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土地》教学设计

时间:2024-01-23 16:41:1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国的土地》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的土地》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的土地》教学设计

《中国的土地》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侵略战争给中国造成的苦难和诗人的赤子情怀。

  2.感受艾青的诗风:沉雄、忧郁而感伤。

  教学重点:

  通过对画面的赏析,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对诗歌感情的认识。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多情的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不管这片土地在经历着怎样的风雪的洗礼,诗人艾青却始终以一颗真诚的赤子之心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中国。今天,让我们再次感受这深沉的爱,学习《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二、诵读感受

  教师配乐诗朗诵,学生思考:

  ①诗歌有没有线索?

  ②诗歌的内容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展开的?

  ③诗歌给我们描述了哪些受难的场面?

  ④诗人最终想要表达什么情感?

  (课件展示思考问题)

  三、具体研习

  1.诗歌有没有线索?它属于什么线索?

  【明确】诗歌的线索是反复出现的两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它是诗歌的情感线索,是全诗结构的骨架,多种形象的刻画都是沿着这两句话展开的。

  但这两句诗绝不是一种简单的“起承转合”中的插曲,它是发自诗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诚的感受,一次强烈的呐喊。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继“九·一八”事变之后,开始了对华全面侵略。流亡的艾青来到武昌,面对着内忧外患,新的一年即将开始,诗人却丝毫没有看到任何新的希望和新的气象。诗人终于将满腔悲愤喷涌而出。

  两个“中国”更加表明这场空前的灾难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一个叹词“呀”和省略号,使诗句平添了沉重、犹豫、哀伤的气氛。

  2.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幅画面:漫天大雪中,诗人独自伫立,发出内心的呐喊。真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除了开头就提到的雪,诗人还想到用什么来表现灾难呢?

  【明确】风。诗人采用移情的手法,把自己对祖国灾难深重的悲悯之情,移到风的身上。让无处不在的风雪,来见证、来倾诉祖国的灾难。大自然的季节更替所给予人的感受,只是感官上的触觉。重要的是诗人的内心深切地感受到了透彻心扉寒冷的封锁。

  3.诗人把“风”比作“太悲哀了的老妇”在雪地中“一刻也不停的絮聒着”,絮聒什么呢?中国人民的'苦难。苦难太多了,受众范围太广了,如何安排呢?

  【明确】选取代表,分画面展示。

  4.那么诗歌中究竟分了哪几幅画面,给我们展示了哪些受苦受难的民众呢?

  (小组讨论,回答)

  【明确】分图讲解(课件展示相关图片)。

  ①农民冒雪图。诗人仅用6行,就把一个北方农民的形象再现出来。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诗句概括出这位农民是什么样的形象呢?

  【明确】忍受严寒,内心充满了苦痛和对前路的迷茫的北方农民。

  中国的农民,几千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受尽剥削压迫,从没有真正摆脱过受奴役的枷锁,本来已经苦不堪言的中国农民,又遭遇到外族侵略,内忧外患,中国的农民啊,你的出路在哪里?

  但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诗人没有站在局外,而是和受难人民站在一起,在悲吟农民命运的同时,也在悲吟自己的命运。读来让人倍感温馨。

  ②少女失护图、老母蜷伏图。如果说前一幅图还只是悲惨的个体,后一幅图则展现了“无数的”母亲,“就象异邦人”,不知道归宿在哪,前路在哪。谁没有母亲,谁不曾享有过母爱,而我们的母亲却“拥挤在生活的绝望污巷里”,读来怎不让人潸然泪下。

  ③农民乞天图。一幅“农民乞天图”惊心动魄。它是整个中国浓缩了的画面,充满了绝望的震撼,这与达官贵人的醉生梦死、歌舞升平,形成了多么巨大的反差。一场大雪的降临,诗人感到了透彻心扉的寒冷和绝望,更加触动了诗人内心的深广的忧虑,诗人终于流着热泪写出了民族的苦难。

  诗人不能自已,发出了无比痛苦的喟叹“中国的苦痛与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

  5.这样的四幅图画有没有联系或顺序呢?

  【明确】按照男女老少,由北至南的顺序,由点到面地代表了中国所有的百姓都在遭受水深火热的苦难。

  6.战争现实是严峻的,中国正处在危难之中。但诗人忧郁了吗?沉沦了吗?他最终表达的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

  【明确】诗人看清了这残酷的现实,尽管身内身外一身雪,但诗人没有呻吟,而是如泣血般为祖国急切献身。尽管有忧思,但我们更可以感受到他对祖国足可感召日月的赤诚之心。这些充满悲愤力量的诗句,有力地震撼者我们的心灵,给我们带来了感情上的温暖和精神上的鼓舞。可以说虽忧却爱,才是真爱,是大爱。

  三、小结全诗

  综观全诗,诗人以“雪夜”为背景,以人民受难图为全景,以满腔的忧郁、悲愤、哀伤和对祖国无限的赤诚和与忠诚为线索,真切地再现了当时中国人民所遭受的非人的折磨、伤害,再现了中国的痛苦与灾难。尽管有忧郁、有悲哀,却给人一种振聋发聩的力量。艾青的忧郁与悲哀,是与时代的风云紧密联系的,同人民的感情血肉相连的,所以诗歌读来才具有震憾人心的力量。

  四、拓展延伸

  战争是残酷的,它总是让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所以我们很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美好的时代,一个热爱和平的国度!作为儿女,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让我们的母亲永远健康、安宁!下面就请同学们拿起笔,写下你心中对祖国的爱。不必多长,有情足矣。

  (学生练习、展示)

  【教师展示】我有一个美丽的祖国母亲,她像一副壮丽的中国画,画中的长江与黄河令人赞不绝口,画中的丰富物产让人羡慕。六十年的风雨历程,她经历了多少磨难,克服重重困难,走到了今天,变成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但是,曾经的耻辱仍刻在我们心中,外国人的烧杀掠抢让人愤怒、伤心。祖国没有任他们欺凌,奋起反抗,终于赶走了这帮强盗。

  忘不了开国大典上经久不息的掌声、欢呼声;忘不了原子弹爆发发出的巨响;忘不了汶川地震时大家争相捐助的感人场景;更忘不了世博闭幕式上兰芬主席虽有些蹩脚但深情的中文演讲……我美丽的祖国母亲正一步步走向世界,向世人展示自己的实力。我热爱祖国母亲的美丽、繁华和民族团结,我祝福祖国母亲更加美丽、富饶、强大。

  (播放歌曲:《祖国,慈祥的母亲》)

《中国的土地》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锻炼朗诵能力,注意重音、停顿、语调、语速。

  2、通过语言感受艾青的诗风:沉雄、忧郁而感伤。

  3、使学生了解侵略战争给中国造成的苦难和诗人的赤子情怀。

  二、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以战争导入

  二、解题:

  1、作者: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中国现当代著名诗人。他写的诗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是对中国新诗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被聂鲁达誉为“中国诗坛泰斗”。著有诗集《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

  2、写作背景:本诗写于1937年12月的武汉。1937年,这是一个值得中华民族永远牢记的年份: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国民党反动派不顾民族利益,抱着“攘外必先安内”的宗旨围剿着中国的正义人士,中国国内也民不聊生。诗人意识到这场民族解放战争通向胜利的道路是泥泞的、寒冷的、曲折的。这一切都强烈的震撼了诗人本已经十分动荡的内心,所以写下了这首诗。

  三、诵诗歌,品情感

  1、引入

  2、全班同学朗读诗歌(首先全班散读,再全班齐读,最后男生小组读。并插入问题:全诗共绘有几类人物?)

  中国的农夫、少妇、年老的母亲(中国的妇女)、土地的垦殖者(中国的人民)。分小组朗读。

  3、教师朗诵指导

  ①读准字音

  ②投入感情

  ③掌握技巧

  四、鉴赏:

  1、全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抒写了残暴的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以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

  2、那么是怎样来写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的呢?(选取了几类人做描写对象)

  明确:

  每幅画面具有出彩之处。

  背景画面运用的比喻十分新奇与妥当,把风比作紧紧跟随、伸出寒冷指爪拉扯行人衣襟、不停絮聒的老妇,给人一种阴森之感;

  第一幅画面对农夫的外貌描写:“刻满了痛苦的皱纹的脸”;

  第二幅画面少妇的蓬头垢面、巢被毁灭、失去丈夫的呵护、受尽刺刀的戏弄;

  第三幅画面的“年老的母亲们‘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就像异邦人”;

  第四幅画面的土地的垦殖者“绝望的污巷”、“朝向阴冷的天伸出乞援的颤抖着的双臂”。

  “中国的道路,是如此的崎岖,如此的泥泞呀。”、“中国的痛苦与灾难,像这血液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两句直抒胸臆;

  第一幅画面的后半是诗人自己亲身经历的诉说,这样,诗人不仅旁观,还亲身经历,他有着双重的苦痛。

  这四幅画面,如版画般,充满力度,特点极其分明,但又不是白描般的追求丝丝入扣,且构成了“男女老少”、“由北至南”,代表了当时中国所有的百姓。

  3.在诗中,诗人也提到了自己,把诗人表现自我的一段文字找出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告诉你/我也是农人的后裔——……我的生命/也像你们的生命/一样的憔悴呀”把自己和广大农民的苦难命运联系在一起,把这种苦难写的更深刻而真切。

  4.结尾“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没有灯光的晚上”和“温暖”分别指什么?(暗喻旧中国还处在黎明前的黑暗、勇气和力量)

  明确:(暗喻旧中国还处在黎明前的黑暗、勇气和力量),体现了诗人的一份对祖国的赤诚之爱,愿用自己的诗句温暖祖国。

  5、“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中的“雪”有没有其他寓意呢?

  明确:“雪”既指现实中的降雪,亦指中国所处的艰难环境。

  五、表现方式:

  (1)精心选用意象:

  雪、风、农夫、我、少妇、母亲、垦殖者

  (2)精巧运用艺术表现手法:

  叙述、描写、比喻、反复、感叹词

  这首诗艺术上最大的特点是反复咏叹“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一共出现了几次,有什么作用?(提示:从情感的表达和篇章结构两个角度)

  六、作业:把“那从林间出现的……你要到哪儿去?”若干诗句,用第三人称,以“中国的农夫”为开头,重组成一句话,不得改变愿意。

《中国的土地》教学设计3

  一、分析教材: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收入在语文新教材高一(上)的第四单元,这一单元都是新诗。根据单元教学要求,使学生初步了解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陶冶美好情操。艾青的这首诗,通过描绘广大中国人民在日军侵略下的悲惨的受难图景,表达了诗人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这首诗画面感极强,并通过雪、寒冷、夜等背景性的描绘,更突出了凝重、沉郁的意境。所以在教这首诗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人物形象与图景,深入解读,才能把握诗人深沉的情感。

  二、分析学生:

  高一的学生是初次接触新诗,虽然他们曾经背诵过不少古诗,但对于把握诗歌里抽象感情的能力是很弱的,而且写这首诗的时代(1937)距离现在较远,九十年代出生的学生理解这首诗中的深沉感情是有难度的。所以在教学时,要指导学生抓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与图景的特点,然后通过联想,反复朗读,并联系时代背景来把握理解诗人深沉的感情。

  三、设计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并基于上述教材、学情的基本分析,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以“抓住画面、把握特点、体会情感”为核心,从三个维度加以设计:

  (1)知识技能:通过抓关键词句理解四副图景中人们凄惨的生存状态(重点);结合时代背景理解“雪”“寒冷”“雪夜”的象征含义(难点);第一节在诗中反复出现所起的作用(难点)

  (2)情感目标:理解诗人内心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

  (3)过程与方法:朗读、品味语言、想象理解

  四、教学组织: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情感,上课时需要创设情境,我选取了与这首诗风格相近的乐曲《辛德勒名单》作为背景音乐,进行朗诵。让学生耳听朗诵,脑中联想,心中逐渐体会诗中沉郁的感情。并通过品味诗中的语言,抓住关键词,深入理解当时人民凄惨的生存状态。再通过集体朗读,深入体会诗中的情感。教学过程中还运用多媒体补充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及艾青的诗歌成就,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诗。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简介艾青的诗歌成就:他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诗坛大师;是最早走向世界的中国诗人之一。

  2.学生交流初读诗歌后所体会到的感情,并质疑。

  (二)听配乐朗诵,理解诗中四副图景的特点

  1.诗中描绘了哪些人物形象?

  2.听教师配乐朗诵,展开联想,思考:

  (1)诗人通过描绘人物形象,展现出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2)哪幅画面最使你震动,为什么?

  3.学生结合诗中的关键词句,交流感受,教师加以指导。

  ——冒雪赶车的农夫,在草原上艰辛地生活

  乌篷船里的少妇,陷入死亡的恐怖

  蜷伏异乡的老母,不知明天会如何

  失去土地的垦殖者,绝望地向天乞援

  这些人物代表了由北向南的广大中国人民。

  4.思考:这几副画面有哪些共同点?

  ——表现了广大人民凄惨的生活状况;

  四幅画面都在寒冷的雪夜背景中展开。

  (三)结合时代背景,理解“雪”“寒冷”“雪夜”的象征含义:

  1.为何广大人民陷于苦难之中?为何痛苦灾难会像雪夜一样漫长?

  ——日军侵略所造成的。(结合诗句、写作时间)

  补充简介时代背景,出示PPT

  2.理解“雪夜”的象征含义

  ——象征了中国在日军侵略下黑暗、苦难的社会环境。

  (四)朗读四副图景,深入体会诗人的感情:

  1.学生交流:表达了痛苦、忧愁、悲愤之情。

  2.除了四幅图景外,诗中还有哪些内容突出了这些情感?

  ——反复出现的第一节内容。

  3.理解第一节在诗中反复出现的作用:

  ——强调了日军侵略下的.苦难、黑暗的社会环境(关键词:雪、寒冷、封锁);

  突出了诗人深深的痛苦、忧愁、悲愤之情,成为全诗的感情主线。

  3.教师小结诗的意境:凝重、沉郁

  (五)学生交流感受,教师小结艾青诗歌的特点:

  艾青诗风沉郁,在忧郁中浸透着对祖国人民深深的爱,忧郁中显示着力量;他的诗善于通过鲜明的形象、画面来表达情感,他诗歌的中心意象便是土地。

  (六)布置作业:

  推荐摘抄艾青的其他诗歌,要求学生通过把握诗中形象,理解诗歌的感情。

  六、板书设计:

  寒冷的雪夜忧愁凝重

  凄惨的生存状态——痛苦——沉郁——悲愤

《中国的土地》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1、了解诗人刘湛秋,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感

  2、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诗歌的意象

  教学重点:

  品味诗中具有表现力的诗句,理解诗歌巧妙的抒情方式

  教学方法:

  朗读—想象—品味—创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询问上世纪80年代的背景,导入新课:

  记得有一个笑话,有个学生历史考试不及格,回家后,他委屈地对父亲说:“老师尽考一些我出生以前的事,我怎么知道呢?”同学们,你们都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那么,有谁能说说20世纪80年代的事情吗?(要求能答出“改革开放”)是啊!20世纪80年代初,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祖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在人生的征途上,历经了坎坷的诗人焕发了青春,写下了这首赞美祖国,赞美人民的诗篇。

  二、简介写作背景和诗人生平

  这首诗写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人民正从大革命的噩梦中醒来,挣脱了各种有形和无形的枷锁,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刘湛秋(1935—)当代诗人。中学时代就在《进步青年》杂志上发表过诗作。他曾当过工人、编辑、翻译。50年代末60年代初曾在报刊发表过诗、散文、评论、小说及报告文学等。现为《诗刊》社副编审。

 三、反复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节奏,体味诗歌的音乐美。

  四、寻英咀华,品味诗中的意境美

  (1)诗人通过哪些具体的形象表现“中国的土地”是“神奇”的?

  (明确:诗人通过杜鹃花、三峡、神女峰、冻土层、椰子林、海浪等意象,从山川的壮丽、沃土的广阔、文化的悠久、物产的富饶等方面来表现。)

  (2)诗歌的第二节,怎样写出了中国人民的“美丽”?

  (明确:先写外貌之美、次写性格之美,再写思想之美,这里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美。)

  五、寻找美词、美句,体味诗歌的人格美

  (1)如何理解“黄金般的相思”的含义?

  (明确:“黄金”,色彩鲜艳,分量沉重,永不褪色,不易改变。用“黄金”修饰“相思情”,形象地表现了华夏子孙对祖国深沉凝重的眷念之情。)

  (2)如何理解“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的含义?

  (明确:这里诗人将人文景观融合到自然景观中,“跃动的欢乐”、“复兴的契机”不仅饱含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更是对充满希望的未来的热烈欢呼。一个伟大的转型期的到来,“中国的土地”因此会更加神奇,更加美丽,更加充满生机。)

 六、诗歌特色赏析

  1、注重意象,感人至深

  诗人把对“中国的土地”的讴歌和礼赞都具体化了。花美、山美、水美、土美,再加上那“黄金般的.相思”,这样就避免了空泛抽象,大而无当。

  2、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

  “中国的土地”在诗人的眼里之所以“神奇”、“美丽”,一是因为自然景观:山川河流,土地鲜花,树木海浪,这些景观无不透着“奇”;一是因为人文景观: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有着敦厚的性格,顽强的毅力,宽广的心胸,解放的思想,这有机的结合,更是作者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

七、诗歌诵读比赛,看谁朗读得最好,评出“今日朗读明星”

  八、仿写训练:

  请你仿照例句,以“人生”和“人格”为写作对象,写一句与例句结构相同、感情相同的句子,相信自己,大胆尝试,定能成功。

  例句: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顽强勇敢的品质如长江一泻千里。

 九、作业

  1、背诵《中国的土地》

  2、读了这么美的诗歌,感受着强烈的爱国情怀,你是否也想写几句?那就快拿起笔写下心中的情。题目《土地情诗》

《中国的土地》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侵略战争给中国造成的苦难和诗人的赤子情怀。

  2.感受艾青的诗风:沉雄、忧郁而感伤。

  3.锻炼朗诵能力,注意重音、停顿、语调、语速。

  教学重点:

  诵读和感受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音乐《长城谣》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高粱肥大豆香,遍地黄金少遭殃。自从大难平地起,苦难当,苦难当百姓奔他方,骨肉离散父母丧。没齿难忘恨,日夜只想回故乡。大家拼命打回去,哪怕倭奴逞豪强。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四万万同胞心一样,新的长城万里长。

  这首《长城谣》写的是“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民众无家可归的惨状和齐心战斗、收复失地的决心。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艾青的这首《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就是以日本的侵华战争为背景的。

  这首诗写于什么时候呢?

  (学生)1937年12月28日夜间

  这时候卢沟桥事变已经爆发,全面抗日战争已经开始。

  二.作者和创作缘起

  关于艾青,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学过他的《黎明的通知》。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著有《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等。

  (小时侯被抱出去抚养)濡染了农民的忧郁

  (监禁)狱中诞生的诗人

  (《大堰河——我的保姆》)雪总是能给诗人深沉的感动

  (逃难的经历)

  艾青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1941年诗人来到延安,从此诗风转向悲壮高昂。艾青是对中国新诗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被智利诗人聂鲁达誉为“中国诗坛泰斗”。

  三.诵读和感受

  配乐(埙)

  提示诵读时要注意的,语速、语调、停顿、重音。

  分别叫三个同学

  给以点评

  指出重点字词:絮聒、后裔、蓬发垢面、暴戾、蜷伏、啮啃、饥馑

  补充语流音变知识

  四.分析全诗

  1.全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抒写了残暴的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以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

  2.那么是怎样来写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的呢?

  选取了几类人做描写对象,有北方林间的农夫(无家可归,“你要到哪儿去呢?”潜台词是“你能去哪儿呢?”),有南方乌篷船里蓬发垢面的少妇(失去了家庭和丈夫)和无数的我们的年老的母亲,有失去了家畜和田地的土地的垦殖者。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的,前两类形象是分类形象,最后一类形象是总的形象,具有概括意义的形象。

  他们的悲凉凄楚的境遇正表现了“中国的苦痛与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

  3.在诗中,诗人也提到了自己,把诗人表现自我的一段文字找出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告诉你/我也是农人的后裔——……我的生命/也像你们的生命/一样的憔悴呀”

  把自己和广大农民的苦难命运联系在一起,把这种苦难写的更深刻而真切。

  4.结尾“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赤子情怀。向苦难的祖国奉献了一颗赤子之心。

  5.这首诗艺术上最大的特点是反复咏叹“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一共出现了几次,有什么作用?(提示:从情感的表达和篇章结构两个角度)

  出现了四次,它是诗歌感情的线索,是悲凉压抑的感受贯穿全诗,同时,这种反复咏叹更加深了悲惋凝重的气氛,读来令人心酸落泪。另外这两句是也是全诗结构的骨架,多种形象的刻画,都是沿着这两句话展开的。大雪的林间,雪夜的河流,雪夜的草原。

【《中国的土地》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03-28

《彩色的中国》教学设计07-30

《我爱你,中国的汉字》教学设计04-10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06-14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11-02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07-21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20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反思04-17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反思10-27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