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估算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估算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估算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估算的方法,认识估算的必要性。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能解释估算过程。
3、培养学生估算能力,运用估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4、感受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
一、创设情境,提出学习目标
1、创设情境:()出示口答:下面的'这些数是最接近哪个整十数。
49最接近( ) 82最接近( ) 68最接近( )
11最接近( ) 73最接近( ) 26最接近( )
2、出示课本插图:引导学生找出条件和问题并提出学习目标。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加减法估算,你们想知道哪些问题?
生答师整理:(1)什么是估算?(2)学习怎样进行估算?
二、互动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1、小组学习交流:
自主解答例题4,可能出现以下答案:
(1)把28看作30,43看作40进行估算100-30-40=30
(2)先算热水瓶和烧水壶大约花了70元,30+40=70,100-70=30
2、全班展示成果,提出质疑:
(1)还可以怎样算呢?
(2)全班同学共同总结估算的方法。
三、检测成效,拓展延伸
1、运用估算的方法各小组完成“做一做”及练习六第1~3题
2、小组内再展示交流。
四、学习反思,总结提高
1、全班展示错例。
2、分析总结错因,巩固提高。
估算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信息窗5—美好回忆第20—23页
【课标要求及解读】
课标要求:
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课标解读:
1、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计,体会估算的重要性,初步学会估计的策略与方法
2、经历估计事物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3、通过估算,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材分析】
在引导学生认识千以内及万以内的数的同时,始终将数的估计与数的认识结合在一起,并专门设计了本信息窗,呈引导学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这篇日记大约有多少个字?”“这张板报大约有多少字?”等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估计的策略与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使学生经历在具体情境中估计事物的过程,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学情分析】
在学习了近似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借助情景图让学生说一说板报内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经历估计事物的过程,引导学生能按照一定策略进行估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圈一圈,估一估学生能够认识到估算的必要性
2、掌握几种简单的估算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计,体会估算的重要性,初步学会估计的策略与方法。
2、经历估计事物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3、通过估算,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课件
【学科核心素养渗透点分析】
数学关键能力渗透点:本节课数学关键能力渗透点是数感。本节课以游览北京学生办了一份班报出发,估计一篇日记大约有多少字,引导学生用估计来表达和交流,交流估计的策略,使学生体会到估计策略的多样性,从而建立学生的数感
数学品质渗透点:本节课数学品质渗透点是是独立思考、探索创新。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估计一篇日记大约有多少字,从而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以一行大约10个字为单位进行估计,和另一种用圈出部分大约20个字为单位进行估计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创新的理性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实验小学今年有学生1601人,约是( )人。
2.小明家到学校有492米,约是( )米。 3.一台彩色电视机售价是1095元,约是( )元。 4.学校图书馆又买来新书702本,约是( )本。
二、探索新知
师:学生们在游览了北京之后,写了一篇游览北京的日记,这篇日记大约有多少个字,你能进行估计一下吗?
师启发诱导,学生进行交流
师:先数一数一行有多少个字,取一个近似数,然后再数一数有几行,也是取一个近似数,然后就可以估算出这篇日记大约有多少个字学生动手数一数一行约有10个字,共10行一共大约100个字
师:再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可以估算一下,你能不能尝试着将日记大约的圈一圈,圈
成几部分,然后从一个圈中估计一下大约有多少字,从而估计一下这篇日记大约有多少字
生:动手圈一圈,将这篇日记大约圈了5次,大体上20个字圈一圈,这篇日记大约共100个字。
师:想一想我们是如何知道这篇日记大约有多少个字的?上面我们都采用什么方法?你能交流一下你是怎么估算的么?学生回想,交流估算的`方法
三、巩固新知
师:根据上面学习到的估算的方法,你能估算一下这张班报大约有多少个字吗?生交流如何估算这张班报的字数,学生可能能够看出这张班报的字数相当于4篇日记的字数,一篇日记的字数是100字,所以能估算出这张班报大约的字数
师:下面请同学们通过自主练习第
1、3两题巩固一下估算的方法生做练习,师生交流估算的方法
四、课堂检测
完成课本21页第
2、4题
五、授课小结
师:学完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如果给你一段文字,你能够估算出来吗?生谈收获,谈谈估算的方法
【板书设计】
美好回忆
一行约有10个字,共10行一共大约100个字
估算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加减法的估算。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学会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解释估算的过程,掌握估算方法。能根据具体情境用不同的策略进行估算。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在估算的过程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学习数学的用处。
【教学重点】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难点】
正确估算,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结合生活实际,了解什么是估算
1、师:昨天,我们班的小明练了半页铅笔字(出示),猜猜大约有多少个?
教室里这盆花大约有多少片叶子?
看画面(书中第32页图),教室里大约有多少台电脑?
小结:刚才我们猜测大约数量的过程就是估计。
2、师:看图(一枝铅笔和一块橡皮),小明想买这两种文具,估计一下大约需要花多少钱?
(选取学生熟知的生活材料,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估计价钱再尝试简单的估算过程,体会什么是估算,同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总结:刚才的过程不仅估计了价钱还进行了计算,就是一种估算。(板书:估算)
3、师: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用到了估算?
(感受估算的广泛应用)。
二游戏练习,为新知铺垫
1、师:你们生活经验这么丰富,真了不起!这些数字朋友都赶来祝贺了(课件演示:192824435167)仔细观察,它们分别和哪个整十数最接近?(203020405070)
2、师:现在你能很快说出这几个算式结果大约是几十吗?
19+2828+2443+5151—2443—19
(这一阶段加减法估算的策略有两种:一种是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每个数字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一种是加减法口算的方法,即先算十位,再根据个位上的数来判断最终的结果。这一环节为学习新知做了思维与知识的铺垫。)
三结合具体情境学习估算
1、亲身体验,体会估算的必要性。
师:同学们喜欢逛商场吗?昨天老师也去了商场,准备买这些生活用品(出示图画:热水瓶28元烧水壶43元水杯24元)
老师带100元钱够吗?可以计算也可以估计一下──
谁先想好谁先发言。(鼓励学生用最快的速度去判断)
根据学生的反应,教师点拨:一种是估算,一种是用笔计算,还有的同学口算,在没有让你们算出准确数量的情况下,你们觉得哪一种方法更快,更简便?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进行判断,通过实际体验,集体讨论,感受估算的'必要性。)
2、多种策略进行估算。
师:现在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请大家估计一下,老师带100元钱够买这三种用品吗?(教师说“三”的语气加重)先独立思考,再和伙伴交流,看哪个小组想的办法多!
(充分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并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集中集体的智慧,探索估算的方法,学会估算。)
学生汇报:(这里教师根据可能出现的估算方法加以点拨,引导学生解释估算的过程,让学生之间相互补充,明确估算策略。)
A:连加。
B:连减。
C:加减混合。
3、集体验证:这三种用品一共多少钱?(95元)看来你们估算的方法是非常正确的。
4、总结:刚才你们在帮老师买生活用品的时候体验了10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板书:加减法的估算)估算很简单,可以把一个数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进行大约的计算,也可以加减十位上的数,再估计个位上的结果。遇到实际情况要灵活运用。
四巩固练习
1、第31页的“做一做”。
2、第32页的第二题。(小明原有20多枝水彩笔,妈妈又给他买了12枝,他现在的彩笔数量是一个不确定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估算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探究加减法估算的方法,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
教学难点:
探究加减法估算的方法
教学过程:
1、在生活中有时并不需要算得很精确,你只需要算出一个大概的数就可以了。
2、出示主题图。妈妈带了100元钱够不够,需要精确计算吗?怎样快速口算出一个大概的结果。
3、运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估算,并在小组内交流。
4、观察、比较这些估算方法, 汇报,归纳。
5、完成P31页做一做。仔细看图,理解题意,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估算方法。
小结:我们在解决同一问题时可有不同的方法,在生活中有时不需要一个精确的`数时,就可以通过估算算出一个大概的数。
6、完成P32练习六第1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
7、完成练习六第2 题看图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学生汇报,并说明估算方法。
8、完成练习六第3题,学生交流汇报。
估算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16页例2估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么时候要估小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么时候要估小些。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么时候要估小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哪些估算?你们记得怎样估算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估算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2,
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怎样列式?
2、学生说,教师一边列式124÷3≈
再问:怎样进行除法估算?
学生分组讨论,再汇报。教师板书。
生1)124≈120 生2)124=120+4
120÷3=40 120÷3=40 4÷3≈1 124÷3≈40
3、对比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方法,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
4、总结加强。
三.巩固练习:
1、做p16 “做一做”第1、2题。学生说说题意,并说一说为什么260可以看作240或者280。之后解答这道题目。进行全班性讲评。
2、完成练习三第3、4题。
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除法估算
124÷3≈40(箱) 或者 124 = 120 + 4
120÷3=40(箱) 4÷3=1(箱)……1(箱)
124÷3≈41(箱)
估算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使同学能结合具体情境,在积极参与和讨论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乘法的估算,会说明估算的思路。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给同学创设主动探索估算知识的空间,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乘法估算的方法,学会乘法估算。教学难点:探索乘法估算的方法,学会乘法估算。
教具、学具准备:
主题图等。
教学过程:
一、知识迁移,导入新课
1、你能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数各是多少吗?69、22、74、87、99、18
2、下列竖式,你能估算各题的结果吗?你是怎么想的?18×4 51×7 89×
522×8 37×3 71×6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导言:同学们都在多媒体教室里上过课,那么你们知道多媒体教室里有多少排椅子?每排有多少个座位呢?哪个同学知道?愿意来说一说吗?
2、出示P59例2情境图
引导同学观察:情境图中提供了有关的哪些信息?小明同学提出了什么问题?
三、迁移类推,探究新知
教学例2.“350名同学来听课,能坐得下吗?”你能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
1、小组合作交流——你用什么方法估算?
2、指名汇报。师小结整理如下:
要判断350名同学能否坐得下,必需估算出多媒体教室大约有多少个座位。
方法一:18≈20 22≈20 20×20=400(个)
所以,350名同学能坐下。
方法二:18≈20 22×20=440(个)
所以,350名同学能坐下。
方法三:22≈20 18×20=360(个)
所以,350名同学能坐下。
3、小结:同学们太棒了,能根据已学的'估算知识,想出了这么多的好方法,可见,估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太大了,那么,谁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估算的呢?同时出示课题----乘法估算。
4、小组合作交流后,引导同学总结出估算的方法:
估算时,先把两位数看成最接近它的整十数,然后再进行计算。
四、巩固新知
1、第59页做一做。
2、第61页第7题:投影出示情境图
引导同学观察图,说说你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①人人动手独立完成,将估算结果写在亮题板上。②同桌交流,说说估算的方法。
展示同学的试题,说说你的估算方法,集体讲评。
3、第61页第8题:
4、第62页第9题,夺红旗小游戏。
①以小组为单位,按箭号所指的方向开始计时。②请优胜组派代表介绍经验。③给优胜小组插上小红旗。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又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乘法估算
方法一:18≈20 22≈20 20×20=400(个)
所以,350名同学能坐下。
方法二:18≈20 22×20=440(个)
所以,350名同学能坐下。
方法三:22≈20 18×20=360(个)
估算教学设计7
教学设计说明: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是《数学课程标准》为学生提出的关于估算的学习目标。要落实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估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广泛应用,认识估算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具有的重要意义。在本课的设计中,我先创设情境,引出问题,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要用到除法估算来完成,理解除法估算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然后让学生根据已有的估算经验,自己尝试着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对除法估算有一个建构的过程。紧接着让学生归纳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面对具体情境进行估算,通过对买“笔记本”和、“解决住宿问题”这两个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灵活解题能力。教学中,我还设计了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应用除法进行估算的例子,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16页例2及“做一做”练习三第3、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性,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课本例2:李叔叔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2李思家4个月用电143度,平均每个月用电多少度?
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1、列式:124÷3≈ 153÷4≈
2、请学生说一说算式的意思。
3学习估算方法。
(1)124÷3≈如何估算?
生1:124≈120 120÷3=40 124÷3≈40
生2:124=120+4 120÷3=40 4÷3≈1 40+1=41
分析与比较:两种方法都正确,虽有细微差异,但都接近准确值,不影响对问题的合理解决。
(2)学生独立估算:143÷4≈
生1:143≈160 160÷4=40 143÷4≈40
生2:143≈120 120÷4=30 143÷4≈30
引导学生归纳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把被除数看成整百(整十)或几百几十(几千几百)的数,除数不变,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进行计算。
三、联系实际进行估算。
1、每本笔记本3元,200元最多能买多少本?
2、185人的旅游团要在“阳光饭店”住宿,每4人一间,最少需要多少间?
第1题:
(1)学生独立列式估算200÷3≈_____。
生1:200≈210 210÷3=70 200÷3≈70最多能买70本。生2:200≈180 180÷3=60 200÷3≈60最多能买60本。
生3:200=180+20 180÷3=60 20÷3≈6 60+6=66最多能买66本。
(2)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哪个答案合适?200元能估成210元吗?为什么?
(3)组织学生交流:只有200元,估算时不能将200估大,只能估小。
第2题:
(1)学生独立列式估算。 185÷4≈
生1:185≈200 200÷4=50 185÷4≈50最少需要50间。
生2:185≈160 160÷4=40 185÷4≈40最少需要40间。
(2)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哪个答案合适?185能估成160元吗?为什么?
(3)组织学生交流:已知有185人需要住宿,在考虑所需房间数时,应将185看成200,这样才能保证有足够的房间……
四、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应用除法进行估算的例子。
五、巩固练习。
1、做一做第1题。让学生思考:小白兔和小花猫的想法都对吗?为什么?
2、做一做第2题:估算学生独立完成。
六、全课小结,学生谈体会。
估算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估算的意识,并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
教学难点:在现实情境中,培养学生主动运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估数游戏,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们,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过估算了,你能帮老师估一估这些数大约是多少吗?
1、一件上衣399元,大约是多少元?
2、一箱水果重104千克,大约是多少千克?
3、一艘轮船能载客859人,大约是多少人?还可以估成多少人?
4、小明家离学校734米,大约是多少米?
5、小亮一分钟拍球123个,大约是多少个?
6、学校新买来867本书,大约是多少本?
7、一个暖水壶28元,一个杯子23元,买这两样商品,一共大约需要多少元?
师:这是我们之前学过的估算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估算。(揭示课题:估算)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估数游戏,唤醒学生对近似数和估算的记忆。同时后两题注重了对估算单位的渗透。)
二、通过购物情境,渗透估算单位
1、师:小朋友们,周末的时候乐乐和妈妈去逛超市,她看上了这两样商品,你能帮忙估一估,大约要花多少钱吗?我们要先算算这两样商品的总价钱,怎样列式呢?
生:219+192
师:要很快知道这两样商品一共多少钱,你是准确计算呢还是估算呢?谁能很快的估一估,大约要花多少钱?把你的结果写在练习纸上。
2、汇报
(学生说,教师板演)
生1:把219估成200,192也估成200,200+200=400,大约要花400元。
师: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如果学生说不出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明白:把219看作200,192看作200,200+200=400)
这样做可以吗?谁也是这样做的?你能再说一说怎样想呢?(多找几名学生重复说过程)
师:(指着219+192和200+200=400的算式)这位同学把每个数都看成了200,也就是以“百“为单位,把每个数都看作“整百数”进行估算。(教师重音突出“以百”为单位)还有不同的'吗?
生2:可以把219 估成220,把192估成190,220+190=410,所以大约要花410元。
师:哎?这个同学是怎样想的?谁听懂了,看明白了?(指名)请你说说他是怎样想的?
(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后,教师询问生2是否和他的想法一致)
还有谁听懂了这位同学的想法?指名回答
这样做可以吗?
师:(边指着相应的算式,边说)第一个同学是把这两个数看作整百数,这个同学是把它们看作……(如果学生能接上说最好,如果学生接不上,教师直接说)
师:看来,我们也可以以“十”为单位,把每个数都看作“几百几十”进行估算。(教师重音突出“以十为单位”)
(预设:生3:还可以把219估成220,192估成200,220+200=420,所以大约要花420元。
生4:老师,还可以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192估何曾190,219估成220,190+220=410,所以大约要花410元。
师:这位同学的想法真棒,连四舍五入的知识都学会了,你在哪知道的“四舍五入”
生:辅导班
师:老师真佩服你爱学习的精神。
生5:我计算了一下,219+192=411,大约是410元。
师:小朋友们,看这道题目,有必要精确计算吗?我们是不是算出一个大约的范围就可以了呢?)
这一环节去掉,把后面大估的情境放到此处。
(修改理由:这个情境没有充分让学生体会到估算的必要性,不助于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小结
师:同学们,看,这么一道小小的估算题目,我们竟然想出这么多的办法。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可以以“百“为单位,(重点突出)把每个数都看作“整百数”,也可以以“十”为单位,把每个数都看作“几百几十”进行估算,(手势配合)这些估算方法都有一定的道理。
4、感受估算单位
师:小朋友们,老师在同学们估算的同时悄悄地计算出了精确结果,你们想不想看一看?(板书:411元),看到这个结果你们又有什么想法吗?
生:410这个结果最接近411,,只差一个数。
师:对啊,他是怎么估得呢?
生:把每个数都估成几百几十的数,这样误差就比较小了,所以更接近精确值。
师:观察的真仔细,所以说以后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估算。
(设计意图:大部分学生都有购物的经历,所以我创设了“购买玩具”的活动,在情境中帮助学生积累估算的生活经验,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在汇报过程中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化,同时感受在具体情境中选择不同单位进行估算的价值。)
5、练习巩固
① 以“百”为单位
师:刚才小朋友们表现这么棒,下面老师要出道题目考考大家!
出示题目:乐乐学校组织为希望小学捐赠图书的活动。一年级共捐592本,二年级共捐315本,两个年级一共大约捐赠多少本图书?
(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
生:900本
师:能说说你是怎么估的吗?为什么要这样估呢?
(把两个数都估成整百的,这样算起来更快。)
小结: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都以“百”为单位,把每个数估成整百数更方便一些。
②以“十”为单位
师:大家看过抢购商品的游戏吗?你知道怎样才能获胜吗?(在规定时间内,所购商品价钱的总和最接近(强调)给的钱,这样就会获胜。)
大家想不想亲身体验一把?今天我们也来一次模拟购物。
师:每个小组内都有一个信封,里面装有各种物品的图片,可以选两个或三个,看哪个小组“购买”的商品不超过600元。解决这个问题,你打算怎样估算?估成整百的?还是几百几十的?
生:几百几十的,一位这样得到的结果才最能接近600元。
火车侠:329元电风扇:247元
机器人玩具:205元书包:143元
汇报:
生1:我们组选择329+247,330+250=580
生2:我们组选择329+205,330+200=530
生3:我们组选择247+205+143,250+200+140=590
生4:我们组选择247+143,250+140=390
......
师:小朋友们,光看估算值的话,哪个小组会获胜?咱们一起来验证一下,(计算出每种情况的精确值)大家说哪个小组获胜了?
祝贺这个小组。请这个小组的同学给我们介绍一下,你们获胜有什么窍门吗?
小结:看来,解决这个问题时,我们以“十”为单位进行估算更合适。
③小猫钓鱼
(349+226 720—112 106+438524—239
419+201 864—243 258+171619—203)
去掉此环节
(修改理由:这只是在单纯的计算,没有符合教学目标中提出的“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的要求”)
师:请你估一估,快速地把小鱼放到相应的筐子里。(给学生留出时间思考,然后汇报。汇报时,学生举牌进行判断)
生:349+226,只看百位上的3和2,加起来就是500了,这个数肯定比500大。
师:哦~~原来你是以“百”为单位进行估算的啊!
(后面的几个快速找学生回答)
师:258+171,这个怎么有举牌的,有没举的呢?
生1:百位上的2加1等于3,所以比四百小
生2:不同意,这个只看百位还不行,还要看十位呢!
师:那你是怎么估的呢?
生2:把258估成260,171估成170,260+170=430,比400大,但又比500小
师:哦~原来是这样啊,谁能再说说?(找学生说)619—203呢?请举牌!你来说说理由。
小结:在做估算题时,我们有时候可以直接以“百”为单位,估成整百数,但是像这样的题,就要以“十”为单位,估成几百几十的数,以免判断错误。看来,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啊!
三、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估算策略的灵活性
(一)大估
1、师:乐乐和妈妈在超市里逛了好长时间了,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又买了什么东西?
(出示:一个电风扇245元,一个电饭煲187元,妈妈有400元,买这两样东西够吗?)
2、要确认妈妈带的400元钱够不够,是精确计算还是估算一下就可以呢?(估算一下就可以,因为我们没有必要求出精确值,只知道大致够不够就可以)
3、师:解决这个问题,该怎样列式呢?
生:245+187
师:仔细想一想,请你把估算的结果写在练习纸上。
生1:把245估成200,187估成200,200+200=400,所以400元钱够。
生2:不对不对,把245估成250,187估成190,250+190=440,所以400元钱不够
师:唉?怎么一个够一个不够呢?把我都弄糊涂了,到底够不够啊?
生:肯定不够,这里不能估成整百的数,把245估成200,也太小了吧!
师:那应该怎么估呢?
生:要尽量往上估,(也就是往大估),这样才能确保钱够不够呢!
(也就是说往大估钱都够了的话,那400块钱肯定没问题,对吗?)
(预设:生:刚才我们在做题的时候已经说过,像这样的情况不能只估成整百数进行判断,还要根据具体情况,这里最好是把它估成几百几十的数。
师:这位同学都学会活学活用了,老师真佩服你这种爱学习的精神。)
师:嗯。谁能再说说?(生说)在确认钱够不够时,我们要尽量的把花的钱往(大估),这样才会更保险,对吗?
改为:把这一环节去掉,直接用这个情境放到主力情境中
(修改理由:这个情境的创设更能突出估算的必要性,而且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二)小估
1、师:现在妈妈和乐乐已经买完东西步行回家。超市到家的距离有860米,他们已经走了426米,大约还要走多少米才能到家?
(学生思考后,把答案写在练习纸上)
2、汇报:
①把426估成430,860—430=430
②把426估成420,860—420=440
③把426估成400,860—400=460
师:在这种情况下,哪种估算方法更合适?(同桌讨论一下)
生:用第二种和第三种估算方法肯定能到家,但是第一种估算方法剩下430米,走了426米,一共才856米,还没到家呢!
3、师:唉?刚才那个题是把数往大了估,这个又要往小估,到底什么时候往大估什么时候往小估呢?我都糊涂了!
生:要看什么题
师:也就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灵活选用方法。
四、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继续学习了估算,在估算时,可以以“十”为单位,把数估成几百几十的数,也可以以“百”为单位,把数估成整百的数,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灵活选用。
估算教学设计9
学习目标:
1.掌握估算方法,能将三位数看成接近的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进行近似计算。
2、培养先估算再精确计算的习惯。
3.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学习重点 :
掌握估算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写出与下列各数最接近的几百几十数。
182 346 609 871
2.找出与下列各数最接近的整百数。
203 197 517 899
二、自主学习
(一)自学第15页例4。
1、一到三年级来了( )人,四到六年级来了( )人。巨幕影院有( )个座位。
2、要求六个年级的'学生能否同时坐得下,就是把( )与( )进行比较。如果大于441,就( );如果小于441,就( )。
3、因为只问能否坐得下,所以不需要求出具体总人数,( )即可。
4、自己尝试估算一下,能不能坐下?
(二)、小组讨论
1、221看作(),239看作(),221+239一定大于(),但()(能或不能确定是否大于441。
2、将221看成220,239看成230,这样就与实际结果非常接近。221>220,239>230,220+230=450,所以221+239一定大于450,而座位数是441,441<450,所以肯定()。
3、规范解答。
4、如果两个旅行团分别有196名和226名团员,这两个旅行团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
(三)、汇报交流
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估算方法:把每个三位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或(),再进行计算取()数还是()数,要视情况而定。
三、当堂检测
1.比较大小
168 + 587 800 720 - 112 500 106 + 438 500 619 - 201 400
2.估一估。
393 + 120 782 + 391 189 + 488 583 + 411
( ) ( ) ( ) ( )
3.一本书总共237页,小明看了142页,大约还有多少页没有看?
4.某养殖场有小鸡607只,小鸭189只,那么养殖场大约有多少只小鸡和小鸭?
5.小强和小东收集矿泉水瓶的情况如下:
第一周 第二周 第三周 第四周
180个 340个 192个 219个
(1)小强和小东第三周和第四周一共大约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2)小强和小东第一周和第三周一共大约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6.北京到大连,飞机票620元,火车票147元,坐火车比坐飞机大约便宜多少钱?
四、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估算教学设计10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第五册乘法估算
二、教学目标:
1.在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习惯。2.在现实的问题情景中,体验如何把握数的大致范围,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
3.在估算的过程中,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能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
三、教学重点:
掌握估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
四、教学难点:
在估算的过程中,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能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培养学生的数感和合作精神。
五、课题研究在教学设计中的渗透:
在教学设计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于“鱼妈妈想买3个篮球,他只带了200元钱,他带的钱够吗?”这个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并从中自己总结得出估算的方法。
六、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
数学王国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那么你们知道吗,怎样才能走进数学王国?首先,同学们让我们踏上口算这座通往数学王国的阶梯,迈出我们的'第一步。
(二)练习:1.口算
30×7=60×3=24×7=45×8=15×3=24×2=400×3=168×2=2.求出下面各数的近似数(省略最高位后面的尾数)
344552976383767540
(三)引出问题
48大家还记得《海底总动员》里的那两条小丑鱼吗?你们喜欢他吗,今天这两个小家伙邀请同学们去海底世界——这个智慧的王国遨游,你们觉得怎么样?
那好,让我们出发吧!学生欢呼!
你们看,小鱼们来迎接我们了!
鱼妈妈有许多鱼宝宝,鱼妈妈很爱他的宝宝,可是他发现小鱼最近越来越胖,他决定去买几个篮球,让小鱼多运动运动,这样才健康嘛!
鱼妈妈来到了商店,看到有好多种篮球,鱼妈妈想买3个篮球,他只带了200元钱,你们说他带的钱够吗?
学生发表意见
鱼妈妈,看见有一种篮球的价格签上写着大大的“惊爆价”你在商店里见过这3个字吗?
学生解释惊爆价
鱼妈妈决定要买这种篮球,这种篮球到底多少钱呢?你们想知道吗?告诉你们也可以,不过,老师可有条件的,当我给出单价,请你们马上估计出200元钱够不够买这样的3个篮球!如果你认为够,请你站起来!
(四)解决问题
学生判断并用行动和语言作出答案。
那请认为够的同学,你来说说,你是怎样估计出来的?那请估算的最快的同学,你来说说,你是怎样估计出来的?
(1)58×3=174(元)
174<200够
(2)50×3=150(元)
8×3=24(元)150+24比200元少。
(3)58≈6060×3=180(元)
我们再来看这道题,就问鱼妈妈带的200元钱够不够买3个篮球,这3种方法哪种你认为最适合?
明确:估算的方法可以多样,好的估算方法,首先要做到快,再力求更接近
49准确值。
估算方法选择的原则是什么呢?原则:
1、根据题中的要求
2、根据实际的需要,灵活选择
同学们可真聪明,要知道在实际生活中,有些时候要算出一些东西需要多少钱,还剩多少钱的时候需要算出准确数。可有些时候不需要我们计算出准确的数值,我们就可以算出大约的数,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乘法的估算。(板书:乘法估算)
明确:估算的时候,我们可以先用四舍五入法把因数中的多位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近似数,再和一位数相乘,求近似数的式子中要写≈。
你能举个例子,我们在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乘法估算?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子
这时候鱼妈妈,又看见有一处柜台在宣传新产品,特别水下足球。新产品呀,鱼妈妈非常好奇,想感受一下高科技,可是鱼妈妈带的200元钱够吗?这种水球推广优惠价是74元,你说鱼妈妈能买吗?
总结:74≈70,70×3=210(元)已经不够了,而且74≈70已经是少算钱了,那实际200元钱肯定不够。
(五)巩固练习:
练习1:小鱼听说妈妈给他们买篮球了,高兴的立刻全体集合迎接妈妈,
小鱼们排成8排,每排站18条小鱼,大概来了多少条鱼宝宝呢?练习2:
学年的同学知道咱们班的同学去了海底世界参观,他们也要去,老师们一研究,带大家去参观海洋馆吧,学年一共有12位老师,619名同学,成人票是28元,儿童票是9元,大约带多少钱去才够?请你帮老师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算一算。
(六)游戏操作
我们今天的遨游海底世界智慧王国的旅程就要结束了,小鱼们要送给我们一份礼物,那礼物到底是什么呢?谜底需要大家自己去开动脑筋去寻找。
出示游戏用具,讲清要求,开始游戏。
结语:我们满载着收获要离开海底世界这个智慧的王国,你们相对鱼妈妈和
50小鱼说些什么?谁想说,就站起来对他们说好了。他们在听呢!
估算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生活中运用估算的过程,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并养成估算的习惯。
2、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了解估算在生活中应用的必要性,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
3、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证观点。
教学重点:掌握乘法估算方法,养成估算习惯。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问题选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目标
1、创设情境:秋天是旅游的好季节,学校准备组织大家去秋游,但遇到了一个问题,请大家一起解决。
出示:四年级同学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一共需要104套票。应准备多少钱?
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算。
学生想办法,并汇报交流自己的方法。
列式:49×104
[设计意图]由秋游这样的学生喜欢的和数学的活动直接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愿望。
2、导入新课:同学们用竖式或用计算器都能计算出具体的钱数,你能不用计算,而用估算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乘法估算
3、提出学习目标:对于乘法估算,你认为要研究哪些问题呢?
先由学生说一说,再出示学习目标:
(1)乘法估算的方法有哪些?
(2)在具体的'问题中要选用什么估算方法?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1、小组内个人展示
(1)学生按要求独立自学课本60页例5和做一做,师巡视指导,收集学习信息。
(2)让学生在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生的顺序在小组内交流展示。在这过程中要互相帮助、质疑问难。
2、展示学生的各种不同的估算方法。
(1)例5算法展示
方法一:把49估成50,104估成100,50×100=5000
方法二:把49估成50,104估成110,50×110=5500
(2)、讨论: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种估算方法?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选择合适的方法。
汇报交流自己的方法,并说明理由。
小结:在实际生活中,买票要多准备一些钱,否则就不够了,所以在估算的时候,要多估,而不能少估。
在今后的估算中,要结合实际选择合适的方法。有时候要多估,有时候要少估。
想一想:在咱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这种估算?
还有哪些特殊的估算方法?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四舍五入法、去尾法、进一法等。
(3)做一做的算法展示
一月份卖出720桶矿泉水,估算全年可卖出多少桶水?(720×12≈)
a、展示算法
方法一:把720估成700,12估成10,700×10=7000
方法二:把720估成700,700×12=8400
方法三:把12估成10,720×10=7200
方法四:把720估成800,12估成10,800×10=8000
b、选择合适的方法
质疑:哪个估算结果最适合本题?(汇报交流自己的方法,并说明理由)。
结论:由于“全年可卖出多少桶”这个问题既可多估,也可少估,因此越接近实际结果的估算得数是越好的估算结果。所以本题应选方法二或方法四。
三、激发知识冲突
1、让学生自由质疑部难。
2、师质疑:为什么“做一做”用方法四估算结果能较接近实际结果?
(让学生理解在乘法估算中大数往大的整十、整百靠近,小数往小的整十、整百靠近会较接近精确得数的算理)
四、巩固拓展
1、基本练习。
练习十第一题。
2、小组探究,实际应用:
(1)给你一篇文章,能估计出它的字数吗?
小组合作,动手操作,估算出一篇文章的字数。
(2)怎样估计出一本书的字数?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交流学习收获,进行学习评价
2、作业布置
练习十第2、3、4题。
估算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四册课本39页40页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1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估计的现实应用,理解估算的方法,并学会用 表示估算的结果。
2、使学生体会到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增强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估算方法,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使学生初步体会估算在实际生活的应用价值。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进行当小营业员活动。请问大家,想不想当小营业员呀?
生:想。[课前测评 想想做做第1题]
师:想当小营业员必须经过测试,合格者才能入选。请看测试题,说出卡片上的数各接近哪个整百数?(出示卡片,生口答)
问:503接近几百? 答:503接近500。
207接近几百? 207接近200
师:同学们真棒,欢迎大家成为小营业员。
二、新授:
1、 出示例题:(课件展示书上商品图)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超市展销的商品。
生:一部电话机206元,一辆自行车604元,一台取暖器292元,一台电风扇195元。
师:你们的口才真好。咱们来听听顾客的问题吧。
(课件出示字幕:估计一下,买一台电话机和一台取暖器大约需要几百元?)
师:求这个问题,你会列式吗?
(生答,师板书 206+292)
师:这道题需要我们求出准确的钱数吗?为什么?
(生:不需要,因为问大约需要几百元。)
师:大约需要几百元,就是让我们求出整百数。四人小组讨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指名口答,师板书:206元接近200元,292元接近300元,200+300=500(元)
2 、引出课题
师:刚才大家求出买一台电话机和一台取暖器大约需要500元。就用到了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加法估算。
(板书课题)
3、 认识约等号
师:加法估算在生活中购买物品时经常用到。简便的写法是这样的(师板书)这个像波浪线的符号是约等号,读作约等于。请同学们伸出右手食指,跟老师一起写约等号。指尖像在爬山一样,先上坡再下坡又上坡。在你的桌面上练习写几个。我们来齐读算式。 206+292500(元)
4 、小结:师指算式问:500元是怎样得来的?算式中为什么不写=而写?
我们在进行估算时,一般先把某个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进行计算,所得到的结果是一个大约的数,因此不能用=,而要用表示。
三、教学试一试(课件展示)
第一问
师:第一位顾客对大家的表现很满意,请看下一位顾客的问题,买一台电话机和一辆自行车大约需要几百元?
生小组讨论,反馈 206+604800(元)
第二问
师:接着看她又提出了什么问题,妈妈带800元内买回这两样物品吗?
生讨论,交流 206+604=810(元)
第三问
师:继续看她还有什么问题,800元钱能买回哪些物品?
师:想一想,800元买回商品的总钱数必须怎么样?四人小组讨论,组长记录,发言。 (师巡视,全班交流)
师选择自行车,风扇。板书:604+195800(元)
师:一台电话机和一辆自行车大约是800元,一辆自行车和一台风扇也大约是800元,为什么带800元钱不能买回前两样物品,而能买回后两样物品?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生:估计的结果有时比实际结果多,有时比实际结果少。
师:在今天当小营业员的活动中,大家积极动脑,解决问题。老师为你们的表现喝彩,你们也表扬一下自己吧!
四 、巩固练习 想想做做
第2题 师:咦,这群小蝴蝶来干什么?原来它们给同学们出了一道题,谁愿意回答?(根据学生回答,点击蝴蝶,使其飞到相应的花上)
第3题 师:小蝴蝶给咱们出的这道题,就是把某个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的练习题。根据这个知识,咱们来试着解决下面的习题。请同学们打开书40页,把估算结果填在书上。(集体订正)
第4题 师:我们已会估算两个加数的和,那你会做下面的题吗?
(指名口答,说出理由)
第5题 师:老师要求你们独立完成下面的题,能不能做到。请同学们做40页地5题。(集体订正,同桌互说想法)
第6题 师:看到同学们的突出表现,茄子老师给咱们出了一道题,大家敢不敢做?(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
第7题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种买法。下面,我们来看白菜老师给大家出的这一道最有趣的题。(指名口答,说出理由)
五、 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了加法估算知识.利用这个知识,我们来做爸爸、妈妈购物小帮手,好吗?谁来说说怎样估计几样商品的`总价钱?
板书设计 加法估算
206元接近200元 大约需要几百元?
292元接近300元 206+292500(元)
200+300=500(元) 读作:约等于
教学反思:
《数学科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已有生活经验上,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选取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景,创设了当小营业员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在学习加法估算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该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感到学有所用,学生在做数学中亲身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较好地掌握了本课内容。
但是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我觉得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应该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发现。而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在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知识和方法。这节课上,我觉得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太少,虽然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但是,本课容量较大,某些环节没有发掘学生内驱力,导致学生来不及细想。要真正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扎实,学得愉快,首先还需教师从观念上转变过来,多引导,少包办。
估算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科书29~31页
教材分析:
1、估算是根据具体条件及有关知识对事物的数量或算式的结果做出大概推断或估计。
2、加强估算是《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倡导的计算数学的重要理念之一。
3、内容主要有三类:对大数的估算(包括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对笔算的验算;对事物数量的简单推算等。
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52名学生,男29、女23名。其中有一些同学由爷爷、奶奶帮忙照顾,缺少家庭教育。在家很懒散,学习基础不太好。学生毕竟还小,通过教育,他们还是能够去克服一些不足。多数学生对学习还是很感兴趣的,能主动的去学习新知识。少数只是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去学习,极个别的学生对学习无所谓,不太乐于学习。这主要究其于基础差,丧失自信,再加上缺少家庭教育。
为此,我认为学生要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能调动其积极性,打开其思维,积极进行探究,不断提出疑难。因而,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
学情分析: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自己估算,再进行交流。教师尽量把不同的策略展现出来,让学生通过讨论体会到:解决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策略,策略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会不同。
(一)创设情境,唤起质疑欲望。
(二)巧用矛盾,激发学生质疑兴趣。
(三)精心指导学生善于质疑。
教学目标:
1、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估算的意识及能力,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2、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合作、交往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加、减法估算的方法,学会对大数的估算(包括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对笔算的验算;对事物数量的简单推算等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估算教学难,难在培养学生的主动估算的意识和运用估算去解决问题的策略等。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1、估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估算的方法。
427+275 814+691
一、新课导入
1、填空。
(1)实验小学今年有学生1021人,约是()人。
(2)小明家到学生有492米,约是()米。
(3)一台电视机售价是1095元,约是()元。
二、自主探索、探究新知
1、播放洋葱视频微课
播放洋葱课件视频
2、观看后提问:观察题中的问题是什么?解决这个需要利用哪些信息?
3、组织学生读题,并思考。
三、引导学生理解
1、观看微课视频进一步加深理解
2、观看后提问:观看完微课视频后你对除法估算有什么收获?
3、教师引导再次深入理解
三、巩固练习
(一)闯关练习
(二)观看洋葱学院视频再次理解和总结
1、观看后提问:你对今天这堂课的理解是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总结这堂课所学知识。
2、教师帮助学生进行总结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课后反思
估算作为一个有效策略来解决问题是本单元的一大特色。在新修订的教材中,估算已然成为计算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从低年级开始对于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一直是大家努力的方向,十来岁的孩子精算长于估算,不愿意也不习惯估算,更不知道怎样灵活选择估算方法才合理。而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但愿意估算,还会估算,而且会合理估算。
估算教学设计14
第七课时加法估算
教学内容:
课本第40-41页的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估算的方法。
2.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估算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入新课
昨天老师去买手机,看中一个,价钱是896元,怎样付钱比较方便?
1.说说下面各数比较接近几百。
896401608597888
2.揭题:这节课我们将利用这样的知识,学习新知识。
(板书课题:加法估算)
二.新授
老师又在商场转了一转,看到了这些商品。
1.教学例题:出示商品广告。
1)请同学说说有哪些商品?价格分别是多少?
2)你能说说每件商品的价格大约是几百元吗?(同桌说)
师指名说。
3)估计一下,买一部电话机和一个电饭煲,大约需要几百元?
4)你是怎样想的'?四人小组说一说。
5)指名说。
6)200哪来的?(同桌讨论。指名说。)
7)指导说法:98元接近100元,192元接近200元。100+200=300(元),大约需要300元。
2.教学试一试:买一辆自行车和一台电风扇大约要几百元?
1)你是怎样想的,和同桌说一说。
2)指名说,强调说出理由。
3)问:你想买哪两样东西?估计要几百元?
4)生独立思考,再同桌说。提醒:为了方便你过会儿和全班同学交流的时候还记得你买了哪两样东西,最好用笔记下来。
5)指名说,集体判断。
3.小结:当我们在进行估算时,一般先把某个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再进行计算,所得到的结果是一个大约的数。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题目:你知道每个数各接近几百?
503、492、207、813、589、904、296、407、399、602
2)同桌说一说。3)指名汇报。
2.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独立思考做题。
2)指名汇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想想做做第3题
1)指名说估算结果,是怎样想的?2)师小结:把每个加数看作整百数,再估算结果。3)生独立计算。4)指名汇报。
4.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独立读题。2)思考:什么情况下是够坐?什么情况下是不够坐?
3)我们估计一下大约有多少人?(400人)大约有400人是什么意思呢?(可能比400多一些,可能比400少一些)
4)这里是比400多一些还是少一些呢?怎么看出来的?(195和198都比200少一些,所以和比400少。)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在估算时要注意什么?
估算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第三单元《体育场》
教科书第33页、第34页练一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2、能与同学交流自己估计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
学具准备:
同桌准备一篇文章、黄豆1千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投影出示:宝鸡体育场举办的《同根同祖· 同一首歌》大型演唱会图片。
1、师问:这是什么地方?他们在干什么?你有什么感想?
2、师问:你估计这个体育场能容纳多少名观众?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让学生认真观察体育场座位排列情况(投影出示课本主题图),估一估能做多少人?
(1)独立思考,估算整个体育场座位数。
(2)小组交流,让每个小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估算方法,估算结果。
(3)小组选派代表,反馈结果。
学生a:每小块看台大约有100个座位,一共有26个看台,大约有2600人。
学生b:体育场每排大约有1300个座位,一共有10排,大约有1300人。
学生c:体育场上下两层为一个区域,每个区域有200个座位,大约有14个区域,大约有2800人。
学生的估算方法只要合理,都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表扬,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投影出示一个看台的放大图,让学生进行估算。
(1)数一数:一个看台的人数,告诉有28个看台,你能估算出这个体育场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吗?
(2)理解数量关系,列式解答。
28×72≈2100(人) 6×12×28≈1800(人)
把28看成30,72看成70,30×70=2100,所以28×72≈2100
把12看成10,28看成30,6×10×30=1800,所以6×12×28≈1800
小结:一般情况,估算时是根据“四舍五入”法把数据估算成整十,整百的数,计算简便。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一练”第2题。
算一算“东方书报亭”10月上旬的营业额(引导学生独立完成,汇报结果)
四、合作交流,实践应用。
(1)估计一张报纸,一张版面的数字(同桌合作)
a、数一行的数字和总行数。
b、报纸折出一块的字数与整版字数
(2)小组活动:每小组拿出自带的1千克黄豆,估算大约有多少颗?
活动要求:
1、学生每四人一组,各小组准备一千克黄豆。(提前布置好)
2、提问:每组有一千克黄豆,估计有多少粒。
3、先讨论估计步骤,再操作。
4、动手操作时合理分工协作。
汇报方法:
①抓一把黄豆,猜测有多少颗。
②一个盒子盛出有多少颗,看1千克黄豆能装几盒,计算出1千克黄豆的颗数。
小组汇报估计结果:
a、一把大约有一百颗,可以抓56把,估计有100×56=5600(颗)
b、一个盒子大约盛出有500颗,一千克黄豆大约能装11盒,估计有500×11=5000(颗)。
以上活动只要学生说法合理,都要进行肯定、表扬。
五、教学反思:
1、教师教学中,始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组织者﹑促进者。因此,在设计课时,巧妙的利用近期在体育场举行的“演唱会”导入新课。这样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情绪饱满、精神愉快的`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接下来用估一估、算一算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使学生初步的感受到生活中像这样的乘法估算问题随处可见,为新课的学习营造估算的氛围。
2、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每个学生合作交流,培养他们专心听别人发言的习惯,吸取别人的长处,改变自己的缺点。
3、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培养学生对具体事物能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启发学生发展思维,使学生个性化发展,让每个人都有表现的空间。
4、估算是一种数学思想。“乘法的估算”就是在不需要精确计算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简便的、粗略的计算。要让学生明白这种数学思想,具有估算的意识和能力,教学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按照自己的需要、思维习惯和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估算策略,从而体会估算的实际意义,学习不同的估算策略,并能运用自己的估算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估算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04-14
加减法估算的教学反思01-30
除法的估算的教案08-27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20
《彩球的设计》教学设计04-07
《贝壳》教学设计12-04
观潮教学设计12-04
数学教学设计12-09
《2》的教学设计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