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4-12-24 06:35:5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四篇

  为了确定工作或事情顺利开展,我们需要提前开始方案制定工作,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的特点。方案要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四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2、吸收孔子思想精华中有益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的部分。

  3、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本课拟用两课时教读。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春秋时期,有一位老人到东方游历,看见两个小孩在一起争辩。他就走过去问他们争辩什么。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中午时就距离人远了。另一个小孩则认为正好相反。第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伞盖,到了中午就只有盘子和饭钵那样大了,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近的显得大吗?”第二个小孩则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到了中午,热得像把手伸在热水中一样,这不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对这个问题,老人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地说不知道。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老人是谁吗?

  对。他就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生培养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第一文化伟人的孔圣人──孔子。今天,就让我们来领略孔子思想的博大与精深吧!

  二、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掌握以下字词:

  愠 曾子 三省 罔 殆 女 凋

  2、朗读成诵:

  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⑴ 各自练读。

  ⑵ 检查背诵情况。

  3、从文章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说出其大体意思,并说出喜欢的原因。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逐章逐句翻译,品味探究。每小组派1—2名代表参与全班交流。

  例1:“人不知而不愠”这句话讲的是为人的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告诉我们对人要懂得宽容和理解。

  例2:第四则讲的是学习方法,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是基础是前提,思考能使学习更深刻。

  四、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提出翻译上或内容理解上的难点,教师在黑板上汇总,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例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一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温故”是复习巩固旧知识,是手段,“知新”则是获取新知识,是目的。只能记诵一些知识,而不能将知识融会贯通,不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新发现的人,是不可以为师的。

  五、拓展延伸

  1、再次检查背诵情况。

  2、教师读《论语》中的部分章节,学生从中找出常见的成语、格言和警句来。

  ⑴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小不忍则乱大谋)

  ⑵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⑶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彬彬)

  ⑷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相近,习相远)

  ⑸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以文会友)

  ⑹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道听途说)

  ⑺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⑻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举一反三)

  ⑼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名不正,言不顺)

  ⑽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发愤忘食)

  其他,如:当仁不让;三思而后行;言必信,信必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

  六、布置作业

  1、能熟练背诵全文,并把有关成语、格言、警句摘抄在笔记本上。

  2、看注释,查工具书,书面翻译全文。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狩猎、喧嚣、静谧、弱肉强食、惊慌失措、津津有味等词语。

  2、速读课文,概述文章内容。

  3、品味文中美词佳句,并分析其作用。

  情感目标

  感受作者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文章内容,并结合重点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教学流程】

  创景导入──字词教学──语言品味──速读概括──课堂小结──阅读练习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狩猎、喧嚣、静谧、弱肉强食、惊慌失措、津津有味等词语。

  2、速读课文,概述文章内容。

  3、品味文中美词佳句,并分析其作用。

  情感目标:感受作者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概述文章内容,品味课文语言。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捉萤火虫吧?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作者简介:法布尔与《昆虫记》。

  1823年,法布尔出生在法国南部一户农民家中。童年时代他就迷上了花草虫鸟。他不足19岁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博士学位。为了进一步研究昆虫,1880年他用积攒的钱购买了一处坐落在荒地上的老旧民宅,他高兴地给这个宅子取名为荒石园。年复一年,他在荒石园潜心研究昆虫,把研究成果屑进一卷又一卷的《昆虫记》。

  二、字词教学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字词:

  1、给加粗字注音:

  喧嚣( ) 劫掠( ) 静谧( )

  狩猎( ) 酷爱( ) 吮吸( )

  气氛( ) 满载而归( ) 喑哑( )

  篡夺( ) 扰乱( ) 更胜一筹( )

  篝火( ) 螽斯( ) 窸窣作响( )

  莴苣( )

  2、解释并造句:

  弱肉强食 庞然大物 惊惶失措 津津有味

  三、语言品味

  学生再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

  1、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2、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

  明确:这是一篇介绍蝈蝈的科普说明文,它的语言不像一般的说明文那样平实,而是灵活生动,不拘一格,即有对昆虫形象的描绘,又有个人情感的流露,表现对蝈蝈的喜爱之情,语言显得生动感人。

  四、速读概括

  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明确:蝈蝈的外形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2、作者怎样不断变化对绿色蝈蝈的称呼的,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有什么效果?

  明确:狂热的狩猎者、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作者不断变化称呼,表现了对蝈蝈的喜爱,也使文章更加生动,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3、作者是怎样引出蝈蝈的呢?

  明确:课文第一段并没有写蝈蝈,是写别人欢度国庆的日子里,自己还没有忘记观察昆虫。我独自一人说明作者对他热爱的事业的执著。第二段由蝉的哀号引出了本文的主人公──蝈蝈。这是富于匠心的写作思路。

  4、作者是如何知道蝈蝈喜欢吃什么食物的?

  明确:实验和观察。

  5、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归纳本文的写作特色。

  写作特色:文艺笔调,即有对蝈蝈的形象描写,又有个人情感的流露。生动传神的语言。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文章自然、亲切、增强了可读性。比较说明方法的运用,突出了蝈蝈的生活习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运用语言。

  2、课外拓展,检测反馈。

  情感目标:感受作者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文章内容,并结合重点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语言运用:听写生字生词。

  2、投影练习。

  3、评讲练习卷。

  二、课外拓展

  《三级讲练》P62第二题。

  三、课堂小结

  法布尔笔下的蝈蝈是鲜活的,自里行间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蝈蝈的鸣唱给大自然增添了一串串美妙的音符,而法布尔则以睿智的哲思,求真的探索为人类奉献了智慧之果。

  四、练笔

  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板书设计】

  绿色蝈蝈

  法布尔

  (科学小品文)

  绿

  色 特征:漂亮、嫩绿、苗条、匀称 拟人

  蝈 生动

  蝈 习性:叫声──柔和,捕蝉──为食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材分析

  《七颗钻石》是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撰写的一篇童话故事。课文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一股清澈而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大熊星座的感人故事。文章想象奇特,情节感人,能给人深刻启示。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新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主体充分参与,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本文语言并不艰涩难懂,但内涵比较深,应引导学生在自己阅读、朗读的基础上,用心体会和感知童话曲折的情节和生动的形象中蕴含的道理。由此,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从谈话激趣入手,让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读通课文,自主识字、读顺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第二课时抓住文中重点词句,以“爱心”为线索,引领学生层层推进,去与文本对话,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探究课文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学习目标

  1、正确默写“钻石、旱灾、干枯、赶紧、喜出望外”等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领悟爱的真诚及爱的神奇功效,从中受到感染、教育。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水罐发生的变化,发现规律和原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 谈话过渡,引出本文课题

  1、板书繁体“爱”字,感知意思。

  教师简单小结:爱是神奇的,爱的力量是巨大的;爱可以创造奇迹,爱可以使世界变得更美好!

  2、过渡导入;让我们再次走进《七颗钻石》的童话世界,用心感受“爱心”故事。

  二、检查指导,整体感知课文

  1、听写词语:生生互评

  旱 灾 干枯  喜出望外 赶紧

  2、复述课文内容,理出故事情节。

  师生交流,理出故事情节: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水罐发生了几次变化?

  板书:空、有水、银、金、钻石、星座

  3、默读课文,动笔圈画,思考问题:

  (1)水罐每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这些变化?

  (2)课文哪些地方感人?最能触动你心灵的语句是哪些?

  三。精读1-2自然段,初感水罐神奇

  1 、指名读第二段:体会文中令人感动的语句。

  交流阅读感受,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关键句展开读书活动。

  (1) 、“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

  (2) 、“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一想起病中的妈妈,就赶紧抱着水罐往家跑去。”

  2、引导读第一段:想象小姑娘找水的艰难。

  (1)、比较干涸与干枯(可以让学生举例或出示图片比较辨析);明白从三个方面写了旱灾的严重。(多媒体课件演示旱灾画面)教师介绍七颗钻石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

  (2)、引导想象体会:小姑娘曾去过哪些地方?遇到了哪些困难?(教师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小姑娘找水的艰辛。)

  3、启发感悟神奇:理解水罐神奇的变化。

  (1)、过渡引入:这真是个神奇的水罐,在小姑娘最需要水的时候装满了水。指导朗读水罐发生变化的语句,读出神奇的味道。

  (2)、找到水以后,小姑娘的心情如何?理解成语“喜出望外”(遇到出乎预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感悟小姑娘对妈妈的一片“孝心”。

  4、指导表情朗读:感悟小姑娘的孝心。

  指名读;范读;学生练读;配乐齐读。

  四、品读3-5自然段,感悟母女博爱

  1、自由朗读课文,寻找爱的足迹。

  思考:水罐又发生了哪些神奇的变化?认真读读刚才画出的句子,从中你感悟到什么?

  2、集体交流,体会重点语句。(逐段进行)

  小姑娘往手掌里倒了一点水,小狗把它舔净了,变得欢喜起来。

  母亲说:“我反正就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

  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

  (1) 想象小姑娘让水的情景,表情朗读相关课文。

  (2) 重点研读母亲的话语,交流感受。

  (3) 选择最让你感动的一句,有感情地朗读。

  3、指导朗读,再悟爱的真谛。

  五、拓展延伸,让爱再度升华

  1、引导续写:围绕“涌出了一股清澈而新鲜的水流”想象清泉出现以后,给小姑娘家庭或灾区人们带来的变化写一段话。

  2、归纳小结:是什么原因使水罐发生了一次次变化?揭示变化的规律。

  3、配乐表情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六、作业超市(请同学们从下面自选习题,课后完成)。

  1、爱讲故事的你,讲一讲这个故事;

  2、爱写作的你,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材分析】

  《荷叶圆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4课,一篇新选入的散文诗。诗中描写了圆圆的、绿绿的荷叶。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课文洋溢着童真、童趣,语言生动活泼,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想象,丰富情感体验,感受到夏天、大自然的美好。

  【设计理念】

  一年级的孩子对文字所呈现的美感缺乏体验,所以教学本课将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恰当地运用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促进孩子对课文的理解,扩展孩子的'思维。在这里,现代教育技术成为促进学生构建新知、培养语感、促进思维的工具,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认识“荷、珠”等12个生字。会写“是、朵”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

  3、初步感受夏天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对美的向往。

  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从文中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美,体验大自然的乐趣。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凭借远教资源里生动的动画,直观美丽的图片展示课文中呈现的美,使教材中的“美”得到最大程度的拓展。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感悟课文,展开想象。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一台电视、一台DVD。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播放课件:

  配乐出现一池在微风吹拂下轻轻摇曳的荷叶美景的动态画面。

  学生欣赏。

  2、教师引导:“池塘的荷叶是什么样子的?”

  引出课题“荷叶圆圆”。

  3、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利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资源,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将学生带入荷花池这一优美的情境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播放范读,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再把生字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检查学生认识生字的情况。

  3、出示生词,认读词语,结合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再次借助媒体资源,将学生带入课文所呈现的情境中。在生字词语的教学中,充分尊重并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识字方法,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三、细读课文,感悟体会

  1、再读课文,梳理课文:

  荷叶引来了哪些小伙伴,他们对荷叶说了什么?

  2、信息反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和“摇篮、停机坪、歌台、凉伞”

  3、品读感悟2~5自然段,体会小伙伴的快乐心情:

  ⑴ 重点引导体会第2自然段:

  出示图片:

  抓住“躺”、“亮晶晶”、“摇篮”,结合生活经验理解。

  创设情境,角色体验:

  引导孩子把自己想象成小水珠,通过朗读把情感体验表达出来。

  ⑵ 引导孩子在3~5自然段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阅读感悟:

  师:小水珠在荷叶上玩得可舒服了,那其他3个小伙伴在这一池荷叶中会做些什么呢?

  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同桌说一说。

  ① 第3自然段:

  出示图片,抓住“立”、“展开”来理解。

  指名读 、动作表演读,引导读出快乐的心情。

  ② 第4自然段:

  结合图片,引导理解“蹲着”。

  想象:

  小青蛙蹲在荷叶上唱歌,看到四周的风景它会唱些什么呢?

  男女生比赛读,比一比谁唱得最开心。

  ③ 第5自然段:

  抓住“笑嘻嘻地游来游去,捧起一朵朵很美很美的水花”进行体验,通过表演读、小组赛读感受小鱼的快乐。

  4、分小组读全文。

  5、全班动作表演读。

  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应培养他们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逐步培养起对课文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并利用形象直观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感悟全文,发挥想象。在获得初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将自己对大自然喜爱和向往之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四、拓展延伸

  引导想象:

  荷叶不仅是夏日里一首清凉的小诗,还是大家的好朋友。荷叶还会吸引哪些小伙伴来玩,他们会对荷叶说些什么呢?

  学生在阅读课文中得到了许多启示,教师及时地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从现实中、从与同伴的交流中,生发出形形色色的设想。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板书设计】

  14、荷叶圆圆

  小水珠(图) 躺 摇篮

  小蜻蜓(图) 立 停机坪

  小青蛙(图) 蹲 歌台

  小鱼儿(图) 游 凉伞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07-29

教学设计方案10-31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11-02

教学设计方案(热)08-26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10-18

(精)教学设计方案09-19

美术教学设计方案10-14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10-04

【通用】教学设计方案11-27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5篇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