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2-02-01 17:45:3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说课稿范文集锦8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实用的说课稿范文集锦8篇

说课稿 篇1

  一、 说教材

  说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4课《小鹿的玫瑰花》

  教材分析:《小鹿的玫瑰花》是一篇能够引起学生思考而又有所感悟的童话故事,在这则故事里,它传递出“能够为他人带来快乐,自己也快乐的思想”。这则美丽的故事,主要讲述在美好的春天,小鹿栽了一丛玫瑰,从他“常常去松土,浇水”中的“常常”,我们可以体会到小鹿很爱玫瑰,他种玫瑰很用心,很辛苦。从他和弟弟一起数花骨朵儿,我们知道小鹿十分盼望见到玫瑰开花。可是,就在玫瑰快要开花的时候,小鹿不小心把脚跌伤了,等他伤好了以后,玫瑰花已经谢了,一朵花都看不到了。鹿弟弟先是替哥哥感到惋惜,在听了黄莺和微风对他们说玫瑰花给他们带来了快乐以后,高兴地说“看来你的玫瑰没有白栽”。这是全文的结尾,而恰恰是这句话,最能引起学生进行思考与感悟。

  这篇童话的从表层上来看,文章紧扣人物的心理发展过程,从憧憬到失望,由惋惜到高兴,在巧合中蕴含着美化环境的意义,以及在为他人创造幸福快乐时,自己也能从中得到快乐,促使学生懂得“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这又体现了本册教材在编写上的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在后面学习语文园地二中的读读背背的谚语“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作一个铺垫,引导学生通过童话故事,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

  学情分析:二年级下学期是小学阶段低年级向中年级过渡的重要时期。学生在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后,在识字量,自学能力和讨论思考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了,所以在学习这篇童话时,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难度不大,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理解“白栽”入手,寻找小鹿的玫瑰花没有白栽的原因,还要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通过各个角色的语言、动作和表情来感悟文章内容的深刻含义。

  根据新课标把喜欢阅读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学这篇童话时,我将引导学生完成下列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会认“玫”等8个生字,会写“弟”等12个字。

  2、积累“我会读”中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从理解“白栽”入手,寻找小鹿的玫瑰没有白栽的原因。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小鹿的玫瑰花为什么没有白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养成积累词语的兴趣和习惯。

  2、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美化环境的价值,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1、识记生字,书写生字。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领悟小鹿的玫瑰花没有白栽的原因。

  二、 说教法,学法

  《小学语文教学法原理》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是关系到培养读写能力和发展智力的一种发展性阅读。发展性阅读是一种“双向”心理过程。首先是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读一篇文章,先要让学生感知文字,从字词到句,从句子到段落,从段落到全篇,逐步读懂。结合《小鹿玫瑰花》一文的具体情况,针对小学语文教学法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在教学中我将采取自主识字,趣味练习等形式进得识记生字;采用灵活多样的读法以及创设充满自主的课堂氛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朗读方法,如大声朗读、默读、

  与同桌分角色读、选读、小组相互评读等方式;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方面,我将采取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促学的教学方法,注重看、听、说、读、写、练的教学思想,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重感悟、重积累、重情趣、重迁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 出示课件:小鹿图、玫瑰花图。(让学生通过看图,形象地把这两种事物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

  2、 老师激起导入:一只小鹿在花坛里栽了一丛玫瑰,他常常去松土、浇水,可是到了玫瑰开花的时候,小鹿却没有看见自己栽种的玫瑰花,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们想知道吗?答案就在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里。

  3、 板书课题《小鹿的玫瑰花》全班同学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1、 课件出示全文内容,学生听老师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注意自己不认识的字的读音。

  2、 请学生自由读课文,并圈出本课生字。

  3、课件出示生字,同学举手认读,老师正音。

  4、 请小老师领读生字,全班齐读生字。

  5、 跟同桌交流识字方法。

  (由于二年级的识字写字是学习的重点,而且识字量较大,因此学生在学习生字时适合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识字。)

  (三)趣味练习。

  (安排趣味练习,主要是为了要加深学生对生字的印象,同时也想调节一下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理解课文

  1、 数自然段,并说说自己最爱读哪些段。

  2、 理解重点词语:常常渐渐 惋惜 白栽

  3、 读通课文,再次进行整体感知。(老师用引读的办法,引导学生再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知叙述情节的顺序与表达人物情感的变化。在自然段里表示时间的词句和表达心情的词句,都可作为引读的词句。如:“春天到了”,“过了些日子”,“小鹿高兴地笑了”等。)

  4、 自读课文。(自选读的方式,要求读出感情。)

  5、 结合课文内容,感悟探究下列句子的意思。

  (1) 他常常去松土、浇水。(“常常”一词说明了小鹿对自己种的玫瑰花的态度是怎样的?)

  (2) 玫瑰枝头长出了许多花骨朵儿,小鹿和弟弟一起数了数,总共有三十二个……(小鹿为什么数,从小鹿数花骨朵,你从中悟出了什么?)

  (3) 一天、一周、一个月……小鹿终于能下床走路了,他一瘸一拐地来到门外。(句子中“终于”一词说明了什么?这句话体现出了小鹿什么样的心情?)

  (4) 鹿弟弟惋惜地对哥哥说:“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没看着。”(鹿弟弟“惋惜”的原因是什么?读这句话时读出什么样的语气?你对“惋惜”一词的理解是什么?)

说课稿 篇2

  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二年级第四册第44页至第 46页《1千米有多长》,我准备从以下这八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说教材

  《1千米有多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厘米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其他的长度单位。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结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抽象出长度单位“千米”。“千米”这个长度单位比较抽象,教材通过三个步骤帮助学生体会1千米有多长:第一步:通过同学们手拉手站成一排,体会10米大约有多长;第二步:通过全班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和100米大约要走多少步,体会100米有多长;第三步:通过10个100米跑道的长是1千米等场景,体会1千米有多长。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拉一拉、走一走、想一想等这些简单的活动,真正体会到10米、100米的距离到底有多长。在进行认识“千米”教学时,充分联系前面100米有多长,10个100米长就是1千米,然后结合?校实际,学校操场的跑道有400米,那么2圈半就是1千米,使学生体会到在表示较远的距离时,要用“千米”作单位,并介绍怎样用字母表示以及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联系生活实际,合理运用长度单位。

  二、说学生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多数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合理运用长度单位。但“千米”这个长度单位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有些困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把学生带到学校的操场上进行教学,让学生实地拉一拉、走一走、想一想等活动,充分感知“千米”这一长度单位到底有多长;对于学困生,以和他们玩游戏的方式来引导他们感知1千米的具体长度,从多角度来激发他们的参与,给予他们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并让他们积极汇报自己的亲身体会,达到全员参与,共同提高的原则。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在空间与图形中明确提出: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直观经验。结合我对教材的理解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感受并体验1千米有多长,知道千米和米的关系,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拉一拉、走一走、说一说、想一想、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经历认识1千米有多长的过程,感受长度单位的实用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长度单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四、说教学重难点

  找准重难点是上好课的前提,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在活动中体验千米的含义,正确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五、说课前准备

  记录单、大屏幕

  六、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本课教学采取“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方法,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灵活地组织教学环节,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探索、交流中学习。

  教法: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复习引入、情景激趣、引导发现、学用结合。

  学法:观察、想象、验证、类比推理。

  七、说教学流程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一)引入新知;(二)探究新知;(三)巩固新知;(四)拓展新知;(五)总结新知.

  (一)引入新知

  1、同学们,能说说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计量长度的单位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谁能比划出1米的长度?

  3、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下长度单位家族里的新朋友____千米。告诉老师,你们最想了解有关千米的什么知识?

  (巩固旧知,激发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1、测一测(在操场上进行)

  ⑴、同学们自由组合,手拉手站成一排,看一看几个人才能站成大约10米长。数清人数,并记录下来。

  ⑵、请同学们以刚才站成大约10米长需要的人数为单位,在操场上走一走,数一数10米大约有多少步,做好记录。

  (把学生带到操场上测量,为感知1千米长度打下基础,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想一想( 回到教室,先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步测结果)

  ?、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手拉手站成10米需要的人数,想一下,我们全班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够不够100米长?你认为多少个同学才能手拉手站成一排呢?

  ⑵、我们测量出10米大约走多少步,你知道100米大约需要多少步吗?1000米呢?

  (通过这些简单的活动,让学生真正体会10米、100米的长度,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算一算

  ⑴、如果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400米,算一下,沿操场走几圈的长度正好是1000米?

  ⑵、小结:沿操场走2圈半,也就是走1千米。1千米=1000米千米也称公里,可以用字母km表示。

  (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在表示较远的距离时,要用千米作单位)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分数混合运算(二)是北师大版教材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分数混合运算(一)的基础上,继续通过情景分析,利用分数混合运算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理解 “增加几分之几”或“减少几分之几”的意义,充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中“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要求,焦老师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景解决具体问题,并学会分析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2.通过知识的迁移,经历观察,讨论交流等数学活动,构建数学模型,让学生学会画图分析题意。

  3.注重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说教法

  根据教材呈现的内容,焦老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努力:

  1、出示情境图,鼓励学生分析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进而列出算式。

  2、讨论具体的计算方法。(教材中呈现了两种计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焦老师先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再组织讨论和交流算法之间的联系,明确算式的意义。

  四、说设计理念

  1.注重新课程理念的体现,主动让学生参与。

  2.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并且让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收获。

  3.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己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五、教学程序

  1.学情调查:

  让孩子回忆已学知识,知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

  少用乘法计算。

  2.质疑探究:

  焦老师在该环节不是枯燥传授知识,而是靠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构建,根据学生的画图思考,交流汇报解决关键问题,分析出数量关系,然后利用知识的迁移,突破教学难点,

  3.达标检测:

  以教材练习为依托,通过认真练习,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真正向40分钟要效率,要质量。

  4.拓展延伸:

  通过自主探究与相互合作相结合方式,进一步升华教学效果,真正理解在解决有关分数实际问题中的“量”与“率”的问题。

  以上就是我对焦老师所执教内容不成熟的说课,恳请各位评委赐教,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的笔算乘法。本课时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知道了乘法各部分名称、掌握了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估算这一计算技能的基础之上。本课时的内容既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同时也为继续学习多位数乘法打好基础。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精神。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笔算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基于以上教学目标,本课的重点是: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算理。

  二、说教法

  为了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知识迁移、情境创设、比较归纳、练习巩固等教学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的分析以及对计算教学的认识,我将教学过程设计成创设情景引出新知、旧知迁移,对比探究获取新知、巩固练习内化新知、总结归纳4个环节进行教学。

  首先,我以主题图为素材创设了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情景。媒体出示信息:3盒水彩笔,每盒12枝,让学生了解信息并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枝水彩笔?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2×3=?从而引出新知的学习。

  算式出现后,我让学生试着算一算,并能说出算理。这样设计既是对学生起点的把握,同时也能让每个学生能充分暴露自己的想法。

  学生的算法会是多样的,可能会出现书上提及到的算法。我先让口算的学生说一说,要求学生说清口算每一步的算法、算理(同时演示口算过程),我想这是为笔算服务。特别是让学生弄明白10×3的10从哪里来的?便于学生明白口算的算理。

  在此基础为了进一步沟通口算与笔算之间的联系,请学生观察、比较思考老师刚才板书的竖式与学生的口算有什么联系,使学生明白笔算与口算的计算的道理即算理是一样的。

  由于,本堂课作为笔算课,所以为了掌握笔算的.计算方法,我将通过让学生指名说计算过程、同桌说、再指名说的形式达到对笔算方法的熟练掌握。

  当然,计算课单有语言思维还远远不够,还需要进行动作思维即大量的动笔练习。所以我先安排了类似例题的3道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其中一道是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让学生试着用列竖式方法进行计算,并板演反馈,发现问题进行纠正。

  练习结束后我结合小结让学生谈一谈这节课的收获与需要注意的问题,强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结构。

  最后,对本节课要掌握的主要内容和注意事项,进一步进行了小结和强调,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重视。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重力势能》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四节。本节重点讲述重力势能及其相对性,重力势能的变化及与重力做功的关系。这个关系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实例,从能量角度分析,解开学生疑惑。这样做也可以为后面讲解机械能守恒定律做好准备。

  二、说学情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重力势能的概念,高中阶段要定量地学习重力势能并体验其建立过程。让学生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只与重力做功有关,理解在实际生活中重力势能的改变,这对高一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由于高一学生认知能力不是很强,他们的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所以在理解上理性概念的建立过程仍然要通过具体形象图片、视频画面来支持,所以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多引用事实来说明问题。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什么是重力势能,能用公式表示重力势能,知道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

  (2)能用重力势能的公式进行计算。【过程与方法】通过类比功的概念推导重力做功与路径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通过类比推导,形成严谨的物理思维。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其表达式。【难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其标矢性。

  五、说教学方法

  在教学活动中,良好的教学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节课我采用了小组讨论法、实验法以及多媒体演示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我采用的是情景导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出示三个情景:

  1.打桩机的重锤从高处落下,把水泥桩打进地里;

  2.水力发电站的图片。

  3.20xx年9月21日上午,俄罗斯高加索北奥塞梯地区的'一个村庄发生雪崩,造成至少100人失踪。

  让学生从这情境中感受到重力势能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界蕴含的巨大能量,是学生产生对自然的敬畏心理,同时引出本节新课——重力势能。【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导入,能够帮助学生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初步体会功与能的关系。

说课稿 篇6

  一、说理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规定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二、说教材:

  《堂吉诃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的名著导读部分,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的作品。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塞万提斯及作品《堂吉诃德》的游侠经历。

  (2)学习通过小说三要素来反映生活现实的方法,提高小说的鉴赏能力、语言欣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手段,自读与导读相结合,揣摩文本语言,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

  (2)通过个性化的解读,培养学生审辨式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和领悟正确的理想价值观,明确堂吉诃德精神在现实中的意义。

  四、说教学重难点:

  通过个性化的解读,培养学生审辨式思维的能力。

  五、说教学策略及设想: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学生阅读鉴赏的目标是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培养个性化的阅读,注重合作学习,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因此,本课我以教师主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作品赏析,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培养其审辨式思维能力。由于作品内容庞杂,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出现不喜欢本书,只看到其荒诞可笑的行为及情节,忽略或者未能领略作者的创作意图及作品的现实意义,再加上只有一课时的时间来进行导读。因此,我考虑设计两个环节:一个是从学生喜欢的人物堂吉诃德入手,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点拨赏析人物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会赏析方法,进而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即作者的创作意图。第二个环节是思考交流作品的现实意义。通过别林斯基的评价,由滑稽和崇高入手,让学生思考作品人物身上体现的矛盾性,进而进行个性化解读,培养其审辨式思维能力。

  六、说教法:

  本课我采用了用讨论法、点拨法、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展开教学。

  七、说学法:

  根据新课标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及对文本个性化地解读”,拟采用学生自读、自悟、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学习。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会通过知人论世、赏析精彩片段以及思考作品现实意义、撰写读书心得来阅读名著。

  八、说教学过程:

  名著导读重在“导”,而审辨式思维重在“审”和“辨“。我觉得自己的亮点是把教学过程主要设计为两个环节,两个环节层次清晰、由浅入深,由教师引导学生的导读,到教师启发下学生的深入研读,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及思维规律。

  第一环节初读:阅读小说精彩章节,讨论交流。

  此处给学生10分钟时间,主要是在阅读原著基础上,就“你眼中的堂吉诃德是怎么样的人”进行讨论。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进行的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师在点评时可以指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赏析。比如:塑造人物的手法、塑造人物的角度、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作者的创作意图、次要人物的安排对主要人物的作用等。教师鼓励学生发表个性化感受和创造性解读,完成了前两个三维目标。也落实“导”和“审辨”。

  第二环节研读:讨论作品的现实意义

  此处设计三个问题引发学生讨论及思考:

  1、对于堂吉诃德身上的滑稽和崇高,你是怎么看待的?

  2、什么是堂吉诃德精神?我们现在还需要堂吉诃德精神吗?

  3、你还能举出哪些堂吉诃德式的人物?

  第一个问题主要是训练学生“审辨式”思维,教师由别林斯基的评价到作品结尾堂吉诃德的悔恨,引发学生多角度解读作品现实意义。

  三个问题的讨论交流既培养了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及审辨式思维能力,又深入研究了作品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的完成。

  在讨论第三个问题时,教师还提供给学生“一个现代式堂吉诃德人物”的视频——凤凰卫视“前行者:专访朱清时”,来激活学生思维,扩展学生思维面,帮助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堂吉诃德”式的人物。以期学生能更深层次地把握作品的现实意义。

  最后,用高尔基《鹰之歌》节选部分来纪念堂吉诃德这个英雄。

  当然,本课设计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一个是教师还未深入研究作家作品、吃透文本,“审辨式”思维能力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落实的不够到位,课堂的容量还不够饱满。

  二是学生课堂表现出……

  九、说评价:

  根据新课标,充分发挥评价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采用个体自我评价、生生评价、师生评价等主体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还可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评价,比如:布置撰写《堂吉诃德》读书心得的作业,并根据作业情况在班级开展小型读书交流会进行评价等。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必然事件、随机事件、不可能事件等知识的基础上,从上节课所讲的三种事件出发,以探索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的大小为目标,并为学生后面学习用列举法求概率及用频率估计概率奠定了基础。

  2、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了解概率的意义,能够运用概率的定义求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并阐明理由。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分析、计算,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合作交流意识。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应用知识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对问题观察、质疑,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并且鼓励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3、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能够运用概率的定义求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并阐明理由。

  教学难点:正确地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二、学法指导及学情分析

  本节课共设计了6个教学活动,难易程度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通过游戏的形式,学生在动手操作、观察分析、类比归纳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探求新知。充分体现了“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活动教学”这一思想,体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理念。

  利用多媒体形象生动的特点,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和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激活学生思维能力,增大了教学容量,对解决重点、突破难点起到辅助作用。

  三、教学过程分析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复习引入

  第二环节:引深拓展,归纳总结

  第三环节:巩固知识,实际应用

  第四环节:试试伸手,找找不足

  第五环节:交流反思,课时小结

  第六环节:课后作业,拓展升华

  (一)创设情景、复习引入

  判断下列这些事件是随机事件、必然事件还是不可能事件?

  1.明天会下雨

  2.天上掉馅饼

  3.买福利彩票中奖

  4.一分钟等于六十秒

  5.老马失蹄

  问题1 从分别标有1,2,3,4,5的5根签中随机地抽取一根,抽到的号是5.这个事件是随机事件吗?抽到5个号码中任意一个号码的可能性的大小一样吗?

  问题2 抽出的可能的结果一共有多少种?每一种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问题3 掷一枚骰子,向上的一面的点数有多少种可能?它分别是什么?

  问题4 向上的点数是1、2、3、4、5、6的可能性的大小相等吗?它们都是总数的几分之几?

  问题5 你认为抽到你和抽到别人的可能性一样吗?

  设计意图

  通过以抽签的方式回答问题,让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这样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这样安排一方面复习了必然事件、随机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的内容,而且还加深了对三种事件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为过渡到本节课的教学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二)、引申拓展,归纳总结

  概率定义

  一般地,对于一个随机事件A,我们把刻画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数值,称为随机事件A发生的概率

  表示方法:

  事件A的概率表示为P(A)

  以上两个事件有什么共同特点?

  提问:

  特点1 每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只有有限个

  特点2 每一次试验中,各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1.从标有1,2,3,4,5的五根签中抽取一根,抽到4的概率是多少?

  2. 抛一枚硬币,正面向上的的概率是多少?

  一般地,如果在一次试验中,有n种可能的结果,并且它们发生的可能性都相等。事件A包含其中的m种结果,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P(A)=m/n

  请6名同学上台来参与模拟抽奖游戏,分三次进行

  第一次 全都没有奖

  第二次 有一部分有奖

  第三次 全都有奖

  从此可以看出,不可能事件A的概率为0,即P(A)=0

  必然事件A的概率为1,即P(A)=1

  随机事件A的概率 0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它的概率越接近1;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小,它的概率越接近0.

  (三)巩固知识,实际应用

  例1 掷一个骰子,观察向上的一面的点数,求下列事件的概率:

  (1)点数为2;

  (2)点数为奇数;

  (3)点数大于2且小于5.

  解:掷一个骰子时,向上一面的点数可能为1,2,3,4,5,6,共6种。这些点数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1)P(点数为2)=1/6

  (2)点数为奇数有三种可能,即点数为1,3,5, P(点数为奇数)=3/6=1/2

  (3)点数大于2且小于5有两种可能,即 点数为3,4, P(点数大于2且小于5)=2/6=1/3

  例2 图25.1-2是一个转盘,转盘分成7个相同的扇形,颜色分为红、绿、黄三种颜色。指针的位置固定,转动转盘后任其自由停止,其中的某个扇形会恰好停在指针所指的位置(指针指向两个扇形的交线时,当作指向右边的扇形)。求下列事件的概率:

  (1)指针指向红色(2)指针指向红色或黄色(3)指针不指向红色。

  解:按颜色把7个扇形分别记为:红1,红2,红3,绿1,绿2,黄1,黄2,所以可能结果的总数为7.

  (1)指针指向红色(记为事件A)的结果有3个,即红1,红2,红3,因此P(A)=3/7

  (2)指针指向红色或黄色(记为事件B)的结果有5个,即红1,红2,红3,黄1,黄2。因此P(B)=5/7

  (3)指针不指向红色(记为事件C)的结果有4个,即绿1,绿2,黄1,黄2,因此P(C)=4/7

  思考:联系第一问和第三问,你有什么发现?

  (四)试试伸手,找找不足

  1.一共52张不同的纸牌(已去除大小王),随机抽出一张是A牌的概率;

  2.在1~10之间有五个偶数2、4、6、8、10,将这5个偶数写在纸片上,抽取一张是奇数的概率;

  3.在1~10之间3的倍数有3,6,9,随机抽出一个数是3的倍数的概率;

  4.一个袋子中装有15个球,其中有10个红球,则摸出一个球不是红球的概率。

  设计意图

  巩固学生对概率定义的理解和认识及对概率的计算公式的简单运用技能。以达到及时学习、及时应用,让学生从中找一成功的感觉,从而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交流反思,课时小结

  如果在一次实验中,有n种可能的结果,并且他们发生的可能性都相等,事件A包含其中的m种结果,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P(A)=m/n。

  0≤m≤n,有0 ≤ m/n≤1

  因此 0 ≤P(A) ≤1

  P(必然事件)=1 P(不可能事件)=0

  (六)课后作业,拓展升华

  P159 练习 第1 题 和 第2 题

说课稿 篇8

  一、教学理念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其含义就是:我们不仅要重视数学的应用价值,更要注重其思维价值和人文价值.

  因此,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与人合作交流和创新等过程,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本节课力图打破常规,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全方位培养、提高学生素质,实现课程观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教材分析

  三角函数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既是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工具,又是学习高等数学及其它学科的基础.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以及正、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后,进一步研究函数y=Asin(ωx+φ)的简图的画法,由此揭示这类函数的图象与正弦曲线的关系,以及A、ω、φ的物理意义,并通过图象的变化过程,进一步理解正、余弦函数的性质,它是研究函数图象变换的一个延伸,也是研究函数性质的一个直观反映.共3课时,本节课是继学习完振幅、周期、初相变换后的第二课时.

  本节课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五点作图法正确找出函数y=sin x到y=sin(ωx+φ)的图象变换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

  难点是对周期变换、相位变换先后顺序调整后,将影响图象平移量的理解.因此,分析清不管哪种顺序变换,都是对一个字母x而言的变换成为突破本节课教学难点的关键.

  依据《课标》,根据本节课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五点作图法”正确找出函数y=sin x到y=sin(ωx+φ) 的图象变换规律,能用五点作图法和图象变换法画出函数y=Asin(ωx+φ)的简图,能举一反三地画出函数y=Asin(ωx+φ)+k和y=Acos(ωx+φ)的简图.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对函数y=sin x到 y=sin(ωx+φ)的图象变换规律的探索,让学生体会到由简单到复杂,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思想;并通过对周期变换、相位变换先后顺序调整后,将影响图象变换这一难点的突破,让学生学会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来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堂中,通过对问题的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小组交流中,学会合作意识;在解决问题的难点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抓主要矛盾的思想.在问题逐步深入的研究中唤起学生追求真理,乐于创新的情感需求,引发学生渴求知识的强烈愿望,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教学过程(六问三练)

  1、设置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