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通用15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扎实开展,常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书面计划,具有内容条理清楚、步骤清晰的特点。那要怎么制定科学的方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设计方案1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菱形的定义,知道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2.掌握菱形的性质定理1和性质定理2,井能用定义判定一个四边形是菱形.
4.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菱形知识解决有关问题,提高能力.
5.通过教具的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6.根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的从属关系,通过画图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菱形的性质定理.
2.难点:把菱形的性质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综合应用.
三、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四、教学手段
(做一个短边可以运动的平行四边形)投影仪、透影胶片.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用投影仪打出)
1.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矩形?平行四边形和矩形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矩形中对角线与大边的夹角为36°,求小边所对的两条对角线的夹角.
3.矩形的一个角的平分线把较长的边分成5cm、3cm,求矩形的周长。
(二)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其实还有另外的特殊平行四边形,这时可将事先按课本中图4-33做成的一个短边也可以活动的教具进行演示,如图4-39,改变平行四边形的边,使之一组邻边相等,引出菱形概念.
(三)讲解新课
1.菱形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讲解这个定义时,要抓住概念的本质,应突出两条:
(1)强调菱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一组邻边相等.
2.菱形的性质:
教师强调,菱形既然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因此它就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此外由于它比平行四边形多了“一组邻边相等”的条件,和矩形类似,也比平行四边形增加了一些特殊性质.
下面研究菱形的性质:
师:同学们根据菱形的定义结合图形猜一下菱形有什么性质(让学生们讨论,并引导学生分别从边、角、对角线三个方面分析).
生:因为菱形是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所以根据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的`性质可以得到.
菱形性质定理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由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根据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可以得到
菱形性质定理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引导学生完成定理的规范证明.
师:观察图4-40,菱形ABCD被对角线分成的四个直角三角形有什么关系? 生:全等.
师:它们的底和高和两条对角线有什么关系?
生:分别是两条对角线的一半.
师:如果设菱形的两条对角线分别为a、b,则菱形的面积为什么?
教师指出当不易求出对角线长时,就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般计算方法计算菱形面积.
例2 已知:如图4-41,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C交AB于E,DF∥AB交AC于F.
求证:四边形AEDF是菱形.
引导学生用菱形定义来判定.
例3 已知菱形ABCD的边长为2cm,∠BAD=120°,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如图4-42,求这个菱形的对角线长和面积.
(1)按教材的方法求面积.
(2)还可以引导学生求出△ABC一边上的高,即菱形的高,然后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菱形的面积.
小结:(打出投影)
1.菱形、平行四边形、四边形的从属关系:
2.菱形性质:
①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②特有性质:四条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每一组对角.
(四)练习
教材P.153中1、2、3.
(五)作业
教材P.160中6、7、8;P.192中10.
教学设计方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经历观察、猜测、推理、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发现图形和生活中一些事物的简单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推理等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与创新意识。
3、借助变一变、找一找等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现和欣赏数学的美。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发现图形和事物的简单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一组图形或事物排列中有多个组合的。
教具准备:花边、图形(教具盒)、复印纸纸、小三角形、磁铁
教学过程:
一、在游戏中感知规律
1、从里面分别逐一抽出有规律的三角旗,让学生猜一猜接下去会是什么颜色的?(猜得真准呀)
2、从里面分别逐一抽出没有规律的三角旗,让学生猜一猜接下来是什么?
问:为什么第二次猜不准,而第一次猜的又快又准呢?这里到底有什么秘密呢?(生发表意见)
3、出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规律。(板书:规律)
4、你观察两条彩带,哪条美一点?(师:嗯,看来规律可以你我们带来美感!)
二、在探究中发现规律
(一)颜色不一样的花边(两个一组)
1、猜一猜:出示花边红绿红,猜一猜接下来是什么颜色的花?(随学生的猜出示花)
师:你们真厉害,又猜对了,有什么发现吗?(生说)
2、交流:说说你们的想法。(按红绿红绿红绿这个规律排列的)
3、变长:按红绿红绿红绿这个规律排列,你能把这花边变长吗?
(生说师贴:先往左贴,在往右贴)
(二)颜色一样,形状有规律的(二个一组)
1、找一找:仔细观察有什么规律?
2、全班交流:有什么发现?谁来说说。(苹果都是1个,梨子一次比一次多1个。)
3、变长:根据这样的规律,如果继续延长,应怎样摆?(让学生报)
(三)颜色或方向、大小都有规律的(三个一组)
1、找一找:生找一找有没有规律?
2、同桌交流:有没有规律,如果有那么有怎样的规律?把找出的规律说给同桌的小朋友听一听?(找规律)
3、全班交流:指名说一说
(四)猜一猜(体验一条规律中一组图形一般要重复出现三次)
(1)※○ ◎○ □+ ×¥
(2)○◎ ○◎ ※ ○◎ ○◎ ※ ○◎ ○◎ ※
(3)#※ #※ #※ #※ #※ #※
小结: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至少三次)。
三、巩固练习
1、圈一圈:(书上第88页例1)
2、我会画:(书上第89页)
(1)颜色规律
(2)颜色、方向的规律
(3)颜色、形状规律
3、节秦中发现规律
(1)师拍: ……
(2) 生接着拍、说说规律。
问:为什么这么快跟上节奏?(有规律的)
(3)你能根据这个节奏编一段动作吗?(动作中也可以有规律)
(4)自己编一段有规律的节奏或动作让桌猜。
如:伸伸手、拍拍肩、伸伸手、拍拍肩。。。。。。
4、 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也是有规律?
小结:刚才小朋友们发现了很多规律,有的规律是大自然本身就存在的,如:斑马身上的.条纹、一年四季、白天黑夜等等,有的规律是人们创造出来的,如衣服上的花纹,项链等等)这些规律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5、小小设计师(创造规律)
(1)创造规律:形状、颜色上有规律或别的
(2)展示作品
(3)评价作品
6、机动:欣赏有规律的图片(再一次感受规律美)
四、课堂总结:这些有规律的事物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丽,希望你们能做一个善于发现美,创造美的有心人!
教学设计方案3
教学目的
一、掌握根据事物特点组织材料的方法。
二、体味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三、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设想
一、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它既有一般说明文的平实准确的特点,又有生动活泼的描绘,所以,怎样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文章说明语言的.准确和生动,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本文的结构比较简单,只要求学生掌握整体的思路,对课文不作琐细的分析。
三、运用多媒体作为直观教具;
四、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能力上的训练。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明确体裁、教学目标复习、思考、圈画
2组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字、词、课文层次结构等)阅读、交流、思考
3创设问题:为什么说松鼠是一种讨人喜欢的小动物?(组织学生朗读第一节)朗读、个别发言
第二块:理解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松鼠的漂亮、驯良、乖巧各表现哪些方面朗读、交流、思考、自由发言
2组织质疑: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能否换位置来介绍?质疑、思考、发言
3学习评价:说说你最喜欢小松鼠的哪个或者哪些方面?并请说明理由畅所欲言
4思维拓展:放准备好的一小节松鼠的影片,提出问题“除了文章中介绍的松鼠的特点外,你还认为它具有哪些特点?”欣赏、思考、自由发言
5组织讨论:本文的语言准确、生动,找出相应的句子加以体会分组讨论、自由发言、个别发言
第三块:语文活动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提供其他一些小动物图片,让学生介绍他们印象最深的方面讨论、发言
第四块:布置作业
1.把刚才语文活动的发言整理成一篇300字左右的小文章;
2.课后收集有关松鼠的其他方面的内容,结合课文的介绍,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松鼠的手抄报。
教学设计方案4
一、学习目标
1. 交流自己喜欢的动物。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能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进行流利的表达,内容比较充实。
2. 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要求具体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真情实感。写好后与同学交流,学习彼此的长处,互相修改习作。
3. 学习掌握透过字面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并在说话、作文中运用。
4. 积累带动物名称的成语。
二、课前准备
1. 实物投影仪
2. 观察、记录自己喜欢的动物(外形、脾气、怎样进食、嬉戏、休息),或收集照片,描画动物。
3. 查找带动物名称的成语。
三、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
高傲的白鹅,性格古怪的猫,慈祥、尽职的母鸡……在喜爱他们的作者笔下,一只只小动物栩栩如生.同学们,你有自己喜欢的动物吗?在于动物的相处中,你一定觉得很有趣吧!今天,我们通过交流,共同分享这些乐趣,好吗?
(二) 全班交流
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动物的名称。
(三) 分组交流
1 :分组:喜欢同一种动物的同学自由组成一组。
2 出示要求:
a) 具体说出动物的特点;
b) 表达真情实感;
c) 认真听,进行评议。
3 分组交流。
四、全班汇报
汇报提示:
1 形式:可结合展示“观察记录”“动物照片”“动物画像”或表演,进行发言。
2 内容:可从外形、脾气、进食、嬉戏、休息等方面说说特点。
评价提示:
可采用问答、发表看法、评选等方式,促进学生积极互动。
五、拓展延伸
喜欢同一种动物的同学自由组成一组,把自己的“观察记录”“动物照片”“动物画像”等材料组合成一份手抄报,向大家展示自己最喜欢的动物。
教学设计方案5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认识本课5个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
选取了两方面的事例来写人,才能更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方法:讨论法
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放一次风筝
(实物)风筝一只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手拿风筝,问:这是什么?(板书:风筝),同学们,课前我们已经放飞过风筝,
那么你在放风筝时的心里感受是怎样的?请说一说。
2、师小结:听了大家的感受,似乎你们都觉得风筝挺好玩,然而作者对风筝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的心中,风筝就是理想的象征(板书:14*
理想的风筝)。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品读、探究。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某些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班上汇报。(同学之间互作补充、评价,师作适当点拨)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刘老师在课堂上,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不知道要跳跃旋转多少次。这是靠顽强的毅力给学生上课。
刘老师课讲得好。他对学生充满了爱。
刘老师课下喜欢放亲手制作的风筝。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故意撒脱手,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这是一种对生活的强烈的热爱之情的流露。
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这句话既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又是在告诫我们:应该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不断地追求、创造生活。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扩展。
1.挑选你最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3.写法上的启示。(师作适当的补充。)
五、课后延伸。
1、(必做题)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
2、(选做题)以我最____的人为题写一篇短文,并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教学设计方案6
说“木叶”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
2、从文章所阐述的知识和道理中,看出它在文学鉴赏中所具有的普遍意义,做到融会贯通。
3、注意理解诗歌意象在诗歌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设想
1、本文看似繁琐,其实内容并不多,在结构疏理上可简单化。
2、为何用“木”不用“树”是全文的关键,这是重点。
3、本文又是一篇可以用来作“引子”进行迁移性练习的好文章,可以设计一个探究性学习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及其作用。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诗歌的语言它在现实中的意义是有所不一样的,我们先来看这么两个例子。举“憔悴”(“为伊消得人憔悴”、“斯人独憔悴,荷戟独徘徊”、“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雨”(“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秋风秋雨悉煞人”、“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说明它们的在诗歌中的意义和在现实生活在的不同。(艺术美感和生活素材的关系)
为什么一入诗,它们就有了美感,而且往往有相对统一的.情感内涵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说“木叶”》就知道了。
二、自由朗读全文,把重要字词句子摘录在书右。
三、默读全文,理清结构
1、(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2、(4-6)“木”被人喜欢的原因两个。
3、(7)总结
四、思考明确一个问题:古诗中为什么用“木”不用“树”?
叫学生回答,老师补充明确:因为“木”有“疏朗”和“枯黄”的暗示内涵,所以就有了“深秋”的意味,而“树”则没有。
五、作业:
思考:为什么“木”就有了这种暗示呢?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从上节课的问题开始,从国旗下讲话中“做人上人”的思想入手,说明思想是有传统的,而文化、文学也是如此。再启示学生,如果屈原最初不用“木”,而要说“洞庭波兮树叶下”又会如何呢?
2、明确,可见,“木”之所以有了那样的暗示性内涵,全是由“传统”造成的;那么什么又是“传统”呢,从文学上来说,尤其是从诗歌的“意象”上来讲,这个“传统”就是历代诗人们的诗句所够成的文化氛围,即一句句诗中的意象赋予了该意象的暗示性内涵。
3、除了上节课讲到的“雨”之外,古诗中还有很多具有特点意象内涵的事物,请同学们想想看,写出来,然后再概括一下它们各自的暗示性内涵。
二、在黑板上列出如下表格,让学生上来写。
(意象分别有枫叶、柳、梅、菊、松、桥、水、草、花、马、门、柳絮、竹、舟、亭、酒、`风、剑、河、雁、雪,等等,也可自已想出一些意象内涵相对集中而且在古诗中较多见的来)
意象
雨
鸟
烛
……
例句
意象特征、暗示内涵
学生写出的例句大体如下:
鸟:打起黄莺儿/两个黄鹂鸣翠柳/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恨别鸟惊心/千山鸟飞绝/决眦入归鸟/柴门鸟雀噪/鸟鸣山更幽/羁鸟恋旧林/如随啼鸟识花情/青鸟殷勤为探看
雨:寒雨连江夜入吴/骤雨初歇/夜来风雨声/渭城朝雨浥轻尘/红雨随心翻作浪/空山新雨后/叶上初阳千宿雨/山色空蒙雨亦奇/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江雨霏霏江草齐/天街小雨润如酥
烛:何当共剪西窗烛/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云母屏风烛影深/银烛秋光泛画屏/红烛自怜无好计/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洞房昨夜停红烛
枫叶:江枫渔火对愁眠/枫叶荻花秋瑟瑟/停车坐爱枫林晚/晓来谁染霜林醉/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柳:无心插柳柳成荫/无情最是台城柳,依然烟笼十里堤/枝上柳絮吹又少/羌笛何须怨杨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月:月上柳梢头/残月脸边明/杨柳岸晓风残月/别时茫茫江浸月/山高月下/烟笼寒水月笼沙/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月是故乡明/举杯邀明月/床前明月光/近水楼台先得月/明月几时有/秦时明月汉时关
雪:飞雪连天射白鹿/独钓寒江雪/楼船夜雪瓜洲渡
花:花非花,雾非雾/无可奈何花落去/花开堪折直须折/花径不曾缘客扫/花落知多少
日:夕阳无限好/日出江花红胜火/东边日出西边雨
杜鹃:杜鹃夜半犹啼血/杜鹃枝上杜鹃啼/望帝春心托杜鹃
风:山雨欲来风满楼
松:静听松风寒
三、简要评说这些意象的特征和内涵。
鸟:有空远感觉;
雨:一是清新可爱的雨,还有一个是忧愁的;
烛:相思情、愁别意
柳:留恋、离别含义
月:美丽、忧愁、冷清
日:多为夕阳
四、课后作业:
在古诗中找一个意象,列出有该意象的四首以上的诗词(越新鲜越好,越多越好),并简要说出其意象大致特征及内涵。
教学设计方案7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有观察植物、了解植物知识、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在读中感悟课文的韵律美,了解课文告诉我们的知识。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有关网站、演示课件或相关的挂图。
2、学生自己读课文,预习生字词,想一想:我会怎样记住这些生字。
3、学生了解有关“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的知识。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利用网络、课件或挂图,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了解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文
1、由秋天植物的种子成熟引入,设问导入课文。
2、齐读课题:
⑴ 知道“植物妈妈”“孩子”分别指植物和它们的种子。
⑵ 用补充课题的方法了解课文大意。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指名分节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辨,纠正字音。
2、学生同桌互相听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3、学生自己读课文,要求:
⑴ 勾画交流:
课文中讲到了哪几位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
⑵ 提出自己没有读懂的地方,并作上符号。
4、教师和学生一起整理出需要重点解答的问题。
三、带着问题,在朗读中感悟
1、读第1节:
启发提问:谁读懂了“四海为家“这个词语?学生结合上下文说说自己的看法。练习读好问句。
2、朗读2、3、4节:
⑴ 说一说:
你最欣赏哪一位妈妈的办法?为什么?
⑵ 通过网站或课件演示,帮助学生了解蒲公英、苍耳、豌豆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学生在书上勾出关键词语。
⑶ 相机指导朗读,重点读好关键词语。
3、自由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体会读、表演读。分小组进行朗读比赛。
4、试着背诵课文。
四、实践活动
1、读课后“泡泡”里的话,说一说除了课文中讲到的,自己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2、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的资料;通过网站了解一些典型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激发学生探索奥秘的兴趣。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巩固朗读背诵,进行字词训练。
〖教学过程
一、巩固朗读、背诵
1、齐读课文,回忆课文内容。
2、分组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3、学生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一节进行背诵,提高背诵兴趣。
4、“接龙”方式检查背诵情况。
二、进行字词训练,识记生字
1、读“读读抄抄”里的词语:
⑴ 强调词语重叠时轻声的读法。
⑵ 仔细观察:
这些词语有什么相同点?只观察不回答。
⑶ 学生试着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语。
2、识记生字:
⑴ 出示生字卡,读生字,练习口头组词:
(“知识”中的“识”读轻声。)
⑵ 学生交流:我用什么方法记住了哪一个字?
(区别“己”“已”的不同。)
⑶ 教师小结学生的识字方法,肯定学生的思维方式。
⑷ 巩固:
在网站中通过文字游戏了解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3、指导书写:
⑴ 重点示范独体字的写法:
(通过横中线和竖中线确定笔画位置。)
⑵ 示范三个女字旁的字的写法:
(指名在黑板上写,然后进行笔画整理。)
4、练习写一写生字,教师课堂巡视,看笔顺及写字姿势是否正确。
5、小结书写情况。
教学设计方案8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拼读课文,和表达课文主要内容的句子。
2、说出海通和尚和石匠们凿乐山大佛的经过。
3、能找出写乐山大佛的句子读一读。
教学重点:由衷赞叹祖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教学时间: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1、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己读通全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老师纠正字词的读音
乐山 一尊 石匠 凿成 雕像 脚趾 端坐
情不自禁 赞叹 智慧
3、齐读全文
二、自学课文
1、小组自学讨论,回答问题
a 乐山大佛坐落在哪里?
b 海通和尚和石匠们是怎么凿成乐山大佛的?
c 课文是怎样具体写出乐山大佛的大,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d 为什么说乐山大佛是祖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2、检查自学效果
理解石匠、凿、世界奇景、情不自禁、赞叹在课文中的意思。
3、检查指导课文朗读。
三、学习生字
扩充词语:拂尘奴隶
四、延伸学习
1、除了乐山大佛,我国还有很多驰名中外的'古迹,你能说出几个吗?
2、口头描写他们的雄伟和特点。
3、按照本文的样子也写一篇有关的小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9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抓住重点语句阅读理解课文第一~三段。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引导抓住重点语句阅读理解
1.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穷人》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毛要想深入地理解课文,还要抓住重点语句来阅读思考。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画出了哪些重点语句?还有哪些不懂的语句?请提出来。
2.学生提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语句,大家在这些地方做上记号。
二、指导理解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
2.从第一段中可以看出,桑娜家的生活怎样?(生活很艰难。)怎么看出来的?
(学生读讲有关的语句。)
3.桑娜家的生活很艰难,课文中为什么说“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呢?
(从两个方面来体会:首先,“温暖而舒适”是对照屋外的寒风呼啸来说的;第二,这个“温暖而舒适”是靠渔夫冒着生命危险和桑娜的勤劳能干来维持的。)
三、指导理解第二段
1.指名朗读第二段。
2.桑娜在把两个孩子抱回家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她没有怎么想)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从“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个句子中看出来的。)
3.从“非这样做不可”这几个字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非这样做不可”,就是应该这样做,必须这样做。桑娜抱回两个孩子的时候,想也没想,只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充分表现了桑娜善良和乐于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4.把两个孩子抱回家以后,桑娜是怎么想的?(她觉得没法对丈夫说,她怕丈夫不伺意,丈夫可能会揍她。)她为什么这样想?(因为生活实在太艰难了,丈夫的担子实在大重了,再增加两个孩子,这不是闹着玩的。桑娜这样想,是为丈夫担心。)
5.从“嗯,揍我一顿也好”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桑娜想“揍我一顿也好”,意思就是:只要丈夫同意收留两个孩子,肩己宁愿挨揍。从这里、我们叉一次体会到了桑娜的善良和乐于助人。)
四、指导理解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
2.渔夫听说西蒙死了是怎么想的?(他想,孩子和死人呆在一起不行,要赶快把他们抱来。)
3.从“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这个“熬”字,说明渔夫准备过更艰苦的生活。从“总能熬过去”可以看出,渔夫已经下了决心,不管有多么大的困难,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成人。这说明渔夫和桑娜一样,很善良。乐于帮助别人。)
五、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1.提出练习要求:把整篇文章连起来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在练习本上,把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写一写。
2.学生按要求练习概括中心思想。(课文通过渔夫和桑娜主动收养邻居西蒙死后留下的两个孩子这件事,赞扬了渔夫和桑娜勤劳、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3.作者是怎样一层一层地表达这个中心思想的`?(作者先写了桑娜家生活的艰难,渔夫出海打鱼冒着风险,再讲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的举动和她的心理活动,最后讲渔夫决定抚养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这样一层一层讲下来,就使我们看到了这两个穷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看到了他们勤劳、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六、布置作业
1.想一想,渔夫和桑娜收留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以后会怎么样。
2.看看“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准备听写。
教学设计方案10
教学重点
一、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描写。
二、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三、领略本文的语言美。
四、体会在写景中抒情的写法。
五、领略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步骤
一、入境,导入新课。
一提到春天,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春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象,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有无数的文人描绘过春天,歌颂过春天。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朱自清的春的世界。
二、听读,感知全文。
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知。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让学生准确的读出生字的读音。二是让学生说说本文描绘了春天的哪些画面,并通过教师引导概括出春天的三个特点。并及时引导学生欣赏春天的美丽,感受春天的活力,启迪学生奋发向上。
环节一、阅读与欣赏出示多媒体课件,请学生欣赏配乐朗读。
环节二、扫障大比拼让学生准确的读出屏幕上生字的读音。可以补充纠正。
环节三、看谁说的准作者向我们描绘了春天的哪些画面呢?
学生回答:春花,春草,春风,春天的人等
提问:春天有这么多景物可写,为什么偏偏要写这些景物呢?
明确:因为这些景物都能表现出春天的'特点。
提问:你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吗?
明确:新——力——美
三、品读,赏析语言。
让学生品味作品语言的准确生动,清新优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走上讲台,可使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充分的表现自己。
环节四、请你当老师你认为本文写春天写得最好的句子和段落有哪些呢?四人一组,互相说说好的理由。
四、熟读,当堂背诵
如此美的句子和段落,应该让学生当堂来背诵。可以锻炼学生的记忆力和注意力。
环节五、背诵不示弱三分钟背诵比赛
五、衔接,延展课文
朱自清的散文让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引导学生从课文之外寻找春天的足迹。
环节六、开拓者行动
你想当作家,请你用文章来赞美春天;你想当音乐家,请你用歌声来歌颂春天;你想当画家,请你用画笔来描绘春天
自由准备,成果展示。
教学设计方案11
【活动设计】
本节绘本内容很贴近幼儿的日常生活,情节也非常的清晰易懂,让幼儿在听的同时,就能很快地掌握乘坐交通工具时应遵守的基本规则和自我保护的方法。中班幼儿对乘坐交通工具时应该遵守的规则还不是非常地清楚,知道一些,不过在真正乘坐时,就会因为兴奋而忘记乘车规则,做出一些危险的事情。所以我设计了这一节绘本课,希望让幼儿懂得乘坐交通工具时应遵守的基本规则和自我保护的方法,知道规则的重要性。
【活动目标】
1、能讲述故事的大致情节,根据小动物的特点,理解并记忆相关的乘车约定。
2、让幼儿懂得乘坐交通工具时应遵守的基本规则和自我保护的方法,知道规则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公交汽车情景模拟、相关PPT。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快看,今天王老师给你们开来了一辆公交汽车。这是汽车的前门,我要从这里上车;这是我司机的位子;这些是小乘客的位子;这个是后门,要从这里下车。滴——滴——,按按小喇叭,我要出发去玩了,有谁愿意搭我的车一起去啊?”(幼儿举手)
师:“这么多小朋友都愿意搭我的车啊!可是我的车子太小、座位不够,该怎么办呢?这样吧,如果谁能记住我说的乘车规则,我就邀请他来一起搭车,你们同意吗?”(幼:同意)“那你们的小耳朵要听清楚喽!”
(小小规则要记牢,交通安全最重要。前门上后门下,排好队儿不着急。首先寄好安全带,然后小手抓抓好。莫在车里乱走动,莫把脸儿往外瞧。如果你能都做到,你就是个乖宝宝!)
二、幼儿乘坐公共汽车,老师播放欢快的音乐,另一老师抓拍幼儿乘坐时的不安全举动。
三、音乐停止,游戏结束。
师:“滴——滴——,小乘客们,我们已经到达终点站了,请解下安全带、排好队有秩序地从后门下车。”
四、观看PPT,讲述故事前半段。
师:“王老师的汽车游戏好玩吧。(好玩)今天啊,森林里的狮子爷爷也开来了一辆公共汽车,我们快来看看吧!
师:“我们的故事先讲到这里。原来啊,狮子爷爷的公共汽车一路上也载了很多的小乘客。而且我们的狮子爷爷也跟王老师一样,对它们提出了一些乘车的规则。那谁现在动动小脑筋,告诉王老师,你刚刚在故事里都听到狮子爷爷跟谁提出了什么样的乘车规则?首先是谁想要搭车?狮子爷爷跟她说了什么要求?”(幼儿举手回答)
师:“那我们一起来听听他说的对不对?听听我们的小乘客是怎样回答你的?”(边播放PPT边回答问题)
五、观看PPT,讲述故事后半段。
师:“看来啊,我们的狮子爷爷跟每一个小乘客都说了一个乘车规则,那我们的小乘客有没有听狮子爷爷的话呢?让我们继续往下听故事。”
师:“我的故事讲完了。为什么故事最后会是这样的一个结局呢?小乘客们有没有听狮子爷爷的话?原来啊,小乘客们后来因为太兴奋了,忘记了狮子爷爷的乘车规则,造成了不好的`结果。这说明啊,我们在乘车时需要注意安全,一些不安全的动作,我们是不可以做的,而且一定要遵守乘车规则。那我们小朋友自己在乘车的时候都要注意些什么,应该怎样保护自己呢?谁来说一说?”(幼儿回答)
六、翻看现场拍的照片,让幼儿初步懂得乘坐交通工具时应遵守的基本规则。
师:“恩,小朋友们说的都很不错。可是刚刚有些小乘客在坐王老师车的时候啊,因为兴奋贪玩,忘记了我们之前说好的乘车规则,做出了一些不太安全的动作,这样可不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找一找哪些动作是不安全的。”
师:“刚刚的那些小乘客们,你们都记住了吗?不仅仅要记住乘车规则,还要学会自我保护。那我们待会回班上去再玩一次汽车游戏,比比看,谁才是真正的文明小乘客,好吗?”(好)
七、结束。
【效果分析与反思】
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孩子们都很积极主动,配合很好。开始环节的游戏,孩子们都被成功的吸引住了,很踊跃。不过我预想的情况有些不太一样,班上的孩子们太守规则了,没有做出很危险的动作,也或许是我做的安全带太紧了,影响了孩子们的正常发挥。不过后来还好,下车时,有的小朋友忘记了应该走后门,被我抓住了把柄。为后面给他们看自己有没有遵守交通规则埋下了铺垫。
教学设计方案12
学习目标
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课前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出示图画,激情导入
1、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师:瞧,同学们,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想认识他吗?
2、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
教师出示重点词,学生进行练习。
自由选择下列词语中的五个,把它们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扛上肆虐盘踞绿洲归宿奇迹宏伟价值命运
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1、抓奇迹。
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迹)
?出示: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呀?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2、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找出来进行交流。(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学生读课文,概括。
预设:
(1)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
(2)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学习第3自然段)
?用自己的话,概括老人创造的奇迹,再说说自己对老人的看法。
?作者对老人是什么看法呢?从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把这句话多读几遍,联系课文内容边读边想,并背诵下来。
再读全文,积累句段
读课文,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
(杭州市大关苑第二小学沈建炬)
B案
课前准备
1、中国地图,认识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初探课文,认识老人
1、猜字激趣。
课件出示老字。
这个字的意思大家都知道吧,谁来说说看。
《说文解字》中也是这样解释的:七十曰老,言须发变白,告诉了我们老的本义。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揭题读题。
2、自学课文。
认真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3、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语。
(2)选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默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
预设交流点:
(1)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板书:离世)
教学设计方案13
一、说教材
1、探究教材
《台阶》与本单元其他五篇不同,是小说,但也是叙事类作品,主要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父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他具有农民的朴实、淳朴、无私,而且敢于拼搏的精神。
2、探究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结合本单元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能力目标: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二、说学生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本文立意新鲜,情节朴素感人,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社会背景以及父亲的形象意蕴问题较深奥,初三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
2、能力分析
学生对故事内容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
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三、说教法与手段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读、读反复,让学生自己在读中感悟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2、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及背景音乐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4、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积极读书。
2、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
全文中有个文眼:“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抓住了这个文眼,就抓住了理解整个故事的关键,就容易理解父亲的思想性格。
教学环节安排如下:
(一) 激情导入: (背景音乐《愚公移山》)透过朱自清先生饱含深意的《背影》,我们分明看到了困顿前行中的父辈的身影,今天学习的李森祥的《台阶》将以小说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和深沉的精神世界。
(设计意图:好的导语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锣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此导语设计贴近课文内容,和课文有异曲同工之妙,再配以背景音乐《愚公移山》,自然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自然引出本课内容。)
(二)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诵,要求学生勾画出生字词,并结合课文解词。
2、让学生再次浏览课文,看谁能生动的复述这个故事,成为今天讲故事大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两次不同要求的读,特别是在复述过程重要抓住重点,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为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合作探究:
默读课文,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难问题,小组讨论解决,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
(四)品味赏析:
对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片段,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赏析,同时课件演示父亲重修台阶的情景,形象的感受这一震撼人心的画面。理解父亲具有华夏炎黄子孙的`优良传统——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拼命硬干、勤俭持家的美德。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的品质(因为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设计意图:此环节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有利于理解本文主旨,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更形象、更直观。)
(五)拓展迁移:
引导学生回忆讲述自己的父亲,要求抓住父亲的特点,叙述清楚、生动、突出重点。然后由同学们评出今天的发言明星。
(设计意图:有人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师生小结:
首先学生自发的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予以补充和肯定。
(设计意图:此环节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了系统、完整的印象。)
(七)作业设置:
摘抄赞颂父亲的文学作品,推荐阅读巴尔扎克的《高老头》。
(八)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14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古桥、树林、山泉经过作者动情的叙述,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们也仿佛走到了每一位读者的心中,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正当在与朋友们互诉心声之中,作者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真切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所以xx教学定位在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语言,以陶治学生心灵,使学生得到美的教育和生活观的教育。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假如你没读过《山中访友》这篇课文,请展开你想像的翅膀,猜一猜李汉荣先生到山中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访问的情形会是怎样的?(学生可能回答:作者可能去访问一位德高望重,曾经与自己同呼吸共患难的山中隐士;我想作者可能去访问一位功成身退,隐居山林的朋友,他们约好了对酒吟诗;作者访问的朋友是一位丹青妙手,他经常在山中实地写生。访一位多年不见的住在山中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艺;访一位隐居山中的诗人煮茶论诗;访一位得道的僧人禅悟人生;访山中的动物要保护动物等)可李汉荣先生到底去山中拜访了怎样的朋友?让我们闭上眼睛,去听听作者给我们讲述他山中访友的`经历。
二、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朗读《山中访友》,学生听读并思考:李汉荣先生到底去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1、谁能说说李汉荣先生去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呢?明确:作者拜访了古桥、树林、山泉、小溪、蚂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老柏树等。
2、可是李汉荣先生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
学生讨论后明确: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交流探讨
1、李汉荣先生是那么地热爱大自然,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他走进山中,去会晤他山中的众朋友,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用我喜欢 ,是因为 的句式说一句话。
2、既然是山中访友,那么李汉荣先生跟自己的好朋友交流了吗?他们又是怎样交流的?
明确:李汉荣先生在xx中,已经到了物我交融的境界,景物的美在他眼里已经成了一个个玄奥而善良的思想,他对大自然的喜爱程度已经远远不是只用眼睛去观赏他们的外表,而是用心在冥想,用心在与大自然的朋友们交谈。然后美读课文。
3、在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中,你有哪些美妙的想象?
(学生自由谈)
四、课堂小结
教师结束语:当你怀着一个好心情看这个世界时,你会发现世界原来如此妙不可言,大自然原来如此神奇,令人陶醉,不禁想做大自然的一员,去亲身感受大自然脉搏的跳动,用大自然的语言去跟游人进行一次心灵的交谈。李汉荣先生把自然景物当作自己的朋友,感觉那么美好,那么亲切。孔子曰: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而我说:有朋自山中来,不亦乐乎?有朋自大自然中来,不亦乐乎?同学们,让我们敞开心扉,走进大自然,去拥抱大自然,广交大自然中的朋友吧!下课。
五、布置作业
把在体会课文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时的美妙想象写下来,课下交流。
教学设计方案15
【教材分析】
本节课属于空间与图形知识的教学,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重难点部分,是小学学习立体图形体积计算的飞跃,通过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能力,较深入地理解几何体体积推导方法的新领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本节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圆锥的特征,掌握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重视类比,转化思想的渗透,直观引导学生经历“猜测、类比、观察、实验、探究、推理、总结”的探索过程,理解掌握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还能培养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应放手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总结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空间观念,从而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并且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觉猜想——试验探索——合作交流——得出结论——实践运用”探索过程,获得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和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求知精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自觉养成与人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圆锥体积公式的理解,并能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在教学中采用放手让学生操作、小组合作探讨的形式,让学生在研讨中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并运用学过的圆柱知识迁移到圆锥,得出结论。所以对 于新的知识教学,他们一定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教法学法】试验探究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底等高圆柱圆锥各6个,水槽6个(装有适量的水)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 一 课 时
一、回顾旧知识
1、你能计算哪些规则物体的体积?
2、你能说出圆锥各部分的名称吗?
【设计意图】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进一步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
二、创设情景 激发激情
展示砖工师傅使用的铅锤体(圆锥),你能测试出它的体积吗?
【设计意图】以生活中的'数学的形式进行设置情景,引疑激趣迁移,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揭示课题:圆锥的体积)
三、试验探究 合作学习(探讨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
探究一:(分组试验)圆柱与圆锥的底和高各有什么关系?
1、猜想:猜想它们的底、高之间各有什么关系?
2、试验验证猜想:每组拿出圆柱、圆锥各1个,分组试验,试验后记录结果;
3、小组汇报试验结论,集体评议:(注意汇报出试验步骤和结论)
4、教师介绍数学专用名词:等底 等高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一活动,初步突破了本课的难点,为探究二活动活动开展作好了铺垫。
探究二:(分组试验)研讨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1、大胆猜想: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
2、试验验证猜想:每组拿出水槽(装有适量的水),通过试验,你发现了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有什么关系?边试验边记录试验数据(教师巡视指导每组的试验)
3、小组汇报试验结论(提醒学生汇报出试验步骤)
教学预设:(1)圆椎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3倍;(2)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3)当等底等高时,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或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等等。
4、通过学生汇报的试验结论,分析归纳总结试验结论。
5、你能用字母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呢?(学生反复朗读公式)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分组试验探究,在实验过程中自主猜想、感知、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突破了本课的难点,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探究三:(伸展试验---演示试验)研讨不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题的体积是否具有三分之一的关系。
1、观察老师的试验,你发现了圆柱与圆锥的底和高各有什么关系?
2、观察老师的试验,你发现了不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还有三分之一的关系吗?
3、学生通过观看试验汇报结论。
4、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所存在的条件。
5、结合探究二和探究三,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课件演示试验,进一步让学生明白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所存在的条件,更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圆锥体积公式理解,再次突出了本课的难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进一步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
四、实践运用 提升技能
1、判断题:【题目内容见多媒体展示】独立思考---抽生汇报---说明理由---师生评议
2、口答题:【题目内容见多媒体展示】独立思考---抽生汇报---学生评议
3、拓展运用:【课本例题3】学生分析题意---小组合作解答---学生解答展示---师生评议
【设计意图】通过判断题、口答题题型的训练,及时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巩固了圆锥体的体积公式。而拓展题型具有开放性给学生提供思维发展的空间,让他们有跳起来摘果子的机会,以达到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的目的。
五、谈谈收获: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呢?
六、课堂作业:
1、做在书上作业:练习四 第4、7题
2、坐在作业本上作业:练习四 第3题
【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附后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07-29
教学设计方案10-31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10-18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11-02
【通用】教学设计方案11-27
教学设计方案(热)08-26
(精)教学设计方案09-19
作文教学设计方案11-15
教学设计方案精选15篇01-01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