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4-09-01 11:01:4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5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顺利进行,常常需要提前制定一份优秀的方案,一份好的方案一定会注重受众的参与性及互动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方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5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认识6个生字。读读记记师傅、刷浆、包袱、透亮、清爽、搜索、威严、露馅、发怔、发傻、半信半疑等词语。

  2、了解一位普通的手艺人高超的技艺。

  3、继续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对具有超凡技艺的奇人由衷的赞叹和肯定。

  【教学重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方法】感情朗读抓重点语句体会拓展阅读【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本学期的课文中,我们认识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请抢答他是谁?

  他,尽心尽力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自己却饿死长征途中。(老班长)

  他,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水,将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将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用血肉之躯铸成了一座不朽的生命之桥。(老汉)

  他,神机妙算,算天、算地、算人,三天内造出了十万支箭,令妒忌他的人自叹不如。(诸葛亮)

  他,勇武机智,赤手空拳打死一头大老虎。(武松)

  他,有着一颗善良、坚定、执著,金子般的新,为了实现给非洲的孩子一口井这一梦想不懈努力!(瑞恩)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普普通通的手艺人──刷子李。

  二、解题,明确学习要求

  读题,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是个粉刷匠,专干粉刷这一行,姓李。)那么,如果做豆腐做得特别好的王师傅咱们可以叫他──豆腐王,张师傅泥人捏得特别好,咱们称他──泥人张,是呀,在旧天津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称呼。那么,这篇课文我们的学习重点在那儿呢?

  指导阅读自读提示,勾画要点,补充自学要求:

  ⑴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表现在哪些地方?

  ⑵作家冯骥才是怎样写出他技艺高超的?

  ⑶找出精彩语句,体会表达效果。

  4、根据自学要求阅读课文,对第一题勾画圈点做批注,老师巡视,发现问题,点拨指导。

  5、交流自学心得:⑴刷子李的技艺高超,也就是他的奇表现在哪些地方?

  根据学生回答指导理解重点句,并指导朗读:

  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

  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干活前,穿上这身黑,就好像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可刷子李一举刷子白得清爽。

  啪啪声里雪白的屏障。

  每一面墙刷完没发现。

  ⑵那么,作家冯骥才是怎样写出刷子李技艺高超的?请小组同学合作讨论,把你们组总结出来的写作亮点归结出来,看哪个小组发现的最多。

  引导归纳要点,学习写作方法:

  一波三折的叙事,引人入胜──起初,徒弟是半信半疑,但大半天下来,居然连一个芝麻大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正当徒弟对师傅佩服得五体投地时,却突然发现刷子李裤子上有一个白点:师傅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不料刷子李最后揭开谜底:那白点原来是黑裤烧了个小洞造成的,使刷子李的奇得到了一次次的渲染。

  注重细节描写,塑造人物个性──文中刷子李的黑衣黑裤,刷墙时娴熟的动作,还有那个让人吃了一惊的白点等细节描写都使刷子李这个人物活了,神了。

  采用对比手法,烘托人物形象──曹小三对师傅半信半疑的态度和主人公艺高胆大的自信进行对比,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刷子李这个具有超凡技艺的奇人由衷的赞叹和肯定。

  三、积累精彩语句,体会表达效果

  1、谈话:本文语言朴素,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无论是人物语言,还是叙述语言,都情趣盎然,简洁传神。同学在解决前两个问题的同时,已经找出了不少精彩语句。现在不妨再读一读,选一句最精彩的'推荐给大家,并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再次阅读,准备推荐。

  2、交流精彩语句,体会表达效果,进一步学习如何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

  3、摘抄精彩语句,尝试记忆: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声,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记忆的第一阶段:作者写了刷墙时的哪几个场景?(蘸浆、摆刷、效果)记忆的第二阶段:每个场景作者是怎样表述的?(学生听读每一句话)记忆的第三阶段:把每句话连起来,力求准确,完成记忆。

  四、课外延伸《泥人张》、《快手刘》任读一篇。简单介绍作者冯骥才及本文出处:冯骥才,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著名作家。他长于天津,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怀着一种近乎狂热的激情。他以学者式的渊博和填密,有条不紊为天津文化倾注着心血:他对天津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过抢救性考察;他写过不少具有天津地域特色的小说,如《神鞭》《三寸金莲》《俗世奇人》等,从而挖掘天津人的集体性格,展示这个城市的形态和灵魂。其实,这些已超越了学术范畴,它对延续历史文脉、保持个性魅力、清晰城市形象、促进天津未来发展等,都具有深层的意义

  同学们,这篇文章选自冯骥才的小说《俗世奇人》,在这本书中,作者笔录了生活在市井俗间的一个个怪异人物,作者曾在本书的序言中写道:笔录奇人妙事,供后世赏玩之中,得知往昔此地之众生相耶?在他笔下,技艺超绝的泥人张向我们走来,那一根鞭子闯天下的傻二向我们走来,三寸金莲的裹脚女向我们走来,这一个个人物就如同一道道民族风景线,记录着一段历史,让我们课后一起去读读这本书吧!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设计理念

  有了妈妈的爱,孩子能茁壮成长;有了小朋友的爱,小鸟能自由飞翔,大自然会更加美丽可爱。本文教学设计以“爱”为线索,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体验活动中,在有意思的识字、写字中,让学生体会呵护、关爱的浓浓深情,引导学生用心去写这个“爱”字,并把那一份份真诚的爱,深藏在心底。那种爱,会在学生生活中潜移默化,那种爱,会在学生生活中自然流露。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课后的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透过文本体会关爱的情愫。积累生字词,运用生字词,丰富词汇。

  教学重点

  1.认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透过文本体会关爱的情愫。

  2.积累生字词,运用生字词,丰富词汇。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整体感知

  1.引入谈话:小朋友,你过生日的时候都收到过什么样的礼物?你最喜欢哪一件?为什么?

  2.读课题,指导写“礼”、“物”这两个生字。

  3.讲故事《生日礼物》,让学生整体感知特别的生日礼物与特别的祝福,激励学生自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自主识字,积累词语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自主识字(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2.交流识字成果,体验成功,分享知识,互帮互助。

  3.老师介绍两个特别的朋友:示字旁、牛字旁。教师书写牛字与牛字旁,学生观察区别。(笔顺的变化:“牛字旁”的笔顺是:撇、横、竖、提。笔画的变化:“牛字旁”的末笔是提,不再是横。)

  4.与生字宝宝一起交朋友,读词语竞赛。(读准字音,展开想象感情朗读,体会词语的修饰作用。)

  5.与生词伙伴一起与句子交朋友,读课文比赛。(发音准确,注意停顿。)

  三、细心品读,体会关爱的情愫

  1.看图:哟,这位小朋友可真开心哪!他为什么那么高兴呢?请你读读课文的第一段,让我们一起去分享他的快乐!指导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感情朗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生日礼物是珍贵的,它寄托着送礼人的深情祝福。(理解“特别”。)

  2.原来妈妈送给宝宝的特别礼物是一只美丽可爱的小鸟啊!出示句子:“那是一只美丽可爱的小鸟,关在很新的鸟笼里。”齐读。读到这里,你体会到什么?指导学生体会窗外鸟儿的自由自在与笼中小鸟的孤独、凄凉,在朗读中由欣喜转向怜惜。(瞧,你们开始关注这只小鸟的命运了。可窗外,几只鸟儿却自由自在地在枝头唱歌,全然不顾笼中那只可怜的小鸟的感受。)

  3.出示句子:“窗外,几只鸟儿在枝头唱歌。”齐读。它们快乐吗?它们会快乐地唱些什么?

  4.文中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读读第三段。哪里最令你感动?为什么?

  小组讨论:“我”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我”送给大自然的礼物是什么?(结合插图引导学生品味小鸟回归大自然的快感。体会小朋友对小鸟的'关爱,对大自然的喜爱。感情朗读。)

  四、品读课文,体会“关爱”

  1.齐读课文,再现“我”获得特别的生日礼物的快乐,枝头自由歌唱的小鸟的快乐,回归大自然的小鸟的快乐。

  2.再读课文第三段,想想妈妈送给宝宝的特别的生日礼物到底是什么。(关爱大自然,关爱小动物。)

  3.读一读,说一说,完成课后第二题。

  五、写字教学

  1.有了妈妈的爱,孩子能茁壮成长;有了小朋友的爱,小鸟能自由飞翔。让我们用爱心书写这个“爱”字,把那份真诚的爱,深藏在心底。指导书写“爱”。体会呵护、关爱的浓浓深情。

  2.请大家带着对汉字的爱观察“描描写写”中的其他字,看看你能给大家怎样的提示。

  3.认真书写,把它作为一份特别的礼物送给关心爱护你的家人和老师。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指导思想】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成了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本课例尝试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⑴ 了解作者和作品。

  ⑵ 了解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方法。

  ⑶ 利用字典,掌握“涛、澜、浊、宛、魄、涤、泻、荡、屏”等9个字。

  2、技能目标:

  ⑴ 初步学会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 品读歌词中的语言。

  3、情感目标:感受歌词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爱国感情。

  【重点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学法指导】

  通过“读──品──诵──谈”的四步进行学习。

  【课前准备】

  教师──深入认识关于黄河、《黄河大合唱》的`知识,做好相关课件和网站。

  学生──收集《黄河颂》的相关知识(光未然、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抗日烽火),了解《黄河颂》的写作背景并寻找有关《黄河大合唱》的影视听资料,聆听黄河大合唱中的豪迈歌声。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引导):同学们,当一个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时刻,我们实在需要没有母亲河召唤!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师)借助画面、音乐的力量,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轻声跟诵《黄河颂》

  (生)展示自己课前的所得──《黄河颂》的相关知识(光未然、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抗日烽火),了解《黄河颂》的写作背景。

  二、个体自主学习,自由诵读,初步品味歌词中的语言

  1、 自由诵读《黄河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酝酿感情,自由节选文中几句或一节,给全班同学诵读。

  3、自我评价,品味课文中的语言。

  (教师设疑:你在刚才的朗读中注意到了哪些问题?哪些地方或哪些词句不够满意,为什么?)

  4、学生相互质疑,也可师生相互质疑,并提出建议性的意见。

  5、全班评议首轮诵读最佳者,予以鼓励。

  注:教师对于学生:朗诵要求无需过高,对课文的理解要求也不需过深,相信学生的感悟能力,把握住情感的基调、理解的基本方向即可。教师在此可以做出调整性的解答:

  ⑴ 语调激昂、感情豪迈。

  ⑵ 重音所处的词:奔向、劈成、摇篮、屏障、臂膀……(无需求全)

  三、小组合作学习,合作朗诵

  1、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设计多种形式合作朗诵

  例如:人员数量的搭配──二人组、三人组、四人组、男女混合组……

  歌词篇幅的选择──全文、一小节、甚至一两句。

  诗句的具体分工──学生对所选的语段进行分工朗诵,创造多样式的朗诵方法。

  2、全班评出最有情感感染力的最佳组合,予以鼓励。

  注:环节的设置意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领略歌词美感,将学生的情感逐渐引向高潮。

  四、深入探究,探寻诗歌的朗诵要点

  教师质疑:这样才能更好地朗诵好一首诗?(以本课为例说明)(学生思考、讨论)

  师生共议得出。如:

  1、把握诗词的节奏、重音。

  2、时代背景的把握。

  3、对诗词语言的品味。

  4、调节自己的感情。

  更多……

  学生个体再次自由朗诵,将刚才的所得加以体会。

  让首轮朗诵欠佳者再诵课文,展示自己的进步。

  五、再诵课文,探究修辞

  配以音乐,将学生的感情调至高峰,教师读朗诵词,全班一起朗诵。继而找出运用比喻、拟人和反复的语句。

  六、联系课文,拓展延伸

  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些诗直白抒情,风格豪迈,有些诗则委婉含蓄。你认为这首诗属于哪一种?为什么?你还能从学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七、学生评价

  教师设计学生自我评估表,让学生进行效果自测。

  八、作业

  民族的诗人在亚洲巨人的面前,兴起了怀古的心情。他向着黄河巨人,哭诉我们民族的灾难!于是,《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曲曲壮歌一气呵成。请同学们运用今天学习歌词的方法任选《黄河大合唱》中的一篇进行赏读,写出阅读体验。

  【教学反思】

  本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首先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使之能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其次,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教师借助论坛这一畅所欲言的平台,使学生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得到了和谐统一。第三、这样的整合模式所营造的教学氛围既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任务,既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也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使学生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2、初步认识黄河在中华民族中的特殊地位。

  3、品读歌词中的语言。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课前准备】

  1、教师:

  深入认识关于黄河、《黄河大合唱》的知识,做好相关课件和网站。

  2、学生:

  寻找有关《黄河大合唱》的影视听资料,聆听黄河大合唱中的豪迈歌声。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引导):同学们,当一个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时刻,我们实在需要母亲河召唤!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师)借助画面、音乐的力量,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轻声跟诵《黄河颂》

  (生)展示自己课前的所得──《黄河颂》的相关知识(光未然、洗星海、《黄河大合唱》、抗日烽火),了解《黄河颂》的写作背景。

  二、个体自主学习,自由诵读,初步品味歌词中的语言

  1、自由诵读《黄河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酝酿感情,自由节选文中几句或一节,给全班同学诵读。

  3、自我评价,品味课文中的语言。

  (教师设疑:你在刚才的朗读中注意到了哪些问题?哪些地方或哪些词句不够满意,为什么?)

  4、学生相互质疑,也可师生相互质疑,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5、全班评议首轮诵读最佳者,予以鼓励。

  注:教师对于学生:朗诵要求无需过高,对课文的理解要求也无需过深,相信学生的感悟能力,把握住情感的基调、理解的基本方向即可。

  教师在此可以做出调整性的解答:语调激昂、感情豪迈;重音所处的词:奔向、劈成、摇篮、屏障、臂膀(无需求全)

  三、小组合作学习,合作朗诵

  1、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设计多种形式合作朗诵:

  例如:人员数量的搭配──二人组、三人组、四人组、男女混合组

  歌词篇幅的选择──全文、一小节、甚至一两句。

  诗句的.具体分工──学生对所选语段进行分工朗诵,创造多样式的朗诵方法。

  2、全班评出最有情感感染力的最佳组合,予以鼓励。

  注:本环节的设置意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领略歌词美感,将学生的情感逐渐引向高潮。

  四、深入探究,探寻诗歌的朗诵要点

  1、教师质疑:怎样才能更好地朗诵好一首诗词?(以本课为例说明)(学生思考、讨论)

  师生共议得出,如:

  ⑴ 把握诗词的节奏、重音;

  ⑵ 对诗人生平和时代背景的把握;

  ⑶ 对诗词语言的品味;

  ⑷ 调节自己的感情。

  更多

  2、学生个体再次自由朗诵,将刚才的所得加以体会。

  让首轮诵读欠佳者再诵课文,展示自己的进步。

  五、再诵课文

  配以音乐,将学生的感情调至高峰,教师读朗诵词,全班一起朗诵。

  六、拓展延伸

  教师紧接《黄河颂》:民族的诗人在亚洲巨人的面前,兴起了怀古的心情。他向着黄河巨人,哭诉我们民族的灾难!于是,《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曲曲壮歌一气呵成。同学们,你想再颂黄河吗那就去读读《黄河大合唱》吧,你想更深入地认识黄河吗那么,下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探寻黄河吧!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1.自主探索,了解小壁虎尾巴易断、可以再生的特点,及小鱼、燕子、老牛等尾巴的特点。

  2.在语感训练和表演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文实践能力。

  4.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发展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我给你们每一位同学都带来一份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每一位同学都有了一台放映机,下面我们就自己给自己放动画片,看谁的动画片最精彩!

  二、感情范读,情境想象

  1.范读课文。

  2.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情景。

  (以上环节以孩子们平时喜闻乐见的动画片为想象的诱饵,使他们在想象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激趣练读,语感体验

  1.学生叙述课文中出现的动物,师帖有关动物模型。

  2.这些漂亮的明星照与我们平时看的动画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3.师:那我们也来当演员,可得先把剧本熟悉了才行。

  4.生自由朗读。

  5.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同桌听。(在自己对故事复述的过程中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6.师:要当好演员还得把台词记住才行。

  7.生记台词,体会感情。

  8.生角色体验。师相机指导语感、语调等。

  (以当演员为诱饵,充分调动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并以此为契机培养良好的语感。)

  四、分组表演借尾巴

  1.分组,分角色。

  2.小组内互相指导语感、动作等。

  3.师巡回倾听、指导,参与其中。

  4.代表小组表演,其他小组参与点评、指导。

  (孩子们在表演中体会鱼、燕子、牛尾巴的特点及用途;学习小壁虎的礼貌用语。并且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五、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1.小壁虎还向谁去借尾巴了呢?

  2.全班自由表演。

  (这一环节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提取了学生原有知识,让学生在借尾巴过程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六、共同体会喜剧结局

  1.想象小壁虎向妈妈说了些什么?

  2.师扮演壁虎妈妈,生表演。

  (这一环节主要锻炼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七、续编故事

  小壁虎会把这件事告诉他的哪些朋友呢?它会怎么说?它的朋友又会说什么呢?想象一下,把这个故事续编下去,再配上漂亮的图画,讲给自己的好朋友或爸爸妈妈听,好吗?

  (给孩子们充分的发展空间,培养想象能力和语文实践能力。)

  板书设计:

  小壁虎借尾巴

  小鱼图 小壁虎图

  蛇图 断尾壁虎图 燕子图

  老牛图 壁虎妈妈图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07-29

教学设计方案10-31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11-02

教学设计方案(热)08-26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10-18

(精)教学设计方案09-19

美术教学设计方案10-14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10-04

【通用】教学设计方案11-27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5篇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