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教学设计优秀

时间:2024-09-26 08:22:1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优秀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禹治水》教学设计优秀,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优秀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优秀1

  一、习旧引新,明确目标

  1、小朋友们,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大禹治水》,首先老师先来检查一下昨天学习的生字词。看看谁读得字音准确,而且声音响亮。(出示字词)开火车读,齐读。

  2刚才小朋友们读的真好,课题是大禹治水,大禹治水的结果怎样?请打开书快速地读一读,找一找有关的语句。

  引读:结果——(出示句子)

  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大家非常感激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

  3、过渡:这洪水究竟有多大?大禹是怎样制服大水的呢?为什么称大禹是治水的伟大英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读这些问题。(板书:伟大)

  二、创设情境,读书入境。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过渡:当时那洪水究竟有多大?老百姓到底有多苦呢?让我们来看看当时洪水泛滥的情景吧!(放录像)

  2、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刚才,大家从画面上看到的洪水怎么样?洪水来势是多么凶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自己读读第一自然段。

  (交流)出示句子:很久很久以前,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

  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洪水来势凶猛,理解“无家可归”。

  4、看到这滔滔的洪水冲跨了房屋,淹没了庄稼,老百姓无家可归,你的心情怎样?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洪水的凶猛以及老百姓生活的不幸吗?

  (1)指名读。加之生生、师生间的互评:有感情!能把洪水读得再凶猛些吗?通过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波涛滚滚的洪水正向我们冲来,太可怕了!又仿佛看到了老百姓正在四处逃难,真是太可怜了!……

  (2)好大的洪水,好不幸的人们!来,我们一起满怀同情,读读这一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过渡: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日子,你们说能让老百姓这种苦难的日子继续下去吗?(不行)

  这洪水给老百姓带来的灾害真是太大了,该不该治?这时谁挺身而出?大禹也像你们一样,下决心治理洪水,他会怎么想呢?这个决心下得好!一起来读好这句话。出示句子: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

  2、治理洪水可不是件轻松的事情,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呢?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3、出示图1:禹先做了什么?(察看水流和地形)他是怎样察看的?指名读文。

  出示句子:他吃尽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

  指名读。水流我们都知道,地形是怎么回事?如果我们要察看一个地方的水流和地形那就爬山,还得过河,辛苦吧?大禹可比我们辛苦多了,你从哪里看出来?千山万水就是指他爬的山很……,过的河……数多数不清。谁来读好这个词。想象一下,大禹在走遍千山万水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这么多困难,都被禹克服了,他真是吃尽了千辛万苦!谁来读好这句话。

  4、这还只是治水的准备工作,更大的辛苦在后面呢。出示图2:禹又做了什么?指名读。出示句子: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

  这句话里有两个词,它们都带有九字,你从这个九字明白了什么?如果只是挖河还不算难,如果河与河之间还有山,那还要劈开大山。你见过大山吗?让你去开山你敢么?大禹干了4千7百多天,要13年,在没有先进机器的古代,这是多么不容易啊!想一想,禹在带领老百姓挖河,劈山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哪些困难?这些困难,又都被禹战胜了。他真是吃尽了千辛万苦。

  学到这里,你觉得大禹是一个的英雄?

  5、禹怎么会想到这个办法呢?请小朋友听一个故事。师介绍禹的父亲鲧治水的故事。

  教师小结:禹为了治理好洪水,他总结了父亲治水的经验,察看地形,带领老百姓挖河,劈山,采用了“引”的方法。他的治水方法和父亲的方法是补养的。你听了,觉得大禹又是一个的英雄。

  6、学到这里,觉得大禹怎么样?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这一小节。

  三、引入情境,境中悟情。

  (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过渡:禹在外治水整整13年。其间,还传颂着一件更加感人的故事,你想听吗?

  1、教师讲述,谁能把他填一填吗?

  出示填空:禹在外治水年,曾经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

  2、谁愿意读一读。

  3、十三年四千七百多天哪!这期间他没有回过家,而仅有的三次路过家门的机会,但是还是没有回家?如果是你,当你一年、二年见不到你的父母,你会怎么想?禹的儿子十三年见不到他的父亲,他幼小的心灵又会怎么想?有一天,禹的儿子再也忍不住了,跑去问娘,他会问些什么呢?面对儿子的提问,娘会怎么回答他呢?指名学生角色表演。

  4、小结:是的,没有人不爱自己的家,也没有哪个父亲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大禹为了千万的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他舍小家而顾大家。后人用一个成语概括了这个故事,叫做“三过家门而不入”,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赞扬像禹这样“不顾小家顾大家的'无私奉献的人”。

  5、他多想回去看一看那啊!可是为了治理洪水,为了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他舍小家而顾大家,三过家门而不入啊!让我们带着这崇敬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这感人的故事吧!

  6、读到这里,你想对他说什么?你觉得大禹是一个的英难?

  四、深入情境,情中悟理。

  1、过渡:就这样,大禹为了治理洪水走遍了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把洪水给治服了,想象一下那又是怎么样情景呢?让我们放声朗读吧!(自由读最后一小节)

  2、出示图片:在这安定的日子里,老百姓在做些什么啊?

  3、这幸福美满的日子是谁带来的?如果你是大禹的邻居,你会对他说什么?

  4、如果你是他的儿子,你又会说什么?

  5、学到这,你又想对大禹说什么?

  6、是的,他不愧后人称他为大英雄,不仅我们这里说他,所有的人都记住了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大禹。大禹治水是发生在公元前21世纪的故事,一直流传到公元后21世纪的今天,而且还会一代又一代流传下去,这就是----代代相传(板书)!

  7、学到这里,你明白为什么课题中称他为大禹,为什么结尾还称他为伟大的英雄吗?(因为禹不但吃尽了千辛万苦,而且聪慧、富有智慧,还无私私奉献,所以人们尊敬的称他为“大禹”,称他为伟大的英雄。)

  8、今天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勇敢无畏、智慧、一心为公的伟大英雄----大禹,让我们再一次深深呼唤他的名字-----大禹!此时此刻让我们带着对他的无比崇敬之情齐读最后这一小节。

  四、扩展

  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像大禹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像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这些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下课找一找有关的资料读一读。

  五、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被伟制”指名认读。

  2.教学新偏旁衣字旁。把衣字旁与示字旁作比较,帮助学生区别记忆。

  3.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这些字的字形。

  4.师范写,学生描红临写。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优秀2

  教学目标:

  1、 通过集中识字、随文识字、多次复现等方式识记“洪、毒”等11个生字。

  2、 通过创设情境、反复练读,能正确、流利地朗读生字集中的第1、4自然段。

  3、 通过“泛滥”学习“联系下文”理解词语,并运用这一方法理解“疏导”,通过“安居乐业”学习联系上文理解词语。

  4、 会写左右结构的“洪、认、难、被”四个生字。

  教学准备:课件、词卡

  一、看图猜神话故事,引出课题

  1. 小朋友,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你们肯定听过不少故事吧,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张图片,你能看图猜故事吗?

  (图:哪吒闹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

  它们可都是古代神话故事,今天就来读读其中的一个故事——大禹治水。

  2. 其实他的名字只有一个字“禹”,由于他治理洪水有功,为民造福,是个大英雄,所以人们尊敬地称他为“大禹”,我们一起来恭恭敬敬地叫一叫。(相机板书课题)

  过渡:大禹是如何治理洪水的呢?赶紧打开书第71页。自由练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二、分组认读词语,初步感知治水前后的对比。

  1、第一组词语:洪水泛滥 毒蛇猛兽 伤害 灾难

  ·读准前后鼻音。带拼音,去拼音。

  ·猜字谜:一间房子着火了——识记会意字“灾”,并积累词语:火灾、水灾,虫灾。

  火灾、水灾、虫灾,对于人们来说,可都是灾难呀。

  2、第二组:退去 耕种 重新 恢复 安居乐业

  ·带拼音,去拼音,读准多音字。

  3、 (集中呈现两组词语)知道老师为什么把词语分成这样两组吗?

  一组是写灾难,一组是写美好生活的,而且这两组词语所在的自然段特别难读。

  三、练读第一自然段,读懂泛滥,学习“联系下文”理解词语。

  1、(课件呈现第一自然段)这是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你能读正确,读通顺吗?

  自由练读,个读检查。

  2、(词卡:泛滥)这里有个词语“泛滥”。

  ·看看这两个字的偏旁,你发现了?你能来猜一猜“泛滥”的意思吗?

  生:水很多 很快冲出来

  ·水很多,这么多够不够?(图片,一盆水,一潭水)

  ·光看字面还不一定猜得出来,我们来看看下面的句子,想一想,哪些词语可以帮我们读懂“泛滥”的意思?我们拿起笔来划一划。

  反馈:这大水怎么样?

  开火车。这大水干的是好事还是坏事?可能还会干什么坏事?

  课件:泛滥就是~我们一起来读读。还有大家说的

  ·是啊,刚才我们读泛滥下面的句子,找到关键的词语,把它们对应起来,理解了泛滥的意思,这样的方法就叫“联系下文”。(板贴)

  ·想看看洪水泛滥的样子吗?(视频)

  ·朗读。人们在洪水中失去了财产,也失去了生命,人们的生活痛苦极了,齐读第一段。

  四、练读第四自然段,运用“联系下文”理解疏导,联系上文理解安居乐业。

  小朋友们,真会读课文,第一段读得这么好,敢不敢来挑战更难读的第四自然段?

  1、(课件呈现第4自然段,标上句序)这段共有四句话,请2个同学来读一读。

  反馈,检查朗读。

  ·第一句:教训 疏导

  ·第二句:疏通

  ·第三句:

  ·第四句:练习词组(被水淹过的土地)(农业生产)

  2、 读了课文,我们知道大禹治水成功了,他是采用什么方法治水的呢?疏导是一种什么样的办法呢?

  ·生猜:挖 。(课件插图)我们来看看课文插图,是啊,老百姓有的在挖土,有的.在~,·挖土,搬石头是不是就是疏导的意思呢?我们来用一用联系下文的方法吧。

  学习提示:读读下面的句子,划一划有关的词句,再用箭头对应起来。

  反馈:疏导就是~

  ·(课件)你们刚才提到的内容,老师把它们请到了课件上,你能给它们排排顺序吗?

  连起来读一读。

  疏导的过程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最后让洪水流到大海里去。

  3洪水终于退了,百姓重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课件:安居乐业)安居乐业是怎么样的呢?你能读读课文的句子,找到有关的词句填一填吗?

  (课件图片)如果用几幅图表示安居乐业的意思,你认为几号图?

  4、 其实不知不觉我们也用了~~联系下文的方法理解了安居乐业。

  (课件,位置)你看,疏导我们是联系它下面的句子,而安居乐业已经在最下面了,我们是联系上文。

  联系上文,联系下文,和在一起,我们送它一个名字,叫~联系上下文(板贴)

  五、巩固生字,书写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其实这篇课文还有很多很有意思的词语,我们来积累积累,你发现了什么?

  (课件:疏通 泛滥 灾难 采用 驱赶 恢复 消退 教训)

  2、 书写“洪、认、难、被”

  ·(呈现课后生字表)发现有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和独体字三类

  ·(呈现“洪、认、难、被”)说说写好左右结构的字,要注意什么? 左窄右宽,穿插

  ·(呈现魔法棒)看看每个字的上面、下面,你发现了什么?

  ·师范写:难

  ·生描一个,写一个

  ·反馈,再写一个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优秀3

  【教学理念】

  本文的教学着重引导学生在“感悟”中进行“训练”,在“训练”中加深“感悟”。课文紧扣“治水”,从大禹治水前后老百姓生活的变化着笔,一步一步展示了大禹是以为治水的伟大英雄。在教学中,教师可按照课文的写作特点,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层层设疑、环环紧扣。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分层次训练,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对重点段(第二自然段)、重点句(他走遍了)的感悟,让学生能逐步感悟到大禹治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启迪学生学习这位伟大英雄的思想品质。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在前面几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革命领袖毛泽东、朱德,认识了著名的京剧大师梅兰芳,今天我们还要认识一位古代传说中的英雄人物,他的名字叫——禹。(板书:禹)领读。

  2.简介禹:四千多年前,我国部落联盟的领袖,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大禹,是后人对他的尊称。(板书:大)领读“大禹”。

  3.从课文题目可以看出文章写了大禹的什么事呢?

  (板书:治水。)领读后提问:治的是什么水?学生预习课文后知道:治理的是洪水,也就是疏通水道,消除水患。

  4、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本单元学习的都是描写人物的文章和有关大禹的资料。了解大禹的身份有助于帮助学生感受大禹这个人物的品质。】

  二、初读课文

  1.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呢?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碰到难读的长句子,多读几遍,努力读通。

  2.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读情况。(出示生字词)

  课件出示:洪水害人百姓治理地形挖通伟大被制服

  无家可归千山万水千辛万苦代代相传

  (1)自己读读生字词。

  (2)你在字音上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3)带读,指读,开火车读。

  (4)你会给哪个生字扩词呢?在扩词中注意区别“治”与“制”

  (5)齐读生字词,去掉拼音再读。

  (6)(出示只识不写的词语)

  让我们把这些生字词齐读两遍。

  文中“没”“倒”是多音字,能分别用它们的两个读音来组词吗?

  4把生字词带入课文中,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5.指导读长句子

  (1)自己找文中有哪些难读的句子。

  (2)(出示)第2自然段的第三句话。

  第3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3)指名读,师生共同点评。

  注意句中的停顿,读得要正确、流利。

  (4)齐读两个句子。

  6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点评。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接触文本,走进文本。带着问题读课文,能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检查朗读时先让学生将课文中的词语读准确,然后读准课文中的句子,这样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将课文读准确,读流利。】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2、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大禹的什么事?

  3、学生讨论交流。

  4、(出示)口头填空:

  课文主要讲的是大禹为了。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的故事。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生字。

  1.(出示字卡)打乱顺序读生字词。

  2.看课后笔顺表自学生字。

  3.反馈交流。

  4、自己来记忆这些生字。

  5.指导写字。

  形:左宽右窄。

  伟、被、理、治、娃、洪:左窄右宽。

  6.教师范写生字,学生仿影、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7、反馈

  【设计意图写字教学在发挥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同时,教师要给予适时的指导,使写字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五、作业

  《习字册》描红写字。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5课。

  先来复习一下生字,看看同学们掌握得怎样?

  治理洪水害人百姓地形挖通被制服伟大

  无家可归千山万水千辛万苦代代相传

  2,这里的水指什么水呢?(洪水)

  洪水你们遇到过吗?

  3,大家请看屏幕,洪水来啦。

  多媒体放映

  4、你觉得这洪水怎样?(凶猛)。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

  5、书上是怎样写洪水的凶猛的呢?请你打开课本,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找找哪些词语体现了洪水的凶猛?。

  *交流(滔滔、淹没、冲倒)

  *理解“无家可归”(老百姓因为洪水没有住的地方,多可怜啊)

  *谁愿意读,读出洪水的凶猛,和那些可怜的老百姓。

  (感受到洪水的凶猛了吗?再凶猛些)

  *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洪水录像的观看和对课文中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等重点词语的品读,让学生了解洪水的凶猛,对百姓的生活造成了危害。】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一)过渡:洪水如此凶猛,造成的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大禹看到这情景,是怎么想的呢?

  1、出示句子: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齐读,读好“下决心”。

  2、治理洪水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禹的父亲花了九年时间都失败了,那么大禹又是怎样治理洪水的呢?我请个小朋友来读一读第2小节。其他小朋友思考这个问题。

  3、说说大禹做了什么事?

  出示句子(---吃尽了千辛万苦-----)

  指读、齐读。

  4、看图片,理解“水流”和“地形”。

  水流是从地势高的地方流到地势低的地方,地势的高或者低就叫地形。

  5、如果我们要查看一个地方的水流和地形,那就得爬高山,过大河,非常辛苦!有一个词讲大禹爬过的山特别多,趟过的河特别多,是哪个词?

  “千山万水”齐读

  看图片,近处,远处,都是山,数也数不清!这其中还有无数条河!谁再来读读这个词?

  6、出示句子这其中的每一座山,大禹都爬过;这其中的每一条河,大禹都趟过,这就叫(“走遍”)。

  大禹在走遍千山万水的过程中会遇到那些困难呢,你会填吗?

  寒冷的冬天,漫天飞雪,禹。

  炎热的夏天,烈日当头。

  禹的双脚一直泡在水中,所以。

  7、师(动情讲述):传说大禹在走遍千山万水的过程中,由于走的路太多了,他两条腿上小腿的毛全部磨光了。小腿上划出了一道道的血痕,由于过的河太多了,得了严重的腿病。更厉害的是,由于长时间地浸泡在水中,他两只脚上的趾甲全部被泡掉啦,露出了鲜红鲜红的肉。但即使是这样,他还是拄着拐棍,一步一步地坚持走遍了这千山万水。你们说,大禹吃的苦多吗?书上用了哪个词?

  8、出示句子读“千辛万苦”(指导读好)(板书)

  9、这其中的每一种苦他都吃过、都尝过,这就叫“吃尽”(文字点红)

  10、这些词语读好了,句子也一定能读好,练习读句子,指名读句子,齐读句子

  (二)同学们,这还只是治水的准备工作,更大的辛苦在后面呢。大家往下读一读(出示句子)看屏幕,指名读。

  1、这里有两个词,它们都带有同一个数字。哪一个字?(齐答):九条大河,九座大山

  2、是不是就指“九座大山”,“九条大河”(是指数量很多,数也数不清。)(齐读,读出数量多)

  3、挖通九条大河是怎么回事?明白吗?(边看图边讲解):这儿是一条大河,这里还有一条大河。挖通就是指把这两条大河给连通。你知道为什么要把2条河连通呢?

  (当洪水来临的时候,这条河装不下这么多的洪水,于是,通过这儿流到了这条河,这条河如果还是装不下,那就流到另外一条河,最后流入了大海。挖的这部分起到的是引导的作用。)

  4、老师在黑板上这样一画看起来很容易,真挖起来就不轻松了,猜一猜这两条河之间有多远?大胆地猜一猜:

  5、教师介绍:老师查了一下资料,两条河之间有九十多公里,相当于九万多米的距离,要把这么长的距离挖通是多么辛苦啊!同学们一条河就这么长,更何况有很多河呢?辛苦吗?

  6、比这辛苦的还有呢,如果遇到大山,画图,如果河与河之间有一座大山,(板画:大山)那还得劈开大山。劈开大山明白吗?来,再看老师画。(师边板画,边讲解)挖河挖到这,遇到山了,过不去,那就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地搬,挖,把这座山分成两半,让河水从这条河流到这条河。远远看去好像是劈开的,其实是被挖开的。同学们都知道古代有没有车?是阿,没有车,他们还得把这挖下来的成千上万的石头一筐一筐地挑到远处去。多辛苦啊!劈开一座山已经是万分辛苦啦,他们要劈开多少座?

  7、这其中的苦是一般人能承受的吗?(不能)这种苦我们就叫它——板书:千辛万苦(生齐答)

  8、师:是啊,在治水的过程中,大禹真是吃尽了千辛万苦,谁能把大禹吃的苦用过朗读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过渡:同学们,你们猜一猜大禹治水前前后后一共用了多少时间?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吃尽千辛万苦、走遍千山万水、挖通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感悟大禹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利用简笔画,将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形象地展现出来,更为直观。】

  三朗读感悟第三自然段

  1、大禹治水的`这么多年中,发生了许多动人的故事,课文中就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快拿起书本读一读第3自然段!

  2、完成填空:

  禹在外治水年,曾经()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

  3、请你们再细细地去读读这段话,看看从这些数字中读懂了什么?

  难道他不关心自己的家人,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吗?

  (不是,他不顾自己的家人是因为他心中装的是老百姓,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安定幸福的日子,他抓紧每分每秒,争取能早日把洪水制服。)

  4、老百姓们听说了这个故事,非常的感动。于是就给这个故事取了个名字(板书:三过家门而不入)

  5、大禹多想回去看一看那啊!可是为了治理洪水,为了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他三过家门而不入啊!让我们带着这崇敬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这感人的故事吧!

  (读的时候请注意这些数字)

  (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数字中感受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了拯救天下苦难的百,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崇敬的品质。】

  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出示一幅图片(风平浪静的湖面)

  1、图片说话经过十三年的千辛万苦,洪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看!洪水被什么样了?

  2、出示片段:第4自然段。谁来读好它?齐读。

  3、人们还到处流浪,无家可归吗?这样的日子就叫:----------的日子(读“安定”)谁来读好它?齐读!

  4、是谁给老百姓带来了这安定的生活?

  5、13年后,大禹终于制服了洪水,终于要回家和家人团聚了。乡亲们知道后,都出来迎接他,孩子们也都围上来想看看这位治水英雄。

  现在你们就是乡里的孩子们,你们想对大禹叔叔说什么呢?老师就是大禹叔叔。

  (*大禹叔叔啊,你治理洪水吃了很多苦,真是一位勇敢顽强、一心为公的伟大英雄。

  *为了使乡亲们能过上安定的生活,再苦再累也值得。为老百姓服务,这是我应该做的。)

  6、禹治水是发生在公元前21世纪的故事,一直流传到公元后21世纪的今天,而且还会一代又一代流传下去,这就是——代代相传!今天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勇敢顽强、一心为公的伟大英雄----大禹!

  齐读最后一小节。

  【设计意图利用情境对话,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感受大禹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五、学习生字:被制

  1、观察字形:你发现了什么。

  2、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

  3、指导书写,学生描红,临写。

  被:左右结构。学习新偏旁“衣字旁”

  制:左右结构,左宽右窄。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搜集古代神话传说

  第三课时

  一、复习词语

  1、给生字组词

  2、听写词语

  治理洪水百姓害人冲到

  交通伟大决心安定带领

  无家可归千辛万苦

  二、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三、指导完成课堂练习。

  1.读多音字,口头组词。

  mei()dao()

  没倒

  mo dao()

  2、口头扩词

  形

  治

  通

  3、指导完成本课《练习册》相关习题

  四、课后作业

  1、搜集古代神话传说,开个“小小故事会”。

  《大禹治水》是一个神话故事。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还有许许多多,比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等,可以找来读一读。

  板书设计:千山万水

  大禹治水

  千辛万苦

  (代代相传)三过家门而不如入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优秀4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49人,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普遍不强,不能用恰当的衔接语把故事连贯地讲述出来,所以为了降低难度采用看图填空的形式。为了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无私奉献精神,设计了看图想象画面的环节,让学生们有话可说。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知道大禹治水采用的科学方法,并能按顺序说清楚。

  3.知道“三国家门而不入”的来历,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正确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第二段大禹治水的经过。

  4、体会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无私奉献精神教具准备:1.有关洪水的课件。2.第三自然段的填空。教学过程:

  一、听写生字

  1、听写生字:

  冲倒

  决心

  带领

  治理

  安定

  伟大

  千辛万苦

  无家可归

  2、展示一位同学的听写情况,其他同学自己批改订正。

  二、走进文本

  (一)、媒体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

  1、(播放洪水的课件)(看完后)你看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课文中是怎么描写洪水的?(板书:滔滔、冲到、淹没)

  3、这么大的洪水给人们带来了哪些灾难?(无家可归)

  4、什么叫“无家可归”?

  5、读出洪水的凶猛、百姓的苦难。

  个别读、齐读。

  6、过渡:洪水如此凶猛,造成的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就这样日复日,年复年地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为了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大禹挺身而出了,他是怎样治理洪水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齐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那几句是写大禹想的?那几句写大禹做的?

  2、大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他先干了什么,后干什么?(相机板书:走遍、察看、挖河、劈山、引水入海)

  3、大禹做的这些事能不能把顺序颠倒呢?

  4、他吃尽千辛万苦,走遍千山万水,这里的“千”、“万”是不是真的指一个千,一个万?它们说明什么?

  5、想象一下:在那样的年代大禹是怎样挖河、怎样劈山的呢?

  6、文中的“九条大河”“九座大山”中的“九”是不是数字中的“九”?这又是为了说明了什么?

  7、经过千辛万苦后大禹终于引导洪水流入大海。那你能看着板书,按顺序说说大禹是怎样治水的吗?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大禹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还发生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其中有个“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1、自由读课文,找出本自然段中表示数量的词。

  2、请小朋友观察插图,并想想你从“13年三次,一次,十多岁”这些词感受到什么?

  3、根据画面,想象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情景:

  场景一:第一次过家门场景二:第二次过家门场景三:第三次过家门

  4、是啊,大禹为了大家的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后人用一个成语概括了这个故事,叫做“三过家门而不入”,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赞扬像大禹这样不顾小家顾大家的无私奉献的人。

  5、指导朗读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大禹坚持不懈治理洪水13年,结果怎样了?

  2、(多媒体展示情景)理解“制服”“安定”。

  3、老百姓怎样谢大禹?启发想象。

  4、为什么课文开头叫他“禹”,最后却叫他“大禹”?

  5、齐读,体会“代代相传”的意思,读出感激和敬佩之情。

  五、全文总结

  试背全文,按照“治水前-----治水中------治水后。”

  六、布置作业。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大禹治水》是一个古代传说,讲的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教学本文,我紧扣“治水”,瞻前顾后,逐步深入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播放洪水课件,让学生体会洪水之大。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等词来体会百姓的生活困苦,从而明确大禹治水的意义与迫切。

  在教学大禹治理洪水的过程中,主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查看水流和地形。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说明大禹为治水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以及治水工程的浩大。这是全文的关键句,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走遍、察看、挖河、劈山引水入海”

  等关键词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指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到“千”和“万”以及“九”在这里都表示很多很多的意思,从而让学生感悟到禹治水的不容易。再请孩子们想象大禹带领百姓在开河劈山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通过想象大禹不怕吃苦,百折不挠的形象也深深的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

  禹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个。让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并圈出其中的数字,再结合插图,让学生想想从“13年、三次、一次、十多岁”这些词中感受到大禹大公无私,一心为民的形象。

  课文教完了,反思自己的教学,我深有感触。我想,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学设计及思路,还需要我不断努力和改进的。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优秀5

  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能力目标:能借助图画、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默读能力及边读边想象的读书习惯。

  知识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第二、三自然段。

  设计理念:抓住文中关键词句,数量词的运用,借助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形象画面,让学生充分动口、动脑,展开丰富想象,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得到思想上的启迪,情感上的升华。

  一、复习检查

  1、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5课:大禹治水(齐读课题)

  2、师:看看这些词语你还认识吗?

  (出示词语)

  指名读、领读、开火车读、齐读。

  3、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古代有个人叫“大禹”,这篇课文是讲他做了一件什么伟大的事呢?(讲了大禹治水的故事)。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师:大禹治理的是怎样的一场洪水?(出示课件)

  2、师: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老百姓无家可归,互相掺扶着四处去流浪;听到——听到了鸡飞狗叫的声音;我又好像看到了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小孩紧紧地抱着一棵大树,在声撕力极的喊着:“救命啊!救命啊……)

  3、(继续播放画面),请你说说此刻你的心情怎样?(难过)

  4、师:(出示第一自然段)小朋友,这就是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所描写的情景,请你们读一读。想一想:哪些词语体现了洪水的凶猛?

  生自由读。

  指名读,再指名回答:哪些词语体现了洪水的凶猛?(滔滔、淹没、冲倒)

  5、(描述渲染):刚才同学们都感受到了,这洪水来势多么凶猛啊!波涛滚滚,一路咆哮,真是洪水——滔滔,它所到之处,农田被——淹没,房屋被——冲倒,害得老百姓只能四处流浪——无家可归(边说边显现红色: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

  6、指导朗读: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洪水的凶猛以及老百姓生活的不幸吗?(评读激励:通过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波涛滚滚的洪水正向我们冲来,太可怕了!我仿佛看到了老百姓拖儿带女地正在四处逃难,真是太可怜了!能把洪水读得再凶猛些吗?……)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导语):看到这滔滔的洪水,老百姓悲惨的生活,大禹会怎么想呢?大禹会怎么做呢?(出示第二自然段)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

  2、大禹会怎么想呢?(出示: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

  师:禹为什么一定要治理洪水呢?(让学生联系第一自然段来讲讲)生说。

  3、你能通过朗读来读出禹的决心吗?指名读。齐读。

  4、过渡:小朋友,光有决心还不行,还要有行动。下面请你们自由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用笔划出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词语。一边读一边划。

  5、读完了第二自然段,划好了吗?指名回答。(出示关键词语)

  (引读:)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他吃尽了_____,走遍了_____,____察看______。____________挖通_______,劈开________,引导_______。

  6、理解“走遍、吃尽”(蓝线显现)、“千山万水、千辛万苦”(红色显现)

  要察看水流和地形,就要爬过每一座山,淌过每一条河,这就叫“走遍”。

  每一种苦都吃过、尝过,这就叫“吃尽”。

  大禹爬了很多山,过了很多河,这很多山,很多河就叫?(千山万水)

  看一看:(出示大山、大河)大山是什么样子?大河又是什么样子?

  想一想:大禹在走遍千山万水的过程中,他会吃什么苦呢?

  说一说:在爬高山的过程中,大禹会有_______的危险;

  在森林里查看地形,大禹会被_________咬伤;

  在______________,大禹会______________。

  大禹吃得苦太多太多,这就叫?(千辛万苦)

  是啊,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是那么多的苦,那么多的累啊,能把大禹的辛苦读出来吗?(自读、指读)

  7、这还只是治水的准备工作,还有更大的辛苦。是什么呢?

  出示:“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

  (1)指读,找找这句话中有哪两个数字相同?(体会数词的作用)

  出示:九条大河九座大山

  这里的“九”说明山、河很多,你能读出多的意思来吗?(指读)

  (回忆大山、大河)要劈开大山,挖通大河,容易吗?要劈这么多的大山,要挖这么多的大河,又是怎么样的一种苦呢,你能读出来吗?(自读、指读)

  8、大禹为什么要劈这么多的大山,要挖这么多的大河?(感悟大禹聪明)

  大禹用的是什么方法治理洪水的?(引导)为什么用这种方法呢?如果用堵的话行吗?你觉得大禹不光能吃苦,还很?(聪明)

  9、指导朗读本段:大禹真是了不起,为了治理洪水,吃尽了千辛万苦,做了许多常人都难以做到的事情,真是一位大英雄,让我们一边想象一边读。一起读。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导读):在大禹治水的这么多年中,发生了许多动人的故事,课文中就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同学们快读读看!(出示文字)

  1、完成填空:

  禹在外治水年,曾经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

  2、体会数字表达的精妙:十三年有多长啊?四千七百多天哪!大禹回过家吗?我想他应该有机会回家的,至少在三次路过自己家门的时候可以回去看一看哪,但他……

  重点指导第二句:如果是你,当你一天没见到爸爸,你可能不觉得怎么样,当你一个星期没见到爸爸,你可能也不会觉得怎么样,当你一个月、一年见不到爸爸,你会怎么想?禹的儿子十多年见不到父亲,他会怎么想?(伤心、责怪、觉得父亲了不起……)能读出儿子的感受吗?

  3、指导朗读:难道他不关心自己的家人,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吗?不是。出示大禹劳作画面。(师讲诉:相传,禹刚结婚四天,但是为了治水,他告别了新婚的妻子,到处奔波。在治水的13年中,他曾经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每次他望着熟悉的院子和门窗,分外想念自己的妻子。但是一想到工地上还有那么多人等待自己回去部署任务,他便狠狠心,头也不回地走了。禹第一次路过自己家门口,这时他的妻子刚刚生下儿子没几天,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听见哭声,他非常想进去看看自己的儿子,但想到一天不制服洪水,百姓们就一天不能过上安稳的日子,他就咬咬牙,没有进去。他怕延误治水,第二次路过家门,抱在妻子怀里的.儿子已经会叫爸爸了,但此时工程正是紧张的时候,禹只是远远地和妻子招手,他还是没有进去;第三次路过家门,儿子已长经10多岁了,使劲把他往家里拉。禹只是深情地摸了一下儿子的头,告诉他,治水工作还是很忙,就匆忙地离开了。)

  4、老百姓听了这个故事,很感动,给这个故事取了个名字。

  出示:三过家门而不入

  5、禹不顾自己的小家是因为他心中装的是大家,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安定幸福的日子呀!这就是伟大英雄所具有的崇高品质!让我们再来好好读读这段话。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1、大禹经过13年的努力,终于让洪水发生了变化(示图)

  看,现在的水怎么样了?(平静、可爱)

  水平静可爱了,不危急老百姓的生活了,我们可以说它被——“制服”

  现在老百姓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呢?有房可住,有田可种,这样的生活叫什么?——“安定”

  2、说话训练:如果你是大禹的邻居,你会对他说什么?如果你是大禹的儿子,你又会说什么?

  3、出示大禹像:人们为了纪念禹,就把中国叫做禹域,表示这里是大禹曾经治水的地方。为了让人记住他的丰功伟绩,还特意雕刻了一尊像。

  4、在河南省有个地方就叫禹州。传说就是因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此名。

  5、出示:孔子曾说过:“如果没有大禹,我们现在可能都变成鱼虾了。”

  同学们,大禹治水的故事从几千年前就一直流传到今天,而且会一代一代的传下去,这就是代代相传!让我们心存感激,读读这一自然段。

  你愿意把这治水英雄的故事传下去吗?回家把这个故事告诉给父母听,或者弟弟妹妹听。

  6、让我们记住这位伟大的英雄——(学生接:大禹)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无私奉献的伟大英雄——(学生接:大禹)。

  让我们在音乐声中,一起来读读这篇课文。(齐读)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优秀6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学习新课求学网网

  1、根据布置预习的内容逐一检查(读、画、查)。

  2、以《语文天地》中的名人名言导入新课。

  1、接受测查,有错则改。

  2、齐读,说感受。

  二、再读课文

  解决问题

  1、师作巡视指导。

  2、共同梳理,提醒学生作必要的补充。

  1、自读课文,准备回答同学预习时所提的问题(问)。

  2、根据课文内容,加上自己的想法,对同学的问题加以解答。

  三、集中学习

  听写词语

  1、从文中摘抄15—20个词写于黑板。

  2、选取10词。

  1、以闯关形式、指名读、开火车读,读错及时正音。

  2、听写后当堂改错(写)。

  四、作业设置

  1、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布置学生回家把本课故事内容向家长作简要的复述,可发挥自己的想象,增删改补。

  2、读课文给家长听。

  (二选一)

  根据个人实际情况选择一项完成。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

  分组交流

  1、指导学生带问题读课文2、3、4自然段。

  2、指导学生抓住“才、仅仅、就、却”等词语,展开想象。

  1、个人有针对性地读课文,找、画、想:大禹为何“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原因。

  2、小组交流,各抒己见。抓关键词来体会大禹为了治水不顾个人生活幸福的高尚情怀。

  二、引导想象

  升华主题求学网网

  引导学生默读课文,适当小结:

  1、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

  爱戴的`英雄?

  2、老百姓怎样感谢大禹?怎样纪念大禹?

  3、你们从大禹的身上学到了什么?

  1、独立默读课文作答、同学之间互相补充。

  2、想象场面与小组同学交流、补充后再派代表汇报。

  3、自由反馈。

  三、作业设计

  拓展延伸

  为了继续延伸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神话故事、了解因公而忘私人物的兴趣,作如右设计。

  1、收集神话故事看后与同学交流。

  2、查找有关书籍了解如大禹一般公而忘私的人物,体会他们的高尚情怀。

  视情况而做可(二选一)。

  3、预习《炮手》。(必做)

  板书设计:

  大禹治水

  开渠引水

  治水十年 吃尽苦头 受人敬仰、爱戴(无私奉献)

  三不入门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优秀7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治水英雄。

  2、知道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原因,感受大禹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前准备:

  1、搜集有关资料:图片或文字

  2、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分组朗读课文。

  3、根据同学围绕课题进行的质疑,从中归纳出几个主要问题:大禹为什么要治水?(原因)大禹是怎样治水的?(经过)大禹治水的结果怎样?(结果)

  4、回顾第一自然段主要讲什么?(大禹为什么要治水?洪水给老百姓带来了严重灾难,无家可归,四处逃荒。只有治理好洪水,才能拯救百姓,造福百姓。)

  5、相机出示小黑板板书:严重灾难,四处逃荒。

  二、学习课文

  1、了解了大禹治水的原因,这节课我们要通过对课文的感受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来解决这几个问题。

  2、出示小黑板,读题目。

  (1)大禹为什么要去治水?(原因)

  (2)大禹是怎样治水的?(经过)[他治水的方法与父亲的方法有什么不同?谁的方法好?好在哪里?]

  (3)大禹治水过程中付出了怎样的辛苦?他为什么三过家门而不入?

  (4)大禹的治水结果怎样?为什么大禹会成为人们世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3、小组合作讨论探究这几个问题,逐个解决(可打破顺序)

  4、根据表格要求填写大禹和父亲治水的方法、结果,进行比较,说出谁的方法好,画出重点词,感受大禹的聪明才智。

  小组讨论填写后,选一个代表调板填写小黑板进行展示。板书:聪明才智

  5、乘势追问:禹在疏通河道的施工中是怎样做的?这样做辛苦吗?找出重点词句读读,感受大禹不辞辛苦的'意志。板书:千辛万苦 不辞辛苦

  6、大禹为什么三过家门不入?小组交流搜集的有关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并指名简介故事,画出重点词,说出原因,感受大禹公而忘私的精神。

  7、随机板书:三过家门而不入,公而忘私

  8、读到这里,在你心中,大禹是个什么样的人?

  (有聪明才智,不辞辛苦,公而忘私,无私奉献的人。)

  9、齐读第3、4自然段。

  10、大禹在老百姓心中是个什么样的人?(治水英雄)他为什么会成为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根据板书归纳。

  (这种公而忘私、无私奉献的精神难道不值得人们世代传颂吗?)

  11、齐读第5自然段,画出重点词。板书:终于、因此 治水英雄

  三、总结延伸

  1、学习了课文,你对大禹充满了什么样的感情?带着敬佩之情齐读课文。(根据时间情况进行支动安排)

  2、根据板书:“原因、经过、结果”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线索,并随机指导“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写作方法。

  3、总结谈话

  在我们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上,像大禹这样公而忘私,为民造福,无私奉献的故事多得数不胜数。古有愚公移山,精卫填海,今有毛泽东为人民谋幸福;雷锋走到哪里,好事就做到哪里;戴明瑞致富不忘回报社会,捐巨资兴办学校,兴建公益事业等等,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是何等的高尚啊!是当今时代倡导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者,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四、拓展作业

  想象洪水退后,大地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并写下来。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优秀8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让学生了解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

  2、知道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如入”的原因,感受大禹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3、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想像大禹一心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是会是怎样感人的情景。

  4、识字11个,写字11个。积累运用。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读文,展开联想,体会大禹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搜集大禹的资料。

  教时: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16大禹治水。

  2、学生简介大禹。请学生在课文中是怎么介绍大禹的?读一读。

  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3、请学生对课题质疑。(大禹为什么要治水?大禹是怎样治水的?)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看这些问题在那些自然段告诉我们了?(1、3、4自然段)

  2、检查自读情况,出示生词认读。(纠正字音。)

  三、细读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讨论:

  (1)这一自然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3)“四处逃荒”是什么意思?

  3、指导朗读。

  要用急切的语气读出洪水凶猛的态势。

  四、过渡

  洪水如此凶猛,造成的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为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一位英雄大禹出现了,他不辞辛劳、想方设法制服了洪水。我们就一起来看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五、细读课文三、四、五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出示自读要求:

  (1)用喜欢的方法读,找出大禹治水时表示动作的词语,结合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大禹治水与父亲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2)根据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一段。

  (3)同桌就以上问题讨论一下,然后再试着读一读。

  2、汇报学习结果,出示第三自然段。(表示动作的词语用红色标注)

  3)指导朗读。想像大禹治水时的千辛万苦和聪明才智。

  学生练读,齐读。

  3、默读第四自然段,完成下面的填空。

  为了治水,大禹三十岁(才)结婚,在家(仅仅)住了四天,(就)告别了妻子。禹治水十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却)顾不得进去看一看。

  这些词和表示数量的词强调了什么?突出表现了什么?如果没有这些词,行不行呢?

  想像一下他三次过家门时感人的情景,说说当时他会想什么?指导朗读。

  4、细读第五自然段。

  (1)齐读。

  (2)小组讨论:大禹为什么会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联系三、四自然段讨论。)出示讨论的提纲:

  在长达十年的治水是建设中,他“三过家门而不入”这是怎样的奉献精神?

  (3)汇报讨论结果。

  六、总结课文。

  板书:

  10奉献

  聪明才智、千辛万苦

  制服洪水

  大禹治水

  敬仰爱戴

  公而忘私、不辞辛劳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优秀9

  教学目标:

  1、词不离句,句不离词,理解“无家可归、伟大英雄、代代相传”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述课文。

  3、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一位为民造福的伟大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设计理念:

  抓住文中关键词句,数量词的运用,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动口、动脑,展开丰富想象,在多份资料的引入,一次次的朗读中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得到思想上的启迪,情感上的升华。

  教学重点:第二、三自然段。

  课前准备:资料(“三过家门而不入”、“洪水之害”、“鲧和禹的治水方法”等)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新授第三小节“三过家门而不入”

  1、小朋友们,上节课咱们认识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大禹”,今天咱们继续学习他“治水”的故事。(指读课题:大禹治水)谁来读好课题?(两生读)

  评:你读的音很准。你读得很有气势。

  2、师:看,“治”可是一个生字,课文里除了治水,还用它组了哪个词?(生:治理)。谁能用它说一句话?(生:大禹治理洪水。评:对,这就是这篇课文讲的主要内容)记得吗?还有一个生字,也读zhì。出示“制”这是什么制?(生制服的制)你能用制服说一句话吗?(生:洪水被制服了。评:对,这就是这个故事的结果。)

  (小结:小朋友们真是活学活用的'小能手。大禹治水这篇课文就是讲了大禹通过———治理——洪水,终于把洪水———制服了的故事。)(引导学生一起说)

  3、小朋友们都很喜欢听故事,课文的第三小节,就给咱们讲了一个故事,去仔细读一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想快想慢,想高声想轻声,想多读几遍都行。完全读好举起小手。

  4、师:读好了,那赵老师就出个题来考考你,看你有没有用心读。(多媒体出示“填空”)(生做)这位小朋友呀,读得认真,记得也很清楚,谁能给咱们读好这个小故事呢?

  师相机评:嗯,13年多长呀,4千7百多天哪,你的读让我感觉时间还不长。你再试试。哎?是几次路过家门?你再读读。谁能学着他的样子,读一读。(另一生读)

  5、师:禹的儿子十多岁了,引接读————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如果是你,一天两天不见爸爸,也许不怎么样,但是十多年呐,谁来读好这一句?如果你是禹的儿子你会有哪些疑问?(生谈)对呀,禹为什么三次路过家门而不进去看一看呢?他当时想什么呢?赵老师把这个小故事带给大家,取出第一份资料,静心听————

  (播放配乐读“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6、师:听了故事,你觉得大禹舍弃自己的小家,是为了谁?(生:为了百姓,舍小家为大家。)禹舍弃自己的小家,是为了什么?(生:为了治理洪水)对,因为禹是深知洪水的厉害的呀。去读读课文第一小节,你觉得这洪水怎么样?

  二、体验学习第一小节,交流洪水资料

  1、师:你读到了怎样的洪水?(生谈:可怕的洪水,凶猛的洪水。)你来读一读。

  评:这洪水还不够凶猛。多么凶猛的洪水呀,你从哪个词读出来的?(滔滔)还有谁来读一读?(一生读)

  评:听了你的读,我仿佛看到了波涛滚滚的洪水正向我们冲来,太可怕了!

  这场洪水到底有多可怕,取出第二份学习资料,我们轻声跟着录音去体会。(放录音)

  2、师:听了录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谈)

  评:对,洪水使百姓流离失所,家园被毁,无处可去,这就叫————“无家可归”太惨了。想象当时的情境,咱们一起读好这一节。(齐读第一小节)

  3、师:所以,禹下决心———引接读。谁来为禹下这个决心?(生读)

  三、读学课文第二小节,拓展两代人治水故事

  1、师:这决心是下了。但制服洪水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既然同学们这么喜欢读故事,老师就再给你们引入一个故事,拿出第三份学习资料,禹的父亲鲧也治理过洪水,结果怎么样了呢?去轻声读读这个故事。(生读故事)

  2、师:这个故事中,你了解到了什么?(生谈:父亲鲧治水没有成功,他用的是“堵”的办法。禹反复察看水流和地形,禹用的是“疏”的办法。最后,禹成功了。等)

  3、师:小朋友们,禹的父亲因治水不利而被杀后,他更坚定了自己治水的决心。但治水不仅需要决心,更需要智慧,其间,他吃了多少苦啊!自己去大声读读课文的第二小节,再告诉老师,禹是如何想出“疏”的办法的?(生自由大声读文)

  4、生交流:他仔细查看水流和地形。师:在文中找出来读一读。(出示句子)

  第一句: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禹吃的苦多吗?(多)哪个词读出来?走过的山山水水多吗?(多)哪个词读出来?你还能说出几个吗?(生谈:千言万语、千军万马、千丝万缕、千头万绪——————)

  师:各种各样的苦都尝了,就叫———“吃尽了”,各种各样的路都走了,就叫———“走遍了”,谁再来读好这句话?(生读)

  师:小朋友们,老师这儿,又要给大家讲个故事,据说,禹戴着草帽,拿着铁锹,亲自察看水流和地形,累得把小腿上的毛都磨光了呢!他吃的苦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咱们一起读好这句话。(齐读)就是这样,禹才通过反复实验,想到了“疏”的办法。于是,他带领———(引接齐读第二句)

  第二句: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

  师:谁想来读?(一生读)评:挖的河还不多,一条两条。挖的河真多,谁还想来试试?(再一生读)老师再讲一个故事:相传,禹在治理洪水时,经常要夜宿山野,他总是和百姓同吃同睡,要挖河劈山时,他总是走在最前面。从这儿,你觉得大禹怎么样?生谈。禹和百姓一起干活。老师送你一个词“身先士卒”,起个带头作用。

  5、禹和父亲两代人治水,一成一败。归根到底是方法的原因。那么,你来看看这两句话能不能互相换一换呢?(投影出示两句话)

  生谈:不能换。要先察看水流和地形,再想到用“疏”的办法,去挖河、劈山。

  6、师:你说得太好了,像大禹一样,是个充满智慧的人。让咱们一起读好这一小节,再次感受一下禹治理洪水的不易。(生齐读)只有这样,大禹才把这滔滔的洪水给————引说“制服了”。(多媒体出示课文最后一小节)引接读最后一节。

  四、体会读文最后一小节,拓展韩国励志故事

  1、师:洪水被制服了,听,老师带来一段音乐(放音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

  (生谈)百姓在唱呀跳呀。老百姓又过上了幸福的日子。人们杀猪宰羊庆祝胜利。人们感谢大禹——————等等。

  师:在大街上邻居遇到一起说—————父亲对儿子说———人们遇到大禹说————

  2、师:人人都敬仰禹,人人都佩服他,所以,他就是我们的“伟大英雄”(板书)让我们一起带着感激之情,读好这一句。

  师:于是,父亲把这件事告诉了儿子,儿子长大了又告诉了自己的儿子,这样一代一代传了下去,这就叫————“代代相传”。让我们喊出他的名字————(大禹)小朋友们,课文前面都称他为禹,为什么课文最后叫他“大禹”呢?(生谈:因为他伟大,因为他的贡献大———)小朋友们,其实,为治理洪水付出了艰辛劳动的人还有许许多多的老百姓,虽然他们没有留下名字,但是,我觉得,他们也是英雄,我们不妨叫他们“无名英雄”。

  3、小朋友们,这节课咱们听了许多故事,快要结束了,赵老师都有些舍不得离开你们了。最后,再请你们听一段轻松的音乐吧!(放“大长今”的音乐)这就是2006年的热插剧“大长今”,老师也找来了这位韩国姑娘的故事,她就是“长今”,她的名字前也加了个大字。有兴趣的同学去读读她的励志故事。

  4、师:这种能“代代相传”的故事和人,中国有,外国有,古代有,现代也有。课后,老师推荐小朋友再去读两则“愚公移山”和“精卫填海”的故事。相信你,同样能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东西。

  【板书设计】

  大禹治水

  治理制服

  伟大英雄

  无名英雄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优秀10

  教学重点:

  1、德: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本科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大雨治水的'经过。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

  教学挂图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简介大禹。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练读课文。

  2、检查字读情况。

  指名逐段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范读课文。

  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谁?写了大禹的什么?

  4、口头填空:

  课文主要讲的诗大禹为了(),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

  三、细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

  2、讨论:

  (1)这一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从哪儿看出洪水凶猛?

  (3)“无家可归”是什么意思?

  (4)这些情况发生在什么时候?

  3、指导朗读。指名读。学生练习。

  四、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治、洪、姓,指名读。

  2、引导说字形记忆方法。

  五、作业:

  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说说“治、洪、姓”的结构和偏旁。

  二、细读课文。

  1、第2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大禹是怎么想的?是怎么做的?

  (3)大禹先干什么?后干什么?

  (4)哪些词语告诉我们大禹治水很辛苦?

  (5)“千山万水”、千辛万苦中的“千、万”不是指一千和一万,说明什么?

  (6)“九条大河、九座大山”表示什么?

  (7)“挖通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说明什么?

  (8)想一想大禹可能会吃什么苦?

  (9)知道朗读。

  2、细读第3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找出表示数量的词。

  (3)这些数量词强调什么?表现了什么?

  (4)知道朗读。

  3、细读第4段。

  (1)齐读课文。

  (2)为什么说大禹是一位伟大英雄?

  (3)老百姓会怎样感激大禹?

  (4)齐读课文。

  三、练习背诵。

  1、引导背诵。

  2、自由练习。指名背诵。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多音字组词。(出示小黑板)

  2、口头扩词。

  治( ) ( ) ( ) 久( ) ( ) ( )

  理( ) ( ) ( ) 伟( ) ( ) ( )

  二、教学生字。

  1、教学字形。

  理、形: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

  指导“伟、雄”的笔顺。

  2、指导书写。

  3、学生描红。

  三、课堂练习

  读一读,抄一抄。

  洪水 冲倒 治理 很久很久

  地形 引导 父亲 伟大英雄

  按要求填空:

  洪:有( )画,第七画是( )

  父:有( )画,第三画是( )

  理:有( )画,第十画是( )

  姓:有( )画,第三画是( )

  四、作业

  1、抄写生字。

  2、背诵课文。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优秀1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大雨治水的经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大雨治水的经过。

  2、体会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准备:自制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代传说,课文中的主人翁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民族英雄。

  板书课题、简介大禹,同时播放课件:《大禹治水的故事》

  二、范读课文,思考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谁?写了一件什么事?(播放课文朗读,将学生引入文章。)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出示课件。(观看洪水泛滥时的情景)

  3、引读,抓关键词:看!洪水是多么的凶猛啊!它来到田野,农田被 ,它来到村庄,房屋被 。这可恶的洪水,使人们失去了宝贵的粮食,失去了温暖的家园,人们只好拖儿带女,四处流浪,再也没有了幸福的生活,老百姓们 。

  4、再指名朗读。

  5、教师范读,学生评价

  6、朗读第一自然段。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过渡:洪水如此凶猛,造成的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为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一位英雄大禹出现了,他不辞辛劳、想方设法制服了洪水。

  3、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看看禹是怎样治水的呢?,找出相关语句。

  4、禹治水多不容易呀!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他治水的艰难?

  5、学生交流。指名朗读。

  6、引导启发想象:他吃了多少苦呀!禹为了察看水的流向,确定从哪里把洪水引入大海,不知走了多少路,也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请你想想,当他渴了 ,当他饿了 ,当他累了 ,为了治理洪水,禹真是吃尽了 。(理解“千辛万苦”)他的身上划出了一道道血痕,他的脚底磨出了一个个血泡,可他

  (理解“千山万水”)。禹就是这样坚定!(一起来读第二句话。)

  7、禹察看了水流和地形之后,发现有些河流被泥沙、石块堵住了,有些河流被大山挡住了去路。(指读第三句话)

  8、指导朗读(体会禹治水时的`艰辛)

  9、面对强悍的洪水,禹没有退缩,面对大河大山,禹也没有退缩,在千辛万苦之后,他终于成功了!(朗读第二自然段)

  10、从禹的治水方法,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体会禹成功治水除了有吃苦精神,还要讲究科学的方法,从而感受到禹的智慧。)

  四、学习第三段

  1、禹治理洪水整整花了13年的时间,在治水的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个小故事呢。(出示:三过家门而不入 )

  2、学生自由读第三节。完成填空,填写文中数字。

  3、你发现你填的都是表示什么的词啊?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4、引读

  一次,大禹路过自家门口,听到刚出生的儿子哇哇大哭,他多想回去看一看啊,可他没有回去。

  禹第二次路过家门,看到妻子抱着儿子站在门口,他多想去抱抱自己的孩子啊,可他仍然没有回去。

  禹第三次路过家门口,儿子已经十多岁了,他多想看看儿子长成什么样了,可他还是没有回去。

  因为——(禹下决心治理洪水)

  5、你从中看出大禹是个什么样的人?

  6、朗读第三段。

  五、学习第四段

  1、在禹吃尽了千辛万苦之后,洪水终于被制服了!(出示第四段)

  2、指名朗读。

  3、小结:洪水曾经使百姓无家可归,而现在,洪水终于像野马一样被制服了,老百姓耕种、收获,再也不用四处流浪,他们重新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4、这幸福美满的日子是谁带来的?如果你是大禹的邻居,你会对他说什么?如果你是大禹的儿子,你会对他说什么?学到这儿,你想对大禹说什么?

  六、总结全文

  教师引导,指明学生补充。

  七、作业

  1、练习背诵课文。

  2、课后,请同学们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或者弟弟妹妹听。像大禹治水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说精卫填海,愚公移山,有时间请你读一读。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充分体会大禹 “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高贵精神。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首先考虑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为什么会是世人敬仰、代代相传的治水英雄”这个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在教学中以文本的内容与课前布置搜集的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相结合进行讲解,拓展延伸,让学生知道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原因,感受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在课后知识拓展时,播放《大禹治水》的故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大禹为什么受到世人的敬仰。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优秀12

  1.读通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2.读懂课文,知道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原因,感受大禹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文中字词感受大禹不辞辛劳,公而忘私,为民造福的奉献精神。

  课前准备:课件、搜集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演示,教师解说:雷锋走到哪里,好事就做到哪里;丁洁为了抗击非典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为了城市的整洁,清洁工人每天天刚亮就开始打扫街道;我们的老师为了同学们的成长辛勤耕耘;我们的同学帮残助困、踊跃捐款……所以这一些,都可以说是一种奉献。

  从古到今,有关奉献的故事,多得数不胜数;有奉献精神的人,不论中外,比比皆是。今天,就让我们穿过时空遂道,回到远古,继续聆听这个饱含奉献精神的神话故事《大禹治水》。

  二、学习课文:

  1、请同学们围绕课题说说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从中归纳出三个主要问题:大禹为什么要治水?(原因)大禹是怎样治水的?(经过)大禹治水的结果怎样?(结果)

  2、师提示:这节课我们要通过对课文的感受和课前查找的资料来解决这三个问题。

  3、分组读课文。

  4、观看课前老师搜集到的视频资料。

  5、自读课文,理清课文顺序,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6、默读第一部分,说说大禹治水的两个原因。

  7、选择喜欢的方式读第二部分,划出感动的句子,说说理由。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可打破课文的顺序)

  交流时教师相机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1.大禹治水的方法与父亲有什么不同?感受大禹的智慧。

  2.大禹为什么三过家门不入?交流同学搜集的.有关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3.体会“才、仅仅、就、却”表达的语气。

  4.理解“欣欣向荣”的意思,联系第一段想像欣欣向荣的景象。

  8、读到这里,在你心中,大禹是个什么样的人?

  9、齐读第二大段。

  三、总结延伸:

  1.根据板书归纳:大禹为什么会成为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欣赏课件中的大禹治水玉山图和大禹的雕像。

  2.学习了课文你对大禹充满什么样的感情?带着敬佩之情齐读课文?

  3.联系生活谈谈体会。

  4.对奉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很多名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有关奉献的名言,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四、作业:

  想像以下情景并写下来:

  (1)大禹在治水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是怎样战胜困难的。

  (2)洪水退后,大地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2、把加入自己的想象后的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优秀】相关文章:

aieiui教学设计 《aieiui》优秀教学设计优秀06-23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04-21

大禹治水教案优秀04-24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优秀优秀06-25

《母鸡》优秀的教学设计优秀12-16

《麋鹿》教学设计优秀08-28

《乞巧》教学设计优秀08-02

《莫高窟》教学设计优秀09-21

《守株待兔》教学设计优秀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