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教学设计优秀

时间:2024-11-25 08:18:5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丰碑教学设计优秀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丰碑教学设计优秀,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丰碑教学设计优秀

  丰碑教学设计优秀 篇1

  一、教材内容:

  赣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 能力训练 第十册第8课《丰碑》

  二、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意境优美,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感情真挚浓烈。文章叙述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神态、动作、穿着及将军的神态的描写,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教学难点是理解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三、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但由于他们过着幸福优越的生活,对红军长征的艰难险恶知之甚少,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我将在本节课通过抓描写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神态、动作、穿着的语句来让学生反复朗读、理解、体会、感悟,力争将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从而让学生能深刻理解人物高贵品质,激发学生内心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四、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 恶劣、思索、依靠、塑像 等词语。

  2、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对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神态、动作、穿着及将军的神态描写的学习来体会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献身精神。

  3、理解丰碑的含义。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神态、动作、穿着及将军的神态的描写,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

  2、理解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质疑

  1.背景引入,介绍长征:

  同学们,在七十多年前,为了反动派作斗争,为了北上抗日,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漫长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红军们爬雪山、过草地,以他们惊人的毅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困难,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了一曲又一曲动人的英雄赞歌。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发生在长征路上的一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丰碑》。(板书课题:丰碑)

  2、齐读课题,引导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什么是丰碑?课文讲的是一块高大的石碑吗?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要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不认识的字可借助工具书,找出课后生字,多读几遍。

  2、检查阅读效果,采用开火车的形式读课文,好吗?在这几名同学读时,同学们要思考: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说一说)

  三、细读深究,品味感悟

  1、出示图片(红军队伍在冰雪中艰难的前进)请同学们找出文中的相关段落(第一自然段)读一读,通过朗读体会当时的恶劣环境。

  2、这支队伍将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指名说一说)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3、在队伍前进的过程中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军需处长被冻死了)那么课文中哪个自然段在详细地描写军需处长呢?

  (1)出示军需处长的画面,找出相关段落读读议议:军需处长为什么会穿得这么单薄,他不知道自己可能被冻死吗?他为什么十分镇定、十分安详?想象一下当时可能的场景。

  (2)能看出军需处长的什么品质?谁还想通过读来表达自己对军需处长的感情?

  (3)师: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穿着单薄、破旧的老战士,从云中山的那边艰难的一步一步的朝我们走来,他累极了,冷极了,他只想倚靠着光秃秃的树干坐下来歇一歇,但这一歇就再也没有起来。此时你是怎样的心情?

  (4)让我们怀着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齐读这一自然段。

  4、军需处长是如此的让我们感动,文中还有一个人物也让我们感动,是谁呢?(将军)

  (1)小组合作:细读第3-12自然段

  a、画出描写将军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自己读一读。

  b、与小组同学交流,怎样读才能读出将军感情的变化。

  c、讨论:将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汇报交流

  四、总结全文,升化情感。

  战士们走过了雪山,红军的长征也取得了胜利。但是我们的这位军需处长却长眠于雪山之中了。尽管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但是我们将永远地记住这段感人的故事。军需处长那舍已为人、勇于献身的精神将在中华大地上永世长存。最后让我们全体起立(生起立),向这位舍已为人、勇于献身的军需处长,向这座晶莹的丰碑献上我们少先队员最崇高的敬礼!(师生同时向军需处长敬礼。)

  五、拓展延伸:

  推荐阅读《马背上的小红军》、《金色的鱼钩》、《长征》等文章。

  板书设计:

  丰碑

  军需处长 将军

  舍己为人、无私奉献 愤怒

  成为一座晶莹的丰碑 崇敬

  丰碑教学设计优秀 篇2

  一、题文联系,感知“丰碑”

  1、板书“碑”:说说什么叫“碑”

  (用石头做得,用来做纪念,碑还有别的功能,记载一些事情,一些历史事件或书法家的作品、图画,如:西安的碑林)

  2、补充板书“丰”:说说什么叫“丰碑”

  生不会,出示字典中的解释:

  1、容貌好看2、风度神采3、盛,多,大4、姓。

  请生选择意思,明白“丰碑”:高大的石碑。

  3、借文解题:课文讲的是一块高大的石碑吗?浏览课文,找出依据

  (1)出示第13自然段:

  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2)指名读这两句话,你明白了什么?

  明确“丰碑”在课文中指的是军需处长。

  二、人景联系,感受“丰碑”。

  引导:军需处长的身体怎么会成为一座晶莹的丰碑?请打开课文,自由读

  1、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词语:

  (1)出示词语:

  冰天雪地狂风呼啸大雪纷飞

  冻僵镇定安详

  (2)逐行出示,指名读,读完后:你发现这一行词语是写?

  (3)选用其中的几个词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直入重点

  引导:课文有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军需处长的样子。

  (1)出示第7自然段: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要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贴在他的身上。

  (2)学生自主阅读:自己读读这段话,说说你的理解。在谈中引导关注“冻僵”

  (3)“冻僵”什么意思?

  (4)为什么这位老战士会被冻僵?

  预计一:气候恶劣

  ①联系第一自然段:

  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学生可能会谈到“冰天雪地”“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引导学生关注一个词“吞掉”

  ②“吞掉”平常事用在什么地方?如“大象一口吞掉了小鹿”

  引导学生感悟:“吞掉”是用在有生命的动物

  “吞掉”一般是强大的将弱小的吃掉

  ③文中指的是什么“吞掉”这支队伍?

  狂风大雪严寒恶劣的天气

  ④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里,狂风、大雪、严寒,这所有的一切似乎是那么强大,二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在它们面前似乎是那么弱小。你从这个“吞掉”感受到什么?

  (红军前进的艰难,天气的恶劣,环境的恶劣……)

  ⑤你看,文章中的语言,这一个“吞掉”将红军的艰难,天气的恶劣,形象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请你用朗读将我们感受到的表达出来。

  预计二:装备很差

  ①一个军队的装备有哪些东西?

  武器、衣服等一些其他行军的东西。

  ②装备很差,让你想到了:他们的武器可能是——,他们的干粮——,他们御寒的棉衣——

  ③出示: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贴在他的身上。

  引导关注“贴”:同学们,请读读这句话,这里的一个词在这里似乎不太准确。

  ④平常,我们说衣服是怎样在身上?穿

  ⑤而这里用了一个“贴”,它和穿有什么不同?

  学生交流,若生不明白,引导:

  “贴”这个词,一般用在哪里?比如:我把一张奖状贴在墙上。这个“贴”相当于“粘”,奖状与墙之间有没有其他东西?而“穿”不同。孩子们,你的衣服穿在身上,里面还有其他衣服吗?你的衣服能不能说贴在身上?

  但即使你只穿了一件衣服,也不能说贴在身体上,这又是为什么?还是刚才的例子,一张奖状贴在墙上,是什么使它贴在墙上?同样地,在当时,又是什么使衣服紧紧贴在他的身上?

  衣服单薄,大雪纷飞,雪落在衣服上,化成雪水,将他的衣服贴在身上

  ⑥这一个“贴”字形象地告诉我们,他因为衣服单薄,天气寒冷而被冻僵了。

  ⑦指名读第7自然段

  三、图文联系,感悟“丰碑”

  1、读着第七自然段,我们很自然地感受到这位老战士在死神面前,他是那样——用书上的词语来形容,板书:镇定、安详

  2、指名读文中刻画他镇定、安详的句子并出示:

  他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要向战友借火。

  ①你是从哪些举动中感受到他的镇定、安详,将有关的词语圈出来,并写下你的体会,交流

  预设:中指和食指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当时的他正在吸烟左手微微向前伸着,似乎向战友借火

  ②他们说的这些都可以理解为他安详,可书上怎么说他是镇定地,你又是怎么理解?

  ③指名读

  ④若你了解到他就是均需处长,你对这“镇定、安详”又会有不一样的理解

  引导:军需处长是干什么的?军需处长掌握着这个部队所需的供给

  想象说话:他怎么会被活活地冻僵,请你根据他镇定、安详的神情,联系他特殊的身份,展开合理的想象。

  让孩子体会他的舍己为人,他将不多的'棉衣分给了其他战士,而自己没有分到棉衣,把生的希望让给战友,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

  3、当我们读懂了镇定、安详的背后的含义,此时,你对军需处长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悲痛:多么无私的一个人,然而被活活地冻僵。

  敬佩:舍己为人……

  学生说并请学生朗读句子

  四、首尾联系,升华主题

  1、难怪将军——出示:

  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此时将军的心里对军需处长所怀的情感和你们一样,钦佩而又悲痛,齐读。

  2、引读: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在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这“晶莹的丰碑”仅仅是说军需处长此时外在的模样?生交流,若说不出,引导:更为重要的是指他的精神——舍己为人的精神。

  3、若将军一开始还在思索,出现句子:

  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

  而此时,从军需处长,我们联想到其他的无数红军战士,他的内心深处有一个沉重二坚定的声音告诉他:

  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这沉重而坚定的声音也在告诉所有的人们,齐读。

  4、军需处长是用自己的身躯,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灵魂铸造了这座晶莹的丰碑。当知道自己坚持不住了,他倚靠在光秃秃的树干坐着,看着前进中的战友,想到家中的亲人,他会对他们说些什么?请写下来。

  (1)交流

  (2)军需处长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精神,就是一座丰碑,在中华大地上永存,它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在战争年代,你想到了哪些人也像军需处长一样,成为你心中的丰碑。

  黄继光刘胡兰等

  五、作业:课后去找一找这些英雄故事来读一读。

  丰碑教学设计优秀 篇3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天,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行进,为后继部队开辟了一条通路。当时供应非常困难,军需处长把棉衣发给了战士们,自己只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在过云中山时被冻死了。课文赞扬了军需处长为了他人,为了革命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学情分析:

  教学时要抓住军需处长冻死这一情节作重点分析,体会军需处长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 革命精神,还要抓住将军神态的几次变化(吃惊、激动、难过、内疚、自豪等表情),体会军需处长高尚品德的感人。另外要通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语言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冰坨、呼啸、恶劣、残酷、袭击、严峻、覆盖、晶莹、丰碑”等词语。

  2、 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 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正确理解“丰碑”的正确含义。

  4、 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方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理解有关词语。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背景

  同学们,在六十年代前,为了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为了北上抗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途中,条件极为艰苦。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板书课题:25、丰碑),作者向我们介绍了长征途中一件非常感人的故事。

  二、检查预习

  1、 学习生字词。

  (1)、出示生字,指名读,齐读。

  (2)、特别指导。劣lie、润run、覆fu的读音,碑、豹、润、覆的写法。

  2、 学习新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冰坨:坨,是成块成堆的东西。冰坨就是冰山。文中是说整个云中山冰封雪冻,看去简直就是一座冰山,气候极其严寒,行军艰难。

  严峻:严厉、严格。

  丰碑:本指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文中指冻僵了的军需处长。

  晶莹:光明而透亮。文中一方面指雪冻结后,本身光明而透亮,另一方面又喻指军需处长的形象光彩照人,闪闪生辉。

  3、 检查读课文,及时纠正。

  4、 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将了一件什么事?(红军二万五钱里长征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冻死的感人故事)。

  三、自读课文。

  理清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先介绍行军途中冰天雪地的恶劣环境,有介绍了还将遇到的更多困难,然后介绍了军队中被动僵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最后是作者的想法,红军队伍一定会取得胜利。

  四、熟读课文,提出问题。

  1、 同桌互读,提高熟练程度,体会军需处长感人之处。

  2、 归纳提出的问题,下节课自学解决。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课文,领会军需处长那种坦然自若的神态所表现出来的'坚韧刚强,把生命的希望留给自己,面对困难和死亡泰然处之的忘我精神。

  一、质疑,明确学习任务。

  上节课大家提出的问题,我们可以归纳成一个大问题: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了呢?

  二、指导自学。

  1、 自读课文,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2、 交流,教师点拨。

  三、学习课文。

  1、 理解第一、二自然段,明确为什么说红军面临的考验是严峻的?

  A、画出重点词:可能……可能……可能……可能、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

  B、边读边画出描写“冰天雪地”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一个大冰坨。整个云中山被大雪覆盖,像一个巨大的冰块,战士的周围、脚下都是冰,用这个比喻说明天气非常寒冷。再加上“狂风呼啸,大雪纷飞”说明天气十分寒冷、恶劣,使得队伍行军十分困难。

  C、连用四个“可能”,写出了红军在前进路上还会遇到的环境的恶劣和战斗的残酷。

  第一个“可能”是吃不上饭。冰雪封山,没有烧饭的柴火,没法做饭。带的粮食路上吃完了,又不可能找到野菜和野果。

  第二个“可能”是睡雪窝。茫茫风雪路,脚下一走一滑,一天不可能走过雪山,过夜是自然而然的事。战士们又累又饿,一停下来,马上就会睡着。连棉衣都很缺乏的情况下,上哪去弄棉被呢,只好睡在雪窝里。

  第三个“可能”是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以稍加计算,体会一天走一百几十里路的困难。

  第四个“可能”是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红军在长征路上,一直是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天上还有敌机轰炸,敌人的追兵随时都可能追来。

  D、还会遇到什么困难?想象回答:可能不小心滑倒摔伤,可能不小心掉进山涧,还有可能遇到雪崩……

  2、 体会将军的心情:

  将军很担心,说明考验的确很严峻。这支队伍在未来的道路上还会有很多的可能存在。无论拿一种可能存在,都足以摧毁我们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更何况是几种“可能”一起出现呢?

  3、 了解军需处长牺牲的形象。

  动僵的军需处长怎么样?请画出他的动作、神态、穿着,体会他的献身精神。小组讨论。(启发联系1、2自然段写装备差、天气冷,联系军需处长自己负责发棉衣的工作,体会如此安详的神态,说明他非常乐意把自己的棉衣让给战士穿,保护战士的生命,这充分体现出军需处长毫不利己、舍己为人的革命精神。

  4、 理解将军的心情。

  读8——12自然段面对动僵的老战士,将军的心情怎样?联系“吼道、红着眼睛、豹子、抖动”等重点词语理解。

  读8——10自然段,体会将军愤怒的心情。

  体会军礼的庄严及将军由衷的崇敬之情。

  对比 :他举起右手,敬了一个军礼。

  他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敬了一个军礼。

  5、 理解“丰碑”的含义。

  体会军需处长那克己奉公、舍己为人、毫不利己的精神是不朽的,是永远光闪闪、亮晶晶的。军需处长已成为将军和战士们心中的一座丰碑。

  6、 战士们的脚步声为什么是“沉重而坚定”的。有感情地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指导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 要求:这篇课文记叙的是一件什么事?朗读时应注意什么?

  2、 分组讨论

  (感情基调——歌颂、怀念;基本语调——沉重、悲壮;基本语速——缓慢)

  3、 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4、 集体评价。

  二、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指导写碑文。

  1、 碑文的内容:主要介绍军需处长的身份、职务,英雄事迹及我们对他的评价歌颂。

  2、 注意:语言要精练,用词要准确,标点要正确。

  四、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丰碑教学设计优秀 篇4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红军与长征”为主题,有两篇主体课文《飞夺泸定桥》和《丰碑》。《丰碑》这篇课文是围绕红军长征的主题,让学生通过搜集讲述长征故事、阅读革命故事书籍、写读后感等,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长征精神,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本篇课文记叙的是一支红军队伍的军需处长在行军途中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了红军将领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揭示了红军勇往直前、战无不胜的真正原因。这里的丰碑不是实际意义上的石碑,而是红军军需处长用自己的行为塑造的勇于献身的精神丰碑,这是人们心中永远的丰碑。课文共13个自然段,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为四部分来理解。

  知识目标:

  1、认识课后生字,会写课文中的13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丰碑”代表的含义;

  2、学习作者以细致的神态、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

  学习红军将士为别人着想,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体会红军官兵之间的深厚情感。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等;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将军感情的变化。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见过石碑吗?(学生汇报)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0课,同学们知道丰碑是什么意思吗?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学习探究: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⑴、自由读课文,要求字字读准,句句读通,把你喜欢的词句用符号标出来。

  ⑵、指名读,其余学生认真倾听后评品,同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我。教师要重点强调“冻”、“尊”、“塑”的写法,注意多音字“将”和“恶”的读音。

  2、细读深究,品味感悟。

  ⑴、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当时的天气情况十分恶劣,给红军队伍行军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就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的将军与战士同甘共苦,把自己的马让给了重伤员。

  ⑵、请同学们认真品读第3到最后自然段,是课文中的重点部分,画出描写将军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然后说出将军感情上变化的过程(吃惊—内疚—感动—崇敬),以此突破教学难点。

  ⑶、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含义,如“镇定”、“安详”,在第7自然段中要认识并列的句型特点。

  ⑷、换词练习,在第8、9自然段中描写将军动作的词语:抽动着,抖动着,吼道。

  ⑸、末尾一句作者运用了比喻句,说出它的作用?(让学生深入理解)

  ⑹、读到这里同学们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一个军需处长怎么可能被冻死呢?再次朗读这一段。

  ⑺、齐读第12自然段。

  师:“军需处长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句话最能触动大家的心灵,把你想说的话说出来?

  ⑻、小组内交流。

  ⑼、汇报总结。

  师:军需处长的身体和云中山融为一体,如同一座晶莹的丰碑,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一座永远的丰碑,他所代表的红军精神将激励人们勇往直前。

  ⑽、练习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三、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1、以环境描写渲染气氛,为事情发展做铺垫。

  2、以细致的神态、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丰碑教学设计优秀】相关文章:

丰碑教学设计04-16

《丰碑》教学设计最新05-06

aieiui教学设计 《aieiui》优秀教学设计优秀06-23

《丰碑》说课稿01-02

《母鸡》优秀的教学设计优秀12-16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优秀优秀06-25

麋鹿优秀教学设计12-26

《旋转》教学设计优秀01-21

《故乡》优秀教学设计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