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中班社会《我爱劳动》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班社会《我爱劳动》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班社会《我爱劳动》教案1
活动目标:
1.教育幼儿尊重农民的辛勤劳动,养成爱惜粮食的习惯。
2.培养幼儿的动脑思考能力和反映能力。
3.引导幼儿认识小麦的生长过程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重难点:
1.重点:让幼儿了解小麦的生长过程和用途,教育幼儿节约粮食。
2.难点:区分出各种麦制品。
活动准备:
1.按教学要求自制的《小麦的一生》课件一盘:小麦的生长过程;儿歌《大馒头,哪里来》。
2.实物小麦一株,麦粉制的食品,麦杆工艺品。
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的形式导入,引导幼儿了解小麦的外形特征和组成部分,认识其根、茎、叶的形状;并了解小麦的播种和收获季节。
1.师:小朋友都见过小麦吗?它长得什么样?
让孩子自由讨论小麦的外形特征和组成部分。
2.出示实物小麦,引导幼儿了解小麦的外形特征和组成部分,认识其根、茎、叶的形状:小麦的茎俗称麦秸,空心、有节、光滑、叶狭长;茎的顶端长麦穗,麦穗有针一样的麦芒,麦穗成熟时是金黄色的。
3.出示课件:引导幼儿了解小麦的'播种和收获季节:秋季农民把麦种播在地里;冬季压实麦苗;到第二年春天,麦苗长得绿油油的,并逐渐长大、抽穗、开花、结籽;5月底6月初,麦子慢慢地由绿变黄,成熟,农民伯伯开始收麦,叫夏收。
二.出示各种麦制品,了解麦子的用途。
1.出示各种麦制品,引导幼儿了解这都是用麦子做的。
2.引导幼儿了解麦子的用途:麦粒可磨成面粉;面粉可做成馒头、面条、饺子、蛋糕、饼干、面包等;麦秸可编制各种草帽、扇子、垫子、草包等,也可作燃料和泥墙皮。
3.游戏“麦爷爷找孩子”。
请一个幼儿带上小麦头饰,当麦爷爷。其余小朋友当面粉制品(把面粉制品的图片挂在幼儿胸前)。麦爷爷说:“我的孩子不见了,他们都变了样,哪是我的孩子呀?”幼儿依次说:“我是面包,是麦爷爷的孩子。”“我是饼干,是麦爷爷的孩子。”
三.联想活动:
小麦是夏季里成熟的粮食作物,你在夏季里还见过哪些粮食作物?(早稻、玉米、高粱、番薯......)
四.教育幼儿爱惜粮食。通过儿歌《大馒头,哪里来》体验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爱惜粮食,不剩饭,不掉饭粒。
儿歌:《大馒头,哪里来》
大大的馒头哪里来?
白白的面粉做出来,白白的面粉哪里来?
黄黄的小麦磨出来,黄黄的小麦哪里来?
农民伯伯种出来。
伯伯阿姨劳动忙,大家都要爱惜粮。
五.延伸活动:
幼儿园可适当组织幼儿到麦田参观或参加拾麦穗的公益劳动,以体验粮食来之不易,加深节约粮食的认识。
活动反思:
现在的幼儿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都非常优越,加之受社会上大吃大喝、铺张浪费等坏风气的影响,在幼儿园里幼儿挑食、剩饭的现象十分普遍。针对这种情况,设计这一主题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了解粮食来之不易,体验成人劳动的艰辛,养成不挑食、不浪费、爱惜每一粒粮食的良好习惯。
中班社会《我爱劳动》教案2
活动目标:
1、通过语言讲述与观赏活动,教育幼儿爱劳动的小孩人人爱。
2、通过调查活动,明白幼儿在家劳动的情形,鼓舞幼儿要积极参加劳动。
3、通过实践活动,教育幼儿自己能做的事要积极大胆地做。
活动预备:
《爱劳动的小孩人人爱》图片、磁带、记录表、铅笔、脏毛巾等
活动过程:
一、结合图片讲述,明白爱劳动的小孩人人爱
1、认识酷儿一家,引出大人的问号。
2、结合图片,解答大人的问号。
3、引出中心:爱劳动的小孩人人爱。
二、故事《懒惰的小熊》
1、放小熊的呼噜声,引起幼儿爱好。
2、教师讲述故事前半部分,提问:
(1)什么小熊是只懒惰的'小熊,故事里讲了他几件懒惰的情况。
(2)熊妈妈累病倒了,小熊家里如何样了。
(3)我们应该如何样关心小熊?
3、述故事后半部分,小熊变好了,教育幼儿要做个爱劳动的小孩。
三、学习使用调查统计表
1、小熊在大伙儿的关心下,成了一只爱劳动的小熊,平常你在家劳动吗?
2、记录自己爱劳动的事。
3、互相交流、展现。
中班社会《我爱劳动》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孩子爱劳动的意识和实践。
2.培养孩子的劳动技能和动手能力,让他们能够学会简单的劳动技能,并运用到生活中。
3.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在劳动中体验和感受自我成长和价值。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2.掌握简单的劳动技能。
3.体验自我成长和价值。
三、教学难点
1.如何让孩子真正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2.如何让孩子学会简单的劳动技能。
四、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2.游戏教学法。
3.讲解示范法。
五、教学内容
1.什么是劳动?
2.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3.劳动技能的学习和实践。
4.劳动体验和感受。
六、教学过程
1.课前引入
老师问孩子:“你们喜欢干什么工作?”
孩子们回答:“画画、跳舞、做手工、打扫房间……”
老师引导孩子思考: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活动,我们应该称之为‘劳动’。劳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带给我们自尊心、自信心、自立能力和成就感,我们应该爱劳动,从小学习劳动技能。
2.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老师通过图片、游戏、故事等情境教学法,让孩子们了解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孩子们爱劳动的'意识。比如:让孩子们看图片,辨认各种漂亮的商品或食品,问孩子们谁能制作出这些东西,认真的工人们肯定是答案。让孩子们了解到,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通过劳动得到的。
3.劳动技能的学习和实践
(1)制作手工
老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要求和目标,引导孩子们学习制作简单的手工,如调制糖水、摆盘子、折纸等,让孩子们在劳动中动手实践,感受劳动的快乐和成就感。
(2)排队整齐
让孩子们排队整齐,熟练地走直线,保持行列整齐、停下等等,让孩子们学会规则、纪律。
(3)擦地板、洗小碗
让孩子们擦地板、洗小碗等家务劳动,学会勤劳持之以恒,掌握劳动技能,并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价值。
4.劳动体验和感受
通过让孩子们学习制作手工、家务劳动,体验和感受自己劳动的价值和快乐,让孩子们从劳动中感受到自信、成长和价值。
七、教学评价
1.评价学生是否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2.是否能够熟练掌握劳动技能。
3.是否能够体验和感受自我成长和价值。
八、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意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在教育孩子学习劳动技能的同时,也要注意孩子们的安全,设立合理的劳动目标,鼓励孩子们坚持不懈,让他们从劳动中体验快乐和成果,增强孩子们的自信、自尊心和责任感。
中班社会《我爱劳动》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劳动的含义和重要性;
2. 掌握简单的劳动技能;
3. 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劳动习惯和劳动精神;
5. 培养爱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
教师问孩子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劳动吗?” “为什么要劳动呢?” 孩子们进行自由表达,教师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和思考。
2. 新课:
2.1 讲解
通过图片、实物等教具,教师向孩子们讲解什么是劳动,让孩子们了解到任何事物都需要劳动才能得到。
2.2 动手操作
针对班级,分区域分配分工,让孩子们开展对应的劳动活动。如:整理杂物、学校园艺、打扫卫生、清理垃圾等。
教师可在孩子活动的.过程中,利用话题引导孩子关注绿化、废品回收等当前比较关注的社会问题。
2.3 贴画、制作手抄报
针对班级,采集班级中孩子们的劳动作品,制作教室劳动展示墙,并制作手抄报,宣传劳动重要性。
3. 巩固:
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一定的巩固练习,使学生巩固知识点,如填空、问答等。
4. 评价:
观察课堂学习表现,针对学生的劳动习惯、劳动技能、独立思考、动手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针对评价结果,提出针对性措施,帮助学生克服不足,提高能力。
三、教学要点
1. 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2. 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注意安全和卫生;
3. 针对孩子们的兴趣和生活经验,设计有趣、实用、符合时代发展的教学活动;
4. 借用教具和其他教育资源,充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创造性。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让孩子们亲身体验了劳动的重要性。其中一部分孩子发现自己不适应某些劳动内容,班级中的其他同学则主动帮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班级帮助互助的氛围,班级成员之间感情更加密切,更有凝聚力。
总的来说,这是一堂很有意义的课,让孩子们了解了劳动的重要性和劳动对于人类的意义。我们希望在班级中,能够根据不同孩子的特点和需求,设计更加符合他们实际需要的教学活动,引导他们爱劳动,动手实践,从小建立优秀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意识。
中班社会《我爱劳动》教案5
随着幼儿教育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家长也开始重视中班社会课程的学习。中班社会教学内容涵盖的面广,内容丰富,其中《我爱劳动》就是中班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将探讨如何开展中班社会《我爱劳动》教学活动,从而激发幼儿的劳动意识和劳动热情。
一、 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1.教学目标:
(1)了解劳动的重要性,提高幼儿对劳动的认识和了解。
(2)激发幼儿的劳动意识和劳动热情。
(3)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教学重点:
(1)让幼儿理解劳动的重要性。
(2)激发幼儿的劳动热情和学习动力。
(3)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教学内容
1. 劳动是什么?
在讲授劳动的重要性之前,教师需要先为幼儿说明劳动是什么。通过生动的图片、小故事和实物展示等多种形式,让幼儿理解劳动是指为了生活、工作和学习而付出的一系列努力和行动。
2. 劳动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借助图画、视频、小品剧等形式,让幼儿看到劳动带给人们的改变和影响,让幼儿感受到劳动给生活带来的福利和幸福感。
3. 劳动的种类
介绍劳动种类是为了让幼儿知道人们的劳动可以分为不同类型的工作,如家务劳动、学习劳动、生产劳动等。引领幼儿认识到,不同类型的劳动都是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4. 学习劳动
幼儿正是需要通过社会化和学校教育来认识和了解劳动的代际群体。在教学中教育幼儿,必须明确,幼儿学会劳动技能的第一步是学会动手,从小事做起,逐步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幼儿需要学会打扫公共设施、收拾教室等家务劳动;做手工、涂色等手工劳动;进行有关知识的学习劳动等。
三、 教学方法
1. 多元创新
中班幼儿的学习特点是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好动,师生关系上注重对话交流,所以对于这个特点,教师需要采用一些富有特色和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形式。如合唱、幼儿剧、游戏等,能够让幼儿全方位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2. 任务式教学
任务式教学是一种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通过设定生活化、实用性、体验性的任务,引导幼儿在学习中体验、探究、实践,达到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情感的体验和个性的发展等多方面的目的。例如,幼儿可以在教学中采取集中到实践中去的方式来学习劳动,如让幼儿参加公益活动、参观企业、参加家务劳动等,从而获得实践经验和学习成果,进一步激发幼儿对劳动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四、 教学活动
1. 探讨劳动
教师可以通过速写、分角色扮演、围绕历史事件、影响和影响等方面,引导幼儿探讨劳动的意义、价值和意义。让幼儿意识到,劳动是人类的一项重要天赋,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断地从劳动中深化认识和感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2. 劳动社区实践活动
采用实践教学的方式,让幼儿亲身体验劳动带来的快乐和收获。此外,教师也可以策划一些劳动竞技和联赛活动,在比赛和对抗中让幼儿感受到运动和劳动的.益处和乐趣,以此激发幼儿对劳动的热情和兴趣。
3. 劳动音乐活动
音乐活动是为了满足中班幼儿的音乐能力发展和劳动意识的提高而设计的活动。在这个活动当中,教师可以为幼儿播放有关劳动的音乐,让幼儿跟随音乐的感觉,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和美妙。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幼儿创作歌曲或歌曲,让幼儿将自己对劳动的体验和心得转化为歌曲或诗歌。
五、 教学评估
教育教学评估是评价和改善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中班《我爱劳动》教学评估的主要目的是客观、全面、专业地评价幼儿的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状况,帮助教师做好教学工作总结和反思。评估的方式可以采用观察、考试、调查等多种方法,让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幼儿在学习中的表现和成长。同时,需要注重评估结果的有效性,即评价一定要能够反映学习效果,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让教学取得更加优秀的结果。
六、 总结
《我爱劳动》教学是中班社会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劳动的科学引导和培养,可激发和增强幼儿的劳动意识和劳动热情,全面提升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手段,为幼儿打开一扇特别的学习之门,让幼儿真正明白劳动是美好生活的源泉,从而更好地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中班社会《我爱劳动》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社会拾稻穗教案04-26
社会活动中班教案04-13
中班社会垃圾分类活动教案01-09
中班社会教案:兵器大观06-08
中班社会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04-27
中班社会教案爸爸妈妈眼中的我反思10-30
中班我长大了教案06-21
儿歌《我》中班教案11-21
中班教案《能干的我》10-31
中班社会教案:我们多么幸福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