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计划

时间:2022-04-16 09:50:23 教学计划 我要投稿

【实用】数学教学计划模板汇总十篇

  时光飞逝,时间在慢慢推演,我们的工作又将在忙碌中充实着,在喜悦中收获着,现在就让我们制定一份计划,好好地规划一下吧。相信大家又在为写计划犯愁了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教学计划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数学教学计划模板汇总十篇

数学教学计划 篇1

  一、学情分析:

  学生组成情况:本期我班有学生37人,其中男生17人,女生20人,班上多数学生能自觉学习,但探究性的学习还未形成,创新意识还不够强。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编排了十个单元。数与代数领域首先安排学习解方程和列方程解答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方程和列方程的经验,为后继学习打好基础;本册教科书把分数的计算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安排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三个单元,重在形成相应的计算技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把“认识比”“认识百分数”两个单元与分数运算的教学穿插安排;本册教科书还安排教学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空间与图形领域本册教科书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物体的体积及其相应的计量单位,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与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统计与概率领域本册教科书让学生学习用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学习根据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要求来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内容在本册教科书中共安排三次。“表面积的变化”让学生利用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已有认识,通过拼新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索表面积的变化规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总结、归纳数学规律的能力;“大树有多高”结合学生对比的认识,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比的`认识,体会比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动手实践的能力;“算出它们的普及率”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调查活动,搜集整理获得的数据,进一步丰富对百分率的理解,体会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和方法,增强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经历探索分数乘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进一步完善对乘除法运算意义的认识和理解,熟练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经历认识比以及百分数意义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加深对现实问题中数量关系的理解,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观察和思考等活动,理解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及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的理解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让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初步掌握用分数表示具体情境中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方法,能根据指定的可能性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

  2、数学思考方面。

  在解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和价值,发展抽象思维,增强符号感。在探索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的基本性质,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过程中,能够主动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观察操作、比较分析、猜想验证、归纳推理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与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认识比和百分数,增强数感。

  3、解决问题方面。

  能从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能主动应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和设计相应活动方案的过程中体会与他人交流的重要性,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教学措施:

  1、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2、教学内容的呈现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的数学活动。

  3、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4、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使学生乐意参与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5、课余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努力使数学知识的学习情境化、生活化、趣味化,使学生爱学、乐学,学有所得。

数学教学计划 篇2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班级分析:

  我班共有36名学生,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多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又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由于有一部分学生刚分到这个班级,对于这些学生在各方面不是很了解,但是我觉得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还是很高涨的。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表内除法(一),图形与变换,表内除法(二)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找规律.

  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3、通过对时、分、秒的教学活动,认识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三)、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4、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5、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6、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诮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要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6、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7、要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扎实。

数学教学计划 篇3

  初三数学教学计划内容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学生的学习参与面,减小差距。努力作好教学工作,在这一学期中,下文将准备了初三数学教学计划如下:

  一、坚持先练后教的原则

  具体步骤是:课前备课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精选一定量的、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例题,课堂教学中,根据例题的数量和难度,规定时间让学生先练习,在学生练习时,教师特别要关注差生,与差生一起练习。学生在练习中就能发现自己还没有掌握的问题,当学生感觉到自己所学的不足与缺陷时,自然会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抓住这个时机,激发学生求知欲,促进学生产生知难而进、通于攻破难题的信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在解题的过程中按照中考说明确定的重点、难点渗入教材的知识点,激发学生重新认识教材知识点的兴趣。

  二、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复习课的色彩,创设趣味性教学情境

  复习课往往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要想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复习氛围是很重要的。目前,中考数学的命题,新增了开放性、探索性等实际应用题。而数学教学融入有意义的生活是数学教学的根本。为了缓解学生复习时的紧张情绪,在复习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现实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现数学生活化,这是提高数学趣味性的有效途径。

  三、狠抓双基,全面巩固基础知识

  中考试题是对初中数学基础知识的全面考察,知识点覆盖率达75%以上,中考试题依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一般不会有难题、怪题、偏题,难易度的比例通常控制在容易题:中等题:较难题为5:3:2,基础知识的巩固,基本技能的训练是复习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学生只有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识记理解公式、定理,运用公式、定理分析、解决问题,才能对数学问题进一步深化与提高。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扎实的基础,万丈高楼从何谈起。夯实基础是灵活运用的前提。复习教学中,切忌好高骛远,使学生如坠雾中,如悬空中。

  四、广泛收集资料,精心选制题目

  对于每一份资料,每一张试卷,教师要先全面通读,吸其精华,剔其糟粕,筛选典型的,有价值的题目给学生做,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或大纲不要求学生掌握的,以及重复训练的题目,教师要考虑将其删去,对于涉及教材重点知识又有必要重复训练的,教师也要注意题量。

数学教学计划 篇4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情境,通过“数铅笔”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体会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第五单元“加与减(二)”、第七单元“加与减(三)”。在这些单元的学习中,结合生活情境,学生将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100以内加减法(包括不进位、不退位与进位、退位)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根据具体问题,估计运算的结果;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第六单元“购物”。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通过购物活动,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元、角、分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结合购物情境进行简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观察与测量”。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通过观察身边的简单物体,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了解厘米和米的意义,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能估测和使用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

  2、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经历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过程,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初步体会面在体上;通过大量“动手做”的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并能设计有趣的图案。

  三、统计与概率。

  第八单元“统计”。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通过简单的调查活动,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和同伴进行交流。

  四、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安排了三个大的实践活动,即“我和小树一起长”“小小运动会”“今天我当家”,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其他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安排了动手做,小调查等活动,旨在对某一知识进行实际应用。在从事这些活动中,学生将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五、全册教学建议:

  (一)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

  数学学习的兴趣对于数学学习非常重要。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教学时,教师首先应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学生回答得对与错或语文是否完整,老师可以延缓评价,要多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老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特别注意的是不宜用统一的、程式化的语言来训练学生,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老师要让每个学生首先喜欢上课、喜欢教师,进而喜欢学数学。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老师不要急于求成,对学生过早提出统一的、硬性的要求,而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品质。

  (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例如,在实践活动“小小运动会”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将教材中的内容设计成一个童话故事,在讲故事的进程中自然引入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模拟表演;还可以结合学校的运动会,鼓励学生从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三)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并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

  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在具体活动中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在思考与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愿望和习惯,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适当的方式描述自己的想法,学会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

  (四)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设立了“问题银行”等栏目,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即使有的问题当时不能解决,可以放在“问题银行”以后解决。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并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只是提供了学生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本班同学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 。教师还应适时记录下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

  一、生活中数…… 5课时

  二、观察与测量…… 4课时

  三、加与减(一)…… 10课时

  我和小树一起长…… 1课时

  四、有趣的图形…… 8课时

  整理与复习(一)…… 1课时

  五、加与减(二)…… 15课时

  小小运动会…… 1课时

  六、购物…… 5课时

  七、加与减(三)…… 6课时

  今天我当家…… 1课时

  八、统计…… 3 课时

  整理与复习(二)…… 2课时

  总复习…… 4课时

  我和小树一起长…… 1课时

  四、有趣的图形…… 8课时

  整理与复习(一)…… 1课时

  五、加与减(二)…… 15课时

  小小运动会…… 1课时

  六、购物…… 5课时

  七、加与减(三)…… 6课时

  今天我当家…… 1课时

  八、统计…… 3 课时

  整理与复习(二)…… 2课时

  总复习…… 4课时

数学教学计划 篇5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任教四年级数学,本班共有学生43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23人。总体来看,学生的数学基础一般,仅小部分学生能掌握所学内容,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都较好,对于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也较浓厚,上课时活泼,发言积极,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学习比较积极主动,课后也很自觉,当然与家长的监督分不开。部分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较强,不管遇到什么题,只要读了两次,就能找到方法,有的方法还相当的简捷。还有一小部分学生由于反映要慢一些,学习方法死板,只能接受老师教给的方法,稍有一点变动的问题就处理不了,特别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差,另外还有一部分后进生,于数学基础差、底子薄、惰性强,这二类学生在本学期还要重点抓。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初步了解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形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的重、难点:

  1.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混合运算和应用题的教学重点: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三步计算文字叙述题的解答方法,理解连乘和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对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进行检验,会看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难点:正确计算混合运算,能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叙述题,掌握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正确解答各类应用题,掌握检验应用题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小数的意义和性质。重点:学会小数的意义、单位,会读、写小数,掌握小数的基本性质,应用以前学的方法求近似数。难点:正确理解小数的意义,小数性质的应用,正确按要求近似数。

  3.小数的乘、除法。重点:掌握计数方法,知道小数乘、除法同样可以用整数简算的方法进行简算。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正确进行简算。

  4.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重点: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难点:画三角形的垂线和平行线,各种图形特征的应用。

  五、教学措施:

  1.加强思想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使学生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

  2.以学生为主体,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尝试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

  3.重视抓课堂教学改革,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要求作业在课堂上完成,并及时反馈。

  4.做好后进生的辅导工作,实施“课内补课”的方法,组织互帮互学。

  5.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能力,以及思维的灵活性。

  6.认真备课,精习设计练习,上好每一节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7.多和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解开他们心中的结,让他们在快乐、轻松的气氛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8.赏识每个层次的学生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并及时鼓励他们,多表扬和肯定、批评、增加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六、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日 期





教学内容





备注





1





2.20—2.22





四则运算(2课时)







2





2.24—2.28





四则运算(4课时)






3





3.3-3.7





位置与方向(4课时)






4





3.10-3.14





加法运算定律(3课时)乘法运算定律(1课时)






5





3.17-3.21





乘法运算定律(2课时)简便计算(2课时)






6





3.24-3.28





简便计算(2课时)营养午餐(1课时)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1课时)






7





3.31-4.4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2课时)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2课时)






8





4.7-4.11





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1课时)生活中的小数(3课时)






9





4.14-4.18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4课时)






10





4.21-4.25





整理和复习(1课时)三角形(3课时)






11





4.28-5.9





三角形(1课时)图形的拼组(2课时)






12





5.12-5.16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4课时)






13





5.19-5.23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2课时)






14





5.26-5.30





统计(4课时)






15





6.2-6.6





数学广角(3课时)小管家(1课时)






16





6.9-6.13





总复习







17





6.16-6.20






18





6.236.27






数学教学计划 篇6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将完成数学必修1和数学必修4 (人教A版)两本教材的的学习,教学辅助材料有《同步金太阳导学》。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认真深入地学习《新课程标准》,研读教材。明确教学目的,把握教学目标,把准教学标高。注意到新教材的特点亲和力问题性思想性联系性,注意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基本规律的掌握、基本方法的应用上多下功夫,转变教学观念,螺旋上升地安排核心数学概念和重要数学思想,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概括。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注重师生互动,对基本的知识点要落实到位,新教材对教学中有疑问的地方要在备课组中多加讨论和研究,特别是有关概念课的教学,一定要讲清概念的发生、发展、内涵、外延,不要模棱两可。

  1. 处理好初高中衔接问题。初中内容的不适当删减、降低要求,导致学生双基无法达到高中教学要求;高中不顾学生的基础,任意拔高教学要求,繁琐的、高难度的运算充斥课堂。对初中没学而高中又要求掌握的内容(具体内容见附录)。

  2. 准确把握教学要求,循序渐进地教学。不搞一步到位删减的内容不要随意补充;不要擅自调整内容顺序;教辅材料不能作为教学的依据;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核心概念、基本数学思想方法上;追求通性通法,不追求特技。

  3. 适当使用信息技术。新课程主张多媒体教学。在教材中很容易发现新课改对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上的应用,并在配备的光盘中提供了相当数量的课件,有利于学生更全面的吸收知识,提高课堂注意力和学习的兴趣。但我还是认为,多媒体知识教学的辅助手段,选不选用多媒体要看教学内容。尤其是数学这门学科,有些直观的内容用多媒体还是不错的`,但有的内容诸如让学生思考体会的问题不是很适合多媒体教学的。根据学习内容需要选择恰当的信息技术工具和使用科学型计算器;提倡适当使用各种数学软件。

  4. 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利用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认真讨论本周的教学得失,研究下周所教内容的重难点,安排周练的内容。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组编训练题,做到每周一次综合训练(同步或滚雪球式的保温训练),一次微型补差训练,要搞好单元过关训练。选题要注意基础,强化通法,针对性强,避免对资料上的训练题全套照搬使用。要重视对数学尖子生的培养,力争在数学竞赛中取得好成绩。

  5. 在重视智力因素的同时必须关注非智力因素。应认识到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全面发展和数学学习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切实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数学教学计划 篇7

  一、教材内容

  1、认识乘法2、乘法口诀(一)3、认识图形4、认识除法5、口诀求商(一)6、厘米和米7、位置与方向8、乘法口诀与口诀求商(二)9、时、分、秒10、观察物体11、统计与可能性12、期末复习

  本册教材共安排五次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

  二、班级情况分析

  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好,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动脑,能认真完成作业,对于他们来说,学习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也有一些学生上课纪律欠缺,他们上课不愿意动脑,不举手发言,作业质量也不尽如人意,成为班级中的后进生,对于这些学生,改正他们的学习习惯是关键。

  对于上学期的知识掌握尚可,同时也存在着个别人计算不过关、走进生活题说理不清、变化题不懂思考方法等问题。通过本册知识的学习,锻炼他们的思维、口头叙述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时刻。

  三、教学目标

  1、经历求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在相同加数的个数比较多的时候,乘法算式比连加算式简便。

  2、使学生理解1-6乘法口诀,并能用口诀计算乘法和解决实际问题。

  3、使学生知道图形的边,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感受图形的变换。

  4、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能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5、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后,不再需要通过平均分的操作寻找得数,而是用口算求商

  6、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能用这两个单位计量物体的长度。

  7、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的空间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或常识,充分地观察、操作、判断、交流,在内容丰富的活动中体验有关位置与方向的知识。

  8、7~9的乘法口诀、用口诀计算一位数乘一位数和相应的`除法。

  9、看看、数数、算算,了解钟面上的大格和小格。初步形成1时、1分的观念。认读钟面上的时间。

  10.感受“秒”,认识秒与分的关系10、使学生掌握初步的观察物体的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

  11、整理事件里的信息,用方块图表示数据;感受确定现象与不确定现象,初步体会可能性

  四、重点、难点

  重点:乘除法的计算及解决问题

  难点:1、认识并使用常用的单位厘米、米

  2、东、南、西、北等方向的认识

  3、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物体

  4、时、分、秒的认识

  五、教学措施

  1、学期一开始就严格要求,加强学生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2、利用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分析,从而轻松掌握所学知识。

  3、加强补差工作,让每个学生都不落人后。

  4、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感觉学习不再枯燥无味。

数学教学计划 篇8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在前面“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包括: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周长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索和应用,对实物的估量等。

  本单元分三段编排。第一段主要教学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第二段主要教学周长的含义及计算。第三段主要讲一些物体长度的估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具体安排如下页表。

  在编排上,教材一方面注意挖掘几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提供了大量与空间观念密切相关的素材,并遵循儿童学习数学的规律,选择了活动化的呈现方式,目的是加强有关空间观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2、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4、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2、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难点:

  1、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2、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3、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突破方法: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教学时,要充分发挥教材提供的素材的作用,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视野从课堂拓宽到生活的空间,并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2、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突出几何探究过程。教学时,让学生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教师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数学活动,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四、课时安排

  本单元用6课时进行教学。

  四边形1课时

  平行四边形2课时

  周长1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1课时

  估计1课

数学教学计划 篇9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18名学生,其中男生11人,女生7人。通过上学期的教育与学习,学生的一些基本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已经初步养成了自己独立思考、动手、动脑的正确学习习惯,对待学习的态度良好。但是有一少部分学生过于活泼好动,纪律观念还不够强,无集体意识,缺乏合作精神,还有一部分学生缺乏积极主动地学习习惯需要教师和家长的督促才能完成学习任务。

  二、本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教学内容包括: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所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册教材的重点是: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难点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3、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5、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6、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7、使学生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使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使学生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使学生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措施

  1、重视教学情景的创设,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的数学概念。

  2、培养学生估测、估算的意识,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估算能力。

  3、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计算,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4、运用“迁移”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5、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恰当、适时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教具、学具的作用。

  7、注重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

  8、让学生充分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主动建构数学知识。

  五、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4课时 2.13—2.20

  第二单元 口算除法 3课时 2.21—2.24

  笔算除法 9课时 2.27—3.8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3.9

  第三单元 简单的数据分析 3课时 3.12—3.13

  平均数 2课时 3.14—3.16

  第四单元 年、月、日的认识 2课时 3.19—3.21

  24时计时法 2课时 3.22—3.27

  制作年历 1课时 3.28

  第五单元 口算乘法 3课时 3.29—4.3

  笔算乘法 4课时 4.4—4.12

  整理与复习 1课时 4.13

  第六单元 面积和面积单位 2课时 4.16—4.18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 3课时 4.19—4.23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3课时 4.24—4.27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3课时 4.30—5.2

  小数的简单计算 3课时 5.3—5.5

  第八单元 解决问题 4课时 5.7—5.11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 2课时 5.14—5.17

  第十单元 总复习 4课时 5.18—5.24

数学教学计划 篇10

  本学期是初中学习的关键时期,进入初三的第二学期,学生成绩差距较大。教学任务非常艰巨。因此,要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紧扣课标,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好重点、难点,努力把本学期的任务圆满完成。初三毕业班总复习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如何提高数学总复习的质量和效益,是每位毕业班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下面结合我对初三数学总复习教学的经验,特制定本计划

  一、学情分析

  上期期末考试的成绩不是很理想。学生已经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的苗头。优生的数学思维得到了锻炼和培养,数学知识掌握得较牢固;而差生的智力和知识发展得较差,数学知识上一些基本的内容还很模糊,课堂上参与度不高,有时还需要教师提醒。学生数学上的计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对图形及图形间数量关系有初步认识,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抽象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有一部分同学没有达到应该达到的发展高度,学生课外自主拓展知识的能力几乎没有,课堂整体表现活跃,积极开动脑筋,学生乐于合作学习,分享交流自己的发现。

  二、结合毕业班特点,安排教学与复习

  1、做好毕业班学生的思想工作,注意他们的思想动态。关心学生,特别是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生理与心理健康,使其能有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坦然面对紧张的学习生活,能正确对待中考。

  2、做好导优辅差工作。对于优秀生,鼓励他们多钻研提高题,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抓好基础知识。把主要精力放在中等生身上。

  3、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提高效率,做到精讲多练,课堂教学倡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共同探究问题。

  三、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书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二次函数;圆;统计与概率。二次函数的学习是在学习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于函数概念的认识、研究函数的方法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通过学习,在丰富的现实背景中领会研究二次函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经过探究认识二次函数的基本特性的过程,进一步积累研究函数的基本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同时,也感受数学与数学的其他内容、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关注用从函数的角度考察问题,在问题求解过程中领悟函数的应用价值。二次函数是一个重要的初等函数,对二次函数的讨论为进一步学习函数,体会函数思想奠定基础。

  对于圆的学习,则充分利用圆的对称性,用对称的观点观察图形,以“变换”为工具深入探索,获得一批几何事实。关注圆与直线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对圆和几何图形的整体性认识。探索活动中关注识别复杂图形中几何要素和基本图形(特别是直角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关注图形的整体结构和运动变化(图形的位置关系),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说理,确认有关结论。《统计与概率》一章中,主要目的是对前面学过的内容进行回顾与整理,进一步运用已有知识对现实问题和现象进行观察与思考,重新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关注试验操作与理论计算之间的关系和概率与统计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本学期教学目标、任务和要求

  1、关注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1)对函数的认识是从八年级下学期开始的,引导学生关注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八年级给出了函数的概念,介绍了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九年级学习二次函数。重视对函数实质的理解和用函数的观点进行观察分析与运用。初中阶段对函数的定义(变量——对应)在二次函数最后的“读一读”中出现,明确的将函数从“关系”中分离出来。领悟函数的实质是教学的重点。

  (2)在学习《圆》的过程中,应加深对图形性质内在联系的理解,关注图形的位置关系和结构性关系的认识。在探究的基础之上,可以让学生进行适当的几何证明,但不作统一的要求。

  (3)在《统计与概率》一章中,讨论了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也包括某些广告宣传中的误导。要学会理性的看待问题,用数据说话,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进行合理质疑和进行科学判断。体会随机现象背后的规律性和规律性中存在的随机性,体会概率与统计的内在联系。

  2、重视反思与知识的重组

  义务教育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任务或问题驱动,教材提供了数学活动的线索,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个人的素质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这种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与系统的知识传授相比,显得知识的系统性不强。其实这正如数学历史上所发生的情形,知识的系统化是在知识产生之后进行的(如欧式几何、微积分);更重要的,知识的系统性不应当简单地由老师(教材)告之学生,而应当让学生自己经历“系统化”的过程。因此,在初中阶段的最后学习过程中,尤其应重视反思与总结,对知识进行再组,形成符合逻辑的系统知识。这个活动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力图使得客观的知识结构成为学生自己头脑中的主观结构,而重组的活动经历成为学生重要的学习经验,使得学生由“学会”发展到“会学”。

  五、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一)、以掌握基础知识为目标起点,抓好技能训练。

  钻研课标、精通教材,真正弄清学生应知应会的“双基”是什么,适当地降低教学的坡度,以中下生为注意中心去组织教学,把防差措施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去,尽量缩小学生的分化面,把握认识、理解、掌握、应用、综合的目标层次,力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不要以为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轻易掌握的每一节课的全部内容,更不要认定某些学生无论学什么都无法掌握。

  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在课堂上教师是否是主导,不是凭教师的主观愿望去决定的,而是看学生是否真正成为教学主体,因为教是为了学。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在课堂上最多只是充当观众,而教师则把自己降置为演员。因而造成严重的弊端:费时、低效。在课堂上,学生是演员还是观众,首要差别是技能的训练,当然也包括能力的培养,但最根本在于技能。我经常听到一些教师说:“这道题考试前刚刚讲过,但是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的学生不懂呢?”其实,要学生真正掌握一道题目,如果缺少技能的训练是不可能的。当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解时,能否保证每一个学生都专心去听?能否保证每一个专心去听的学生都听得明白?能否保证每一个听得明白的学生都能解同一类题目?可见:“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听就会懂,懂就会做。”是教师一厢情愿的做法,教师只有不满足于自己的“讲清楚”,在课堂上帮助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大量的训练,才能最终形成技能。,技能训练是如何实施的呢?

  1.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教案是实现技能训练的前提

  以目标教学模式为例:“前提测评”、“认定目标”、“导学达标”以及“课外作业”是五个基本环节。在这几个环节中应该有足够的练习让学生巩固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识以及让学生达到熟练的程度。也就是说,能使学生做到:“笔不离手”的教案,才能成功地实现技能训练。

  2.在课堂上引导得法是实现技能训练的关键

  传统的教学方法习惯于教师首先在黑板上先作示范,然后再由学生动手,这样做既费时、低效,又间接地打击了优生的极积性。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做到:大部分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则无须讲,尽量减少举手、口答等无谓形式,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益。只有教师时刻记住自己在课堂上的“导演”身份,对学生作出适当的点拔、引导、辅导,把课堂上的时间还给作为“演员”的学生,才能实现有效的技能训练。

  3.“限时”是实现技能训练的保证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每一组训练题作出限时,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让学生记录实际所用的时间,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以分层训练的方式实现因材施教

  传统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放松差生、缚住优生的现象。差生在课堂上由于不懂而显得无事可做,优生在课堂上仅用5至10分钟就已经掌握了该学的知识,其他时间也是无所事事。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要实现因材施教,首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成一条原理,那就是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教学”,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状况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不但要了解学生有哪些知识与能力的方面的缺陷,有针对性地设计好相应的练习,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进度,以实现因材施教。其次,要实现因材施教,教师必须在练习的`设计中准备好差生会做的题目。一个学生可不可教,主要看教师对他的要求如何。在课堂上重视差生的辅导、偏爱差生,给他们树立信心与希望,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还有,在练习设计中要注意分层训练。比如:“导学达标”和“课外作业”一般为A、B、C三组题目,其中A组题为预备知识,B组题是专为实现技能训练而设置的基础知识、基本运算,C组题是各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对于中下层生,只要求完成A、B两组题目,而优生则可完成A、B、C三组题目。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做的题目。也就收到了课堂教学和高效益。

  (三)、重视数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学大纲作出了“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规定。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两极分化现象来源于思维水平的差异。学生的思维起点源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识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形象思维作为思路点拨的起点,尽可能多地以直观演示提供数学原型和数学范式,科学地去发现思维通路,从而促进学生抽象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不断培养费增强学生发现知识、获取知识的主动性。有人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也就是说,教师重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四)、注重传授数学思想和方法

  学生学习数学,学会是基础,会学是目的,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完成“教是为了不教”任务的重要标志。教学中,在加强技能训练的同时,要强化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教学,做到讲方法联系思想,以思想指导方法,使二者相互交融,相得益彰。此外,还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即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能运用数学方法去解决广泛的多种多样的数学问题,以便增强学生探究新知识、新方法的创造能力。

  六、具体复习安排

  1、第一阶段复习

  复习时间:第六周——第十一周

  复习宗旨:重双基训练,知识系统化,练习专题化,专题规律化。在这一阶段的教学把书中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组块,使之形成结构。,使学生掌握每个章节的知识点,熟练解答各类基础题,对每个章节进行测验,检测学生掌握程度。复习内容: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统计与概率、几何基本概念,相交线和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相似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圆、图形的变换、视图与投影、图形的展开与折叠。配套练习以《**年习题化考点归纳》为主,复习完每个单元进行一次单元测试,重视补缺工作。

  2、第二阶段复习

  复习时间:第十二、十三周 复习宗旨:在第一阶段复习的基础上延伸和提高,侧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重点进行专题复习及综合题的训练。针对不断变化的中考,必须加强考试的动态研究,以此指导我们的升学复习,抓好专题复习研究。在课堂教学上要注意教给学生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做到举一反三,得心应手。

  复习内容:进行专题复习,如“方程型综合问题”、“应用性的函数题”、“不等式应用题”、“统计类的应用题”、“几何综合问题”,、“探索性应用题”、“开放题”、“阅读理解题”、“方案设计”、“动手操作”等,以便学生熟悉、适应这类题型。

  3、第三阶段复习

  复习时间:第十四、十五周

  复习宗旨:模拟中考的综合训练,查漏补缺。

  复习内容:研究历年的中考题,训练答题技巧、考场心态、临场发挥的能力等。

【数学教学计划】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计划08-25

数学教学计划11-14

数学教学计划11-15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09-01

数学个人教学计划01-18

关于数学教学计划01-10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11-15

趣味数学教学计划03-21

初中数学教学计划02-28

精选数学教学计划4篇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