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教案(推荐)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设计思路:
幼儿很爱美,尤其对镜子比较感兴趣。我想要是能让幼儿将镜子中的事物可能用绘画的方法表现出来那有多好啊,加上孩子之前有对称的经验,所以我想在此基础上能否有一点提高。我想到现在正好也是春暖花开,请家长带幼儿去小河边看看倒影是什么样的。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倒影画的基础上学习表现垂直对称的倒影,进一步感受对称。
2.巩固运用点彩的方法表现模糊的倒影。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幼儿学习过儿歌插秧、家长已带领孩子观察过小河、池塘中的倒影。(这个前期经验为之后的绘画有了一个推进作用)
2.物质准备:倒影画、投影仪、ppt和小镜子若干、人手一份绘画材料。
活动过程:
一、欣赏倒影画的基础上学习表现垂直对称的'倒影,进一步感受对称。
1、引导幼儿回忆生活中在哪些地方看见过倒影。
2、教师出示倒影画,请幼儿观察。
3、教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水中的倒影和岸上的图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幼儿观察后回答:水中的倒影。颜色一样、图案一样、能重合,我们说他们是对称的图案。
5、我们小朋友都画过对称的图,可是倒影它和我们平时画的不一样,他是倒过来画的?你觉得应该怎么画。
6、出示一幅只有岸上图案的图,请几个幼儿尝试着来画一画。(幼儿师范这个环节是很有必要的,光光老师说,然而没有实质性的操作,幼儿可能也不是很明白)。
7、分散幼儿,尝试运用自己的方法表现对称。
8、集中幼儿介绍自己的绘画倒影的方法
(1)我是直接倒着画的。
(2)把纸转过来画就行了。
(3)我是对折描着画的。
9、教师肯定幼儿多种绘画方法。
二、引导幼儿巩固运用点彩的方法表现模糊的倒影。
1、在画倒影的时候看看老师还用了什么方法?(点彩)
2、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
3、因为水中的倒影比较模糊,等会你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画。
三、幼儿绘画,教师巡回指导。
交代要求
(1)画的时候要注意看清图案的位置,遇到不会画可以试试小镜子观察画面。(用小镜子比一比能够知道大概在哪个地方绘画)。
(2)岸上的景色尽量丰富些,不要雷同,尽量和同伴不一样。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听觉是人的主要感官,人通过听觉去感知周围世界、感受周围世界、认识周围世界。小班年龄的孩子对周围世界充满无限的好奇,对他们来说,声音是美妙的,对能发出声音的东西更是好奇无比的。而且喜欢摆弄又是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对任何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都会玩玩、试试、摸摸、看看,对能发出声响的东西就尤为感兴趣。因此小班幼儿通过听觉能很好地帮助他们认识周围世界。然而小班幼儿充满好奇、喜欢摆弄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充满探究欲望,能更好地通过操作探索中去发现知识、获得知识。所以我选择了《奇妙的声音》这一主题活动,让幼儿充分自主发现声音、探究声音。
本次活动的设计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初步感知。让幼儿在摆弄瓶瓶罐罐中发现存在着声音,并自主发现空瓶没有声音,从而引出声音这一主题。第二部分探索感知。我提供了多种操作材料供幼儿自由操作,从而在幼儿自主尝试探索中得出,有些东西放在瓶子里没有声音这一结论。此结论是由幼儿自主探索得出更易幼儿接受。第三部分为部分,此环节以形式把活动推向高潮,进一步激发幼儿对声音异同的兴趣。在中幼儿将三种不同的声音猜出,从而体验到的乐趣。活动最后,我为幼儿留有余地。让幼儿持续探索兴趣,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再探索的欲望。
活动名称:
探索活动奇妙的'声音(小班)
活动目标:
1、通过玩玩说说,发现声音,初步听辨声音的不同。
2、激发幼儿探索声音的兴趣。
教案准备:
各种瓶罐、各种物品(包括木制玩具、塑料玩具、蚕豆、赤豆、回形针、硬币、钮扣、纸、保鲜袋、棉花)。
活动流程:
初步感知→探索感知→感知→延伸引趣
一、发现声音
今天张老师带了好多好玩的瓶子、盒子,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吧!
全体幼儿自由操作,教室从旁观察。
(幼儿自由的选择喜欢的瓶瓶罐罐,并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玩,教师观察幼儿如何去操作,适时地指导幼儿)
1、你们听见了什么?
幼儿1:有声音的。
幼儿2:咚咚咚的。
(问题非常明确的提出,幼儿能非常有针对性的回答。)
2、声音从哪里来的呢?
幼儿1:这里有声音的。
幼儿2:瓶子有声音的。
幼儿3:盒子里有声音的。
3、怎么会有声音的呢?
幼儿1:里面有东西的。(里面有些什么呢?)
幼儿2:瓶子里面有玩具,有声音的。
小结:盒子里有东西就能发出声音,没有东西就没有声音。
(第2、第3个问题清晰的点拨幼儿去发现声音的来源,以及如何去寻找声音的来源。)
二、听听声音
1、是不是所有的东西在瓶子里都能发出声音呢?(是、不是)幼儿尝试放置物品。
幼儿1:是。
幼儿2:不是。
(幼儿通过尝试,大部分幼儿都能能发出声音的东西去放进瓶子里尝试,而对不能发出声音的东西不感兴趣。幼儿不能一下子就得出有些东西不能发出声音的结论,因此,在幼儿操作之前提出此问题,能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探索、去尝试,有目的地利用一切资源去发现。)
2、你的瓶子里发出什么声音?
幼儿1:我的瓶子发出咚咚咚的声音。
幼儿2、我的盒子里发出沙沙沙的声音。
3、你的瓶子里为什么没有声音?(放置纸、棉花、保鲜袋)
幼儿1:纸很轻的,没有声音的。
幼儿2:棉花也很轻的。
小结:不是所有的东西放在瓶子、盒子都能发出声音。
(把不能发出声音的棉花、纸重点提出,让幼儿解决为什么没有声音的原因,找出没有声音的缘由,由幼儿自己发现,这样能更轻易地被幼儿所接受)
三、听辨声音《猜声音》
1、教师提供三只同样的瓶子(内容物不同),分别摇一摇,声音一样吗?(赤豆、硬币、回形针)
2、分别是什么声音?
(选择的声音有明显的不同,明确三种不同的声音,让幼儿能初步分辨不同点。)
3、猜一猜,瓶子里面是什么?
小结:原来一样的瓶子装不一样的东西发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
(激发幼儿再次的兴趣,进一步训练了幼儿听觉,及分辨的能力。)
四、延伸活动
有这么多东西都能发出声音,那请小朋友到家里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也会发出声音的?明天来告诉我们,好吗?
(活动延伸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兴趣,使活动有延续性,幼儿有再探索的欲望。)
评析:
1、活动较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兴趣极高。
2、选材较好,充分激发幼儿的动手操作探索兴趣和表达的欲望。
3、活动环节设计层次清晰,流程递进,安排较恰当。
建议:提供的材料进一步丰富些,能充分让幼儿尝试,进一步起到听觉的训练。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知道水是流动的,对水的流动现象感兴趣。
2、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水会往下流,水流坡度越大,流动的速度越快。
3、感受活动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制作的PPT;红色和绿色两种不同颜色的水; 透明的矿泉水瓶;两种不同坡度的面若干组;贴绒教具:兔子和乌龟;水;毛巾;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
1、教师讲述谜语,请小朋友来猜。
师:小溪中散步,池塘里睡觉,江河里奔跑,海洋里舞蹈。(水)
2、教师引导幼儿知道水的特性:会流动。
师:原来水是它是会散步,会奔跑的啊!
3、师:水没有脚,怎么会走,怎么会跑呢,老师不相信,我们一起来看看,水究竟会不会跑。
二、水会流动
1、教师播放PPT,引导幼儿发现水会流动
师:小朋友,你们看水在干嘛啊?(水会跑)
师:水会跑,而且我们可以用一个好听的名字说:流!水会流,水啊流啊流!
2、教师引导小朋友用手势来表示水会流,一边做手势一边说:水会流啊流!
三、水往下流
1、提问:你们知道水会往哪里流吗?
2、教师出示透明的矿泉水瓶和水,引导幼儿发现水会往下流。教师将水倒入透明的矿泉水瓶,一边倒一边说:水往哪里流了呢?(水往下流了)
3、教师再将矿泉水瓶里面的水来回的轻轻摇晃,引导幼儿去验证水的确是往下流的,是往低处流的。
师:小朋友你们看,水是往瓶子的哪个方向流的呢?为什么会往瓶口(瓶底)流呢?
4、教师小结:因为瓶口(瓶底)低,所以水就往瓶口(瓶底)那里流。所以水是往下流的,往低处流的。
四、看谁跑的快
1、教师出示两个贴绒教具:小兔子和小乌龟。
师:老师的两个好朋友小兔子和小乌龟也想和小水滴玩游戏,你们想不想看看?
2、教师出示两块相同的板面,放在不同高度的小箱子上,再将两滴不同颜色的小水滴滴在两块板面上,引导幼儿观察那种颜色的水跑的快,那种颜色的水跑的慢。并请小朋友来猜猜看,谁跑的快,谁跑的慢。
师:小兔子喜欢红色,就把水变成了红色,小乌龟喜欢绿色,所以把水变成了绿色。小兔子的'小水滴跑高高的路,小乌龟的小水滴跑低一点的路,我们看看谁会跑的比较快?
3、教师操作,小朋友观察
4、小兔子和小乌龟换一下“路面”,重新比赛。
师:小乌龟不服气,想再比一次,不过,这次小乌龟要跑高高的路,小兔子要跑低一点的路了,我们再来看看,谁跑的快,谁跑的慢。
5、小结:坡度越大跑得越快,坡度越小跑的越慢。
五、操作活动
1、教师将调好的两种不同颜色的水分给小朋友,2个人一小组,小朋友自由组合,教师请小朋友自己动手操作。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目标:
1、认识河蚌,了解河蚌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2、了解河蚌与人类的关系,激发幼儿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准备:
1、河蚌实物若干,饲养在自然角,供幼儿实际观察,河蚌的生活挂图。
2、珍珠的形成过程图片或视频。
过程:
1、导入:小朋友们,前几天我们班的自然角里来了几位新客人,它们就是河蚌宝宝,我们把它们请出来吧!
2、教师出示河蚌,请幼儿触摸观察。提问:
(1)河蚌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2)河蚌贝壳前端和后端是否一样,贝壳的外面有什么?
(3)看一下蚌的两片贝壳的背面是由什么连接的?
(4)河蚌在安静状态下和受到触动时,表现有什么不同?
教师结合河蚌实物总结介绍:
河蚌是生活在淡水水底的动物,2片对称的贝壳保护柔软的身体,贝壳的前端钝圆,后端稍尖。贝壳的`外层有一条条以壳顶(靠近前端上方的突出部分)为中心的同心环纹,宽窄和颜色深浅相间,叫生长线,它的形成受环境条件影响,但不代表年龄。两片贝壳的背面由韧带连接,韧带有弹性,能使两片贝壳张开。在安静状态下,贝壳能微微张开,露出斧足,由于斧足的伸缩使身体前进;当遇到刺激时,斧足收回,两片贝壳就紧紧合在一起。
3、结合河蚌的结构图,让幼儿边观察边猜测思考问题:
(1)河蚌的口在哪里?它吃什么东西,是怎样吃东西的?
(2)河蚌有用吗?它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有什么用?
幼儿根据生活经验回答。
4、结合幼儿的回答和珍珠形成图,介绍河蚌的作用。
1) 适合烧、烹、炖,有清热解毒、滋阴明目之功效。
2)河蚌浑身是宝:河蚌是珍珠的摇篮,不仅可以形成天然珍珠,也可人工养育珍珠。除育珠外,蚌壳可提制珍珠层粉和珍珠核,珍珠层粉有人体所需要的15种氨基酸,与珍珠的成份和作用大致相同,具有清热解毒、明目益阴、镇心安神、消炎生肌、止咳化痰、止痢消积等功能。将蚌肉和蚌壳分别加工、蒸煮消毒和机械粉碎,即可制成廉价的动物性高蛋白饲料,喂养动物。
5、观看珍珠的形成过程图片或视频,加深对河蚌的认识。
教师提问:
1)珍珠是在那种小动物的肚子里长出来的?
2)你喜欢珍珠吗?为什么?
3)我们如何来保护它?
6、教师小结。
提醒幼儿要爱护环境,减少环境污染,让小动物们都能快乐地生活、生长。
中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了解自己常见的几种小动物的睡觉方式,马、狗、牛、猫头鹰、刺猬等,并初步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2.能大胆交流并用动作表现小动物的睡觉方式。
3.感受动物睡觉方式的奇特有趣,对动物睡觉的方式感兴趣。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5.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准备:
1.提前了解常见动物的名称、睡觉姿势等生活习性的相关经验。
2.故事课件《小猴学动物睡觉》、地垫若干。
活动过程:
1.交流分享已有经验,引出活动主题。
请幼儿交流自己的调查发现,说一说自己发现的常见动物睡觉姿势。
2.结合课件引导幼儿交流感知刺猬、狗、蛇等常见动物的不同睡觉方式。
(1)边播放课件图片边提问,了解不同姿势睡觉的动物。
提问:猴小弟来到了哪里?都看到了哪些动物?它们是怎样睡觉的?还有哪些小动物像他们一样?
结合幼儿的回答,引导幼儿模仿动物睡觉的姿势。
(2)提问:小猴们发现了动物们的不同睡觉姿势,它会怎样跟妈妈说?鼓励幼儿说出故事中动物的睡觉姿势。
小结:小动物们有的趴着睡,有的站着睡,有的团成球睡觉,还有的睁着眼睛睡,它们睡觉的方式各有不同,非常有趣。
3.创设情景,引导幼儿探究其它动物的一些特殊睡觉方式。
(1)出示森林图,提问:你看到了哪些动物?猜一猜它们是怎样睡觉的?
(2)请幼儿先自由交流再个别幼儿分享自己的想法。
小结:蝙蝠倒挂着睡,猫头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睡,丹顶鹤单腿站着睡,乌龟把身体缩到壳里,松鼠把尾巴盖在身上等,动物睡觉方式千奇百怪,可真有趣。
4.游戏“小动物睡觉”,幼儿用动作表现动物不同的睡觉方式。
游戏玩法及要求:播放音乐,营造睡觉氛围,幼儿能跟随游戏情境做模仿动作,进一步体验感知动物睡觉的方式,并激发幼儿对探索动物睡觉的方式的'兴趣。
教学反思:
动物的世界千奇百怪,孩子们对着新奇的事物有着浓厚的探究欲望。本次活动幼儿能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同伴之间的经验分享交流,老师的讲解、分析了解多种动物的睡姿,并在游戏中通过模仿巩固了对睡姿的了解,目标达成。
【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教案08-02
中班科学教案08-23
中班科学教案11-20
中班科学教案(经典)09-09
科学教案中班 中班科学领域教案06-21
【热门】中班科学教案11-06
【热】中班科学教案10-27
中班科学教案【热】11-05
【推荐】中班科学教案08-07
【精】中班科学教案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