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岳阳楼记》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⑴朗读和背诵全文。
⑵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⑴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⑵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准备】
1、岳阳楼、《洞庭晚秋图》的电脑展示图片。
2、将课文的知识整理成幻灯片。
【设计思路】
1、本文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不仅立意高远,而且文采斐然,句式于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味,体会文章的特点,并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
2、倡导学生自读,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启发引导。
3、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楼导入
同学们,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二、电脑示图解题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像,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拥有宽阔的胸怀。
三、初步感知,自读疏通文意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旬,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T/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2、读懂文旬:
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
(幻灯显示。)
⑴积累词语:
实词:
(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
(动词)谪、属、把
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
词组: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淫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虎啸猿啼、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一碧万顷、郁郁青青、皓月千里、心旷神怡、先忧后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⑵理解句意:
得无异乎?(反问句)
吾谁与归?(变序句)
“则有……”者矣。(长定语句)
其必日……乎。(表示揣测语气的陈述句)
⑶阅读思考:
①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是什么?当时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处境如何?
②找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想一想它们所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在文章中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
③本文的中心句在哪里?
四、难句探究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分析:
⑴这句的基本结构是时间修饰复句。正句部分又是并列复句。
⑵“越明年”历来有两种解释:一、“越”作“逾”讲,作“渡过”讲,这是《说文》的本义;《广雅·释估》也说“越;渡也”。二、“越”作“及”讲,这是王引之《经传释词》的说法。王引之说,“越,犹‘及’也,《书·召浩》:“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氏举了《尚书》两个例子,《尚书》“越六日乙未”这种类型的结构共十二个,都作“到”“及”讲。看起来两种说法似乎都能言之成理。但是根据《岳州府志》“职方考”的《宗谅求记》中的“去秋以得罪守兹郡”和“明年春……增其旧制”等材料来看,滕子京确实是从庆历六年开始修岳阳楼的,应当以第一种说法为妥。
译文:“过了明年,政事顺利,上下和睦,一切废弃了的事儿都兴办起来啦。”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分析:
“得无……乎?”有人认为有三种解释:一、用反问语气强调肯定谓语所表达的意思;二、相当于“大概”,也是肯定谓语;三、向否定事实方向推测,相当于“该不会……吧”。第一说似嫌烦琐,而且“得无”是两个词,不是一个词。异,不同。无,没有。得,能够。乎,吗,在是非问句后面的语气助词。能够没有不同吗?否定之否定之否定,亦即三重否定,这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一个强有力的发问,即“能同乎?”下文“淫雨霏霏……感极而悲”是一种心情;“春和景明……其喜洋洋者矣”是又一种心情,具体地说明了“不能同也”。又:“日饮食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等于“平时饮食能够不衰退吗?”“妾得无随坐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等于:“我能够不株连受罪吗?”跟“得无”相同的是“得不”“得非”“得毋”“能不”“能无…‘能勿”。袁仁林《虚字说》:“俱反问辞,见其不能也。”再看以下推断:异(不同)、无异(同)、得无异乎(得同乎)、不相同也。“不相同也”是朴素的直陈,“得无异乎?”是委婉的发问,具有精湛的修辞技巧。
3、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分析:
课文没有给“至若”作注。《历代散文选》的注释是:“至若春和景明:像那风和日丽的春天。若,像。”按:这里把“至”跟“若”分拆为两个词,而且把“若”解释为“像”,恐属未当。“至若”是单纯的连词,词根是“至”,“若”则是一个词缀,没有意思。古人用“至”等于“至若”的有“今也玩好变之,外物引之。引之而往,故日拔。至圣人不然……”(《韩非子·解老篇》)“至若”又等于“至如”“至于’,例如:“虽为侠,而逢巡有退让君子之风。至若北道姚氏……南阳赵调之徒,此盗跄居民间者耳。”(《史记·游侠列传》)“元,凯既登,巢,许获逸。至于今日,所谓道之云亡,邦国珍瘁。”(《晋书·贺循传》)“如”和“于”跟“若”一样,也只能是词缀。(请参阅《现代汉语虚词的构成方式》,见《语文知识》1957年第6期)论述某种情况或某件事情的时候’,把话题转到跟论述有关的其他方面去而又略带假设因素的,就用“至”“至若”“至如”“至于”。本句上文说的是“淫雨霏霏,连月不开……”这里讲到另一种境界,就用“至若”来连接。
译文:
“至若到了春气暖和,阳光明媚的时候,波澜不起……”
4、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分析:
⑴这是一个对偶句。“锦鳞”特指美丽的鱼。
⑵“翔”跟“集”是一对反义词,“游”跟“泳”也有反义因素。“游”在《说文》中的解释:“浮行水上也。”“泳”在《说文》中的解释:“潜行水中也。”
译文:
“沙鸥或者齐飞,或者群集,鱼儿有时浮出,有时潜入。”
5、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分析:
⑴“而或”其实是两个词,“而”表顺接;“或”作“有时”讲。相同的用法如:“仆常痛诗道崩坏,忽忽愤发,或食缀脯……”(自居易《与元九书》)
⑵“一空”“千里”都是数量词组作谓语,“长烟”“皓月”都是偏正词组作主语,“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是一个工整的对偶句。
⑶“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也是对偶句,各又隐含着一个比喻,就是“浮光如跃金,静影似沉璧”,“跃”,不只是“闪动”,更有跃出水面的意思。二阵风吹来,微波涌起,峰尖在日光照耀下像是跳荡着的黄金。上句写水上之景,下旬写水下之景。或说“浮光跃金”,从意思、从工整的对偶上看,应当接“沉影静璧”,“静影沉璧”实在是错综形式。
译文:
“有时弥漫的炊烟完全消散,皎洁的月色笼罩千里。浮动的月光,把微波变成跳跃的黄金,静谧的影子,如同沉浸的白玉。”如果是“沉影静璧”,译文或可也是对偶句。
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分析:
⑴假设复句。主语“古仁人”都因承前省。
⑵“庙堂”,一般的解释是,“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有人认为“唐宋时期的‘庙堂’决非‘朝廷’的意思”,“是指宰相副宰相议事的地方,因此用来作宰相、副相的代称,既可以代其位,又可以代其人。”
我看“居庙堂之高”可以说成“处在宰相或副相这样的高位”;但也不一定,“古仁人”的官职低于“宰相”或“副相”的也可以说是“居庙堂之高”。又如“庙堂之议,非草茅所当言也。”(《汉书·梅福传》)这“庙堂”是指高官乃至皇帝,不一定只是“宰相”或“副相”。至于“居庙堂之高”,完全可以解成“处在朝廷的高位”,包括做皇帝在内。
译文:
“处在朝廷的高位,就关怀他的百姓。”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分析:
“先”“后”都是形容词。拙著《文言难句例解》卷一的第134页说“先”“后”的后面省去了介词“于”。又如:“先吴寿梦之鼎。”(《左传·襄公十九年》)“先”的后面也省略了“于”,这句意思是“在吴王寿梦所铸用的鼎前面”。现在说,“先”“后”是形容词增加在动用法,“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就是“在天下之忧先”“在天下之乐后”。又如“窈窕艳城郭”(《孔雀东南飞》),“艳”也是形容词增加在动用法。“而”,可以译成“就”,后一个“而”用来表示迟,可以译成“才”。两个分句都是连动式,前一个谓语是方式,后一个谓语是行动,方式跟行动之间用“而”字来连接,是用“而”字来划分界限。一说“先天下之忧而忧”是“先天下之忧而后己忧”,陷于随意增字解句,这并不足取。’
译文:
“在天下人忧愁的前面忧愁,在天下人快乐的后面快乐。”
8、微斯人,|吾谁与归?
分析:
《文言文的语言分析》(张拱贵、黄岳洲著)说“谁与归”就是“与谁归”,把“与”看成介词,这是根据一般的解释。这里“与”跟“归”都是动词,作“结交”或“称许”讲,《广雅·释估》:“与,许也。”《论语·微子》:“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与”跟“归”两个及物动词同时管一个前置的宾语“谁”。这样,“吾谁与归”就得译成“我称许谁,归宿到谁(的寓居)的'地方去呢?”“与”的相同用法又例如:“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战国策·齐策》)但是,语言是发展的,词性也在发展,“与”产生介词的用法是在西汉,《史记·淮阴侯列传》:“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第二个“与”是介词,《岳阳楼记》是宋人作品,把“与”解成介词应该是可取的。又《文选》张华《杂诗》之二:“佳人不在兹,取此欲谁与?”“与”也是动词,作“给与”讲。
五、布置作业
六、反复朗读课文,加深理解
第二课时
一、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学生给下列字注音:(幻灯显示。)
谪(zhé)属(同“嘱”zhǔ)淫(yín)霏(fēi)
樯(qiáng)楫(jí)冥(míng)谗(chán)偕(xié)
2、朗诵全文。
二、研习新课
1、理解文章层次结构:
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由此生发出一篇之意。
第二部分(2~4自然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2自然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二层(3~4自然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自然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2、提问: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自然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3、提问:第2自然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之产生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4、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
⑴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⑵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⑶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5、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6、朗读第3自然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
7、朗读第4自然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8、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人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9、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0、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11、提问:“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
12、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13、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14、提问:文章最后一自然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讨论并归纳: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说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三、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人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愉悦。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三题。
2、选用本课的《作业设计》。
第三课时
一、思考与讨论
1、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则喜气洋洋。写景取得这样的效果,奥秘在哪里呢?主要在于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细读这两段写景的部分,说说作者为表现“悲”“喜”两种不同的感情,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
引导要点:作者选择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以第3自然段为例:雨是“淫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来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但配以“隐曜”“潜形”“不行”“倾”“摧”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
(第4自然段的特点与第3自然段相同,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体会。)
2、第3、4自然段除了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都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这个相同点外,两段在结构上也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先写景,后抒情,为情设景,缘景抒情;甚至连前后两个抒情句的表达方式也完全相同。试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把两个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引导要点:这两个抒情句是文章思路发展的中心环节:前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而悲,后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喜。联系上文看,是为了落实“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联系下文看,是以迁客骚人随物而变的心情,衬托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从而引发出“先忧后乐”一段正论。如果把两个抒情句删去,文章思路中断,文章的内在联系也被破坏。
3、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引导要点:首先是散文里具有整齐句式,如有很多四字句,有一些对偶、排比、错综手法,使文章既有气势又富于错综变化。要注意,真正好的散文都是跟不散相对称的。其次,在炼字上也很有特色,如“衔远山,吞长江”的“衔”和“吞”把客观事物写活了,把视觉跟感觉结合起来了。又如“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的“观”字用得准确,因为“观”是集中目力看,用“望”,用“视”,用“看”,都不合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是千古传诵的警句名言,值得仔细体会。
二、总结性练习
1、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阴风怒号()薄暮冥冥()浩浩汤汤()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宠辱偕忘()
嗟夫()属予作文以记之()
2、下面译文中有几处译得不正确,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古仁人)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担忧,退处民间又为君主担忧,真是进朝做官也担忧,退处民间也担忧。然而他们什么时候才乐呢?他们必定会说“忧在天下人之先,乐在天下人之后”吧。
3、第3自然段的写景、抒情与第4自然段的写景、抒情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两段对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起了什么作用?
4、本文有两种对偶句,一种是两句相对,如“北通巫峡”对“南极潇湘”;一种是本句自对,如“迁客”对“骚人”。试从文章中各找出几组对偶句来,并说明它们是怎样构成对偶的。
答案提示:
1、略。
2、有两处译得不正确:
⑴“是进亦忧”把“是”译成“真是”不对。“是”是代词,相当于“这”,可译为“这(真是)……”。
⑵“然则”误译为“然而”,应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3、略。
4、两句相对:
衔远山──吞长江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一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本句自对:
政通──人和朝晖──夕阴
迁客──骚人樯倾──楫摧
虎啸──猿啼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春和──景明
心旷──神怡岸芷──汀兰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理解并积累文言虚词,熟练地翻译课文。
2.学习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体会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导语设计1:
岳阳楼是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楼。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北宋滕子京重修,以范仲淹作《岳阳楼记》著名。楼体纯木结构,高19.72米。全楼衔接对榫,不用一钉。气势雄伟,巍峨壮观。是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对象。有机会一定要到岳阳楼上感受名楼的风采。
导语设计2:
滕王阁因《滕王阁序》名扬天下,黄鹤楼因《黄鹤楼》一诗声名远播。洞庭湖畔的岳阳楼,曾因孟浩然、李白、杜甫等人的题咏而闻名四方,更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熠熠生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倾听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光”的拳拳心语。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1文言知识归纳
(1)生字注音
谪(zhé) 属(同嘱zhǔ) 霪(yín)
樯(qiáng) 楫(jí) 冥(míng )
谗(chán) 偕(xié) 霏(fēi )
(2)一词多义。
和: 政通人和(和乐) 至若春和景明(和煦)
通: 政通人和(顺利) 北通巫峡(通向)
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空: 浊浪排空(天空) 长烟一空(消散)
一: 一碧万顷(一) 长烟一空(全)
极: 南极潇湘(尽,直通)感极而悲者矣(极点) 此乐何极(穷尽)
以: 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或: 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候)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3)通假字。
①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嘱托。)
(3)词类活用。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后”: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
(4)古今异义。
①气象万千(气象 古义:景象。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② 微斯人(微 古义:没有。今义:细小。)
(6)词类活用
①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名词作动词,做郡的长宫。
②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③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名词作状语,向北;向南。
④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形容词作名词,贤明之人。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名词作状语,在……之前。
⑥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后。
⑦或异二者之为:动词作名词,心理活动。
2作者名片
范仲淹(989-1025),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极深。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有《范文公集》传世。
3背景追溯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思路。
【交流点拨】全文共6个自然段,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第四部分(第6自然段):点明作“记”的时间。
(二)深层理解
1第1自然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交流点拨】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2第2自然段作者所提及的登楼者为什么会“多会于此”?
【交流点拨】因为岳阳楼所在的洞庭湖“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是当时都城通往西南的必经之地,唐宋的贬官大多远谪西南,他们去贬谪之地也好,回京城也好,都得由此经过,因而这座楼看尽人生的失意和得意。
四、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是千百年来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的博大胸怀的真实写照,它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对我们仍有借鉴和教育意义。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如何提出这一观点的。
二、合作学习---讨论与展示
(一)走进文本
1第3自然段选取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请结合具体的词语加以赏析。
【交流点拨】作者选用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描绘:昏暗的天色、连绵的阴雨、令人胆寒的风声、恐怖的浊浪、倾斜折断的桅杆船桨,这是白天的景象。傍晚经常听到虎啸猿啼。雨天、傍晚本来就容易引发人的愁绪,作者选择这些景物,赋予人的感情色彩,更加渲染了悲凄愁苦的气氛。作者用“霪”“阴”“浊”等词充分体现人物厌烦、悲苦的心情,用“怒”“排”等词,既写出风势之大,浪花之猛,有传达出作者的愤懑、悲痛的心情。
2阴晦的景象引发悲苦的情感,明媚的景象让人心旷神怡,人们为什么有这样的情感反应呢?
【交流点拨】因为人的心情与生活经历有关,处于逆境的人,多数心灰意冷;处于顺境的.人,多数得意洋洋,因而在观察景物、感受世界时会带上自己的感情色彩,笔调也会相应地有所变化。迁客骚人们在描写景物时不是单纯为了写景,抒情才是主要目的,所以才有“一切景语皆情语”之说。
3“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有何不同?作者详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4古仁人之心览物之情是怎样的?其忧乐观又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走进语言
1文中哪些词语体现了岳阳楼“壮阔”的特点?
【交流点拨】“衔”“吞”二字形象地写出山在湖中,湖蓄江水的特点,表现了湖的浩淼,把静止的景物写活了,“朝晖夕阴”,用词概括、形象,从侧面体现了洞庭湖的壮阔。
2“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交流点拨】“衔”字形象地写出了湖与山的关系,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起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二字连用,更使景物富有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一个“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晖”字会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美好景象。
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交流点拨】这句话的“或”字是一个表示推测的情态副词。“或异二者之为”,意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因为作者对古仁人的心理,只是曾经探求过,所以用“或异二者之为”来表述探求的结论,显得语气比较委婉,并非把自己的看法强加给古人。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交流点拨】这句话的主语承上省略,即上句的“古仁人”。从字面上看,是说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不因为外物的原因而欣喜,也不因为自己的原因而悲伤。但是令人欣喜的事只有外物吗?令人悲伤的事只有个人的境遇吗?显然不是。作者在这里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手法,因此,这句话可理解为: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交流点拨】这句话表现了范仲淹的政治抱负,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范仲淹出身贫寒,为官后始终严于律己,唯以人民疾苦为念,并以所得俸禄在家乡置“义田”千亩,救济族中贫寒的人,死后无余财;在朝廷做官则敢于直言进谏,虽屡遭贬谪,而全不在意。他一生所为,证明他确实有这样的抱负,决非虚语。他的“忧君”思想,虽然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但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有着借鉴和教育意义。
(三)走进写法
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
【交流点拨】文章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叙事、写景和议论、抒情自然地结合起来,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记楼,记事,更寄托自己的心志。如以“前人之述备矣”一语带过无数叙述,以“然则”一语引出“览物之情”,以“或异二者之为”展开议论等,千回百转,层层推进,叙事言情都入情入境。
(四)走进主题
本文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以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所产生的不同情感,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三、拓展延伸
欣赏岳阳楼名联
1去老范一千年,后乐先忧,几辈能担天下事?揽太湖八百里,南来北往,孤帆曾作画中人。
2风物正凄然,望渺涉潇湘,万水千山皆赴伐;江湖常独立,念悠悠天地,先忧后乐是何人?
3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3
一、整体感知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湖北的江陵,公安漂泊到湖南的岳阳.这里有著名的洞庭湖和岳阳楼。一天,杜甫独自登上了这座楼,写下了这首千古名诗《岳阳楼记》。
要想更好的理解这首诗就必须要了解当时杜甫的心境。这时的杜甫卜居在西南,几年之间杜甫的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等相继去世。另外,此时“安史之乱”虽已结束,但藩镇势力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杜甫只能继续漂泊,许多的因素造成了他的郁闷,有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有个人的多病、未酬的壮志。因而这时的杜甫的感情是复杂的。
这首诗的第一,二句是对句,雄厚有力,开门见山地直说过去只是听说,今天终于登楼见到了。第三,四句写登楼所见,洞庭湖水划分了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极力形容洞庭湖水的浩瀚壮阔,无边无际。第五,六句写登楼所引起的个人身世之感,亲朋音讯全无,自己一身病痛,惟剩一条孤舟。从意境来说,三、四句的宏奇伟丽气象,上下衬托,十分相称。诗的结尾,是说诗人凭阑干北望,不禁声泪俱下。在与诗的开头“今”“昔”二字是照应的。诗人昔日远大抱负全成泡影,天下至今兵荒马乱,因而只有老泪纵横了。
二、教学步骤:
(一)、请学生吟诵诗歌,感受音韵和节奏。
提示:首联读时节奏感要强。颔联要读的气势开阔。颈联中“无”“孤”要重读,以加重悲苦情绪。尾联应读的缓慢、沉重。
(二)、结合背景,明确感情基调。
明确:孤独、哀愁、伤时忧世
(三)、理清思路,掌握诗歌内容。
(1)、诗文哪里写景?哪里抒情?
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
(2)、请学生串讲诗句的意思、概括主要内容。
结合整体感知引导
(3)、请学生在掌握诗歌节奏和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推荐作品:《旅夜抒怀》教学建议
永泰元年(765),杜甫的好友、成都尹严武去世,使杜甫失去了依托,只好离开成都。这首诗就是写于他从成都到渝州(今重庆)的途中。在拖着老病之身的诗人眼前,出现的明星低垂,平野无际,月随波涌,大江东流的壮阔景象,诗人的感受。因而一定要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去进入诗境,理解诗人当时的感受。
朗读时请学生注意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概括诗文的主要内容。
2、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1、了解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2、体会对偶手法的修辞作用,并能迅速辨认对偶句。
3、正确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1、了解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2、正确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1、正确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1、简介时代背景及作者,指导学生朗读全文。
2、师共同疏通课文大义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第一层。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及文章背景
范仲淹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主张“与民同乐”。
范仲淹,字_________,_________朝_________家_________家,谥号_________,著有《_________》。
二、范读课文,注意句读
三、正音,完成预习二、三
谪(zhé) 属(zhǔ) 浩浩汤汤(shāng) 霪(yín)
霏(fēi) 樯(qiáng) 薄暮(bó) 谗(chán)
顷(qīng) 芷(zhǐ) 汀(tīng)
四、齐读课文,注意句读
五、学生自读课文,力争读熟,体会作者的感情
六、师生共同分析课文第一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段。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重点词语:谪 越 具 增 属 予。(板书)
3、教师纠正,归纳总结:
第一部分(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板书)
4、齐读课文第一段。
七、师生共同分析课文第二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二段。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重点词语:胜状 汤汤 大观 备 然则 迁客骚人 得无(板书)
3、教师纠正,归纳总结
第二部分第一层(第2段)概述岳阳楼的胜景,并由此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为下文铺垫。(板书)
4、齐读课文第二段。
八、总结本节课内容
第一部分属于叙事,第二部分属于写景。
九、作业
1、复习本节课内容;
2、背诵课文。
3、预习三、四段。
【板书】
岳阳楼记
范仲淹(北宋)
第一部分:(1)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叙事)
第二部分:第一层(2)概述岳阳楼的胜景,并由此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为下文铺垫。(写景)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复习上节课内容。
2、分析课文2、3两段。
3、体会对偶手法的运用。
4、找出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1、字词:拼音、解释。
2、齐读、抽背。
二、新授第三段、师生共同分析
1、指名朗读第三段。
2、指名结合注释翻译第三段。
重点词语:若夫 排空 去国。
3、教者纠正、归纳、总结。
第三段写物暗己悲,为下文议论“不以己悲”伏笔。先写景,后写情,情景交融。(板书)
4、学生齐读第三段。
三、师生共同分析第四段
1、指名朗读第四段。
2、指名结合注释翻译第四段。
重点词语:至若 春和景明 而或 把酒临风
3、教者纠正、归纳、总结:
第四段写景明则喜,为下文议论“不以物喜”伏笔。先写景,后情,情景交融。(板书)
4、学生齐读第四段。
四、师生共同找出文中的对偶句
如:“衔远山,吞长江”“日星隐耀,山岳潜形”“沙欧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浩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
五、总结本节课内容
三、四段为第二部分第二层两段文字分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物(景),一暗一明;情,一悲一喜,形成鲜明对照。其实,看起来是写“异”,实际上是写同。因悲和喜表现虽“异”,但本质相同,都是作者所反对的以个人容辱为转移的悲喜观。这样,就自然过渡到下文论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崇高思想境界上来。
六、自读三、四段,力争背诵
七、作业
1、复习本节课内容。
2、背诵课文。
3、预习最后一部分。
【板书】
岳阳楼记
范仲淹(北宋)
(3)物暗己悲,先写景,后写情,情景交融。
为议论“不以已悲”伏笔。
第二部分:第二层(3、4)
(4)景明则喜,先写景,后写情,交融。
为议论“不以物喜”伏笔。
第三教时
〖教学目标
1、复习上节课内容。
2、分析最后二部分。
3、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积极意义。
4、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1、字词:拼音、解释。
2、齐读、抽背。
二、新授第五段、师生共同分析
1、指名朗读第五段。
2、指名结合注释翻译第五段。
重点词语:求 古仁人 或异二者之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微斯人,吾谁与归
3、教师纠正、归纳、总结第五段:
第三部分(5):抒发作者的'阔大情怀和政治抱负被。
这里自然总结出全文中心意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回答,进一步揭示了古仁人和迁客骚人思想感情之“异”。这一句概括了古仁人的宏伟抱负,也表达了作者自己高远的志向。
4、学生齐读第五段、力争背诵。
三、师生共同分析第六段
1、指名朗读第六段。
2、指名结合注释翻译第六段。
3、教师总结。
第四部分(6)写作这篇记的时间。
四、齐读课文、力争背诵
五、作业
1、复习本节课内容。
2、背诵课文。
3、预习下一课。
【板书】
岳阳楼记
范仲淹(北宋)
第三部分(5):抒发作者的阔大情怀和报负。
第四部分(6):写作这篇记的时间。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熟记文言生字、特殊文言词语和句式,识记作家作品。品味精练、生动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赏析精彩语段,理解作家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理解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的忧乐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习重点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加强文言词汇的积累。
把握文章的思路,理解作者的博大胸襟与政治抱负。
学习难点理解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法指导诵读法;品读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过程
环节一
新课导入同学们,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环节二
一、助学资讯
1、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颇深。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背景介绍: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去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现在河南省邓县)。第二年六月,谪守巴陵的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行将落成,函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年九月十五日写成。
环节二
二、字词积累
1、听录音朗读,读准下列字音。
谪(zhé)汤(shāng)属(zhǔ)霪(yín)霏(fēi)
樯(qiáng)楫(jí)冥(míng)谗(chán)芷(zhǐ)
汀(tīng)偕(xié)曜(yào)
2、自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积累词语,疏通文意。
(1)通假字
百废具兴:“具”同“俱”,全,皆。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
(2)一词多义:
以:属予作文以记之(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观:予观夫巴陵胜状(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极: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至,到达)此乐何极(穷尽,尽头)
感极而悲者矣(表示程度深)
或: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表委婉语气)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空:浊浪排空(天空)长烟一空(消散)
通:政通人和(顺利)北通巫峡(通向)
和:政通人和(和乐)春和景明(和煦)
(3)词类活用
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名词作动作,任太守)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形容词作名词,贤明之人)
而或长烟一空(形容词作动词,消散)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名词作状语,向北;向南)
或异二者之为(动词活用作名词,这里指心理活动)
(4)古今异义
气象万千(古义:事态;今义:天气变化)
浊浪排空(古义:冲向天空;今义:全部去除掉)
前人之述备矣(古义:详尽今义:准备)
增其旧制(古义:规模今义:制度)
至若春和景明(古义:日光;今义:景色、景物)
越明年(古义:到;今义:越过)
沙鸥翔集(古义:停息;今义:泛指聚集)
微斯人(古义:如果没有;今义:微小)
环节三
一、内容探究
1、通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
第二部分(2—4):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2):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二层(3—4):“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对比鲜明。
第三部分(5):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2、本文的写作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
3、文章共几处写了岳阳楼的景色?分别是从哪些方面去写的?
全文共写了三处景色:第二段描写洞庭湖的景象;第三段想象阴天岳阳楼的景象;第四段想象晴天岳阳楼的景象。
4、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一句写岳阳楼的地理形势,有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转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5、朗读第三、四段,概括景物特点及人物心情。
这两段描写了洞庭湖景色阴晴的变化以及迁客骚人登楼时不同的心情。这段内容紧扣上段概述洞庭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和“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意思加以发挥,分段来写:
先写了风雨天气中洞庭湖上萧条凄凉的景象,很自然地引出了迁客骚人远离京都、怀念故土的失意忧虑的悲苦情感。这一段写了物悲则己悲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一个方面。
紧接着写洞庭湖晴朗天气的明媚景象,很自然地引出迁客骚人此时的喜悦之情。这一段写了物喜己喜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又一方面。
6、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洞庭湖烟波浩淼的水势,又要想象一阴一晴两幅画面?
通过描写洞庭湖景色的阴晴变化,引出迁客骚人一悲一喜的两种心情,为后面表明自己的志向作铺垫。
7、“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他们的'忧乐观是什么?
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古仁人”的忧乐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了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
9、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点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令人印象深刻。
10、“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自勉之意。
二、赏析美文。
1、请选读二三四段,展开想象,再现文中优美生动的景物,用自己的话描绘景物,感受诗情画意。
2、请大家交流感受,每人负责一幅画,注意通过品味关键词语来体现洞庭湖的浩淼无垠、气象万千,抓总特征,从雨湖、晴湖、月湖,形、声、光、色、味多角度多方面描绘。
示例:第二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
三、探究写法
1、骈散结合,词语富有生命力。
2、繁简得宜,层层蓄势。
3、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环节四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描写,以及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好友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教学板书
作记缘由(叙事)
洞庭胜景:雄伟壮阔,气象万千(描写)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岳阳楼记淫雨霏霏:感极而悲(描写、抒情)
春和景明:喜洋洋
政治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议论)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学习我国古代进步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思想。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动词)谪、属、把;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词组: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霪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虎啸猿啼、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一碧万顷、郁郁青青、皓月千里、心旷神怡、先忧后乐(先天下之忧百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理解句意:
“得无异乎?”(反问句)
“吾谁与归?”(变序句)
“则有……者矣。”(长定语句)
“其必曰……乎。”(表示揣测语气的陈述句)
【教学重点】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学法引导】
1、学习时,学生可在听课文范读录音、看“岳阳楼胜景”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本文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的特点。本文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不仅立意高远,而且文采斐然,句式于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味,体会文章的特点,并在思想上受到教育。
2、倡导学生自读,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启发引导,对文章表现的深刻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可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完成。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江南有哪三大名楼?
师: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我带你们去看一下岳阳楼。
二、作者简介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究竟这水、这楼因这文而出名,还是范仲淹这《岳阳楼记》因这水、这楼出名,读完这篇千古传诵的名篇,你也许就不难判断了。
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文学方面也相当有成就。人是环境的产物,下面是《宋史》里关于范仲淹的简略介绍,阅读完,也许对我们理解《岳阳楼记》的思想内容会有所帮助,请同学们先读一读。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改其乐也。既仕(做官),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副宰相)谪守邓州。勤政爱民,有政声,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思考:
1、范仲淹少年时为什么发愤苦读?
2、范仲淹论政事奋不顾身,力主改革,勤政爱民,他的思想基础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行为取决于他的思想,一个高尚的行为取决于一颗高尚的灵魂、一个崇高的信念。《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文正。有《范文正公集》。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历代都作为散文名篇收入各种选本,它究竟有哪些独到之处使它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呢?这是我们在阅读这篇文章简介文体:记,是古代一种文体,(学生回答已学过的“记”)一般指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某物或某事有所感受,然后记下来的一种文体,因此,它可以写景状物如《小石潭记》《核舟记》,也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将写景状物与议论抒情结合起来就象《岳阳楼记》。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这一名篇,看一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又表达了怎样自己的志向的。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们登楼赋诗
三、掌握读音
谪守zhé属予作文 zhǔ
浩浩汤汤shāng
淫雨霏霏yín fēi
日星隐曜yào
噫yī
樯倾楫摧qiáng jí
薄暮冥冥míng
岸芷汀兰zhǐ tīng
宠辱偕忘chǒng xié
嗟jiē
四、朗读、感受
教师范读或听录音,学生朗读,体味。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
五、指导自学
1、读懂文句:
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
2、思考:
⑴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是什么?当时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处境如何?
⑵找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想一想它们所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在文章中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
⑶ 本文的中心句(文眼)在哪里?
六、课外作业
1、把关于范仲淹的资料抄在练习本上。
2、反复朗读,加深理解。
第二课时
(教读第1~4段)
一、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根据上一课布置的思考题提问。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不在答得完整,目的只在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以便有的放矢地教学。)
二、研习新课
1、教读第1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⑴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越明年,“越明年”就是“过了第二年”,即进入了第三年讲(庆历六年)。
谪──封建社会官吏的降职或远调,也指把有罪的人遣戍远方,如“发闾左適(同“谪”)戍渔阳九百人”。
属──同“嘱”,通假字,“属予作文以记之”点明写作本文的缘由。
⑵思考与讨论:
首句中“谪”字点明了滕子京当时的处境。滕被谪以后心情不好,可作者偏偏在文章的一开头就点出这个“谪”字,这不是存心触痛老朋友吗?试联系整篇文章的意思想一想,作者这样写是否别有深意?
引导要点:从这个“谪”字看,滕子京正是一位如下文所说的“迁客骚人”,作者一开头就点明滕的处境,其实暗暗包含对老朋友的劝勉:你虽然身处逆境,但希望不要像一般的迁客骚人那样为个人的遭遇而悲叹,应该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作者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这样写也暗寓与老朋友同处逆境、自勉勉人之意。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是很深的。《岳阳楼记》所以传诵千古,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不是泛泛的记事写景之作,百是一篇有所寄托,立意高远的好文章。
2、教读第2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⑴要着重理解的词句:
夫──本文中几个“夫”都念(观夫、若夫、嗟夫)前两个“夫”有指示作用,相当于“那”;“嗟夫”,感叹声,亦作“嗟乎”。
然则──顺接连词。“然则”在这句中有承上连下的作用:(既然)洞庭湖是这样(气象万千),它北通巫峡,南到潇湘,降职外调的官吏和忧然失志的诗人大多会合在这里,那么他们看到这景色后产生的感情,能不因景色的变化而不同吗?
骚人──课本注解: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世也称诗人为骚人。但在某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两者不能对换,如本文“迁客骚人”若换成“迁客诗人”就不恰当。因为《离骚》的.作者屈原是一个遭到贬逐的诗人,所以“骚人”比“诗人”有时还多一层“恍然失志”的意思,本文中“骚人”与“迁客”相配比较合适。
得无异乎──“得无”本是一个表示测度的语气副词(如“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但本句中“得”“无”是两个词,相当于现在说的“能不”。以诘问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
⑵思考与讨论:
①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仔细体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引导要点: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义通顺,但作者用“晖”而不用“晴”字,因为“晖”字具体,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②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
引导要点:“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的景象伏线。“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异”,是关键词,是全篇抒情、议论的基础。行文前顾后盼,文理绵密。
3、教读第3、4段,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⑴要重点理解的句子:
“则有……者矣”是一长定语句。“者”指代“览物之情”。以第3段末句为例,从“去国怀乡”到“感极而悲”都是“者”的定语。第4段末句的结构相同。这两句可分别译为“登上岳阳楼,就会产生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忧虑谗言,惧怕讥讽,满眼凄凉,感伤到极点而悲痛的心情了。”“……就会产生一种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誉和屈辱一起忘记,端着酒杯面对和风,充满了喜悦的心情了。”
景──形声字,“日”形“京”声。“景”的本是“日光”。
锦鳞──鳞,指鱼,是借代(部分代整体),加上“锦”字的修饰,令人想见碧波清浅之中日光下彻、彩鳞闪烁的美丽景象。
浮光跃金──这句写月夜有风时湖面上的景色。“浮”和“跃”两个动词分别作名词“光”和“金”的定语,构成两个偏正短语。把湖面上“浮动的月光”比喻成“跃动着的碎金”,造成了一种动态美。
静影沉璧──这句写月夜无风时湖面上的景色。语法结构、修辞方法跟上句相同,不过它写的是静态美:静静的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白璧。跟上句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把──动词,持,握。“把”作介词是后起的用法(把门关上),或用在比较接近口语的诗词中(欲把西湖比西子)。
其喜洋洋──洋洋,众多或盛大貌,这里形容喜的样子。朗读时“喜”字后要稍顿一下。这句可译为:那喜悦真是达到了极点。
⑵思考与讨论:
① 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是喜气洋洋。写景取得这样的效果,“奥秘”在哪里呢?主要在于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细读这两段写景的部分,说说作者为表现“悲”“喜”两种不同的感,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
引导要点:作者选择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以第3段为例:雨是“霪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来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但配以“隐耀”“潜行”“不行”“倾”“摧”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
(第4段的特点与第3段相同,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体会。)
②第3、4段除了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都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这个相同点外,两段在结构上也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先写景,后抒情,为情设景,缘景抒情;甚至连前后两个抒情句的表达方式也完全相同。试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把两个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引导要点:这两个抒情句是文章思路发展的中心环节:前句迁客骚人登楼而悲,后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喜,联系上文看,是为了落实“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联系下文看,是以迁客骚人随物而变的心情,衬托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从而引发出“先忧后乐”一段正论。如果把两个抒情句删去,文章思路中断,也破坏了文章的内在联系。
三、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教读第5段,总结)
一、检查作业
二、研习新课
教读第5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先天下……乎”──这是一个略带测度语气的肯定句。注意:“其”在这里是代词,不是表示推测的副词。这一句是作者代古仁人回答。“然则何时而乐耶?”用“……乎”这样测度的语气,显得委婉而得体。
2、思考与讨论:
这一段是学习的难点所在,教读应着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可层层启发,设问:
⑴ 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了登楼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生的不同的“情”。作为一篇“记”,写了这些也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讨论来。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从这里开始看作者是怎样逐步深入地阐发他的思想的。请想一想: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提出: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⑵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
⑶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⑷提问: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讨论并归纳: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阐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⑸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任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联系第一课时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提示: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从他力主革除弊政、做官勤政爱民的行为看,确实不是徒托空言。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三、朗读全文
1、要求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领会本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以及具有音乐感的语言特色。
2、背诵前要理解文章层次结构,这样有助于快速掌握文章内容,快速背诵。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
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由此发出一篇之意。
第二部分(2~4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1层(2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2层(3、4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3、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引导要点:首先是散文里具有整齐句式,如有很多四字句,有一些对偶、排比、错综手法,使文章既有气势又富于错综变化。要注意,真正好的散文都是跟不散相对称的。其次,在炼字上也很有特色,如“衔远山,吞长江”的“衔”和“吞”把客观事物写活了,把视觉跟感觉结合起来了。又如“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的“观”字用得准确,因为“观”是集中目力看,用“望”,用“视”,用“看”,都不合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是千古传诵的警句名言,值得仔细体会。
四、小结
叙事、写景、抒情、议论。
问:根据前面的分析,课文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指名同学回答,教师按照板书内容总结:课文开头两段,用概括的语言交待了写作缘由,进而引出岳阳楼景色特点,及迁客骚人的不同观感,这是叙事。第3、4段,把岳阳楼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景物及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感情,用生动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是描写。最后,由感叹引出作者的见解,点明中心,这是议论。这几部分内容做到了首尾呼应,过渡自然,取材详略适当。由叙述引出写景,写景中蕴含着感情,富有感性色彩的描写又有力地衬托了下文的议论。这篇文章采取了叙事、写景同议论结合的写法。本文写作上的又一特点是寓情于景,景中见情。不难想象,“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是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种气吞山河的自然体现或者是隐约的比喻。又如“霪雨霏霏”是“忧谗畏讥”的形象化,“春和景明”是“其喜洋洋”的象征法,都不难从美的境界、美的感受上去领会。名之,本文气势磅礴,语言形象、精炼而富于音乐性,是散文,也是散文诗,更是稀有的艺术珍品。
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
五、比较分析
登岳阳楼
唐五代·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释〗
吴楚:指今江苏、浙江、湖南、湖北等鴅省一带。
〖简析〗
大历三年(768)春,杜甫由夔州出峡,因兵乱漂流在江陵、公安等地。这年冬天,杜甫从公安到了岳阳,这首诗就是登岳阳楼后所作。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关心。全诗对仗工整用韵谨严,前后映衬,浑然一体。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诉,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这首五律,写出他遭受安史之乱后痛苦的心境,也描绘出岳阳楼的雄伟壮阔。1962年,为纪念他诞生1250周年,在岳阳楼下的山坡上,修建了一座“怀甫亭”,朱德同志为之题名。
问:本文与杜甫诗《登岳阳楼》都是以岳阳楼为题材的,它们的内容、结构有何异同?
提示:两篇都写了岳阳楼周围的景色,也都用了借景抒怀的方法。两篇的开头都标注写作原因:《登》是慕名登临而作,《记》是应约有感而发。两篇中间都是写景。《登》:“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气魄宏大,意境广阔。《记》中的“衔远山,吞长江”也有着同样的气势。不过《记》在写阴雨、睛明景色时,情景相生;而《登》诗三联写自身经历“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与次联写景没有直接联系,两篇最后都抒怀,但《记》是在与前文的“悲”“喜”之情对比中提出了“先忧后乐”的主张,显示了作者志趣的高远;《登》诗是由自己的遭遇联想到吐蕃入境,边境不宁,百姓遭战乱而流离。“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同样于“忧时伤乱”中见其忧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所以,可以说范仲淹与杜甫这两位不同时代的人,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诗、文),大致相同的结构(述因──写景──抒怀),写同一对象(岳阳楼),表达了大致相同的思想境界(与民同忧乐)。
六、总结性练习
1、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阴风怒号( )薄( )暮冥冥
浩浩汤汤( )岸芷汀( )兰
郁郁青青( )宠辱偕( )忘
嗟夫( )属( )予作文以记之
2、下面译文中有几处译得不正确,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古仁人)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担忧,退处民间又为君主担忧,真是进朝做官也担忧,退处民间也担忧。然而他们什么时候才乐呢?他们必定会说“忧在天下人之先,乐在天下人之后”吧。
3、第3段的写景、抒情与第4段的写景、抒情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两段对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起了什么作用?
4、本文有两种对偶句,一种是两句相对,如“北通巫峡”对“南极潇湘”;一种是本句自对,如“迁客”对“骚人”。试从文章中各找出几组对偶句来,并说明它们是怎样构成对偶的。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总结性练习”参考答案】
1、(略)
2、有两处译得不正确:
⑴ “是进亦忧”把“是”译成“真是”不对。“是”是代词,相当于“这”,可译为“这(真是)……”。
⑵ “然则”误译为“然而”,应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3、第3、4段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略)。
4、两句相对:
衔远山──吞长江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日星隐耀──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本句自对:
政通──人和朝晖──夕阴
迁客──骚人樯倾──楫摧
虎啸──猿啼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春和──景明
心旷──神怡岸芷──汀兰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朗读、背诵课文。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二)过程与方法:
熟读背诵全文并能翻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课文。疏通文意,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在内容分析和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本诗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朗诵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说:八百里洞庭美如画。的确如此。而要观赏洞庭湖的无限风光,最佳位置莫过于站在湖边的岳阳楼上。登上岳阳楼,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洞庭水尽收眼底,登上岳阳楼,也便置身于洞庭湖朝晖夕阴的万千气象之中。我请你来设想一下:面对如此浩瀚无际、多端的水域,你又会产生多少感慨呢?北宋时期,我国的大文人范仲淹也登上了岳阳楼,面对起起落落、长流不息的洞庭水不禁思绪万千……自此,一篇《岳阳楼》千古传唱。,就踏着前人的足迹领略一下岳阳楼的无限风光,感受范老的万千思绪。
二。背景资料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像,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拥有宽阔的胸怀。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你们知道哪些?学生讨论,多媒体出示。(《小石潭记》、《桃花源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等。)
三、作家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号文正,世称“正公”。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正公集》传世。
四、初读文本,粗品诗意
1、检查预习
谪守(zhé) 滕子京(téng) 予观夫(yúfú) 衔远山(xián)
浩浩汤汤(shāng) 朝晖夕阴(huī) 潇湘(xiāoxiāng)
迁客骚人(sāo)霪雨(yín)霏霏(fēi)怒号(háo)
樯倾楫催(qiángjí) 山岳潜形(qián) 薄暮冥冥(bómíng)
波澜不惊(lán) 沙鸥翔集(ōu) 皓月千里(hào)
静影沉璧(bì) 宠辱偕忘(xié) 嗟夫(jiē)
2、朗读全文,做到基本成诵。
3、查字典,对照注释,试翻译课文。(PPT展示)
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大意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五、再读课文,感悟文本: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骄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2、提问:“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怎么停顿。
讨论并归纳:
学生甲: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学生已: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学生丙: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学生甲与丙的节奏停顿都没有错,没有读破句,只是粗细的区别。
学生己的节奏停顿明显错误。“刻……诗赋”而不是“刻唐贤”意义不清。“于其上”是介宾短语,不可拆开。节奏错误说明学生己对文意不够理解,应通过多读、多思,琅琅上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3、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谪:古时官吏降职或远调。守,指做州郡的长官。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政通人和:通,顺利。和,和乐。
百废具兴:具,同“俱”,全,都。
增其旧制:制,规模。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
4、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于观夫巴陵郡胜状:胜状,胜景,好景色。
浩浩场汤:浩浩荡荡。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
朝晖夕阴:或朝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晖,日光。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大观,雄伟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述,论述。备,详尽。
然则北通巫峡: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南极潇湘:极,尽。潇湘:潇水,湘水。
迁客骚人:迁客,谪迁的,指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
得无异乎:得无,表猜度,怎能不会。
5、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若夫霪雨霏霏: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表示另提一事,近似“像那”。
霏霏:连绵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连月不开:开,放晴。
浊浪排空:排空,冲向天空。
日星隐耀:隐耀,隐没了光辉。
山岳潜形:潜形,隐藏了形迹。
墙倾楫摧:墙,桅杆。楫,船桨。
薄暮冥冥:薄(比),迫近。冥冥,天色昏暗。
去国怀乡:去国,离开国都。
忧谗畏讥:谗,谗言,诽谤性话语。讥:讥笑,讥讽,挖苦。
满目萧然。萧然,萧条冷落的景象。
感极而悲者矣:感,感慨。
6、请学生翻译第4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至若春和景明:至若,用在又一段话的开头引起另一层描述,近似“至于”“又如”。
波澜不惊: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上下天光:天光,天色,湖光。一碧万顷:万顷,极言其广。
沙鸥翔集: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顿。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
锦鳞游泳:锦鳞,指美丽的鱼儿。
岸立汀兰:蓝,香草。汀,水中的小洲。
郁郁青青:郁郁,形容香气很浓。
而或长烟一空:而或,有时。长烟,大片烟雾。一空,完全消散。一,全。
浮光跃金:跃金,金色的月光闪耀跳动。
静影沉璧:壁,圆形的玉。此乐何极:何极,哪有穷尽。
宠辱偕忘:宠,荣耀。辱,屈辱。偕,一起。
把酒临风:把,持,执。临风,迎着清风。
7、请学生翻译第5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或异二者之为:或,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委婉口气。为,这里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高高的庙堂上,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在僻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
是进亦忧,退亦忧:是,这样。进,指在朝廷上做官。退,指不在朝廷上做官。
其必曰‘优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呼: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无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在一道吗?微,无、没有。
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归依
8、听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讨论归纳。
9、学生齐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本大意、感受语言美
六、积累文言现象
1、一词多义。
(1)和:政通人和(和乐)至若春和景明(和煦)
(2)通:政通人和(顺利)北通巫峡(通向)
(3)观:予观夫巴陵胜状(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4)空:浊浪排空(天空)长烟一空(消散)
(5)一:一碧万顷(一)长烟一空(全)
(6)极:南极潇湘(尽,直通)感极而悲者矣(极点)此乐何极(穷尽)
(7)以:属予作文以记之(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8)或: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候)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2、通假字。
(1)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
(2)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嘱托。)
3、词类活用。
(1)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后”: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
4、古今异义。
(1)气象万千
古义:景象。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2)微斯人
古义:没有。今义:细小。
5、特殊句式。
(1)衔远山,吞长江……(省略句)
(2)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
(3)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状语后置)
(4)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定语后置)
(5)吾谁与归?(宾语前置)
6、流传至今的成语。
(1)气象万千(2)心旷神怡(3)政通人和讨论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及其写作背景,重点练习朗诵,朗诵时注意三点:读准字音;读得顺畅;读得动听。有感情地朗读有助于我们理解文意,课后请同学们熟读成诵。
八、布置作业:
1。背诵文章
2。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加强理解文本能力,为下节课做准备。
板书设计:
一、关于“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通假字
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嘱托。)
教学反思:
教学本节课,我从下面两点来谈谈:
1、教会学生举一反三,归纳总结
在字、词、句的积累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让学生以抢答的方式回顾,并把文言词汇分类归纳记在笔记本上,并且每讲一个知识点,都要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课文中类似的例子,帮助加强记忆和学会总结归纳。
2、以读代教、以读促悟
“本节课要以诵读感悟为主,以检验学生是否理解本文精邃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语言为核心”。我的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通过教师富有感情的配乐背诵,让学生情感得到了熏陶,把握了文章各段的感情基调。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诵,经过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用“以读代教、以读促悟”的方式,达到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的目的。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并尝试背诵课文。
2、识记文言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3、能找出过渡性的词句,体会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
2、体会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多媒体出示词句练习:
1、解释词义:
⑴乃重修岳阳楼
⑵属予作文以记之
⑶予观夫巴陵胜状
⑷此则后阳楼之大观也
⑸前人之述备矣
⑹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⑺若夫霪雨霏霏
⑻薄暮冥冥
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⑽至若春和景明
⑾而或长烟一空
⑿宠辱偕忘
⒀或异二者之为
⒁是进亦忧,退亦忧
2、翻译:
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⑶微斯人,吾谁与归?
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精心导入
1、以赏析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导入课文。
2、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三、解难答疑
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2、请学生说说预习感受。
3、学生质疑,小组讨论后,教师点拨明确。
4、学生自由朗读刚才自己有疑难的语句,进一步疏通句意。
四、研读分析
本文做到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高度融合,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1、请同学们找出对应的语段或语句。
2、第一节的“谪守”与第二节的哪个词对应?他们被“谪”后的心情会怎样?
明确:“谪守”与“迁客”对应。
3、第二节中有一个过渡句,自然地引出下文对“迁客”之“情”的描写,请找出来,读一读。
明确:过渡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4、“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有“异”,那么究竟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会有不同呢?
明确:“物”“异”而“情”“异”:阴冷险恶──悲;春光明媚──喜。
5、“古仁人”的“览物之情”又怎样呢?他们是怎样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呢?那么,他们以什么为“喜”,又以什么为“忧”呢?
明确:“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以“天下”为“忧”,以“天下”为“乐”。
6、作者把“迁客骚人”与“古仁人”作比,其用意是什么?
明确:既是自勉,更是劝慰友人。
7、另外,本文能做到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高度融合,还得益于几个关键性词语的'恰当地配合使用,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明确:“观夫──然则──若夫──则有……者矣──至若──则有……者矣──嗟夫──然则──噫”这些标志性词语的运用,使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一气呵成,浑然一体。
教师小结:全文先以叙事带出写景,然后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最后由情抒议,点明全文主旨。做到了情、景、议的高度融合。
板书:(多媒体显示)
迁客骚人谪古仁人
以“阴”悲,以“晴”喜“览物之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即景抒情)(由情入议)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课文,进一步体会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五、尝试背诵全文
1、教师指导背诵:
⑴全文结构:叙事──写景──即景生情──议论抒怀
⑵抓住关键词句:
谪守──观夫──然则──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则有……者矣──至若──则有 ……者矣──嗟夫──然则──噫
2、学生尝试背诵。
六、教师小结
同学们,《岳阳楼记》这篇文章,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赏析,去探究,比如还有文中的对偶句,凝练优美的四字句等等,千古流传,脍炙人口,常读常新。阅读这样的文章,会旷达我们的心胸,照亮我们的灵魂。
七、布置作业
1、熟练地背诵全文。
2、仿照课文3、4两段,写一段100字左右的即景抒情的文章(可以尝试用文言文创作)。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的:
1、有感情的正确的朗读课文
2、积累重要文言词语
3、理解文中“心忧天下”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正确的朗读课文
2、积累重要文言词语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心忧天下”的思想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1、教学导入
师:当我们读到“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时,我们为张养浩关心民间疾苦之心所感动,这似乎代表的是所有读书人的心声。所以当我们再次诵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时,我们心中涌起的是一种神圣的责任感。让我们共同走进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2、作者简介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世称“范文正公”。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改其乐也。既仕(做官),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副宰相)谪守邓州。勤政爱民,有政声,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3、朗读训练
自由朗读--------听范读-----------齐读。
提示:注意语言的停顿、字音的正确、情感的变化。
4、文意疏通
师:同学们以小组讨论课文前两段的大意。
(小组讨论,请同学说大意。)
明确:谪、作(写)、政通人和、具、属、浩浩汤汤、大观、然则、迁客、骚人。这些是理解的重点和难点,应特别注意。(具体可参照课下注释)
小结:修建岳阳楼的背景、滕子京的政绩: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写作此文的原由:属予作文以记之。
总领第二段的句子: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从空间表现盛景的句子: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从时间表现盛景的句子: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5、课后训练
反复朗读此文,感受文章的情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1、积累重要文言词语
2、理解文中“心忧天下”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
积累重要文言词语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心忧天下”的思想
五、教学过程
1、文意疏通
师:让我们齐读第3、4自然段,领略一下岳阳楼的风光。(朗读)
同桌共同欣赏画面,用大意法讲述出来。
明确:重点掌握若夫、淫雨、国(国都)、忧谗畏讥、萧然(萧条的样子)、锦鳞、或、一、郁郁青青、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把(握)、的含义。(参见课下注释)
这两段景物描写形成鲜明对比,一则是悲凉阴暗一则是欢乐明亮。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是喜气洋洋。写景取得这样的效果,“奥秘”在哪里呢?主要在于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细读这两段写景的部分,说说作者为表现“悲”“喜”两种不同的感,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
引导要点:作者选择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以第3段为例:雨是“霪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来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但配以“隐耀”“潜行”“不行”“倾”“摧”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
(第4段的特点与第3段相同,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体会。)
第3、4段除了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都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这个相同点外,两段在结构上也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先写景,后抒情,为情设景,缘景抒情;甚至连前后两个抒情句的表达方式也完全相同。试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把两个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引导要点:这两个抒情句是文章思路发展的中心环节:前句迁客骚人登楼而悲,后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喜,联系上文看,是为了落实“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联系下文看,是以迁客骚人随物而变的心情,衬托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从而引发出“先忧后乐”一段正论。如果把两个抒情句删去,文章思路中断,也破坏了文章的内在联系。
2、探究
师:作者在具体的描绘了景色后,用了一大段的文字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让我们来齐读体味古人之心。(有感情的朗读)
自由发言:你最欣赏哪句话,说明原因。小组交流。
提示: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同时又体现作者的旷达胸襟。
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
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1)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
(2)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
(3)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德。
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既是对友人的勉励也表明自己的志向,委婉含蓄。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岳阳楼记》的背景及意义。
2. 掌握古代散文的基本写作技法。
3. 增强学生审美意识与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
1. 阅读《岳阳楼记》全文,并结合平时所学的历史知识,分析出文章的背景和作用。
2. 分析韩愈在文章中所运用的叙事手法、修辞手法,分析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3. 谈谈自己在阅读中的`感受,并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体会。
三、教学步骤
1. 阅读《岳阳楼记》全文。
2. 整理文章中的历史背景和作用。
3. 分析文章中的叙事手法、修辞手法,并探究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4. 听取学生的感受和心得分享,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教学评价
1. 通过学生的问答及阅读体验,了解学生对《岳阳楼记》的理解程度,体现学生审美意识和文学素养的提高。
2. 学生在讨论和分享中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为教学课堂增添生动活泼的氛围。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
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对比出旨的特点。
3.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二、难点、重点分析
《岳阳楼记》难句解析:
①越明年,|②政通||③人和,|4百废具兴。
分析:
(1)这句的基本结构是时间修饰复句。正句部分又是并列复句。
(2)“越明年”历来有两种解释:
一、“越”作“逾”讲,作“渡过”讲,这是《说文》的本义;《广雅·释估》也说“越,渡也。”
二、“越”作“及”讲,这是王引之《经传释词》的说法。王引之说,“越,犹‘及’也,《书·召浩》:‘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氏举了《尚书》两个例子,《尚书》“越六日乙未”这种类型的结构共十二个,都作“到”、“及”讲。看起来两种说法似乎都能言之成理。但是根据《岳州府志》“职方考”的《宗谅求记》,的“去秋以得罪守兹郡”和“明年春……增其旧制”等材料来看,膛子京确实是从庆历六年开始修岳阳楼的,应当以第一种说法为妥。
译文:“过了明年,政事顺利,上下和睦,一切废弃了的事儿都兴办起来啦。”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分析:“得无……乎?”有人认为有三种解释:
一、用反问语气强调肯定谓语所表达的意思;
二、相当于“大概”,也是肯定谓语;
三、向否定事实方向推测,相当于“该不会……吧”。第一说似嫌烦琐,而且“得无”是两个词,不是一个词。异,不同。无,没有。得,能够。乎,吗,在是非问句后面的语气助词。能够没有不同吗?否定之否定之否定,亦即三重否定,这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一个强有力的.发问,即“能同乎?”下文“霪雨霏霏……感极而悲”是一种心情;“春和景明……其喜洋洋”是又一种心情,具体地说明了“不能同也”。又,“日饮食得无衰乎?”(《触菩说赵太后》)等于“平时饮食能够不衰退吗?”“妾得无随坐乎?”(《史记·廉颇商相如列传》)等于:“我能够不株连受罪吗?”跟“得无”相同的是“得不”、“得非”、“得毋”、“能不”、“能无”、“能勿”。袁仁林《虚字说》:“俱反问辞,见其不能也。”再看以下推断:异(不同)——无异(同)——得无异乎(得同乎)——不相同也。“不相同也”是朴素的直陈,“得无异乎?”是委婉的发问,具有精湛的修辞技巧。
3.至若①春和||②景明,|③波澜不惊……
分析:《课文》没有给“至若”作注。《历代散文选》的注释是:“至若春和景明——像那风和日丽的春天。若,像。”按:这里把“至”跟“若”分拆为两个词,而且把“若”解释为“像”,恐属未当。“至若”是单纯的连词,词根是“至”,“若”则是一个词缀,没有意思。古人用“至”等于“至若”的如:“今也玩好变之,外物引之。引之而往,故曰拔。至圣人不然……”(《韩非子·解老篇》)“至若”又等于“至如”、“至于”,例如:“虽为侠,而逢巡有退让君子之风。至若北道姚氏……南阳赵调之徒,此盗跄居民间者耳。”(《史记·游侠列传》)“元,凯既登,巢,许获逸。至于今日,所谓道之云亡,邦国珍瘁。”(《晋书·贺循传》)“如”和“于”跟“若”一样,也只能是词缀。(请参阅《现代汉语虚词的构成方式》,见《语文知识》1957年第6期。)论述某种情况或某件事情的时候,把话题转到跟论述有关的其他方面去而又略带假设因素的,就用“至”、“至若”、“至如”“至于”。本句上文说的是“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这里讲到另一种境界,就用“至若”来连接。
译文:“至若到了春气暖和,阳光明媚的时候,波澜不起……”
4.①沙鸥翔集,|②锦鳞游泳。
分析:
(1)这是一个对偶句。“锦鳞”特指美丽的鱼。
(2)“翔”跟“集”是一对反义词,“游”跟“泳”也有反义因素。“游”的本字是“厅,《说文》:“浮行水上也。”“泳”,《说文》:“潜行水中也。”
译文:“沙鸥或者齐飞,或者群集,鱼儿有时浮出,有时潜入。”
5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
分析:
(1)“而或”其实是两个词,“而”表顺接;“或”作“有时”讲,相同的用法如:“仆常痛诗道崩坏,忽忽愤发,或食餟脯……”(白居易《与元九书》)
(2)“一空”、“千里”都是数量词组作谓语,“长烟”、“皑月”都是偏正词组作主语,“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是一个工整的对偶句。
(3)“浮光跃金,静影沉壁”,也是对偶句,各又隐含着一个比喻,就是“浮光如跃金,静影似沉壁”,“跃”,不只是“闪动”,更有跃出水面的意思。一阵风吹来,微波涌起,峰尖在日光照耀下像是跳荡着的黄金。上句写水上之景,下句写水下之影。或说“浮光跃金”,从意思、从工整的对偶上看,应当接“沉影静壁”,“静影沉壁”实在是错综形式。
译文:“有时弥漫的炊烟完全消散,皎洁的月色笼罩千里。浮动的月光,把微波变成跳跃的黄金,静溢的影子,如同沉浸的白玉。”如果是“沉影静壁”,译文或可也是对偶句。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12
1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文的兴趣,提高在比较中鉴赏诗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文意境。
3.体会诗与散文两种体裁的异同点。
2学情分析
我所教班级学生成绩参差不齐,优等生占百分之三十,中等生占百分之五十,后进生占百分之二十。班内人数不多,我们教师在辅导学生,检查作业时,力求照顾周全,逐一过关,努力让每一个学生的作业精益求精。在课堂教学时,想尽各种办法,努力学习各种先进而适用的教学方法,使之付诸于课堂效率上。
3重点难点?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文的方法。
2.体会诗与散文两种体裁的异同点。
4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导入:
1.检查背诵《诗两首》。
2.《游岳阳楼记》作者简介:
袁中道,明代文学家。字小修,一作少修。湖北公安人。万历进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少即能文,长愈豪迈。与其兄宗道、宏道并有文名,时称“三袁”,同为公安派。其绩稍逊于宏道。反对复古拟古,认为文学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天下无百年不变之文章”;提倡真率,抒写性灵。晚年针对多俚语纤巧的流弊,提出以性灵为中心兼重格调的主张。
二、感知课文
1.请学生根据课文注解,理解课文内容。
提示:第一段写洞庭湖水奇的原因;第二段写作者由洞庭湖上风景变幻而引发自己的联想和感慨。
2.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1)洞庭湖水势浩大的原因是什么?(即“所以奇也”的原因)
提示:袁中道的文章用知识为我们客观准确地回答了此问题,他在文中谈到如此盛大的水势,是由以下几种原因造成的。
第一,是“九水”,九条江的水汇集了,才有湖的规模。
第二,是长江的水奔腾而来。
第三,二者相遇,九水不能抵挡长江的水势,水面扩大了,才“澄鲜宇宙,摇荡乾坤八百里。”
第四,岳阳楼正好在“江湖交会之间”,因而才能“朝朝暮暮”看到“吞吐之变态”。
第五,楼前有君山,在君山上观景,“得水最多”,“千里一壑,粘天沃日为奇”。
第六,在岳阳楼上看水比较少一点,但有“君山妖蒨”弥补了缺陷。
第七,如果没有君山,“莽莽洪流”一览无余,比较单调;有了君山,就富于变化了。
结论是:岳阳楼的`景观之美,就在于“得水而壮,得山而妍也。”
(2)找出文中表作者因景变而发生感情变化的句子,对于这情感的变化,你有什么看法?
明确:予时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己也。
提示:作者居然因为风景变幻而哭将起来,可见不但感情容易激动,而且对感情相当放任。这种敢哭敢笑,在封建道学自矜自持、喜怒不形于色蔚为风气的时代,明清小品作家敢于表述自由的性灵,正是其可爱可贵之处。
(3)作者在文中还联系了哪些历史人物?有何用意?
明确:作者在文中还联系了宋朝滕子京、范仲淹,联系了修建岳阳楼的滕子京因在在官场上受到打击而宾客间大哭的典故,以及范仲淹在其流传千古的《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提示:用这样的联系来对照自己当时的人生经历,表现自己的人生感慨。袁中道认为滕子京不应该哭,因为他已经在中央朝廷为著名的谏议,在地方也是著名的将帅,又有范仲淹这样的知己,到了岳阳这个地方,用不了多久,就该有政迹可报,如此境遇,“有何可哭?”而像自己这个样子,四十多岁了,头发都白了,还没有为保卫国家作出什么贡献;遭逢兄长病故,加上飘零异乡,又是面对“寒雁一影”这样的遭遇,“是则真可哭也,真可哭也!”他这不仅是为自然现象而哭,更是为个人政治遭遇而哭!他这种敢哭敢笑的个性追求,即他文学创作中一直追求的“独抒性灵”。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13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全文
2、能正确译讲并背诵1、2自然段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岳阳楼记》。
二、出示目标
(一)过渡语: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显示)
1、能正确朗读全文
2、能正确译讲并背诵1、2自然段
(二)过渡语:怎样实现这个目标呢?请看: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正确朗读课文
(一)屏幕出示:
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正确朗读课文
1、听录音,给生字注音。
2、自由朗读一遍,如有生字请举手。
3、朗读比赛,比谁能读准字音,读得顺口。
(二)过渡语:朗读比赛前,先听录音,注意字音。
(三)学生听录音,给生字注音。
(四)过渡语:马上进行朗读比赛,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一遍,如有不认识的字请举手。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质疑问难。
(六)过渡语:朗读比赛开始。比谁能读准字音,读得顺口。其他同学发现错误立即举手更正。××你先读。
(七)1、指名朗读课文,有错即停,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地方。师在黑板左边板书读错的字词,并表扬读音正确、声音响亮的学生。
2、若学生读不出感情,教师范读。
(八)1、过渡语:请看黑板,齐读生字两遍。
2、学生齐读师板书的字词两遍。
可能读错的字音:谪(zhé)守浩浩汤汤(shāngshāng)偕(xié)
樯倾楫摧(qiángqīngjícuī)岸芷(zhǐ)汀(tīng)兰心旷神怡(yí)
(九)1、过渡语:请大家端正坐姿,我们来齐读1、2段。
2、学生齐读课文1、2段。
3、过渡语:大家通过自学,已经能正确朗读课文了,接着,开展第二场比赛。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比正确译讲课文
(一)屏幕出示:
第二次“先学后教”:比正确译讲课文
先把补充注释写到课文有关词语旁:
1、增其旧制:增,扩大。其,代指岳阳楼。旧制,原来的规模。
2、属予作文以记之:作,写。以,来。记,记述。之,代指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3、予观夫(fú):夫,那。
4、衔远山,吞长江:衔:口含。吞:吞吐。
5、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北,向北。南,向南。
再边看课文,边看注释和补充注解,练习翻译。五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译讲。
(二)生练习,准备译讲;师巡视,了解学情。
(三)指名译讲。
1、过渡语:译讲比赛开始。请看译讲方法:
出示译讲方法:先读一句原文,再解释重点字词,最后翻译整句。
2、找五名学生译讲第一段,其他同学补充。
①学生译讲“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若译讲的对,师肯定地说“对”。
②学生译讲“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师问:“政通人和”的“通”是什么意思?师板书:顺利。
③学生译讲“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若学生译讲的`不对,师问:认为不对的举手。鼓励学生大胆更正。
④学生译讲“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若学生译讲的不对,师问:有不同译法的举手。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见解。
⑤学生译讲“属予作文以记之”。师肯定地说“对”。
3、找八名学生译讲第二段,其他同学补充。
①学生译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师问:“在洞庭一湖”的“一”是什么意思?师板书:全。
②出示图片,学生看图译讲“衔远山,吞长江”,师问:若学生译讲时没有补充主语,师问:他译讲的准确对吗?认为不准确的举手。引导学生在译讲时将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师再问:洞庭湖连接着远山,吞吐着长江,这说明什么?
③出示图片,学生看图译讲“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师问:认为对的举手。若学生都举手了,师肯定地说“对”。师再问:这句话又说明什么?
④出示图片,学生看图译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师问:认为对的举手。若学生都举手了,师肯定地说“对”。
⑤学生译讲“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师问:“此”指代那些句子?“前人之述”与第一段的哪句话照应?
⑥学生译讲“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师问:“北通巫峡”的“通”是什么意思?师板书:通向。
⑦学生译讲“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师问:认为对的举手。若学生都举手了,师肯定地说“对”。
⑧学生译讲“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师问:认为对的举手。若学生都举手了,师肯定地说“对”。
(四)质疑问难。
1.过渡语:课文译讲完了,给大家1分钟的消化时间,自己看着原文快速地翻译一遍,若还有不懂的地方,举手提问。
2.学生读书,质疑问难。
(五)过渡语:下面进行第三场比赛。请看: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比正确背诵课文
(一)屏幕出示:
第三次“先学后教”:比正确背诵课文
背诵指导
庆历_____,滕子京______。越明年,______,_______。乃_______,增______,刻___________于其上。属予___________。
予观夫______,在______。衔____,吞____,浩浩____,横_____;朝__夕__,气象____。此则_______,前人______。然则北_____,南_____,迁客骚人,_____,览物之情,______?
一段一段,一层一层,反复记忆。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背诵第1、2自然段。
(二)学生自背。
(三)同桌互背。
(四)全班齐背。
(五)指名背。
(六)过渡语:这节课大家自学得很认真,准备两分钟就默写课文。请看:
六、当堂训练
(一)出示:默写准备
一边读、一边用手写括号内易写错的字,两分钟后开始默写,争取人人满分。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二)出示:要求:
1、字体端正,纸面整洁。
2、时间5分钟。
(二)学生默写课文。
七、宣布下课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14
【课前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1温习上堂课内容—-作家知识、一二段段意、课下注释词语解释。
2读三四段,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意。
【课堂学习】
1复习提问
(1)提问学生关于范仲淹的知识
(2)文章一二段都写了什么内容?
(3)解释词语
谪守越明年百废具兴增其旧制属予作文
胜状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大观迁客骚人得无异乎
2导入
同学们已经说了,文章第二段,简单写了洞庭湖美景,然后转到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那么,这览物之情到底如何呢?下面就来继续学习。
3学习过程(精讲内容)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译文,一人一句。注意下列词语。
淫雨霏霏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催
薄暮冥冥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
(3)概括此段内容:
描绘洞庭湖天气的恶劣,淫雨、阴风、浊浪是主景,进而写迁客骚人之悲。
(4)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注意读准字音。
(5)指名译文,一人一句。注意下列词语。
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长烟一空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此乐何极崇辱偕忘把酒临风
(6)概括此段内容:
描绘洞庭湖阳关灿烂及月下的美妙景色,进而写迁客骚人之喜。
(7)从内容、写法、表达方式、句式及修辞等角度分析这两段-----
采取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最后共同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结论见板书设计
4练习
解释词语
淫雨霏霏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催
薄暮冥冥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
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长烟一空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此乐何极崇辱偕忘把酒临风
5反馈练习
从内容、写法、表达方式、句式及修辞等角度解析这两段?
6知识总结
我们主要学习了三四段的内容,多个角度进行了学习,希望同学们要认真理解,课下努力消化。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
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对比出旨的特点。
3、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二、难点、重点分析
难句解析:
①越明年|②政通||③人和|4百废具兴。
分析:
(1)这句的基本结构是时间修饰复句。正句部分又是并列复句。
(2)“越明年”历来有两种解释:一、“越”作“逾”讲,作“渡过”讲,这是《说文》的本义;《广雅?释估》也说“越,渡也。”二、“越”作“及”讲,这是王引之《经传释词》的说法。王引之说,“越,犹‘及’也,《书?召浩》:‘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氏举了《尚书》两个例子,《尚书》“越六日乙未”这种类型的结构共十二个,都作“到”、“及”讲。看起来两种说法似乎都能言之成理。但是根据《岳州府志》“职方考”的《宗谅求记》,的“去秋以得罪守兹郡”和“明年春……增其旧制”等材料来看,膛子京确实是从庆历六年开始修岳阳楼的,应当以第一种说法为妥。
译文:“过了明年,政事顺利,上下和睦,一切废弃了的事儿都兴办起来啦。”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分析:“得无……乎?”有人认为有三种解释:一、用反问语气强调肯定谓语所表达的意思;二、相当于“大概”,也是肯定谓语;三、向否定事实方向推测,相当于“该不会……吧”。第一说似嫌烦琐,而且“得无”是两个词,不是一个词。异,不同。无,没有。得,能够。乎,吗,在是非问句后面的语气助词。能够没有不同吗?否定之否定之否定,亦即三重否定,这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一个强有力的发问,即“能同乎?”下文“霪雨霏霏……感极而悲”是一种心情;“春和景明……其喜洋洋”是又一种心情,具体地说明了“不能同也”。又,“日饮食得无衰乎?”(《触菩说赵太后》)等于“平时饮食能够不衰退吗?”“妾得无随坐乎?”(《史记?廉颇商相如列传》)等于:“我能够不株连受罪吗?”跟“得无”相同的是“得不”、“得非”、“得毋”、“能不”、“能无”、“能勿”。袁仁林《虚字说》:“俱反问辞,见其不能也。”再看以下推断:异(不同)————无异(同)————得无异乎(得同乎)————不相同也。“不相同也”是朴素的直陈,“得无异乎?”是委婉的发问,具有精湛的修辞技巧。
3、至若①春和||②景明|③波澜不惊……
分析:《课文》没有给“至若”作注。《历代散文选》的注释是:“至若春和景明————像那风和日丽的春天。若,像。”按:这里把“至”跟“若”分拆为两个词,而且把“若”解释为“像”,恐属未当。“至若”是单纯的连词,词根是“至”,“若”则是一个词缀,没有意思。古人用“至”等于“至若”的如:“今也玩好变之,外物引之。引之而往,故曰拔。至圣人不然……”(《韩非子?解老篇》)“至若”又等于“至如”、“至于”,例如:“虽为侠,而逢巡有退让君子之风。至若北道姚氏……南阳赵调之徒,此盗跄居民间者耳。”(《史记?游侠列传》)“元,凯既登,巢,许获逸。至于今日,所谓道之云亡,邦国珍瘁。”(《晋书?贺循传》)“如”和“于”跟“若”一样,也只能是词缀。(请参阅《现代汉语虚词的构成方式》,见《语文知识》1957年第6期。)论述某种情况或某件事情的时候,把话题转到跟论述有关的其他方面去而又略带假设因素的,就用“至”、“至若”、“至如”“至于”。本句上文说的是“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这里讲到另一种境界,就用“至若”来连接。
译文:“至若到了春气暖和,阳光明媚的时候,波澜不起……”
4、①沙鸥翔集|②锦鳞游泳。
分析:
(1)这是一个对偶句。“锦鳞”特指美丽的鱼。
(2)“翔”跟“集”是一对反义词,“游”跟“泳”也有反义因素。“游”的本字是“厅,《说文》:“浮行水上也。”“泳”,《说文》:“潜行水中也。”
译文:“沙鸥或者齐飞,或者群集,鱼儿有时浮出,有时潜入。”
5、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
分析:
(1)“而或”其实是两个词,“而”表顺接;“或”作“有时”讲,相同的用法如:“仆常痛诗道崩坏,忽忽愤发,或食?脯……”(白居易《与元九书》)
(2)“一空”、“千里”都是数量词组作谓语,“长烟”、“皑月”都是偏正词组作主语,“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是一个工整的对偶句。
(3)“浮光跃金,静影沉壁”,也是对偶句,各又隐含着一个比喻,就是“浮光如跃金,静影似沉壁”,“跃”,不只是“闪动”,更有跃出水面的意思。一阵风吹来,微波涌起,峰尖在日光照耀下像是跳荡着的黄金。上句写水上之景,下句写水下之影。或说“浮光跃金”,从意思、从工整的对偶上看,应当接“沉影静壁”,“静影沉壁”实在是错综形式。
译文:“有时弥漫的炊烟完全消散,皎洁的月色笼罩千里。浮动的月光,把微波变成跳跃的黄金,静溢的影子,如同沉浸的白玉。”如果是“沉影静壁”,译文或可也是对偶句。
6、①居庙堂之高|②则忧其民。
分析:
(l)假设复句。主语“古仁人”都因承前省。
(2)“庙堂”,一般的解释是,“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有人认为“唐宋时期的‘庙堂’决非‘朝廷’的意思”,“是指宰相副宰相议事的地方,因此用来作宰相、副相的代称,既可以代其位,又可以代其人。”(《中国语文》1983年第1期第60页)。我看“居庙堂之高”可以说成“处在宰相或副相这样的高位”;但也不一定,“古仁人”的官职低于“宰相”或“副相”的也可以说是“居庙堂之高”。又如“庙堂之议,非草茅所当言也。”(《汉书?梅福传》)这“庙堂”是指高官乃至皇帝,不一定只是“宰相”或“副相”。至于“居庙堂之高”,完全可以解成“处在朝廷的高位”,包括做皇帝在内。
译文:“处在朝廷的高位,就关怀他的百姓。”
7、①“先天下之忧而忧,②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分析:“先”、“后”都是形容词。拙著《文言难句例解》卷一的第134页说“先”、“后”的后面省去了介词“于”。又如:“先吴寿梦之鼎。”(《左传?襄公十九年》)“先”的后面也省略了“于”,这句意思是“在吴王寿梦所铸用的鼎前面”。现在说,“先”、“后”是形容词增加在动用法,“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就是“在天下之忧先”、“在天下之乐后”。又如“窈窕艳城郭”(《孔雀东南飞》),“艳”也是形容词增加在动用法。“而”,可以译成“就”,后一个“而”用来表示迟,可以译成“才”。两个分句都是连动式,前一个谓语是方式,后一个谓语是行动,方式跟行动之间用“而”字来连接,是用“而”字来划分界限。一说“先天下之忧而忧”是“先天下之忧而后己忧”,陷于随意增字解句,这并不足取。
译文:“在天下人忧愁的前面忧愁,在天下人快乐的后面快乐。”
8、①微斯人|②吾谁与归?
分析:《文言文的语言分析》(张拱贵、黄岳洲著)说“谁与归”就是“与谁归”,把“与”看成介词,这是根据一般的通常解释。这里“与”跟“归”都是动词,作“结交”或“称许”讲,《广雅?释估》:“与,许也。”《论语?微子》:“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与”跟“归”两个及物动词同时管一个前置的宾语“谁”。这样,“吾谁与归”就得译成“我称许谁,归宿到谁(的寓居)的地方去呢?”“与”的相同用法又例如:“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战国策?齐策》)但是,语言是发展的,词性也在发展,“与”的产生介词的用法至少是在西汉,《史记?淮阴侯列传》:“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第二个“与”是介词,是宋人作品,把“与”解成介词应该是可取的。张华《杂诗》之二:“佳人不在兹,取此欲谁与?”“与”也是动词,作“给与”讲。
三、教学过程设计。
作者介绍,解题。
同学们预习了(板书),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古代散文,作者是范仲淹(板书)。范仲淹,字希文,北宋中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幼年时代家境贫寒,在母亲教育下,发愤读书并怀有大志。公元1015年考取进土。后来曾经镇守西北边疆,抵抗西夏,使西夏不敢进犯。1043年任参知政事,任职期间,敢于直言,实行有一定进步意义的政治改革,不幸遭到排斥被贬到邓州任太守。便是他在邓州任上应好友滕子京所请而作。作者一生的诗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里。
滕子京与范仲淹同榜考中进士,两人的友谊是从这时候开始的。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由于范仲淹的举荐,滕子京先知径州,后知庆州。庆州任上,被人诬告擅自动用官钱十六万贯,终于被贬谪守岳州,心里很有些愤慨。
范仲淹很担心他惹出祸来,想找机会劝他,恰好赶上他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作记。范仲淹就借题发挥,写出自己理想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勉励滕子京学习古代有修养的人,不计较个人眼前的得失,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时范仲淹的处境同滕子京一样,写此文是劝友也是自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范仲淹的历代都作为散文名篇收入各种选本,它究竟有哪些独到之处使它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呢?这是我们在阅读这篇文章时必须认真思考的。
关于岳阳楼和作者,请先看本文的题注,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文学方面也相当有成就。下面是《宋史》里关于范仲淹的简略介绍(节引,字句略有改动),对我们理解的思想内容很有帮助,请同学们先读一读(挂出小黑板):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改其乐也。既任(做官),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副宰相)谪守邓州。勤政爱民,有政声,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指定语文学习好的学生读讲。)
思考:
(1)范仲淹少年时为什么发愤苦读?
(2)范仲淹论政事奋不顾身,力主改革,勤政爱民,他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二)指导自学。
1、读懂文句: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见“教学目的”),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
2、思考:
(1)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是什么?当时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处境如何?
(2)找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想一想它们所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在文章中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
(3)本文的中心句(文眼)在哪里?
(三)指名学生朗读、翻译第1段。
(四)讲析第1段。
问:这一段写了什么?为什么开头点明时间?为什么要从滕子京写起?
这一段是点明题意,叙述重修岳阳楼和作记的缘由。
因为是应滕子京之请而作记,所以有必要先叙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事,滕子京修楼乃是他被贬岳州之后的事,作者是把这事同滕子京在岳州的政绩放在一起称述的:“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言虽简括,却极有分量,是对滕子京的赞颂。联系开头两处交待时间的话,可知滕子京的政绩是在短短一年多里做出的,就更显得了不起。在作者着力表彰滕子京的后面,含蓄地表明了作者对友人被贬的同情和当政者的不满。这个意思作者并未明言,而要读者去领会。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总写滕子京的政绩,以后扣紧题目,马上写了岳阳楼的重建和作文的缘由,行文很紧凑。
(五)指名学生朗读并口译第2段,教师作必要的解释:观:集中目力看,这里用词准确。夫(fú):指示代词,那。可以与“夫战,勇气也”(《曹判论战》)中的“夫”比较。在句子的前面,表示展开议论,是发语词;在名词前面,作“那”讲,是指示代词。衔远山:衔,含远山,指洞庭湖中的小山。浩浩汤汤:水势大而急的样子。气象万千:形容景象壮观多变。会聚集。览物之情:观览景物以后触发出来的感情。得无……乎:文言中一种固定格式,表示推测语气,“能不……吗?”
(六)讲析第2段。
这段接上文引入正题,描写岳阳搂的景象和登楼者触景而生的感受。
问:这段如何写景?作者所述的登楼者是什么人?他们有什么感受?
作者抓住特点概括地描述了岳阳楼的景象。首先指出岳阳楼的胜景集中在洞庭湖,接着从空间写了浩瀚的湖面,又从时间写湖上变化万千的壮丽景象。六个短句,既精炼,又有气势。“衔”、“吞”二字形象地写出山在湖中,湖蓄江水的壮阔气象,把静止的景物写活了,人格化了。作者在这里并没有对岳阳楼详加描绘,原因有二:第一,作者明言“前人之述备矣”,因此不必再去重复;第二,从全文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在于介绍岳阳楼的建造经过和它的构造及景物,而在于借景抒情。所以,概述以后就用“然则”一转,引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此时可出示岳阳楼地理位置图)岳阳楼地处交通要冲,南北东西,四通八达,“去国怀乡”的迁客,多愁善感的骚人很多流连于此地。这种人容易触景生情,唐朝以来就不断有人在此地赋诗题词。滕子京既是“迁客”,又是“骚人”。作者从这点上着眼,在本段末题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就不觉突然了。此问重点在“异”字,为下文张本,启发滕子京(包括读者)思考。
(七)教读3、4段,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重点理解的句子。
“则有……者矣”是一个长定语句。“者”指代“览物之情”。以第3段末句为例,从“去国怀乡”到“感极而悲”都是“者”的定语。第4段末句的结构相同。这两句可分别译为“登上岳阳楼,就会产生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忧虑谗言,惧怕讥讽,满眼凄凉,感伤到极点而悲痛的心情了。”“……就会产生一种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誉和屈辱一起忘记,端着酒杯面对和风,充满了喜悦的心情了。”
景————形声字,“日”形“京”声,“景”的本义是“日光”。
锦鳞————鳞,指鱼,是借代(部分代整体),加上“锦”字的修饰,令人想见碧波清浅之中日光下彻、彩鳞闪烁的美丽景象。
浮光跃金————这句写月夜有风时湖面上的景色。“浮”和“跃”两个动词分别作名词“光”和“金”的定语,构成两个偏正词组。把湖面上“浮动的月光”比喻成“跃动着的碎金”,造成了一种动态美。
静影沉壁————这句写月夜无风时湖面上的景色。语法结构、修辞方法跟上句相同,不过它写的是静态美:静静的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白壁。跟上句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把————动词,持,握。“把”作介词是后起的用法(把门关上),或用在比较接近口语的诗词中(欲把西湖比西子)。
其喜洋洋————洋洋,众多或盛大貌,这里形容喜的样子。朗读时“喜”字后要稍顿一下。这句可译为:那喜悦真是达到了极点。
2、思考与讨论。
(1)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则喜气洋洋。写景取得这样的效果,“奥秘”在哪里呢?主要在于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细读这两段写景的部分,说说作者为表现“悲”、“喜”两种不同的感情,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
引导要点:作者选择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以第3段为例:雨是“霪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来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但配以“隐耀”、“潜形”、“不行”、“倾”、“催”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
(第4段的特点与第3段相同,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体会)
(2)第3、4段除了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都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这个相同点外,两段在结构上也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先写景,后抒情,为情设景,缘景抒情;甚至连前后两个抒情句的表达方式也完全相同。试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把两个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引导要点:这两个抒情句是文章思路发展的中心环节:前句迁客骚人登楼而悲,后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喜,联系上文看,是为了落实“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联系下文看,是以迁客骚人随物而变的心情,衬托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从而引发出“先忧后乐”一段正论。如果把两个抒情句删去,文章思路中断,也破坏了文章的内在联系。
(八)讲读第5段。
1、指名朗读并口译第5段课文,教师作必要的补充解释:
嗟夫:表示感慨的感叹词,相当于“唉”。仁人之心: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仁,仁爱的意思,是殷商时代奴隶主阶级的道德准则,后来孔子加以发挥,作为他的思想体系的核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互文,意思是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外物,指客观环境。“庙堂之高”即“高高之庙堂”,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的句式。“之”,助词,联系后置的定语同中心词的标志。“是进亦忧”两句,“是”是代词,这样。进,仕进,指“居庙堂之高”。退,隐退,指“处江湖之远”。
“先天下”两句中的“之”字,是助词,用在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思是在天下人忧愁的前面就忧愁了,在天下人都快乐了之后才快乐。“谁与归”,即“与谁归”,文言文中疑问代词做介词的宾语,常放在介词的前面。
2、学生齐读第5段。
3、讲析第5段。
这一段是全文第四部分,主要是议论的文字。问:作者发了什么议论?为什么在文章末段发这样的议论?
作者借虚拟的“古仁人”,即自己心目中具有高尚品德的政治家与上文的迁客骚人对照,表明了对两种悲喜观的不同态度。作者肯定了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际上是否定、批评了迁客骚人的悲喜观。作者对迁客骚人的批评,也是对好友滕子京的善意而含蓄的规劝。作者又以古仁人的名义从正面引出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见解,表明自己不为个人得失而悲喜,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怀抱。作者在文章末尾用这样的精神自勉,其中当然包含对好友的期望。末一句的写作时间是作者有意注明,为的是要同开头呼应,提醒读者注意写作背景,滕子京在治理岳州和自己被贬的时间,这一句并非闲笔。
(九)齐读课文,体会全文结构和作者的用意。
(十)指名同学回答。
1、小结:全文共5段,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从滕子京在岳州的政绩写到自己写作的缘由,十分简练地交待了时间地点和事情的经过。(朗读第1段)第二部分(第2段):承上“属予”,以“予观……”引出岳阳楼景物的特点,采用概述的方式写出岳阳楼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既壮观又富于变化。用“前人之述备矣”一句收住写景后,笔锋一转,转入写人,自然地引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意思,总领下文。第三部分(第3、4段):紧扣上文的“异”字细致地描绘了“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这阴晴两种景象以及迁客骚人由此产生的忧、喜两种览物之情。第四部分(第5段):用“嗟夫”表示对上述两种览物之情的叹息,仍扣住“异”字进行对比,指出古仁人“异二者之为”,又用设问句引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这是全文的主旨,作者一方面用来申述自己的抱负————自勉,另一方面用以规箴好友————劝友。
中心思想:描绘了岳阳楼的景色以及迁客骚人登搂览景所产生的不同情感,勉励朋友不要因客观环境和个人处境的好坏而动摇自己的意志,要以忧国忧民为自己的职责,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问:应当如何看待作者的见解?
作者的这个见解应该充分肯定。作者所以能提出这样的政治主张,是同他出身贫寒,比较了解人民疾苦,当官后政治上比较开明,并同顽固守!日势力作斗争等因素分不开的。从作者为官期间奋力抵抗西夏入侵,主张政治改革等实践来看,这样的主张虽然有它阶级的倾向性(从根本上说,他的忧国忧民还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治久安),但应该肯定它是进步的。写这篇文章时,作者也正遭贬斥,但他却能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箴言劝勉朋友,要求自己,这正表现了作者为实现其政治理想所具有的坚强意志和宽阔的胸怀。这样的品格值得称道。作者的两句名言,如果赋予新的政治内容,仍然可以用来激励我们为革命事业而奋斗。
3、问:根据前面的分析,课文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指名同学回答,教师按照板书内容总结:课文开头两段,用概括的语言交待了写作缘由,进而引出岳阳楼景色特点,及迁客骚人的不同观感,这是叙事。第3、4段,把岳阳楼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景物及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感情,用生动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是描写。最后,由感叹引出作者的见解,点明中心,这是议论。这几部分内容做到了首尾呼应,过渡自然,取材详略适当。由叙述引出写景,写景中蕴含着感情,富有感性色彩的描写又有力地衬托了下文的议论。这篇文章采取了叙事、写景同议论结合的写法。本文写作上的又一特点是寓情于景,景中见情。不难想象,“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是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种气吞山河的自然体现或者是隐约的比喻。又如“霪雨霏霏”是“忧谗畏讥”的形象化,“春和景明”是“其喜洋洋”的象征法,都不难从美的境界、美的感受上去领会。名之,本文气势磅礴,语言形象、精炼而富于音乐性,是散文,也是散文诗,更是稀有的艺术珍品。
(十一)学生反复诵读,体会,然后教师发问: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色?学生诵读课文,体会:首先是散文里具有整齐形式,如有很多四字句,有一些对偶、排比、错综手法,使文章既有气势又富于错综变化。要注意,真正好的散文都是跟不散相对称的。其次,在炼字上也很有特色,如“衔远山,吞长江”的“衔”和“吞”把客观事物写活了,把视觉跟感觉结合起来了。又如“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的“观”字用得准确,因为“观”是集中目力看,用“望”,用“视”,用“看”,都不合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是千古传诵的警句名言,值得仔细体会。
【小资料】
1、岳阳楼建于唐朝开元四年至开元七年间,是我国古代素负盛名的游览胜地。唐以来,有哪些文化名人为岳阳楼题写诗文对联?
位于湖南省岳阳城西的岳阳楼,飞檐画栋,气势雄伟。自古以来,这座建筑物,与武昌的黄鹤楼、南昌的臊王阁,被誉为楚地三大名楼。
据记载,三国时东吴大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此,在洞庭湖畔建起训练水兵的阅兵楼。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716年)中书令张说被贬谪到岳州(今岳阳),就在鲁肃的阅兵楼旧址修建岳阳楼。
从此以后,历代著名诗人墨客经过此地都有题咏。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遇赦过岳阳写了《与夏十二登岳楼》一诗:“楼观岳阳尽,刀!边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孟浩然也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样气势磅礴的诗句,写出了岳阳楼前壮丽的景色。他留下“莫辨荆楚地,唯余水共天。渺弥江树没,合沓海湖连”(《洞庭湖寄阎九》)的诗句。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诉,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这首五律,写出他遭受安史之乱后痛苦的心境,也描绘出岳阳楼的雄伟壮阔。1962年,为纪念他诞生1250周年,在岳阳楼下的山坡上,修建了一座“怀甫亭”,朱德同志为之题名。
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孟冬,韩愈过岳阳,写了《岳阳楼别窦司直》的五言古诗。他写出了岳阳楼和洞庭湖的壮丽的自然景色。与此同时,窦库也写了《和韩十八侍御登岳楼》的五言古诗。刘禹锡在被贬中和韩愈相遇,也和了他一首六十二韵的五言古诗。开头就有“楚望何苍然,曾阔七百里。孤城寄远目,一写穷无已”的诗句。他们通过描写岳阳楼的景色,抒发了他们在政治上受挫折后的苦闷心情。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春,白居易登岳阳楼,写有“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一诗。元极路过岳阳,写有“岳阳楼上日衔窗,影到深潭赤玉幢。帐望残春万般意,满棂湖水入西江”等两首诗。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冬天,李商隐过岳阳,也写了两首登岳阳楼的诗,留有“汉水方城带百蛮,四邻谁道乱周班”,“欲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阳楼”的名句。
岳阳楼建筑具有较大规模,恐怕要从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算起。滕子京被贬至岳州第二年,大规模重修此楼。楼建成后,他将此楼的建筑结构、四周风光及唐代诗人的作品写下,连同一幅《洞庭晚秋图》寄给了他远在河南邓州的好友范仲淹。庆历六年,范仲淹写出了千古流传的散文。他不仅凝练地描绘出岳阳楼的景色,而且抒发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洁怀抱。
范仲淹一出,岳阳楼从此声名大振。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春。黄庭坚过岳阳,写有“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关。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等两首为人所传颂的诗。南宋孝宗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陆游登岳楼也写有一首七言古诗:“帆樯才放已隐去,云气乱入何冥之。鼋鼍出没蚊鳄横,浪花遮尽君山青……。”在南宋诗坛享有盛誉的诗人陈与义,游岳阳楼也有诗:“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旅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徒倚湖北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来苍波无限悲。”
岳阳楼的右侧有一座“三醉亭”,左侧有一座“仙梅亭”,它们组成了“品”字形的建筑群。据道教书籍记载,唐朝有个吕洞宾。两举进士不第,浪迹江湖,遇钟离汉授以丹诀,隐居终南山等地修炼成仙,号纯阳子。传说他三次路过岳阳,在岳阳楼上狂饮,人皆不识。于是他题诗壁:“朝游北海暮苍捂,袖里青蛇胆气粗。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岳阳楼侧的“三醉亭”,就是为这神话传说中的吕洞宾而修建的。
岳阳楼内悬有历代游客的许多优秀对联,其中有“居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饶有风趣韵味。这里最长的对联,是清朝道光年间窦进士所撰写“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心,膝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请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杨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言,问谁领会得来?”上下联一共104字,洋洋洒洒,大笔淋漓,将岳阳楼的风物和历代名人轶事概括无遗。今天谁来撰写文辉星月,气吞洞庭,情动江南,势压古人的诗篇和对联呢?
2、以岳阳楼为题材的优美诗文美不胜收,范仲淹自己也说:“前人之述备矣。”范仲淹为岳阳楼作记,要写出前无古人的文章来,确实不易。那么,他是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的?
岳阳楼始建于唐朝,到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其间又几经扩建,规模宏阔,气势壮观,而且它又地处“衔远山,吞长江”的洞庭湖滨,王象之《舆地纪胜?岳州》引《岳阳风土记》说:“岳阳楼,城西门楼也。下瞰洞庭,景物宽广。”自唐朝以来,就成为誉满天下的名胜古迹了。岳阳又为通往西南的必经要冲。唐、宋时代,朝廷贬官,大多远谪西南。这样,久负盛名的岳阳,又有楼观胜景,便成了历代失意的官吏与诗人游会登临之所了。正如文中所说:“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这些文人才士,到此一游,触景生情,能不援笔振辞、泼墨为文吗?故尔,以岳阳楼为题材的优秀诗文,当然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单是在唐代,自张说谪守岳州建楼与宾朋酬唱以后,诗人李白、杜甫、孟浩然、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李商隐等等大家名流,就都曾到此,留下过题咏的名篇。
如今,范仲淹受友之拜托,为岳阳楼作记,前有佳作熠熠,要想不为败笔,范仲淹还要有相当的勇气呢!李白就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当他登到黄鹤楼上,美景唤起了他的诗兴,使他又要吟出诗来。然而,他抬头望了崔颖的《登黄鹤楼》,便慨然唱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只好敛平叹之而去。像李白这样的文学巨匠,对崔颖尚且退避三舍,而今范仲淹在“前人之述备矣”的景况下,来写,的确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然而,他居然写出来了,而且文章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艺术造诣,都能在千百篇写岳阳楼的诗文中,首屈一指。他怎么有这样的神来之笔呢?原来,他不蹈前人窠臼,不拾他人牙慧,而是别开生面,另辟新境。
我们知道,范仲淹少时有大志,虽吃粥度日,仍苦读不倦,慨然“以天下为己任”。举进士后,曾带兵边塞,屡建大功,西夏称他“胸中有数万甲兵”,相戒不敢犯边。在朝廷中,他积极主张改革朝政,为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因提倡改革被贬知邓州。他的朋友滕子京,也是一个锐意革新的有才能的人物,被人诬告“前在汪州费公钱十六万贯”(《宋史》卷三百三),于庆历四年(1044)春天,降官知岳州。作为一个封建文人,遭到贬谪,不能不产生“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愤懑、颓丧情绪。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曾说:“放臣逐客,一旦弃置远外,其忧悲惟悼之叹,发于诗作,持为酸楚。滕子京守巴陵,修岳阳楼,或赞其落成,答以落甚成,只待凭栏大懒数场!”等楼修好后,他要痛哭几场哪!范仲淹深知这位平素“尚气,倜傥自任”(《宋史》卷三百三)的朋友的思想和性格,因此,担心他闹出事来,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此机会。现在,滕子京知岳州,两年时间,政绩卓著,“乃重修岳阳楼”,便驰书前往邓州请范代笔,属文以记胜。这样一来,范仲淹受朋友委托为岳阳楼作记,就成了规箴知己的绝好机会,同时,自己也在遭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之必要。于是范仲淹便把这篇文章的主题定为抒发自己的胸襟怀抱,达到规劝朋友的目的。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10-29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08-19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8-31
鲁迅《风筝》教学设计-教学设计07-08
《学弈》教学设计-教学设计01-09
《彩球的设计》教学设计04-07
教学设计09-04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12-11
aieiui教学设计 《aieiui》优秀教学设计优秀06-23
岳阳楼记教案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