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2-01-27 18:53:5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必备】说课稿范文合集九篇

  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必备】说课稿范文合集九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20世纪末,我国科学家在辽西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为人们想象恐龙飞向蓝天、变化为鸟类的演化过程提供了证据。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课文以“飞向蓝天的恐龙”为题,破除了人们头脑中对恐龙的固有印象,颇具吸引力。文章开篇即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将笨重、迟钝的恐龙与轻巧灵活的鸟类──这两种在人们印象中似乎毫不相干的动物展现在读者面前,告诉我们: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接着介绍了这一科学发现的大致过程。

  课文的第3、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第3自然段循着读者的阅读思路,以“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这一设问,十分自然地引出下文,将我们的视线引向中生代,在我们眼前再现了恐龙变成鸟类的演化过程。这一过程以时间为序,先讲了两亿三千万年前第一种恐龙的大小、形态、行走方式;接着介绍了经过数千万年之后,它的后代繁衍变化、形态各异的情况;由于它们的体态、体表、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变化,最终使一支猎食性恐龙变成了天之骄子,飞向了蓝天。

  教学目标:1.通过预习,让学生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感兴趣的部分。

  3、有条理的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激起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恐龙演化的.过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语言准确生动的表达特点。

  二、说教学思路

  新课程强调要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地学习。在这一课时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我抓住了重点段落第四自然段采用填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去探究、去发现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以及作者语言表达上的特点,再采用填空的形式加深体会,然后通过让学生板书直观感受课文的条理性,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恐龙演化的过程,达到内化吸收语言的目的。

  三、说教学设计

  (一)、初步感知

  1、导入: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并欣赏老师收集的各种恐龙和小鸟的图片,得出“二者毫不相干”,为以下的学习做铺垫。

  2、板书、齐读课题,学生质疑:恐龙为什么飞上蓝天?他们是怎样飞上蓝天的?有哪些恐龙飞上了蓝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听课文范读,同时让学生思考:课文分为几个部分?便于学生理清课文脉络,为下面的自主学习做准备。

  4、检查预习:读词语、猜词语

  (二)、自主学习

  1、自学第一部分(前两个自然段):找出中心句

  2、通过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这两个步骤让学生知道科学家得出了结论: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飞翔的鸟儿。以及这一假说随着辽西恐龙化石的发现得到了证实。

  3、教师展示“中华龙鸟”的资料。

  (三)、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学习,完成表格

  2、汇报学习情况

  3、根据恐龙演化过程填空。

  4、恐龙经过几次大的变化?学生板书

  5、根据板书复述恐龙是如何演化成鸟类的。

  6、“这一历史进程”是什么?

  在重点段落的学习上,我采取“小组合作完成表格”的方式,让学生明白恐龙经过三次大的演化逐步变成了鸟类。再通过填空、学生板书进一步加深印象。最后让学生根据板书内容复述演化进程。最后一个问题的设计让学生明白,我们今天所知道的恐龙演化成鸟的过程仅仅是科学家根据现有资料的推测,我们希望这一历史进程能早日实现。

  (四)、积累语言

  通过回顾课文,让学生找一些句子,体会课文语言生动的表达特点。

  (五)、课外延伸

  做一份关于恐龙知识的手抄报

  为了预习本课,学生们在课下搜集了大量关于恐龙的资料,但课堂上仅仅展示了很少一部分。布置手抄报的作业,把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延伸到课外,激起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板书设计:

  31 飞向蓝天的恐龙

  毫不相干

  恐龙——————————————————————鸟类

  第一种恐龙———形态各异的庞大恐龙家族————猎食性恐龙

说课稿 篇2

  一、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回顾说明文基本常识

  2、训练快速阅读,勾画圈点、抓住关键句和关键词的方法来筛选信息。

  3、提高学生阅读科技文章的兴趣,间接培养科学精神。

  教学难点:

  1、训练学生的信息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2、按照要求辨析、整合信息。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

  1、分类范例训练。

  ①利用多媒体回放典型题例,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整体感知内容,勾画圈点、抓住关键句和关键词的方法来筛选信息。明晰信息“筛选”的方法。

  ②分发提升题练习,强化学生“筛选”信息的训练,提升“辨析、整合”信息的能力

  2、方法指导

  强调本节课训练重点,系统归纳说明文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的判断步骤,进行答题技巧上的指导。

  学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讨论法、勾画圈点法、归纳总结。学生明晰说明文的基本常识,教师范例引导,学生实践解题,并根据出示的材料,由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激发学生学会归纳知识点。在解题中了解说明文阅读及考点要求,通过同类例题,逐渐提升的训练方式,形成初步的说明文阅读敏感及技巧的`掌握,提升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一)导入新课,用“我言你猜”游戏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入阅读浅显说明文,考察同学们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是考试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明确信息筛选和整合特点

  筛选:根据试题的要求,把符合考题要求的有关词句从文章中挑选出来。

  整合:根据考题的要求,将筛选的信息加以综合,使之符合答题要求。

  (三)回放典型题例:《人类只剩7年时间拯救地球》,指导题型分类及解题方法

  四、说本次课程的收获与不足

  学生的整体表现;教师主导的角色;实现面向全体与否。

  反思:课堂气氛和知识传授,是否整合了说明文知识点,学生是否获得了全面解答这种文体的能力,应对中考相应的题型。

说课稿 篇3

  一 、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53页——54页。做一做。练习十一 1——3题。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从等式引入,首先通过天平演示,说明天平平衡的条件是左右两边所放物体质量相等。同时得出一只空杯正好100克,然后在杯中倒入水,并设水重x克。通过逐步尝试,得出杯子和水共重250克。从而由不等到相等,引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为提供更为丰富的感知材料,教材提出:你会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吗?然后通过三位小朋友在黑板上写方程的插图,让学生初步感知方程的多样性。

  在“做一做”里,教材给出了6个式子,让学生识别哪些是方程。要让学生明白,未知数还可以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你知道吗”的阅读材料,简要介绍了有关方程的一些史料。通过让学生阅读,了解一些有关方程的历史和发展。

  二、学法指导

  学生在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以后通过一定的情景进一步学习方程的意义,列方程和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学生要在熟悉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义。在天平的演示情景中观察,思考,讨论,探究。说出方程的特点并由不等的式子到相等的式子,从而推导方程的意义并能扩展到根据方程的意义列出简单的方程和用方程表示简单数量关系。

  三、教法

  1.指导思想

  本课教学是以天平的演示实验为情景引入教学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充分地观察,探究,主动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发现意识。

  2.教学方法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知识结钩和认知水平,从生活实际中的情景——用天平称量物体重量入手,通过教学课件的使用使学生观察“等式”——“不等式”——“方程”的演示过程,深刻理解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然后结合几道判断题让学生举例深化对方程意义的理解,最后设计二组情景让学生列出方程和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使方程的概念得到拓展和沿伸。

  四、 教学流程

  1.旧知练习,学前准备

  这一部分共安排了4道填空题。目地是通过复习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来为本节课的内容作铺垫从而引入本课的课题“方程的意义”。

  2.情景引入,探究新知

  从天平的认识入手,让学生了解一些天平的使用知识。然后演示出天平左右盘分别放一个空杯子和一个100克的珐码,使学生观察到在天平平衡的情况下空杯子的重量和珐玛的重量是相等的。从而为等式的引入作铺垫。继续演示,在杯中倒满水,天平倾斜,说明不平衡,得到100+x》100的`不等式。再增加珐码,又得到100+x《300的不等式。最后天平逐渐平蘅,左右两边相等,得到100+x=250这样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使学生理解,方程应该是一个等式,而且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样就让学生初步掌握了方程的意义。接着将式子中的x换成b,式子还是方程。说明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3.深化概念,加强理解

  先出示一组式子判断是不是方程,说出判断的理由,使学生对方程的概念作初步的理解和判断。讨论m+n=3是否是方程,让学生知道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不只一个。最后让学生写出一些方程和举出反例是对学生知识和技能及运用能力的培养。

  4.联系实际,应用拓展

  (1)列出第62页第2提的方程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根据方程的意义列出方程。

  (2)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的情景是对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和方程的意义的整合运用。引导学生列出方程,还可启发学生列出不同的方程。

  5.总结全课: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

  6.课堂作业:当堂练习或课下完成。

说课稿 篇4

  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它提供了美术学习各领域之间、美术与其它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等方面相综合的活动,旨在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岭南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美术第一册第五单元《遥远的星空》就是一节应运而生的综合、探索课。

  《遥远的星空》,以“人与自然科学”结合为主题,引导学生从前几节的“太阳、月亮、雪花”的探秘活动转向星空的探索学习,从关注故事、神话的无限遐想转向天宫的奇景探索。通过本课的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感知地球、银河系、宇宙的大概关系,感受数以亿计的星星、数以千计的星云和数以百计的星团的壮美,同时结合欣赏凡高的《星月夜》和马蒂斯的《圣诞夜》,让学生感受大师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激发学生学习与创作的兴趣,进而启发学生学习运用不同的工具材料表现星星的不同形态,自由地表达自己对星空的感受,抒发对生活美的追求,达到最终培养学生创造力与想像力的目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用简单的语言评述所欣赏的星空与大师的画;

  2、能运用各种材料、工具表现星空和设计星星美化自己与生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与欣赏,了解一些星空的科学知识,同时感受宇宙之美;

  2、在观察与比较中,体验大师表现星空的不同情趣;在参与创作、设计活动中,体验合作美化生活、美化自己的乐趣。

  情感目标:产生探索星空的兴趣和向大师学习,热爱生活,大胆设计与表现。

  重点是运用不同的材料、工具设计与表现各种形状的星星、星座。

  难点是:能用简单的语言评述大师的作品和运用绘画与剪贴的方法表现美丽的星座。

  教学准备:宇宙星空图片、资料和课件,有关的大师作品以及学生需用的相关学具与材料。

  设计思路:美术课程标准中对低年段目标培养是这样指示的:“能观察自然与环境的形、色、声、光的变化------有多感官感受和自我表现变化之美”。在创新思维上,“培养学生收集与剪辑新信息的能力”。心理学研究证明: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的儿童在认识形式上具有形象大于思维的特点,他们常常用感性的形象取代思维过程,培养孩子创造力的最好方法是——让他玩,让孩子游戏,利用生动具体的感性活动诱发他们的学习探索愿望。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进行有主题的创作是本课的基本框架。运用“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三合一递进式教学,围绕“遥远的星空”这一主题,创设与搭建“美术与科技”的信息“脚手架”,带领学生走进科学童话王国,是本课的设计主线。利用“看星空,感受宇宙的壮美——画星星,展示自然的优美——演童话,创造生活的甜美”三课时分步教学。力图从多维度、多角度满足学生观察与好奇的认知特征,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态度与审美的规律观察与表现星空,培养学生用绘画与剪贴的方法表现星空以及大胆想像的创造能力。

  为此,本课将采取“比较观察法、探究体验法、尝试表现法”等教学方法。学生的活动方式有:探秘活动、、绘画添加游戏、童话表演。

  下面就实施的教学过程向各位领导与老师做一下简单的介绍:

  第一课时:看星空,感受宇宙的壮美

  一、动画导入,激发探秘欲望。

  1、师持一彩色大信封,上面印有蓝猫的动画形象走进教室,让同学们猜一猜,谁给老师来信了?肯定有学生说蓝猫,(这封信跟你们有关呢,想不想听一听内容)老师以蓝猫的口气说出引言:“一(2)班的小朋友们,你们好,我是蓝猫,我收到你们的美术老师的来信,说你们都喜欢上美术课,在美术课上表现都非常好,我听了非常高兴,我刚刚从太空旅行回来,带回了一些录像和照片,我现在把它们作为礼物送给你们,希望你们能够喜欢,祝你们学习进步,天天开心”。(蓝猫是大多数儿童都认识的动画明星,从蓝猫来信作引,一开始将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引向浩瀚的星空。)

  2、欣赏《蓝猫淘气三千问》动画中的“宇宙探秘”部分。通过蓝猫的行程路线,让学生观察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与色彩以及其它九大行星的大体轨道与色彩。通过动画演示,了解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宇宙的关系以及各种天体照片中那五光十色的色彩,顺便让学生看一下北半球3月能看到的星图,这幅星图上以动物命名的星座非常多,如大熊座、天猫座、狮子座、巨蟹座、长蛇座等,学生比较感兴趣去记一下,为以后的创作埋下伏笔。让学生学习用科学的眼光看宇宙的壮美,对星空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二、欣赏范画,感受大师笔下的星空。学习用审美的眼光表现星空。

  (我们刚刚在看宇宙的时候,外国的两位大画家已经把他们看到的星星的样子画出来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教师投影凡。高的《星月夜》,请学生说一说:画上哪些是星星?还画了什么?用了什么色彩?你认为画家是用点还是用线或面表现星星的?

  2、出示《圣诞夜》,这张画上的星星跟《星月夜》里的星星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画法的星星,为什么?

  三、游戏反馈,抒发欣赏感受。

  在此环节中,我安排摘星星游戏。(老师提前张贴或板书在黑板上)具体操作如下:

  1、老师扮演宇宙爷爷,身上披一块粘有奖励用的小星星的蓝布,学生举手后按组按顺序上来,用“宇宙真什么”或“银河真什么”开头,结尾“我来摘什么颜色或什么名字的星”说一句话,。说过的内容不能重复,老师打上记号。说得好的同学,老师让他摘走一颗星星。

  说一说:星星的色彩:红、黄、蓝、绿、白、黑、橙、紫。为了不重复,可以在这些颜色前可加“粉”、“浅”或“深”字。

  星星的名字:太阳、月球、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牵牛星、织女星、启明星、北斗星、北极星、慧星、流星------

  2、挑选没有举手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根据老师说的星座的名字表演动作,表演好的也可以摘走一颗星星。

  星座的名字:大熊座、天鹅座、小狮座、巨蟹座、长蛇座、仙女座、飞马座、鲸鱼座、天鹰座------

  第二课时:画星星,展示自然的优美

  接力画星星,表现自己眼中的星空。

  具体操作如下:上课前,全班按48人分成4个大组,分别命名为“太阳组”、“月亮组”、“星星组”、“地球组”,将课桌摆成4个大圆形。每一大组又分4个小组,每一小组发1张对开大白纸,3 人一张纸合作。以“美丽的星空”为题,四个大组分别用蜡笔、彩笔、油画棒、彩色铅笔作画。以《闪烁的小星》为背景音乐,每隔五分钟,音乐停10秒,同一大组的4个小组将画纸移动一组位置后接着画,最后看哪一个大组好作品多,在最好的那张作品边缘签上自己的名字,张贴在教室后面黑板报部位。以让全班同学都能享受成就感。并时时体会与比较不同工具所带来的不同的审美趣味。

  学生画星星被安排在游戏中,造型时的趣味性对掌握本课的重点有非常大的帮助,让学生在移动与接力中,在摹仿与创造中,体会与运用不同的材料来表现各种形状的星星,并尝试体验全班集体合作的乐趣。第三课时:演童话,创造生活的甜美

  1、以《星空客人》为题,全班分角色设计创作童话形象并简单表演。老师将学生分成四大组两种角色——主人与客人,“主人”的设计材料有:各种具象或抽象的小卡纸片,学生要以星星为主题,将它装饰成日常用品、水果等。“客人”可以一个人扮演,也可以几个人合作,在老师预先做好的色卡纸头饰上,利用绘画或剪贴的方法,设计想像中的星星或星座的形象。使学生在参入创作设计活动中,在大胆想像中,体验合作美化生活、美化自己的乐趣。

  2、设计完成后,响起《去同学家》律动音乐,“客人”们都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主人”,互相展示作品或形象。学生在音乐课每二课已经会表演,只需要在老师的带领下共同作“敲门”与“握手”的动作,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学生也已经知道家庭礼仪的相关内容。接下来由学生自由发挥表演“作客”与“待客”的情节。

  3、由学生自己根据设计进行“好客主人”与“漂亮客人”的评选。

  这种设计力图在游戏与角色中,突破学生运用不同的美术媒介表现星座与星空这个难点,力争在课程整合中,流淌出表现与创造的旋律。

说课稿 篇5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旋律,了解乐曲结构,掌握X、 XX节奏音型。

  2、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打击乐配器方案,能根据教师指挥演奏乐器。

  3、能在集体的打击乐演奏中有意识地注意音色、音量、和表情上与集体相协调一致。

  活动准备

  1、课件-采蘑菇的小姑娘MP3及歌词下载

  2、铃鼓四个、碰铃两对、园舞板四对。

  3、图片-园地和孩子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教师:图片上的小朋友在什么地方?他们高兴吗?

  他们高高兴兴的要去干什么呢?

  (启发幼儿想象。)

  二、感受音乐

  1.播放音乐,让幼儿感受音乐。

  (音乐中的主人公是谁?她是怎么采蘑菇的?她的心情怎么样?)

  2.引导幼儿进行讨论。

  (小姑娘是怎么采蘑菇的? 她为什么这么高兴?听完之后你们的心情怎么样啊?)

  让幼儿深入体会音乐带来的感受及音乐表现的内容,锻炼幼儿的听力水平。

  三、分析歌曲结构,讨论编配方案。

  1、根据音乐,引导幼儿分析这首乐曲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哪几个部分。

  教师分段弹奏乐曲,让幼儿熟悉音乐节奏,理解分段原因。

  2、掌握X、XX节奏音型。

  (1)把节奏谱贴在黑板上,提问有没有小朋友能打出这个节奏,进行指正。

  (2)让小朋友们跟着老师,用自己的小手把节奏打出来,

  接着换用其他身体部位在乐曲适当处跟着老师把节奏打出来(跺脚、抖手腕、拍肩等),使乐曲节奏更加生动有趣。

  (3)请一位小朋友上台示范,用身体语言。

  四、设计配器方案

  1幼儿挑选自己喜欢的乐器,手拿自己的乐器齐奏这首曲子的'节奏,探究齐奏好不好听。

  2、讨论乐曲该怎样配器,跟幼儿逐句逐段分析。每种方案都用乐器尝试一下。

  五、根据指挥合奏,注意表情、音量。

  1、教师指挥,小朋友尝试进行乐器演奏,演奏完毕,

  教师点评,小朋友演奏的时候由于对乐器的不了解及对乐曲结构掌握的不够,在音量、音色处理上需要提高。

  2、教师对三样乐器进行介绍及在乐曲中该如何配合才好听,并着请小朋友们尝试演奏,看看是否比刚才的好听了。

  3、提醒小朋友们要带上微笑,音乐中小姑娘采蘑菇的时候心情是怎么样的啊?

说课稿 篇6

  《世界览胜》是沪教版五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多姿多彩的世界”中的第四课。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讲世界名胜和世界遗产。

  通过细读教材,分析教材和五年级学生的学情,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了解一些世界名胜,学会景观分类,体验世界景观的多姿多彩。

  2.知道一些世界遗产的相关知识,了解一些世界遗产,懂得世界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3.懂得世界遗产破坏后很难再生,了解一些世界遗产的保护知识,树立保护世界遗产是人类共同责任的意识。

  这三个教学目标分为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教学目标1”、第二课时完成“教学目标2”、第三课时完成“教学目标3”。

  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是在“教学目标2”。因此,我将着重说说。

  教学目标:

  1.知道世界遗产的标志、组织、公约、评审、类别等知识。

  2.了解我国及国外的一些世界遗产。

  3.懂得世界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世界遗产的标志、组织、评审、公约、类别等知识,懂得世界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学习资料包

  学生:通过上网搜索、查阅书籍、向他人咨询等不同方式,收集世界遗产的相关知识和我国及国外的一些世界遗产景观介绍。

  教学过程:

  (紧密围绕“世界遗产”主题,我设计了四个活动,分别是“活动一、欣赏景观,引入世界遗产”、“活动二、探究学习,认识世界遗产”、“活动三、自主学习,了解世界遗产”、“活动四、升华学习,理解世界遗产”)

  活动一、欣赏景观,引入世界遗产

  1.教师用多媒体出示长城、九寨沟、乐山、庐山的景观图片,让学生欣赏。

  2.由学生说说看到的景观,并结合亲身经历或已知内容简要介绍,交流各自的感受。

  3.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一个标志(世界遗产),向学生指出在这些名胜景观处都有这样一个标志,让学生说说是否知道这个标志?或者说说看了这个标志后想要知道些什么?

  4.教师提供世界遗产标志的文字资料,让学生带着各自的.问题去自学,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同时,教师适时补充“我国的世界遗产标志”和“外国的世界遗产标志”的异同之处。

  5.教师揭示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并板书“世界遗产”。

  活动二、探究学习,认识世界遗产

  1.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知道的世界遗产知识,或者说说想要知道哪些世界遗产的知识。

  2.教师出示“世界遗产知多少”学习表格,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P24页,并在书上作必要的圈划。

  世界遗产知多少

  1

  世界遗产的创立目的

  2

  世界遗产的组织机构

  3

  世界遗产的评审依据

  4

  世界遗产的审批程序

  5

  世界遗产的遗产分类

  3.学生交流,教师适时补充:世界遗产委员会(1976年成立,并建立了《世界遗产名录》)、我国入会年份(1985年成缔约方,1999年当选委员)、世界遗产申报(世界遗产的识别和申报遵循9大步骤)、我国世界遗产概况(1987-20xx年我国已有39处世界遗产)。

  当学生说到“世界遗产的遗产分类”时,教师板书世界遗产的分类。

  活动三、自主学习,了解世界遗产

  1.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连连看”,学生说说长城、九寨沟、乐山、庐山是分别属于哪类世界遗产,教师及时归纳(文化遗产:长城;文化景观:庐山;自然遗产:九寨沟;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乐山)。

  2.教师补充“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用多媒体出示“昆曲”视频片断,让学生欣赏。同时,教师简要介绍昆曲:昆曲是在20xx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的。昆曲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曼悠远见长。

  3.教师用多媒体出示“我国的世界遗产名录”,让学生看一看、读一读,并说说自己很想了解哪类世界遗产中哪些景观。

  4.学生进入学习包(图文资料,有条件可以推荐《中国世界遗产网》和网站视频《世界遗产在中国》),自主选择学习,然后组织学生交流。

  5.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世界遗产人气排行榜”和“世界遗产排名”,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世界遗产,课后完成作业:了解一些外国的世界遗产。

  活动四、升华学习,理解世界遗产

  1.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一组外国人参观我国世界遗产景观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这些生动照片可以告诉我们什么,学生小组探讨,然后组织学生交流。教师适时归纳(成为世界遗产可以提高名胜的知名度,带动了旅游业和旅游经济,可以让世界各国的人们亲身参观、游览、分享这些景观。成为世界遗产还可以得到“世界遗产委员基金”资助,加上旅游收入,有了一定资金来维护这些名胜,可以让全世界更多的游客参观游览)。

  2.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一些电影中我国世界遗产景观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这些电影图片又可以告诉我们什么,然后组织学生交流。教师适时归纳(世界各国的人们可以通过影视作品、图画艺术品等欣赏到这些世界遗产的景观,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们认识和欣赏到这些世界遗产)。

  3.教师小结:世界各国的人们可以分享我国的世界遗产景观,我们也可以分享外国的世界遗产景观。世界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教师板书“全人类共同财富”。

  以上就是我对本课教学的一点不成熟的思考,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和指正,我愿意和大家共同深入探讨本课的教学设计。

  谢谢!

  附板书设计:

  文化遗产(包括文化景观)

  自然遗产

  世界遗产 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 全人类共同财富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说课稿 篇7

  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以人教版小学音乐第八册《风景如画》第一课时中的两首欣赏曲,和大家共同探讨现代教学思想及教学策略,如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教学目标:

  1、 聆听音乐《森林的歌声》、《荫中鸟》,听辨各种动物叫声,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2、 在欣赏《森林的歌声》过程中,记忆各段主题曲调的音色和顺序,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听觉习惯,提高音乐记忆力。

  3、 模仿森林中动物和自然的声音,在教师引导下进行音乐编创活动。

  教学重难点:听辨各种小动物、乐器的声音,记忆各段主题曲调的音色和顺序。

  教学过程:

  1、本堂课我采用二年级学过歌曲的《郊游》,师生演唱歌曲,通过郊游的形式进入课题,把学生带入幽静的山谷中,进入课题。

  2、然后通过聆听《荫中鸟》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乐曲所表现的鸟的形象,由此引出演奏乐器—梆笛,通过观看梆笛演奏的录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乐器梆笛所表现的鸟叫声,激发学生聆听的兴趣及对大自然的热爱。

  3、学生闭上眼睛完整聆听,完整地感受整首乐曲。闭上眼睛聆听,让学生边听脑海中边想象乐曲表现的内容,把学生引入丰富的想象之中。之后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表现鸟的形象的乐曲,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进一步丰富关于鸟的形象的乐曲。

  4、在聆听《森林的歌声》,首先出现引子部分,让学生知道森林的歌声来自哪里?引出乐曲,完整地聆听,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让学生感受乐曲中所表现的那种氛围,动物们快快乐乐地生活在那里,那是一个纯净、清凉的世界。

  5、通过乐曲的.聆听,引出乐曲中三种主要演奏乐器:笛子、小提琴、吉他。师生谈话,让学生熟悉三种乐器,对乐器的音色、演奏方式等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进入三段主题旋律的熟悉,这一步骤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熟悉三种乐器,其实这三种乐器平时同学们接触得也比较多,通过师的介绍,让学生再次了解并熟悉。

  6、然后师把这三种乐器称为三位朋友,告诉学生今天由这三位朋友分别送上了节目的方式引出《森林的歌声》中的三段主旋律,并通过模唱、模仿乐器演奏等方式分别熟悉三段旋律。把三种乐器成为乐器朋友,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觉得更加地亲近,其实我们听到的所有音乐都是由乐器所表现的,激发学生对音乐以及乐器的喜爱。

  7、乐曲当中的三段主旋律的听辨,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以我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去熟悉,如:模唱、表演唱、等,让学生通过不同的形式去熟悉各段主旋律。由于这三段旋律情绪上的区别不是很大,所以学生比较容易混淆,所以最后把这三段主旋律分别分给各组,每一组同学记住自己的旋律,最后完成乐曲各主旋律出现的顺序。采用分组记旋律的方式,为了让学生更轻松、准确地完成这个作业。

  8、让学生模仿动物和自然的声音,创作自己的森林音乐,通过编创,把学生引入丰富的想象之中,以体验这种描绘功能,从中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9、最后小结,通过谈话指导学生要爱护大自然、爱护森林,给小动物一个温暖的家,教育学生做一个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好孩子。

  以上是我对整堂课的构思,如有不足之处,还请在座的各位领导、老师予以指教!

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学看平面图》位于人教版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四单元“寻路和行路”的第一课。本课分为两部分,一是认识平面图中的方向和图例,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并能从中找到指定位置。二是让学生学画简单的平面图。

  二、学习目标

  依据课程目标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设置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1)通过课前查找、搜集和展示平面图活动,说出平面图在生活中的用途。

  (2)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认识平面图中的方向和图例,能在平面图中找到某一点的位置。

  (3)学习画简单的平面图,能认识显示生活中处于相对空间位置的事物,并能用简单的图形表达出来。

  三、学习重、难点:

  根据本课的特点我认为学习重点应该为:看懂简单的平面图形,能从中找到某一点的位置。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我认为本节课的学习难点是:画出简单的平面图形。

  四、评价方案:

  有目标就要有评价,根据我制定的学习目标,我在本节课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评价检测:

  1.针对目标<1>,通过自己的经历,说出平面图在生活中的用途,目标达成率为95﹪以上。

  3.针对目标<3>,通过画校园平面图来检测孩子们能否认识生活中处于相对空间位置的事物,目标达成率为80﹪左右。

  1、同学们学会了看平面图,现在我们来试着画一画我们学校的平面图。画平面图前我们先认准方向,画方向标。↑ 大家一定要记住,在平面图上我们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辨别方向。接着,我们站在一个固定点——学校大门这里,(课件出示)老师用 这个图例来表示大门,写出图例,大门在学校的北边,画出大门。学校的教学楼在大门的西面,老师用( )这个图例来表示。(课件相机出示实物图)(出示课件)现在请同学们看看操场、餐厅各在学校的什么位置,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自己设计图例,前后四人小组合作画一画。(学生练习画平面图。并指名画得好的小组展示。)

  (七)、不断学习,不断总结才会有进步,课堂的总结可以画龙点睛,为此在课堂结束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七、板书设计:

  板书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必须严格为教学目的服务。板书必须要简明扼要,用最精炼的文字、图示来表现,体现本课的主要内容,为此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学看平面图

  认清方向标

  看清图例

说课稿 篇9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的是苏教版第四册《木兰从军》第二课时的教学情况,现在我以《信息技术,让低年级语文课堂“活”起来》为题向大家做个汇报。

  一、解读教材、分析学情——为学生架设通向文本深处的快速通道。

  《木兰从军》是根据北朝民歌《木兰辞》改写而成的。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知识储备尚不完善,对历史故事发生背景了解甚少,缺少对文本进行想象的素材,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以扎实语文基本功为前提,找准信息技术与文本教学的最佳整合点,为学生提供多元的信息资料,引领学生反复触摸文本语言,从而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略)并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略)。

  二、准确诊断、有效实施——以信息技术作为深入文本的有力支点。

  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如下:①字词复习;②抓住关键词语“理应”,理解词义,设置核心问题:“木兰应不应该去从军?”激发阅读兴趣;③品读课文: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感悟木兰是一位热爱祖国、尊老爱幼、英勇善战的女英雄;④拓展延伸。

  下面,我重点说说几个整合点。

  1、创设情境——“活”化经验表象,走进文本世界。

  (整合点诊断):木兰从军的原因,是“被迫”还是“自愿”?木兰是一名看似柔弱的女子,却身陷“国之忧”、“家之忧”的双重矛盾之中。父病弟小,“家之忧”自然不难体会;但要理解万分紧急的“国之忧”对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如若单纯地由老师说教讲解,形式枯燥,也不符合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

  (整合策略):因此,我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打开了一条时空隧道,提供了丰富可感的视频资料,配以生动的解说,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再结合课文朗读,木兰甘愿女扮男装、为国为民的高大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烙下了一道有形的印痕。

  类似的环节还有:借助古文,播放可视、可听的资料,帮助学生体会木兰在军旅途中经历的千难万险。

  (实施要点):值得一提的是,使用多媒体的同时,我适时示范、讲解与补充,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文本,在读中感悟文本语言的精妙,吮吸文本中的人文素养。

  (效果检视):事实证明,课堂上我们的学生有所观、有所思、有所感,不知不觉走入文本深处,感受到主人公的可敬可爱,自然也读得好、悟得准、说得棒。

  2、增强交互——“活”化主体意识,提高语言素养。

  (整合点诊断):“木兰从军前说服家人”这一环节既是深度感知人物形象的过程,又是进行言语交际和表达能力的训练过程。如何激发学生主体意识,促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灵感迸发呢?

  (整合策略):我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交互选择功能,让学生自由选择说话对象,进行角色扮演。父亲、母亲、弟弟的语言是课件中预设的,既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语言范例,又避免了对话时的重复和雷同。交流对象明确,言语内容要求明晰,提高了训练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操作要点):这一过程中信息技术的支持,创设了多种言语对话的情境。我及时对学生的表达情况作出了恰当的评价与完善,这样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意义建构——“活”化记忆储存,建构英雄形象。

  (整合点诊断):在深刻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欣赏豫剧名段《谁说女子不如男》,并进行相应的知识拓展。如何解决拓展内容的宽泛性与教学时间的有限性这对突出的矛盾呢?

  (整合策略):我再次寻求信息技术支持,充分发挥它快速便捷、选择自主、信息丰富的功用。此时学生头脑里已深深印记下 “女英雄”花木兰的伟大形象,这时启迪他们说说头脑中已知的女英雄,让学生利用多媒体自主点击最想了解的女英雄,丰富对英雄人物的记忆储备,获得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

  (效果检视):这一环节中,借助信息技术进行价值意义的构建,学生兴味盎然,学习英雄精神的决心油然而生,目标达成水到渠成,了无痕迹。

  三、教学反思

  总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传统教学方法与信息技术手段相辅相成,交相辉映,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地融合在文本解读、言语训练与意义建构之中之中,“活”化了语文课堂教学,达成了语言发展与精神成长的统一。

  四、实施剪影。

  敬请提出宝贵意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