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时间:2022-08-22 15:00:1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观察物体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

  在教学“观察物体(一)”一课时,在学生认识了物体的“正面”、“上面”“侧面”以后,我让小组自由讨论课本的实践题“站在不同位置看讲台,最多能看到几个面?”为了便于观察,我特地允许他们可以自由走动,寻找答案。看着他们在讲台边快乐地转来转去,我沾沾自喜“站在不同位置看讲台,最多能看到3个面”的正确答案马上就可水到渠成了。谁知在反馈时有的学生告诉我“站在不同位置看讲台,最多能看到3个面”,而有的学生告诉我“站在不同位置看讲台,最多能看到5个面”,全班学生就这样分成了两派,相持不下。我严肃地重复着第二种回答“最多能看到5个面吗?”这一反问,认为能看到5个面的那些学生顿时一愣,继而默然地垂下了头,虽然有个别同学暗地里不服气地自言自语“没错嘛,就是5个面”,然而更多的则是沉默,不作声,课堂上因为老师严肃的一问全然没有了刚才相持,争论的气氛,我顿觉师威的负面力量,于是我及时调整了心态,微笑着绕着讲台转了一圈,自言自语地说:“看来5个面也蛮有可能的嘛,谁愿意当小老师上来说说到底最多能看到几个面?”于是气氛 又活跃了起来, 两派学生争着上来讲解示范,就在他们讲解示范的争论中,突然有一个学生发现新大陆似的嚷起来:“我知道了,我知道为什么有的是3个面,有的是5个面,3个面是算一次的,5个面是算合起来的”,另一个学生也恍然大悟“噢,原来他们算的是一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而我们算的是合起来最多能看到几个面,难怪会不一样啦.”话音刚落又有一个学生激动地喊起来“老师,老师,我也发现了,书本上这个问题提得不好,它没有讲清楚是算一次还是算合起来的。”众生附和,我被这一连串的知道、发现愣住了,再仔细地读了读课本上的那句话“站在不同位置看讲台,最多能看到几个面?”的确,问题中没强调一次,那就既可以理解为一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也可以理解为合起来最多能看到几个面。当时我一激动,也不管学生的观点是对是错,至少这些学生认真思考,敢于批判书本权威的精神是值得赞赏的,于是我及时表扬了这些学生。.这时一个学生若有所悟地大声自言自语“原来,书本也会有错啊,以后我可一定要认真思考。”

  教育教人求真,学习要先学做真人。21世纪的教育,呼唤思考型的`人才,因而教师的职责已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成为孩子们学习的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鼓励挑战权威而不是拿出现有真理的人。至少,我庆幸自己当时没有以师威压人,把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硬生生的塞到学生脑中,而是鼓励学生进行独立观察,发表独特见解,从而激发了他们科学批判权威的勇气,并从中认识到思考的重要性。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2

  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课教学内容还不是正式教学三视图,只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学生无论选择了哪个观察点,观察到的只是物体的其中一部分,观察点不同,看到的形状也是不同的。只有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会形成这个物体的完整表象。基于以上认识,本课在教学时注重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充分体验,在体验中适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新课程特别倡导用具体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数学活动。情境的设置不仅仅有益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还应当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我创设了猜一猜的游戏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当第一张图片出示时,学生就猜出正确的答案。我接着出示第二张图片,提供给学生的信息学生都能猜出图片上的动物。在这些图片展示过程中,学生不仅强烈地感受到物体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而且整个情境的创设精炼,用时少,效果好,导向明确。

  二、观察体验,让学生体验观察结果的不相同

  观察物体一课的教学内容,决定了本课的教学方式,应以活动为主,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不断体验,让他们在亲身经历中不断丰富表象,增强感性认识。因此,教学时,我选择学生喜欢的小鸭子作为观察对象,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观察,并在组内交流,思考讨论:为什么同一只小鸭子看到的形状会不一样呢?在他们的亲身经历中不难达成共识。为了深化体验,我又让学生进行换位观察,围绕茶壶一周,观察正面、后面、侧面等不同形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只有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观察,才会形成这个物体的`完整表象。为了提升本课数学内容的思维层次,我适当地拓展了教学内容,让学生继续观察汽车、大象等并提出数学问题:能看到什么?怎么看?有几种看法?这些问题实际上包含很多的知识都在学生的观察中渗透,在体验中感知,为学习空间思维打下了良好的辅垫。

  三、借助观察,让学生在想象中发展空间观念

  如前所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好素材。为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本课教学安排两处让学生展开想象,一是让学生从正面、后面、侧面观察茶壶之后,我就让学生进行想象:从下面往上看,想象一下,会是什么样子?把你的想象画出来看一看,然后拿起茶壶实际观察一下,验证自己的想象是否正确。二是在对简单形体的观察后,我出示一个实物的组合图形,让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联想它是什么物体,沟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不过,本节课也有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

  1、学生对于面的概念不是十分清楚,在最初观察时,有的孩子竟然说自己能看见四个面,甚至更多。细思原因,原来学生把看到的一条边当成了一个面,我想如果在课前复习时,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我想学生就不会出现以上问题了。

  2、教学评价不及时。在课堂上有一个男孩的勇于质疑行为,我没有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无疑是我这堂课的遗憾。如果能及时抓住了这一契机,对其他学生无疑是个最好的榜样,可惜我错过,由此使我深深的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是多么的重要。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3

  《观察物体》这节课的知识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对空间与平面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把握,第一节课的教学有以下两点把握较好。

  一、学生的空间想象与动手能力得到了培养。

  新授开始要求学生在4个相同小正方体拼成的立体图形基础上再添一个,从正面看形状不变,怎样摆?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聚集每个组员的想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在拼摆的过程中体验同一个形状摆放物体的多样化,使学生的'逆向思维和空间想象得到训练,大部分同学摆出了6种,而且说出理由和摆法。因此我们上每一节课都要充分去挖掘学生的潜力,让他们展开想像的翅膀,当然教师备课时也要把问题想得完整、全面。

  二、充分体会物体与视图之间的联系。

  课一开始就要学生观察由4个同样小正方体摆出立体图形的正面、上面、侧面所看到的平面图形,要求学生用鼠标在课件里指出来,同时教师画在黑板上的平面图形要学生上来填出是从什么方向所观察到的,逐渐升华到给出6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摆出来的立体图形,要求学生动手画一画,先从正面、侧面画,发现正面和侧面的平面图形是相同的,但从上面看的平面图形比较难画,学生通过细心观察,不要老师指导也能画出,效果很好。

  这节课我让学生在“拼摆”和“观察”中进行探讨,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是什么图形,通过想像从实物中抽象出观察到的平面图形,又在拼摆中体会多种摆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想像、观察、动手操作能力。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4

  本课在于让学生通过观察活动,体验站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我用自己肤浅的眼光总结其优点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曾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都须有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有兴趣,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为了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常老师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和生动的猜谜游戏结合起来,并带领大家领略大自然的奇妙,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进而引发浓厚的兴趣,也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过程中,首先引出了小猪存钱罐这个同学们喜闻乐见的玩具,一下吸引了学生。继而通过小猪存钱罐这条主线,很好的把教学的各个环节串连起来,深深的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在练习中以不同的方式提问,既全面又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兴趣,因此学生的学习情绪都很高涨。

  二、注重体验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体验教学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的一条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并通过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多种活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体验科学的过程和

  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里常老师极力为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参与、表现的机会。在观察美羊羊这个环节中,设计“位置换换换”让学生顺时针换位置观察,亲自体会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得样子是不一样的。让孩子们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交流,同时对自己的感悟加以验证。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这种教学活动中的欢乐与愉悦,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

  三、及时了解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老师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围绕“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这一主线,结合多媒体让看到图1的同学举手,看到图2的同学举手……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做到了心中有数,是一节既实在又有实效的好课。课堂上学生在活动情境中充分地体验,自主思索,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能够和谐的交流与合作。这节课中师生都是观察着的,也是思考着的。

  本节课教学我个人认为有两点不足:

  1、利用存钱罐这个喜闻乐见的玩具作观察对象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但如果存钱罐的左侧面和右侧面能区别大点效果就更好了,它将更便于同学分辨。

  2、课堂上重点研究了从正面、后面、左面、右面几个方向所观察到的样子,对于从上面观察探究的比较少,其实好多的练习题都有从上面观察的要求,所以是不是也应重点学习呢。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5

  “从不一样位置观察物体”是在直观认识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它是“空间与图形”中新增加的一个资料。以前的几何教学,教材上主要是对形体的具体认识的设计,对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培养没有必须的落实措施,教师在教学中的随意性较大,而此刻根据“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的资料标准编排的“观察物体”,就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供给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从学生思维特点的角度看,在我们的环境中,除了看不见的空气,不定型的水之外,绝大部分东西都有形状,只是有的形状简单,有的形状复杂,所以,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置身于三维世界之中。他们具有较多的关于形状的感知方面的早期经验,上小学后,随着儿童思维本事的提高,他们渐渐将这种感性经验发展为抽象的概念,渐渐获得了简单的几何形体的概念,这是一个体验、积累和升华的过程,是建立在对周围环境直接感知基础上,对空间与平面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把握,也是一个包括观察、想像、比较、综合、分析,不断由低到高向前发展的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

  本节观察物体的课,资料接近于实际生活,在了解学生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让学生自我总结、交流观察物体的感受,并根据自我的想象利用丰富的图形构造生活实景。这样避免了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一味地记忆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在简便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1、本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经过学生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进取性。

  2、帮忙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几何知识的教学重要的是建立空间观念。由实物抽象出实物图形,是帮忙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学时先出示实物,让学生亲自走到不一样的位置看一看它的形状,感知到站在不一样位置,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从面认识物体的上头、正面和侧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的正面、上头和侧面,并能从这三个面观察到物体的不一样的形状,从而帮忙学生构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经过让学生观察、想象,发表自我的见解,并能说出从某个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头是观察物体的前提。在这一节的教学中,我以“简单的活动,真实的感受,有效的学习”这一想法为指导,引导学生逐步认识正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头。由于学生坐在教室里的不一样位置,不能同时看到正方体的左面和右面,所以利用这一资源,巧妙设问,让学生在观察中产生疑惑,在疑惑中构成感受。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不仅仅认识了抽奖箱的正面、侧面和上头,更身临其境地体会到观察的位置决定着观察的结果,为后面的学习创设了一个简便愉悦的氛围。可是因为教具不足,不由得就浪费了时间。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6

  体验教学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的一条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并通过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还叫学生每人拿一个自己喜欢的玩具在课堂上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并闭上眼睛想一想从不同位置看到的同一个玩具不同的样子,培养学生的空间想想能力。再由实物观察过渡到使用学具小正方体观察,比如把三个一样大小的小正方体重叠起来观察,从正面、侧面、后面、上面等不同位置去观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物体的不同位置的不同形状。从而达到由具体上升到抽象的升华。不足的地方是感到离开了实物,作为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能在短时间内培养出全部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还是达不到很理想的效果。这是一节实践活动课,我个人认为学生应该多上一些这样的活动课,学生在活动课上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活动操作、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实践等学习能力。

  一、观察物体。

  1、引导学生理解从不同角度去看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不同,所以不能从一个侧面去断定一个物体的形状,要全面的观察物体。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知觉,初步向学生渗透全面地、辨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

  二、动手拼摆。

  1、引导学生同桌里充分的讨论。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的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调动学生的求知的欲望。

  2、引导学生在小组里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学生说得道理的'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培养学生虚心听取他人意见,与同学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在活动中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拼摆出不同的图形,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

  4、充分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喜爱和想象力来拼组图形。学生用学具进行拼、摆、量、画几何图形的活动,这个活动,主要通过具体的“做”,使学生巩固对所学常见平面图形的认识,体会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感受图形变化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最后我还安排了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根据图形的不同特点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以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7

  汤老师在这节课里先让学生观察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并且把从正面、侧面和上面看到的形状分别画出来,这一环节为下一环节做了铺垫,定了形。接下来提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在已拼成的物体上再添1个同样的正方体,要求添了正方体后的物体与原来的物体有相同的正视图(从正面看、从侧面看或从上面看),这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新问题,还是一个开放的问题。汤老师先让学生理解问题:猜一猜、估一估可以在哪里添;然后再让学生体验问题:摆一摆、看一看正视图有没有变化;最后在交流中体会摆法是多样的。

  反思:

  听完了汤老师的.这一节课,我不仅认为汤老师这样的教学设计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同时还油然而生地感觉到:同样的一个物体,在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大小可能是不同的;在不同角度看到相同形状大小的物体不一定是同样的一个物体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解决问题时要从多方面分析问题,不要单方面的分析问题,不然的话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例如我们教学“方程”这一概念时就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问题,首先是“含有未知数”,然后是“等式”,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也就是说含有未知数的不一定是方程;是等式的也不一定式方程;必须要既含有未知数又是等式,才是方程。因此,在判断是不是方程时,就要从两个方面分析问题,否则就会判断错误。

  在教学中是这样,在工作、生活中也应该是这样。遇到问题,要从多方面要分析问题,才能正确的解决问题。认识一个人,要从多方面认识这个人,才能真正认识这个人,做到不看错人。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8

  在《观察物体》的教学中,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从中体验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后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活动是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这一点在上本节课体现得比较突出。本节课上我把学生进行分组,整节课堂以活动为主,以实物观察和动手实践为主。我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分四个不同的方向让学生观察,并把自己观察到的形状讲给大家听,学生自己发现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并积累了辨认从正面、侧面、后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的经验。

  不过,本节课也有一些值得我思考的地方:

  一、教学中的课堂组织

  本节课在观察物体的`实践活动环节中,由于老师只顾到了前面表演的同学忽略了后面同学的听课情况,造成了几个同学没有注意听老师下面的环节。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

  二、细节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环节从整体上来说还算紧凑,但有些环节是可以更深入挖掘的,这些点需要教师在备课中自己挖掘,一节课的点不能太多,但对于教学中的重点是必须要深入挖掘的。

  三、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本节课中针对难点,我是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但一节课下来,发现还是自己说的较多,给学生们自主学习的时间较少。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9

  本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之处:

  1.联系旧知,知识铺垫

  本节课一开始,我就听过一道稍微有点难度的题目,帮助学生回顾旧知识。不仅为学生学习本节课的新知做好了知识铺垫,而且使学生一开始就有了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思维基础,使学生更容易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2.组织学生细观察、多操作。

  针对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时候,注重让学生进行观察、操作。让学生在观察中感受到从不同方位看物体的不同,在操作中掌握新知识。学生观察和操作很高,课堂氛围热烈但又不失秩序。

  3.平稳过渡,不至于突兀

  教学完不同的方位看同一个物体后,我听过承上启下的'一段话,使课堂自然地过渡到对下一个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跟随我的节奏,不至于因为转变的突兀而导致注意力不集中。

  教完这堂课,我觉得虽然这节课学生的动手操作机会很多,但是由于学具太小,学生在观察和操作的时候不够清楚,甚至由于角度问题,观察结果出现偏差。因此,我建议最好每个小组中有一套大的正方体的学具,这样便于操作,学生对物体的观察也会更具时效性和准确性。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0

  观察物体教学目标:使学生能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到简单的物体形状及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观察物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有接触的,基本上学生都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了。对于这节课学生的操作比较多课堂就会比较难把握。

  这节课是这么安排的:

  一、导入:

  学生从一头大象的两张照片开始,让学生猜一猜是站在哪里拍的,为什么会拍的不一样。(由于大象头的照片不是正对的.学生都说不来,在看好之后我又加了一句怎样才能认识一头大象呢?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学生都是说要站的远点看,现在想可以把这个问题放到后面去等新课上完再提而且跟后面的问题一样,可以不提。)

  二、让学生观察千纸鹤:

  1、先说出你坐在千纸鹤的哪边,为了更加明确它的位置还做了个游戏。

  2、在自己的位置上仔细观察千纸鹤,说你在千纸鹤的哪边,看到了什么?

  3、为什么同一只千纸鹤看到的都不一样,前后左右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换位置观察把你看到的说给同桌听。怎样能看到一只完整的千纸鹤)

  (这次上课由于是4个同学坐在一起学生的纪律不好,这个环节就比较拖,在别人说的时候没有认真听,导致后面的课没有上完。)

  三、完成课本例1

  (例1完成情况还行,个别学生还是有做错的地方)

  本节课不足的地方是

  1、没有管理好学生课堂纪律性,导致课有些人没有认真听。

  2、这节课应该渗透一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课中只是点了一下从后面看只能看到物体的一部分,应该让他们从不同的方向也观察好了之后说的时候在强调一下。

  3、课后总结又忘了。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1

  我执教的《观察物体》一课,在“全区第八届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观摩活动周”中获得一等奖。研究此课的过程,也正是我逐步加深对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应用研究的过程。反思此课成功的原因,我想主要是充分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我所教学的《观察物体》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在四年级下册“空间与图形”领域设计的一个单元内容。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通过一、二、三年级对系列内容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经验。本课教学内容就是要求学生通过透视二维的画面解决三维空间的问题,这是对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培养。本课教材内容都是利用照片或画面这样的二维平面来反映现实的三维世界,且照片(画面)的取材对我们学生来说都较为陌生。这就使学生难以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空间想象,进行合情推理;难以准确判断出拍摄点和照片的对应关系。一般传统教学的策略是:用一些物品,设置虚拟的现实情境,让学生进行观察和体验。但模型与现实物体之间是存在一定差异的,所以必定会引起观察的误差。加上我们实行的大班教学制,实际也无法满足每个人的体验需要。

  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应用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进行本课教学。

  一、应用网络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生成性的学习兴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大家一定记得这首古诗,描写的就是庐山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美景。本课的教学就是从这首诗描绘的情境出发,引导学生到虚拟网上搜索、浏览“庐山美景”,让学生在美景、佳名的欣赏中真实感受到,因为我们观察位置不同所以看到了如此不同的.美景,这便自然引出了“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研究主题。在此通过网络这一信息技术平台,方便快捷的将教师需要的信息、情境,直观、形象的呈现出来,而且这样的创设过程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所以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需求,激发学生自主的学习热情。

  二、应用视频突破教学重、难点,有效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传统教学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所采用的策略存在着耗时多,误码率差大的敝端。为此教师应用了多媒体技术中的视频录像取代传统的模型,让学生进行观察、体验。在教学第1个例题“生日礼物”时,教师将课本上静态的图片换成了真实小狗的演示录像,引导学生边观看,边思考“小狗在每个位置看到的生日礼物是什么样的?”因为有了动态的录像,学生很容易就认清小狗的观察位置与观察对象的关系,进而展开空间想象,很快做出准确判断。教学第2个主题“天安门广场”时,教师用真实的校园照片取代原教材中的天安门广场照片,这样更好调动起学生的观察兴趣和生活经验,进行空间想象和推理。对缺乏判断经验的学生,每张小图片旁的“帮助”又以录像方式,记录下不同位置的拍照过程,可以让学生真实体验到位置变化带来的建筑物形状变化,这就更好给学生提供了进行空间想象的直观经验,丰富了表象,促进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地发展,为学生展开合情推理提供了有力依据。在巩固提高环节中,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观察静态图判断图片拍摄前后顺序”这一难题,教师特别利用我们柳州市的本地资源,增加了一组看柳江河游览录像,判断照片拍摄前后顺序的题目。这正是让一些缺乏游览体验的学生,也能在有限时间里真实感受到游览中所见景物的相对位置发生的连续变化情况。为判断连续图片的前后顺序提供了必要的直观经验。信息技术在这些教学重要环节中地整合运用,将观察情境大量、真实地呈现在每个学生面前,使观察材料更具有活动性,可视性和空间立体感,有效培养了学生空间想像力,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路 三、应用网页型设计,支持学生个别化学习需求。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怎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统一知识内容时,都能得到有效发展呢?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非常关注的问题。网络的出现,让我们欣喜地看到,计算机可以利用自己强大的处理数据能力,快速实现内容的切换和选择。我们把这一信息技术运用到数学教学上,不就能很好解决个别化学习的难题了吗?在《观察物体》这一课教学中,我就把整个教学内容放置到虚拟网上,学生运用已有网络操作技能,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也可以进行自学。在探索发现的讨论部分,我利用网上留言的形式,充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对观察规律进行交流、讨论。在练习应用部分,充分利用网络强大的交互功能,将课本中单一且难度跨越大的两道练习题,结合本校、本市环境设计成一组有三个层次的题目,让学生自主选择练习。在练习中,教师可以通过网页链接的数据库,及时了解学生答题情况,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由此可见网络技术地应用,充分满足了学生学习多样化、区别化的需求,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让教师也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

  四、应用信息技术,有效节省了教学时间。

  按计划本段内容的教学是3个课时。而信息技术的运用,省去了课堂教学中繁锁、耗时的组织观察环节,将大量的观察情境,观察信息用计算机快速、清晰地呈现给每一位学生。让学生能将更多的时间集中到空间想象,推理判断中。在问题反馈时,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推理判断依据,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真正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弹性化,学生发展空间的扩大化。让学生在1个课时里就达到了原来3个课时的学习目标。

  总之,信息技术在本课教学中的运用,使学生能在一个宽松、愉快、有趣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学习内容更加贴进生活实际,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真正地落实了新课改的精神,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2

  《观察物体》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资料,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体验中明白在不一样的位置观察到物体(几个正方体组成)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并能辨认从不一样的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拿到这个课题的时候,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思考:如何创造贴合学生实际的观察环境?如何把握学生观察物体的.层次?又如何设计观察操作活动呢?

  鉴于自我这三点思考,我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过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一样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要全面了解物体的特征,多角度观察,并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地确定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本事,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渗透全面观察事物的辩证思想。

  3.培养学生初步的倾听习惯。为实现教学目标,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我在教学中突出了以下几点:

  1.小组合作

  新教材强调“以人为本”,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所以,我采取了4人为一组的合作学习方式,给每个小组准备5-6块积木,然后让学生分几个层次进行观察:

  ①从前面观察形状不变;

  ②从上头观察形状不变;

  ③从侧面观察形状不变。

  始终围绕“让学生自主参与,深刻体验”这一宗旨,将学生单独学习和小组合作结合起来,增强他们的自主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经历新知探索的全过程。

  2.优化教学媒体

  我注重采取多种教学媒体进行优化组合,在选择教具方面,我利用了自制课件和实物投影相结合,创设一些生动趣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具选择上,我选择了学生幼儿园玩过的小正方形积木为小组学习的工具,引导学生有层次、有目的地搭图形,并进行观察,还经过实物投影让学生演示来进行眼力大比拼,巩固新知。我发现:正是这些媒体有机的结合和恰当的选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进取性高涨,创新的火花也时时迸发。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3

  《观察物体》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资料,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体验中明白在不一样的位置观察到物体(几个正方体组成)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并能辨认从不一样的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拿到这个课题的时候,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思考:如何创造贴合学生实际的观察环境?如何把握学生观察物体的层次?又如何设计观察操作活动呢?

  鉴于自我这三点思考,我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过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一样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要全面了解物体的特征,多角度观察,并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地确定观察者的位置。2.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本事,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渗透全面观察事物的辩证思想。3.培养学生初步的倾听习惯。为实现教学目标,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我在教学中突出了以下几点:

  1.小组合作学习

  新教材强调“以人为本”,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所以,我采取了4人为一组的合作学习方式,给每个小组准备5-6块积木,然后让学生分几个层次进行观察:①从前面观察形状不变;②从上头观察形状不变;③从侧面观察形状不变。始终围绕“让学生自主参与,深刻体验”这一宗旨,将学生单独学习和小组合作结合起来,增强他们的自主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经历新知探索的全过程。

  2.优化教学媒体

  我注重采取多种教学媒体进行优化组合,在选择教具方面,我利用了自制课件和实物投影相结合,创设一些生动趣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具选择上,我选择了学生幼儿园玩过的小正方形积木为小组学习的工具,引导学生有层次、有目的地搭图形,并进行观察,还经过实物投影让学生演示来进行眼力大比拼,巩固新知。我发现:正是这些媒体有机的结合和恰当的选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进取性高涨,创新的火花也时时迸发。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4

  “观察物体”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从不同方位观察简单的物体,初步把立体图形与其视图联系起来。这对于二年级的孩子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把握不好容易造成学生观察的疲惫,空间观念得不到发展。因此这节课对我而言,重在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从而使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活动中,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教完本课后,感触较大,反思如下:

  一、以观察活动为基础,在多次体验中建立影像与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培养空间的想像能力。

  学生的空间观念不是凭空而生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培养和发展。为了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也不相同,教学时以观察活动为基础,安排了多次观察物体,经过前后两个面的、前后左右四个面的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观察,逐步积累判断方位的经验。

  二、利用肢体语言,突破教学难点

  对学生而言,左、右观察到的图形的判断是一个难点。在让学生观察的过程中,通过他们观察的实践经验,总结出:在观察时,要抓住物体的特征。在观察水杯时,充分利用这一点,突破教学难点。在学生从左、右两个方向观察水杯时,用肢体表示出来自己看到的水杯样子,学生一边手臂叉腰,一边欣喜地发现水杯的柄在我的右(左)边,从而选出正确的影像。

  以上两个方面是在教学这节课中的成功之处,但也存在不足之处。

  一、观察对象的具体化造成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不够

  从前后左右四个方位观察物体时,都安排了学生观察具体的实物,如:水杯,通过具体的观察,判断出不同位置上观察到的不同结果,学生完成的情况尚可。但是在练习中,学生面对抽象的图片观察,出现的错误较多。原因有二:1.学生不会读题。2.空间想像能力较差。在教学这节课时,应该安排一道类似的题目,根据学生观察的情况提出注意点,可能会更加完整一些。

  二、师生交流较片面,不能面向全体学生

  在我的课堂中,与学生的交流,往往出现一种现象:得到所谓的正确答案后,不再给其他学生机会去表达。长此以往,可能会影响部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其实,不管学生说的是否重复,都应该让他们多锻炼说话的能力。特别是学习困难生,要多给机会让他们说,重视他们的课堂表现。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5

  《观察物体三》是进一步学习根据从一个或多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拼搭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

  教学这一单元的内容时,必须师生准备好教具学具,然后让学生经历大量的观察和拼搭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到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教学中我创设出了学生乐学的氛围。学生学习情绪高,个个抢着发言,抢着上台来演示,甚至有的同学一边举手一边都想下位子,每个学生都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游戏法是学生十分喜爱的一种活动,教师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用游戏作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通过小组合作,经历“研究视图───构思摆法───摆出物体──观察验证”,不仅找到了摆放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它为学生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途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学生亲自经历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供了良好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