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时间:2024-02-04 08:20:2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1

  我们知道,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其中重视生成显得尤为重要。什么是生成性教学?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生生、师生合作与对话、碰撞中,出现超出教师预设方案的新问题、新情况,这些新情况根据教师不同的处理会呈现出不同的价值。

  以《有余数的除法》为例来提醒自己,也提醒年轻的老师们,生成性教学的调控艺术要恰到好处。

  【案例1】

  Z老师教学《有余数的除法》:

  1、出示提问:7颗桃子分别放进3个盘子里,每盘几个?还剩几个?

  2、学生动手操作模拟分盘后,一学生汇报说:我先给每个盘子放2颗,还剩1颗再切成3份,每盘放一份。

  师:一个桃子是不能切开分的。

  (马上提问下一个学生。)

  【案例1评析】

  该案例说明教师对有余数的除法概念不清,没让学生明白不能分切一个桃子的原因。余数的概念本质是被除数、除数、商都是整数,且余数必须比除数小。把握这一点的前提下,可以这样回复学生的回答:“你这种思维方法很好,不过你说的这种分法涉及到一个新内容,这是我们以后要学到的分数和小数的知识,今天咱们学的余数除法必须是整数,一个整桃子是整“1”,暂时不切了。”

  所以,生成性教学的底线是对教学目标,即表现性目标的准确把握。

  【案例2】

  L老师教学《有余数的除法》:

  核心环节1:创设问题情境(略)

  核心环节2:

  和学生探讨13个橘子,每盘放2个,放几盘剩几个?得出除法算式:13÷2,要求列竖式计算。

  生1:列式:13÷2=5……3

  师:这种结果对不?

  生:不对!

  师:谁来说说应该怎么算?

  生2:2×6=12,13—12=1,13÷2应该商6余1(说了竖式计算的运算过程)

  师:试商乘积应该是和被除数最接近的。(把“生1”写上去的5、10、3擦掉,改为“生2”说的6、12、1。)

  核心环节3:

  用小棒搭正方形,并出示得出的对比算式,让学生观察对比除数和余数,他们的大小应该是怎样的?为什么?

  9÷4=2……1

  10÷4=2……2

  11÷4=2……3

  12÷4=3……0

  13÷4=3……1

  ……

  【案例2评析】

  此案例是学生没有把有余数的除法的实际意义真正理解了,也就是有余数除法的模型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只有机械的计算,没有再现学生的`思维与体验过程,动而不活,一锤定音太草率。生1的计算结果是否可以这样处理?方法一:请生1再现自己的思维过程,叩问“每盘放2个,余下的3个还可不可以再放一盘?你原来的5盘再加上这一盘是几盘?商6,2×6得几颗?最后余几颗?”方法二:先问其他学生还有无不同的分法?将13÷2=6……1写在13÷2=5……3的旁边;然后设疑,到底哪一个对呢?我们来检验一下,进入“核心环节3”,得出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再回头判断前面两种结果哪个正确?

  所以,生成教学的调控艺术在于寻找联系点,有效的利用现成资源,把学生的错误和课堂意外事件转化为有价值的案例、介质。立足实际培养学生的“基本数学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案例3】

  师提问:余数可能是几?

  生1:余数可能是0。

  师:反问“0是余数吗?”

  生:无语……

  匆匆而过,不了了之。

  【案例4】

  W老师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的新授环节出示:23÷5=4(组)……3(盆),让同学之间互相说说怎么读这个算式。

  而学生却在说列竖式计算的运算过程。教师成了旁观者没听没参与,然后继续叫学生汇报,学生答非所问。

  【案例3、4评析】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并通过比较探索余数与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在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目标解析】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表内除法的基础之上,同时它也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用9根小棒摆图形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借助用不同根数的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探究意义。

  (一)复法的意义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学习数学的好朋友――小棒。围一个三角形要用3根小棒,那9根小棒最多可以围几个这样的三角形?

  1、学生利用小棒实际操作。

  2、用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

  3、说说9÷3=3(个),这个算式每个部分表示的意思。

  【设计意图:沟通操作过程、算式、语言表达之间的转换,使学生明白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表达的形式不同。】

  (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师:数学中还有很多的平面图形,你们想围哪些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呢?

  (1)出示:正方形、五边形、六边形。

  (2)小组分工利用9根小棒操作,并把操作的结果记录成表格。(表格包括几边形、搭几个,还剩几根)

  (3)交流:说说你是怎么围的?

  2、在分类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1)学生根据剩下小棒的根数,把这四种情况分分类,说说为什么这么分?

  (2)说说剩下的小棒还能围成要围的图形吗?为什么?

  (3)以正方形为例,引导学生用除法算式表示有剩余的情况。

  教师板书规范写法:9÷4=2(个)……1(根)。

  (4)交流算式表示的意思,9、4、2、1各表示什么?明确“1”是剩下的小棒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教师板书:余数)

  (5)有余除法的读法:9除以4等于2(个)余1(根)。

  (6)用算式表示其余的两个。

  3、比较中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揭题。

  观察3个算式和9÷3=3(个)有什么不同?(平均分有剩余)

  师:由于平均分有剩余,就出现了余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

  (教师板书:有余数的除法)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摆学具的直观方式让学生在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中,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给学生创设自主构建知识的空间。】

 二、观察比较,发现关系。

  (一)合作探究

  师:刚刚我们用9根小棒摆了2个正方形,剩余1根。现在老师手中有一些小棒,如果我们一个一个正方形地摆下去,你们想一想最后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有剩余,没有剩余)

  1、猜一猜,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下几根?

  2、摆一摆,小组合作验证猜想。

  出示要求:

  (1)每组都有一个磁板,磁板上有一个数字,这个数是几,就请组长拿出几个小棒。

  (2)用小棒在磁板上摆出正方形,看最多能摆几个正方形,看有没有剩余,如果有,剩下的小棒也要摆在磁板上。

  (3)根据你们摆小棒的过程,列出除法算式。

  板书:除数余数

  8÷4=2(个)

  9÷4=2(个)……1(根)

  10÷4=2(个)……2(根)

  11÷4=2(个)……3(根)

  12÷4=3(个)

  13÷4=3(个)……1(根)

  14÷4=3(个)……2(根)

  15÷4=3(个)……3(根)

  (二)观察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观察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2、组织学生讨论:

  (1)你们发现余数有什么规律?

  (2)反问:余数可能是4、5、6…吗?为什么?

  (3)余数和谁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

  (4)学生举例验证。

  3、教师小结并板书:余数

  (三)练习巩固

  1、用小棒摆一个五边形需要5根小棒,如果有剩余,可能是几根?

  2、有一堆小棒,每几根分成一份,分成了5份,还剩4根,这堆小棒可能有几根?把结果填在下面的括号内。()÷()=5(个)…4(根)(学生动手操作)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通过用不同根数的小棒摆正方形的活动,引导学生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利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通过练习,深化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一)判断下列算式中哪些没有余数,哪些有余数。

  15÷7 16÷8 30÷5 13÷6 8÷3 28÷4

  (二)里最大可以填哪些数?说说你是怎么想的?()÷6=7…

  【设计意图: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中巩固对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及余数与除数的关系的理解。】

四、课堂总结,畅谈收获。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3

  一、教学内容:

  《有余数的除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课本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第50、51页的例1、例2和51页的“做一做”,以及练习十二的第1、2题。)

  教材简析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上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因些这部分的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让学生学好。有余数的除法是以表内除法知识作为基础来进行学习的,它的内涵发生了新的变化,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因此,为了使学生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教材有意识地注意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理解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来沟通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关系,在具体情境中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同时加强学生观察、猜测、想像、操作等活动,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原则并结合学生的学情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学会笔算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

  (3)进一步巩固除法的意义,会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能用笔算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说教法

  计算教学往往只重视处理、算法以及计算技能的训练,强调计算的速度和结果,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以及情感体验,忽略了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造成课堂气氛紧张,使计算教学变成枯燥的训练。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的例题时,我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教学资源创设真实的情境,也联系到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编成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吸引学生直观地得到结果,发现生活中的“余数”,引发学生交流和思考,提示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这样组织教学,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沟通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和表内除法竖式的联系,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五、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引入

  1、谈话

  学校要开联欢会,你们喜欢吗?

  2、出示主题材图,让学生观察画面,理解题意。

  [设计意图:以情景图引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实践探究

  1、出示教材第50页的例1

  (1)让学生观察图画,理解题意。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事物,同时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2)书写除法式子,利用口诀计算。

  [设计意图:利用已经学过的表内除法知识先进行计算,明确商应该是多少。]

  (3)在老师的引导下,正确书写笔算除法,并懂得竖式里的各部分的名称。

  (4)让同桌之间互相说说笔算的书写方法。

  2、教学例2

  (1)出示图画

  让学生观察画面,理解题意。

  (2)学生操作学具,通过摆摆看,了解分法,最多能分几组,还剩几盆。

  有余数的除法试商学生还不会,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先动手摆,再得出结果,从形象到抽象,便于学生掌握。

  (3)让学生尝试列横式。检查学生列横式的过程与方法。校正。

  (4)学让尝试列竖式计算,把学生的式子展示。

  (5)让同桌之间互相说说笔算的书写方法。

  3、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两个笔算式子,说说有什么不同。引出课题:像这们没有除完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第51页“做一做”题。检查,展示学生的练习。课件出示正确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