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2-02-08 13:29:4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品】说课稿范文集锦8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品】说课稿范文集锦8篇

说课稿 篇1

  一 、说教材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第一节,本节课教材在编排上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儿童的年龄特点,创设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口算的必要性,培养学生从数学角度观察周围世界的习惯,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实用价值,并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注重算法多样化与算法最优化的运用,尊重每一名学生的独特感受,同时也让每一名学生都获得不同的成功体验。这节课是在学习了一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也为以后的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做好准备。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本着体现计算教学新理念的原则,重视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为学生搭建平台,逐步地去感悟哪种口算方法最优化,逐步熟练地运用口算方法并能有效地进行迁移。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同桌合作,亲身体验,加上教师的适时点拨,来学习新知识的。

  三、说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估算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归纳总结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复习。

  1、 6×4= 8×5= 2×9= 3×9=

  3×8 = 9×7= 7×6= 4×8=

  2、(1)、2个十是多少? 10个十是多少? 12个10是多少?

  (2)、5个百是多少? 10个百十多少? 12个百是多少?

  (3)40是几个十? 1200是几个十? 800是几个百?

  (二)、创设情境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创设了老师带同学们去游乐园玩的故事情境,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充满童趣而又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通过计算买票一共需要多少钱?学生回忆乘法的意义,为后面探索新知做了有效的铺垫。

  (三)、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计算买票一共需要多少钱,由乘法的意义知道应该列示为:20×3=60,怎样计算呢?这样就引入了新的教学内容。在这个环节,我打算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肯定会有同学解答不出来,所以我决定用同桌合作交流的形式,有思路的同学,在同桌间介绍自己的方法,这样既帮助了差生,又让优等生感到成就感,能发挥合作的优势。然后再全班交流,有的用3个20相加,有的用20个3相加,学生面对这么多方法,适时的提出一个问题,哪种方法好呢?他们自然的会进行比较、讨论、分析,每进行一次比较就是一次思维的突破,就是一次提高,所以我不急着归纳出哪种方法简便,把问题带到后面的学习中,接着我设计了一些乘法计算题,学生独立计算,汇报答案,然后把这些算式分类,标准不一样可能学生会想出不同的分类方法,对一个因数相同的这一种分类,进行观察,像这样的算式,如:2×3= 20×3= 200×3= 20xx×3=等,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引出,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通过这种分类,学生对这样的算式会有更深的了解,同时也体现了分类和化归的数学思想。

  在计算这些题目时学生会用自己喜欢的那种方法,如果学生用前三种方法会遇到很大的麻烦,如20×3,20个3相加,或者是3个20相加,都很麻烦,从而让学生自然的对计算方法进行优化。

  40×3= 2×400= 20×6= 2×7=

  50×3 = 4×600= 7×30= 20×7=

  学生通过比较,教师加以归纳,也就是把题目先看成表内乘法,计算出积后,再看因数有几个零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零。

  2、教学例2:

  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口算,是修订后教材增加的内容。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也是为学习笔算乘法和除法试商做准备。在探索方法的这一环节,完全: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的过程,从自学例题,到探索算法,放手让学生自学,所以所得方法会比较深刻。学生汇报后,教师小结算法。(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乘一位数后再相加)

  口算练习巩固,同时汇报方法。

  三、巩固练习 :安排两个例题的练习内容,目的在于巩固对口算算理的理解,熟悉计算方法。

  10×4= 10×6= 10×7=

  20×4= 40×6= 60×8=

  12×4= 23×2= 34×2=

  看看他们在游乐园还遇到了什么问题,真正让学生知道学习数学是用来解决问题的。

  最后让学生归纳本节课所学,整十整百整千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的方法,并且说说这些知识可以解决哪些问题?真正与现实联系起来。

  六、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设计:

  1、完成P58 1

  说说怎么算最简便。

  2、完成P58 2

  说说口算的方法

  3、完成P58 3、4

  八、说板书

  板书的设计突出教学重、难点,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板书设计:

  多位数乘一位数口算乘法

  坐碰碰车每人20元,3人要花多少钱?

  20+20+20=60 2个十乘3等于6个十

  先按表内乘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有几个0,

  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坐过山车每人12元,3人需要多少钱?

  12×3=36 10×3=30 2×3=6 30+6=36

  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乘一位数后再相加。

说课稿 篇2

  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渔童》的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本单元课文以“民间文学”为主题。几篇课文篇幅虽长,但都情节曲折生动,情感丰富动人,都会给学生幼小心灵中烙下真善美的印记。《渔童》作为本单元开篇主体课文,结合课文特点和学段目标,它承载着速读,想象,旁注,复述,续说等任务。为落实单元知识目标,在教学《渔童》一课时,我把同类文章整合到一起,作为一个整体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交流和探讨,达到巩固单元训练重点,获得写法知识的目的。如何在教学中整合处理这些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我的做法是让学生在读中想像,用旁注表达体会,在复述中内化情节,在续说中深化理解。

  教学目标:

  1、 学习浏览课文,默读课文有一定速度,熟悉课文故事情节,创造性复述、续 编故事。

  2、 通过语言文字领会作者的表达手法。

  3、用正确的善恶观评价故事中的人物,热爱民间文学。

  教学重难点

  学习浏览课文的方法,练习有一定速度地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创造性地复述、

  续编故事。

  二、说教法

  本课是一篇民间故事,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读中感悟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走进故事。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情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充分让孩子与文本产生共鸣,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通过学生质疑问题来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谈感悟,把对词语的理解内化。把文本知识内化,提高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

  三、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读。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给学生创造机会,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在理解中读、在感悟中读。在读中放飞个性,使他们充分、准确地感知文本、感悟语言,在多元评价的氛围中交流、思索、提升观点。 四、说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首先,我采用提问激趣的方式来导入新课,如:

  1、同学们,你们喜欢民间故事吗?

  2、这一单元的民间文学你都读了哪些故事?

  3、能用一句话表达你的读后感受吗?

  通过这三个问题的设计既可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现欲望,给下面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2速读浏览,我采用速读浏览的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感知课文,体会大意。让学生善于从段落的关键句子中把握整体意思。要在最短时间内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把故事的梗概说清楚。培养学生速读的`能力。

  3问题质疑,深入领悟

  在这一教学环节,我设计了如下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再去读课文

  故事中出现了哪些人物?老渔翁的命运是怎样的?读了故事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作者为什么能把渔童的天真活泼顽皮表现得淋漓尽致?(主要通过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

  作者运用排比句式有什么好处?文中的破折号起到了什么作用?课文多次用到了分号,能不能用逗号或句号代替?体会分号与逗号句号在用法上的区别。你能用分号也说一段话吗?

  4复述课文 创造性加工

  小组内—小组推荐代表交流

  通过复述 锻炼口语表达 加深理解

  5、续说故事

  让学生进行合理的想像,把故事继续想象下去,续说渔童和老渔翁走出衙门以后的事。 通过学生的续说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思维意识,口语表达能力,写作水平

  6、总结全文 升华主题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认识民间故事,知道民间故事之所以受到读者的欢迎,除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外,还有故事中鲜明的人物形象。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圆的有关性质和过三点的圆等内容之后对垂直于弦的直径和这弦的关系的进一步学习`,研究的是垂直于弦的直径和这弦的关系。垂径定理的推证是以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圆是轴对称图形的性质为依据的。本节内容是本章基础,是圆的有关计算和圆的有关证明一个重要工具。本节课的学习也为下节课奠定基础。

  2、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初中数学第七章第三节《垂直于弦的直径》的第一课时的内容——垂径定理的证明和基本应用。第二课时将学习研究垂径定理的推论和基本应用。第三课时将学习研究垂径定理及其推论的综合应用。

  3、教学目的要求:

  (1) 使学生记住垂径定理的题设和结论。

  (2) 使学生掌握垂径定理的证明。

  (3) 使学生掌握能垂径定理进行计算或简单的证明。

  (4) 使学生懂得研究问题的常用方法:从特殊到一般,由猜测到论证。

  4、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掌握应用垂径定理进行计算或简单的证明。

  难点:

  (1)区分垂径定理的题设和结论。

  (2)应用垂径定理进行计算或简单的证明。

  (3)研究问题的常用方法:从特殊到一般,由猜想到论证。

  5.知识要点:

  轴对称图形: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如果直线两旁的部分,那么这个图形叫轴对称图形。

  等弧:在同圆或等圆中,能够互相重合的弧叫等弧。

  弦:圆上两点间的线段。

  直径:过圆心的弦。

  二、教法、学法分析

  注重学生建构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1、教法研究

  一堆没有亲身体验或视觉形象所支持的概念、定义不能开发智力而只有关闭思路,教师应当暴露概念的再创造过程,鼓励学生不但要动口、动脑,而且要动手,教师应对学生所具有的概念心理表征给予暴露的机会,让他们有可能去论及自己的思想以及头脑中留存的常识,这既有利于教师确定再创造的常识起点,也有利于主体提高对概念和定理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省。而从学生共同体的角度来说,通过同学间的充分

  交流,学生不仅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述和辩论,而且也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即再创造的过程可以以合作的'方式展开。学生经过自己亲身的实践活动,形成自己的经验、猜想,产生对结论的感知,实现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这不仅让学生对所学内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能力得到培养,素质得以提高,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

  本节课的设计是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去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鼓励培养学生们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科学研究的思想。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旨在呈现更直观的形象,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提高课堂效率。

  2、学法研究

  “赠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首先教师应创造一种环境,引导学生从已知的、熟悉的知识入手,让学生自己在某一种环境下不知不觉中运用旧知识的钥匙去打开新知识的大门,进入新知识的领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解决新问题,通过基础练习、提高练习和拓展练习发掘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能力,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目的,发掘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教学过程

  1、引入

  (1)轴对称图形的的关性质

  (2)圆的轴对称性

  (3)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一部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2、基础练习;

  3、提高练习;

  4、拓展练习;

  5、小结。

  (1)研究方法的总结

  (2)研究内容的总结

  6、作业布置

  详细过程见多媒体演示文稿

  四、对本节的一点看法

  从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得到圆是轴对称图形,结合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推出垂径定理是再顺理成章不过的了,使学生得到一个直接且易懂的知识信息。

说课稿 篇4

  教材分析:

  我执教的是三年级下册12课《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了画师收了三个徒弟,他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三个徒弟画了不同的画,只有小徒弟得到了师傅的称赞。这篇课文故事性强,文字浅显,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阅读和理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阐述教学过程时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教学中,我始终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读文之前,我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进行质疑,再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组织学生围绕一定的学习任务进行合作学习,并围绕着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这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学生将精读课文中所学习的分段、理解课文等语文基本功,用于了本课的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了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

  说教学过程:

  我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故事连故事,让学生入情入境,自主学习。

  新课标倡导的是自主学习的精神。或许,很多人认为自主学习就是“自己学习”或“自由学习”。我的理解是,自主学习应该是师生互动的.、积极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因此,上课伊始,我就用一个故事导入课文,激起学生的兴趣。我在授课之前就布置学生根据古诗“深山藏古寺”画画,上课时我先让学生介绍自己的画,并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告诉学生他们做的是宋朝翰林院的考题,学生顿时兴趣盎然,我马上给学生讲了这个故事,孩子们在听故事和自己亲自绘画的过程中便已明白要开动脑筋,想别人没想到的。接着学习课文的故事,课后又布置了另外一道作业,翰林院的另外一道考题:为“踏花归来马蹄香”配画。整堂课,学生都在听故事、学故事、用故事来增长知识。这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符合他们那种爱听故事的心理,获得一种愉悦的享受。学生会非常自觉、主动的学习。

  二、发掘教材训练点,让学生动脑动口,主动探究。

  文中,画师评画是全文的重点。在发掘教材时,我把它设计成一个思维训练点,故设疑问: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多,为什么画师对他们两个人的画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加以称赞呢?而后,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这三幅画,自己去体验小徒弟画的妙处,然后引导学生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来说一说这三幅画。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还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究的能力,使他们的思维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重视学生体验,让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

  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语文,必须加强体验性学习。然而,由于学生个体认知水平的不同,体验和感悟也就不一样,学生的理解就显示出多样化的特点。学生如何交流和展示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感悟?如何深化对教材的理解与认识?在本节教学中我采用了生生对话、生本对话的形式。

  首先,我利用课件让学生直观感受小徒弟的画,并让学生读读写小徒弟的画的句子,自己感悟小徒弟画的妙处,并思考他为什么要这样画。在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后,我又采用生生对话的形式理解师傅为什么会称赞小徒弟。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1、看了小徒弟的画,你有问题问他吗?谁愿当小徒弟,你们有什么要问他的吗?

  2、你想夸夸小徒弟吗?

  3、谁能用画师的话来夸夸小徒弟。

  通过对话,学生感受并学习了小徒弟“想别人没想到”的思维方法,并明白画师赞美小徒弟画的真正用意。我想,这比直接让他们去读画师的话要好得多。

  四、利用课文插图理解词语,让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

  运用多种方法,走进词语的世界,让词语成为学生言语表现的鲜活元素。在教学过程中,我重点突破两个词语“连绵起伏”、“若隐若现”,我用鲜明的插图向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并通过联系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理解小徒弟的画与两位师兄的不同之处在于能够给人以想象,想象到在那山后还会走出许许多多的骆驼。这样,既化解了词语理解的困难,又领会了课文内容。在教学“连绵起伏”一词中,我让学生将老师的画与课文插图的比较,当学生看到一座座起伏的山峰,自然就水到渠成地领悟了“连绵不断,连绵起伏”的含义。接着我再让学生理解小徒弟为什么要画连绵不断的山峰。“若隐若现”一词的教学方法也是如此。在理解词语后,我便问学生看着这幅图,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学生闭眼想象画面给我们带来的意境。

  在这节课中,我用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合作学习,所以在时间的调控上我有点失误,后面设计的两个拓展话题没有讲完,觉得非常遗憾。

说课稿 篇5

  教材分析:

  我所执教的《车的世界》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是上册“外面的世界”的继续和深入,围绕主题“车的世界”开展开放的综合学习活动,是一个开放性单元。和别的单元不同之处在于,这个单元没有主题课文,只有两幅印刷精美的图片,城市和乡村的路上车来车往,交通繁忙,图下面是图内车辆的名称。这无疑给任课教师留下了很大的空间。教师此时不能局限于只在课堂内讲授,必须开放课堂,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观察生活,去收集资料,学会在生活中学习。“车的世界”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以识字、写字等基础知识的'学习为主;教会学生认识各种车辆,大致了解它们的功用,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的教育。

  教学设计思想:

  1、我校处于区中心位置,孩子们在上学、放学途中看到的车辆较多,因此孩子们对车比较熟悉,也感兴趣。通过学习《车的世界》拓展学生对车的认识,体会到交通规则的重要性,进一步让学生学会关注周围的世界,体现教学内容设计的开放性。

  2、采用小组学习、自主学习、师生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团结合作,独立自主学习中体验学习知识的乐趣,再现识字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3、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游戏等活动中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获得知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突出识字教学环境的生活性。

  教学目标:

  认识交通工具,知道它们的功能。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

  通过创设情境识记生字词,学会本课8个生字及所组成的词语,进行渗透性识字。

  3、运用多种识字的方法培养识字的能力,使学生成为会学习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及识字能力的培养。

  难点:通过认识交通工具、乘车标语等,了解它们的功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生字卡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此基础上复习上节课学 过的车、生字词。创设情境:“汽车开动喽!让我们一起到外面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留心看,你会发现许多新奇有趣的事物,还能学到很多东西。”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感兴趣地、主动地参与到语文活动中来,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在学习中进行句式训练。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很容易从学校内、外部资源中获得信息和知识,教师在此只是作为促进者和合作者。

  二、乘车认识与车有关的人、车票、标语。

  在此环节中,我首先(课件出示)学习司机、售票员、乘客,并让学生请根据我的动作、语言等,判断我的身份。然后引导学生各种形式读来识记生字词。最后课件出示:学校标语图,除了车上有标语外很多地方也有标语。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不仅让学生知道汉字就在我们身边,更主要的让学生养成在生活中识字的意识。同时采用小组合作、师生合作调查交流信息的方式,让学生在团结合作中体验学习乐趣.

  三、游戏巩固,课堂拓展。

  师生做游戏巩固词语、车标语。设计闯关游戏:第一关:读一读,第二关:说一说,第三关:小小书法家 写“勿、专”通过设计孩子喜欢的闯关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巩固生字词。让学生说一说,并演一演的同时教育孩子做一名文明乘客。最后来说说你这节课的收获吧!大家齐唱《小司机》歌曲结束课堂教学。

说课稿 篇6

  我所执教的这一课是人美版美术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4课,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透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潜力,了解设计与应用之间的关系,能对生活中常见的杯子进行功能、材料、外形等方面的分析,发现生活中的很多物品在设计时要与使用相联系。启发学生从使用角度出发,用设计的思想进行杯子的设计。

  本课的教学目的是

  1、透过设计制作杯子,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潜力和创造潜力,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运用了解得知识,设计出有个性、功能性又美观的杯子。

  教学重点是观察、分析杯子各部分的设计意图,了解功能与形象之间的关系。难点是运用设计意识,设计出既有实用性又有观赏性的杯子。

  《杯子的设计》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并没有太大的难度,我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十分强调学生的自由表现和大胆创造。同时使用了“先学后教”的理念,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主要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欣赏古代各时期的杯子,了解杯子的发展史,体会古代人们的'设计水平。然后再把学生引到现代的杯子设计中来,体会各种各样杯子的造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从常见的形象、使用的人群、实用性等方面去想象。让学生充分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哪怕是异想天开。并且及时地抓住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作业展评时,让学生把作品都粘到黑板上,学生之间欣赏各自得杯子,体会创作成果带来的乐趣。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作品,先让学生自己说创意,其他同学发表各自的意见,采用师生共同评价的方法进行评价,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说课稿 篇7

各位评委、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堰河——我的保姆》。

  一、说教材:

  《大堰河——我的保姆》选自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一】,是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这首诗是现代诗人艾青的成名之作,也是他走向世界诗坛的起点。诗人通过追忆大堰河短暂一生的悲苦经历,抒发了对养育他的乳母的刻骨铭心的真挚怀念与赞美。

  “情”是诗的内核,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因此,教学本课的一个原则就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以真情去感染学生。 根据这一原则,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能力:

  1、掌握借助叙事抒情的艺术手法和排比、对比、反复等表现方法的运用。

  2、通过综合性研究学习,获得诗歌鉴赏的方法。

  ㈡、过程与方法:

  1、揣摩诗歌语言,培养诗歌的鉴赏能力。

  2、实践“读(诗)——品(意)——悟(方法)”的合作探究学习方法。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对大堰河真挚而深沉的爱,感悟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鉴于本诗是叙事抒情诗,即通过撷取生活中一些典型细节,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诗人情感。因此,抒情是本诗的侧重点。因而把“了解本诗借助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即通过品味典型意象来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定为本课教学重点,而把“体会本诗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作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1、这个单元的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情感与意象,既是指单元鉴赏重点,也可以说是诗歌鉴赏的主要方法,即:一方面要注意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

  另一方面要分析诗中运用的意象。

  2、学习和鉴赏本诗时,要引导学生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尽可能展开联想和想象,理解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还要知人论世,指导学生结合作品的写作背景或诗人的生活经历。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品味诗歌凝练、含蓄、富有跳跃性和音乐性的语言。

  3、诗歌要重在诵读,所以我要突出诵读教学。这首诗很长,但却是诗歌诵读中难得的精品,非常适合反复诵读、咀嚼。要注意的是,诗歌教学中,更应该注重学生自主阅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和独特的情感体验。

  三、说学法:

  根据“新课标”建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主旨要求,我将“读(诗)——品(意)——悟(方法)的合作探究学习法”引入课堂,为此我设计了:

  (1)朗读法。学生通过反复诵读,领会作者的情感。

  (2)品鉴法。学生通过品味诗歌语言、鉴赏写作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

  四、说学生活动预设:

  根据教学目标的设立,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的预设,我主要设立了以下四点:

  1。、感受亲情。如今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每个人都是家里的宝贝。他们已经习惯于接受不求回报的父爱和母爱的呵护,他们把父母的疼爱视为理所当然,很少能去切身体会得不到亲情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是一种怎样的滋味。所以我希望借助于这首赞颂无私母爱的诗歌来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和报恩之志。

  2、反复诵读。“新课标”对诗歌鉴赏的要求:“能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能够得到感染与启迪”。 既要品人,又要品文。而好诗都能通过反复的诵读而获得精神上的感染和心灵上的'巨大启迪。“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诗更是需要有感情有表情地朗读,入口、入脑从而入心。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作品,深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以丰富心灵,陶冶性情。

  3、知恩报恩。《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虽然本文创作的时代、背景离现实较远,但诗歌的字里行间所抒发出来的人间大爱和深挚情感却是亘古永恒、历久弥新的,它依然启迪着跨世纪的孩子们,让他们学会孝道,体会善良、无私、博大的母爱父爱,学习知恩报恩,最终让自己成为一个懂得感恩有担当有责任感的社会栋梁之材!

  4、模仿练笔。在感怀、感悟、感恩的同时,真情发自于内心,我要求学生参照本诗所运用的排比、对比、反复等修辞方法,以抒发自己真实的感情为目的,模仿本诗任意诗节的的形式,写一小节诗。题目、内容等方面的自由度可以适当放宽,只要抒写出对人间善良美德的体察和感悟即可。我希望通过这样的课堂训练让学生学会体察生活中细微的真情,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五、说教学过程预设:

  ㈠、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利用古诗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引出感恩母爱的话题,导入本课的学习。

  ㈡、检查预习 资源共享: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㈢、品味语言 揣摩鉴赏〔读 诗〕

  1、听朗读录音,设置思考题:

  2、教师配乐有感情地示范诵读(选读一至两小节);

  教师指导:注意朗诵诗歌的要求,对诗歌的语音、语调、语速、节奏、情感等加以引导,

  3、学生配乐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

  除要求准确、清楚之外,还要注意表达出本诗的节奏和旋律。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诗味。边读边体会大堰河对诗人不是慈母却胜似慈母的深沉的爱。

  4、师生共同评价同学们的朗读效果:

  ㈣、探求精要 深入揣摩〔品 意〕

  这部分是我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学习本课的主要方法。

  1、提问:大堰河对诗人深沉、无私的慈母般的爱主要体现在哪些诗节中?

  2、思考题:

  ① 第4节中的八个排比句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作用?

  ② 第5节诗虽然仅有短短的四句, 每每读到此处却总是会逼出我的眼泪,为什么这样简短的一个过渡段会有着这样震撼人心的力量?

  ③ 第8节里有哪些细节描写?哪一处细节描写感触最深?为什么?

  3、重点研读鉴赏第1、3、7、9、10节诗,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大堰河的形象,把握诗人的情感。

  思考题:

  ①、为什么艾青会用这样深沉的笔触去赞美他的保姆大堰河?

  ②、在诗人的笔下,他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怎样的母亲?大堰河最突出最闪光的品质是什么?

  基于以上问题的设置,我认为理清诗的抒情脉络,有助于把握大堰河这一形象。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大堰河这个形象的深刻意义。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要让学生有启发,有收获。

  4、研读第11、12、13节诗,体会诗人博大的胸怀和对大堰河深挚的爱戴之情。 ㈤、体会鉴赏 拓展延伸 〔悟 方法〕

  以第4、6、10节诗为例,把握借助叙事抒情的艺术手法和排比、对比、反复等表现方法。

  1、 提问:排比、对比、反复等表现方法的运用有哪些作用?

  2、 提问:通过诵读和鉴赏,你有哪些感悟?

  在艺术形式方面,可重点向学生讲解这首诗所运用的大量排比句式和重叠反复手法对于加强抒情效果的好处,还可适当讲解诗中运用的大量描述性意象及其作用。

  ㈥、小结 :

  诗人由朴素的感恩为起点,进入到人类情感的内部,体验并升华着自己对农民、对大地、对祖国、对人类的感情,从而对爱进行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哲学沉思。在这个意义上,诗歌不仅是对人间真情的深沉咏叹,还是在哲学的层面上扩展了爱的内涵,寻找到爱的原因和力量。

  ㈦、深化主题 自我完善:

  课堂练笔:写一节4—6行的小诗,运用排比、对比、反复等修辞方法来表现一个人的善良美德。

  ㈧、结束语:

  惠特曼说:“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像!他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是啊,正像大堰河给予艾青的深沉母爱温暖了诗人童稚的心灵一样,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也永远燃烧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当我们抬头看看那苍老的目光依旧温柔,就让这种温暖和感动一直伴随着我们前行的脚步吧!

  六、说板书设计意图:

  基于上述教学过程预设,配合本单元鉴赏重点的设置,我把意象的捕捉与情感的把握作为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通过“手掌、梦、笑、泪”这些典型意象的刻画,从而完成对大堰河“慈爱善良、一往情深、乐观坚强、卑微凄苦”的形象塑造,水到渠成地抒发了诗人对大堰河深沉的“怀念、讴歌、赞美”。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内容:二年级上册第57~58页。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7的乘法口诀口算有关除法,并使学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考过程。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用口诀求商有着重要的意义。

  3、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理解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并能正确运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能力,重视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合作交流,体验成功的快乐,树立合作交流的意识。

  4、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重点和难点

  这一部分教材编排了一道例题,先出示小朋友在玩雪花积木的现实场景,再出现了完整的文字表述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列式,探索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讨论、交流,感受到这些算法都是想乘法口诀来求商的。在想想做做中,让学生按题组计算后说说计算除法的想法,展示思考过程,从题目联系中进一步体会到只要想乘法口诀来计算除法。想想做做中还出现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是掌握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教学难点是运用口诀比较熟练地求商。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而设计本节课时,注重以下几方面组织教学: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全课以参加山羊老师带来的游戏活动串联起来,使学生在轻松、民主、和谐的气氛中探索新知,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2、探索交流,得出算法

  数学教学的过程应留有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空间,以此实现课堂

  教学目标。在学习除法的计算方法时,给学生留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明确自己思维的正误,并有机会分享他人的想法。

  三、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这一环节,利用学生好奇,好玩的心理,由木偶山羊老师邀请学生玩雪花积木为情境引入新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学生学习新知作好了情感上的铺垫。

  2、探索交流,得出算法

  1)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了机会,通过学生想一想、摆一摆、议一议、说一说的自主学习的过程来探求新知。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通过多种思考方法的引导,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

  2)通过自学课本的例题,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及时地巩固,有利于知识的内化。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利用乘法口诀求商会比较方便。

  3、巩固深化,掌握方法

  这一环节通过多种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小组活动中熟练运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同时注重与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应用能力。

  4、全课总结,揭示课题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谈收获,使学生对本课的内容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同时运用山羊老师的话在生活中存在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勤动脑。我们就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所以,在以后的生活中,小朋友要努力做一个爱观察、爱思考的孩子。使学生又一次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唤起爱数学,学数学的学习欲望。

【说课稿】相关文章:

钓鱼说课稿11-06

欢庆说课稿11-06

蜜蜂说课稿11-07

氯气说课稿11-07

白杨说课稿11-10

春的说课稿11-14

纸船说课稿11-14

左右说课稿11-11

天堂说课稿11-12

比本领说课稿08-15