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小学语文教案范文汇总10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故事,懂得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2.认识要求认识的10个生字,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增识汉字.
教学难重点:通过引导学生朗读体会文彦博机智、聪明和善于思考得性格特点。
教学准备:课文插图的挂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
1.初读感知。
让学生选择自己习惯的方式初读课文,说说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2.再读体会
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小伙伴共读课文,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和人物的语言动作及神态。
3.表演体验.
鼓励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尝试表演,体验人物角色.师生共同,重点体会在其他人都无法解决问题的情况下,文彦博世怎样开动脑筋想法的..
4.同桌互相检查识字情况,交流识字方法.
5.实践活动.
收集古今中外善于动脑、善于思考而解决问题的事例的有关资料,在班内交流。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师谈话:学习声母和韵母是为了学习直呼的本领,谁直呼的又准又快就说明谁的本领大,老师要看看哪个同学的本领最大。
一、用卡片复习学过的声母、韵母
(主要复习带调单韵母,要直呼卡片。)
二、学习和练习dtnl与aiuü的拼音
(一)巩固已学过的拼音方法
看书上搭积木的图。
问:图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板书:d—ā
讲:拼读的时候,把声母d的`音发得又轻又短,或者就只摆d的口型,发ā的音,让d与a快速相连呼出dā。
教师范读:dā
学生学读:dā(不要过多的拼读,要尽量的直呼。)
(二)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巩固试读
板书:dādádǎdà
(方法:可以在dā的直呼基础上,直接引出,也可以按上面的方法慢慢练习。)
(三)学生看书进行自读练习
书上还有一些音节,我们自己来读一读。
方法是这样的:
1.从上边开始看完一幅读一幅的拼音。
2.根据图上的内容,试着直呼图下的音节。
3.注意音节的调号,不要从一声开始数着读,要一次读对。
(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我练习,教师边巡视边掌握学生情况。)
检查读的情况尽量叫读得好的学生,注意鼓励有进步的学生。
课中休息:(自定)
三、直呼训练
(一)看黑板读音节
板书:bapamafadatanala
bupumufudutunulu
方法:按顺序齐读、分组读、个人读。
(二)用卡片练习读
d&d*d(d)dādádǎdà
t9t0t!t@t&t*t(t)
(三)读本课的直呼音节(见书)
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
目标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了解本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2、品味文中作者对童年生活和对故乡真情实感的描写,领会记叙、描写与科学的说明结合的作用。
3、激发想象力,培养探究事物的兴趣和能力。
4、能够用记叙、描写与科学说明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写记叙文。
教学
重点
认识萤火虫发光的原理,设想生活中如何利用萤火虫为我们服务,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
难点
1、对一些科学专业术语的理解。
2、记叙、描写与科学说明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一群飞来飞去的萤火虫。
让学生认识这些小飞虫是什么昆虫,在夏天的夜晚曾经见过的同学给大家进行介绍,教师再描绘自己小时候见到萤火虫的有趣情形,然后提出问题:萤火虫为什么会发光?从而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飞来飞去、一闪一闪发光的萤火虫,这样,学生通过直观感知,可以激发学习兴趣;设置疑问,引起学生渴望得知萤火虫发光原因的愿望,导入新课。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提出要求:
1、画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明白:1)全文的整体结构是怎样的?2)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说明的重点是什么?
学生相互解决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不能解决的'教师讲解。重点掌握以下词语:(多媒体显示)
辉耀 黑魆魆 腐草化萤 戳穿 稀疏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
学生听读课文,能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有利于理解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相互解决问题,一方面突破了教学难点,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的教学理念。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会对文章进一步理解。
研读课文深思探究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1、读关于萤火虫的科学说明的内容,具体感知萤火虫的种类、繁衍情况、生活习性和发光的特性。
2、多媒体课件展示:萤火虫的生理机制。
依据教材中萤火虫发光原因的内容,结合课件所示,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各组再派代表在班上交流,从而对萤火虫发光的原因有清晰地认识。
在掌握萤火虫发光原理的基础上,根据它对我们的启发,让学生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如何利用萤火虫为我们服务。然后在班上交流,学生自然得到很多的设想。
3、读关于作者与萤火虫有关的往事和对故乡情思的内容,感悟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喜爱和对故乡的留恋之情,体会这样的内容用在说明文中有什么好处?
4、再读关于萤火虫的科学说明,感受列数字、举例子说明方法的运用,体会这些方法的使用,能够使说明的内容准确、严密。
5、读多媒体课件上展示的三个句子,品味说明文准确、简洁的语言特点,尤其是其中像这样的词语:能够发光的,不能发光的;大抵;几乎等等都表述得很准确、严密。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给学生留出自由发挥的空间,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萤火虫的种类、繁衍情况、生活习性和发光的特性,学生可以通过读课文就能够明白,教师不必再讲。
多媒体课件可以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萤火虫的生理机制,掌握其发光的原因,从而突破了本节的教学重点。
在生活中如何根据萤火虫对我们的启发,对萤火虫的利用进行设想,培养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学生再读课文,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感受说明方法运用的好处和品味准确、简洁语言运用的妙处。
再读课文拓展延伸
指定学生读。
1、再读课文最后作者对故乡的情思的内容,仔细品味下面两句话,“故乡的萤火虫更是一年,二年,几乎十年没有见过了,最近家中来信说:三月没有雨,田里的稻都已枯死,桑树也有许多枯萎了。”“那黑魆魆的树影,也必定很稀疏了。”引导学生体会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2、通读全文,感悟本文记叙、描写与科学说明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利用这样的写作特点,拟《知了》的写作提纲在班上交流。
学生感受课文最后部分的两句话,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意识。
拟作文提纲,做到了学以致用,从而突破了本节教学难点。
谈收获
学生自由谈
巩固所学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
作业布置
1、课外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及其它优秀的科普作品。 2、模仿本文写作特点,自己选择题目,列出写作提纲。
课外延伸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这篇了读课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为证实蜜蜂有没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而进行的一次试验过程,表明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生命段爱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默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做试验的原因、试验的过程和结果。学习作者观察、思考和试验的方法,感受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难点
作者试验过程中的观察和思考,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构想
引导学生谈谈从作者的做法里,自己受到启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
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查阅有关蜜蜂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 板书课题。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各自发表各自的想法。)
2 读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作者提出了一个关于蜜蜂的什么问题,让我们读读阅读提示。
二、自读课文,合作探究。
1 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阅读提示出的问题,把有关的阅读语句画出来。
2 自由组合或小组合作探究,了解作者试验的经过。
(1)把捉来的蜜蜂放在一个袋子里。
(2)在捉来的蜜蜂的背上做白色的记号。
(3)在两里远的`地方放飞。
(4)检查蜂巢。
三、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1 学生就学习小组中讨论的结果进行交流,并提出各自不同的观点及依据。
2 从作者的做法里,你有什么发现或感受呢?
(1)勇于探索的精神)文中哪些地方给了你这么深的感触呢?
(2)对问题考虑得很周密)具体表现在文中的哪些地方?
(3)对蜜蜂的喜爱之情)找一找,读一读,想一想。先读给同位听,读时教师适机调拨,体会作者对蜜蜂的喜爱之情。
3 课文中哪些语句是写试验结果的?指名朗读。对“本能”一词是怎么理解的,能举些例子说说吗?
四、归纳小结。
1 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2 谈谈你谈了这篇课文后受到什么启发?
作业设计
你熟悉哪一种小动物,它有什么习性?做个小试验来证实。验证过程要做到多观察、多思考。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
2、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提示,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体会伯诺德一家对德国鬼子的仇恨。
3、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演一演。
课前准备: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基本情况。
2、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畅谈感受
1、出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写法上很特殊的课文——《半截蜡烛》,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2、学生读课文,自由交换意见。
3、课堂交流每个人自己的看法。
学生的意见会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1)课文开头列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
(2)整篇课文是对话的形式。
(3)课文的中间用括号的形式提示当时的情景、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4、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一种新的文体——剧本。
二、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现在我们知道我们今天读的是剧本,读剧本和读课文有点不一样,你能读懂这个剧本吗?轻声地读一读。想想这个剧本讲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
2、课堂交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大意。具体的说法可以有很多种,不要过于强调概括和简练,只要能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转述出来,并能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经过,都应该得到鼓励。
3、说说读剧本和读课文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从剧本里读懂这个故事的?
学生可能会有各种回答,教学重要尊重学生自己的阅读感觉和体验,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认识到(不一定能明确的说出)读剧本更要联系上下文,联系具体的情景。
三、深入阅读,感受形象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保护半截蜡烛的?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想象体验:半截蜡烛被点燃了,正在一点一点的熔化,如果秘密被德国鬼子发现,那会怎样呢?
想象的空间很大,大致包括这样几个方面:(1)德国鬼子对伯诺德一家的迫害;(2)德国鬼子对地下活动的破坏等。
对学生的想象要有引导,要求用具体形象的语言而不是用概念化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象。
3、在这样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
4、在这样的情况下,杰克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火吧。”
5、在这样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6、自由组合成小组,尝试表演这段故事。
四、内化形象,感悟语言
1、闭上眼睛,想象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谁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脑中的这个人物形象,写一写。
2、交流每个人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并说一说,你的'印象来自于课文中的那些词句,有感情的朗读。
五、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1、阅读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
2、说说课文和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各有什么特点。
13打电话
教学目标:
1、边听录音边浏览课文,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和语言特色。
2、通读课文,体会故事中的人说话啰嗦的特点,明白简洁明快地说话的重要性。
3、能对相声感兴趣,喜欢听相声,试着说相声。
课前准备:
1、相声《打电话》录音。
2、其他相声节目的录音。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出示课题。
1、文艺节目可以分成歌舞类、语言类等,其中语言类节目中有一种很受欢迎的艺术形式是相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则相声——《打电话》。
2、说说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要求或希望。
二、浏览课文,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
1、边浏览课文,边听相声《打电话》的录音。
2、说说各自听后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可能来自于相声本身的特点,更多的可能是来自于这则相声的内容,教师都要充分的肯定。
3、边看课文边思考:相声有什么特点?
教学中不一定要给学生一个标准的答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随机引导概括,比如:相声是两个人说的(其实还有一个人说的单口相声和多个人说的群口相声);相声的语言很幽默,引人发笑;相声不仅是说,还要唱……
三、默读课文,体会相声中人物说话的特点
1、默读课文,相声中的那个人是怎样打电话的?找出“打电话”的句子。
2、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读读,有什么感受,举例说明?
(1)“你贵姓呀?哦,老胡呀。呃,不是老胡?
老张呀。哎呀,我没听……呃,不是老张,是老刘呀。呃,不是老刘。
是耗子呀。……
……
对,是我,我找小王讲话……”
——说话绕圈子。
(2)“对,是我,我找小王讲话,我的未婚妻,他是女的呀。”
——明知故说。
(3)“我正找你呢。今天晚上有什么事吗?学习吗?不学习呀。开会吗?……不开会。”
——没话找话。
(4)“……票价八毛一张的,我买了两张,一块六。是一块六,我给了他五块,他找我三块四。”
——东拉西扯。
……
3、联系生活的具体情境,思考如果生活中说话啰嗦,会有什么后果。
四、熟读课文,尝试表演相声
1、选择课文中的某一段,练习朗读。
2、自由组合,学说相声。
3、听听其他的相声选段。
口语交际三劝说
教学目标:
1、回忆和了解生活中的具体事件和情境,充分考虑对方的身份和地位,能有针对性地得体地劝说。
2、了解和感悟劝说的策略和技巧,能态度真诚的劝说他人。
课前准备:
影视片中的“劝说”片断录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意义
1、播放影视片中的“劝说”片断录像。要求学生认真看,仔细听。
(1)片断一:《汉武大帝》中张骞劝说月氏国出兵攻打匈奴的场面。
(2)片断二:《成长的故事》中父母劝说杰克不要撒谎的场面。
播放录像前,先说明当时的具体情况。
2、在这两个录像片段中,你看到的,听到了什么?
(1)张骞劝说月氏国出兵攻打匈奴。
(2)父母劝说杰克不要撒谎。
教师小结:在日常生活中,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劝说”,劝说和鼓励是相对的,劝说往往要求对方改变某一种做法或想法,劝说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劝说是否真诚,是否讲究策略,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二、联系生活,明确情境
1、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你是否有过劝说他人或被他人劝说的经历?描述一下当时的情况。
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说清楚劝说的语言,即“怎么说的”“说了什么”。
2、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需要我们劝说?
(1)阅读课文中的一段话,打开学生的思路。
(2)自由地说说。
三、自由练说,模拟表演
1、你最想对谁,对那种情况进行劝说?想一想,该怎样说效果会更好?
2、学生轻声地练说。
3、师生模拟表演。
(1)学生说明当时的情况。
(2)教师扮演被劝说对象,学生扮演劝说者,模拟表演。
(3)师生共同评价模拟表演的情况。
教师可在模拟表演的过程中,或者在评价中随机地指出或引导学生指出劝说是要注意的事项:说话态度要真诚;不同的劝说对象要有不同的语气,比如对长辈要尊敬;在不同的情况下用不同的语气,比如紧急的情况就不能慢条斯理;一般要分析原因,指出改正的方向等。
四、修改提高,分组表演
1、根据刚才的提示,对自己的劝说进行修改,争取取得好的劝说效果。
2、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分组模拟表演,相互交换角色。
3、课堂展示,共同评议。
五、联系生活,课外延伸
提高自己劝说的意识,在真实的情境中尝试进行劝说。
教学目标:
了解发言稿的一般写法,能根据具体需要,具体情境,写一份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的发言稿。
课前准备:
不同类型的发言稿若干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说说你听到过的最精彩的、印象最深的发言。
2、今天,我们要学写发言稿,想一想你在哪些场合需要准备发言稿。
(竞选班干部,运动会上代表运动员发言,领奖时发言等)
二、明确情境,试写发言稿
1、假如班里要改选班干部,你打算竞选班长,怎么来写发言稿呢?
2、讨论:这份发言稿,至少要说明白什么?
(1)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我要竞选班长。
(2)要讲清楚自己的优势:我为什么能当班长。
(3)要讲清楚我的打算:我当班长会怎么做。
3、尝试写一份竞选班长的发言稿。
三、共同评议,修改发言稿
1、同桌相互读读各自写的发言稿,相互探讨,提出修改意见。
2、选择三位同学的发言稿,展示评议。
(1)评议标准:有没有把意思表达清楚,即有没有说清:“我要竞选班长”、“我为什么能当班长”和“我当班长会怎么做”。
(2)评议过程:一项一项的对照,同时评价语言是否通顺。
3、各自根据评议的要求修改自己写的发言稿。
第二课时
一、对照比较,发现问题
1、教师发一份事先准备的发言稿(见附件),让学生和自己的发言稿比较,发现什么?
2、课堂交流,各自的发现。
教师要在学生发言时,随机归纳:
(1)发言稿的格式:称呼、问候、致谢等。
(2)发言稿的语言风格:诚恳,坦率,简洁等。
(3)发言的吸引力:条理清楚,有创意等。
3、学生根据新的发现,各自修改自己的发言稿。
二、尝试发言,不断完善
1、学生自由准备发言。
2、课堂模拟竞选,学生上台发言。
3、师生共同评议。
评议的重点:
(1)发言稿的语言是否适合发言: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口语化等。
(2)发言人的情绪状态等。
4、学生再次修改发言稿。
三、拓展延伸,学写其他发言稿
1、学生阅读其他情况下的发言稿,说说有什么发现。
2、课堂交流:
(1)发言稿的共同特点:①观点鲜明。对问题持什么看法,要明确表态。②条理清楚。一篇发言稿要谈几方面的问题,每一方面问题要讲哪些条目。都要安排得有条有理,让人听起来容易抓住重点。③语言简洁明快。发言是直接面向听众,所以,发言的语言一定要简洁明快,尽量不使用冗长罗嗦的句子,更不要使用一些深奥难懂的词句,话要说得准确、易懂,最好运用大众语言。
(2)不同发言稿内容有区别,对象不同,有不同的特点。
3、尝试写一写其他的发言稿。
4、课堂交流、评议。
附1:竞选班长的发言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我今天走上讲台参加竞选班长职务,我相信凭着我的勇气和才干,凭着我坚强的毅力和勇于拼搏的决心,这次演讲带来的必定是下次的就职演说。
我叫杨也,是一个“三心二意”的学生,这里的“三心二意”可不是做事不专心,随随便便的意思。“三心”是指进取之心、平和之心、宽容之心;“二意”指的是创意和诗意。因为有了“进取”之心,才能使我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我、在保证学习成绩优良的前提下高质高效完成班级工作。有了“平和”之心,无论成功与失败,我都会用一颗平常心来对待。有了“宽容”之心,才使我胸怀宽广、虚怀若谷,接受同学的意见,与他人合作把班内活动处理好。那“二意”呢?增一份创意我们能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展示我们班独一无二的风采;添一点诗意我们能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处变不惊,临乱不慌,从容不迫。
对待班内活动,我又将如何做呢?首先,我认为,一个好班级必须要做到合理分工,让最合适的人去做他最擅长的事,从而建立一个合理有序的班集体。其次,我会努力做到将大家团结在一起,互相帮助、征求同学们的意见,增强班队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加班级工作的透明度。最后,我将力求提高工作效率,使班级各项工作都有效的进行,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到最好。假如我能当选,我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制订好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保证班级工作在最短的时间内顺利步入正轨。
也许有时候我太活跃了,但是我相信,有了同学们对我的信任,我一定会扬长避短,改掉自己的缺点不断完善自我。
希望大家支持我,谢谢!
附2:运动员代表发言稿
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在这百花争艳的春天,在这充满团结、奋进、友谊氛围的美好时刻,我们共同迎来了我校首次体育盛会——长风小学首届趣味运动会。我代表全体运动员向本届运动会的召开致以热烈的祝贺!对前来参加大会的各位领导、家长、同学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发展体育运动,弘扬体育精神对学校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对学校的发展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今年,是我校落实素质教育,实现由新校向强校转变,稳步持续发展的一年。过去的一年里,学校的体育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在刚刚闭幕的区运会上,我校取得了乙组总分团体第二的好成绩,此外,还夺得了多项竞赛的冠亚军。在这里,我代表全体运动员向所有关心、支持体育工作,并为学校体育工作做出辛勤奉献的领导、老师们表示衷心地感谢!
本届趣味运动会是创造性体育盛会;是增加了解、增进友谊、加强团结、促进发展的盛会。在本届运动会中,我谨代表全体运动员宣誓:听从指挥、服从裁判,在比赛中坚韧顽强、拼搏进取、赛出风格、赛出水平、赛出成绩。
最后,祝我校首届趣味运动会圆满成功!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区分平翘舌音。
2.复习字、词和正确搭配数量词。
3.通过多种游戏形式,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1.练习在田字格里写上下结构的字。
教学过程:
第一题:字宝宝迷路了,你能把它们送回家吗?
1.读一读,部首。
2.师:在大多数合体字中,部首往往是表义的。
如。食字旁一般和饮食有关;米字旁一般和食物有关。两个门字框的字,都是形声字,它们的部首(门)不是表义的,而是表音的。门字框里面的`“心”和”耳”是表义的。
3.师:几个字宝宝很贪玩,天黑了还没有回家,它们在野外迷了路,急得哭起来了,你能送字宝宝回家吗?
4.请学生用游戏形式把生字按部首归类。
5.揭示部首表义的规律。
第二题:看图猜字。你还能造几个吗?
1.讲解例题。如:虫+马=蚂,蚂蚁的蚂。
2.学生借助图画猜出独体字或部首。
3.把两个部分合起来,猜出一个合体字。
4.组成词语说一说。
5.小组竞赛。要求:猜得又对又快。
6.本题答案如下:明、闯、从、林、炎、吕。
本单元学过的生字中,“凿、棵、闻”等字都可以用图画形式表达出来。
第三题:听词语、圈词语
1.师读,学生圈。要求学生仔细听清老师读的词语,不要圈错。
2.学生核对。
第四题:正确使用量词
1.学生看题目,并进行审题。
2.学生练习。
3.学生核对。
答案如下:一口井;一台电脑;一朵小花;一头;一只青蛙;一片云。
第五题:描一描,写一写。
1.生看题目,并进行审题。
2.学生核对。学生练习。
3.:写的是上下结构的字,书写时要注意上小下大。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孔子拜师》是关于孔子谦虚求学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作者描写了孔子去拜见老子,让老子成为他的老师的故事。在孔子去拜师的时候,孔子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学者了,但是他还孜孜不倦地努力求上进。在设计上这节课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孔子的言行中学习其谦虚的精神。
一.教学目的:
1. 欣赏文章中的简练句子。
2. 能够用自己的话句复述孔子拜师的故事。
3. 归纳总结孔子和老子的为人处世及求学上进的心态。
二.教学重难点:
1. 如何精要简练地把事情进行表达。
2. 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典型事例在表达文章时候的重要性及形象性。
三.教学过程:
1. 引入:多媒体引用老子的名言警句。
2. 快速阅读:叫学生把文章读一遍,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孔子为什么要拜师?
(2)孔子与老子的一番话表明了孔子当时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孔子拜师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练习的设计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讨论方式,讨论的主要内容是:(1)把文章中的故事用自己的话语表述出来。
(2)讨论作者为什么要拜师。最后后叫学生起来把孔子为什么要拜师的原因及孔子的性格特征在同学面前说出来。为了让学生对孔子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可以布置学生回家上网搜索有关孔子的资料。反思方面,就是觉得学生对当时的情景难以想象。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10个,会写8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学会默读课文,边默读边思考,深入地体会老牛表现出的伟大的母爱。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确读书方法,能抓住重点语句,揣摩语言,从内容中体会思想。
教学难点
感悟老牛伟大的母爱;根据课文特点,揣摩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描写,来表达深深母爱的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课文朗读磁带、挂图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爱,不仅仅只存在我们人类之间。动物间的爱同样让人震撼。这堂课我们要读的是一则感人至深的故事——《母爱》。
二、整体感知。
1.同学们已经自读过课文,哪位同学来概括说说这则故事叙述了怎样一件事?简要概述课文内容。
2.听录音,圈画出文中最能感动自己的语句。
师:动物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演绎出这一幕悲剧,作者将怎样一种爱呈现给了大家?让我们再度走进课文,一边认真倾听,一边把你认为描写得很感人的语句圈画出来。
三、话题讨论。
我们先在小组里回味一下课文。把你圈画的语句带着你的理解读给你的伙伴听听,再谈谈你的感受。
结合自己的圈画,以“最感动我的”为话题,读一读,议一议。
1.小组讨论,朗读各自圈画的语句,并谈感受。
2.班级交流,感受老牛的母爱。
我们用自己的心演绎了文中的情,请你把刚才小组讨论中的精彩拿来回放,让我们共享你的感受。
四、质疑探究,交流感受。
1.提出自己尚存在的疑问,交流在学习过程中新的感受。
通过初步朗读与交流,我们感受着老牛圣洁的母爱。如果你觉得还有一些值得大家讨论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可提出来,或者你读了这个故事后有了一些新的感受,乃至有一些超越这则故事的感悟可交流一下。
五、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你在学文过程中已经认识哪些生字?
2.学生独立思考识记: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3.认读带有生字的词语。
洗漱、包括、缰绳、刹车、驱赶、挪动、凄厉、违反、舔、吆喝
4.指导书写要求会写的字。
“赖”注意左边“束”的最后一笔。
“挪”写时注意靠紧,不要写得太宽。
“舔”注意右边下部是“^”,不要写成“小”。六、作业设计。
1.收集母亲常说的饱含母爱的话语。
2.每个人设计一张卡片,内容:最想对母亲说的一句话。
第二课时
一、情感导入。
纪伯伦说: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
请你讲一讲你熟悉的饱含母爱的话语和一个最让你感动的关于你和母亲的故事。
(学生自由发言,进行交流)
二、整体把握。
1.通过这个故事,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请你试着填空:
读了《母爱》,我看到了一位()的“母亲”。
请学生自由发言,可以是:温顺、倔犟、慈爱……
2.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赞美)
三、研读语言。
哪些话语、哪些细节让你动情?请在书上圈点批注。并把自己对作品的感悟通过朗读展现出来。
四、品析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理解“极度缺水”和“驻军”。
2.学习2—4自然段。
师:“倔强”表现在哪里?为何温顺的老牛会突然变得倔强?表现出了什么?
(1)“牛被打得哀哀叫唤……显得分外悲壮。”
A毕胂笃嗬鞯慕猩里包含了老牛怎样的话语?
B奔偕枘闶且晃换家,请你想象当时的画面。
画面:恼怒的主人、瘦骨嶙峋的老牛、凄厉的叫声、漫天的黄沙、阴冷的风、爆裂的土地、干裂的嘴唇……
C币槐叨廖囊槐呦胂蟆
D敝傅祭识痢
(教师在语速、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方面要给学生作出示范,引导学生体会渗透在文字中的情感。)
师:画面的凄凉,老牛的悲壮,触击了人的心灵深处,战士们哭了。取出半盆水,放在老牛面前。可出人意料的是,那头任凭司机怎么呵斥驱赶,都不肯挪动半步的老牛;那头被打得哀哀叫唤,还是一动不动的.老牛,却没有喝一滴水。它渴吗?它痛吗?
(2)你听它在呼唤,它在呼唤什么?你们想想那会是一种怎样的呼唤?
师:假如请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位母亲的话,你会用上什么词语?
(无私的母亲伟大的母亲……)
师:你现在感受到老牛的倔强中饱含了什么?
(3)此刻时间仿佛停止了,没有了哭声,没有了阴冷的风声,没有了一切嘈杂声,人们静默着,我们的心灵也都静默着,人们在思考什么?在感叹什么?
五、当堂练笔。
师:此时此刻,你们一定有很多话想要说,对母亲说,请大家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A碧着凄厉的叫声,和着沙漠中阴冷的风,我想对这位母亲说……
B笨醋拍缸友壑械睦崴,我想对这位母亲说……
C被叵胱派活中母亲对我点滴的爱,我想对我的妈妈说……
六、与学生一起设计作业。
小结:所有的母爱,其实表现出来都是这样简单,它没有做作,没有张扬,有的只是极其普通却又撼人心魄的细节!在收获爱的同时,你们还要学会付出你的爱。
1.搜集关于爱的文章(把爱扩大到植物、动物、世界上的每个角落)。
2.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封信。
3.利用查到的资料开一个《母爱》的主题队会或办一期手抄报。
4.课外阅读推荐:《感悟母爱——震撼心灵的118个真情故事》。
【备课参考资料】 关于母亲的名人名言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米尔)
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法国)
妈妈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英国)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英国)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
生日卡片 席慕蓉
刚进入台北师范艺术科的那一年,我好想家,好想妈妈。
虽然,母亲平日并不太和我说话,也不会对我有些什么特别亲密的动作;虽然,我一直认为她并不怎么喜欢我,平日也常会故意惹她生气。可是,一个14岁的初次离家的孩子,晚上躲在宿舍被窝里流泪的时候,呼唤的仍然是自己的母亲。
所以,那年秋天,母亲过生日的时候,我特别花了很多心思做了一张卡片送给她。在卡片上,我写了很多,也画了很多,我说母亲是伞,是豆荚,我们是伞下的孩子,是荚里的豆子;我说我怎么想她,怎么爱她,怎么需要她。
卡片送出去以后,自己也忘了,每次回家仍然会觉得母亲偏心,仍然会和她顶嘴,惹她生气。
好多年过去了。等到自己有了孩子以后,才算真正明白了母亲的心,才开始由衷地对母亲恭敬起来。
十几年来,父亲一直在国外教书,只有放暑假时偶尔回来一两次,母亲就在家里等着妹妹和弟弟读完大学。那一年,终于连弟弟也当完兵又出国读书去了,母亲才决定到德国去探望父亲并且停留下来。出国以前,她交给我一个黑色的小手提箱,告诉我,里面装的是整个家族的重要文件,要我妥善保存。
黑色的手提箱就一直放在我的阁楼上,从来都没想去碰过,一直到有一天,为了找一份旧的户籍资料,我才把它打开。
我的天!真的是整个家族的资料都在里面了。有外祖父早年那些会议的照片和札记,有祖父母的手迹,他们当年用过的哈达,父亲的演讲记录,父母初婚时的合照,朋友们送的字画,所有的纸张都已经泛黄了,却还保有着一层庄严和温润的光泽。
然后,我就看到我那张大卡片了,用红色的圆珠笔写的笨拙的字体,还有那些拼拼凑凑的幼稚的画面。一张用普通的图画纸折成四折的粗糙不堪的卡片,却被母亲仔细地收藏起来了,收在她最珍贵的箱子里,和所有庄严的文件摆在一起,收了那么多年!
卡片上写着的是我早已忘记了的甜言蜜语,可是,就算是这样的甜言蜜语也不是常有的。忽然发现,这么多年来,我好像也只画过这样一张卡片。长大了以后,常常只会去选一张现成的印刷好了的甚至带点香味的卡片,在异国的街角,匆匆忙忙地签一个名字,匆匆忙忙地寄出,有时候,在母亲收到的时候,她的生日都已经过了好几天了。
所以,这也许是母亲要好好地收起这张粗糙的生日卡片的最大理由了吧。因为,这么多年来,我也只给了她这一张而已。这么多年来,我只会不断地向她要求更多的爱,更多的关怀,不断地向她要求更多的证据,希望从这些证据里,能够证明她是爱我的。
而我呢?我不过只是在14岁那一年,给了她一张甜蜜的片而已。
她却因此而相信了我,并且把它细心地收藏起来,因为,也许这是她从我这里能得到的唯一的证据了。
在那一刹那里,我才发现,原来,原来世间所有的母亲都是这样容易满足的啊!
在那一刹那里,我不禁流下泪来。
小学语文教案 篇9
一、激趣导入,初步感知字形
1. 教师背儿歌(课文最后两行)。
2. 出示老朋友“日”字。
3. 点明今天所要认识的新朋友都是在“日”的基础上“加一加”。(板书课题)
4. 以“加什么呢”激趣。老师先用活动卡片组成“旦”、“电”,剩下的新字请几个同学上台摆一摆。同学讲解自身的摆法。
二、质疑读文,掌握字音字义
1. 只加一笔就变出了这么多的字,而且模样还真有点相像,那它们的读音,它们的`意思相同吗?以此问质疑,引导同学自身借助拼音读课文。
2. 检查同学自学效果。(1) 通过请小老师、“开火车”等形式检查字音,注意强调区别“由”、“甲”、“旧”的读音。 (2) 同学说说书上的组词,小组讨论交流词义,指出哪些还不太理解,集体交流,老师适时点拨。(3) 同学口头扩词。
3. 拓展:给“日”字加一笔,还可以变成什么字?(田、申、目、白)
三、朗读短文,明确构字规律
1. 小结方法: 一个“日”加上一笔就变出了这么多个形不同、音不同、义不同的汉字,大家觉得汉字有趣吗?齐读书上短句。
2. 谈谈读后感受(引导同学归纳本课生字的构字规律)。
四、指导书写,掌握汉字结构
1. 在课后的田字格中书写这6个生字,注意“日”的位置和变形。
2. 记忆组词中引出的生字的字形。同学先自身记忆,然后全班交流难字。
3. 完成课后第二题的组词。
五、自主实践,迁移识字方法
运用本课学到的“加一加”的构字方法,进一步给学过的简单的汉字(如: 大、土)进
添加笔画组成新字的游戏。
小学语文教案 篇10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
3、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阿联酋人民为了改变恶劣的自然环境,克服种种困难,植树种花,精心护养,从而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走进沙漠再次感受它的恶劣。这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难倒阿联酋人民,他们在这片沙漠中建造了星罗棋布的绿洲!让我们到其中的一城市迪拜看一看!文中哪两个词概括了迪拜的美?“绿树成阴 鲜花遍地”(出示课件)
(二)自学感悟,完成设问导读。
1、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划出阿联酋人民在沙漠中建设绿洲的.重点词或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再读课文,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阿联酋人民侍弄花草树木非常精心?他们为什么那样爱护花草树木?
3、假如、有一天你见到了阿联酋人民,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三)讨论交流
1、小组内讨论交流。
2、全班内展示交流。
(四)点拨引导
正如同学们所说,摆在阿联酋人民面前的困难是巨大的;但他们没有屈服,没有动摇,他们用自己的金钱,自己的智慧,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用自己一点一滴的心血和汗水,改变了恶劣的生存环境,在沙漠中建起了绿洲,创造了美好的生活,他们创造了奇迹!他们多么了不起啊!
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再来好好读读这一段文字。
生读:“他们从……树木花草的根部。”
同学们,我们一般给花草树木浇水是为了让它们有足够的水分生长,不要枯死,而阿联酋人民给花草浇水是为了让他们更干净、更漂亮,真是“精心侍弄”啊!他们这样做就是为了:有良好的生存环境,生活得更加美好。
请同学们把书中的这两句话再大声地读读。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生活在沙漠的人们,竭尽全力地想把沙漠改造成绿洲;生活在绿洲的人们,却正盲目无知地把绿洲毁坏成沙漠. 同学们,作为祖国的未来,明天的希望,我们能做些什么?让我们牢牢地记住阿联酋人民的这句话“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
四、教学结束:
作业:收集有关环保的一些标语。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案11-23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08-07
小学语文拼音教案04-21
小学语文教案【荐】01-26
【精】小学语文教案01-24
【热门】小学语文教案01-25
小学语文教案[实用]11-04
实用的小学语文教案07-20
小学语文教案【集合】09-12
小学语文教案【精】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