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
教学目的:
使学生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能正确地度量角的度数:认识常见的几种角,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活动角演示器,三角板,演示用的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一个角,让学生说出角各部分的名称。
二、教学角的度量
1、引入课题。
出示图片:
这两个角哪个大?(角2大。)
你能准确地说出角2比角1大多少吗?(不能。)
要知道角2比角1大多少,就要知道角2和角1各有多大,那就要对这两个角进行度量。
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2、认识量角器。
我们知道度量线段的长度要用刻度尺和常用的计量长度的单位。同理,量角的大小要用到量角器,常有的计量角的大小的单位是度7,用符号来表示。教师出示量角器,同时让学生拿出量角器观察量角器上有些什么?
学生观察感知后,提问:你看到量角器上有哪几个主要的部分?
让学生回答后出示量角器,讲解量角器的构造。
(1)量角器的中心:半圆的圆心就是量角器的中心。
(2)认识1度的角:以半圆的圆心为中心,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是
1度的角,记作1,也就是半圆边上的一小格。
(3)认识内刻度的零刻度线和内刻度:从0。刻度线开始,按逆时针的方向往上数。2份所对的角就是2。;30份所对的角就是30;90份所对的角是90;170份所对的角是170;180份所对的角是180,为了读数的方便,给它标上刻度数,这就是量角器的内刻度;内刻度的零度所在刻度线就是内刻度的零度刻度线(指演示量角器),也是量角器右边的零度刻度线。
(4)认识外刻度的零度刻度线和外刻度(可以仿照内刻度线的认识来进行)。
3、教学角的度量方法。
教师:认识了量角器。怎样量角呢?
教师:量角的时候。把量角器有度数的一面放在角的开口方向上,按照这么几步来做:
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零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
接着提问:角的另一条边上有两个度数,读哪个度数呢?
指出:如果电了内刻度线的零度线,就读内刻度的度数。如果用了外刻度的零度线就读外刻度线的度数:教师指导学生量书上的之3的度数。量完/3后,指名让学生再按照下面的提问复述一遍量角的步骤。
提问:量角器怎样放?第一步把什么和什么重合?第二步把什么和什么重合?角的度数看哪边:从哪儿的0。往上数?
为了帮助学生很快掌握量角的方法,介绍一首歌谣。(贴在黑板上。)
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
他边看度数,内外要分辨:
让学生自己动手独立量出教科书第123页上需要进行比较的两个角的大小。教师注意巡视学生对量角的方法掌握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学生量完两个角后,提问:从上面的比较,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指出:龟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的越大,角越大。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
4、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123页的做一做。
教师注意察看学生量角的情况,对有困难的作个别辅导。
(2)做练习二十八的第4题。
先让学生量角的度数,再指名学生回答量的结果,集体订正。
(3)做练习二十八的第5题。
这道题是让学生量实物中的。角,要注意察看学生量的方法是否正确,对有困难的学生
要及时指导,学生量完后,指名回答量的结果。
教师要指出:一般三角板上的角的度数是固定的,即一块为30、60、90。另一块为45、45、90。这些角的度数今后用到的地方比较多。请大家一定要把这些特殊角的度数记住。
(4)做练习二十八的第6题。
先让学生量,由于没有学过角的计量单位分,教师可以提示学生量的时候,若不得整度数,可取最靠近的度数,这样/1、之2应为56,之3是113。让学生回答后,可以进行适当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角的分类
1、导入课题。
用出示一组角。
问:这一组角有什么不同?
因为角有大有小,所以需要把角分类。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分类。
板书课题:角的分类
2、理解直角的概念。
(1)直角的度数。
提问:这是什么图形?它们的四个角都是什么角?用量角器量其中一个直角,看是多少度?(学生量手中的图形。)得出结论:直角是90。(板书结论。)
(2)用长方形的纸折出一个直角。
(3)用活动角演示器展示一个直角(需变换不同的'位置和方向)。
(4)举例说出周围实物中的直角。
(5)画一个直角。
注意察看学生画角的两边时画的方向对不对。(应从顶点出发画两条射线,以强化角的概念。)
3、理解平角的概念。
(1)认识平角。
把用纸折出的直角展开。
提问:这是不是又得到一个角?找出角的顶点,角的两条边在哪?再看看角的两条边成什么样子?
指出:像这样的角叫做平角。
提问:谁能说说平角的特点?
(龟的两边成一条直线,这样的角叫做平角。)
提问:平角有多少度?为什么是180。?平角与直角有什么关系?(板书l平角=2直角。)
(2)用活动角演示器展示一个平角。
(3)画一个平角。注意要从一点向相反的方向画两条射线组成一条直线。
4、理解锐角的概念。
(1)认识锐角。
提问:用直角与下面各角比较,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这些角都比直角小,也就是说都小于90。像这样的角,我们把它叫做锐角。
提问:谁能说说什么叫锐角?
板书锐角的概念:小于90。的角叫做锐角。
(2)用纸折一个锐角。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折叠,教师注意巡视,察看学生折的情况;
(3)用活动角演示器展示一个锐角(要变换不同的位置和方向)。
(4)让学生说出自己平时见过的锐角。
(5)画出一个锐角:
先让学生画。然后再指名学生说说怎样判断自己所画的角是锐角。
5、理解钝角的慨念:
(1)认识钝角。
用量角器量出下面各角.并写出结果。
提问:量了这些角之后,你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学生可能回答这些角都大于90。,教师要引导学生再说出这些角还都小于180。)
指出:像这样的角我们称为钝角。
提问:谁来总结一下,什么样的角叫做钝角?
学生回答后,集体归纳钝角的概念,板书: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叫做钝角。
(2)让学生用纸折一个钝角,教师注意察看。
(3)用活动角演示器展示一个钝角(需变换不同的位置和方向)。
(4)画一个钝角。
6.练习。
(1)做第125页上半页做--做的第2题:
(2)做练习二十八的第8题。
教师出示三角板,指名让学生说说老师所指的角各是多少度。它们分别是O一种角。
(3)做练习二十八的第9题:
先iL学生填在书上。指名学生回答时,要求简要说明一下这样填的根据是什么:再出示已画好的角的投影片。使学生更清楚地看到哪几个角小于90。哪几个角大于9O.
四、小结
指导学生看书。并提问:
(1)这节课学习了几种角?
(2)哪几种角的度数是固定的?哪几种角的度数不固定?
(3)把这些角按照从小到大排列起来。
五、巩固练习
(1)闭眼想--想各种角的形状:
(2)做练习二十八的第10题。
提示学生做这道题时可以借助量角器或三角板,教师注意巡视;
(3)做练习二十八的第7题。
先指名学生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时间,再分别量出时针和分针所成的电的度数:集体订正时,先让学生说出自己量的结果,再根据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可以适当介绍一下周角: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所成的角叫周角,一个周角是360。然后指出:一个钟面我们可以看成是一个周角,也就是360。从而指导学生思考小时的刻度将钟面平均分成12等分,每一等分所对的角就是36012=30。由此便可推算出各个整时数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度。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从不同角度对1亿进行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2、经历课题研究、数学建模的简单过程,初步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愿意与他人合作,与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课题研究、数学建模的简单过程,培养对1亿大小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工具
教学准备:课件、一包打印纸、一把大米、尺子、天平、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填一填:一个一个的数,10个一是( )
10个10是( );10个100是( );10个1000是( )。
1亿是10个( ),100个( )1000个( ),10000个( )。
2、网络数据:
20xx年中国移动电话的数量超过1亿部。
20xx年中国的网民超过1亿人。
哈雷彗星的尾巴长达1亿千米。
我国的小麦产量一直稳定在1亿吨左右。
中国移动平均每天可以净赚1亿元。.。.。.。.。.。.
老师:
一亿到底有多大呢?
走路的时候就在想“一亿步有多远?”
吃饭的时候就会想“一亿粒米有多重?”
发作业本的时候就会想“数一亿本练习本要多少时间?”。.。.。.。.。.。.
二、新知探究
(一)数一数。
1、质疑:出示一大堆本作业本场面让学生直接数【疑惑:数不了】
2、解惑:讨论怎么办?【化难为易】
问题——数作业本要花多少时间?
材料——作业本,计时器
步骤——先测出数1本(10本)所需的时间
再推测出100本,1000本,100000本。100000000本需要的时间。
过程——表格式
10本 100本 1000本 10000本 100000本1000000本 10000000本 100000000本
9秒 ( ) ( ) ( ) ( )( ) ( ) ( )
算一算
合( )分钟=( )小时=( )天 =( )年
小结——从现在开始(9岁)要数到18岁才能数完。
3、试一试
(二)量一量
一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
(三)。称一称。(小组合作)
1、问 题
数出100粒大米,称称大约重2.5克
照这样计算,一亿粒大米约重多少克?
2、步 骤
1000(粒) 10000 100000000
25(克) 250 2500000
3、结 论:亿一粒大米约重2500000克。
4、运 用
(1)我们全国大约有13亿人,如果每人每天节省一粒米,全国一天大约能节省多少克粮食?
(2)如果每人每天吃大米400克,这些节省下来的大米可供一个人吃多少天?大约合多少年?
课后小结
三、课堂小结。
1、你知道了什么?(节约从每一粒米开始)每人每天大约吃400克大米,13亿中国人每人每天节约一粒米,大约够一个人吃( 81250)天≈(223 )年。
(积少成多,积沙成塔)喜马拉雅山高约88848米,一亿张白纸叠在一起比喜马拉雅山都还高!......未知的世界等待你去发现!
2、你学到了什么?(化难为易)
课后习题
3、你还想知道什么,请用课堂上的方法和步骤继续研究。并将你收获到知识做成手抄报进行展示。
板书
一亿有多大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3
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目标:
1.增加用计算器计算是近几年来小学数学教材改革的趋势之一。计算器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学生适时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可以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2.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计算,并通过计算探索与发现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体验到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优点,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感受到使用计算器在人类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计算,并通过计算探索与发现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计算,并通过计算探索与发现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星期天,李强和爸爸妈妈到商场购物。李强买了4支彩笔,每支2元,买彩笔需付多少钱?(同学们一下就口算出来了)李强的爸爸妈妈还给家里添置了电器,分别是电视机、洗衣机和微波炉;价格如图(出示图),你能一下口算出爸爸妈妈应付多少钱吗?为什么?那这时候该怎么办?(用计算器计算)可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板课题
二、深入了解计算器
1.认识计算器。
a、同学们手里都有一个计算器,你能向你的同桌介绍一下你的计算器上有什么?(同桌介绍)谁上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生上台介绍)
b、各个键的作用、开机键、关机键。
c、这位同学介绍的可真好。其实常用的计算器有显示屏和键盘两大部分组成。这是显示屏。键盘上又有数字键、运算符号键、功能键(配合多媒体课件介绍)
2.尝试用计算器计算。
a、会用计算器计算么?好,现在先把计算器开好,我们尝试计算一下这题:128×43=?
b、请学生说说是怎么摁的?你是先摁…显示…再摁…显示………(注意每摁一次屏幕上显示的'数据)你们算出来也是这么多?看来计算器算对了。
现在屏幕上显示的是5504,那要进行别的计算,该怎么办?(a、继续摁b、介绍归零键ac)归零,请同学们继续计算下面两题。
c、继续计算37500-267
41600÷128
首先看第一题:结果?第二题呢?
都算对了?刚才三题,数据很大,可是利用计算器我们很快就算出了答案。你们觉得用计算器计算有什么优点啊?可是赵老师发现,还有个别同学算错了,这是怎么回事呢?那以41600÷128为例,怎样才能算得既对又快呢?谁来介绍自己的经验之谈。出示:看清数据,准确输入。
3.师示错,介绍清除键。
恩,刚才的同学说的很有道理。赵老师也想用计算器计算一下我们四年级的总人数,请同学们帮我报数,我来计算:40515050515052
哎呀,赵老师把四(7)班的人数给输错了,重来吧!(学生反对)
介绍ce键退格键
用这两种方法会不会有错呢,赵老师请同学们再来算一遍,我说,你们算。恩,这键还真管用。希望同学们不要像老师那么马虎,计算时要看清数据再输入。
4.灵活使用计算器
下面还有任务等着大家算呢。一定要看清数据再输入哦!
76560+4695
3201-296
589×76
62500÷25
(过渡:看来同学们已经能很熟练地运用计算器计算了,接下来就要来比一比谁算得快了)
946×57×0(多少?你怎么你们快知道结果?哦!原来这题不用计算器口算更快!)
99+199≈(298还是300呢,说说你的理由。哦,这题不能用计算器计算,用了就是精确值了,而这里是约等于,估算)
看来,有了计算器,在计算时也要灵活应用,并不是每个题都需要、都能计算器的。)接下来我就要看看哪些同学能灵活运用计算器计算了。看练习纸第一大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两流程图题)渗透灵活使用计算器
看来同学们用计算器计算掌握得很好。现在你能算出李强的爸爸妈妈要付多少钱了吗?一起算一算。
三、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1.刚才让大家计算的题数据还比较小,还有更大数据的计算等着你们呢!请看练习纸第二大题算一算:
142857×1=
142857×2=
142857×3=
142857×4=
注意:汇报时完整独题
算了这4题,你有没有什么发现?每题的积与前面的乘数是怎么变化的?(同桌说发现)(好像饶了一圈)是呀,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我换种写法:(一圈写)只要知道什么就能知道整个结果是多少?那第一个数该怎么定?那142857×5、×6、×7分别等于多少呢?那×8有没有这个规律了?(没)但也请大家用计算器算出它的结果。多少?你觉得142857这个数有趣吧。其实这个数很神秘,请看:神奇数字142857的介绍。其实他的神奇之处还不止这些,课后大家可上网查找相关知识。
2.数学上像这样充满规律的数还有很多,请看下面一个:(先完成在练习纸上)
1×1=1
11×11=121
111×111=12321
1111×1111=1234321
①学生说出结果
②交流规律,由几个1的几位数相乘,就写到几再依次减1写到1
③那7个1与7个1相乘呢?
那10个1与10个1相乘的结果会是多少呢?是么?因为我们用的计算显示的位数太少,我们用电脑上的计算器来检验一下。
看来这个规律的只能到9个1与9个1相乘,其他的就不成立了。
刚才用计算器不光解决了很烦的计算,而且还让我们找到了一些数学上的一些规律。计算器的作用可真大。
四、解决课始问题。
现在你能帮李强算一下他们要付多少钱了吗?算一算。
五、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不光认识了计算器,还了解了计算器上一些键的功能,并且用计算器帮助我们计算,找到了一些数的规律。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4
◆教材分析
数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限于教学时间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教材中只举了少数简单的事例进行说明,使学生对数的产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教材展示了古代人们如何计数、如何逐步发明各种记数符号等,直观形象地介绍了数的产生、发展的历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使学生了解数的产生,掌握十进制计数法,初步认识亿以上的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和类推迁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经历认识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的全过程,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数的.产生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数的产生,掌握十进制计数法,初步认识亿以上的数
【教学难点】
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数的产生
很久以前,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就有了计数的需要。例如,人们出去打猎的时候,要数一数一共出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来的时候,要数一数捕获了多少只野兽等等,这样就产生了数。
二、计数符号、计数方法的产生
(打开课件)
在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计数的需要,但是开始还不会用一、二、三这些数词来数物体的个数。只知道“一样多”、“多”或“少”。
1、计数方法
那时人们只能借助一些物品来计数。
如:在地上摆小石子、在木条上刻道、在绳上打结等方法来计数。
例:出去放牧时,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石子,一共出去了多少只羊,就摆多少个小石子;放牧回来时,再把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对应起来,如果回来的羊的只数和小石子同样多,就说明放牧时羊没有丢。
例:出去打猎时,每拿一件武器,就在木棒上刻一道,一共拿了多少件就在木棒上刻多少道;打猎回来时,再把拿回来的武器和木棒上刻的道一一对应起来,看武器和刻道是不是同样多,如果是,就说明武器没有丢失。结绳计数的道理也是这样。这些计数的基本思想就是把要数的实物和用来计数的实物一个对一个地对应起来,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一一对应。
2、符号
以后,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渐出现了数词,随着文字的发展又发明了一些记数符号,也就是最初的数字。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记数符号是不同的。
师:看来数的产生来源于生产、生活的需要,下面介绍一些记数符号。
出示课件:巴比伦数字:(略)中国数字:(略)罗马数字:(略)
3、自然数
问:你们知道阿拉伯数字是怎么产生的吗?
现在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等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师问:你们观察一下,这些自然数是怎样排列的?每相邻两个自然数的差是几?最小的自然数是谁?最大的呢?
学生小组讨论完派代表发言,最后请同学进行总结。
最小的自然数是零,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无限的就是一个一个地数,总也数不完,数出一个很大的数以后还可以数出一个比它多1的大数。
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三、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
◆教学反思
略。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5
课标实验教材第七册49页例1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笔算方法。
1、出示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2、独立列式:145×12=
3、请学生估一估145×12的大致范围。
4、尝试算出145×12的结果,并对照估算的情况,算一算估算值与准确值的误差是否合乎实际。
5、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应说以下几点:(1)先算什么;(2)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3)最后算什么。
6、师生共同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一般方法的'过程。
7、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检验自己运算的结果。
二、巩固练习
1、课本49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完成后,可能计算器自行检验。
2、练习七第3题。
164×32= 54×145= 254×36=
217×83= 43×139= 328×25=
提示学生:怎样列竖式可使计算方便些?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对比的基础上反思,明白在列竖式时,上面一行写三位数,下面一行写两位数,这样计算比较方便。同时提醒学生书写要工整,数位要对齐,计算要仔细。
3、练习七第2、4题。
这两题的知识背景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学生练习后,让学生根据每题的知识背景简单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三、课堂小结。(略)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简单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结绳记事、算筹等)
2、向学生介绍我国的传统计算工具--算盘,及其计算方法。
3、使学生知道计算器上的各个功能键的作用,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认识和使用计算工具的过程,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算盘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简便计算工具,曾经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计算器,会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等基本的四则计算。通过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感受社会的进步和现代计算工具为人们带来的便利,激发学生的科学探求精神。
教学难点: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教学方法: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以及初步的“分类归纳”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预习作业:课下搜集计算工具的发展资料
课前准备:师生每人准备20根小棒,学生每人一张阅读资料。计算器、算盘各一只。
学生可把家中的算盘带来。
教学过程:
第一版块:
演绎文化,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
(一)课前参与反馈(学生介绍计算工具)
前面我们了解了数是怎样产生的,随着数的产生,就会出现数的计算,为了计算方便,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课前同学们进行了有关资料的查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计算工具?学生发言。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手中的资料。边读边思考下面的问题:
(1)文中介绍了哪几种计算工具?
(2)算盘的结构是怎样?
二、介绍远古时代的计数方法。
(1)配音动画:远古时代,人类在捕鱼、狩猎和采集果实的劳动中,产生了计数的需要。人们出去打猎要数一数共出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来时要数一数捕获了多少只野兽……都要借助实物来计数。例如捕获了一只野兽就放一颗石子,出去了几人就在绳子上打几个结。就这样,人类在劳动中建立了一一对应的计数方法,而石子、结绳、木棒、手指、刻痕……就是人类最初用来计数和计算的工具。
但这种方法不能记录大数目于是,我国劳动人民在这些计数方法的基础上,想出样一种新的计数方法--算筹。
(2)介绍最古老的计算方法算筹:我国古代人用算筹计算。用算筹表示一个数,采用十进位制,并且纵式横式交替使用。个位数用纵式表示,十位数用横是表示,百位数再用纵式表示“……”空格表示零。计算的时候摆成纵式和横式两种数字,按照纵横相间的原则表示任何自然数,从而进行加、减、乘、除、开方以及其它的代数计算。负数出现后,算筹分红黑两种,红筹表示正数,黑筹表示负数。这种运算工具和运算方法,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师讲解26034的摆法。
学生用火柴棍代替算筹摆出6357、20435、1818三组数字。
第二版块:
小组合作,了解算盘的.结构和指法。
三、介绍算盘认识其结构。
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在求解一些更复杂的数学问题时,算筹显得越来越不方便了。于是在大约六、七百年前,中国人发明了算盘,它结合了十进制计数法和一整套计算口诀并一直沿用至今,被许多人看作是最早的数字计算机。是我国同四大发明齐名的重大发明之一。
一般的算盘大都是木制的,算珠也是木制的。后来发展到用铜等金属制作算盘。高档的算盘用玉制作。算珠除了圆柱形的算珠,也有截面为菱形的算珠。最大的算盘有几米长,最小的只有几厘米。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算盘,收藏在天津历史博物馆内。它是清朝末年天津沽衣街算盘作坊制造的,距今已有一二百年的历史。它的长度是按天津达仁堂药店的柜台设计的,为306厘米,宽则为26厘米,共有117档。营业忙时,五六个店员可以同时在大算盘上算账。
算盘可以进行加减乘除各种运算。时至今日,用算盘计算加减法的速度毫不逊色于计算器。
算盘的指法:
四、合作学习:(四人一小组,每组一个算盘)
(1)认识算盘各部分的名称,学生到前边讲解。
(2)生报数,拨珠,如6125,4037……
(3)尝试:计算:70149+23867
五、交流:比较80与8在算盘上有什么区别?
体会定位点的重要性。
试一试:在括号里写出下面算盘上算珠表示的数(标记处表示个位)。
在算盘上拨出下面各数。
385 1378 5600 7432 60409
第三版块:
探索交流,认识计算器:
六、认识计算器:
师;刚才介绍的我国古代的一些计算方法和工具的使用。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的人们已经不再使用这些工具了。我们经常使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只要输入题目,计算器就会显示结果,运算过程自动完成。这样非常简便快捷。
1、介绍功能键:
计算器的种类很多,我们先来看看这一简单的计算器。
自主学习
On/c:谁知道这个键有什么作用?
Off:谁知道这个键有什么作用?。
2、计算操作:
师:都有谁会使用计算器?学生:介绍使用方法:按on/c键,显示:0输入题目
按=键,显示结果再按on/c键,清屏。
3、利用计算器计算
(1)386+179 825-138
先估算这道题大约得几?怎样估算?
利用计算器怎样计算?
第四版块:
学以致用,我能行
我能行:
一、用计算器计算并写出结果,看看谁最快。
999999+123456=()
999999-123456=()
777×123=()
53372÷4852=()
二、先用计算器计算出前三个算式的结果,再按规律写出第四个算式的得数。
99×99=
999×999=
9999×9999=
那么:9999×9999=
三、小结:计算器的使用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方便,通过使用计算器,你觉得计算器如果具备哪些功能就更好了?不妨我们去找一找是否有具备这种功能的计算器,该如何使用,更希望同学们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出更好的计算工具。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1-07
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案10-31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0-30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总结08-14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8-11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03-20
四年级语文经典教案上册07-12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总结10-07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