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4-10-25 23:41:2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8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能无误进行,常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可以对一个行动明确一个大概的方向。怎样写方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8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学习重点]

  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概况。重点了解《左传》作为先秦历史散文杰作的基本内容和语言特色。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知识,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难点]

  1、掌握正确诵读方法,养成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在课余拓展迁移中提高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政治活动,鉴赏烛之武的娴熟而精要的外交辞令。

  [文习赏识]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作者相传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有人认为它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具有独立创见的历史著作。它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有关春秋时期各诸候国间的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都有载述,具体面完整地显示了时代概貌。显然,传统天命、礼教思想时有流露,这是历史局限性。

  《左传》又具有很高的文字价值。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叙事委婉详尽,情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描写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整体感知]

  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的一个故事。郑国被秦、晋两的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围,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出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文章中的中心人物烛之武,不计前嫌,受命于危难中,义无反顾奔赴敌营。在大国国君面前,不卑不亢,抓住秦晋间互争霸权,权利不一致的基本矛盾侃侃而谈,句句打动对方。终于说服秦君,解除国难,烛之武的言行,体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爱国思想。

  课文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分为四段:第一段写秦、晋国围郑;第2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第3

  段写烛之武智退秦师;第4段写晋师撤离郑国。

  本文主要写烛之武说退秦师,因此烛之武的外交辞令是本文记叙的重点,从而塑造了烛之武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见到秦伯后的胸有成竹,对秦晋两国关系和矛盾的了如指掌,,使他的形象跃然纸上。至于其他方面就写得较为简略。文章波澜起伏,亦张亦弛,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叙事中注意伏笔与照应,从而使结构严谨。

  [课文重点存储]

  要重视积累,对常用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要寓词于句,从意义和用法两方面透彻理解,应牢记:积累是运用的前提。

  词类活用

  一、字

  1、字音:

  ①汜,fàn,字的左边为三点水,故其义必与水相关。指汜水,是位于郑国境内的一条河流。另外,范字的读音也是由草字头下面的汜的读音而来。

  ②缒,zhuì,字的左边为绞丝旁,故其义与绳索、丝绸相关。

  意为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其造字法采用形声构字法,左边为绳索之形,右边是其音,缒的读音就是根据追而来。

  ③共,本为象形字,下面两点为盛食物的器皿之足,意为祭祀用的食品等,而文中是一个通假字,通供,供给之意,读gōng。

  ④阙,形声字,门为形,阙为声,读作quē,意即门户受损。

  ⑤逢,是多音字,做姓氏用时,读páng。

  2、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供应。读gōng)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读yuè。)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聪明。读zhì)

  二、词

  1、词类活用:

  ①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②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④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⑤领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⑥即东封郑(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意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⑦若不阙秦(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弱。)

  ⑧阙秦以利晋(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

  ⑨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⑩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2、古今异义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例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①东道主

  今义:请客的主人。

  古义:出使的人。例如:行李之往来。

  ②行李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古义:缺少的东西。例如:共其乏困

  ③乏困

  今义:疲劳。

  古义:那人。例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④夫人

  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三、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是寡人之过也(也表示判断)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

  2、省略句

  ①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省略主语烛之武)

  ③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以的宾主之)

  3、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有的宾语何厌前置,之作为标志。翻译时要调整为有何厌)

  4、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

  [典型例题激活]

  [例1]下面对文言句式的判断,相同的一组是()

  ①夫晋,何厌之有?

  ②今已服矣,何又求矣?

  ③诸候有在者乎?

  ④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解析:①②句为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宾语前置。③为省略句,应为诸候子孙其继有在者乎?④为判断句。用者也句式表示判断。

  答案:A

  点评:

  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式的理解。平时多了解文言句子的各种类型(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等),根据各类句型的特点和文言句式本身的意思来判断。

  自测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A、秦军汜(sì)南夜缒(zhuì)而出佚(yì)之狐

  B、共(gòng)其乏困若不阙(jué)秦许君焦瑕(xiá)

  C、秦伯说(yuè)杞(qǐ)子杨孙戍(shù)之

  D、逢(féng)孙微夫(fū)人之力不及此失其所与,不知(zhì)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贰:两个

  B、晋军函陵 军:驻军

  C、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D、以乱易整,不武 易:替代

  3、找出通假字

  ①无能为也已

  ②共其乏困

  ③秦伯说,与郑人盟

  ④失其所与,不知

  4、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5下列加点词语没有活用的一项()

  A、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B、越国以鄙远

  C、既东封郑

  D、郑既知亡矣

  6、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B、何厌之有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以其无礼于晋

  7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与其他各项不同一项是()

  A、邻之厚,君之薄也

  B、行李之往来

  C、君之所知也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课内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812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夜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而出

  B.越国以鄙(偏僻)远

  C.行李(出使的人)之往来,共其乏困

  D.阙(使缺,损害)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9、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B.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以为得之矣

  10、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君知其难也

  A、共其乏困

  B、又欲肆其西封

  C、吾其还也

  D、失其所与

  11、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B、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C、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D、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12、烛之武的话表现了外交辞令中婉曲这种表达方式的是()

  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D、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8题。

  介之推不言禄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13、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外内弃之

  弃:厌弃

  B、不亦诬乎

  诬:荒谬

  C、焉用文乎

  文:文饰,动词

  D、以绵上为之田

  田:田地

  14、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是()

  ①禄亦弗及

  ②、罪又甚焉

  ③、盍亦求之

  ④、焉用文之

  A、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不同

  B、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也相同

  C、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也不同

  D、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相同

  15、母曰:能如是乎?句中的是指代的是()

  A、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B、不食其食,身将隐

  C、介之推不言禄

  D、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16、对介之推让禄一事的分析,最确切的一项是()

  A、本篇介之推不居功自傲的态度和在荣誉地位面前的谦让精神。

  B、介母三次设问,表明她是一个关心儿子但并不愿违背儿子意愿的人。

  C、本篇颂扬介之推母子不求赏赐,不图浮名的品行。

  D、晋侯是个卑鄙小人,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

  17、对文章写介母三次设问的目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A、诱导儿子追求名利。

  B、考验儿子是否坚决隐退。

  C、使文章曲折跌宕。

  D、写介母是个深明大义教子有方人。

  18、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下义其罪,上赏其奸。

  译文:

  ②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译文:

  ③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④译文:

  [创新拓展练习]

  19、仿照下列句子写两句话。

  要求:①句式相同。②内容有联系意义。

  例句:如果爱是左右手,就一只送给儿童,一只送给老人。

  如果爱是左右手,就一只送给早春,一只送给晚秋。

  A、

  B、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宽、虾等12个生字。会写贝、原等6个字。

  2.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4.鼓励学生用笔画出自己的家乡。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书写。

  2.理解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并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中国地图课文插图

  2.字卡、词卡

  3.图画纸、彩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什么?(课件出示中国地图)它像什么?(像一只高昂着头的雄鸡)你能够在地图上找到自己的家乡吗?

  2.让学生上来在地图上找一找自己的家乡,并说一说自己的家乡。

  3.今天,我们的教室里来了五位小朋友,他们很爱自己的家乡。并把他们的家乡画下来,他们的家乡可美了,你们想看看吗?板书课题(24画家乡)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请大家边看插图边听老师朗读课文。想一想,这五个小朋友分别来自哪里?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检查学生认识生字的情况。

  (1)把生字娃娃的帽子去掉,自由认读。

  (2)下面我们玩捡贝壳的游戏吧。(课件)生字娃娃躲到贝壳下面去了,谁读对了,贝壳就是你的啦! (开火车认读)

  生字:宽 脚 捡 壳 按 虾 原 奔 密 楼 匹 市

  (3)齐读生字

  三、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1.指名读课文,说一说本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初步感知课文后,说说你打算先到谁的家乡去。就选择到她(他)的家乡去,美美地多读几遍,等会儿展示给大家。

  3.精读第二段,指导感悟

  (1)看样子,大多数小朋友都想先到美丽的海边走一走,那我们就先到涛涛的家乡去吧!

  (出示第一幅图)瞧,这就是涛涛的家乡。说一说: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想知道涛涛是怎样夸自己的家乡吗?(自由读第二段)

  (2)涛涛的家乡在海边。他画的海是怎样的?(宽)。

  (3)涛涛画的图上还有什么?(鱼和虾)哪里看出鱼和虾很多?指导朗读。

  (4)这段有两个句子比较难读。(课件出示:他画的海那么蓝,那么宽,一艘艘船上装满鱼和虾。)引导读好两个那么感受大海的美及对大海的喜爱。看着这涛涛的家乡,你能用那么那么说话吗?

  (5)谁来当评委?(指名评)谁来读读?(指名读)我们来看着图背背这一句吧!

  (6)海边有金黄的海滩涛涛在海滩上干什么呢?我们一起读最后一句,感受涛涛快乐的心情。

  (7)是呀,这么美的地方,怎么能不让人喜爱! 那就请美美地试着和同伴一起背背这一段吧!

  (8)能背了吗?好,我们来试一试。

  (9)读了这一段,你觉得涛涛的家乡怎么样?此时此刻,你想对涛涛说点什么?

  (10)假如你是涛涛,你怎样向其他小朋友介绍你的家乡呢?(学生自由介绍)

  (11)师生共同总结学习过程:看图──读文──看图介绍。

  4.小组合作学习任选一段

  (1)小组商量你们喜欢去的地方!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按照前面的学习方法:看图──读文──看图介绍。

  (3)学后小组汇报,全班感情朗读。

  5.自由选择一段自学

  (1)还有三位小朋友的家乡没有去,你看,他们都等急了。下面老师决定让小朋友自由活动,你最想去谁的家乡就跟谁去,现在就出发吧!

  (2)全班交流自学体会。

  (3)感情朗读最喜欢的句子。

  (4)自学相同段落的小朋友齐读整段。

  (5)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到祖国的.各处参观了,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美丽。现在我想和大家完整地读读课文。读到你喜欢的段落,可以站起来背。

  四、游戏活动,巩固练习

  1.出示词卡,认读词语

  2.连线

  涛涛 山里

  平平 平原

  青青 草原

  京京 城市

  山山 海边

  五、拓展课文,课外延伸

  1.指导学生画出自己的家乡。

  我们刚才已经游览了五位小朋友的家乡,他们的家乡多美啊! 老师觉得我们的家乡也美,请大家拿出纸和笔,用绚烂的色彩来画一画自己的家乡吧!

  2.介绍自己的家乡

  你们想请你的朋友到自己的家乡去玩吗?下节课,老师请我们班的小导游来介绍介绍你的家乡。

  板书设计:

  画家乡

  涛涛

  山山

  平平 画 家乡 爱家乡

  青青

  京京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齐读课文。

  2.把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背给同学听。

  3.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介绍家乡的美景。

  二、巩固识字

  1.出示认读卡片:认读生字

  宽虾脚捡贝壳

  原奔密匹市楼

  2.你能用那么那么说一句话吗?

  三、学习生字

  1.抽读卡片:贝原爱男虾跑

  2.哪些字是独体字?哪些是左右结构的字?

  3.学生交流后汇报。

  4.你能给它们组词吗?

  5.小组读,比赛读。

  四、指导写字

  1.观察生字,找到结构的规律。

  2.探索书写的规律。

  独体字:在竖中线及横中线周围,书写紧凑。

  左右结构的字:左小右大。

  3.指导书写。

  4.教师相机指导。

  5.描红,临写。

  6.将自己写的好的展示给小组同学看,互相欣赏,互相评价。

  五、巩固练习

  1.开火车读生字

  2.比一比,口头组词

  虾()现()原()脸()

  吓()观()愿()捡()

  3.把下面的两个字组成新字,再组词。

  板书设计:

  24 画家乡

  贝 原 爱 男 虾 跑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 教学知识点

  1、 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 理解二次函数与 x 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关系,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根和没有实根.

  3、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与y =h 交点的横坐标.

  二、 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 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2、通过观察二次函数与x 轴交 点的个数,讨论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3、通过学生共同观察和讨论,培养合作交流意识.

  三、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 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2、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1.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何 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根和没有实根.

  3.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与y =h 交点的横坐标.

  教学难点

  1、探索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的过程.

  2、理解二次函数与x 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讨论探索法

  教学过程:

  1、 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我们已学过一元一次方程kx+b=0 (k0)和一次函数y =kx+b (k0)的关系,你还记得吗?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当一次函数中的函数值y =0时,一次函数y =kx+b就转化成了一元一次方 程kx+b=0,且一次函数的图像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一元一次方程kx+b=0的解.

  现在我们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它们之间是否也存在一定的关系呢?本节课我们将探索有关问题.

  2、 新课讲解

  例题讲解

  我们已经知道,竖直上抛物体的高度h (m )与运动时间t (s )的关系可以用公式 h =-5t 2+v 0t +h 0表示,其中h 0(m)是抛出时的高度,v 0(m/s )是抛出时的速度.一个小球从地面被以40m/s 速度竖直向上抛起,小球的高度h(m)与运动时间t(s)的关系如下图所示,那么

  (1)h 与t 的关系式是什么?

  (2)小球经过多少秒后落地?你有几种求解方法?

  小组交流,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交流:(1)h 与t 的关系式是h =-5 t 2+v 0t +h 0,其中的v 0

  为40m/s,小球从地面抛起,所以h 0=0.把v 0,h 0带入上式即可

  求出h 与t 的关系式h =-5t 2+40t

  (2)小球落地时h为0 ,所以只要令 h =-5t 2+v 0t +h 0中的h=0求出t即可.也就是

  -5t 2+40t=0

  t 2-8t=0

  t(t- 8)=0

  t=0或t=8

  t=0时是小球没抛时的.时间,t=8是小球落地时的时间.

  也可以观察图像,从图像上可看到t =8时小球落地.

  议一议

  二次函数①y=x2+2x ②y=x2-2x+1③y=x2-2x +2 的图像如下图所示

  (1)每个图像与x 轴有几个交点?

  (2)一元二次方程x2+2x=0 , x2-2x+1=0有几个根?解方程验证一下, 一元二次方程x2-2x +2=0有根吗?

  (3)二次函数的图像y=ax2+bx+c 与x 轴交点的坐标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的根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后,解答如 下:

  (1)二次函数①y=x2+2x ②y=x2-2x+1③y=x2-2x +2 的图像与x 轴分别有两个交点、一个交点,没有交点.

  (2)一元二次方程x 2+2x=0有两个根0,-2 ;x2-2x+1=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1或一个根1 ;方程x2-2x +2=0没有实数根

  (3)从图像和讨论知,二次函数y=x2+2x与x 轴有两个交点(0,0),(-2,0) ,方程x2+2x=0有两个根0,-2;

  二次函数y=x2-2x+1的图像与x 轴有一个交点(1,0),方程 x2-2x+1=0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1或一个根1

  二次函数y=x2-2x +2 的图像与x 轴没有交点, 方程x2-2x +2=0没有实数根

  由此可知 ,二次函数y=ax2+bx+c 的图像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

  小结:

  二次函数y=ax2+bx+c 的图像与x 轴交点有三种情况:有两个交点、一个交点、没有焦点.当二次函数y=ax2+bx+c 的图像与x 轴有交点时 ,交点的横坐标就是当y =0时自变量x 的值,即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

  基础练习

  1、判断下列各抛物线是否与x轴相交,如果相交,求出交点的坐标.

  (1)y=6x2-2x+1 (2)y=-15x2+14x+8 (3)y=x2-4x+4

  2、已知抛物线y=x2-6x+a的顶点在x轴上,则a= ;若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交点,则a的范围是

  3、已知抛物线y=x2-3x+a+1与x轴最多只有一个交点,则a的范围是 .

  4、已知抛物线y=x2+px+q与x 轴的两个交点为(-2,0),(3,0),则p= ,q= .

  5. 已知抛物线 y=-2(x+1)2+8 ①求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坐标;②求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间的距离.

  6、抛物线y=a x2+bx+c(a0)的图象全部在轴下方的条件是( )

  (A) a0 b2-4ac0(B)a0 b2-4ac0

  (B) (C)a0 b2- 4ac0 (D)a0 b2-4ac0

  想一想

  在本节一开始的小球上抛问题中,何时小球离地面的高度是60 m?你是怎样知道的?

  学生交流:在式子h =-5t 2+v 0t +h 0中v 0为40m/s, h 0=0,h=60 m,代入上式得

  -5t 2+40t=60

  t 28t+12=0

  t=2或t=6

  因此当小球离开地面2秒和6秒时,高度是6 0 m.

  课堂练习 72页

  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如下内容:

  1、若一元二 次方程ax2+bx+c=0的两个根是x1、x2, 则抛物线y=ax2+bx+c与x轴的两个交点坐标分别是A(x1,0 ), B( x2,0 )

  2、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与二次三项式ax2+bx+c及二次函数y=ax2+bx+c这三个二次之间互相转化的关系.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3、二次函数y=ax2+bx+c何时为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一、教材简析:

  1.整体课文分析

  《赶海》是苏教版三年级的一篇课文,文章以倒叙的方式为我们回忆了“我”在童年时代跟舅舅赶海的“趣”事。

  2.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具体语言,感受“我”童年赶海时的乐趣,激发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点及难点:借助具体的语句体会赶海的乐趣,积累运用语气词,动词。

  二、设计思路及理念:

  《赶海》一文虽然文字轻松、语言活泼,但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融入到课文描绘的情境中去,就成了我们最值得研讨的地方。因此,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我紧扣“趣”字,设计问题:这么多有趣的事,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件?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营造出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另外,通过欣赏歌曲《大海啊,故乡》、图片展示形态各异、五彩缤纷的海星、海螺,拉近学生与大海的距离,让学生很快的融入到课文中。整节课的实施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们去读趣、找趣、品趣、说趣、演趣、写趣,使课堂气氛和谐,充满了生命活力,教师鼓励下的学生敢说、敢评、敢演、敢问,真正做到了师生互动、课堂灵动。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板书:追浪花)

  1.课前播放<大海啊,故乡>.闭眼边欣赏边想象画面.

  2.你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学生发挥想象)

  3.美妙的歌声仿佛又把我们带到蔚蓝的海边.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跟着小作者一起去赶海.(板书课题,齐读)

  [设计理念]情境导入。鼓励孩子插上了翅膀在优美的旋律中想象大海的画面,唤起了学生对大海的向往,自然地引入课题“赶海”,这样做既丰富了学生思维,又为学习课文作了铺垫,同时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初读课文——找“趣”

  过渡:潮退了,告别了可爱的浪花,小作者又遇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呢?

  1.打开课文,快速地读一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总结,相机板书:抓海星 捉螃蟹 捏大虾)

  2.默读你最感兴趣的事情,画出让你觉得有趣的字词,句子甚至是标点符号!然后再大声地读一读最喜欢的片段。

  三、品读课文,体验“趣”

  (一)、抓海星

  1.引导学生读好“摸呀摸呀”。

  以读代讲:你为什么把“摸呀摸呀”读那么慢啊?

  这样摸会把小海星吓跑的.

  2.想看看可爱的小海星吗?(出示图片)

  3.指导感情读出喜爱之情。

  鼓励性的`评价: 你笑着读这个”嘿”这句话,读得真棒

  4.让我们学学他,边笑着读边加上你的动作,一起来感受下摸海星的乐趣!齐读

  小结:这短短的一句话,我们从一个动作”摸呀摸呀”、一个语气词“嘿”、甚至一个不起眼的小感叹号都感受到了一幅生动有趣的画面。我们文中像这么有趣的画面还有很多呢,你还觉得哪件事特别有趣呢?

  (二)、捉螃蟹

  1.指名读觉得有趣的句子.

  质疑:那个低着头的小伙伴在寻找什么? ---捉螃蟹

  2.同学们,螃蟹好捉吗?

  从文中哪儿看出来这家伙一点儿都不好对付? ---东逃西窜

  3.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表演东逃西窜.

  4.为什么要东逃西窜呢? ----不愿意乖乖地被人捉住。

  顺势理解“不甘束手就擒”的意思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材简析:

  同样的风景对于不同的人,可能会唤起不同的感受。作者身处美丽的索溪峪,感受到的是一个字──“野”: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作者选取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张家界索溪峪独特的美景,表达了畅游于大自然时愉快的心情。

  本文脉络清楚,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在描述了对索溪峪的独特感受后,作者的笔触沿自己的视线所及,从远处落笔,先写山具有一种“天然的美,野性的美”;然后由远到近,由山及水,发现水是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充满着野孩子的灵性;“当然”一词,又引着读者一起领略了小动物那十足的野性;行文至最后,不惟山水和小动物,连行走在其中的人们也变野了。轻松流畅的笔调,活泼生动的语言,让读者充分领略到了索溪峪的“野”。

  文章在表达上有两个特点:一是运用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二是在谋篇布局时,采用先概括后具体描写的方法,在概括地介绍索溪峪“野”的特点后,分山、水、动物、游人四方面进行具体描写的。

  设计意图:

  爱护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我帮助学生找准切入点——“野”,由“野”存疑引导学生探究教材,把自主学习贯穿其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引导他们合作、探究。用自己的想象感悟语言,既重“文本”,又超“文本”。使学生的创新潜能真正得到放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赋、淑、撅、叟、涤”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热爱自然,崇尚纯真的思想感情。

  4、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后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3.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 先概括后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多媒体展示)

  张家界森林公园,是我国第一个森林公园,它与天子山索溪峪构成了山奇、水奇、石奇、云奇、树奇的武陵源。这里千峰竟立,争奇斗研,山势之雄伟,山色之秀丽,让人称奇叫绝。这里哪儿都是一副如诗如画的天然绝景。其中的索溪峪,更是别具一格,有着其他景点无法比美的魅力。想去看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游览“索溪峪”。

  二、初读课文,感知索溪峪的“野”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指名分段读课文,初读反馈。

  3.抓题眼,引入研读。

  三、合作研读,感受索溪峪的“野”

  1读了课文,索溪峪给你总的印象是什么?(野)课文通过哪几方面的描述来写出索溪峪的“野”?(山是野的、水是野的、山上的野物当然更是“野”性十足、连游人也渐渐变得“野”起来。)

  2.选择其中一个部分,分组研读,交流讨论,体会作者是怎样描绘索溪峪的山、水、野物和游人的“野”的?

  3.赏析。(根据学生的回答选择板块进行教学)

  ①赏析“山是野的。”

  a 齐读这一段,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描述“山是野的”这个特点的?课文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是一种惊险的美。是一种磅礴的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先概括特点再具体描写。)

  b赏析句子:“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在山风中摇摇晃晃,使人望而生畏。什么‘一线天’,什么‘百丈峡’,听著名字就让人胆颤。”

  你从哪些词语当中感受到了一种惊险的美?(板书:拔地而起、摇摇晃晃、望而生畏、胆颤)

  c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一种惊险的美?(一线天、百丈峡,它们的名字听着也让人觉得害怕。)

  d有感情朗读, 读出你的惊讶,读出你的赞叹,并谈谈自己的收获。

  ②赏析“水是野的。”

  a让我们跟着摄像师的镜头,来领略索溪峪水的野吧!

  b赏析句子“索溪峪像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

  “蹦跳而出的野孩子”给人活泼、灵动之感,把索溪峪想象成“野孩子”,十分传神地写出了索溪峪的“野”。它或“奔跑”,或“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闹”,十分调皮、可爱。也从侧面表达出了行走在曲折起伏的索溪边的游人们轻松愉快的心情。

  这一段中,作者还有哪些奇特的想象?(索溪峪是一个野孩子,山路是它的哥哥,树木是它的大叔,石头是它的弟弟。)

  C赛读,读出索溪的趣。

  ③赏析“山上的野物是‘野’的。”和“游人也‘野’了起来。”

  a快速朗读,想想“野”加引号的含义。

  b赏析句子“人们,在这山水中返朴归真了。”“返朴归真”是什么意思? (“返朴归真”的意思是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课文中怎样写猴子与游人的“返朴归真”?

  4、品读最后一段。课件展示段落。

  是啊,作者在这样的境界里,完全被感染了,被净化了。感觉此时的自己是从未有过的快慰,从未有过的清爽,哪个词能说明作者这有的感受?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5、是啊。作者此时看到的山不再是山了,水也不再是水了,它们是充满朝气的青年,是充满灵气的孩子。它们率真而自然,不加修饰,不事雕琢,用自己的纯真荡涤着游客的胸怀,作者深深地爱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把自己的感情都赋予了这美丽的山川,在作者眼里索溪峪简直就是大自然的宠儿,那你读了这篇文章,你此时有什么样的感受?

  四、朗读积累,体悟索溪峪的“野”

  课文以作者独特的视角,表达了独特的感受,让我们身临其境。要求读出感受,读出韵味,读中想象。

  1.自己选择一部分练读。

  2.合作读。

  3.齐读与个别读相结合。

  4.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积累。

  五、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不同的人对同样的风景,会有不同的感受。作者身处美丽的索溪峪,感受到的是一个字──“野”:这里的山野、水野,这里的野物“野”性十足,连来这里游览观景的游人也返朴归真,渐渐变得“野”起来。作者描绘了张家界索溪峪独特的美,在写景中表达了自己畅游其中的愉快的心情。

  2.看得出来,此时你们对神奇的张家界充满了好奇,在上课前我叫同学们回去收集有关张家界的资料。现在就请同学们展示一下。

  3.课后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描写张家界、索溪峪的文章,细细品读,注意体会:他们对索溪峪的感受是什么?又是怎样表达的?(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后具体描写)

  六、总结(课件展示风景图片)

  这节课,同学们了解了迷人的张家界,领略了“野”味十足的索溪峪,其实,我们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还有很多很多风景名胜,如梦幻的九寨沟,神秘而质朴的西藏,险要的华山,秀美的桂林等等,愿你们有时间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欣赏,更希望你能象作者一样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你眼中美。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启示学生珍视和弘扬我国的文化传统。

  (2)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收集资料、交流、讨论等多种活动方式,使学生了解感受中国以自己的文化魅力赢得了世界,体会和感受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3)人格塑造: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社会化,培养学生爱国心。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了解外国朋友对中国文化的喜爱,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认识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创设情境法

  教学流程:

  一 、激情导入 初步感知

  1、教师:“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和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文化不断的沉淀和积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文 化。同学们在你们的心目中哪些是中国特色,或中国元素呢?”

  2,学生自由谈自己心中的中国特色。

  二,看课件 引思考

  1、看课件 世界各地刮起的中国风。

  2, 引思考,

  看了刚才的.课件,你有啥想法,或有啥问题。

  3, 适时引导 ,中国风是怎样吹向世界各地的。 板书课题。

  三、自主学习

  1、快速浏览课本内容,找出中国风吹向世界的途径。

   指名交流

  2、自主交流,中国风的传播途径。

  四、个性选择,合作交流。

  1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成立不同的科研小组。如丝绸之路科研所,鉴真东渡科研所,马可波罗科研所,郑和下西洋科研所。以人为本,尊重个性。集中精力学透学精。

  2 小组研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形成共识。

  3 教师适时参与指导引领。点燃,激发,唤醒。

  五、风采展示,相互倾听。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展示。分为主展示,副展示,补充展示。以及专家答辩环节。形成有介绍,有总结,有互动 有答辩的高效学习形式。

  2、教师适时归纳,点评,激励,提升。

  3,在倾听中求知,在解答中释疑。扩大知识面。

  六 知识链接,扩大知识面。

  1 通过课件,展示相关知识。

  2 学生阅读,增加知识,扩大视野

  七 实践作业,内化吸收。

  1设计中国文化名片。推介类别,内容,理由。

  2 设计名片个性形状。

  3张贴展示,互相参观交流。

  八 板书设计

  9 吹向世界的中国风

   怎

   样

   吹

   丝绸 郑和 鉴真 马可

   之路 下西洋 东渡 波罗

   设计中国文化

  个性名片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创意说明】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文在叙述方式上也独具匠心。阅读本文,学生既可感悟到自然的美丽、童心的可贵,从中得到美的熏陶,又可认识一种全新的写景方式,指导自己的写作。

  设计本课时,我将情境创设、知识领悟和方法指导并重,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学会”并“会学”。首先设置情境,引出课题,然后入境赏文。我将赏文的三大境界作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为“整体感知”,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引领学生进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第二板块为“研读质疑”,引领学生进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的境界。这一板块又由三部分组成:读与品、读与思、读与悟,朗读贯穿整个散文教学的始终。“读与品”是让学生通过朗读、品析,感知文章的景美、语美、情美;“读与思”则让学生通过朗读,自主发现,探究质疑;“读与悟”是让学生深入理解后感悟,是由“形”到“神”的升华。这“三部曲”是由“学会”走向“会学”的必不可少的环节。第三板块为“迁移拓展”,引领学生进入“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教师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交流,知、情、意、行在此得到完美的结合,实现了美的领悟、美的延伸、美的再塑。

  【教学目标】

  1、通过听读和朗读整体感知,发现“美”。

  2、通过读与品、读与思、读与悟进行研读质疑,鉴赏“美”。

  3、通过联想与交流和课余练笔进行拓展和迁移,升华“美”、创造“美”。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树立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步骤】

  导语:同学们,你看到过晨曦穿越层林,在枝条上跳跃吗?你欣赏过落叶飘零到水上又在漩涡中起舞吗?你感受过“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清新吗?你静听过午夜梦回花开的声音吗?如果你没有,就让我们一起到大自然中去吧,让我们一起去山中访友吧!(板书课题、作者)

  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欣赏画面,静听范读,思考:作者到山中都访问了哪些朋友?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下列词语,注意加点字的读音,并标出精彩的词句与段落。

  设计意图:学生们是一群在城市水泥钢筋丛林里长大的孩子,森林里的一切对他们而言是陌生的,但他们骨子里有着对自然的向往,音乐、画面与语言的完美结合唤醒了他们的潜意识,营造了一个美好情境,把他们带入了“山中”,初步感悟作者“所访之友”,整体感知课文。

  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1、读与品:

  ⑴ 学生讨论: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鉴赏美文?

  设计意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考“怎样学”的问题,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⑵ 讨论明确:鉴赏美文可以从以下角度着手:词语、句式、语段描写的角度,修辞、意境构思等等。

  ⑶ 小组交流:

  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是哪一位?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并试着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品析:

  我认为最妙的词语:

  我认为最妙的修辞:

  我认为最美的句子:

  我认为最细腻的描写:

  我认为最精彩的段落:

  我认为描写角度最丰富的段落(触、嗅、视等)

  设计意图:对学生提出的鉴赏文章的角度进行总结归类,找出最接近他们的中国,引导他们深入探究,并且明确各小组分工,确保讨论扎实、有效,不是浮于表面。

  ⑷ 小组汇报,班级交流。

  ⑸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再对比文章的第四自然段,评评哪一段文字更优美,并说明理由。

  走进树林,青翠的树枝,随风摇摆,上面有鸟儿在歌唱,随风摇摆,露珠在树叶上闪闪发亮。大树的根须深深地扎进了泥土和岩层,吸取地下的水分和养料。

  设计意图:“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更深地品味本文景物描写的栩栩如生、灵气飞扬,文笔的生动活泼,字里行间的诗情画意。

  2、读与思:

  ⑴ 请生再次朗读质疑。

  ⑵ 学生提问──讨论──交流──解决。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本身比回答问题更重要”,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时间,再在班上交流,师生互动,完成知识的深化与学习能力的提升。

  3、读与悟:

  作者从山中众朋友身上领悟到了什么?阅读本文,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迪?

  设计意图:架设课本与生活的桥梁,在语文学习中得到生活的启迪。

  三、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积累与拓展:你还知道哪些描写风景的诗词或散文?

  设计意图:课内与课外知识的整合,知识的归类与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2、联想与交流:

  美好的时光总是匆匆而过,清晨踏着露水进山,而此刻夕阳已涂抹了小路,该回家了,请闭上眼睛想一想:此时此刻,山中的朋友会对我们说些什么?你又想对山中的朋友们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生活本身就是童话”,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像力与表达能力,在美的情境中再塑美!

  3、结语:

  喧嚣尘世,碌碌人生,在工业文明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在水泥与钢筋日渐密集的层林里,我们已距离大自然越来越远。可是,飞鸟、游鱼、老树上的一抹新绿、石缝里的一颗嫩芽和我们人类都是大自然的孩子,大自然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别忘了用纯真的双眼去发现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美丽;别忘了我们和大自然有一个约会;别忘了,我们相约爬山去;别忘了,我们相约看海去……(荐读汪国真的《看海去》画面、字幕、配乐。)

  设计意图:“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让学生将目光由课本转向浩瀚的书海,将思维由“山中”投向广袤的大自然,实现知识与情感的延伸与升华,让语文课堂有情境而无穷境。

  4、布置课外作业:

  假设自己是家乡的岳阳楼,写一段与游人互诉心声的文字,写法自由、字数不限。

  设计意图:“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学生用“心”去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让学生自己动笔用文字描绘“美”,再塑“美”,读写结合,实现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结合。

  【设计反思】

  《山中访友》通篇洋溢着作者对大自然发自心底的爱,感情饱满。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界即意境,也就是诗情画意。散文和诗词的情形不同,但富于诗情画意、境界鲜明的散文,一定是好散文,而本文就成功地营造了一个物我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童话般的意境。教学本文时,可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陶冶其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操。

  《山中访友》里所描绘的景物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作者融情于山中,山中的万物都成了我的兄弟姐妹,“宇宙的人情化”(朱光潜先生语)在本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在教学中要巧妙地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特点,并探究取得这种效果的艺术手法,例如拟人手法的运用、人称的变换等。

  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美”,又能轻松地自主、合作、探究“美”的根源,成了教师在教学中重点考虑的问题。我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审美层次相结合,将学习过程划分为三种境界,三境界既是知识深度与广度的渐进又是给学生搭建几个认知的平台,还让学生在得“鱼”的过程中学会“渔”,整个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力图构建一种新型的充满民主、张扬个性、激励创新的“对话式”和“板块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阅读课文,感悟雷利与爸爸诀别时的悲痛心情和制止战争的决心。体会他从心底里迸发出的让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与爱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时间:1课时。

  三、教学准备:开展世纪回望,百年战场的`活动:收集有关战争的图片、资料,对战争的残酷性有所了解,扩大学习本课的知识背景,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让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资料。

  2、师述导语 :当人类满怀和平的渴望步入21世纪的时候,战争却仍在这个星球继续......愿这些战争的画面能够到此静止、凝固--成为历史。这就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词句,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词语,尽量自己动手扫清障碍。

  2、检查自学效果:指名轮读课文,理解生词意思。

  (三)再读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一段。

  (1) 自由读课文第一段,讨论:秘书长为什么评价他爸爸是一个卓越的观察员?

  (2) 齐读。

  2、学习课文第二段。

  (1) 学生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要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

  (2) 指名读,评议,练读。

  (3) 全班练读第二段,读出雷利与爸爸依依不舍的语气。

  (4) 学生自读第三段后,用悲伤的音乐作背景,让学生配乐朗读。

  3、学习课文第三段。

  (1) 师述:爸爸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英勇献身了,作为儿子的我怎样呢?

  (2) 自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雷利的决心与呼吁。注意用上弥漫、威胁、娇嫩、比例失调、制止、充满等词。

  (四)齐读全文。

  (五)注意书信的格式。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07-29

教学设计方案10-31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11-02

教学设计方案(热)08-26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10-18

(精)教学设计方案09-19

美术教学设计方案10-14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10-04

【通用】教学设计方案11-27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5篇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