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小班社会教案三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班社会教案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班社会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清明节的习俗,懂得用文明的方式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2、通过活动,对清明节有印象。
活动准备:
扫墓图片(献花、植树、送食)、清明节的课件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小朋友知道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吗?(桃花开了,小草发芽了,小动物也出来晒太阳了,还有轻轻的风)
师:在这个美丽的季节里,有一个特别重要的节日,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2、介绍清明节:
师:清明节是个什么样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人们都干些什么呢?小朋友都有自己的爷爷奶奶,那你爷爷的爷爷你们见过吗,他们都去哪里了?(去世了)。他们去世以后,人们非常想念他们,就在每年的清明节去墓地看他们,所以呀,清明节就是去拜祭死去的亲人,表达对他们的思念。
3、清明节扫墓:
到了清明节呀,人们就要去拜祭死去的亲人,你们知道怎样拜祭吗?(引导幼儿说出一些拜祭的方式,如,送花)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现在的.人们是怎样拜祭死去的亲人,表达对他们的思念的。
教师小结(人们把最美的花献给亲人,有的给他们敬酒,还有的通过植树,表达对他们的思念,告诉他们你很想念他们)
4、清明节的习俗
通过播放课件,了解一些清明节的习俗。
5、小结,结束
清明节的习俗可真多,有献花、送食、植树、荡秋千、放风筝等。那到了清明节的时候呀,你们可以让你的爸爸妈妈带你们去扫墓、踏青、春游,并拍下一些照片来带到幼儿园,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是怎么过清明节的,好不好?
小班社会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知道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借东西能主动归还。
2、能辨别不良的行为习惯。
3、养成不拿别人东西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故事《别人的东西我不拿》(见资源包)。
◆活动过程
☆倾听
1、讲述故事《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教师:老师给小朋友讲一个故事,小朋友认真听听故事里都说了什么?
2、通过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教师:红红哪儿做得不对?为什么?
红红哪儿做得对?为什么?
小结:红红能把幼儿园的小汽车还回来,所以她很诚实,是个好孩子。
☆讨论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幼儿讨论交流:家里的东西可以随便拿吗?
教师:我们都知道幼儿园的东西不能拿,在家里,爸爸妈妈的东西可以拿吗?
小结:如果家长没同意,家里的东西也不可以拿。所以,拿自己家里的物品时,也要征得家长的同意。
2、讨论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玩具带回家。
教师:如果你喜欢小朋友的玩具,怎么办?如果你想把小朋友的玩具带回家,应该怎么办?
小结:如果征得对方的同意是可以带回家的。
3、讨论借别人的东西要不要还。
教师:如果你借了别人的`东西,应该怎么办?
小结:借东西后要好好保管,不能弄脏、弄坏,要及时主动归还。
☆情境表演幼儿两人一组,表演如何向他人有礼貌的借玩具。
教师:小朋友两人一组,一人在玩玩具,另一人表演怎样向他借玩具。
◆活动建议
本活动是有关个性与交往方面的社会活动,活动中通过倾听故事展开一系列的讨论,重点让幼儿理解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是一种不良的行为。
活动中,教师可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创设问题的情境,讨论时,也应鼓励、引导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对一些行为观念不正确的幼儿,一定要及时帮助其转变观念。在操作的环节,教师要带领幼儿仔细的观察操作单上的内容,引导幼儿进行讲述,幼儿在讲述的过程中,教师要加以指导,帮助他们理解操作单上的内容。
本活动可以延伸到日常活动和家庭活动中,当发现幼儿有不良的行为时应及时给予纠正,并让他明白其中的道理,同时,要与家长沟通,与家长达成共识,共同帮助幼儿养成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好习惯。
◆资源包故事别人的东西我不拿游戏结束了,玩具要回到自己的家——玩具架里了,可红红喜欢小汽车,想把它带回家:"小汽车,跟我回家吧。"于是,红红带着小汽车回家了。半夜时,小汽车看到陌生的地方哭了起来。"呜——,我要回家,我要回家。"红红醒了,看到小汽车在哭,很不好意思。
第二天,红红把小汽车还回了幼儿园。红红说:"以后,我再也不拿幼儿园的东西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幼儿知道没有经过别人的允许,不能拿别人的东西,并且学会了借别人东西的技巧。效果很好,幼儿课堂兴趣高,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但是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能只局限于本节课,我认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贯穿于幼儿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是每一位幼教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教育就是培养生活习惯”。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重点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小事做起。所以,我们应该把行为习惯的培养用游戏或集体活动的形式体现出来,这样才能使幼儿不断进步,为幼儿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班社会教案 篇3
一、活动意图:
小班幼儿入园初期,第一次离开父母,面对众多陌生面孔过集体生活,由于不适,常出现焦虑、哭闹等现象。这一时期,孩子们最依赖的是老师,总喜欢把老师抱得紧紧的,但孩子们之间的交往总是小心翼翼,关系很陌生。为了增进幼儿间、师幼间的情感,使幼儿适应集体生活,我以“抱一抱”为切入点,将幼儿喜爱的《天线宝宝》做为导线,设计了本活动。
二、活动目的:
1、感受游戏的快乐,有愉悦的情感体验。
2、喜欢天线宝宝,愿意模仿天线宝宝与人交往的动作。
3、能将爱亲人的情感拓展到爱同伴、爱老师。
三、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幼儿都看过《天线宝宝》
2、物质材料:家长与幼儿拥抱的照片、《天线宝宝》影碟中截取的片段、音乐《宝贝抱一抱》。
四、活动过程:
1、出示天线宝宝玩具,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2、观看天线宝宝片段,启发幼儿模仿天线宝宝交往的动作。
3、请幼儿说一说自己与家人拥抱的照片。
4、引导幼儿给老师们说照片。
5、创设温馨、和谐的音乐氛围,让幼儿自由地与同伴、老师拥抱。
五、活动延伸:
在每日早接待、离园间,师幼间以相互拥抱来问好和告别,进一步增进师幼间、幼儿间的情感。
六、活动反思:
随着社会的发展,EQ的观念正在被广泛的传播和接受。EQ的全称是“情绪智商”或“情感智能”。它体现了一种心灵的力量,是一种为人的涵养和做人的道理。许多研究都表明,一个人取得成功的过程中,智商只起到20%的作用,其余部分则有情绪智力(情绪商)和其他因素决定。由此可见,培养人要从情感教育入手,于是在此次活动的设计上,我遵循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了各个教育环节,紧紧围绕教育目标开展活动。
一、良好的教研环境,促进观念向行为的转变。
“尊重幼儿,以人为本”这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要真正地把观念渗透到教学中,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不仅仅需要老师自己的努力,更需要一个良好的教研环境。在此次活动之前,我园就开展了社会领域教学观摩活动,做到人人参与,互帮互学,全园上下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首先我们各年龄组分别进行每人一课的教学观摩活动,老师们对教学活动进行了积极地探讨,针对老师们提出的我在问题的设置上,还要注意层层递进的建议,我对活动进行了修改。在第二次活动中,我园又从各年龄组推选活动进行全园集中观摩研讨,老师们又从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出发,给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想法。在大家的帮助下,促使我的教育观念逐渐转化为教育行为,使我受益非浅。
二、创设适合幼儿主动发展的双环境
人的交往是一种情感交往、情感互动,个体是通过不断调控自己的情感反应来影响、感染他人的,因此幼儿学习表达情感不同于认知教育,它更多地强调感受、感知、体验、理解和反应,在教育过程中更多地强调情感经验的积累和展现,因此需要我们更多的创设良好的情景氛围和讲究整个教育方式的自然性。让孩子在各种环境和活动中学会观察、体验、感受他人与自己情感情绪,学习用较好的表达方式展现自己的情感。对于幼儿来说,情感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较难理解,模仿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学习的主要方法,孩子的调控能力比较薄弱,所以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榜样是非常重要的。天线宝宝是孩子们熟悉的动漫人物,小朋友们平常特别喜欢模仿他们的动作,于是我把天线宝宝作为线索进行导入,巧妙的截取天线宝宝影片片段,让天线宝宝的榜样作用影响所有的孩子,使孩子们能主动参与和体验。当孩子们看到天线宝宝拥抱时,心中的拥抱欲望被逐渐激发出来。在后来的拥抱同伴、拥抱老师的环节中,我又注意了音乐环境的创设,用《宝贝抱一抱》这首歌来配合孩子们的情感体验,营造了良好的心理环境,在孩子们充分体验后,明白了当你喜欢别人时可以用拥抱的方式来表达。
三、家园合作,让家长走进新课程。
幼儿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责任,家长在教育中的作用和影响也同样重要,尤其对于刚入园的孩子来说,情感上对于家长的依赖性很强,而家长与幼儿的交往是一对一的关系,更容易深入、全面地影响幼儿。所以,在此次活动中,我首先向家长说明活动意图,动员家长收集与孩子一起拍拥抱的照片,得到了家长们的支持,收集了很多照片,也使每个孩子在与家人拥抱的情感体验中自然而然的产生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从而促使孩子们主动用简单的词句进行情感表达,孩子们的这种情感体验就是来自于家长、来自于这种亲情,是与家长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分不开的。
四、利用网络,促进教学。
现在是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已成为许多家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尤其对于现在年轻的家长更喜欢通过网络去了解和交流各种想法。于是在学期初的新生家长见面会上,我就与家长们互相留下了网上联系的方式,我们经常向家长介绍班级动态,就一些教育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其中很多家长谈到孩子的情商的教育,我本次活动的初衷也正是来源于家长们所关心的热点问题。我们的教育要有教育性、有价值,教育内容就应贴近孩子的生活,能促进孩子的发展。而且对于本次活动的开展,我们还将教学视频上传到幼儿园的博客中与家长共同分享、交流,使我们的教学活动透明化,网络架起了家园互动的桥梁。
教育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活动中自己对个别孩子的关注还不够,个别孩子的交往主动性不强,因此在今后的活动中还要加强孩子们的交往能力的培养。
【小班社会教案】相关文章:
小班社会教案11-05
小班社会教案06-30
小班社会活动教案06-12
小班穿鞋社会教案07-14
小班社会教案自己07-11
小班社会教案模板05-10
小班社会分享玩具教案08-09
【精选】小班社会教案3篇09-17
小班社会客人来了教案07-17
小班社会教案15篇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