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应用教案

时间:2022-07-02 13:20:39 教案 我要投稿

比的应用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比的应用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比的应用教案

比的应用教案1

  学情分析:

  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按已知一个数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求各部分量的新方法。

  教学难点:

  能根据实际情况,判断各部分量之间应该按怎样的比例来分配。

  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教学难点: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将比转化成分数、份数,指导学生试算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作调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看题目:“比的应用”,你想知道什么?

  2、小小调查员:前几天,我已经请同学们去作了课外调查,看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比的`知识。下面,请汇报一下你调查到的信息。

  3、小结:通过调查,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比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今天,我们就随一位小朋友:小明一起去看看,比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

  二、新课

  1、配置奶茶

  星期天的上午,小明家来了一位客人。刚巧爸爸妈妈有事出去了。于是小明就做起了小主人,亲自招待这位王叔叔。

  师:请客人坐下后,一般要干什么?(泡茶)对,这是待客的基本礼仪。小明打算亲手配制一杯又香又浓的奶茶,招待王叔叔。

  (1)奶茶中,奶和茶的比是2:9。看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些什么?

  (2)小明想要配制220毫升的奶茶,

  (a)先要解决什么问题?(奶和茶各取多少毫升?)

  (b)请你先独立计算一下,奶和茶各取多少毫升?

  (4)评价

  (a)请你谈谈你对这些不同解法的看法?你比较喜欢哪一种解法,为什么?

  (b)其实,这些方法都很好。不过,第(b)种解法是我们今天所学到的一种新方法。它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的问题,我们把它叫做“按比例分配”。(显示课题,齐读)

  2、 计算电费

  (1) 刚才小明就按大家计算的结果给王叔叔配制了一份奶茶。王叔叔在小明家坐了一会儿,刚巧看到桌子上放着一张电费的清单。原来,“小明家和另外两户居民合用一个总电表。九月份共应付电费60元。”(显示)王叔叔想看小明这个小主人合不合格,就问小明:“你们家上个月交了多少元电费?”

  (a) 你觉得小明家应付多少元电费?你是怎么想的?

  (b) 你为什么不同意他的想法?(不公平)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了“按比例分配”,你有什么收获?

比的应用教案2

  一、教材分析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是以化学基本概念为基础,与实验紧密联系,强调概念在实际中的应用,本节教学对整个高中化学的学习乃至今后继续学习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教材内容具有概念比较多,且抽象又难于理解的特点。教材首先从为什么学习这个物理量入手,指出它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纽带,认识引入物质的量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意义,即引入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与物质的粒子数之间、物质的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应注意不要随意拓宽和加深有关内容,加大学生学习的困难。

  二、学情分析

  对于“物质的量”这个新的“量”和“摩尔”这个新的“单位”,学生是很陌生的`,而且也很抽象,但通过学习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已经知道了生活中常用的一些“量”和“单位”,如长度、质量、时间、温度,米、千克等。可采用类比方法,类比方法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的某些属性上相同,而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也相同的一种科学方法。如物质的量与其他学生熟悉的量类比、摩尔与其他国际单位的类比、集合思想的类比等,运用类比思想阐释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意义,能够提高这两个概念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兼容性,有利于对这两个陌生概念的深刻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集体的一个物理量,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2)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换算关系;了解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换算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类比的思想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运用和巩固概念。

  (2)通过阅读教材、参考资料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探究的意识。

  (3)体验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2)调动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物质的量的概念;

  (2)物质的量和微粒数之间的相互转化;

  (3)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涵义;

  (4)通过物质的量、质量、摩尔质量计算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的概念。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黑板

  六、教学方法

  采用创设情境方式,通过故事(一粒米的称量)和生活实例,以聚微成宏的科学思维方式,引出新的物理量 — 物质的量,搭建起宏观与微观的桥梁。通过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常用单位 (箱、包、打等)与抽象概念类比、国际单位之间的类比、集合思想的类比教学,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让学生感受概念的生成过程,初步形成物质的量的概念并理解其重要性。

  七、教学过程(略)

比的应用教案3

  教学内容:

  人教版54页例2

  教学目标:

  1、在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使学生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熟练地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组织复习旧知

  同学们,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比”,那么,如果我现在告诉你“某兴趣小组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比是5:4,从这组比中,你能推断出什么信息呢?”(出示题目)

  学生自由发言,预设推断如下:

  1、全班人数是9份,男生占其中的5份,女生占其中的4份。

  2、以全班为单位“1”,男生是全班的',女生是全班的。

  3、以男生为单位“1”,女生是男生的,全班是男生的。

  4、以女生为单位“1”,男生是女生的,全班是女生的。

  5、女生比男生少(或20%)。

  6、男生比女生多(或25%)。

  追问:你还可以从中推断出这个兴趣小组的男生和女生可能各有多少人吗?(请3个学生说说,把握总人数比是5:4就可以了。)

  二、探索方法,建立模型

  1.理解题意

  (1)什么是稀释液?怎样配置的?

  (2)什么是按比例分配?

  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自学数学书P49例题2,思考:

  (1)你从例题2中得哪些信息?

  (2)1:4表示什么?你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3)你能用画图的方法给同位讲解吗?

  (4)方法一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方法二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的?

  3.小组展讲

  小结:方法一把各部分数的比看作份数关系,先求每一份,然后再求各部分的量;方法二把各部分的比转化成分别占总数的几分之几,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直接求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1.一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比是3∶5∶4.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36厘米,三条边的长度分别是多少厘米?

  2.填空

  3.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8c,长与宽的比是5:2,长与宽各是多少c?

  4.一个班,男生比女生人数多10人,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3:2,全班有多少人?

比的应用教案4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比的应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能运用这个知识来解决一些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使学生树立用自己学来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自觉检验的好习惯,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灵活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以玩游戏的形式问题导入

  邀请2名男同学和4名女同学到前台演示,其他同学注意观察,老师将事先准备好的6张凳子平均分给男同学3张,女同学3张,很明显,女同学人数较多,就会有人没凳坐,男同学人数少,就会有多余的凳子,因此,刚才老师这样分,合理吗?那要怎么分才合理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新内容。(板书:比的应用)

  二、讲授新课

  1、利用课件出示分橘子给幼儿园大班和小班的问题。

  (1)学生看图文,弄清图文意思。

  从屏幕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幼儿园的老师想干什么?(分橘子给小朋友)

  (2)引导学生找出图中所提供的'数学信息。

  从图中可以知道,老师要分什么?有多少?分给谁?怎么分?

  (3)让学生帮这位老师找出合理的分配方法。并写在练习本上,如何找?给两点提示:

  ①可以从数学书上的相关内容悟出解决办法,②可以与前后左右的同学讨论,得出解决办法。(要求:动作要快,思考要细,声音要小,方法要灵)

  (4)结果出来后,让学生主动到台前汇报,并说出分配方法。这时,其他同学要认真听汇报,并分析判断汇报人的方法好不好?合不合理?数量对不对?

  (5)汇报完毕,老师结合学生的解题方法,课件展示两种方法。接着提示学生要学会检验,检验是判断答案对错的好方法,所以要养成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6)出示课件,集体总结按比分配问题完成新课前分凳子的游戏。

  2、教师小结:按比分配的应用题怎样解答?

  解题方法(教师只作口述,不作板书)。

  教师小结:凡具备上述结构特点,我们就可以用这些方法来解答。

  三、基本练习

  1、出示课件练习:填一填

  2、课件出示与联欢会有关的习题,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后集体订正。

  四、巩固提高

  3、课件出示建筑相关的习题,理解题意,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的知识类推,用前面的方法解答。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独立解决,并引导学生自行检验。

  五、课堂总结

  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鼓励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并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六、布置作业。

  练习十三第1、4题

比的应用教案5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二文科学生,学生已经学会建立回归模型的基本步骤,并有检验回归方程的拟合精确度的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两个变量不呈线性关系,不能直接利用线性回归方程建立两个变量的关系,通过探究使学生体会对回归模型的选择,非线性模型可以通过变换转化为线性回归模型,让学生直观的观察、思考,借助于线性回归模型研究呈非线性关系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回归分析体会不同模型拟合数据的效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回归模型的选择;进一步理解非线性模型通过变换转化为线性回归模型;体会不同模型拟合数据的效果。

  (2)过程与方法:

  从实例出发,求出相应的回归直线方程,从中也找出存在的不足,从而有进行回归分析的必要性,通过学习相关指数,用相关指数来刻画回归的效果,进而归纳出回归分析的一般步骤,并对具体问题进行回归分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但又有一定的规律性,我们只要从实际出发,不断探求事物的内在联系,就会找出其中的规律性,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教学重点:

  1、加深体会有些非线性模型通过变换可以转化为线性回归模型;

  2、了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找更好的模型的方法。

  教学难点:

  1、了解常用函数的图像特点,选择不同的模型建模;

  2、通过比较相关指数对不同的模型进行比较。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引入

  问题一:你能回忆一下建立回归模型的基本步骤?

  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忆建立回归模型的基本步骤(选变量、画散点图、选模型、估计参数、分析与预测)

  生:回忆、叙述建立回归模型的基本步骤

  复习建立线性回归模型的基本步骤

  二、探究新知

  问题二:观察例2的图1.1-6中的散点图,红铃虫的产卵数y与温度x的图像特点:随着自变量的增加,因变量也随之增加。这些点可以除了可以看作是落在指数函数模型上,还可以认为它是落在什么函数的模型上?

  师:引导学生观察散点图的特点,并引导学生探究红铃虫的产卵数y与温度x还可能是什么关系。(二次函数模型)

  生:讨论、回忆一些常见函数图像的特点,判断红铃虫的产卵数y与温度x的可能关系

  样本点还可以看作是分布在二次函数曲线的周围。

  问题三:对模型是否有办法求参数和的最小二乘估计?

  师:从简单的模型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思考把原来两个变量的非线性关系转化为另外两个变量的线性关系

  生:观察模型,探究变换的方法并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给出具体的方法。

  令,建立与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

  问题四:经过变换后这个模型都转化为线性回归模型,你如何得到这几个线性回归模型的参数估计?

  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启发学生把原变量的观测数据转化为新变量的数据,然后让学生给出每种线性回归模型的参数估计。

  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数据变换,求参数的最小二乘估计(可以用计算器)

  解答过程如下:

  令,,即

  分析与之间的关系,通过画散点图(如下图),

  可看到与的散点图并不分布在一条直线的周围,即不宜用线性回归方程来拟合它,即不宜用二次曲线来拟合与之间的关系,这个结论还可以用残差分析得到。

  为比较两个不同模型的残差,需建立相应的回归模型,让学生用线性回归模型拟合回归方程。

  所以

  因为,即y关于x的二次回归方程为。

  问题五:指数回归模型与二次回归模型中哪个能更好地刻画红铃虫的产卵数y与温度x的关系?通过什么数据说明?

  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忆评价线性回归模型拟合好坏的标准(相关指数、残差平方和),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如何进行不同模型的比较,介绍计算模型相关指导数和残差平方和的方法,说明一般在参数个数一定的条件下,相关指数越大或残差平方和越小说明模型拟合得越好。

  生:讨论,提出自己的想法,计算每个模型的相关指数,并进行模型的'比较。

  指数函数模型的相关指数

  二次函数模型的相关指数

  从相关指数的计算结果来看,指数函数模型的比二次函数模型的更接近于1,所以指数函数模型的回归效果好。

  再从残差图看:

  从图中可看出指数函数模型的残差点比较均匀地落在水平的带状域中,所以指数函数模型拟合精度较二次函数模型的高。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计算感受,归纳判断模型拟合效果的方法:

  ⑴可以通过变换后的散点图观察两个新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线性回归方程;

  ⑵通过残差分析比较两种模型的拟合效果。一般情况下,比较两个模型的残差比较困难(某些样本点上一个模型的残差的绝对值比另一个模型的小,而另一些样本点的情况则相反),故通过比较两个模型的残差的平方和的大小来判断模型的拟合效果。残差平方和越小的模型,拟合的效果越好。

  引导学生根据散点图判断两个变量的关系,使学生了解不是任何两个变量都一定是只有一种关系。

  让学生知道有时因变量与自变量的非线性关系经过变换后可以转化为两个新变量间的线性关系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把因变量与自变量的非线性关系经过变换后转化为另外两个变量的线性关系的方法。

  使学生熟悉线性回归模型的参数估计的方法

  得出红铃虫的产卵数y与温度x的模型

  引导学生尝试进行不同模型的比较。

  三、练习

  某种书每册的成本费y(元)与印刷册数x(千册)有关,经统计得到数据如下:

  x

  1

  2

  3

  5

  10

  20

  30

  50

  100

  200

  y

  10.15

  5.52

  4.08

  2.85

  2.11

  1.62

  1.41

  1.30

  1.21

  1.15

  检验每册书的成本费y与印刷册数倒数之间是否具有线性相关关系,如有,求出y对x的回归方程。

  分析:本题是非线性回归分析问题,不妨设变量,题意要求对与y作相关性检验,如果它们具有线性相关关系,就可以进一步求出y对的回归直线方程,这时,再回代,就得到了y对x的回归曲线方程。

  解:首先作变量置换,题目所给数据变成如下表所示的10对数据:

  u

  1

  0.5

  0.33

  0.2

  0.1

  0.05

  0.03

  0.02

  0.01

  0.005

  y

  10.15

  5.52

  4.08

  2.85

  2.11

  1.62

  1.41

  1.30

  1.21

  1.15

  然后作相关性检验。

  经计算得,从而认为与y之间具有线性相关关系,由公式得,,所以,

  最后回代,可得到y对x的回归曲线方程

  四、小结

  1.强调要借助散点图的直观性、联想已学过的基本函数图像、以及知识间的联系,鼓励学生在建模中大胆尝试;

  2.用回归方程探究非线性回归问题的方法、步骤;

  3.残差分析的步骤、作用。

  4.梳理本节书的知识结构

  让学生整理解决本例的思路,鼓励学生探究建立更好的模型。

  练习与测试

  1.在两个变量与的回归模型中,分别选择了4个不同模型,它们的相关指数如下,其中拟合效果最好的模型是( A )

  A.模型1的相关指数为 B.模型2的相关指数为

  C.模型3的相关指数为 D.模型4的相关指数为

  2.已知两个变量的回归模型为,则样本点的(1,4.4)的残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0.4

  3.残差平方和用数学符号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它代表了随机误差的效应;解释变量的效应值称为回归平方和,可以用相关指数来刻画回归的效果,其计算公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显然,的值越大,说明残差平方和越小,也就是说模型的拟合效果越好。

  答案:;。

  4.在研究硝酸纳的可溶性程度时,对不同的温度观测它在水中的溶解度,得观测结果如下表所示:

  温度()

  10

  20

  50

  70

  溶解度()

  66.7

  76.0

  85.0

  112.3

  128.0

  则由此得到的回归直线的斜率是____________。

  答案:0.8809

  5.已知线性相关的两变量,的三个样本点A(0,0),B(1,3),C(4,11),若用直线AB作为其预测模型,则其相关指数________。

  答案:,,,,

  ,,

  ,,

  6.已知线性相关的两变量,的三个样本点A(0,0),B(1,3),C(4,11),若用直线AB作为其预测模型,则点C 的残差是________。

  答案:,,。

  7.若一组观测值(x1,y1)、(x2,y2)、…、(xn,yn)之间满足yi=bxi+a+ei (i=1、2. …n)若ei恒为0,则R2为

  答案:1

比的应用教案6

  活动领域:

  数学活动

  活动内容:

  我会编加法应用题

  教案目的:

  1、能根据范例和自己的已有经验,知道加法应用题讲一件事,说两个数字,问一个问题。

  2、能看实物、图片或情景,初步学会仿编9以内的加法应用题。

  3、能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9以内的`加法应用题。

  教案准备:

  1、图卡:红花,黄花;加法算式卡片。

  2、教学挂图一张。

  3、各种实物若干。

  教案流程:

  一、准备活动:拍手游戏

  老师说:“小朋友,告诉我,8可以分成2和几。”生答:“8可以分成2和6。”接着问:26等于几,生答。

  二、激趣引入:出道题来考考你。

  1、谈话交流,让小朋友帮助中班的小朋友解决问题,出示例题。

  “小明做了5朵红花,4朵黄花,一共有几朵花?”

  2、应用题的结构。这道题讲了一件什么事?告诉我们几个数?还问了什么问题?请幼儿思考并回答问题,感知应用题的结构:要说一件事,2个数,还要问一个问题。三、接龙游戏:大家来编题。

  1、出示小鸡图,老师讲事情,请幼儿提一个问题。

  2、老师出示实物2支短铅笔,3支长铅笔,幼儿看着说一件事,并说出两个数,可由老师提问。

  3、幼儿两人一组,一人编实物,一人提问。

  三、操作活动:看题卡编应用题(题卡上有算式,还画有实物)

  1、教师引导,看题卡如:23=?编一道关于铅笔的应用题。

  2、同桌的小朋友合作,看手中的题卡,一人说条件,一人问问题,然后交换提问。

  3、幼儿反馈信息。

  四、我编你算

  看图上不同的东西编出不同的加法应用题。幼儿两两结伴,一人编应用题,一人在横线上列算式。

比的应用教案7

  课堂教学目标:

  1.正确计算一些含有百分数的式题,正确求出有关含有百分数的方程的解。

  2.进一步理解税率、折扣、利率的含义,正确解答有关纳税、利息和打折以及其他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一、单元练习讲评:

  填空部分:

  重点讲评以下题目:

  第3小题,学生错误原因是没有分析题中两个数量的关系,没有按照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来分析。讲评时重点教给学生方法。

  第9小题,学生错误原因是把题中已知的工作时间就当成工作效率来计算。讲评时帮助学生从问题入手,分析一下问题是求什么,是哪两个数量进行比较。

  第10小题,本题有一定难度,讲评时重点帮助学生从含糖率的含义着手,然后用方程来解答这一题。(不要求全体学生全部掌握。)

  第12小题,先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教师再有针对性地指导,可以借助画线段图来分析,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判断:

  第2小题错误率较高,需要举例说明,通过计算帮助学生理解这里由于单位“1”发生变化,得到的百分数也是不同的。

  选择:

  第1小题,先请学生来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师及时组织学生分析这样做的错误之处,还可将题目更改为54减少了0.54,减少了百分之几?帮助学生辨析这两题的不同之处。

  第5小题,请做出正确选择的学生来交流各自的思考过程,本题还要教会学生做出选择后应进行检验。

  计算部分:

  “解方程”部分出现错误较多的是第3小题,重点讲评这一题。

  “计算下面各题”中出现错误较多的是第1、4小题,第1小题可重点指导学生运用简便方法来计算。

  解决问题部分:

  第5小题,部分学生画线段图和写等量关系存在错误,要重点讲评。

  第6小题,学生错误原因之一是把“优惠5%”和“打五折”混淆起来,错误原因之二是没有正确理解“共需付费多少元”的含义。

  第8小题,本题有一定难度,要重点帮助学生分析题中两个“20%”分别表示占了哪个数量的20%,启发学生思考:要知道是赔还是赚需要先求出什么,怎样求。

  第9小题,本题共三小题,学生错误集中在第3小题,重点分析第3小题。

  二、补充相关练习。

  见《天天练》上《第一单元单元测试》。

  课前思考:

  这份练习卷主要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解决一些相对而言有难度的题目。对于个别的一些题目,只要大部分学生掌握即可,不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掌握;对于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稍微放低些要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不同的知识技能。

  课前思考:

  从学生做题情况来分析,对于有一定难度的,学困生无法正确理解题意,可见,学生对于较复杂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还没有达到灵活应用、灵活解答的程度,他们往往缺乏生活经验、不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还有一些题,用方程来解答比较简单,但还是有许多同学用数学方法来解答,导致许多错误。归咎原因,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对基本的算理混淆不清,独立阅读和理解能力差,对于难题缺乏征服的信心和毅力,选择退缩或放弃。

  在评讲时,要教给方法,对于难理解的要给必要的解释,对学生要有层次的要求。加强补条件和问题的训练,培养学生辨析数量关系的能力,或通过自编应用题,加深学生对应用题结构和题意的理解,提高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课后反思:

  从学生做下来的情况下,计算的确是个很大的问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都有待提高,对应用题的理解能力实在是不行。而且有的学生比较偷懒,有些题目明显是解方程比较简单或者不容易出错,可大部分学生都不会选择用方程来解答。

  今天让学生做了天天练的单元测试,对于填空题第5题学生错的比较多,“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和路程问题结合起来做比较,学生就不难理解了。令我比较满意的是在一个班思考题居然有好几个学生提出不同的方法解答。

  课后反思:

  今天的数学课上,我先心平气和地给学生们介绍了全班整体练习情况,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在班中处于什么水平能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也便于学生给自己以后的学习能制定一个奋斗目标,有一个努力方向。

  讲评时,我选出每一大题中学生错误率较高的题目进行了重点讲评,并且请个别学生分析一下自己当时是怎样思考的,出现错误的原因是什么。我想,只有让学生明白自己的错误原因,那么下次遇到同样类型的问题时才有可能会避免再出现同样的错误。

  面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我想反思自己这一单元的教学,可能由于高估了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而在专项进行分析数量关系方面缺少力度,训练不够扎实。在接下来学习其他单元知识时可以补充这一单元的内容,继续辅导学生,帮助他们提高解决百分数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需要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

  课后反思:

  评讲前我没有一一公布分数,而只是公布最高分、最低分、分数段分布以及平均分,让学生清楚自己在班级中的定位,使其保持适度的压力和动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为自觉地投入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

  为了让学生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解题中的错误,更为扎实地纠正错误,对一些较为典型、普遍的错误,请几名出现类似解题错误的同学走上讲台,分析其思维过程,剖析其错误原因,提出改正的办法。

  最后对表现好的进行表扬,对存在问题的.提出善意批评的同时也包含殷切的期望,使学生面对现实,找到自己努力的目标,振作,积极地投入到学习过程当中去。

  单元:

  1、检测调整情况:由于检测内容比较多,一节课时间来不及,所以在周四完成填空、判断与解决实际问题三大部分,且将应用题的第8题与第9题的第三小题作为思考题,不作统一要求来处理。将剩下题目作为回家作业。周五先分析周四的内容,再集体边分析讲评边互批回家作业。自己核算单元检测情况。

  2、检测情况分析:由于部分内容没有当堂完成,所以学生的成绩可能有部分误差,有些出入。但总体情况与平时课堂表现相类似。从总体情况看,只有24人优秀,但及格率比我想象的好,有2人不合格。大部分学生主要问题出在对概念的理解上,对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没有完全掌握好。

  3、主要错题及分析:

  (1)类似于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习题,在填空题与应用题的第一题,错误比较多。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这类问题的解题方法,对单位“1”的意识不强。

  (2)填空题是要用工程问题来理解,或者从分数的意义上来理解,且从工作时间转化成工作效率需转个弯,很多学生没有理解到这个层次。

  (3)填空题的第10小题,难度太大,超出学生的理解,全班没有一个学生解答正确。

  (4)选择题第3题,因为平时基本上强调在单位“1”未知的情况下,一般采用方程解答,只有部分学生已到了用方程解和算术解都会的程度,所以对算术方法解这题,大部分学生有困难,即使做对的学生,有些也是蒙对的,可能并不是很理解。

  (5)应用题第6题,对打八折后再优惠5%,很多学生理解为打八折再按5%计算,对题目意思理解错误。

  4、改进措施:

  (1)利用以后自习课时间对百分数应用题还需进一步强调解题思路的分析。

  (2)加强个别辅导,有2人不合格,还有部分学生成绩也很不理想。

  (3)加强对检查方法的指导。例:加强估算意识。应用题第6题,买12台优惠的程度还没有到打对折的程度,所以学生将原价打八折后再优惠5%,计算得到12台总共460元肯定有问题。还有生活中打折问题,打折后的价格肯定比原价少等等。

比的应用教案8

  一、案例背景

  (一)分析

  1.教材分析:我校选用的教材是三年制四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按照学校安排每学期十六课时的要求,初二学生下半学期只能在第四册几何画板与photoshop软件中选择其一,我选用的是第十二单元“用photoshop处理图像”。

  2.学情分析

  这届初二学生是从初一带上来的,这是第四个学期,学生学习能力差距较大,但多数学生能够主动学习,且一部分有能力完成自主学习。上一节课学生利用“填充”“描边”“自由变换”已经完成了“停”指示牌的制作。这节课用不同的知识完成相同的作品,从中让学生了解同一图形的多种制作方法,并区别从中优缺点。

  (二)教学目标

  1.掌握新建、删除、隐藏图层的方法。

  2.灵活掌握链接图层的方法。

  3.掌握填充、文字等工具与图层的完美结合;

  (三)重难点、问题预测及对策

  重难点:

  1.各种工具与图层的完美结合。

  2.灵活掌握链接图层的方法。

  问题预测:

  1.由于本节课是photoshop的第三节课,对于基本工具的运用要看学生对画图程序的熟悉度,更专业一些的工具更需要时间去练习才能熟悉掌握,因此学生在运用工具绘画时应该需要的时间较长。

  2.学生对图层的概念会很陌生,shift和ctrl组合键的运用不会很好。

  3.图像格式,学生会很难理解。

  对策:

  1.本节课示例图不需要太多的工具运用,因此可能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环节。

  2.图层的介绍,可以用现实的纸张拼合为例帮助其理解;组合键的运用只能是强化练习。

  3.图像格式,只需要让学生在容量上有个对比概念就可以。

  (四)课前准备

  用填充、描边与图层不同的两种方法制作“停”指示牌的效果图。

  (五)教学流程

  1.情景导入:了解图层。

  2.自主学习:完成新建、删除、隐藏图层的学习。

  3.示范教学:学生摸仿制作本节课的关键制作过程。

  4.扩展思维: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完善作品。

  (六)教学课时:1课时

  二、教学实录

  师:一直强调photoshop是专业的图像处理软件,它专业在哪儿?上节课的填充、描边,还是我们用过的磁性套索?在photoshop中,工具的确非常强大,它的图层、路径以及通道功能,在创作图像和处理图像时,让其它软件鞭长莫及。什么是图层?简单的说:就是把几张图纸混合在一起,第一张可以是蓝天,第二张可以绿草,第三张可以若干只蝴蝶,第四张可以百花争艳……它们合在一起就是一张完美的图画,分开它们也是独立的一张美图,并可以任意修改。(下发课件包括示范效果图)

  师:根据下发的ppt,你能学会新建图层、删除图层以及隐藏图层的方法吗?

  生:(约五分钟)学生示范新建、删除以及隐藏图层的方法。

  注:隐藏图层时练习把示范效果图的汽车图层隐藏并显示。

  删除图层时练习把两个填充的圆形删除,引出窗口的使用技巧──历史记录。

  师:现在我们用图层,来制作可以随时修改的“停”指示牌。这个图形并不陌生,上节课做过了,用什么工具做的还记得吗?

  生:填充、描边、自由变换。

  师:根据ppt中的制作顺序,我们一起来制作。看看哪种方法更简单?

比的应用教案9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硝酸及其应用。本章的核心内容是元素化合物知识,而高中阶段学习的元素化合物主要有:碳及其化合物、硫及其化合物、氮及其化合物,镁、溴、碘等众多的物质。硝酸作为含氮物质在介绍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且硝酸是中学化学中的三大强酸之一,掌握硝酸的性质及其应用是必要的。本节的教学在了解硝酸的氧化性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浓、稀硝酸与其他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生成物不一样。

  2、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硝酸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了解随着硝酸浓度的变化硝酸与其他物质反应生成物也发生变化。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得出结论的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根据所学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知识来了解硝酸的氧化性,掌握硝酸与其他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三)、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对学生进行辩证法教育,增强环保意识和创新意识。

  3、教学的重点、难点:

  硝酸的不稳定性、强氧化性是本节课的重点;

  硝酸的强氧化性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学情和教法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知道了硝酸是常见的氧化剂,而且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实验的能力。因此通过引导学生从硝酸的`应用入手探讨硝酸的性质。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运用化学研究的方法论为指导,采用提出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研究讨论——结论——应用的边讲边实验的实验探索方法进行施教,主要侧重于实验探索、对比分析、归纳概括。

  三、说学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通过直观生动的实验来学习,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具有说服力。教学时,应该注意及时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同时利用一些富于启发性的思考问题,活跃学生思维,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及时进行总结,寻找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掌握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提高记忆的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简明扼要地从解释谚语雷雨发庄稼的道理引入。

  (二)硝酸的性质:包括硝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硝酸的物理性质

  让学生根据实验提纲进行实验操作,简单描述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硝酸的化学性质:重点学习硝酸的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

比的应用教案10

  教学目的:

  ①让幼儿知道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口编5以内的加法应用题。

  ②培养幼儿的分析能力和想象力。

  教学准备:

  小朋友、蝴蝶各一套图;图片(画有小朋友拍球、小鸡吃虫)一张;

  卡片、动物胶片若干,21=?数字卡若干,鱼、鸭、狗图片若干。

  教学过程:

  ㈠引起兴趣

  ㈡游戏“看谁答得对”(边讲边出示图卡)

  师:老师编应用题,你们用动物的叫声回答。“草地上,有1只小狗,又来了2只小狗,一共有几只小狗?”(汪、汪、汪)

  ㈢幼儿学编加法应用题(集体活动)

  1。教师示范编应用题(出示小朋友一套图)

  师:应用题讲了一件事(小朋友做操),2个已知道的'数(2和1),还提出一个问题?(一共有几个小朋友)这道应用题用什么方法运算?为什么说21=3?(2和1合起来是3)。

  2。教师编应用题,幼儿找出应用题的三个要求(出示蝴蝶一套图)。

  师:刚才编的应用题讲了一件事?有哪两个已知道的数?还提出一个什么问题?(教师小结:编应用题有三个要求:要说出一件事情,有2个已知道的数;还提出一个问题)这道应用题用什么方法运算?为什么?怎样列式?为什么说23=5?对了,一共有5只蝴蝶。

  3。幼儿看图编加法应用题(出示画小朋友拍球、小鸡吃虫)。

  师:看谁能根据三个要求来编应用题,编得又快又完整(并用“三个要求”检查应用题对、错)。

  ㈣分组活动

  师:桌上有几种材料,可以看图片、图案、式子来编应用题,看谁能根据一件事、两个已知道的数,提出一个问题这三个要求来编应用题,编得又快又好,并且列出式子,计算结果。

  指导:①提示幼儿根据“三个要求”编应用题。

  ②让幼儿选择适宜的材料活动。

  ㈤引导幼儿根据生活经验编题

比的应用教案11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一册第52页~53页的内容,练习十三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3、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问:我班男女生人数各是多少?你能根据我班男女生人数用比的知识和分数的知识来说一句话吗?

  学生汇报: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 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4)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6)全班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

  2、口答应用题

  六年级(1)班和二年级(1)班共同承担了面积为100平方米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平均每个班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

  口答:100÷2=50(平方米)

  提问:这是一道分配问题,分谁?(100平方米)

  怎么分?(平均分)

  六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承担同样多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合理吗?这样分还是平均分吗?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都不是平均分配,那么,你们想知道还可以按照什么分配吗?今天我们研究按比例分配问题。(板书:按比例分配)

  指出:按比例分配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分配。

  二、讲授新课

  1、把复习题2增加条件“如果按3 :2分配,两个班的保洁区各是多少平方米?”

  1、思考:由“如果按3 :2分配”这句话你可以联想到什么?(小组讨论)

  小组汇报:

  (1)六年级的保洁区面积是二年级的 倍

  (2)二年级的保洁区面积是六年级的

  (3)六年级的保洁区面积占总面积的

  (4)二年级的保洁区面积占总面积的

  ……

  3、课件演示

  4、尝试解答:用你学过的知识解答例题,并说一说怎么想的?(请学生板演)

  方法一、3+2=5 100÷5=20(平方米)

  20×3=60(平方米) 20×2=40(平方米)

  方法二、3+2=5 100× =60(平方米)

  100×=40(平方米)

  ……

  5、这道题做得对不对呢?我们怎么检验?

  ①两个班级的面积相加,是否等于原来的'总面积。

  ②把六年级和二年级的面积化成比的形式,化简后的结果是不是等于3 :2

  ……

  6、练习:

  如果你来分配这100平方米的保管区给六(1)班和六(2)班你准备按这样的比来分配,并把两个班保管区的面积算出来。

  学生汇报。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的解题过程,并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7、出示:学校新买来315本新书,要分配给六年级三个班,如果你是图书管理员,怎样分配才合理呢?

  (1)小组讨论,提出各种各样的分配方案,最后统一到按照各班人数进行分配比较合理。

  (2)增加条件:六(1)班34人,六(2)班36人,六(3)班35人。

  (3)问:3154本书按照人数分配,就是按照怎样的比来分配呢?

  (4)学生独立解答。

  (5)学生汇报。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的解题过程,并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8、小结:观察我们今天学习的按比例应用题有什么特点?

  三、开放运用,体验成功

  小明九月份共用去零花钱30元,具体用途及分配情况见下表:

零花钱30



买学习用品



买零食



玩游戏机



1



3



6









  1.你能算出小明的各项支出是多少元吗?

  2.看了这张表,你有什么想法?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安排这30元零花钱?能用表格展示出来吗?

  1、反馈。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的表格,并让学生说说理由和计算钱数的方法。

  四、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三的第1~4题。

比的应用教案12

  (一)教学要求

  1.知道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应用分三种情况及三种杠杆的特点,会举例说明。

  2.能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和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教具

  羊角铁锤、木板、铁钉。天平和砝码。杠杆实验器和支架、钩码、弹簧秤、线。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杠杆?什么叫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教师演示用羊角铁锤拔钉子并画出这个杠杆的示意图,在图上标出支点、动力和阻力。要求学生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并结合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

  杠杆示意图如图2所示。

  3.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

  上题中如果动力臂与阻力臂之比是6∶1,则动力是阻力的几分之一?

  二、进行新课

  1.三种杠杆

  (1)提问并演示:要求如图3装置中的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在A点或B点或C点施加一个多大的竖直向下的动力?图中每个钩码的质量是50克。

  要求学生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回答以上问题。用弹簧秤的拉力当作动力F1,分别测量各点动力的大小,验证答案的正确性。

  (2)教师总结:

  在杠杆的A点施加一个竖直向下的0.5牛的动力,可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是用较小的动力克服较大的阻力,是省力杠杆。这种杠杆的特点是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抽水机的柄,撬石头的撬杠等都是省力杠杆。

  板书:“1.三种杠杆

  ①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动力小于阻力。”

  在杠杆的B点施加一个1.5牛竖直向下的拉力,可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它的特点是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动力大于阻力,这是费力杠杆。

  板书:“②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动力大于阻力。”

  在杠杆的C点需施加一个1牛的竖直向下的拉力,可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使用这种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这种杠杆的特点是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动力等于阻力,这是等臂杠杆。

  板书:“③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动力等于阻力。”

  (3)组织学生画出课本图135各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分析哪个是省力杠杆,哪个是费力杠杆。

  学生在课本上画力臂时,教师要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在全班纠正,然后由学生说出答案及理由。

  (4)分析使用费力杠杆的好处。

  以缝纫机踏板为例说明,使用费力杠杆费了力却省了距离,给我们的作用带来了方便。以课本图124中撬箱盖的撬棒为例,这类省力杠杆虽然省力,但是动力移动的距离却比阻力移动的距离长。省了力,费了距离。

  2.天平和秤

  (1)观察托盘天平,找到支点。教师指出,等臂杠杆重要的应用是天平。

  提问:用天平称物体质量,天平平衡时为什么砝码的质量就等于被称物体的质量?

  要求学生答出:天平是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动力等于阻力。动力和阻力就是砝码和被称物体对杠杆的'压力,其压力的大小在杠杆水平平衡时等于它们各自的物重。根据物体受到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的关系可知,砝码的质量等于被称物体的质量。

  板书:“2.天平是支点在中间的等臂杠杆。”

  (2)看课本图136。

  指出:杆秤、案秤是称物体质量的工具。杠秤、案秤是根据杠杆原理制成的。注意它是不等臂杠杆。杆秤、案秤用几个不重的砝码就能平衡秤盘中重得多的货物的道理。(秤盘离支点近,砝码离支点较远,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

  三、总结本节重点知识,三种杠杆及特点,举例说明。

  四、布置作业:

  课本节后1、2、3题,其中3题要求答出哪个是省力杠杆,哪个是费力杠杆,并说明理由。

  注:教材为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作者刘崇灏。

比的应用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累积法测算一张纸的厚度,会用以直代曲法、滚轮法测算曲线的长度。

  2、会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和固体的体积。

  3、了解自己身上的“尺”和“表”,练习用这些“尺”和“表”进行测量,提高估测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一些实际的测量活动学会一些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一些实际的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⑴练习使用刻度尺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和曲线的长度。

  ⑵领会积累法和以直代曲法等测量的技巧和转换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

  利用自己身上的“尺”和“表”粗劣估测长度和时间。

  教学关键

  通过一些实际的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交流法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毫米刻度尺、圆规、秒表、量筒、量杯、水、金属块。

  教师演示实验器材: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学过用毫米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和使用计时工具测量时间,今天我们继续讨论几个实际的测量问题,比如能否用毫米刻度尺直接测量课本一张纸的厚度,和课本P14图1-23曲线的长度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这方面的内容。

  新授

  1、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⑴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利用刻度尺测出一张纸有多厚?

  生交流回答,师总结:

  纸张的厚度:h1=h/n

  提醒学生注意:h是一摞纸的厚度

  n是纸张的张数,而不是页数。

  指导学生进行活动1:测物理课本的一张纸的厚度,

  拟定测量方案和步骤

  交流测量结果。

  师总结。指出测量方法

  ⑴用刻度尺测量课本(不包括封面)的厚度为_____________mm;

  ⑵查出课本中纸的张数为______________张;

  ⑶用总厚度除以纸的张数,求得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为__________mm。(多媒体出示)

  累积法:把若干个相同的微小量“累积”起来,变得可直接测量,将测出的总量除以累积的个数,便得到微小量,这种方法叫“累积法”

  ⑵教师提出问题:测量课本P14图1-23曲线的长度?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师总结。指出测量方法:

  “以直代曲法”:用圆规

  “滚轮法”。用硬币或圆环(实用于长曲线)

  “化曲为直法”:用细软的棉线

  指导学生进行活动2测量曲线的长度。

  拟定测量方案和步骤(以直代曲法)

  学生两人一小组进行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交流测量结果。教师小结

  2、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提出问题:立方体、长方体、球形等形状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可以用刻度尺测算出来,那么对一个任意形状的物体,怎样测量它的体积呢?

  问题1:如何用量筒测出液体的体积?

  教师提示 生思考回答。

  师总结:用量筒或量杯来测量。

  展示量筒和量杯实物,让学生观察它们的量程和分度值以及刻度的不同。

  讲解:量筒的刻度线分布均匀,量杯的刻度线分布不均匀。

  指出:使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体积,读数时,视线应液面的凹面或凸面相平。(媒体展示)

  问题2:如何用量筒测出金属块的体积?

  生讨论交流,师分析总结

  教育学生要爱护仪器。

  3、长度和时间的估测。

  要准确地测量长度和时间,都要用到测量工具,假如你身边什么工具都没有,你能否对长度、时间进行一些估测?

  ⑴长度的估测。

  ①先请同学们合作,测出你的手的中指的长度是多少?大拇指指甲的宽度是多少?一拃的长度是多少?走一步路的距离是多少?

  ②先用眼睛估测课桌的长度,再用你身体上的“尺”粗测,最后用刻度尺测定,看看这三个结果之间相差多少?

  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活动。

  讲解:要提高眼睛的估测能力,就要对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有具体的印象,同时要多进行估测练习。

  ⑵时间的估测。

  通过上节课对脉搏的测量,大家已经知道自己脉博跳动一次的时间,请同学们以它作为“表”估测时间。

  师生共同活动:教师用停表测出一段时间,同时让学生用身上的“表”估测这段时间。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些什么

  (由学生自己小结,老师归纳)

  【作业】

  1、怎样测出细铜丝的直径,写出你的测量方法和步骤

  2、课本P17第1、2、3题。

  【板书设计】

  1、测量纸张的厚度:

  2、测量曲线的长度。

  3、测量液体的体积

  4、测量固体的体积

  5、估测长度

  6、估测时间

  【教学反思】

  本节课涉及到三个活动,有两个重点:一是长度单位换算;二是刻度尺的使用。单位换算是容易被忽略的,其实要想讲透,学生真正弄明白很不容易。另外它是进行复合单位换算的基础,也是今后一系列单位换算的基础。基于此考虑,我用了一节课的时间讲了长度单位的换算。过程是循序渐进,首先从单位台阶入手,要求用科学计数法逐步找到其中规律,然后过度到稍微复杂些的换算。方法是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即意义并用乘法写下来,指出单位换算的原则是等量代换,用特殊记号如颜色的区别让学生慢慢理解其换算过程。接着马上练习,并请学生板书,当场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课后作业看,个别学生依然存在些问题,如单位漏写、错写等。另外,在时间单位的换算上,只要略提一下即可,但是“一秒等于多少小时”这样的问题还是会给学生带来些麻烦。

  第二个重点处理了刻度尺的使用。学生有基础,反而给教学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很多学生不以为然。我尝试了一下几种处理方法。一、利用五分钟时间自学并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再指出数据的不科学性,给学生以震撼。这种方法虽然能起到提醒学生的作用,但是由于活动时间在前,加上人数众多,很耽误时间,课堂效率不高。二、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自学使用方法并对比插图找出你认为的关键词,并尝试理解其意思,若有疑问可以小组内讨论,讨论不能解决的提出来咱们共同解决。然后学生回答找到的关键词,并板书到黑板。事实证明大多数学生能完成此项任务。最后师生共同讨论关键词的意义,解决疑难问题,如“分度值是什么、为什么要估读等”。接着练习读数,学生批判对错,并找出原因。再留五分钟时间进行活动测量。这种方法目的性更强,教学环节更加紧凑,教学效果要相对好一些。即使这样,学生的数据依然会出现问题,如“单位多此一举,没有估读等”。

比的应用教案14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反比例函数的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和认识反比例函数是刻

  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种数学模型。

  教学重点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引例:小丽是一个近视眼,整天眼镜不离鼻子,但自己一直不理解自己的眼镜配制的原理,很是苦闷,近来她了解到近视眼镜的度数y(度)与镜片的焦距为x(m)成反比例,并请教师傅了解到自己400度的近视眼镜镜片的焦距为0.2m,可惜她不知道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所以她写不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我们大家正好学过反比例函数了,谁能帮助她解决这个问题呢?

  反比例函数在生活、生产实际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矩形中S一定,a和b之间的关系?你能举例吗?

  二、例题精析

  例1、见课本73页

  例2、见课本74页

  例3、某气球内充满一定质量的气体,当温度不变时,气球内气体的气压p(千帕)是气球体积V(米3)的反比例函数(1)写出这个函数解析式(2)当气球的体积为0.8m3时,气球的气压是多少千帕?(3)当气球内的气压大于144千帕时,气球将爆炸,为了安全起见,气球的体积不小于多少立方米?

  四、课堂练习课本P74练习1、2题

  五、课堂小结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六、课堂作业课本P75习题9.3第1、2题

  七、教学反思

  更多初二数学教案,请点击

比的应用教案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本章节知识结构的总结,分析和评价,使学生对本章节的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2)进一步的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知识结构的观察和分析,并自行得出评价标准,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加工、应用的能力。

  (2)根据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

  (3)通过对成像规律的分析,尝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成像规律的应用,乐于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去探索其中的奥妙。

  (2)通过课外知识的引导,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结构评价标准。

  2.师生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适应。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主要教育目标 课题引入 展示主题网站,布置学生观察的任务。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观看作品 从学生的作品中选择比较典型的作品供大家观看,并对作品的内容、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对信息的分析,加工能力。 分组讨论 通过先前的观看和思考针对作品,进行讨论。 提高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学会合作,交流。 评价归纳 将感性的认识进一步的提升,形成知识结构的评价标准。 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以及如何用物理语言进行表达。 复习规律 利用课件填写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表格。 加强成像规律有理解,为其的应用打下基础。 巩固练习 通过课件由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总结。 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应用 利用几个问题,将凸透镜成像规律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科学技术的探索意识。 总结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 知识的回顾。 作业 修改自己的作品。 内容的进一步理解。

  教学过程详案:

  1.引入

  上节课后,我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大家回去以后完成一个本章节的知识结构图,大家完成的情况如何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同学们点击主页上的“知识结构”。这里有我从大家的作品中选出的五个作品,现在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分别看一看,看的过程中注意比较这五个作品的异同,那么你认为哪一个你觉得最好或者最适合你自己。

  如果提前看完的同学,请先举手,再进入巩固练习。根据自己对本章节掌握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

  下面可以开始。

  2.(学生开始看作品,教师对学生看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

  3.大家已经看得差不多了,那么这些作品之间有什么异同,说说你们最喜欢哪一个,它好在那里,还有什么缺点?前后的四位同学相互讨论一下,推举一位同学准备发言。(讨论开始,时间约3分钟)

  4.好了,哪一小组首先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师灵活处理

  (1)如果没有小组发言:看来大家都想把机会让给别人,哪只有我来抽了。

  (2)如果发言很正常:鼓励的语言或者将学生所说的内容的主干进行抽离。

  (3)如果发言中有问题:一方面肯定回答正确的部分,一方面指出问题的所在。

  (4)如果发言有些偏离了方向或学生对作品分析过多或重复:刚才几个小组的同学表达了他们的看法,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吗?或者不必针对作品的每一方面谈,重点谈谈你们最有特点的看法!

  刚才大家作品也看了,也根据作品谈了自己的看法,但是似乎大家的观点似乎不是很统一(大家的意见都比较倾向于作品?)为什么大家会有一同的体会呢?现在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你们刚才在评价作品的时候是用得什么标准呢?哪位同学先来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谈自己看法,教师对学生所提出的看法进行分析和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归纳知识结构的标准)

  (包括:1. 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正确性。2. 知识结构之间的联系)

  5.本章节中最重要的一个知识点是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首先我们来填一个表格。大家进入主页上的成像规律。

  如果填写过程中有问题的'学生,可以利用表格下方提供的提示辅助你完成这个练习。

  提前完成的同学,请先举手,再进入巩固练习。

  (学生开始填写表格)(教师巡视,并选择一个填写有错误的学生的答案进行全体广播)大家的表格都填写的好了,我选择了一位同学的答案,大家一起来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学生进行分析找出错误)

  刚才大家已经对成像规律进行了分析,现在我们思考一个问题:题目一:在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物体从二倍焦距以外向透镜靠近的过程中,所成的像有什么变化?(回答的时候,可以利用课件一进行说明)

  6.大家对成像规律有了近一步的认识,那么如何将它运用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几个实际问题!

  (1)问题一:给你一个透镜,怎样用最简单可行的方法判断它是不是凸透镜?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2)问题二:如何让投影仪投在屏上的字更大一些?(方法、器材不限)

  7.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对本章节的知识结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了解了归纳知识结构的一般规律。加深了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理解。

  8.作业

  课外大家根据归纳知识结构的标准将自己的作品做进一步的修改。

  教学流程图:

【比的应用教案】相关文章:

《勾股定理的应用》教案03-03

比的应用教案合集7篇01-17

关于比的应用教案4篇05-02

比的应用教案模板合集7篇05-16

比的应用教案集锦六篇06-28

比的应用说课稿07-15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04-16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06-29

应用化学求职信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