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4-11-24 17:10:3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5篇

  为了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圆满进行,通常会被要求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方面进行安排的书面计划。那么你有了解过方案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5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

  1.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数据。

  2.能通过公共信息资源收集资料。

  3.尝试评估有关信息的科学性。

  4. 会阅读简单仪器的说明书,能按书面说明操作。

  5. 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6. 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

  7.认识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科学内容

  ◇ 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 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能举例说明生命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全章概述

  本章涉及机械运动的描述与探究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主要包括运动、静止、参照物、运动的相对性、速度、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等基本物理概念和知识,以及长度、时间、速度的测量等基本物理实验方法和技能。

  本章分为四节。第一节"动与静",主要内容包括运动的世界、运动的描述。主要讲述不同的运动形式以及人类文化中描述运动的不同方式,从而引出科学描述运动的.方法。第二节为"长度与时间的测量",包括测量单位、测量方法和测量活动三个小节。主要内容为长度的估测、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间的估测,用停表或手表测时间等;并通过"信息窗"、"交流与讨论"等栏目介绍测量的方法及测量的误【,,提供免费课件,免费教案,免费试题,免费论文,舞蹈视频,幼教资源,版报大全,公文大全,剧本下载!】差。第三节"快与慢",介绍速度的基本概念及研究物体运动速度的方法。主要包括速度、路程与时间的关系,速度的测量方法,匀速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及研究方法。第四节"科学探究-- 速度的变化"主要内容为探究物体作直线运动时速度的变化情况。

  有关内容选择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为:

  1.以天、地、人三个主题向学生展示一个绚丽多彩的运动世界,使学生能认识自然界无处不存在运动,自然界以多种形式展现着物质的运动。

  2.人们以不同的方式感受运动、认识运动、描述运动、探究运动。

  编者力图根据上述基本思路进行内容选择与教学设计,使学生在了解运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增强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初步体验运动现象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大自然的亲近、热爱以及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介绍物理科学描述、探究运动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4.通过实践学习测量时间、长度的基本技能。

  基于上述基本思路进行内容选择与教学设计,使学生知道物理学中描述运动的一些基本概念,了解测量速度的一些方法。通过对时间、长度测量的学习,掌握测量时间、长度的基本技能,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打下基础。

  5.以培养学生收集证据的能力为重点设计科学探究课题。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了解大意

  2、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

  3、朗读理解课文第一段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沙尘暴的图片新闻,讨论环境保护问题是全球关注的重要问题,那么谁在保护着我们的环境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4课《绿色的.卫兵》

  2.读准字音卫兵,什么是卫兵,换词说。

  (二)了解课文大意

  1.这群卫兵其实是谁呢?听范读。

  2.自己尝试读,回答问题。

  (三)自学生字词,读通课文

  1.轻轻地读课文,圈生字,划词语,想意思,标段落。

  2.读通课文,读正确长句子。

  3.分段接读课文,纠正错字。

  (四)集体讨论,检查自学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集体正音。尤其注意:兵吼浓刺噪

  2.出示词语,自由读,开火车读。

  3.讨论识记生字。

  4.分小组读课文,重点读准字音。

  (五)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段,有几句话?

  2.一排排卫兵是指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3.齐读第一段。

  (六)巩固练习

  1.齐读生字,说说写这些字时要注意哪些地方。

  2.抄写生字,范写噪、刺。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阅读理解第2、3、4段,理解手臂、长城、明朗、宁静等词的意思。

  2、能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3、知道树林能挡狂风、阻黄沙、隔烟雾、减噪声,给城市带来整洁与安宁。

  4、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初步具有爱护花草的意识。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词语:卫兵、货车、烟雾、轰隆隆、挽起、整洁、浓烟、强弱,边开火车,边随机问问题,说意思、造句。

  2、出示图片,齐背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看与第2段有关录象。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规范回答的语言,鼓励用自己的话说。

  2、那我们看看课文怎么写的,读一读,数数有几句。

  3、课文先写( ),再写( ),最后写( )。指名分句朗读。

  4、比较叫和吼叫有什么不一样。还有哪里看出沙尘很猖狂?我要进城!

  5、你们觉得绿色的卫兵怎么样?哪里看出的?读一读。

  6、感情朗读,师生分角色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7、尝试背诵,指名背诵,看录象背诵,齐背。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出示第三段,齐读。

  2、讨论与第二段的相同与不同点。

  3、比较美丽又干净和明朗又宁静,能不能换个位置呢,为什么?

  4、看录象,感受后自由朗读,指名朗读,评价。

  5、同桌分角色朗读,齐读。

  6、背诵练习。自由准备,指名看录象或看板书背诵,齐背。

  (四)学习第4段

  1、女生齐读。

  2、出示第一段,比较不同点。

  3、齐背。

  (五)巩固总结

  1、看板书回忆全文,背诵全文,充分利用板书的关键词。

  2、完成课堂作业6

  3、我们知道了绿色的卫兵为我们的城市带来的一切,那我们可以为我们的城市做些什么呢?

  4、总结:我们要争当绿色小卫士,保护环境从爱护校园环境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活动目标:

  1、结合已有经验,加深对生活中几种常见帽子的认识,乐于表达交流自己的发现

  2、能积极观察比较,了解帽子的不同质地、不同用途,并能根据帽子的不同尝试设计分类标记。

  3、萌发关注周围事物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幼儿用书“多彩的服装”、分类操作作业纸各一个。

  学具准备:

  幼儿用书“多彩的服装”人手一册,分类操作作业纸、铅笔、油画棒、师幼一起收集的各种各样的帽子(绒线帽、草帽、太阳帽、头盔等等)

  活动过程:

  一、 引导幼儿观察展示的帽子,加深对生活中几种常见帽子名称的认识。

  师提示语:小朋友有没有发现,今天活动室里多了些什么东西?

  你们认识这些帽子吗?谁认识的'最多?这里有你不认识的帽子吗?(一起认认说说)

  二、观察感知帽子的不同质地,了解其功用并尝试分类。

  1、师:你们喜欢这些帽子吗?那让我们赶快选个自己喜欢的帽子,找个舒服的位子坐下来。

  提问:你选的是什么帽子?为什么喜欢它?(自由交流)

  你喜欢的帽子是什么材料做的?有什么用?(鼓励幼儿先和好朋友一起相互比比说说,然后在集体面前讲述)

  2、在孩子讲述的基础上,老师基本用孩子的原话进行小结:小朋友发现帽子有很多的用处……小朋友还知道制作帽子的材料也很不一样……原来帽子还有这么多的不同,那小朋友想不想把这些帽子根据他们的不同来分一分呢? 帽子还有什么不同?可以怎么分? 组织幼儿相互讨论并把自己想法设计相应的标记记录在操作纸上。

  3、鼓励幼儿相互分享自己的想法,讲述自己的记录方法。

  三、扩展有关帽子的知识和经验。

  师: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想法,都很不错!那除了这些帽子,你还知道那些帽子呢?(幼儿自由表达)

  用实物投影仪打出图片:你们看,这些是谁?他们戴的是什么帽子?

  请小朋友阅读操作材料相应画面,师幼一起阅读、讲述,进一步拓展孩子对帽子的认识。

  四、激发思维,启发幼儿创造设计的欲望。

  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帽子,你最喜欢什么帽子?

  那你想不想也来设计一顶帽子,你想让你的帽子有什么特殊功能呢?(鼓励幼儿自由到动手区去设计、创造)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震撼人心的作品。文章用墨不多,但给读者留出的想象空间较大。语言准确而概括。每个读过此文的人,都会为圆明园的毁灭心升遗憾情;每个读过此文的中国人,都会为圆明园的毁灭心升耻辱感,激起浓浓爱国情。而这正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与作者、教者产生共鸣;为了落实新课标中提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目标。教学设计中注意了以下四方面内容:

  1、关注整体,以疑激趣:

  读文贵有疑培养学生读文问难的阅读习惯,鼓励学生在质疑──解疑──回读的阅读过程中,达到情感的共鸣。

  2、关注写法,积累运用:

  针对高年级学生特点,讲文更要渗透写法。真正做到读写的结合。

  3、重视读文,读中自悟: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有的专家说:读的过程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过程。教学中设计多种形式的读:对读、引读、对比读、自读、默读等形式,引导学生读中理解、感悟。

  4、电教媒体,从旁辅助:

  对于不熟悉的事物,孩子是很难想象的。多媒体的引入,帮助学生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侵略者入侵的丑恶行径理解。更好地解决了语言文字想象艰难的问题。

  【教学背景分析】

  本案为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对文章进行了初步解读,指导学生搜集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学习讨论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同时学习了文章出现的重点词语,并理解了他们的意思。鼓励学生在初读之后提出问题。解决一些例如词语方面的简单问题。激发学生深入读文,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

  【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⑴ 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⑵ 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⑴ 关注整体,以疑激趣。

  ⑵ 重视读文,读中自悟。

  ⑶ 电教媒体,从旁辅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课外资料和对课内重点词句的理解,使学生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产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激起爱国的情怀。

  【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一、初读质疑,以疑解文: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圆明园的毁灭》:

  齐读课题。

  圆明园前后两个字音同,但写法不同。前面的圆是团圆的圆;后面的园是花园的园。注意他们的写法。

  2、让我们再读课题。

  3、根据你初读的感受,如果让你在题目的后面补充一句话,会说什么?

  投影:

  圆明园的毁灭。

  4、书上是怎样说的?(第一段)指读:

  读了这句话后,你有什么问题吗?

  5、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联系上下文,抓住重点词语体会,课外资料补充,多读书。)

  6、学生自学。

  二、品读解疑,突破难点

  解决不可估量这一问题:

  1、园林的布局宏大:

  (分三个园,众星拱月)板书:

  布局。

  圆明园的面积350公顷,相当于100个足球场。

  将这种感受读出来,指读。

  指导朗读。

  2、园林的建筑宏伟:

  (有许多美景)板书:

  建筑。

  ⑴ 请同学们静下心来,再次默读这个自然段,边读边想,作者是用什么样的写法为我们介绍这些景物的。

  板书:

  有也有还有

  不仅有还有

  对比手法:建筑的风格多。

  ⑵ 老师引导:

  让我们一起回到140多年前,假如,你是这座园林建筑的设计者、建设者,漫步园林内,你有着怎样的情感?

  投影:

  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投影第五段最后一句,指读。

  ⑶ 我们再回到140多年前,走进这人间仙境,你又会有怎样的情感呢?谁来为我们读读第三段。

  播放录像,这是人们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还原了圆明园的过去。看后,你最想说什么?

  ⑷ 带着你这些感受,该怎样读好这一段话呢?

  (出示第一自然段回读。)

  3、历史文物的珍贵。还有什么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板书:

  文物。

  ⑴ 据你了解,圆明园都有哪些珍贵的文物呢?

  用个成语来形容他的数量多。

  用个成语来形容他的种类多。

  (喜欢哪个词语,赶快把它记下来。)

  ⑵ 放投影,造型精美的奇珍异宝:

  这不可计数的历史文物,上自( ),下至( )。师生对读。

  它凝结着我们的历史呀!这数不胜数的奇珍异宝早已被英法联军洗劫一空,如今大部分不止散落何处?你有什么感受?(惋惜,气愤)

  如果现在再读这句话你会怎样读?投影第一段。

  ⑷ 圆明园浓缩的是什么?用一个词说说。

  投影:读第一段。

  三、体会耻辱,激发情感

  1、同学们,历史不会忘记,就在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英法联军究竟干了些什么呢?──你们读读第五段。

  听师范读,(隐去重点词)你眼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现在你们读,注意将老师没读的词语读清楚。

  此时你眼中又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散谈,品重点词。)

  此时你内心涌动的是什么样的情感?

  2、是呀,我们这个泱泱大国,我们这座曾是皇帝居住的寝宫,就被几千名外来侵略者肆意践踏、烧杀抢掠,──放录像。

  这场大火都烧掉了什么呢?

  (生散谈。)

  你现在又有了怎样的情感?

  (耻辱。)

  我们应该记住什么呢?

  (散谈。)

  3、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课文只用了很少的笔墨描写毁灭的过程,而用了大量的优美的语言来描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作者的用意何在呀?

  小组讨论。

  4、投影,第一段:

  指读,你想通过读告诉大家什么?

  5、总结:

  圆明园的大火早已熄灭,可是我们思考的脚步不能停止。圆明园的毁灭警示了我们什么?我们应该从历史中读到些什么?希望课下大家展开学习和讨论。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3、4自然段。

  2、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21、圆明园的毁灭

  布局:有也有还有

  建筑:不可估量

  文物:不仅有还有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认识6个生字。读读记记师傅、刷浆、包袱、透亮、清爽、搜索、威严、露馅、发怔、发傻、半信半疑等词语。

  2、了解一位普通的手艺人高超的技艺。

  3、继续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对具有超凡技艺的奇人由衷的赞叹和肯定。

  【教学重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方法】感情朗读抓重点语句体会拓展阅读【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本学期的课文中,我们认识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请抢答他是谁?

  他,尽心尽力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自己却饿死长征途中。(老班长)

  他,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水,将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将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用血肉之躯铸成了一座不朽的生命之桥。(老汉)

  他,神机妙算,算天、算地、算人,三天内造出了十万支箭,令妒忌他的人自叹不如。(诸葛亮)

  他,勇武机智,赤手空拳打死一头大老虎。(武松)

  他,有着一颗善良、坚定、执著,金子般的新,为了实现给非洲的孩子一口井这一梦想不懈努力!(瑞恩)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普普通通的'手艺人──刷子李。

  二、解题,明确学习要求

  读题,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是个粉刷匠,专干粉刷这一行,姓李。)那么,如果做豆腐做得特别好的王师傅咱们可以叫他──豆腐王,张师傅泥人捏得特别好,咱们称他──泥人张,是呀,在旧天津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称呼。那么,这篇课文我们的学习重点在那儿呢?

  指导阅读自读提示,勾画要点,补充自学要求:

  ⑴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表现在哪些地方?

  ⑵作家冯骥才是怎样写出他技艺高超的?

  ⑶找出精彩语句,体会表达效果。

  4、根据自学要求阅读课文,对第一题勾画圈点做批注,老师巡视,发现问题,点拨指导。

  5、交流自学心得:⑴刷子李的技艺高超,也就是他的奇表现在哪些地方?

  根据学生回答指导理解重点句,并指导朗读:

  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

  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干活前,穿上这身黑,就好像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可刷子李一举刷子白得清爽。

  啪啪声里雪白的屏障。

  每一面墙刷完没发现。

  ⑵那么,作家冯骥才是怎样写出刷子李技艺高超的?请小组同学合作讨论,把你们组总结出来的写作亮点归结出来,看哪个小组发现的最多。

  引导归纳要点,学习写作方法:

  一波三折的叙事,引人入胜──起初,徒弟是半信半疑,但大半天下来,居然连一个芝麻大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正当徒弟对师傅佩服得五体投地时,却突然发现刷子李裤子上有一个白点:师傅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不料刷子李最后揭开谜底:那白点原来是黑裤烧了个小洞造成的,使刷子李的奇得到了一次次的渲染。

  注重细节描写,塑造人物个性──文中刷子李的黑衣黑裤,刷墙时娴熟的动作,还有那个让人吃了一惊的白点等细节描写都使刷子李这个人物活了,神了。

  采用对比手法,烘托人物形象──曹小三对师傅半信半疑的态度和主人公艺高胆大的自信进行对比,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刷子李这个具有超凡技艺的奇人由衷的赞叹和肯定。

  三、积累精彩语句,体会表达效果

  1、谈话:本文语言朴素,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无论是人物语言,还是叙述语言,都情趣盎然,简洁传神。同学在解决前两个问题的同时,已经找出了不少精彩语句。现在不妨再读一读,选一句最精彩的推荐给大家,并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再次阅读,准备推荐。

  2、交流精彩语句,体会表达效果,进一步学习如何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

  3、摘抄精彩语句,尝试记忆: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声,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记忆的第一阶段:作者写了刷墙时的哪几个场景?(蘸浆、摆刷、效果)记忆的第二阶段:每个场景作者是怎样表述的?(学生听读每一句话)记忆的第三阶段:把每句话连起来,力求准确,完成记忆。

  四、课外延伸《泥人张》、《快手刘》任读一篇。简单介绍作者冯骥才及本文出处:冯骥才,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著名作家。他长于天津,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怀着一种近乎狂热的激情。他以学者式的渊博和填密,有条不紊为天津文化倾注着心血:他对天津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过抢救性考察;他写过不少具有天津地域特色的小说,如《神鞭》《三寸金莲》《俗世奇人》等,从而挖掘天津人的集体性格,展示这个城市的形态和灵魂。其实,这些已超越了学术范畴,它对延续历史文脉、保持个性魅力、清晰城市形象、促进天津未来发展等,都具有深层的意义

  同学们,这篇文章选自冯骥才的小说《俗世奇人》,在这本书中,作者笔录了生活在市井俗间的一个个怪异人物,作者曾在本书的序言中写道:笔录奇人妙事,供后世赏玩之中,得知往昔此地之众生相耶?在他笔下,技艺超绝的泥人张向我们走来,那一根鞭子闯天下的傻二向我们走来,三寸金莲的裹脚女向我们走来,这一个个人物就如同一道道民族风景线,记录着一段历史,让我们课后一起去读读这本书吧!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07-29

教学设计方案10-31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11-02

教学设计方案(热)08-26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10-18

(精)教学设计方案09-19

美术教学设计方案10-14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10-04

【通用】教学设计方案11-27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5篇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