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孔子让路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孔子让路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孔子让路教学设计1
教学分析
本课是略读课文,讲述了两千多年前,孔子在学生的陪同下途经郑国。路上,被一个叫项橐的孩子用碎石烂瓦堆砌的一座“城池”挡住了去路。开始,孔子叫孩子让路并责怪孩子不懂礼节。可项橐却反问孔子,“世上是车给城让路呢,还是城给车让路”。孔子想,孩子是把摆的城池当做真正的城池,当然是车绕道过去,自己还不如这孩子懂礼节,便心平气和地夸奖孩子说得对。孔子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项橐在礼节上可以做他的老师。于是,师生驱车绕“城”而去。故事内容有利于教育学生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设计理念
本文是略读课文,更要突出学生主体,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想、去说、去写,教师在关键之时适当地点拨引导:语文课要突出整体感知,让学生在多读的情况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多读多想,强化语感教学。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10个生字,辨析多音字“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孔子不耻下问的精神。
教学重点:品析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从对话中体会孔子是一个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人。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让过路吗?你让过几次路呢?你是怎样让路的呢?(同学们畅所欲言,教师总结得出,导入课文)。
今天我们来学习《孔子让路》一文,你和孔子比较一下,谁做得更好(板书课题)。
2、出示挂图,简介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留传于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思考题和新字词,让学生自读课文。
①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情?(用一句话概括)。
②指名学生认读本课生字词。
2、课文记叙孔子给项橐让路。
3、开火车读生字词,纠正读音不正确的字,特别注意多音字:喝hē(喝水)hè(吆喝)
三、品读句段,朗读感悟
1、在课文中找出下面这两个句子,对照下面的思考题,比较朗读分析。
喂,小孩,快让开,我们的车要过去!
孩子,给我们的车让让路好吗?
a、这两句话,分别谁对谁说的.话?
b、句终号有什么不同?说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
c、安排学生扮演角色朗读,看谁读得像读得好。
①小组讨论交流。
②班内交流,教师点拨。
2、在课文中找出下面两个句子,体会朗读,分析孔子和项橐的特点。
孩子,你怎么不懂礼节?你挡住了车,误了我们赶路啊!
我不懂礼节?那么请问老人家,世上是车给城让路呢,还是城给车让路呢?
教师点拨:这两个句子是孔子和项橐的对话。项橐抓住孔子讲“礼节”一句,连用了两个反问句,提出是车给城让路,还是城给车让路,答案是明白的,因为城是不能动的,车是可以绕道,且在城面前,车应先让路,这也是一种礼节啊!由此可见,七岁的项橐是多么的机智、聪明。
3、指名学生朗读第11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写的是什么?分析孔子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品德?
(这一段是孔子内心独白,记叙了孔子的思想变化过程,是孔子的内心活动。孔子敢于向孩子认错,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甚至还说自己不如孩子懂礼节,可见孔子是多么的谦逊)。
4、找出“三人行,必有我师!”一句,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a、指名读句子。
b、你是怎么理解的?(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一个可以做我的老师。这个句子成为千古绝唱的名言名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
四、总结全文,评价人物
1、带着感情朗读全文,从这个故事中,你认为孔子是个怎样的人?
2、你认为项橐是个怎样的人?
3、面对项橐这个孩子,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五、课外拓展
课外搜集有关孔子的故事,准备召开“孔子故事知多少”故事会。
六、课时作业:
1、我会连:
周游而过
知识礼节
懂得渊博
绕道列国
2、说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包含的意义。
孔子让路教学设计2
一、教学要求
1、认读“碑、楷、瓦、砌、挡、喂、误、博、倡、驱”10个生字;辨析多音字“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自主阅读中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孔子是个怎样的人。
二、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到孔子是一个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的人。
三、教学准备:
课件和图片。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课件录音:“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提问:这是什么书中的语句呢?(选自我国古代蒙学教材——《三字经》。《三字经》中有“昔仲尼,师项”一句话,你们知道这讲的是谁和谁的故事吗?(孔子和项))
2、简介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他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首创私人讲学,弟子相传有三千人。提出以“仁”为核心的学说。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奉为圣人。著作编为《论语》。
3、揭题:项是一个七岁的小孩,孔子为什么要称项为老师呢?他向项学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板书课题:孔子让路。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1、带着以上问题默读课文,读准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练说,师生补充、评议)
2、指名认读课文的`生字词,开火车读课文,纠正读音不正确的字。注意多音字:喝——喝(hē)水;喝(hè)彩。
(三)自主阅读,合作释疑
1、自主阅读,质疑:
(1)课文讲孔子向项学习什么?(板书:问礼)
(2)理解“问礼”。“问礼”这个词语在词典里是找不到的,但课文里有几段解释了它的意思,画出相应自然段并标记号。
2、合作交流,释疑:
(1)合作学习,画出相应句子。
(2)汇报交流,理解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
1、“孔子从车上下来,走到孩子面前说:‘孩子,给我们的车让路好吗?’”
a、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什么?(孔子对这个孩子很礼貌,说明有礼节)
b、谁来用礼貌的语气读一读这句话?(指名读,生评议)
2、“‘请问老人家,世上是车给城让路呢,还是城给车让路呢?’”
a、这句中“车”和“城”各指什么?(马车和“城池”)
b、同桌之间模仿孔子和小孩的对话,说说他们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
(孔子是个长者,又是知识渊博的学者,是个倡导礼仪的人,此时他想到孩子尽管是摆城池玩耍,但也应尊重他的想法,“城”已砌成,但车可以绕道,而且,在城面前,车应先让路,这也是一种礼节啊!孔子明白这个礼节,所以驱车绕“城”而过)
3、“三人行,必有我师!”
a、指名读句子。
b、你是怎样理解这个句子的?(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指的是人各有所长,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
3、反复读第2~14自然段,边读边体会感情。
(四)深读课文,发散思维
1、思考:从这个故事中,你认为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学生谈各自的想法。
(孔子是个不耻下问、虚心学习的人,他也是一个爱护孩子、尊重他人想法的人)
2、面对项这个孩子,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五)课外阅读
课外搜集有关孔子的故事,准备召开“孔子故事知多少”故事会。
【孔子让路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一206-02
鲁迅《风筝》教学设计-教学设计07-08
《彩球的设计》教学设计04-07
教学设计09-04
aieiui教学设计 《aieiui》优秀教学设计优秀06-23
《迟到》教学设计12-22
假如教学设计09-26
《争吵》教学设计06-05
前后教学设计05-18
《心声》教学设计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