微黄色的光照着老旧的书页,我的眼前已不是字,而是母亲为了这几本书而奔波了身影:她走过一级级的楼梯,问过几个陌生的人,打过几通电话,才凑齐了这么几本书。于是昨日的事又将我拉进深深的歉疚当中。细思,曾经一句“早点睡吧”,就让她感动,为她剥开糖纸就让她觉得甜蜜,为她煮一碗面,就会升腾出满满的幸福……

  我读《我与地坛》,读平静,读坦然,读对生命的思考;我感,感平凡,感无私,感涓涓细流般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