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三年级数学《练习课二》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练习课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数学《练习课二》教案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5至16页“练一练”第1至5题。对称图形练习二。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和认识对称图形。
2、能画出所给图形的对称图形,继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3、根据镜面对称的特性,发展学生的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按要求绘制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1、画出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方格纸、点子图、积木和各种树叶。
练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两节课,我们共同认识了一种奇特的图形--对称图形,它在我们的周围普遍存在,不但生活物品、建筑、动植物中有对称特性,就连我们自己身上也有对称现象,不信我们就一同去找一找。
二、巩固练习
(一)教材第15页“练一练”第1至5题。
1、第1题。
先让学生找出哪些是对称的字,在它下面画上“一”。
再围绕“怎么找”进行小组交流,互相检查找得对不对,全不全。
根据找出的对称的字思考它们在对称方面有什么区别?
2、第2、3题:
画出和摆出对称图形。第2题,在点子图上画出对称图形(至少三个)这两题要关注学生的创意与想象力,并给予积极的引导和评价。
3、第4、5题:
教师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二)补充练习。下列那些字是对称的?
美林来田
()()()()
(三)数学游戏:
1、看一看找来的各种树叶哪些是对称图形?哪些不是对称图形?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好办法吗?
2、自己设计一些对称图形,和你的同桌一起欣赏。
三、拓展练习
找一找哪些银行的图标是对称图形?电脑出图。
找一找哪些国家的国旗是对称图形?电脑出图。
四、全课总结
你都学过哪些有关对称图形的知识?
你用这些知识都解决过哪些问题?
五、布置作业
1、在点子图上画出对称图形,至少画出2个。
2、在方格纸上设计你喜欢的图形,比一比谁设计的很有创意。
六、板书设计
三年级数学《练习课二》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能力。
3、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
教学重点
能运用有关面积方面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能力。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可爱的小熊听说同学们今天要上一节活动课,它非常想和大家一起来做游戏。但是河马老师要求它必须答对下面这道题才能来到这儿。它能顺利通过考试吗?请你也来连一连。
一枚小纽扣1平方米
电灯开关的正方形底座1平方厘米
一张方桌表面1平方分米
二、学中做
1、完成“练习二”第7题。
2、学校要在楼后的长方形空地上建造花坛以美化校园。请你根据图示,求出ABCD四块花坛的总面积。
3.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里。
(1)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草坪,占地面积是1()。
A.平方米B.公顷C.千米
(2)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比()
A.面积同样大B.长方形面积大C.正方形面积大
(3)至少用()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可拼成一个大正方形。
A.2B.4C.8
(4)测量土地时,一般用()做单位。
A.平方分米B.平方千米C.平方米
4.完成“练习二”第8题
5.一个长方形果园长78米、宽50米,面积是多少?如果在这个果园的'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
三、做中得
1.综合练习
(1)选适当的单位填空。
①一个鱼池占地2500()
②天安门广场的面积大约是40()
③教室的面积大约有50()
④我国领土大约是960万()
⑤妈妈的手掌大约1()。
(2)完成“练习二”中的数学游戏。
(3)宁宁假期去乡下的奶奶家玩。正巧叔叔要搭一个花棚。他先打下了四个桩,定下了长方形的四个顶点。量了之后,长是24米,宽16米。他正准备用塑料搭棚,宁宁说:“叔叔,我还能围出一个更大的地方。”宁宁把好方法讲给叔叔听,叔叔连忙说好。同学们,你能围出更大的地方吗?
2.实践应用。
(1)完成“练习二”中的实践活动。
①为小明家的厨房铺地砖选择合理的设计方案。
②根据要求设计图案。
(2)最近,佛山正在争创国家卫生城,市政府决定加强城市建设,扩大绿化面积,把占地1公顷的正方形广场平整扩展,使得每一边都向外延长100米。新广场将有多少公顷?你知道怎么算吗?
作业设计
1.小黑板的作业。
2.“口算”对应的练习和五星级的同步的练习。
板书设计
练习课
学校要在楼后的长方形空地上建造花坛以美化校园。请你根据图示,求出ABCD四块花坛的总面积。
教学后记
三年级数学《练习课二》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巩固千克、克、吨的认识。
2.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教学重、难点:
1.进一步使学生巩固千克、克、吨的认识。
2.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帮淘气改日记
师:昨天是星期天,淘气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了动物园。回来后淘气写了一篇日记,同学们有兴趣看吗?(师出示日记并朗读)
今天,阳光明媚,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逛成都市动物园,逛动物园之前我们先到超市采购了一些食品,超市里的东西可真多,爸爸买了1克苹果和2吨梨,又买了1个50千克的鸡蛋。我看见超市里有电子秤,上去一称我的体重,哎呀,我的体重都35克了。
10点30分我们到了成都市动物园。动物园里动物的种类挺多的`,我估计了一下它们的质量。一头狮子大约重350克吧,大象挺重的,最少也有2克吧,还有会说话的鹦鹉大约重83千克。大水牛少说也有338吨重,要是用一辆8千克的大卡车拉这些动物,要拉好几次吧!
参观完动物园,我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师:刚才我看到同学们一直都在笑,能不能说说你们为什么笑?
师:看来淘气的日记中有许多质量单位不正确,那怎么办呢?
师:每人的桌子上都有淘气写的这篇日记,同学们就当个小老师帮淘气改一改吧。
学生独立改正;然后四人小组交流,进一步讨论、改正。
师:看来,好几个小组都已改好了,哪个小组来展示一下呢?
(四个人来到展示台前,展示改正后的日记)
师:看过这组同学改的日记,别的同学或小组还有补充吗?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说得都和很好,在选择质量单位时,有的同学用学过的3个质量单位一个一个去试,有的同学用日常的生活经验去衡量,有的同学用了课外知识,那么在我们的学习中可以将这几种方法综合使用。老师代表淘气同学感谢你们,也希望你们在选择质量单位时不要闹出笑话。
(二)活动二:帮张叔叔解决问题
师:张叔叔是1名司机,今天他遇到了2个问题,很令他头疼,不知同学们能不能帮他解决。(投影片出示第24页第8题。)
理解图意。
师:你能找出这幅图中的数学信息吗?
(每筐梨30千克,每筐苹果20千克,这辆车最多装300千克的东西。梨有6筐,苹果有7筐。)
师:问题呢?(水果能不能一次拉完?)
师:明白了图意,你能尝试解答吗?
学生尝试解答,反馈交流。
师:能说说你的方法吗?
(先算出苹果和梨共重多少千克?算式为30*6+20*7=320(千克),320千克大于300千克,所以1车拉不完。)
师:你们帮张叔叔解决了这个难题,真棒。我们再接再厉来帮助张叔叔解决下一个问题。
(投影片出示第24页第7题。)
师:请您自己独立观察图,理解图意并尝试解答。有困难可以找小组内成员或老师帮助。
师:谁能把你的解决办法展示一下呢?
(1车皮限量60吨,意思是最多拉60吨,而5车皮就拉5×60=300(吨),320吨大于300吨是所以不够。)
师:同意吗?有不一样的想法吗?
(先算出1车皮拉多少吨,320÷5=64(吨),64吨比60吨大,当然不够。)
(三)活动三:送小动物过河
师:几个小动物一起去游玩,到了河边要过桥,可怎么也不能同时过去,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投影出示第25页第9题)
师:原来这座桥载重为1吨,怪不得这些小动物不能一次通过呢!你能说说哪几只动物能一起通过呢?
师:我们比比谁想出的方案最多。
师:把你们的方案在小组中交流一下。我们比一比哪一小组方案最多。
师:我们现在开始汇报方案行吗?
学生会有许多种的方案,教师分类板书。引导学生交流,4只动物,5只动物能不能一起通过呢?
总结方案:同学们刚才想出了很多方案,有的小组还在举手,说明还有别的方案,看老师的板书,你们能不能再讨论研究一下,用简练的语言说明你们的方案呢?可以选择讨论2只动物一起通过的方案,3只动物一起通过的方案,4只动物一起通过的方案,任选其一。
学生4人小组再讨论研究,教师任选一组参加。
汇报:
⑴最重的2只动物是大象和狮子,它们俩的体重加起来是740(kg),他们能通过桥,其他任何2只小动物也能通过。
⑵任何3只动物也能一起通过。
⑶4只动物通过的情况只有2种。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刚才讨论很热烈,把很复杂的方案只用几句话就概括出来了,看来在数学中只要肯动脑筋,大家共同研究就能出成绩。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练习课二》教案】相关文章:
《练习7》的教案08-28
初二数学课心得体会11-19
梯形面积的巩固练习的教案08-30
数学《二次函数》优秀教案01-20
大班数学优质课教案《双胞胎》12-19
《孔子游春》第二课时教案03-12
二年级数学课教学反思04-12
《两点间的距离》数学课教案教学设计02-21
数学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教案04-20
卫生课教案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