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教学设计

时间:2022-06-17 08:17:4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新闻》 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新闻》 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闻》 教学设计

  《新闻》 教学设计 篇1

  精彩开篇词

  进入信息社会,新闻与我们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我们每天都生活在新闻的海洋中,新闻不仅是我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反映情况、提出建议、享受社会主义民主权利、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重要渠道,也是推动我们日常工作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不仅要读新闻,而且还要认识新闻,培养新闻意识,学会新闻写作,这对于我们将来的工作,是有很大帮助的。

  学习目标

  1、学习采访新闻的方法技巧。

  2、了解新闻的构成要素及特点。

  3、了解新闻的种类,选择合适的新闻载体。

  教学过程

  一、文题展示

  根据自己的采访情况和搜集到的新闻素材,写一则新闻。

  二、写作导航

  同学们,在刚刚学习的第一单元的几篇文章中,你印象最深的新闻是哪一篇?对如何写新闻,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技巧吗?

  要想写好新闻,首先要熟悉新闻的种类。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其次要知道新闻是由几部分组成的。一般而言,一篇新闻可以分成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结尾、背景。

  (一)设置醒目的标题

  消息的标题是全文的眼睛,要求准确、凝练、新颖、醒目。它主要有四种形式:

  1.主题式。如:

  (1)胜利截流腰斩“黄龙”

  (2)国民遇难海里挣扎首相挥汗球场尽兴

  主题式标题直接揭示文章的核心。

  2.主题加引题式。如:

  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平衡(引题)西藏打击乱捕滥猎不法分子的活动(主题)

  肩题也称引题、眉题,在主题的上面,从一个侧面对主题作引导、说明。

  3.主题加副题式。如:

  一道公文背着39颗印章旅行(主题)

  希望有关部门舍繁就简,多办实事,加快住宅建设步伐(副题)

  副题也称子题、辅题,在主题下边,对主题其补充、注释的作用。

  4.完全式(主题加引题、副题)。

  如:屡遭打击流浪异地而不改其志(肩题)

  勇哉,科技铁汉刘忠笃!(主题)

  如:二十年获三十多项创造性研究成果,七项受到奖励(副题)

  (二)提炼精彩的导语

  导语是消息写作的重心,是消息的头一句或第一段话,用来吸引读者阅读下文。导语有以下四种形式:

  1.叙述式:是用摘要或综合的方法,对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作扼要的叙述。

  2.描写式:是对消息中的主要事实或某一个有意义的侧面,作间接的描写。

  3.评论式:是对所报道的事实,作简洁、精辟的评论,以揭示事物的性质。

  4.提问式:是把主要事实用提问的方式写出来,使报道的问题更为尖锐,以引起读者的注意。

  (三)展开丰实的主体

  主体是消息的躯干,是对导语内容的展开和补充。其结构形式有两种:

  1.先后顺序。即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层次。

  2.逻辑顺序。即按事情的逻辑关系(如因果、并列、主次、点面等关系)安排层次。

  (四)介绍背景和结语

  消息的背景和结语是一篇消息中可有可无的内容。

  1.背景是指消息所报道事实的历史情况和环境条件。消息使用的背景材料一般有三类:(1)对比性的;(2)说明性的;(3)注释性的。

  2.结语。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者一段话。有的消息已经把事实说清楚了,就不需要结语了。常见的结语有下面三种方式:概括小节式;预测趋势式;提出问题式。

  三、例文引路

  新学期、新气象、新面貌

  一个漫长的寒假已过去,迎来的又是一个美好的春天。在这万物复苏的时刻,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迎着早晨的第一缕阳光,我们又重新回到美丽的校园,开始了新一学期的征途。

  在过去的征程中,曾拥有过欢笑,拥有过阳光,这都已成为永远的记忆,现在加上一把锁将它封锁起来,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切都是新的。新的学期正在向我们招手,拿上我们的武器,整装待发,向新学期的目标迈进!

  今天的`校园、办公室、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老师、同学们也都穿着崭新的衣服,他们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校园里到处洋溢着生机勃勃、祥和向上的新气象。

  新学期,“新”希望,每个同学都给自己定了新的学习计划:早上读英语、背单词、公式以及课文;中午回家先复习所学过的知识,再小憩一会儿;晚上按时完成各科作业;每周坚持写周记,记下学习的点点滴滴作为成长永恒的回忆……

  付出一份努力才会换取一份收获。学习并不是一种兴趣,而是一种责任,是我们应该做而且必须做好的事情。同时学习必定会有负担,没有苦的、累的过程,就不会有进步和提升。我们要把自己的喜悦、悲伤都化作前进的助力和动力,不断克服困难,取得新进步。没有辛勤的汗水,没有踏实的耕耘,就不会有收获。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让我们向着自己的目标,奋力前进吧!绚丽多彩的初中生活正等待我们去探索。也许路上我们会遇到荆棘、坎坷、艰险,但我们一定会战胜一切困难,避过所有的浅滩,到达成功的彼岸!

  新春就是新的企盼、新的希望,新的征程,新的收获。新学期,新起点,新面貌,让我们憧憬更美好的明天,让我们再一次踏上征途!同样的脚步在催促,同样的声音在召唤。是小草,就要染绿天涯;是水滴,就要汇入浩瀚的大海;是萤火,就要燃成熊熊烈焰。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努力,放飞理想的翅膀吧!

  【名师点评】本文是一篇记叙新学期、新气象的通讯,小作者从校园环境的变化、老师、同学们的衣着打扮写起,写出了新学期同学们的精神状态、心理变化、奋斗目标,给人一种勃勃向上的力量。

  四、板书设计

  (一)设置醒目的标题

  (二)提炼精彩的导语

  (三)展开丰实的主体

  (四)介绍背景和结语

  《新闻》 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通过多途径收集新闻,培养搜集新闻的兴趣和能力。

  2、在互动、合作的口语交际情境中,着重实践能清楚地讲述自己的见闻,并说出自己感受和想法的'课程目标。

  3、通过交流、评议,激励学生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激发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收集新闻,谈谈看法。

  课前通过各种途径,如看电视、读报纸、上网、观察生活等,收集有关新闻,如国际新闻、国内新闻身边的新鲜事等,从收集到的新闻中挑选出自己感兴趣的,想想怎样说得清楚明白,简明扼要,多练说几遍,再想想对这些新闻有什么看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发共鸣

  1小游戏:看谁反应快

  2谈对联

  3小结,了解新闻的基本特点:新和真。

  二、自由交流,共同感悟

  1读教材,明确搜集新闻上的要求

  2说新闻(指名)

  3从同学说的新闻中你知道了什么?

  (时、人、事等)

  (板书:讲清楚 听清楚)

  4再读教材,明确本课其他要求

  (板书:谈看法 积极评)

  5小结

  三、巧设平台,课中实践

  1观看发布会录像

  2讨论:发布会上有什么样的人物?主持人怎么做?

  3小组活动,尝试进行发布新闻会

  4选择主持人,简单培训

  5全班交流

  四、展现成功,经验共享

  1记者采访:发布会进行到现在,同学们有什么感想?

  2小结

  五、现时播报,开放交际

  1评选一批受欢迎新闻发言人

  出示要求:请根据今天学校和班级所发生的情况发布一则新闻

  自己练习-指名发布-集体评议

  六、课后拓展延伸、鼓励实践

  根据今天学校和班级所发生的新鲜事向家人发布几则新闻。

  板书设计:

  小小新闻发布会

  新

  真

  讲清楚

  谈看法

  认真听

  积极评

  《新闻》 教学设计 篇3

  [学习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搜集奥斯威辛的相关资料,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设想]配合一定的历史资料图片,创设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情商,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激起学生的思考;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理解记者在新闻事件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主题曲(多媒体展示),自然导入课文。

  二、文本助读

  1、奥斯威辛简介(多媒体展示)

  2、多媒体图片展示:通过有关奥斯威辛图片展示,把学生们带进一个悲情的森林,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使老师和学生在情感上寻找与课文的共鸣点。

  3、写作背景知识介绍(多媒体展示),导入新课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标题说“没有什么新闻”,那么作者又写了些什么呢?这标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这篇新闻到底有什么价值使它荣获了大奖?要了解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回到课文找答案。导入文本阅读!

  三、学生朗读课文

  带着以上的问题,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四、突破教学重点一:匠心独具的写作角度张显新闻独特的价值

  1、新闻主要内容:既然申明没有什么新闻,那么作者又写了些什么内容呢?

  学生自由的说一说:参观

  2、参观线路(多媒体显示):

  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3、参观过程中作者花大量笔墨写了奥斯威辛惨不忍睹的现状了吗?作者敏锐的目光追寻着什么?

  学生找一找写参观者行动和神情的语句,然后多媒体显示:“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满了下来”“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4、写参观者如此的行动和神情,说明了什么?

  学生说一说,然后多媒体展示:

  控诉纳粹的残暴:今天作为一个参观者,看到这景象都万分恐惧,都无法忍受,那么当年的纳粹又残暴到何种程度?请从文中第五段找一个句子加以概括: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

  5、参观者如此,那么作者来到奥斯威辛是什么心情呢?(愤怒、担心、忧郁,等等)

  (1)请学生齐读第一、二两段。

  (2)“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这难道不好吗?作者为什么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是“噩梦”、“都可怕的颠倒了”?“某种意义”指什么?(四个“不该”两个“永远”一个“因为”)

  课文第6段“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还有末段“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标题说“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有什么用意?由任一角度引导学生思考下去。

  (3)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着重引导学生从内容情感两方面谈谈自己学了这则新闻的收获,进一步把握课文的价值取向,并训练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

  (4)教学小结(多媒体显示警句)

  ①忘记历史,就会使悲剧重演!

  ②前以色列总理拉宾的和平宣言:我向来相信大多数人是渴求和平而且愿意抓住和平机会的。你们今晚聚集在此,证明了这种渴求:要和平,不要暴力,暴力伤害民主,我们必须抵制暴力。

  (5)扩展:奥斯威辛今天已经有了新闻!!(多媒体展示纪念奥斯威辛解放60周年的相关新闻报道,并用图片与抗战60周年纪念联系起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五、突破教学重点二:耐人寻味的细节描写

  1、学生说一说印象深刻的语句

  2、“细节描写”的含义(多媒体展示)

  所谓细节,就是对人物、环境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的具体描摹,或对事件发展过程中某一细微事实的形象描写。高尔基称细节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魔术”。

  人们读作品,常常会有一些细节打动着你,特别是那些思想光芒彻照肺腑的细节,那些艺术芳醇醉迷魂灵的细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久而久之,故事情节淡忘了,甚至书名都忘却了,可那些精彩的细节描写仍然鲜明灿烂地镶嵌在记忆中。

  3、下面我们就来揣摩文中的几个细节(多媒体提示思考问题)

  ①“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怎么理解这个细节?

  ②13段写到那个照片中的姑娘,临刑前她在想什么?这个姑娘给人感觉怎么样?作者为什么写这个姑娘?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③怎么理解第14段“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六、布置作业:这是一篇相当出色的新闻稿,一被评为普利策新闻大奖。请各学习小组尝试着给这篇文章写一段颁奖词?

  先欣赏普利策的颁奖词(多媒体展示)——

  在去年“卡特里娜”飓风期间,《时代花絮报》和《太阳先驱报》坚持对灾情展开深入详细的报道。获得第90届普利策份量最重的公共服务奖:

  勇敢、全面地报道了卡特里娜飓风,给受灾读者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生命线

  对卡特里娜飓风灾难进行史诗般、多层次的报道,使得报纸在服务一个水淹城市中发挥了非凡作用。

  七、结束:齐唱《祈祷》(多媒体展示,机动)

  《新闻》 教学设计 篇4

  一、教材分析

  《录音新闻》这则录音广播稿比较全面地报道了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情况,赞扬了全体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和解放军指战员大力协作、团结奋战,为祖国科学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歌颂了党的领导。教学中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模拟播音,真切地体会参试人员为祖国做贡献的战斗精神。

  本文是一篇录音新闻,学生对此比较陌生。因为录音新闻既不同于一般广播稿,又不同于学生常见的电视新闻。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把握录音新闻的特点,可采用听录音新闻或模拟播音的方法。

  二、学习目标 :

  1.了解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情况,学习参试人员团结协助、为国作贡献的精神。

  2.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模拟播音,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口语和书面语自然结合。

  三、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情况,学习参试人员团结协助、为国作贡献的精神。

  四、教学难点:

  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模拟播音,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随着科技的.发展,火箭上天已不是什么稀奇事,我们经常在电视中看到火箭发射成功的盛况,而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电视还没有走进千家万户,火箭发射还很不容易,你想了解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盛况吗?今天我们借助“录音新闻”来回味一下那激动人心的一刻吧。

  二、出示目标

  1.了解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情况,学习参试人员团结协助、为国作贡献的精神。

  2.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模拟播音,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口语和书面语自然结合。

  三、检查预习

  同学交流积累的词语(给下列字注音):

  翱 硕大 悫 顷刻 停泊

  《新闻》 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的】

  1、知识和能力:

  了解新闻的记叙要素、结构和特点。

  2、过程和方法:

  以这则新闻为例,学习新闻的记叙要素、结构和特点;在阅读中,学会运用假设比较的方法品味新闻语言。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自己对新闻的认识出发,尝试着评价新闻。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说说你对新闻的印象

  最近国内外有哪些重大新闻?从哪里可以得知新闻?我最喜欢的新闻类节目是什么?

  二、铺垫:有关的新闻知识

  1、学生齐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2、介绍什么是新闻的六要素(结合课后练习一),然后请学生就《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进行分析:

  明确: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分中、西、东三路军

  时间:22日22时

  地点:九江到江阴

  事情起因:渡江作战

  事情经过结果:中路军突破安庆渡至繁昌已渡过三十万人;西路军渡过三分之二占领贵池等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大部渡过南岸,遇敌抵抗较顽强,最后歼敌控制江阴封锁长江。切断无锡段铁路。

  3、穿插:为什么不按东西中的顺序来介绍?

  明确:按时间中路军最早发动进攻,西路军和中路军的战况相似较易,按难度东路军的情况最复杂所以这样安排。(新闻的真实性)

  三、深入:了解新闻的结构

  1、利用课后的练习二,掌握新闻的结构。

  2、背景:你知道这则新闻的'背景是什么吗?(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来完成)

  3、标题、导语和主体的掌握分别:

  问题设计:你能试着用一句话介绍这则新闻的内容吗?

  你能试着用几句话介绍这则新闻的内容吗?

  你能试着用一段话介绍这则新闻的内容吗?

  四、联系:关于新闻的特点

  1、引用报纸上的明星的假新闻、过时的旧新闻来问学生,你喜欢吗?为什么

  2、明确:新闻的特点是内容真实(新闻的灵魂核心),及时(新闻不是旧闻)。

  课后实践:去报纸上找你喜欢的新闻,根据我们学到的关于新闻的相关知识,选取一个或几个角度对你读的新闻进行点评。

  五、模拟“普利策”

  关于普利策奖:普利策奖由美国著名记者约瑟夫·普利策创立,主要分为新闻奖和文化艺术奖。普利策生前立下遗嘱,将财产捐赠给哥伦比亚大学,设立普利策奖,奖励新闻界、文学界、音乐界的卓越人士,该奖自1917年以来每年颁发一次。

  1、让学生在课堂上把自己找到的新闻投影给大家,可以从某一个角度来分析点评。

  2、组织同学互相评价,模拟普利策新闻奖给今天展示的新闻颁奖:

  具体奖项可以设:

  最吸引眼球奖(标题出众)、最优美文字奖(文字准确)、最及时奖(作用及时)等等。

  六、新闻就在你的身边

  根据我们所学的知识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来写一则身边的新闻,报道开学至今学校或班上某人、某事或某项活动。

  【相关链接】

  1、建议用动画演示解放战争的形式。

  2、报纸假消息:比如说“罗家英暴死”“刘亦菲变性”等等。

  《新闻》 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筛选信息,抓重点、抓关键。

  3、了解侧面表现和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认识“印象式报道”的特点。

  重点:

  1、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侧面表现和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认识“印象式报道”的特点。

  难点: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1课时

  课型:教读课

  教学方法:教读法、谈话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闻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通过看报、听广播、看电视获取信息,了解社会。怎么才能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呢?下面,我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请打开课本第49页,用30秒的时间浏览这则新闻,回答以下问题:1、奥斯维辛在哪里?布热金卡在哪里?2、人们访问了哪些地方?

  二、讲习课文

  (一)环节一:

  答案:1、奥斯维辛是波兰南方的一个城市,距华沙120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布热金卡在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

  这是新闻的背景材料,可在3——5段里寻找。(插入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背景资料)在奥斯维辛城附近,建有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最大的集中营,奥斯维辛集中营被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工厂”。它建于1940年4月,存在的3年半时间内,曾囚禁过24个国家的民众和战俘,共有约400万人在此被杀害。1945年,德军为消灭罪证,炸毁了它,现在人们参观的是经修复后建成的博物馆。

  2、人们依次参观了毒气室、焚尸炉、牢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这可以在7——15段里寻找。这部分叙述人们访问奥斯维辛博物馆的过程。

  抓取信息一般看标题和导语部分,进一步在主体里寻找。这是从新闻结构上着眼。重要的信息是新闻事实,阅读新闻时还要分清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而新闻材料除了上述两类外,还包括作者的主观评价,因此重要信息多在陈述部分,要分清陈述和评价。这是从新闻材料着眼。这是获取信息的一般方法,对大部分新闻适用。但是,并不是所有新闻的主观评价都与事实截然分离的。下面,请同学们划出表达作者评价的语句。

  (二)环节二:

  (以学生划出的语句引导学生认识这篇新闻的特点)这篇新闻最大的特点是写作者的主观感受。这些感受包括所见所闻所感,而且并没有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抒情,但却让人感受到情感波澜的暗涌。请同学们找出最让你印象深刻的句子,仔细体会,说说句子的内涵。

  (归纳学生看法,引导他们品句)

  1、“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几个儿童在追逐游戏。”

  如此美好、和平的'景象,作者为什么觉得可怕?如果这种景象出现在维也纳的多瑙河旁,只会锦上添花。可怕的不是景象本身,而是布热金卡出现了这种景象,布热金卡的历史与此太不相配了,这才有了第二段的四个“不该”。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与它最相配的景象。两种不相配的东西叠合在一起,作者因此感到“可怕”。无一句控诉,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同时在开头给读者造成情感上的震撼和心理上莫名的压抑。

  2、“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3、第十三段:被囚禁的人们表情木然、姑娘的微笑

  木然:被困难、苦难折磨而产生麻木的表情。(插入资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一扇高墙上写着:“来到这里只有劳动,不能有任何别的设想。不想劳动者可以自己触动电网。”集中营的头头在囚犯到来的当天就对他们说明白:“……集中营进得来,出不去,除非从焚尸炉的烟囱里爬出去。”)“木然”及对姑娘的描写揭露了法西斯对美好的摧残以及作者的愤恨之情,暗示人们应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总结以上片段的写作手法)作者没有直抒胸臆,而是通过一些饶有意味的场景曲折表达感情,使文章意味深长,这就是借景抒情的手法。这种手法的运用或许能为同学们的写作提供一些启发。

  4、(请划出描写参观者的相关语句)“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他们表情茫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参观者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7——15段,作者跟随着参观者的脚步,通过外显反应表现参观者的内心感受。(让学生针对相关描写畅所欲言,想象参观者的心理活动)

  (重点讲解议论句“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作祷告,或者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杀人着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忏悔自己的罪行的,无辜的人们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总结以上片段的写作手法)通过参观者的动作、神态,侧面表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恐怖和纳粹的残暴。

  (三)环节三:(归纳写作特点)

  写作特点:

  1、文字简练、朴实。(一般新闻的特点)

  2、视角独特。从“平静”中找到新闻。在平淡的事实中,作者感受到平静之下的风暴,那就是每一个参观者心中的感情波澜。他们都受到了震撼,从而更加热爱和平自由。这是善与恶的对立。因此,作者没有直接描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景象,而是转而关注人的感受。这一类新闻有别于纯客观报道人和事的新闻,被称为“印象性报道”。

  3、多用否定句:使文章具有统一的风格。标题就是一个否定句,在文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出现在背景材料后(即6段),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文说“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很多次了”,所以没有什么新闻,但作者仍感到非写不可,表现了记者的良心,交代了写作此文的原因和心境。第二次出现在结尾,呼应前文,突出主题。

  (四)环节四:讨论

  这篇新闻的语言富于表现力。思考:最后一段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是对纳粹罪恶的愤怒谴责,还是对和平自由的希望?还是两者兼有?(学生之间互相讨论,选代表发言)

  (五)总结

  作者通过借景抒情和侧面表现的手法传达了参观者们的内心感情,表达了对纳粹暴行的愤怒和对自由和平的向往。

  (六)布置作业:

  1、找一则消息,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写一句话新闻。注明新闻的来源。

  2、完成课后练习四的第二小题。

  板书

  新闻事实

  新闻材料背景材料

  作者的主观评价

  片段2借景抒情

  7——15段动作神态描写侧面表现恐怖残暴

  写作特点:1、文字简练、朴实。2、视角独特。3、多用否定句。

  《新闻》 教学设计 篇7

  一、教学目标

  1.依据对新闻体裁的了解,积累新闻采访的选题、写提纲等基本常识。

  2.分析热点话题,根据采访计划尝试拟写采访提纲。

  3.根据采访提纲的基本要求,制定采访计划,梳理采访结果。

  二、教学重点:

  围绕话题,根据采访的目的和对象,拟写采访提纲。

  三、教学难点

  了解采访提纲的基本要求,按照标准修改提纲。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方法

  体验法头脑风暴法

  第一单元解析

  人文主题:本单元为活动探究单元。任务一围绕“新闻阅读”编排了5篇课文;任务二,新闻采访;任务三,新闻写作。通过学习,养成关注现实、关心时事、自主思考的习惯;形成求真求实、冷静客观的思维方式。

  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理解新闻“用事实说话”的基本原则,了解常见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初步形成一定的新闻阅读能力,学会撰写新闻作品。锻炼捕捉新闻线索、抓住新闻热点的能力;提高策划组织、分工合作、交流沟通的能力。学会准确、负责任、言必有据地表达。

  新闻采访解析

  人文主题:培养新闻敏感度及成果预判意识。

  语文要素:熟悉新闻采访的一般方法和步骤。自主确定报道题材,制订采访方案,草拟采访提纲,并进行采访实践,搜集新闻线索。

  教学过程

  单元整体架构

  参见上方。

  新课导入

  教师语言:《焦点访谈》《第一时间》这类新闻深度报道类节目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原因在于,一是聚焦热点话题,例如《假紫菜的真相》《破获酒驾逃逸案》《谁弄脏了我的空气》,二是完成这些新闻报道之前,媒体人要做充足的准备,即撰写访谈提纲。本节课,我们就体验一下媒体人的工作,完成新闻采访提纲的撰写。

  【设计意图】

  关注时事,导入新课。

  回忆新闻体裁知识

  教师语言:作为一个职业新闻工作者,大家除了之前积累的新闻体裁的知识,还需要了解关于新闻采访的一些常识。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调动自身经验,参与学习,做好规划。

  学生活动:回忆新闻体裁知识,记录新闻采访的知识。小组合作,制定采访计划。

  【课件展示】

  1.什么是新闻采访

  明确:记者为取得新闻材料,去观察、调查、访问、记录、摄影、录音、录像等。通过记者和采访对象面对面交流实现。

  2.什么是新闻写作

  明确:新闻写作,就是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写作。可以用文字或者声音、影像。

  采访前的准备

  (1)明确报道的目的。采访前,首先要明确自己采访的目的。比如,我们要写一篇“好人好事”的新闻,在采访的时候就要围绕“好”来问,挖掘人物乐于助人的品质。

  (2)搜集充分的资料

  可以从报纸、杂志等搜集资料,也可以从正规媒体网络查阅资料,建立自己的资料库。比如采访一个会议,会议主题是什么,参会人员有哪些,会上主要议论什么内容等。资料越充分,采访会越顺利。

  (3)拟好采访提纲

  采访提纲,可以规划我们的采访程序,帮助我们思路清晰地进行采访、写稿。比如,采访清洁工的采访提纲:

  每天上班几点出来几点回去?

  每天的工作是什么?

  最喜欢什么季节?为什么?

  工作中最累、最苦的事情是什么?

  行人随手扔垃圾怎么办?

  ⑷制定采访计划

  依据采访话题及提纲,制定采访计划。包括何时、何地进行采访,对采访中的突发情况如何应对,对采访结果和数据如何进行梳理。

  【设计意图】

  掌握新闻采访的基本知识,做好采访的前期准备。

  访谈提纲的基本要素

  教师语言:请同学们阅读以下访谈提纲样例,回答下列问题。

  1.说说访谈提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明确:采访主题、时间地点、采访对象、采访目的、采访方式、采访器材和采访问题。

  2.和上面采访清洁工的提纲比,你有哪些新的发现?

  明确:访谈对象可以不止一个;访谈问题都跟主题、目的有关;要根据不同的访谈对象设计不同的.问题;问题要表达清楚;问题间的逻辑关系和目的要清楚......

  【设计意图】

  了解访谈提纲的基本结构,为自拟提纲做好准备。

  设计访谈提纲

  教师语言:那么,我们这次的采访话题是“手机进校园”,请阅读相关资料拟写采访提纲。

  【资料1】山东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山东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xx年11月1日起施行。

  《条例》规定,中小学校应当加强学生在校期间电子产品使用管理,指导学生科学规范使用电子产品;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

  【资料2】在日本较为主流的教育方针是,由学校统一向学生发放手机,以此来“教会学生手机的正确使用方法”。著名教育学家尾木透露,这种手机月租3500日元(约合220元人民币),不能上网但自带GPS功能,此外,这种手机还可以“防狼”,如果遇到危险,孩子可以一键打开报警装置。

  【资料3】中小学生使用手机,方便了家长与之联系,但也存在一些青少年对手机形成了依赖,患上了“手机综合征”。而且频发短信对视力有一定伤害,手机辐射也影响身体健康;沉迷于玩手机也必定影响他们的学习;手机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和身体的健康发展都有不利影响,学校和家长必须要管,但怎么管是关键。单用一纸禁令完全把手机清除出校园,这种“一刀切”的管理方法伤害了学生的自尊,无法从根本上让学生正确认识手机的用途,学校应当采用科学和与时俱进的管理方式,正确引导学生使用手机。

  学生活动:填写访谈提纲(答案不唯一),完成提纲后进行小组讨论,发现问题后进行修改。

  《新闻》 教学设计 篇8

  一、复习旧课:

  1、回顾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2、整理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人民解放军兵分三路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完。

  新闻的结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3、请合上书用简短的话将这则消息复述出来。

  结合复述讨论课后练习一,明确交代清楚要素是新闻真实性的需要。

  二、学习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一)整体感知:

  1、速读新闻,理清新闻六要素: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84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得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各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个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二)思考品味:

  1、完成研讨与练习四

  2、全文共分为五个层次:

  1)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2)背景材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3)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原因

  4)有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5)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暗淡。

  三、拓展延伸:

  1、思考题:俗语云:“得民心者得天下。”从文中选择论据来证明蒋军的大势已去?

  阅读全文寻找证据,证明我军进行的是一场正义的战争。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三第三组,感受新闻语言的生动与形象

  例:比较下面两段话:

  A、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了30万人。

  B、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分析:上面两段话主要意思一样,但第1段表达较笼统。第2段中将“越过”改为“突破”,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是经过激烈的战斗才取得胜利的。“渡至”比“到达”的意思具体确切,说明人民解放军是从水路进军的。而第2段中的“24小时内”和“即已”则比“共”字更具体、更准确了,突出人民解放军渡江时间短、进军神速。第2段是毛泽东的原文,和第1段作比较,充分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和简明。

  四、教师总结:

  1、《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2、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五、提高巩固

  从近期报纸上找一则你最喜欢的新闻进行分析,分别找出该则新闻的六要素、结构要素以及进行适当的点评,具体的阐述你喜欢它的原因。

  六、作业练习

  1、检查字词

  2、课后练习讨论

  《新闻》 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了解香港近百年的发展史。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

  2.培养在阅读中筛选信息的能力;

  3.学习两篇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简练、概括力强的特点。

  三、德育渗透目标

  2.引导学生认识法西斯的暴行,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教学设想

  一、播放有关香港回归的纪录片和反映纳粹暴行的影片,设定好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二、通过介绍香港近百年的发展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讨论纳粹暴行(扩展至南京大屠杀)对于我们人类的戕害,以及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样的教训。课外查找一些香港历史和纳粹暴行的背景材料,以辅助阅读。

  三、分别找一些香港回归和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闻报道,比较一下写法的不同。

  重点、难点

  重点: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

  难点:新闻报道如何既报道事实,又抒发感情。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生活在信息社会里,每天都会从报纸、广播、电视中接触大量的新闻报道,那么,如何从新闻报道中及时而准确地筛选信息,成为当今社会人的一项重要能力。而要提高这种能力,就必须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两篇典型的短新闻。(板书课题)

  二、明确目标

  1.了解新闻报道的结构方式;

  2.筛选两篇新闻报道的基本信息。

  二、整体感知

  (一)《别了,“不列颠尼亚”》

  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最别致的一篇,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消息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本文就是以这样一种结构组织材料的。

  第1段是导语部分。它告诉我们,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标志着长达150年的英国统治的终结。

  下面的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文章共有10段,有8段写的是现实的场景,分别是: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彭定秉离开港督府,英国告别仪式,降旗仪式,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些仪式的叙述都很简洁,作者突出仪式本身的涵义,这表现在介绍了每一种仪式之后,作者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使得每一个仪式都显示出历史的跨度,有着历史的意义。作者并不直接出面发表议论,但是情感和评论都暗含其中。比如:

  港督降旗仪式,作者说“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强调这次降旗不再是以往港督换任的重复,它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

  对于在驻港英军总部附近举行的告别仪式,作者也只是提了一句,但作者随后捕捉到了一个典型的镜头:“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象征英国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与象征香港回归祖国的特别行政区区旗,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启示人们发现这一仪式的深厚内涵。

  7时45分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也只是一笔带过,但作者把这一事件放在历史今昔的对比上,有一种历史沧桑变化的感觉,使得曾经的坎坷,在人们脑海中“积淀成了神圣而执著的理性”,也使得“今夜的喜悦变得更加凝重”。

  另外还有两段,一个是第4段,交待的是有关港督府的一些背景材料:一个是最后一段,作者又一次把历史的今昔放在一起相互对照,深化了主题。

  (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被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工厂”,据统计报道有400万人在这里遭到了杀害。这篇消息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这主要得益于他独辟蹊径,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即记者在新闻中毫不掺杂个人情感的写法)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情感。

  文章一上来的议论就有震撼人心的效果。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

  接下来,作者引入了一些背景材料,介绍了里斯维辛集中营可怕的历史。作者说,那些“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所有的事情都已经是旧闻了,奥斯维辛也不再有“可供报道的新闻”了。但是到这里访问,作者却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是记者的良心在催促他,“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这里指出了作者写作此文的原因和心境。

  后面的部分,作者随着参观者的脚步,把读者带进了集中营,从毒气室、焚尸炉、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一直写到绞刑室。作者并没有详细描写这些地方多么的阴森恐怖,他的目光始终盯在参观者身上,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传达他们内心的感受?以此感染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

  有一些细节很耐人寻味。比如,“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这样的景象的`确让人难忘。也许是讽刺,任纳粹刑罚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也许是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还有,那个照片中的姑娘,临刑前她在想什么?这不仅是作者的疑问,也是绐读者提出的问题。

  除此之外,作者还有一些很精辟的议论值得琢磨。比如作者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做祷告,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但是在奥斯维辛,做祷告的地方是没有的,因为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告忏悔自己的罪行的;而无辜的人们成为刽子手刀俎上的肉,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最后一段,与标题和首段遥相呼应,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也显得文章首尾相贯,浑然一体。

  三、总结两篇短新闻的结构特点。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学习两篇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简练、概括力强的特点;

  2.学习两篇短新闻既报道事实、又抒发感情的特点;

  3.通过学习第一篇文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认识法西斯的暴行,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提问】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

  【明确】标题有两层意思。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2.【提问】《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人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仪式,则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3.【提问】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明确】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4.【提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里有很多否定句,应该怎么理解?

  【明确】本文用了一连串的否定句,像一条线串起了全篇文章,使文章具有统一的风格,同时把奥斯维辛这个被纳粹颠倒了的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每个句子都具有深刻的内涵,值得细细体会。比如:

  标题就是一个典型的否定句,类似的句子文章中又出现了两次:一次是介绍完背景材料之后,作者说“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这句话承上启下,一方面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没有什么新闻可以报道了;另一方面,即使没有新闻,作者还是要写一写,因为他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第二次是结尾“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除了呼应前文之外,还突出了文章主题。意思是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每一个参观者都看到同样的东西,也都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震惊,甚至窒息。看到这些遗留的东西,就有这样的感觉,如果看到那些真实的场景,又会有怎样的感觉呢?这样,虽然话语貌似平静,却表现出对纳粹罪恶的深刻揭露。

  5.【提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消息与我们常见的消息有什么不同?

  【明确】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的参与程度不同。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主要还是一种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而本文有所不同,把作者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的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

  总结、扩展

  《别了,“不列颠尼亚”》选取了英国撤离香巷的一系列场景,并把它们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使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有了历史的纵深感;《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打破客观报道的传统,直接叙述自己的感受。它们和同类题材的新闻选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要求学生阅读“背景材料”中的新闻报道《奥斯维辛,历史不会忘记》,比较一下和两篇课文的写法的不同。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二、三、四”

  《新闻》 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章节:

  第一章新闻采访的本质和主体

  所属学科:

  新闻传播学

  专业:

  新闻学

  适用对象:

  新闻学xx级高本学生

  单位:

  xxxx

  授课教师:

  xxx

  一、课程简介

  《中级新闻采写》是高等院校新闻学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前提和保证,任何新闻媒体的新闻从业人员,无不从加强、健全新闻采访着手。从一定意义上说新闻采访时整个新闻工作的灵魂。新闻写作能力是衡量记者素质的一个重要条件。采访决定写作,采访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采访的归宿。

  二、教学目标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本课程使进入新闻学类的本科自学应考者,在学习新闻学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实际能力,提升采访能力,熟练运用采访技巧完成采访任务。同时,可以掌握新闻不同体裁稿件的写作原理与方法,提升学生的新闻写作水平,为将来从事新闻媒体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中级新闻采写》课程坚持理论结合实践,系统讲授新闻采访与写作的相关理论、技巧与艺术,包括新闻专业的相关理论、采访的技巧与艺术、各种新闻的写法、消息的来源与查证方法、编辑部的组织运作、新闻采访与写作判断能力讲授采访与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独立采访写作新闻能力,为学生打好从事各种新闻工作必须具备的新闻基本业务基础,使学生具备新闻采访、写作的有关知识。

  三、教学方法

  R讲授型R问答型R启发型R讨论型□演示型□实验型£练习型□表演型

  R自主学习型□合作学习型□探究学习型□其他类型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新闻采访的含义和特点

  第二节对新闻采访活动本质的探讨

  第三节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双主体

  五、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课堂引入、知识讲授、课堂练习、归纳总结

  教学媒体

  《第一章新闻采访的本质和主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案导学

  出示多媒体课件、课程安排、本节课课程目标

  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收集并讲解有关于新闻采写的全面资料

  教师活动

  使用教材和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内容

  学生反馈

  认真观看多媒体,积极提出问题,多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

  让学生先初步的了解本章节的内容

  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督促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的工作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能够充分的自主学习

  学生活动

  通过课本,多媒体自主归纳总结新闻采写的知识点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共同探讨新闻采写的`重难点的学习和记忆方法

  教师活动

  指导同学高效率的探究讨论

  学生活动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总结新闻采写的学习方法、备考技巧

  设计意图

  通过合作讨论探究加深对新闻采写的了解

  归纳总结拓展提高

  教学过程

  总结教学过程的每个阶段

  教师活动

  归纳学生总结出的结果

  学生活动

  提出并分享自己总结的结论

  设计意图

  让学生对新闻采写有更深的认识

  六、教学知识点

  1.第一节新闻采访的含义和特点

  2.第二节对新闻采访活动本质的探讨

  3.第三节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双主体

  七、特色创新

  1.讲授与提问结合,课堂活跃,互动度高。

  2.拓展课堂,丰富授课形式,提升学习趣味。

  3.借鉴多种新媒体手段,讲练结合,及时复习回顾,让学生学有所得。

  4.教学方法丰富,线上线下同时进行,为期末考核打下坚实基础。

  八、参考资料

  [1]皮传荣.新闻写作实务.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xx.

  [2]丁柏铨.新闻采访与写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

  [3]刘海贵.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xx

  [4]威廉·E·布隆代尔.《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华夏出版社.20xx

  《新闻》 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准确传达信息。

  2、清楚、连贯地讲述。

  教学重点

  能准确、清楚地传达信息。

  教学难点

  地讲述新闻。

  教具准备

  课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现代这个信息社会里,生活产生新闻,新闻充实生活。时时处处我们都能感受到新闻的存在。课件出示2。

  如:

  9674;C919国产大型客机预计于20xx、年交付使用

  O北京获得了20xx年冬奥会的举办权

  O我国预计在20xx年发射火星探测卫星

  O本市新增一座儿童游乐园

  你们平时都是通过什么方式来了解新闻的?(读报纸、看电视、听广播、上网)

  读报纸、看电视、听广播、上网,这些方便、快捷的途径,让我们随时都能了解到国内外的新闻,让地球变得越来越小,我们应该关注国内外发生的事情。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就来说说自己知道的新闻,召开

  一次新闻发布会吧!课件出示3。

  (板书:说新闻)。谈话引出“说新闻”话题,把学生带入新闻发布会的情境,为新授知识做铺垫。

  二、明确要求,有的放矢。

  1、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什么?课件出示4。

  (1)在你最近了解的新闻中,选一则感兴趣的和同学交流。

  (2)要说明新闻的来源,把新闻讲清楚,不要随意更改新闻的内容,还可以说说自己对这则新闻的看法。

  2、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是什么?谋件出示5。

  (1)准确表达信息。

  (2)清楚、连贯地讲述。(板书:准确表达信息;清楚、连贯地讲述)

  三、师生参与,合作探究。

  1、(师)要完成一次成功的新闻发布会,你们认为要做哪些准备工作?请大家分小组讨论讨论。课件出示6。

  2、(生)

  A、要选一个灵活、机智、知识丰富、口才突出的.新闻发布会主持人。

  B、新闻发布人要大方自然,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富有感染力。

  C、发布的新闻要有意义。

  D、发布的新闻稿要结构完整,简洁明了,能够吸引人。

  E、作为发布人要对自己所发布的新闻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能够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

  3、教师小结:

  刚才我们一起总结的这几点对于开好一次新闻发布会很重要,待会儿我们的“小小新闻发布会”就以上述这五点来作为评比标准,看看在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中,哪些同学表现最突出,我们就可以评他为“最佳新闻发布人”;同时我们还要评出今天的“头条新闻”“热点新闻”“最佳新闻”等。我知道大家都准备了很多的资料,但光会收集资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会整理资料。现在,我们就请同学们根据以下几大块来自由组合,整理一下手头的资料,争取在今天的发布会上有好的表现。

  4、学生按照“时事”“经济”“文化”“教育”“体育”“日常生活”“其他”这几大版块自由组合,交流,讨论,整理新闻。教师巡视指导。

  四、全面互动,召开会议。

  召开小小新闻发布会

  1、大家推选新闻发布会主持人。各小组推选代表作为新闻发布人。每个板块选二个代表上台发布新闻。

  2、新闻发布会主持人上台宣布:小小新闻发布会正式开始。提出相关要求:课件出示7。

  每个版块的二个代表分别发言,每个代表发言后有一分钟的提问、答问时间。

  3、按照"时事一经济——文化一教育——体育——日常生活一其他”的顺序,各板块代表依次上台发布新闻并回答同学们的提问。

  五、求异创新,教学评价。

  1、评价新闻发言人的发言,教师点评、指导。

  2、总结刚才新闻发言人的优缺点,再次准备。

  3、新闻发言人就同样的内容进行求异创新发言。

  4、选出“最佳新闻发言人”“最佳新闻”“头条新闻”“热点新闻”等。

  5、主持人宣布新闻发布会结束。

  六、师生总结,交流收获。

  1、通过今天的小小新闻发布会,你有哪些收获?课件出示8。

  预设:学会和别人交流新闻信息。

  预设:能够准确地交流自己的看法。

  2、同学们,作为新世纪的建设者,我们从小就要学会关心国内外大事。同时,我们还要通过各种渠道锻炼自己的口才,增加自己的胆识。像这样的小小新闻发布会我们以后还会利用“精彩十分”和班队活动课的时间经常进行,希望大家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关注新闻,收集新闻,撰写新闻报道,积极参

  加这样的活动锻炼自己,提高白己。课件出示9。

  说新闻,课件出示10。

  准确表达信息,渭楚、连贯地讲述。

  《新闻》 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走进社会,了解和收集天下大小事,训练搜集材料能力。

  二,培养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通过组织发布新闻和评议新闻的活动,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激励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和身边小事,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大方自然发言,认真细致倾听,文明礼貌交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结合具体交际内容、情境,培养学生的认识、评价能力和交际应变能力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课前准备:

  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搜集国际、国内新闻,或用调查、访问等形式了解周围最近发生的事情。从搜集、了解到的新闻事件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练说几遍,再想一想自己对这则新闻有什么看

  教学过程:

  一、阅读交际内容,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1、自读课文78页口语交际内容第一段。

  3、说说这节课的任务:召开新闻发布会。

  4、再读第二段,为交际做准备。

  二、小组交流。

  1、以2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新闻发布尝试练习。

  2、发言可以按照“新闻──收集途径──看法”的思路,也可以自己确定思路。通过讲、听、评完善各自发言内容。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引导点拨。

  3、综合学生发言,指导学生明确新闻的'两个基本特点:新、真。

  三、全班互动。

  1、选出主持人到台前主持。

  2、第一个栏目:“国际时讯”。搜集国际新闻的同学发言,其他同学可以听后谈谈对每则新闻的看法,也可以对发言情况作出简单评价(指导学生从语言、态度、情感等方面进行评价)

  3、第二个栏目:“国内要闻”。搜集国内新闻的学生发布新闻,并谈自己的看法。其他学生自由评论。

  4、第三个栏目:身边的事情。搜集周围新闻的同学分栏目发言,其他学生发表看法。

  5、教师小结:

  以上新闻发布会开的特别精彩,我非常感动。同学们不仅搜集了许多新闻,而且还用自己的表达才能很好地发布了新闻,说明大家会搜集,会思考,会表达。大家发布的新闻内容非常全面,说明大家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关心国家大事,这是21世纪少年必须具备的优秀品质……

  四、总结

  1、评选“最佳新闻发布者”和“最佳新闻评论员”

  2、小结本次活动,提出新的目标。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更使我明白了:

  1,口语交际能力不仅是“说”的能力,还必须历练人格修养,拓宽知识视野。举行“新闻发布会”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面对林林总总的报刊和新闻媒体,学生懂得了筛选,学会了比较。

  2,在一个口语交际话题结束的时候,我们的着力点不应主要在于学生是否学会了做某件事,不应主要在于学生在交际内容方面有怎样的收获,而更为重要、更为核心的是,学生在口语交际能力方面学锻炼了交际技巧和交际策略。

  3,在口语交际课上,老师的指导要适时、适度,尽量不要当“第三者”,不要插足,要放手让孩子自己主讲,自己主持。让每一个孩子敢于当众发言、善于当众发言,是小学口语交际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目标。

  《新闻》 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新闻采访以及如何做好新闻采访。

  2.通过模拟采访,了解采访技巧和注意事项。

  3.通过新闻采访,培养学生关心国家时事,明辨是非,弘扬正气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通过模拟采访,了解采访技巧和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通过模拟采访,掌握提问的角度和技巧。

  教法学法:活动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播放视频导入新课。

  学生观看视频思考:刚才的视频内容由几部分组成?你能看出它们的关系吗?(引出新闻采访)

  二、理解新闻采访及注意事项

  1.请说说你对“新闻采访”的理解。

  2.结合新闻特写《飞天凌空》的相关语段,引导学生理解新闻采访的手段(观、听、问、记、阅、录)。

  3.教师出示课件:记者为取得新闻材料而进行的观察、调查、访问、记录、摄影、录音、录像等活动。是一种媒体信息的采集和收集方式,通常通过记者和被获取信息的对象面对面交流。

  4.学生自读教材第13面的'内容,了解新闻采访的流程及注意事项。

  (教师同步板书)教师引导概括:

  采访前:

  (1)确定采访主题。通过研究分析,找准热点、关键点,确定采访主题。主题应有价值、有深度、有新意。

  (2)选择、联系采访对象。确定主题后,从专业背景、个人经历、身份性格等方面慎选择采访对象。确定后,与之联络,说明采访主题、目标等,发出邀请。约定采访时间、地点等。

  (3)收集相关资料,拟出采访提纲。围绕采访主题和对象,收集与之相关资料,分析、研究。拟出采访提纲,保证采访效果。(采访提纲见书P13)

  采访中

  (1)守时赴约,注意仪表。

  (2)彬彬有礼,机智倾听。

  (3)有效提问,讲究技巧。

  ①提问应紧扣采访主题,多个角度与层面设问;

  ②要有逻辑性,可由浅入深或由主到次;

  ③问题要分门别类,一一提出;

  ④语言要简洁清晰、准确精练;

  ⑤问题要主旨清晰,范围适中,要求明确。

  (4)过程流畅,轻松自由。

  (5)做好记录,重视笔录。

  采访后:

  (1)整理材料,去粗存精。对相关材料去粗存精,选择重点。不仅要疏通文字,还要补充核实材料。

  (2)成果确认,保持联系。相关新闻作品发表前,采访者应将作品交采访对象确认,这样不仅可避免误解、曲解对方的言论,也能补充、调整自己言论的机会。

  启发:哪些环节是你没考虑到的?大家认为这些环节中最难的一环是什么?

  三、拟采访提纲模拟采访

  1.观看视频《大学生地边谈——食品安全问题》,并对此进行评价或提出建议(可从采访对象的身份、人数、所提问题、礼貌用语等方面进行评价)。

  2.拟采访提纲。(二选一)

  出示热点素材:

  (1)最近,我班举办了“让自己更美,让班级更优”的演讲比赛,意在反思自我,提升自我,增强大家的主人翁意识,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如果就此活动进行一次采访,你打算采访谁?请列出采访提纲。

  (2)最近,我校开展了“小手拉大手,文明随手拍”活动,意在宣传文明,倡导文明,践行文明。大家既是宣传者,也是实践者。如果就此活动进行一次采访,你打算采访谁?请列出采访提纲。

  3.小组展示,其他组评价或提出建议。

  4.归纳应注意事项

  (1)尊重采访对象,注意言行得体。

  (2)提问由浅入深,逻辑清晰连贯。

  (3)切忌涉及隐私,不能强人所难。

  四、模拟采访,发现问题。

  选择一组进行模拟采访,其他组评价或提出建议。

  五、布置作业

  课后根据本组的采访提纲,开展实地采访,做好记录,为新闻写作提供素材。

  《新闻》 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 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合理地安排顺序。

  2。 模拟播音,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口语和书面语自然结合。

  3。了解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情况,学习参试人员团结协助、为国作贡献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参试人员团结协助、为国作贡献的精神。

  难点:录音新闻的特点,模拟播音,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谈论对新闻的认识。(新近发生的、有意义的;真实、准确、及时;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和背景;)

  随着科技的发展,火箭上天已不是什么稀奇事,我们经常在电视中看到火箭发射成功的盛况,而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电视还没有走进千家万户,火箭发射还很不容易,你想了解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盛况吗?今天我们借助“录音新闻”来回味一下那激动人心的一刻吧。

  二、检查预习情况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翱翔停泊硕大倾斜参数经纬

  运载气氛瞬间沉寂协作闷雷

  三、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本文很明显有两种文字,你能说出这两种文字的不同作用吗?

  2、掌握本文的结构

  明确:

  1、黑体字报道的是事件,括号内的字是现场录音和对录音内容的说明。文字报道和现场录音结合运用,更真实、全面地报道了事件,这是录音新闻的`主要特点。

  2、第一部分(1—7段),报道火箭发射的情况。

  第二部分(8—15段),报道运载火箭落水的情景。

  第三部分(16段)写对发射海区指挥所负责人的采访。

  四、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分角色朗读(模拟播音)

  组织方法:一学生读黑体字,一学生读刘长乐,一学生读麻振,一学生读王惠悫。其他同学表演括号内的内容。

  要求:要注意语速、语调,把握感情。

  2、学生评析。

  3、探究练习:结合课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内容,体会下列句子在播音时所应有的感情、语速、语调。

  (1)这里蓝天碧海,风平浪静,阳光灿烂,运载火箭的水下发射试验就要在这里进行。

  (2)顷刻间,火箭升高了,尾部的火焰也越来越长,如同一条出水巨龙,扶摇直上,腾空而去。

  (3)各位听众,你们好,现在向你们报道我国由潜艇水下发射的运载火箭落水的实况。

【《新闻》 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20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4-27

名师教学设计02-12

《故乡》教学设计02-28

《穷人》教学设计03-04

《所见》教学设计03-06

称赞教学设计02-26

农业教学设计12-07

生字教学设计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