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24 16:39:0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杨氏之子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理注释解词句,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第二单元我们学习了《古诗词三首》,谁背给大家听一听。

  2、刚才我们背的是古诗词,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人写的另外一种体裁的文章,叫文言文(板书),题目是《杨氏之子》(板书、齐读)

  3、文言文的学习能增长我们很多知识,所以我们要好好学,将它学好。

  二、梳理全文

  1、文言文的朗读、停顿和现代的白话文是不一样的,文言文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做到正确的朗读,听老师来把这篇课文朗读一遍。(出示有停顿符号的课文)

  2、同学们学着老师的样子自由地读一读。

  3、抽两生读课文。(及时纠正)

  4、生齐读课文。

  5、这篇课文讲的是关于谁的故事?(板书:杨氏之子)

  6、理解课题(“氏”指姓氏,“之”是“的”意思,是一个助词。“杨氏之子”就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7、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介绍一下杨氏之子?请同学们拿起笔,轻声地读一读,划一划。(杨氏之子是一个聪惠的人,他不是一般的聪惠,他可是一个甚聪惠的人。板书:甚聪惠)

  8、理解“甚聪惠”。(“甚”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你采用了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看注释”【板书】看来你很会学习;“惠”字我们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来理解,谁来解释一下?)

  9、指导写“惠”。(智慧源于心,“惠”字在写的时候,下面的心要写得稍大一些,这样惠字才能站得劳。)

  10、除了杨氏之子外,文章还有一个和重要的`人物是谁?(板书:孔君平)你是从哪句话中知道的?

  11、引出第二句,理解第二句。(这句话老师读了很多遍,其中的“诣”字【板书】,我不是很明白,谁能帮助我来理解一下?“诣”字就是拜见的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看来你真能学以致用,老师也运用你的这种方法来理解后面半句话的意思。)

  12、杨氏之子是怎么招呼客人的?你是从哪一句话中知道的?(抽生读出来)

  【为设果,果有杨梅。”是谁为谁设果?你是怎么知道杨氏之子为孔君平设果?前一句中讲到了孔君平来拜访他的父亲,你采用的是“联系上下文”(板书)的方法来理解,真不简单。】

  13、这句话中重点强调了那一种水果?(杨梅)所以“果”字后面要作停顿,请同学们带着停顿来读一读。

  14、杨氏之子“甚聪惠”体现在文章的那两句话中?(出示,抽读)。【“孔”指谁?“指”指着什么?这两个字都需要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曰”是说的意思,“曰”字在写的时候将它写得宽一些,扁一些,千万别写成“日”字,汉字是很注重长短变化的。(师板演)同学们在作业纸上写两个。“君”是你的意思,“果”可以理解成水果,也可以理解为杨梅。谁来将孔君平说的这句话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杨氏之子听了孔君平的话后回答道(引出:“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生齐读)。“夫子”是何意?“禽”和我们现在的家禽意思一样吗?谁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15、杨氏之子回答得和巧妙,巧妙在何处?(孔君平以杨梅联想到杨氏之子的姓,杨氏之子马上以孔君平的姓联想到了孔雀,两人这样一调侃,使得见面的气氛变得更加轻松融洽。)

  16、如此巧妙的回答,如此充满艺术的话语,同学们好好地来品读一番。

  1)同桌分角色读

  2)抽两生表演读

  3)再抽两生表演读

  4)男女生分角色读

  17、这真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谁愿意将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18、有了对课文的理解,同学们肯定能够将文言文所包含的韵味读出来。(齐读)

  三、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两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老师从《世说新语》中选了一篇文言文,同学们试着来理解一下。

  2、抽生理解。

  四、小结作业

  1、在学习中,我们只有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方能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2、《作业本》1—3题。

  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文言文 杨氏子 甚聪惠 惠

  看注释 杨氏子 孔君平 诣

  联系上下文 杨梅 孔雀 曰

  【练习设计】

  1、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梁国杨氏(sìshì)之子九岁,甚(shènshèng)聪惠。孔君平诣(zhǐyì)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wéiwèi)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yīngyìng)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qínqíng)。”

  2、先解释带点词的意思,再解释整句话的意思:

  ⑴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这个故事讲给小伙伴听。

  4、翻译下列句子:

  ⑴三人行,必有我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温故而知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学而时习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择《世说新语》中有趣的故事阅读,并与伙伴交流。

  【资料链接】

  《世说新语》故事两则:

  (一)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二)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

  2.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

  3。能在生活中巧妙地运用语言艺术。

  【教学重点】

  体会杨氏之子应对语言的机智与巧妙。

  【教学难点】

  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语言艺术的启发,在生活中做一个幽默风趣的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内容。

  2、根据原文,补充填空。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杨氏之子,孙君平到他家去做客,杨氏之子摆出水果招待客人,孙君平指着杨梅说:“此是君家果。”杨氏之子回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二、体会巧妙,感受机智

  1、思考:故事中杨氏之子只回答了孔君平一句话,为什么就说他“甚聪慧”?

  2、出示两个关键句,组织全班交流。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提问:为什么孔君平说杨梅是“君家果”?

  (相机板书:杨氏子——杨梅——君家果)

  进一步提问:为什么杨氏之子,又说孔雀是“夫子家禽”?

  (相机板书:孔君平——孔雀——夫子家禽)

  (1)引导学生想象:孔君平说“此是君家果”时,会是什么语气?

  预设:孔君平是在和孩子开玩笑,是一种调侃的语气。

  (2)追问:杨氏之子面对客人的玩笑,又是怎么回应的呢?

  预设:孩子也和孔君平开了个类似的玩笑,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3)进一步追问:孩子的回答是快是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教师点拨:从“应声答”,可以看出杨氏之子一下就明白了孔君平是在用姓氏做文章。于是,他马上把孔雀的“孔”和客人的姓氏联系在了一起。可见杨氏之年方九岁,可思维却是十分地敏捷,难怪文章用“甚聪慧”来评价他。

  (4)引导学生思考:杨氏之子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他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提示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

  预设:因为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孔家的鸟,所以杨梅也不是我杨家的果子。

  (5)引导学生比较“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和“孔雀非夫子家禽”这两句话的去区别。

  教师点拨:否定句式,既不失幽默,又委婉地反驳了对方,更体现了杨氏之子的礼貌。所以课文开篇说:“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是很有道理的。

  (6)激发想象:孔君平听到杨氏子的回答,会有怎样的反应呢?

  (提示学生从人物的`神态、心理、语言等方面思考)

  三、创设情境,表演故事

  1、说话练习:如果来访的是李君平、柳君平、黄君平,聪慧的杨氏之又该如何回答呢?

  2、合作表演对话。

  (提示学生表现出孔君平的幽默和杨氏之子的机智委婉。)

  四、师生共读,尝试背诵

  配乐多种形式的朗读。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孔君平的玩笑话信手拈来,幽默风趣;而杨氏之子年方九岁就能妙语应答,难怪作者夸他“甚聪慧”。

  2、拓展:生活中,假如遇到以下事情,你觉得怎样说话蔡算得上机智呢?

  草坪已经进入了养护期,这时小涛约你到草坪上踢足球,你会说:“踢球很有趣,可让小草流泪就没趣了。”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收集《世说新语》中其他小故事,下节课交流。

  七、板书设计

  21杨氏之子

  甚聪慧

  杨氏子——杨梅——君家果

  孔君平——孔雀——夫子家禽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这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教学本课,要使学生对文言文有初步的感觉,重点抓朗读和背诵。借助注释,带领学生疏通文。在此基础上交流“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以感受小孩聪明和其语言的艺术。在本课最后,要对开展综合性学习作些布置。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孩子应对的巧妙。

  教学重难点:

  1、读出古文的韵味

  2、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体会小孩应答的巧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1、谈话:谈语言艺术在交流中的作用,引入第三单元。

  2、板书,齐读课题。简介《杨氏之子》及文言文的特点。

  3、再读课题,你能说说对课题的理解吗?

  4、谁能用这样的方法介绍你自己的姓氏,怎么介绍?(激发学生趣)

  二、读通课文,体会节奏

  1、强调熟读课文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板书:熟读)

  2、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学生交流:疑问与发现

  教师强调:“应、为、惠、曰、禽”的读音,“曰”的写法。

  3、抽读课文,了解读文言文的情况。

  (评价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4、教师范读,比较不同。

  请大家听听,老师读的与大家读的有什么不同。(停顿不一样)

  5、师生练读,划出节奏。

  文言文和白话文在朗读上有不同之处,要读出古文的韵味。大家试读,划出朗读时的停顿。(学生反复读中比较,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划出。重点弄清“家/禽”)再按节奏读。

  四、深入学习,理解课文大意。

  1、自主理解:参考课文后面的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同桌交流:我们同桌合作,看能不能一起把这个故事讲出来。

  3、全班交流自己的理解。(对照原文请学生逐句理解)

  (相机指导理解文言文的两个重要方法:看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句话讲的是?理解“甚”的意思。

  强调:理解文言文的一种最基本用常用的方法“看注释”。(板书:看注释,理解)

  2):全班朗读: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a:谁来说说这句的意思。强调“其”“乃”的意思

  b:为设果,果有杨梅。谁为谁设果?你是怎么知道的?联系上下文理解(板书)

  强调:理解文言文的另一个重要的`方法“联系上下文”。

  3):出示:“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读最后两句:理解“君家果”“君、夫子”是什么意思?谁来完整地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4、师:通过大家的交流,我想你一定能把这个故事通畅地讲出来,谁来试试?

  5、带着理解朗读课文。强调停顿和节奏。

  五、品读句子,体会杨氏之子应答的巧妙之处。

  1、刚才大家读了课文,理解了课文,你能说说从文章中你体会到什么?

  1)引导板书:聪惠(智慧)读第一句。

  2)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抽答。

  2、全班交流。重点点拨:

  (1)、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说:……为什么这样说?

  (由杨梅想到小儿家的姓,开玩笑,语言风趣幽默。)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板书:杨梅)

  (2)杨家小儿听出孔君平的话外之意了吗?(他知道客人在拿他的姓开玩笑)所以他—读。

  (3)这个小孩答得如何?妙!妙在哪里?

  a(他马上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孔雀,所以以孔雀给他开玩笑。板书:孔雀)

  b(比较理解:不生硬顶嘴,针锋相对,而是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自己的意思:……)该用什么样的语气? 读。回答言语巧妙,反映敏捷,体现了语言的艺术。

  3、设想:孔听杨家小儿的回答,会怎么说?引导揭示中心词“聪惠”

  4、小结:对,语言的艺术是来自于智慧。刚才,我们首先熟读了课文、然后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再进一步去体会到了杨家小儿思维之敏捷,言语之巧妙,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五、熟读成诵

  1、请一个同学朗读课文,把自己的体会带进朗读,你可以尽情地感受古文的韵味读。

  2、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

  六、拓展

  按照49面上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开展活动,然后请你们张老师抽时间让大家来展示你们的活动成果,进一步地去感受这语言艺术的魅力。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的巧妙艺术。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能理解课文意思,做到感情朗读。

  2.能在生活中运用精妙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语言的巧妙性。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孩子们,来咱们先进行一个听记练习,听好了,看谁听得准,记得牢。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些都是孔子的名言,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论语》。

  2、同学们准备好了吗?咱们开始上课。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篇文言文。板书:杨氏之子(齐读)

  这篇文言文选自哪里?板书《世说新语》。

  师:《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里面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我们今天学的就是其中的一篇。

  二、交流展示:

  (一)朗读展示

  1、昨天大家已经进行了预习,下面来展示自学成果。首先进行第一个环节朗读展示。请先在三人小组内交流!

  师:注意,如果发现伙伴有字音读不准的,断句不好的地方,你们可以帮帮他,也可以讨论一下谁读得正确。

  2、请看这两个多音字谁读读?

  为设果 儿应声答曰

  3、谁来展示自己的朗读?指名读。

  4、出示课文,指名读。

  5、看着大屏幕上的标记,读好断句。重点指导:

  a刚才我听出大家两个句子没有读好。这一句应该这样读?谁来试试?

  b我刚才听你读时,你故意在“家”后面停顿了一下。有的是把“家禽”连起来读?

  c既然大家读通顺了,我出两个句子考考大家。按照这些停顿符号读是不是更有节奏感了。但是也不能像蹦豆子一样,要声断气连。

  (1)孔/指以示儿/曰 (点击出现停顿符号)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6、请同学们再自由练读,注意读好断句。

  师:看来,要读好文言文,首先要注意断句。这几个难句解决了,我相信大家一定能把全篇读好。

  师:请大家按照停顿标记,自己先来练读。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学生自己练习。指名读,出现错误,纠正,再指名读,齐读。

  (二)疏通大意

  师:孩子们,初读这一关完成不错,接下来进入第二个环节说说古文意思。谁来汇报?

  预设:

  1、你们几个汇报得真精彩!这可是我们本学期学的.第一篇文言文,你们一定有自己的好方法。谁来介绍一下?

  a多读

  b看注释

  c查工具书

  d查资料

  师:真是学习古文的好方法!。

  1、这么有趣的故事,想不想把他讲下来?请大家在三人小组内试着讲讲。

  2、谁来给大家讲讲?

  3、谁还想给大家讲讲这个有趣的故事?《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相关内容:介绍一本书(听说训练)《学和做(2)节约用水》网络教学说课稿《修鞋姑娘》教学纪实与点评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习作一《开国大典》拓展阅读教学设计《有趣的汉字》教案20珍珠鸟(第一课时)《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查看更多>>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三、 品味语言的精妙。

  1、师:故事讲得真精彩!你觉得课文中的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板书:甚聪惠,那么,你从哪儿看出来杨氏之子非常聪明呢?他的回答妙在哪儿?

  2、出示:这个对话该怎样读好呢?想想当时孔君平是一种什么语气?杨氏之子呢?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全体读。

  五、读出文言文的味道。

  师:多么精妙的语言!

  1、师:孩子们,让我们有滋有味地再来读读这篇古文。谁来先试试?

  2、你读的真美,听了真是一种享受!我们一起读读。

  3、棒极了,孩子们,把大拇指送给你们!

  4、师:俗话说:“熟读成诵”,我相信大部分同学已经会背了。会背的请站起来勇敢地展示给大家。

  六、拓展延伸

  1、了不起孩子们!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篇《世说新语》中的小故事。来,看谁能先读懂它。

  出示大屏幕: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注释]

  戏:玩耍 然:对 瞳子: 瞳仁

  人语之曰:有人对他说 譬如:比如 若:若是 令:让

  出示:

  学习方法: a 朗读 b说说大意 c体会语言的妙处。

  总结:今天大家的收获可真不少,不仅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而且学以致用。《世说新语》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多读一些。

  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是一篇简短的小古文,根据单元重点感悟语言的艺术和本课重难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我把教学主要目标放在读好古文,会讲意思,体会语言妙处,和拓展阅读几个环节上。执教后获得一些教学反思。

  1、自主学习,交流展示

  这篇古文短小易懂,在试讲的过程中,发现孩子通过自己预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完全可以读懂短文。于是我就定位在学生自学交流和拓展延伸上,充分体现孩子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只是起到点拨指导作用。由于是高年级孩子,有了一定的预习能力,只要预习充分,孩子的自学成果展示是非常丰硕的。

  2、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由于有了预习,学生的学习起点就不可能是“0”。我们的教学内容要有所深入,有所提高,有所扩展。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原则是:学生已懂的,少讲甚至不讲;学生似懂非懂的,利用学生的资源及教师的教学帮助他们搞懂。本课在设计上体现了这一原则。如:检查初读时预设两种情况,孩子读好如何处理?读不好怎样指导?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达到以学定教。

  a刚才我听出大家两个句子没有读好。这一句应该这样读?谁来试试?

  b既然大家读通顺了,我出两个句子考考大家。

  充分的预设是很重要的,但是面对预设之外的问题,能机智应对,顺学而导更重要。

  3、教给方法,培养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的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自学,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那么我们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古文的方法:多读,看注释,查工具书,查资料。从而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由于本课古文易懂,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学习起来就更容易,如果只学一篇,感觉课堂的容量较小,不能体现高效。于是拓展了《世说新语》的另一篇小短文。目的一是为了巩固学习古文的方法,二是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语言的精妙。

  5、鼓励创新,生成浪花

  在孩子们讲故事的时候,很多孩子只是讲出文中每一句的意思,而有两位同学能够发挥自己丰富的想像,想像故事的情境,生动描述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讲得有声有色,这一点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不足:课堂生成较少,老师的点评指导有些还不够到位。每一个环节如果走的再扎实一些,再放开一些会更好。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5

  课文分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学习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教学重点

  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我们每天都要用语言进行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准确表达思想、情感;机智巧妙的语言,有时会帮助人们摆脱困境;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活跃生活;生动优美的语言,能愉悦身心……今天我就来认识一个聪明机智的小孩。

  2、板书课题,齐读。谁来说说这个课题告诉我们?(重点理解“氏”“之”的意思。) 1、出示课题“杨氏之子”,说说题目的意思吗?“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说明:“之”是助词,相当于“的”。

  3、读读课题,这个课题的语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学生可能回答:不太好懂;像古诗的语言……

  教师小结:这是古代汉语,也叫文言文。

  4、大声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到底有什么差别,有什么不同。

  5、自由的说说你感受到的差别和不同。

  学生可能的回答:很难读通顺;有些字没见过,不好认;意思不懂;句子很短……

  二、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

  三、指名朗读课文。

  (1)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曰禽诣

  (2)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四、熟读课文,理解意思

  1、大声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随机检测学生读课文的情况。

  2、边默读课文,边看注释,说说每一个句子的意思。

  教师要注意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困难所在。

  3、课堂交流,落实每一句话的意思。比较困难的句子,可能需要教师重点指导:

  “为设果,果有杨梅。”省略了主语,前面要加上“小孩”。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难点是“夫子”的理解。

  课文的意思: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小孩九岁了。孔君平去看望小孩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来。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种的水果吧。”小孩应声回答:“我没听说孔雀是您的家禽呀。”

  五、质疑问难,试着练习背诵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哪些有疑难?

  2、练习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想象情境,感情朗读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句子: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孔君平可能是神态很随便,甚至有些看不起小孩,认为他还是一个孩子,说话的语气可能有些傲慢、随意;杨氏之子很机智、神采飞扬,说话语气有挑战性。)

  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两人不同的语气。

  二、讨论交流,领悟幽默

  1、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什么?

  2、你喜欢孔君平说的话,还是喜欢杨氏之子说的话?为什么?

  板书:杨氏之子杨梅

  孔君平孔雀

  (“杨梅”是一种水果,其中的“杨”与姓杨的“杨”没有关系。孔君平故意将它们联系起来,开玩笑地说:“这是你家的水果。”这样说话,因为没有道理而显得风趣幽默,也非常亲切。杨氏的儿子,用“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来应答,妙趣横生。幽默风趣的一说一答,使见面的场面非常轻松愉快。杨氏之子只有九岁,却能迅速领会孔君平表达的内容和技巧,显示出他的聪明机智和应对能力。)

  三、延伸拓展

  生活中不乏精妙的语言,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类似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课外搜集的资料)

  四、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外搜集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是一篇古文,虽短,但是对于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它是很新奇的。

  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让学生从熟读中领悟,并且要求他们在读的过程中配合头部动作,以初步领会文言文的特点。要读好古文,首先要让学生理解课文,于是我首先要让学生自己合作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学习适时的停顿朗读。学生当然不懂,于是我范读,学生练读,整整读了半节课,学生兴趣盎然。我明显地感到学生朗读进步了。在读的过程中,我不忘提醒学生边读边品味文中的对话。然后,我抛出了一个问题:读了文章,杨氏之子应答如何?没想到孩子们都想出了一妙所在:杨氏之子巧用姓氏作答。然而二妙“未闻”之语气婉转却鲜为人知。我想: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再读,可惜还没有答案。于是,我只好拿出“孔雀是夫子家禽”来做比较。光这样读还不行,要把句子放在语境中。我们读了以后,果然许多孩子明白了“未闻”之妙用。我没有及时揭穿,而是让他们从对比中对读,再让他们在小组中讨论杨氏之子的回答。不一会儿,他们竟已意会,情感朗读亦水到渠成。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6

  刘义庆(403年--444年)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字季伯,南朝宋政权文学家。《宋书》本传说他“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刘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和开府仪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公元444年(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教学流程预设:

  师:“父不在,乃呼儿出。”,于是就有了对话。那么读读对话,你发现了什么?(生读)

  生:我知道:“此是/君家/果。”这是说,杨梅是杨氏家的水果。(师的提示下表达的比较完整。)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孔君平是跟小孩开玩笑,拿同一个“杨”来逗杨氏之子。(读读这话。)

  师:不错,读出了言外之意。那么小孩听懂了吗?所以他如何回答?生齐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这个小孩答得如何?妙!妙在哪里?我们来对一对。我说:果,你对:(生:我对禽)……

  生:也用姓氏来开玩笑。孔君平姓“孔”,那么就说孔雀。

  师:还有呢?(生有些困难。)你看,孔君平语言中有“未闻”吗?加上有什么好处?(让两个孩子起来,一个加“未闻”,一个不加“未闻”,与老师对话,让全体孩子比比那个句子好,好在哪里?通过比较感觉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更妙,“孔雀是夫子家禽”显得生硬,有顶嘴之嫌,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反映出孩子思维敏捷,语言幽默。)

  (文言文的理解似乎并不是很困难,初次教学虽然有了录像观摩,却还是没有一些经验。但是孩子们还是能通过读、比较来发现,来理解。真正体现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原理。)

  师:九岁的孩子能够如此对答,真的让我们佩服,难怪课文中也要这样夸奖他——生读第一句: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

  师:在文中,你还发现他很聪慧的地方吗?

  生:父不在,能设果,招待客人,很聪慧。

  生:应声答曰,他的不假思索,看出很聪慧。

  (这样的发现,可以看出孩子们对文言文的理解已经比较深刻了,也与文本有了一定的共鸣。)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7

  教材简说

  对于学生来说,这篇课文是个里程碑——标志着从这里开始,他们开始与文言文亲密接触。

  本文选自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语言浅显易懂,是学习文言文一块很好的敲门砖。文章通过孔君平和杨氏之子的一次对话,为我们展示的是一个聪慧过人的小孩。尽管如此,对于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本课的学习过程还是充满了困难:读通有困难,读懂有困难,感悟言外之意,体会杨氏之子对答之巧有困难,能让初次接触的学生望文言文而不却步,从此喜欢古文则更难。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并理解“惠”、“曰”、“禽”三个生字;

  2、通过对比学生与教师读的不同处,展示矛盾,探究原因,读通课文,理解意思;

  3、立足“未闻”、“应声答曰”的品味体悟,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过人;

  4、在迁移运用中感悟古文之韵之味,初步培养喜爱古文的.感情。

  教学板块

  板块一:释题导入,迁移运用

  板块二:初读古文,读准字音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学习生字,理解意思

  3、指名朗读,掌握学情

  板块三:探究停顿,读通课文

  1、细听范读,边听边画,展示矛盾

  2、借助注释,探究停顿,读通课文

  预设点一:孔君平诣其父

  引导学生明白“孔君平”是人名

  预设点二:孔指以示儿曰

  引导学生理解“孔”就是指“孔君平”

  预设点三: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理解“家禽”的意思,并引导学生从“孔雀”不是“家禽”这对矛盾中明白停顿

  3、再读课文,理解意思,讲述大意

  板块四:深层对话,体悟“言外之意”,品味精妙之处

  预设点一: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1、师生对话,理解“字面之意”

  此是君家果——杨梅是你们杨家的水果

  2、品读对话,体味“言外之意”

  此是君家果——你和杨梅同姓,乃一家人。

  预设点二: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父子家禽。”

  1、感悟对答之巧,一叹“聪惠”

  引导学生理解杨氏子对答妙在以对方的姓做文章,能以其人知道还治其人之身。

  2、品读“未闻”之妙,二叹“聪惠”

  读出“未闻”隐含的礼貌与委婉,感悟言外之意。

  3、感悟反应之快,三叹“聪惠”

  理解“应声答曰”,体会杨氏子反应敏捷。

  板块五:美读古文,迁移改文,熟读成诵

  1、美读全文,读出韵味

  2、迁移改文,熟读成诵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8

  设计理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语文是在有梯度的反复的朗读与欣赏中得到品味和体悟的。

  教学目标:

  1、在迁移中感情古文这韵味,在轻松的对话中初步培养喜爱古文的情感。

  2、通过师生的对比读的不同处,展示矛盾,探究原因,读通课文,读懂意思。

  3、围绕中心句——“杨氏子九岁甚聪惠”,立足“未闻”、“应声答曰等词的品味,感受杨氏子的聪慧过人。

  4、通过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学会用注解理解“惠、曰、禽”三生字的意思。

  教学重点:

  围绕中心句品味杨氏子的聪慧。

  教学难点:

  通过古文朗读的停顿来理解古文的意思。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全文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板块一:课前游戏,玩学合一

  1、玩“背古诗”的游戏。

  2、通过古诗引入古代的另一种文体——古文,略讲古今用词的不同:真棒——善哉;我——吾;我们——吾等;你——尔;你们——尔等。

  板块二:解题导入,迁移运用

  1、读题,读题中哪个词叫“姓杨的人家”?那姓王、姓周的人家该怎么说?

  2、题目是什么意思?“之”在此作何解释?

  3、你能用这样的方式介绍自己吗?(注意“女”的转化)

  板块三:初读古文,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学生读完后检查“惠、曰、禽、诣”的读音,指名学生读古文。)

  2、学习生字,理解意思。

  (1)你读懂了哪些生字的意思,你是怎样读懂的?(学法指导——学会看注解学古文)

  (2)简介通假字——惠同慧,理解“禽”即鸟类和家禽的意思。

  3、朗读课文,掌握学情

  指名读→听师读→跟师读→自由读→齐读

  板块四:探究停顿,读通全文

  1、细听老师的'范读,边听边画,老师读的与你读的有什么不同?并思考为什么要这样读?

  2、借助注释探究:为什么要这样停顿?

  预设一:“孔君平诣其父”中孔君平是人名故在此要停顿。

  预设二:“孔指以示儿曰”中的“孔”指就是“孔君平”故也应停顿。

  预设三:“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中的“禽”与“家禽”的区别,故在“家”后要停顿防生畸意。

  3、按此停顿再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意思,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板块五:深层对话,悟杨氏子之“甚聪惠”,品古文语言之精妙。

  预设一: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1、师生对话,你听懂了他们话的意思了吗?

  2、孔君平的话什么意思?理解字面意思——杨梅是你们杨家的水果。

  3、再读一读对话,孔的话“言外之意”是什么?——你和杨梅同姓,你和杨梅乃一家人也。孔君平这是在干什么?

  4、想象孔说这话时的神态、动作,他会看样说?神情兼备地说一说。

  预设二: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感悟对答之巧,一叹“聪惠”

  (1)杨氏子听懂了孔君平的话的意思了吗?读一读,找出这两句话中对应的词,师生进行对对子一样的读。

  (2)你觉得杨氏子这样对有什么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3)引读中心句“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2、感悟“未闻”之妙,二叹“聪惠”

  (1)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将此句去掉“未闻”二字与原句对比读,想一想哪个句子好?好在哪里?(引领学生体会杨氏子的有礼)

  (2)再次引读中心句“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3、品读反应之快,三叹“聪惠”

  (1)你还从哪里感受到杨氏子的“聪慧”?

  (2)“应声”可以换用什么词?为什么从这词看出“聪慧”?

  (3)师生、生生对读。

  (4)第三次引读中心句“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板块六:诵读古文,迁移成趣

  1、美美地读读课文,读出古文的韵味。(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把课文读背,进行诵读。

  3、假如来“诣其父”的是“李、梅、柳、兰君平”,杨氏子该如何应对?(指名应对)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9

  【教材解读】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让学生通过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教学难点】

  理解古文的意思。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我们每天都要用语言进行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准确表达思想、情感;机智巧妙的语言,有时会帮助人们摆脱困境;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活跃生活;生动优美的语言,能愉悦身心……今天我就来认识一个聪明机智的小孩。

  2、板书课题,齐读。谁来说说这个课题告诉我们?(重点理解“氏”“之”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这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因为古人写作方式和我们有很大的不同,很多人觉得文言文很难学,其实学文言文也不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学文言文的诀窍。不过,学文言文的难点,也在于读。大家打开48课,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你们5个人来读吧,1人读一句。大家听听他们的`字音读准了没有?

  师评价:字音咬得真准。谁还想读?学生读课文。

  3、师:大家字音读得真准,我也想读了。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朗朗。文言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韵味。听我读,好吗?

  4、怎么样?文言文读起来也蛮有味道的吧!一回生,两回熟,大家再试着读一读,还可以读给你的同位听。特别注意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5、谁还想读?来,想读的一起读吧。相信你们会比刚才读得更好。

  (学生读得有点味道了。)

  三、精读讲解,反复朗读,明白寓意

  1、师:文言文不仅要把字音读正确,更重要的是要读懂。这是朗读文言文的前提。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咱们先静下心来,默读课文,结合我们以前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对照注释一句一句读。想想每句话的意思。还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2、学生借助注释,自学课文。(师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不懂的地方可以和你的伙伴商量商量。

  4、全班交流:

  现在我们来走进这则故事,来认识这个聪明的小孩。大家读懂了这则故事吗?谁读懂了第一句先来说说?──“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5、在这个聪明的小孩身上有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呢?谁来接着读?

  6、孔君平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知道朗读。)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回答?杨氏子是怎样答的?这样答好在哪里?

  四、熟读背诵,进行语言积累

  1、短文中的人物栩栩如生,语言风趣幽默。让我们再次走进这则短文,回味他的语言,你可以和你的伙伴读一读,背一背,讲一讲,演一演。

  2、学古文没有捷径,唯有多读多背,方能学以致用。指名背。大家一起背背吧!把这则有趣的语言珍藏在脑海里。不会背的地方再看看书,会背的和大家一起背。

  3、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这则故事?

  4、大家讲得真好,有没有同学来表演表演这则故事?(展示学生的表演。)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借助注释、插图读懂了《杨氏之子》,领略了古代文言文独特的韵味。它是那样凝练,仅仅只用几十个字,让我们感受都杨家小孩子的机智、聪明。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习杨家的这个小孩的机智聪明。

  2、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短文是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读:》,在该书中还写了许多聪明的小孩的故事,老师这里展示其中两篇,同学们来读一

  (一)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二)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二、制定依据:

  1、对教材的分析:《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尤其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显示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

  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2、对学生的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36名,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有着较浓厚的兴趣,思维比较开阔,善于用已积累的、规范的汉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并能发挥想像,不断提高自己的.说话能力和写话能力。但班中还存在相当一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注,通过同桌、小组学习等方式,让能力较强的学生带动这些学生,尽量给能力较弱的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做学创的学习中体验成功。

  教法选择

  采用自主思考与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式、方法

  设计意图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第10课《杨氏之子》,这篇课文与我们以往所学的课文不同。它是文言文。那何为文言文呢?文言文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文言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同学们都知道,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我国古代有灿烂的民族文化,有浩如烟海的文字艺术瑰宝,它们大都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的,要学习,传承祖国的历史文明,我们就应从小学习文言文,为将来学习语文、学好语文奠定基础。

  同学们让我们齐读课题。这个“氏”怎么理解?这个氏啊在古代是家族的意思,那么杨氏就是杨家的意思。认识他了吗?谁来说说他是谁?(杨家的小孩子)

  课文中的小孩是杨氏之子。请问你姓什么?那么在古代你就是…

  让我们再来齐读课题。(生齐读:10.杨氏之子)

  今天,同学们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曲老师有一个学好文言文的窍门,用文言文说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用白话文说就是:学好文言文的好方法就是诵读。

  那你们就来听一听,老师是怎样诵读这篇课文的!

  通过谈话让学生了解何为文言文,激发学生的读读书欲望。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氏之子(女),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又使学生活学活用了学过的知识。

  二、接触文本,读通课文,理解句子意思。

  1、范读课文。

  引导学生知道诵读文言文的特点:

  一是速度放慢;二是停顿得当。

  2、教师领读:(出示课文----屏幕)

  3、学生练读两遍:请学生打开书

  4、学生认读生字

  5、指名学生读

  采取范读引导学生总结诵读古文的特点。然后领读、学生练读让学生找到读古文的感觉,并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三、读懂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过渡:同学们真不简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诵读的这么好,为了能更好地把文言文的韵味诵读出来,让我们来深入学习课文。

  (一)出示学习要求:(课件显示)

  1、自读自悟: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自己弄不懂的词记下来,留待小组合作时提出与同学研讨。

  2、小组合作学习:各自汇报对每句话的理解,弄不懂不词句记下来,留待向全班同学请教。

  (二)全班交流:

  (1)各组推荐代表说每句话的意思(教师适时点拨)

  (2)质疑、解难。

  (3)指名说一说全文大意。

  我以“教学生学会并且会学”为本,引导学生借助语文教材上的注释进行学习,再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探究。使他们饶有兴趣地和同学探讨古文的深层意思。

  四、读熟,读出理解和韵味。

  过渡:同学们已经了解了故事内容,那现在再读,就会与刚才完全不同了,请你把你的理解与体会诵读出来吧。

  1、自己练习诵读。

  2、指名读

  同学们在理解了每句话的意思后再朗读课文,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也就加深了。

  五、深究文本,深化主题,感悟语言巧妙。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投入,谁来说说: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地方?

  出示:

  孔指以示儿日:“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同桌来读读两个人的对话。

  2、怎样的回答是应声答?(脱口而出、飞快地、接着声音、不假思索)你从应答声中体会到了这个小孩儿怎么样?(反应敏捷)

  3、老师和你们一起来读一读,感受孩子敏捷的反应。(师:“此是君家果。”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感觉你们好象缺了点什么?想象儿童的神态、动作、心理。

  再次分角色练读

  5、现在请大家推荐一位我们班课文读得最好的同学和老师来演一演。现在老师就是孔君平,你就是杨氏之子。我们现在可都成了古人了。

  师生合作表演读杨氏小儿和孔君平的对话。

  6、你们觉得文中小儿的回答巧妙在什么地方?

  7、如果你就是孔君平,听了小儿的一番回答,有什么感想?

  再读这充满着智慧的对答。

  8、大家记住这杨氏小儿了吗!看看能不能把文章背下来?

  请一生背

  请全体学生背

  9、总结全文。

  《杨氏之子》这个故事出自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世说新语》,全书共有一千多个故事,记载了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像这样聪慧的小孩子在《世说新语》中还有很多记载。这些故事后来也演变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不少成语呢?如:七步成诗、道边苦李、咏絮之才等等,同学们有兴趣的话可以去读一读《世说新语》。

  创设情境表演读,让学生更好的去理解语言的巧妙之处。

  当学生理解了文意,深入体会本文语言精妙时,我抛出了本文的中心问题:杨氏之子的应答妙在何处?这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学生一下子归纳不出来,于是我把“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是夫子家禽”进行了对比,让学生体会出了杨氏之子语言的婉转,表现出了应有的礼貌。

  六、作业设计:

  1、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并且背诵课文。

  2、把你今天学过的这篇课文,讲给你的父母或者朋友听。

  3、阅读《世说新语》中其他小故事,大体了解内容,体会其语言的精妙。

  通过拓展训练,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读书的兴趣和能力。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感受文言文的韵味。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与人交流沟通,我们现在所用的语言,叫做“白话”,所写的的文章就叫做“”。而我国古代言语则比现在的精练、简洁。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孔子说过的话吗?来,让我们再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齐读: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来,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谈话导入:

  1)刚才我们说到的语言称为文言,以文言写成的文章叫做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选自《世说新语》的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

  2)读题,解题。 “氏”在字典里的`解释是:

  3)我们预习过课文,在这里应该选择哪一个意思?“杨氏”可以解释为杨家,“杨氏之子”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初读,读准。

  1、请打开课文,读课文,把课文中的每个字读准确。指名读。

  1)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板书:文言文),文言文中每个字或词也许包含丰富的意思,在朗读上和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先听老师怎么读出古文的韵味,在哪些地方做了停顿,请你用停顿线在文中做上记号。

  2)校对。师再读一遍。你的停顿记号做对了吗?校对、修整好了就赶紧也学着老师的样子把字音读正确,注意停顿把课文读出味道来。

  3)检查,指名读。开火车读——正音——。评价:注意了停顿,如果能用气息把词语连起来会更有古文的味道。

  (1)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为应(多音字,读第四声)

  (2)引导学生读准停顿:家禽

  (平时的家禽指的是?这里的家禽意思是?这里的“禽”不是家禽,“禽”指的是鸟,飞禽走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因此要停顿。齐读句子)

  (3)连起来读——齐读

  2、再读,读懂

  1)根据刚才我们的朗读中的停顿和下面的注释,你能不能来说一说课文中的5句话分别是什么意思?通过朗读,我们不难发现这个故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发展顺序。那么我们就一句一句说下来好吗?

  2)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惠是通假字,跟智慧的慧是一个意思。那课文为什么不直接用智慧的慧呢?老师在课前查了《辞海》,《辞海》中“惠”主要有这么3层意思:

  1、仁慈

  2、柔顺

  3、跟“慧”相通,意思是聪明。仁慈、柔顺合起来就是说有礼貌、有教养,说话做事得体,所以,作者特别用了这个“惠”。这个孩子姓什么?“杨”板书。

  为/设果,果/有杨梅。

  谁为谁设果?水果里有杨梅,书写“杨”。只有一种水果“杨梅”吗?怎么看出来呢?设—摆,那是很多水果呢!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君”是什么意思?表示对对方的尊敬。你听出其中的。味道了吗?来,谁来说一说?

  话里有话,弦外之音。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夫子”是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应声就是指很快的。你听的出其中的味道吗?

  3)现在老师来说意思,你们读准这句话好吗?

  4)增加点难度,我们用对歌的形式来读课文吧!怎么对呢?老师问,你们来答。杨氏子何许人也?何许人来访,如何?杨氏子设何果?孔如何曰?儿又如何曰?

  配乐摇头晃脑地读一读。

  5)意思了解了,你觉得这个孩子怎么样呢?

  从哪里可以看出他的聪明?

  为设果。甚聪惠啊!

  应声答,反应很快呢!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不假思索,甚聪惠!

  夫子是尊称,说话很得体,真的很有教养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抓住对方的姓氏也来回应。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再读一读你还读出了什么?比较“未闻”,他如果不礼貌,对孔君平不尊重的话呢,如果这个小孩直接这样回答:那么孔雀就是你家的鸟了!这样回答就不得体)因为孔君平毕竟是来拜见他父亲的,这样会让客人尴尬!前面加一个“未闻”,看注释,“未闻”是什么意思?他表达的时候拐了个小弯——

  是啊,孔先生,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你们家的鸟啊。这样既不动声色地反驳了对方,又不让对方难堪。是不是很有教养啊?(生点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儿啊!很巧妙地“回击”了他。加上“未闻”多么得体呀!多么尊重长辈呀!

  师:读书就要逐字逐句地体会,就要细细地品赏。就要咬文嚼字,这样才能把话中话都读出来。果然是甚聪惠!

  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

  读懂了这句话,如果来者姓柳呢?你怎么回应?姓梅呢?你们也甚聪慧啊!姓蒲呢?

  6)这杨氏之子思维之敏捷,言语之巧妙,让人回味无穷!再次读课文,带着自己的感受读,配上音乐读。

  7)交流:展示和古文两组对话,在对比中进一步感受到文言文精炼、简洁的特点。

  读好,背诵

  1)课文只有短短5句话,仅仅55个字,却包含了这样丰富的内容,这么有趣的故事,能把它背下来吗?师说,咱们先一句一句来。

  指名背1个——你怎么背出来的?(多读、抓住关键词,理解了背)指名背2个——齐背

  2)希望课后同学们多读些古文,搜集一些精妙的语言,如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广告词、对联、歇后语等,和同学们交流交流。也可以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我们一起来开展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12

  一、教材分析

  课标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组教材选编的是几篇表现语言艺术魅力的文章。《杨氏之子》一文,写了九岁孩童与客人笑谈的经过,孩子那机智巧妙的对答,令人拍案叫绝;通过对文章的学习,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物语言的精妙,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

  二、教学设计

  我先通过谈话激趣让学生体会,语言艺术博大精深,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利用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感受故事中的人物对话中透出的机智,让学生动的这是白话文,我们以前所学的也都是白话文,再提出古人所写的是古文,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古文的特点。

  1、揭示题目,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让学生体会古文的韵律,再让学生练读。

  3、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4、体会人物的对话,感悟人物特点。

  5、把文言文换成自己的语言讲讲小故事。

  6、课外作业搜集课外经典语言对白。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的巧妙艺术。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能理解课文意思,做到感情朗读。

  2、能在生活中运用精妙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语言的巧妙性。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你会说话吗?同学们一定觉得老师的问题很可笑,因为大家认为这是一个不需要回到的问题,那我再问你,你能把话说好吗?你怎么回答?那么你认为怎样才算把话说好呢?(流利、通顺、智慧、幽默、风趣)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心六月寒。说话是门巧妙的艺术。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可以活跃我们的生活,有这么一个故事,大家想听吗?

  (教师绘声绘色讲述)古时候,梁国杨家有个孩子,才九岁,很聪明。孔君平去拜见他的父亲,他父亲不在,就把孩子叫出来。杨家孩子为他摆设了果品,果品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让孩子看,说:“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

  同学们,你对故事中两个人说的话有什么感受?(风趣幽默)

  二、初读课文,读懂大意

  1、导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如果把刚才老师讲的原原本本写下来,就是白话文,这是我们现代人写的文章,同学们以前学的`课文,除了有古时外,全是白话文,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古人写的,古人写的文章叫文言文,刚才老师讲的故事,如果用文言写下来,会是什么样子呢?请大家打开课文第九课——齐读课题《杨氏之子》。

  怎样理解题目的意思:氏,姓氏。杨氏,姓杨家。子,儿子。之,的。题目意思,姓杨家的儿子。

  2、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给把握不准读音得子做上记号。指名读。

  3、说说它与白话文的不同,(难懂)之、乎、者、也,就是其中最大的特点。因此,多读是学习文言文最好的方法,我相信你们一定行!

  4、谁来给大家朗读一下。(纠正错误)

  老师也想读,请同学们仔细听,评评老师读的与你有何不同?(由于文言文中的子就是白话文中的词或词组)因此,读文言文不能把句子读破,你想这样读吗?指导学生读好停顿。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学生练习(齐读)

  三、熟读课文,读懂故事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谁的故事?从课文中你对他了解多少?课文中的哪句好说的?(读第一句)你理解它的意思吗?从这句话中你还知道了什么?点出这句是全文的总起。

  课文是怎样表现杨氏之子的聪明的?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参照课下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并找出自己的疑问。

  1、小组交流汇报学习情况。

  2、同位说说故事内容。

  看来古人的文章在同学们的努力下也可以迎刃而解。

  3、带着理解齐读课文。

  四、品应答妙

  1、课文中,除了有杨氏之子还有谁?他们在谈些什么?找出相关的句子读读,思考他们的对话在围绕着什么做文章?姓氏,你认为杨氏之子回答的好吗?好在哪里?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1)聪慧。

  抓“应声”理解体会孩子采用了否定方式,他婉转的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这足以反映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2)懂礼貌,读相关句子。

  (3)体会孔君平与杨氏之子对话时的神态,指导朗读。

  五、延伸拓展

  1、在生活中有哪些语言让你铭记在心呢?

  2、演一演相声、小品或电影中的精彩对白。

  六、作业

  1、写一写对精彩语言的体会。

  2、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这篇课文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古文,虽短,但我的反应是不会教。这第一次需要教学古文,而学生也是第一次学到古文。虽然如此,总也不能不教。那么我想,面对这第一次,该让孩子学到什么?

  首先,我认为应当弄清古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在这篇古文中,有许多典型的单音节词,如“孔君平诣其父”中的“诣”指拜见。还有“未”、“闻”、“示”等,那么我想让孩子学会借助注释学习,这是一种习惯。先举出注释中有的“诣”,再让孩子去研读。也许有些教的味道,但是,我想固然学生的“先学”很重要,但初学后仍未明白的,应当点拨。因为这是第一次。

  其次,我认为要在古文的语境中读出语感来。这可有点难,不像现代文的有感情朗读。古文要读好,首先当然要理解意思,这是孩子通过自读及合作交流可以基本达到的。那么这可以放手让孩子操作。在此基础上,学习适时停顿朗读。此时,学生没有读出古文味,读得一字一停,什么也不像。于是我范读,学生练读,就这样整整读了半节课,孩子还饶有兴趣。虽然时间很长,但是,我不觉得浪费。我明显地感受到读得越好了,理解也就加深了。这绝对不是简单的模仿,这是入情入境地品味。品味够了,我抛出本文的中心问题:读了文章,杨氏之子应答如何?没想到孩子们都读出了一妙所在:杨氏之子巧用姓氏作答。然而二妙“未闻”之语气婉转却鲜为人知。我想: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再读,可惜还是没有答案。于是,我只得拿出比较句子的方法。将“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是夫子家禽”作比。光这样读肯定不行,要把句子放在语境中。我们先读了这似乎相同的两句,解释了意思,然后我让他们演一演,学生当杨氏之子,我当孔君平,对读,再换着读,从读中发觉有人已意会。我不挑明,也不让他把答案说了,因为还有许多人正在跳,就要摘到桃子了!接着我让那似乎意会之人演杨氏之子,其他人用心演孔君平。放入语境中对读,果然许多孩子明白了“未闻”之妙用。我没有及时揭穿,而是让他们小组内再读读杨氏之子的应答。不一会我没讲明他们已然意会,情感朗读亦水到渠成。

  再次,在学生兴趣黯然时,搜集小品中的经典对白,让学生演一演,再次深刻体会语言的魅力所在。

  学完此文,我自感牵引过甚。但是我转念一想,虽然教得多,可孩子们学古文的兴趣变浓了,而且也学到了一些读古文的方法,他们有收获我心应足矣。

  专家点评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调了兴趣对学好一门功课的重要性。老师们都很好地关注到孩子的兴趣,以及兴趣的激发。在这一点上,感触最深的是李上岳老师执教的《杨氏之子》,他的课在小学阶段引入古文教学上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如专家点评,小学阶段重在提高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在这节课中,很明显,从导入由生活的“饭否”“吾等”,课中“杨氏之子”“张氏之女”到课终的学生脱口的“善哉”以及改文“一做法,已经充分看出了孩子对于古文充满了浓浓的兴趣。从李老师的设计上,有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人物的感悟,内容很丰富,但我们并未看出孩子消化不了,相反孩子学得兴趣盎然。老师用轻松的语言调动着学习的热情,孩子学得很轻松,也很扎实。

  本次听课虽已结束,但留给我的是回味,是思考,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借鉴他们良好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应用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去,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13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读了不少书,增长了不少知识。现在我想来考考大家,考什么?考古诗。能接受我的挑战吗?你可得把题目给听清楚了。在你知道的古诗中有哪些诗篇写到了小孩子,你能背给大家听吗?

  刚才,我们背的都是古诗,古诗语言简短,但是意韵丰富。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一个古代的孩子,看老师写课题。(板书:杨氏之子)学生齐读课题。

  (这个“氏”怎么理解?)这个“氏”啊,在古代是家族的意思,那么“杨氏”就是——“杨家”的意思。

  认识他了吗?谁来说说他是谁?(杨家的小孩子)

  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课题——(生读)杨氏之子。

  课文中的小孩是杨氏之子。请问你姓什么?那么在古代你就是——(可以连续问两个学生)(同学们活学活用,真不简单!)

  二、接触文本,读通课文,理解句子意思

  1、这个题目的语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不太好懂;像古诗的语言)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篇古文,古文是古时候的人写的文章。第一次接触古文,同学们试着来读一读,看看古文与现代文有何不同?

  2、刚才我们算和古文有了第一次接触,说说她给你留下的第一印象怎么样?(难读,很拗口,难理解)

  第一次接触古文,碰到同学们刚才说的这些困难,其实都非常正常,现在由老师带着大家来读一读这古文,我念一句,你们也念一句。

  看样子,大家读着很用心,要不自己学着老师的样子,再找找刚才的感觉,碰到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争取把它读通顺。

  3、刚才有很多同学都读了三遍了。老师问问,有不认识的字吗?有难读的句子吗?

  诣。谁知道这个“诣”是什么意思?拜见。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位同学真是个善于学习的人。学习古文,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对照下面的注释进行学习,等下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用上这个方法。

  4、解决了这些问题,同学们再准备一下,一会儿老师要来检查检查大家课文读得如何?

  检测:请两生来读,相机指出读的不当之处。引导如下:

  第一次接触古文就读的这么好,读得字正腔圆,停顿得当,把生字都念准了,把掌声送给他。谁还想再读?

  老师最喜欢他读的这个地方“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他把“家禽”分开来读,的确,这里的“家”和“禽”各自表示独立的意思。现在的“家禽”指的是家里饲养的鸡、鸭、鹅等动物的总称。

  5、文章主要写了两个人物,一个是(杨氏子),一个是(孔君平)。看看课文中5句话,分别写了谁?同学们来读写杨氏子的话,老师来读写孔君平的话。

  读到这里,有哪位同学能试着说说,这篇古文大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说的真好!)

  同学们自己来对照着下面的注释来学习学习,看看能不能把每个句子意思自己学懂。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

  甚:很。聪惠:聪明有智慧。

  说说你是怎么学懂的?(看来这位同学已经很好地掌握了利用注释来学习古文的方法)

  (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其”在这里是“他的”,“他的”指谁的?

  (3)为设果,果有杨梅。(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

  ( )为( )设果,果有杨梅。

  (4)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此”指的是什么?(杨梅),你怎么知道的?(这位同学联系上下文来学习古文,也是非常好的一种方法。)君家指谁家?君家和下文的夫子家都是尊称,夫子家就是您家(孔家)。(板书:杨梅 杨家)

  (5)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知道什么是“应声”吗?(如学生说不知道,可以追问:到底知不知道?像刚才同学们这样的就叫应声答。现在懂了吗?)

  “未闻”是什么意思?(“耳闻目睹”、“百闻不如一见”中的“闻”都是“听到”的意思。)

  6、弄清楚了每句话的意思,现在我们再来读读课文,肯定能读得更有滋味。

  三、深究文本,深化主题,感悟语言巧妙

  同学们读得真投入。谁来说说: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地方?

  出示: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同桌来读读两个人的对话。

  2、想象一下孔君平当时的神态和动作,一起做做动作带上表情来读一读。

  3、怎样的回答是应声答?(脱口而出、飞快地、接着声音,不假思索)从应声答中,你体会到了这个小孩怎么样?(反应敏捷)

  4、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感受感受孩子敏捷的反应。(师:“此是君家果。”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感觉你们好像缺了点什么?想象儿童的神态、动作、心理。(自信、机灵、微笑着、眼睛咕噜一转、淘气可爱、故作疑惑状。)

  再次角色练读。

  5、现在大家推荐一位我们班课文读的好的同学而且反应敏捷的同学,和我一起来演一演。现在老师就是孔君平,那么你就是——杨氏子。哈哈,我们现在都是古时候的人了。准备好了吗?

  预设效果如下:

  师:(师作指状)“此是君家果。”

  生:(生作摆手状)“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师作指状)“此是君家果。”

  生:(生作摆手状)“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杨梅是你家的水果。

  生: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

  师:杨梅是杨家的水果。

  生:没有听说孔雀是孔家的鸟。

  师:(师作指状)“此是君家果。”

  生:(生作摆手状)“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此儿反应甚敏捷!尔等皆须学之!

  6、你们觉得文中小儿的回答巧妙在什么地方?(1、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2、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7、如果你就是孔君平,听了小儿的一番回答,有什么感想?是啊!这九岁的小孩真是了不起啊!实在太聪慧了。再读这充满着智慧的对答。

  8、大家记住杨氏小儿吗!看看能不能把文章背下来?

  请一生背。(配乐)

  全体同学一起来背一背。

  9、《杨氏之子》这个故事出自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世说新语》,全书共有一千多个故事,记载了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像这样聪慧的小孩子在《世说新语》中还有很多记载。这些故事后来也演变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不少成语呢?如:七步成诗、道边苦李、咏絮之才等等,同学们有兴趣的话可以去读一读《世说新语》。下课!

  【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杨氏子 孔君平

  孔雀 杨梅

  孔家 杨家

  甚聪惠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风趣机智,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出示马克·吐温的故事,默读: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故事,请大家看看。(投影出示)

  有一次,马克·吐温乘火车去一所大学讲课。由于要在预定的时间内赶到,所以他十分着急,而火车却开得很慢。这时,查票员过来了,问马克·吐温:“您有票吗?”马克·吐温递给他一张票,查票员发现这是一张儿童票,就说:“真有意思,我看不出您还是一个孩子哩!”马克·吐温不紧不慢地说:“现在我已经不是孩子了,但我买票时还是孩子。您要知道,火车开得太慢了。”

  生:(默读故事)

  师:看懂了吗?想想,马克·吐温真的是在孩子时买的票吗?

  生:不是。

  师:那他为什么这样子说呢?

  生:他的意思是说火车开得慢,我买票时是孩子,但是我长大了火车还没有到目的地,可见火车是开得多么的慢。

  师:是的,马克吐温的确是这个意思。他用夸张诡辩术非常幽默地表达了此时急迫而又无奈的心情,且对火车的慢速度进行了委婉而辛辣的嘲讽,这里就体现了语言的艺术。本单元我们学习的主题就是“语言的艺术”。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经典故事,古今流传的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古代的故事,这是一篇文言文,(示题)齐读课题──杨氏之子

  2、引入课题,解题:

  师: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生:这篇课文讲了杨氏的孩子的故事。

  师:“杨氏”的意思是姓杨的人家,哪“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

  生:“杨氏之子”的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师:如果你姓李,那你是?(李氏之子)

  二、读通课文

  师: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看同学们能不能把这个文言文故事读通。文言文和白话文在朗读上有不同之处,要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1、自由小声初读课文。

  2、请一个学生读课文,检查字音。(根据学生读时标出“为”“应”的读音)

  师:第一次读文言文的感觉怎样?

  3、师范读。

  4、生自由读,边读边画节奏。

  5、示节奏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6、生看大屏幕有节奏地读。

  三、理解课文大意

  1、自主理解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真不错,读完课文,大家都知道《杨氏之子》讲了两个人。他们分别是谁啊?

  生:杨家的儿子和孔君平。板:扬氏子

  孔君平

  师: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

  2、同桌交流自己的理解:

  (学习古文我很多方法,其实我们最常用的有根据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和借助工具书等,我们用这些方法来理解课文的意思?)

  师:我们同桌合作,看能不能一起把这个故事讲出来。

  (学生展开学习)

  3、全班交流自己的理解。

  4、带着理解朗读课文:

  师:有了自己的理解,我想你再来读课文,一定能把它的韵味读得更好,来试试。

  生:齐读课文(读出了停顿)。

  四、品读句子,体会杨氏之子应答的巧妙之处

  1、出示思考的问题:“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师:南宋诗人、哲学家朱熹提出了“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的读书方法,请你再细细地读,静静的思考,你一定会有新的体会。大家就大屏幕上的话题一边读一边思考,可以在书上作批注,现在开始。

  2、品读句子,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3、独立学习思考,并做好批注。

  4、四人小组交流:

  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在四人小组里交流自己的体会。

  5、全班交流:

  重点点拨:

  ⑴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孔君平由杨梅而联想到小儿家的姓,就给杨家小儿开了一个玩笑,语言很风趣幽默。(板书:杨梅)

  ⑵杨家小儿听出了孔君平的话外之意,并立刻做出反应,知道客人在拿自己的姓开玩笑,所以马上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孔雀,所以以孔雀给他开玩笑。

  板书:孔雀

  ⑶品位杨氏之子的话外之音:

  如果你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那孔雀就是你家的鸟罗!

  师:我们来分享大家的读书体会,谁来?

  生:我认为杨家小儿回答的妙在于他说:“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

  师:为什么他要说孔雀呢?

  生:因为孔君平说杨梅是杨家的水果。

  生:我认为孔君平是在取笑杨家小儿,你姓杨,杨梅就是你家的水果。

  师:这样说有道理。

  生:杨家小儿的回答妙在他听出了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他的意思是说,杨梅不是我家的水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鸟,他间接否定了孔君平的说法。

  师:体会得真好!杨家小儿的意思是说,如果您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那──

  生:孔雀就是您家的鸟。

  师:还可以说──

  生:如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杨梅当然不是我家的水果!

  生:我认为杨家小儿的回答很言语巧妙,反映敏捷,体现了语言的艺术。

  (生掌声)

  如果杨氏之子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比较,你认为哪一句更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更妙,“孔雀是夫子家禽”显得生硬,有顶嘴之嫌,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反映出孩子思维敏捷,语言幽默。)

  6、设想:孔君平听了杨家小儿的回答,会怎么说?

  指导学生在说孔君平的话是用上“聪惠”

  师:孔君平听了小儿的回答,会有什么反映呢?

  生:这孩子真聪明。

  生:孔君平无言以对。

  生:孔君平会暗自佩服。

  7、揭示中心词“聪惠”:

  师:可以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杨氏之子。

  生:聪惠。

  师:请大家看惠的解释是?

  生:智慧。

  师:对,语言的艺术是来自于智慧。

  五、熟读成诵

  1、同学们的体会很深刻,如果现在朗读课文,相信你能够把自己的体会带进朗读,你可以尽情地感受古文的韵味,请你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再来读读课文,然后请一个同学读。

  2、师: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试着把它背下来好吗?全班背诵。

  3、个人背诵(时间允许)。

  六、拓展延伸

  杨家这个孩子真是聪明啊,他让我们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下面我们再来体会语言艺术魅力。

  1、让路(名人幽默系列)

  有一次,德国著名诗人歌德在公园里散步。在一条只能让一个人通过的小道上,他遇到了一位自负傲慢的批评家。两人越走越近。“我是从来不给蠢货让路的!”批评家先开口道。“我却正好相反!”歌德说完,笑着退到路旁。

  2、德国大诗人海涅(1797—1856年)是犹太人,因此常常遭到无端攻击。有一次晚会上,一个旅行家对他说:“我发现了一个小岛这个岛上竟然没有犹太人和驴子!”

  海涅不动声色地说:“看来,只有你我一起去那个岛上,才会弥补这个缺陷!”

  师:我们的.日常语言是千变万化的,同一个意思在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也会大相径庭。巧妙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和别人交流、沟通,机智的语言能使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不仅能够感受到语言魅力所散发出来的光彩,而且能够运用语言的艺术,把我们的生活装伴得更加美好!

  作业:综合学习

  学习了这篇课文后,我们还要进行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同学们阅读“综合性学习”,自选活动方式,感受中国语言的魅力。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这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是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首先我在读上下功夫,让学生先自由读去感觉文言文与白话文的不同,读了之后感觉到不好读,不顺口。然后我来范读,再和学生一起划节奏,学生再读(整体、个别、男生、女生、整体),让学生读通读顺短文。然后再引导学生去理解课文的意思。先让学生总结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看插图),然后让学生用这些方法去学习课文,理解课文意思,和同桌交流。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看自己能学懂多少,还有什么不懂。然后再全班交流,解决还未理解的地方。让学生提问题同学帮助解决,这样让学生在互相学习、交流,学习的气氛浓厚。在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后再来体会杨氏子回答的巧妙在哪里,这里是难点,突破得不是很好,虽然学生最后在我的指点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但是过程不是很流畅。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理解词句,了解故事大概内容,读通课文。

  2.创设情境,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对话以及对“未闻”、“应声答曰”的辨析来体会杨氏子应对语言的巧妙和他的机智聪慧。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古今文对照背诵课文。

  4.通过情境的创设学会对“氏”、“未闻”的迁移运用。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解读课题,迁移运用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文,读读题目,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姓杨人家的儿子)

  2.这是古人的说话方式,请你也试着用这种方式来介绍自己。(对古文中的“??氏”迁移运用)

  学生根据自己的姓用这种古人的方式来介绍自己。(张氏之子,董氏之女??)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姓切入,抓一个古文中典型的语言点,使其对“??氏”能够迁移运用,并做到情趣与理趣的有效融合。

  二、读懂字词,读准停顿,读通古文

  1.放声自由读课文,争取把文章读通顺。

  2.指名读,组织交流,呈现难点。

  导语:老师请几位同学来读读课文。其他同学做一件事:注意听,把几位同学读得不一样的地方画下来。(学生交流不同之处,老师随机在黑板上划出。)

  设计意图: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学习本文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而学生读得不一样的地方正是他们感到困惑之处,教师将其定格。让学生在下面的`朗读中能不遗余力地直指读懂、读通课文的目标,让学生的读书有更强的指向性。

  3.聚焦难读的句子,建议关注解释。

  导语:同学们,这些句子读得不一样,就是停顿或者读音有所不同。老师建议大家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读懂句子,了解大概意思,再想想到底该怎么读。

  4.解决难点,以不同方式展开。

  ●孔君平诣其父。

  ①指名学生读。

  ②学生结合注释知道:“孔君平”是一个人名,“诣”指的是拜访。

  ③学生再读句子,同时老师划出停顿,齐读。

  ●乃呼儿出。

  ①学生联系上文,“父不在”:父亲不在家。结合注释知道“乃”是“于是”的意思,继而了解句子大概。

  ②再读句子,读准停顿。

  ●孔指以示儿曰。

  老师根据学生的释义,同时在句子上划出相应的停顿。

  ①学生结合注释,说句子的大概: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对他说。

  ②指名读,齐读,再次强化正确停顿。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①学生理解现在的“家禽”:家里养的鸡、鸭、鹅等。

  ②学生结合语境,对文中的“家禽”分别释义:“家”指夫子家。“禽”:鸟类。“家禽”指的就是夫子家的鸟。故而明白中间应停顿。

  设计意图:对于古文朗读中的停顿,其实是借助在读懂古文的基础之上。这一环节把读准停顿和疏通词句相糅合,使两者能相辅相成,相互推进。要读通古文,必得先疏通词句,所以在这个环节上,聚焦难点,充分展开。

  5.注意停顿,读通古文:现在就请你再读一读课文。注意停顿,相信你一定能读得更通顺。

  6.了解故事大概:课文读通了,对发生在杨氏之子身上的事也一定有所了解了。说说这个故事的大概。

  设计意图:读通了古文,对意思也有了一定的理解,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已是水到渠成。到此完成了对古文第一层面的解读,使学生能够真切地看到自己在课堂上的进步:从读不通到能读通,再到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概说这个故事,真是步步晋阶。

  三、定格对话,品味聪慧,读出韵味

  1.师生对读,体味巧妙。

  (1)创设情境,师生角色定位后合作对话。

  (2)结合情境,对词句再解读。

  (老师手指黑板上的课文,引导学生逐字理解。)

  “此”──学生:这个(杨梅)。

  “果”──学生:水果。

  “君家果”──学生:你家水果。

  “此是君家果”──学生:杨梅是你们杨家的水果。

  (3)对读词句,体味聪慧。

  导语:果然是对答如流,不过我现在不是整句说,我一个字一个字地说,看看你们能否对上来。

  我说“果”,学生对:禽。

  我说“君家”,学生对:夫子家。

  我说“君家果”,学生对:夫子家禽。

  我说“杨梅是君家果”,学生对:孔雀是夫子家禽。

  (4)引导学生从对话中去发现巧妙之处。((①都是以姓作文章②孩子漂亮地回击)从而体会其机智智慧。引读第一句:多么聪明的孩子,所以文章的开头这样写道: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学生齐读第一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随机点击:“惠”通“慧”,通假用法)

  设计意图: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需要一个情境,一个语境。在师生之间的一次次对读中,为学生搭设一个语言实践的平台。在这样一个由情境与语境共同搭设的平台之中,没有老师生硬的说教,有的是学生在语言实践过程中真切的体验。

  2.对比朗读,品味“未闻”,迁移运用。

  (1)比较朗读:对比读体味语气的不同。

  导语:同学们,刚才大家都对上了,而且对得很工整,但是你们有没有发现,杨氏之子在回答孔君平时,还有两个字──未闻。

  学生对比着读

  “孔雀是夫子家禽。”(语气说话硬邦邦的。)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语气比较婉转,听起来比较有礼貌。)

  (2)指导学生带着不同的语气,读出意味。

  (3)再造情境,迁移运用“未闻??”

  师:杨氏子,(手指自己)在下柳君平。(板书:柳)

  我手指着杨梅说道:此是君家果。学生应对: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

  师:果然聪明!接着又来了个姓梅的。(板书:梅)

  手指着杨梅对你说道:此是君家果。学生应对:未闻梅花是夫子家花。

  设计意图:学习古文,一味单独地解词释句,只能引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倦怠,从而失去对学习古文的兴趣。本课在这个环节中加入了对“未闻”的品读,而后再有滋有味地读。在此情境中,迁移运用“未闻??”这样一个古文中较为典型的语言现象,增强了学习古文的情趣,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了很好的诠释。

  在这样的情境中,尝试变化不同的角色。再次进行对读,在语言实践中悄然走近杨氏之子,体会他的机智与智慧,为古文的学习更添一缕情趣,激发学生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3.品味“应声答曰”,回击聪慧,念出“韵味”。

  (1)同桌对读对话,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

  指名读后,着力在语气、神情上点评,让对话更有情趣。(继而在评价中引出“应声答曰”)

  师生合作读,读出“应声答曰”的感觉。

  (2)由“应声答曰”,再次回扣到孩子的聪慧。

  引:一个九岁的孩子,就有这般机智,这般聪慧,让我们由衷地钦佩,难怪作者在开头这样写道──生齐读第一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3)回归整体读全文,读出韵味。

  设计意图:古文与孩子们在感觉上毕竟有一段“距离”。回归整体读、背古文时,如何做到读出韵味?我考虑从形式上先去靠近古文:摇头晃脑地读背课文。事实证明:“摇头晃脑”地读,不仅是古人读书的一种形式,更是古文词句内部的一种节奏。如此一来,学生读古文的语调平稳了,不再急促,不再匆匆而过,从而培养学生感受古文的语感。

  四、对照古今文,背诵古文

  1.对照古今文,试背古文:老师是用现在的话来说,我说一句,你们对一句。老师逐句说现代文,全体学生试背。

  2.同桌对练,齐吟诵。

  设计意图:对照古今文背诵古文,考虑有二:1.以今文作拐杖辅助学生背诵。2.之前对古文的赏析是停留在重点词句上的。以这样古今文对照推及到吟诵全文,相信在学生心中留下的不仅是古文的意蕴,还有古文中一缕浓浓的情味。

  五、引出《世说新语》,拓展阅读,布置作业

  1.了解出处。今天学习的《杨氏之子》选自于南朝刘义庆的小说《世说新语》,里面有很多故事是写人的,该书以其言简意赅的语言风格将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2.拓展阅读。推荐《口中狗窦》。结合注释自己读读,争取读懂,然后讲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你阅读的快乐。

  口中狗窦

  张吴兴,年八岁,口中缺一齿。人因戏之曰:“君口中何为开狗窦?”张曰:“正使君辈从此中出入耳!”人莫能答。

  注释

  1.张吴兴:即张玄之。字希祖,东晋人。曾做过吴兴太守,故被称为张吴兴。

  2.因:因此。

  3.窦:孔,洞。

  4.耳:语气词。

  设计意图:课堂中习得了一篇古文是学习的终结吗?不是。我们在课堂上要做的是努力激发、引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因此适时向学生推荐一篇同是出自《世说新语》的古文《口中狗窦》,语言简练,符合学生的理解力,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和热情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02-23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15篇12-10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完整版07-27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05-09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04-30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04-22

《杨氏之子》说课稿12-18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20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4-27

松鼠教学设计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